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

内容摘要

谈到公共管理,我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这两个概念。学界对于这三个概念也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区分。行政一般看重行政系统内部的管理而公共行政研究的是行政体系的性质职能等价值问题。这里我们认为公共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的空白。公共管理作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观念在中国的深入,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词语。当下人们都更愿意用公共治理来代替公共管理以体现民主的精神。治理强调的不是政府的权威而是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公民通过参与决策,参与选举,管理甚至是参与监督来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政府从公民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如何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来提供公共产品,最终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能满足公众的真正需要。

关键字:公共管理;公共治理;民主参与

目录

摘要................................................................................................................................. I

一、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1)

(一)公民参与的基础和制度保障 (1)

(二)公民参与的主要形式 (2)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 (5)

(一)公民参与意识淡薄 (5)

(二)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通 (5)

(三)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5)

(四)公民参与政治的成本大 (6)

三、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解决途径 (7)

(一)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7)

(二)扩宽公民参与渠道,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7)

(三)政务公开 (7)

(四)媒体的适当参与 (7)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公民参与 (7)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一、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公共管理,是公共机构采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历史与现实都能够证明,假如公民没有参与,那么很可能公共权力的运行就会远离社会的公共目标,甚至有可能引起公共权力的异化问题。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公共管理实践过程中,深入研究和探索如何让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到现在为止有了一定的成果。

(一)公民参与的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大部分公民都依然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之下,过着奴隶般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踏上了历史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十分重要的政治基础,只有坚持这一规定,才能保障公民参与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已经准确的写出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比方说:中国公民依法享有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按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中国公民依法享有言论、集会、出版、游行、结社、示威的自由,可以自由信仰法定宗教;中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中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渎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中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等等。这些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是中国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确立了。在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1992年,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成为改革的目标。随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和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就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现在,中国小学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5%;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也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公民文化水平的日

益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也在慢慢提升,这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逐渐完善,中国社会的转型也在不断加速——中国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正在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正在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正在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化社会转型,正在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正在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发生重要变化,这成为了中国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的重要社会基础。

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后,中国为了让公民积极地行使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中国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在80年代之后,这些制度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此同时,在中国国企和事业单位,还依法确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随着这些制度的建立与不断改进,这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公民参与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完成。当中最主要的有下面几类:

(1)选举

选举是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十分重要的形式之一。选举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直接选举包含: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县、乡、镇人民代表机关的代表。间接选举包含: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同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政府组成人员以及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选民通过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能够直接表现自己的意愿,当然公共机构也能够通过选民的选举,比较准确地知道选民们的意愿,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更有效地为公民和社会服务。

(2)村民自治

中国村民的自治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1998年11月4日正式颁布实行,这成为了中国村民自治法制化以及制度化的重要标志。该法还明确规定,村民可以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

任和委员,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权利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而且村民委员会在管理层面上实行公开化和透明化。40年来,中国村民自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在形式上,中国村民自治已经从原来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变成为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相联系的制度体系;在内容上,它也从一开始的民主选举渐渐变成包括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在内的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实践可以证明,中国村民自治,是中国公民参与基层公共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在中国公共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民主评议政府

民主评议政府,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中国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作出的重要决断。其主要的形式包括:

1)评选“最满意的政府部门”

2)评选“十佳公仆”

3)评定“人民不满意领导班子”

(4)公共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为使公共管理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符合公民的意愿,中国从地方到中央,创造了许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新方式。

1)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于1949年,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调研咨询、批评建议、民主监督等参政议政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1989年,全国政协提出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从此之后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不断发展。

2)公示制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在干部选拔等方面实行了公示制。什么是公示制,公司制是指在干部选拔流程中,将要被选拔对象的相关情况公布于众,先听取群众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任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公民参与和民主监督,也有助于

打击干部在任免上的腐败。

3)听证会

很多地方政府在对与公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上,在决定之前,使用听证会的方式,先邀请各方面群众代表,让他们发表意见,用来让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公民的想法。

4)职工代表大会

中国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都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能够直接知道职工代表的相关想法。这是中国国有企事业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5)建立智囊团

绝大多数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智囊团,来科学的进行公共管理,采纳各方面专家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听取专家的意见,还能够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5)公民监督

