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华小学各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古华小学各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古华小学各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古华小学各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古华小学各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小学语文学科中落实德育实施方案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1.厘清1-5年级各单元语文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叮咚流淌。本组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我们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爱护周围环境。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3)教给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为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4)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几个不同的侧面的故事中,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会它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营养。

(5)感受、体验可贵的亲情、友情。生活中处处有父母之爱,有真挚的友情,有博大的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体现了“爱与真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体验人间的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真如导语所提示的回想是否回报父母的爱,能否向别人献爱心;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人间真情。

(6)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7)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世界也是大家的。全世界人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学习该组教材,了解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充满信任。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8)在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1、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它一方面集听、说、读、写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到综合性学习之中;另一方面也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为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我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贯穿了这一教育理念。比如,在上口语交际教学课时,就先请学生回家作调查,可以调查周围的花、草、树、木,空气,水等。一

周后,学生把调查到的情况在班上作了汇报。我追问道:“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那你又想做点儿什么?”就在这一次次追问中,学生明白了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紧扣活动,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在写作中净化思想。

写作是德育的又一良好途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把写作溶入综合性学习之中,这时的写作应是参与各种活动后的情感积淀。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说自己想说的话,记自己想做或做过的事,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欢也写,苦也诉。作为老师也不应仅用“优良”或分数来评判学生的作文,而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分忧,为学生提供无偿的帮助。如结果从作文中看出,许多学生经过对母亲的采访,理解了母亲的许多行为;在一些事上谅解了自己的母亲并称颂母亲,激起了自己对母亲的绵绵孝心。在作文的评判上,我把评判权交给了学生的母亲。从反馈的信息上看,亲情在热烈地流淌。让作文成为学生美好思想感情的倾诉地,爱母亲、爱祖国;爱山川、爱社会。

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学科中落实德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用)》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用)》的精神,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切实落实“两纲”的有关要求,依据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和相关教材,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两纲”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我区教研、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组织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两纲”内容,深刻领会“纲要”精神和内涵,明确“两纲”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意义和要求,提升数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育德意识。把“两纲”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二、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现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命意识。

三、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结合数学学科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显形与隐性内容,细化小学数学落实“两纲”的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高尚的情操。

四、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适切进行“两纲“教育。追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致性。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体验、实践和感悟。对学生的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防止以功利心态,进行机械灌输。

五、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质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要创设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数学活

六、有计划地开展小学数学学科落实“两纲”精神的教学研究活动。把落实“两纲”精神的实施办法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认真开展教学实践,加强研讨,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推广成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使小学数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小学英语学科中落实德育实施方案

德育教学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主题或内容的呈现和归纳,来告诉学生道理或应该怎么做。它是属于思想和行为教育范畴,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融合在教学中,在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操练的过程中同时产生思想共鸣,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矫正。从“教”的角度来说,是一个“融”的过程;从“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悟”的结果。实现“德育教育”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并实施对应的教育性活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性活动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在英语知识的学习中,从而达到在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进行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教育”性活动属于教学活动的范畴,是一种教学的形式,同时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功能。通俗地说,该活动就是既教书,同时又育人。

一、教材培训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每学期的教材培训活动中,做好对教材的剖析,抓住教材中中国传统的文化、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

二、名师展示中引领学科德育的思想

小学英语学科每年的名教师展示活动专场中,都会安排学科教育性活动设计的的一个项目,对学科德育渗透的理性思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制定了以下的原则:

1. 润物无声的原则

2. 潜移默化的原则

3. 启发性原则

4. 时代性原则

三、教学研讨中探索德育渗透的方法

1. 故事联想法

牛津英语教材中虽然有不少现成的故事,但受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英语认知水平的限制,故事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很多故事中的“两纲教育”元素是隐性的