在中国,公民监督也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形式。公民监督包括组织性监督和非组织性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是最典型的组织性监督。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对于监督执政党和政府工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组织性的监督,是群众自发的、个体性的监督。中国建立了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以此来为方便群众监督。一般县级以上政府都有信访局,有关职能部门也在网站上发布了举报方式。通过公民监督,可以有效地打击权利腐败。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

中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曾经提出要赋予公民四项重要的民主权利:参与管理的权力,公民参与决策的权力,参与监督的权力和参与选举的权力。但是到了今天,公民参与依然还处在在最初级的阶段。公民参与的步伐为何在中国停滞不前昵?我们认为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民参与意识淡薄

公民的参与意识是民主国家实行公共管理的必要条件。中国公民缺乏参与意识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长期以来的封建帝王统治使得中国人民信奉权威惧怕权威。“民不跟官斗”等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思想还极为严重。大部分的中国公民还没有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我利益的意识。当然我们还是要肯定一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的民主思想越来越多的被中国人了解接受,有少数一部分人开始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作斗争,开始借助媒体,非政府组织维护自我的利益。但是这样的参与意识仅仅建立在自己的可见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基础之上。还有很多不可见的利益隐性利益就被忽略了。所以在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意识还很薄弱,也就是说公民参与不仅要求公民利益被损害的情况下维护自身利益,还要要求他们自己的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公共事务;不仅仅要求公民重视那些显性的利益还要求他们能够看到隐性的利益然后参与到其中来。公民参与不仅要求公民参与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事务还要求他们参与那些与社会利益相关的事务。

(二)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通

虽然我国在保障公民参与政治上作了一定的努力。比如说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制度等。还有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协,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这些都是中国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参与权而在制度上和组织上做出的努力。但是就操作的层面来说,公民参与的这些保障大多都是执行力很差的,最后都流于形式。

(三)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公民一旦积极的参与政治就希望能从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只能各国目前的情况下,公民的意愿就算得以表达以后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答复。有些意见甚至

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据调查公民的上访大多数都得不到解决。这在客观上严重的打击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大多数的公民在遇到同样的事情的时候要么选择沉默,要么就找朋友托关系。如今有些公民开始选择媒体电视来表达心声。这种方式似乎也成为了最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如果得不到监控也会走向另一个不好的方面,反而扭曲了利益的表达。

(四)公民参与政治的成本大

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是需要成本的。一部分人由于他具有的地位财富等优势他就拥有更大的参与政治的权力。这是民主社会不应该存在的现象。政府应该保障每一个公民不论贫穷富裕,社会地位高或低都有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力。参与政治的成本应该有政府或者公共组织买单。

三、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解决途径

(一)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对公民管理意识有很大的影响。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更强。这里的教育程度包括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等等。我们只有更加积极地宣传公民参与,让公民对自觉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充满责任感。只要公民有了责任感,他们才会自觉地参与管理,参与政府决策,参与监督,参与选举。

(二)增加公民参与渠道,改进利益表达机制

在完善政府内部的公民参与方式之外,我们需要尝试去构建公共组织发展的空间。让公共组织或者利益团体代表单个的公民和政府展开对话协商。通过团体的力量来表达自身的利益会比单个的力量要大得多的多。而且这样还能够降低参与的成本。

(三)政务公开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为了服务大众。那么除依法应该保密的以外决策都应该对外公布。这就必须要求其条件的公开,程序的公开,信息的公开,结果的公开等等。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做到政务公开。

(四)媒体的适当参与

近几年媒体在民主参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一旦被媒体公开,反而能快速解决,这让中国老百姓很无奈,但这也的确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我们认为只要媒体被置于适当的监控之下,在中国这个民主缺乏的社会,媒体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公民参与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之后,我国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垄断格局渐渐被打破,政府虽然依然能够控制社会资源,但社会的自主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公民的政策参与程度也渐渐得到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方说政府信息不够透明、参与渠道的缺乏和参与在决策过程中一直被忽视等。上述问题表明,公民的政策参与需要政府支

持和推动,公民参与需要服务型政府这样一个良好的载体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政策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服务型政府中,以公民参与为中心。

服务型政府是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为公民提供服务,用来保证公民权,保护公众利益为目标,关注公民参与,以实现法律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管理的模式,它的典型特征是服务的对象是民众,确保民众都能参与进来,必须实现公众的利益。在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中,政府被当作服务者,政府治理社会的出发点是必须满足社会、企业和公众的意愿,社会、企业和公众既是治理的主要对象,也是服务的主要对象。公民可以和政府一样享有参与权,这确保公民在政治地位上被平等的对待。政府已经不是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唯一垄断者,而变成了与各种社会组织、公民一起生成协作网络,在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社会治理联合体。

因此,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服务型政府和公民参与有逻辑关系。一方面,服务型政府政策目标的完成依靠公民参与。总的来说,服务型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符合公民的需要,这是服务型政府政策规定的根本要求。但是,政府根本不知道公民到底需要什么,要求政府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有效提供这种服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公民的参与。另一方面,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可以推动公民的有效参与。服务型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是否真正符合公民的需求,必须公民来监督。而公民的有效监督则需要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开、透明。只有让公民享有自己的知情权,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信息,公民才可以实现有效的参与。服务型政府与公民参与的关系,让我们能够有理由相信,通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和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

四、结语

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觉得管理就是决策。在政府对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分配社会资源往往由决策决定,它在每个方面都会影响我们公民的切身利益。管理行为应该是把价值和手段相结合。所以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其实是政府管理者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它主要目标是为了提升行政速度,完善管理,让公共资源变得最优化以及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现代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策略要求管理者必需做到理性的思考以及确保公民有序、有效参与,应该依据环境的变化选取不一样的参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参与形式。无论哪个组织想高效快速地运转都必需良好的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沟通。当然,公民参与不一定会解决全部的政策难题。有的时候,少量或者公民不参与或许更加有助于解决一些政策难题。

最近这几年,我国有许多的学者对公民参与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来明显,比如听证制度、社区医院、村民自治、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都是我国政府管理者在不断探索、积极回应公民利益需求时所作出的尝试。这将会对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为了完善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我们必须构建制度化的公民参与途径。相信会有更多的学者与实践者关注这个研究,研究这个课题,这些想法也肯定能够推动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维伟.论我国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大观周刊,2012(51):482.

[2]于立生.公共管理视域中城市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分析[J].海峡科学,2011(4):18-20.

[3]刘鑫.浅析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J].青年时代,2015(3):155.

[4]王婷.浅谈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青年与社会:下,2014(9):290.

[5]罗嘉泉.浅谈如何提高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和意识[J].电子世界,2013(16):177.

[6]赵光勇.论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以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建设实践为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5).

[7]丁奎.浅析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实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4):14-18.

[8]汤玉权.论扩大公民参与的非制度条件[J].理论月刊,2012(1):154-158.

[9]郑雅.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J].经营管理者,2013(1):130.

[10]蔡璇.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9):199.

[11]孙慧,赵晓菲,赵莉晓.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21-23.

[12]张杰.国外公共服务创新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30-34.

[13]马小娟.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新动向[J].东南学术,2013(1):34-39.

[14]李蕾.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与公民参与[J].学理论,2011(18):39-41.

[15]谢敏.浅析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1):50-52.

3 中国行政管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王名杨丽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摘要: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创造性探索,旨在实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北京市近年来通过网格化将对物的管理扩展到人、地、物、事、组织多个方面,将单一的管理衍生为管理与服务并重,使网格成为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的平台,逐步形成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北京模式。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具有借鉴意义,但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全国各地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基层社会治理没必要也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关键在于合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各地自身情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网格化服务管理北京 引言 2011年6月以来,清华大学社会管理创新课题组调研了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信阳、巫溪、肃宁等省、市、县。调研发现,目前地方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呈现三种代表性的体制:一是党委主导的大推动体制,以巫溪、信阳为代表;二是党政一体的大协调体制,以北京、广东为代表;三是依托民政的大社会体制,以上海、深圳为代表。三种体制各有侧重和特色,但都是合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实践模式,对推动当地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起到了主导作用。2其中,网格化服务管 1王名(195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NGO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丽(1973-),女,湖南涟源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2参见王名教授2011年9月29日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年会(2011·北京)上的发言,10月13日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管理创新(概论)”课程的授课,以及11月9日在“百县工程-县长论坛”上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地方实践及启示”的主旨演讲。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治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2、简述公共治理的性质。 1.公共治理承认政府部门的正当性; 2.公共治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要紧责任; 3.公共治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咨询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治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治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治理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治理战略、治理方法; 7.公共治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治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治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3、简述公共治理的构成要素、原则与目标。 公共治理的构成要素:公共治理的主体: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共治理的客体: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公共治理的环境:经济体制形状;政治体制形状;社会体制形状 公共治理的原则:人本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均衡性原则;效能性原则 公共治理的目标:治理目标具有两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4、简述公共治理进展的时代背景。(★参见课件) (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的不满(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3)社会咨询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4)新右派学讲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状的庞大阻碍 5、简述公共治理的研究途径。波兹曼:公共政策途径;企业治理途径 6、公共治理的特质以及与私人部门治理的区别有哪些?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7、简述胡德对新公共治理的归纳。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本科 年级:14秋行管本科 学校:汉中分校 完成时间:2017年9月25日

开题报告 在中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公众参与作为时代所需求并为时代所推动的制度变革,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所谓公民参与,就是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广泛的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参与治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

目录 开题报告 (1) 摘要 (3) Abstract (4) 1、相关理论 (5) 1.1公民参与基本概念 (5) 1.2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5) 1.2.1减轻政府改革压力、提高政府支持率 (5) 1.2.2降低矛盾冲突,遏制灰色利益 (5) 1.2.2规范政治制度,导引政治文化 (6) 2、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 2.1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6) 2.2公民参与的途径不通畅 (7) 2.3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7) 3、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解决措施 (8) 3.1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8) 3.1.1培养公民的“当家做主”的意识 (8) 3.1.2培养公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8) 3.1.3确立公民民主观念的意识 (8) 3.1.4培养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 (9) 3.2加强公民参与的外部渠道建设 (9) 3.3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 (9) 3.3.1政务公开制度要积极推行 (10) 3.3.2例行新闻发布要尽快健全 (10) 3.3.3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尽快健全 (10) 3.3.4政务公开责任制度尽快健全 (10) 四、总结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5:1.3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教学设计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并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学阅读法、讨论探究法、设问法、情景导入法等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新课教学 1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2、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

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3、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32 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但就对公共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而言,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存有很多争论。作为我国首届MPA学员,笔者在系统接受MPA教育和对公共管理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理解,供商榷指正。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自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出现以来,在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的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在对公共管理的认识上至少已经形成3个方面的共识:第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和管理活动直接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把更多的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三,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管理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基于以上共识,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形式,对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过程。 这个定义的一个关键点是公共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产生,并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个人利益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利益。由于个人利益是现实的,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虚无的。同时,个人利益又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公共利益难以体现这种具体的差异性,甚至有时会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造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抵触,所以,公共利益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八种方式,并对每一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完善相关制度,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构筑公民文化,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扩大公民参与限度,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解决伴生性问题,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有序进行。 标签:公民参与;参与方式;优化选择 一、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方式分析及特点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公民的参与方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可以归纳为八种方式: 1、关键公民接触法 是指公共管理者向相关公民中的“关键人物”了解情况,征询意见,通常是通过召开小型会议、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参与范围小,信息沟通点集中,几乎不需要专业性技术,并且对于管理者来说,参与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分享决策影响权。缺点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大多是社会上的少数精英,有可能代表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有可能脱离广大公众。所以,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求管理者不要局限于特定的关键人物,可以从多个领域寻找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候选人。 2、公民调查 公民调查是指政府一般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公民了解有关政策议题的信息或对某些政策决策的态度或建议。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接受调查的公民范围广,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公民的利益要求。缺点是公民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公民的意见有所保留,且公民的答案一般都不稳定,缺乏对长远利益或者整体利益的考虑。并且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在问题设计上,可能并不能将有关政策议题的全部问题罗列出来,在调查项目上有一定的缺乏。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公共管理者最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即借助和使用对相关政策有关的或者有所研究的人员进行调查,这样更具有专业性。 3、公开听证方式 所谓公开听证是指政府部门在做出涉及公众或者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以召开公开会议的形式听取利益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而最大程度的代表公民和各方利益的利益。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政府广泛的应用,例如郑州政府主持召开的“地铁票价”听证会和“水价调整”听证会。这种方式的特点主要

公共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 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3、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 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 遍特点。○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 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4、公共管理 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第十一章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1.为什么说非政府组织在一些方面比政府部门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答:非政府组织能比一些政府部门更加灵活、有效的提供公共服务,原因在于: (1)政府对于社会管理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一起构成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将弥补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的失效。 (2)公共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表现形式。公共精神既包括公正的原则,也包括共同参与的原则。现代许多国家,政府都通过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来向社会传送公共服务,都充分注意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因此,社会管理还应当包括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3)在当今的许多社会矛盾中,政府包办的传统做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府作用“失效”。在这方面,社会组织能够较好地对社会矛盾加以调适。在政府的主导下,让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这也就意味着,让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团体以社会管理实体的形态自主,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 (4)政府可以通过发展一些低税与无税部门,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和开展公益性活动。 2.为什么说非营利组织在许多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领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答:非营利组织在许多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领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原因在于:

(1)人类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用以调节和控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具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在今天,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复杂化,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当代政府面临着复杂、动态、多元的环境,政府已无法成为唯一的治理者。它必须依靠与民众、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与共同管理。政府不可能将全部事务纳入其管理范围。 (2)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量社会事务必须由社会自行来管理,某些特定的事务由政府来管理。 政府职能也是调整变化的,这客观上要求存在多元主体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政府对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具体就越好,而是要充分考虑管理的正当性、有效性,不断将一些可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项和权力返还给社会,发挥其他管理主体的作用。 (3)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可能会同时出现,从而使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失控。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并不能涵盖整个社会管理领域,在国家领域(公域)和市场领域(私域)之外存在非政府及非营利的组织。 (4)人类社会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组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借以运作的社会机制就是这种创新。 3.如何在我国公共管理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答:要在我国公共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需做到: (1)要为行业协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①行业协会发展空间的大小涉及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政府如果不能从生产经营领域中退出来,行业协会便无法获得发挥其作用的空间。政府

公共管理中提升公民参与度的研究

【摘要】随着公共管理中公共事务复杂性的提升,公民在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日益凸显出重要的角色,现阶段公民虽然参与了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公民参与度并不乐观,从物质、制度、素质教育等来探究公共管理中如何提升公民参与度。 【关键词】参与;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23-01 公共管理者在提供公共物品、服务、制定公共政策时,公民参与是衡量公共部门是否贴近民心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激发公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加强经济物质基础、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建立保障制度、利用自媒体的渠道缓解这一问题。 一、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参与活动的有效进行根本上是建立在公民充足的物质基础上。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决定了公民参与力的高低,而且影响参与意识的强弱。特别是农村地区,受小农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在做决定时首先考虑物质成本。 一方面,继续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物质基础的保障让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本效益对其的影响,这样他们更愿意参与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它可以激发社会民众主体意识和发展民主的觉醒,帮助公民树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形式身份的参与意识。 二、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 1.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通过对公民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为了使公民充分认识自身在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公共管理者可以鼓励报纸、小问卷通过特殊“思考”协助政府教育公众。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电视、网络把涉及公共事务的内容做成专题节目,这样在激发公民参与热情的同时培养公民参与理性。 2.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参与能力是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观条件,没有参与能力的参与反而会降低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可借鉴西方国家多种方式来锻炼公民参与管理事务的能。另外,公共管理者应该鼓励公民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来,积极扶持民间公民自组织,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最终使得公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身参与能力。 三、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地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 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会倾向于随意性。同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也需要制度提供约束性框架。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信息公开制度的力度。任何旨在预防和解决公共争议措施的执行,其基础必然拥有一个充分知情的公众群。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前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即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在这种环境下,公民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监督。 2.决策中制度化公民角色。要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有效,最好的办法是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使公民参与角色的作用制度化。定期对实质性资源施加影响有助于激励公民和公民团体,以其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参与精神,其中效果最佳的制度化措施各层级公共部门是与公民分享权利。 3.完善听证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明确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即公共部门重要作用的同时,应该与公民分享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将听证制度从政策方案的规划逐步扩展到管理事务的执行、评估中,形成完备的听证制度。 四、创新公民参与的新形式,完善参与机制 1.在公共服务中提供先进的公民角色。由于公共事务繁多复杂,不可能对所有公共问题进行一一回应。同样面对复杂的问题,公民也不可能全部参与其中,因此可以尝试建立制度化的投诉机制,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立申诉专员或者行动中心,采用第三方来收集公民意见,

郑州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职能部门业务办理技术培训资料信息

郑州市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 职能部门业务办理技术培训资料 (信息平台建设指导处 2014-8-6) 一、业务流程概述 (一)业务分类 根据《郑州市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应用管理规定(试行)》(郑政办[2013]1号),业务信息数据包括台账业务信息数据(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管理提升)和社情业务数据(除台账涉及领域外的其他信息)。 上报业务信息数据要包括排查人单位和姓名、联系电话,排查时间、地点,排查事实描述,多媒体附件,办理方式,办理结果或上报依据,整改措施或建议等。 (二)业务流程 1、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在信息平台中规范为“采集、上报、交办、办理、反馈、办结、评价”七步闭环,固化到系统中自动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和联动。 采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准确录入。 上报:对超出管理权限的问题,及时向上级信息平台上报。 交办:对问题分析研判,详细填写交办指令,交办相关部门(单位)。 办理:本级采集问题在自身职责范围之内的,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对上级平台交办问题进行签收,快速处置;对交办业务不属于本部门(单位)职责范围的,可以退办。 反馈:向交办问题的上级平台反馈问题处置结果,上级平台再将办理结果逐级反馈到问题采集人。 办结:对问题处置情况进行认定和办结, 评价:根据办理的时效和质量,对办理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 2、限时签收、限期办理 为提高问题流转和办理效率,信息平台建立了红、黄牌机制对业务的签收和办理设置时限,并作为考核依据。 目前信息平台签收时限为上班时间4小时内,其它时限24小时内,急件可以另外要求(自定义)签收时限。没有在规定的时限内签收,系统自动亮黄牌警示。 办理时限为上级平台交办时根据问题性质、疑难程度设置。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又没有提出延期申请,则出现黄牌警示,黄牌警示3个工作日后发出红牌警示。 3、延时办理、业务挂起 2013年信息平台建立了延时办理、业务挂起机制。 对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向交办问题的上级平台申请延时,经上级平台同意可以在原办理时限内增加办理时间。 对确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涉法涉诉等复杂疑难问题,可以向上级平台申请业务挂起,经上级平台同意,业务挂起后不再计时。挂起业务待办理条件成熟后,可以激活重新进入正常办理流程。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要受到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渠道、决策法制、决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制约因素,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公共决策过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决策最关键的因素。保证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准确的信息。社会公众参与可以改善大多数决策者只能了解到数量有限的信息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的情况。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1)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2)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某一社会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首先得进入公众议程,而后进入正式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进入公众议程的社会问题尽快提交政府使之成为正式议程,这是政策问题确认的关键。在公众广泛意见之后政府达成的有效协议能够更有效的适应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二)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推动政策的顺利执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公共政策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众参与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力,也是功不可没。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确认不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三)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政治统治依据的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是以公众对现存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前提的,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决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政策体系的公共政策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同意和认可了政策体系的权威,并且直接显示出了公众的政策倾向,而这种政策倾向则是政策体系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显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公众对政策体系及其政策方案的同意与认可,合法的政策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确认了公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了公众的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阻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公民在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参与体制保证不健全 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决策需要具体参与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和程序上同时有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进行。中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参与制度,但是公民参与方面的制度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福利是同人的生活幸福相联系的概念。在英语里,“福利”是welfare,它是有well和fare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它既可以指物质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种状态。社会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既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状态,又被看作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而社会政治是国家通过公共管理职能实施进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就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以此来看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从社会福利的内容上看 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军人及其家属、贫困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和家庭等。服务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包括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收养、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个案服务、群体服务等。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都是公共政策的内容,都属于公共管理范围内的,因为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公共物品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就包括了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也都是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所以说社会福利的事实是通过公共管理来进行的,公共管理是社会福利实现的桥梁。 二.从社会福利的制度制定上看 要想一些社会福利政策变成现实,必须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性的福利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并进行实施。而社会福利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断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不断发生新的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社会福利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此时经过一定的步骤把解决福利问题的办法形成社会福利制度。现阶段的福利事业分别由民政部门(管理民政福利)、财政部门(财政性补贴)、劳动部门、工会的有关部门(管理职业福利)、民政部门(城镇住房公积金)、教育部门(教育福利)等政府部门和一些半官方机构(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分别管理,以上部门都是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部门。社会福利制度应当符合社会成员的群体需求,福利事业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中国特色,从传统模式下的板块状、封闭式和奇特的混合结构转变为融洽式、开放式、关系清晰、结构合理的完整体系。它应当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各种社会化福利(包括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会津贴等)为主体,以职业福利为补充。在这一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贵州大学研究生复试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就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就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可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与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之内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含着“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的:含义。 3行政管理:就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 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最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与执行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 狭义的: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4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就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与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 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5公共治理:就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 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6善治:就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就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就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7政治行政二分法:行政与政治不同“行政管理的领域就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它与政治领域 的那种混乱与冲突相距甚远 8 公共选择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获利的经 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以及两者关系的理论学派、 9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 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与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与 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她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 效的管理。 10、公共治理理论:关于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与能做 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 的系统合作关系的一系列理论。 11、新公共服务理论: 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与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 民服务与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她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就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就 是为其划桨,而应该就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与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12、公共组织:从广义而言,凡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就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 旨的组织,从狭义上来瞧,乃就是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13、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就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 说,组织就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14、事业单位: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 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 15、科层制: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她就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16 公共领导:指社会公共组织协调统一地在公共领域,为实现社会共享性利益的有效维护、 合理享用与可持续增长,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并且为此进行战略、规范的确定, 及相应的资源配置与调控的领导活动。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公民参与现代化公共管理是体现公民影响公正政策和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中有了公民的参与,能促进公共部门良好地实现其公共责任和治理方法。公民广泛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是国家建设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也保障了公共政策的公平制订。 标签: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参与途径 1.公共管理中缺乏公民参与的原因 (1)公民意识薄弱。目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政府职能也日趋完善,公共管理亦得到推进。但从另一方面看,公民对政府实行的公共服务需求就更加迫切和重视,但是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和公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政府需要借助广大公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得到提高。但据目前公民的参与程度来看,其参与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或者有的公民也是被动参与,并不主动。在这方面,有些公民的思想和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公共管理应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国家专业的管理人员都处理不好的事情,老百姓理应也没有能力处理好。 (2)缺少参与渠道。许多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参与到公共管理的事业中,加快了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是国家设置的公民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很多公民欲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却缺少渠道和方式,这严重阻碍了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的公民参与程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公民参与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国家缺少与公民直接交流的机制,如选举、监督、代表会议等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公民的民主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体现。很多地方政府的选举也只是表面形式,致使许多公民认为选举不能达到选民的意图,严重打击了公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而监督方面也做得不足,很多公民发现问题需要检举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有渠道,举报热线也成了摆设。②缺少公民参与方式的宣传。虽然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予以保护,但这些都仅仅存在于文件中,并没有在实际公民参与活动中得到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公民对这方面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究其本质而言,还是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宣传不足。无论是通过教育或社会宣传,都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相关合法权益。 (3)参与公共管理的公民整体素质不高。公共管理的优质发展还需要公民处理公共事务的良好能力。每一个参与到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应该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而政府机关也应有向公民宣传相关知识的义务,使公民了解公共管理的具体要求,具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①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权利与义务,大部分公民对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同时也对参与的渠道和方式缺乏了解。②因为政府在信息宣传方面做得不足,加上公民所了解的参与渠道有限,从而导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的信心受到影响,公民参与的能力自然

社会公共管理中社会团体参与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公共管理中社会团体参与的可行性分析 0、引言 社会公共管理是我国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有利武器, 如何在当前这一大环境下, 提高我国社会公共管理能力, 使其在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是党与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1]。传统社会公共管理中, 所有的流程以相应的工作项目, 均由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负责, 但是, 在当前时代下, 这种陈旧的管理方法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社会团体对社会公共管理缺少参与性, 无法完成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市场等多组织联合管理的长远发展方式。有鉴于此, 社会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通过社会多方面的联合管理, 使我国社会公共管理获得多元化的发展性质, 通过政府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促进, 才能使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形式更加与时俱进, 趋于完美, 使我国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这一重要举措方针成为可能。 1、社会团体的基本内涵及其性质 我国的社会团体是指, 由我国企业单位以及个人, 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组合, 以我国相关的社会制度为标准, 进行社会活动, 旨在为团体成员谋取相应福利的社会性组织。我国的社会团体主要是由社团的方法所表现, 常见的社团包括:学术性社团、联合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以及专业性社团。社会团体所具有的特性为:自愿性、互益性、非营利性以及非政府性。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 并需依法履行民事义务。社会团体来自于社会各界, 可以代表我国的绝大多数社会行业, 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总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2]。 2、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 自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起, 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式与国际接轨,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愈见频繁, 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 我国传统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与国际政策具有多处矛盾之处, 因此, 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变革, 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策略得以符合国际经济发展需求、同时, 我国公民权力意识正在逐渐增长, 从而导致了人与人、团体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内部矛盾逐渐增多。不利于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社会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和, 促进我国社会和谐以及进步、发展。同时, 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也是我国公民的义务以及期望, 而社会公共管理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武器, 加强其管理水平具有诸多优点以及好处: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经济、政治、艺术以及学术等多领域的共同发展, 同时有利于消除我国人们内部之间的矛盾[3]。同时, 当前环境下社会团体参与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中, 可以有效减轻政府的相关部门工作压力, 成为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缓冲, 有利于二者的良好协商, 同时, 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具有时代的创新需要,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为国家主导, 引入社会团体, 参与国家社会公共管理, 使人民在构建社会过程中具有相应权益, 有利于创造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我国政府以及公民的凝聚力。创新社会公共管理措施还能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 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等, 使我国法律更具权威。总体而言, 创新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 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社会繁荣, 加速我国各行业蓬勃发展, 利于国民关系更加友善。 3、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难点

项目六 公共管理系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范文

附件6 公共管理系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 (项目六) 2015年4月18日

公共管理系实训基地设备购置及资金概算汇总 1

校企共建智慧旅游实训基地(一期)新增设备及资金概算 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智慧旅游实训基地着眼于未来“智慧旅游”发展,服务我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将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以文化旅游、旅游商品研发、电商运营、智慧服务等为特色的高质量、开放式的综合校本教学,充分利用产业界的技术、产品、培训、人才等资源,搭建产业界认可的专业训练平台,模拟产业实际工作环境。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迫切需要投入相应的技术、设备、软件系统等资源,一期重点建设内容:智慧旅游呼叫中心及智慧旅游综合实训平台。 近年来,随着全国智慧旅游蓬勃发展,我区智慧旅游也初露端倪。内蒙古是文化旅游大区。文化旅游企业的庞大基数和“智慧化”的迫切需求,使得智慧旅游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缺口相当惊人。 目前旅游人才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和实践教育方面,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仅27.09%。近八成学生对实践安排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而更有数据表示,我区高职旅游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不足20%,旅游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已经陷入困境。可见,旅游及相

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旅游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旅游服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区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由人文历史与地理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单一传统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堆积,是从如工商管理、外语、历史、地理、中文等“母体专业”中脱胎出来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实际上严重背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的把旅游专业课程组织好、学校做好与社会的对接,是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教育行业迫切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而我院智慧旅游实训基地就是以解决这一局面而设立的,希望通过对这一项目的持续、深入开展,创新旅游及相关专业合理的人才培训模式,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1)为我区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提供人才保障 “智慧旅游”,也称智能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旅游产业,一种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数据挖掘、高性能信息处理等技术在产业发展、旅游体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使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内蒙古着力建设草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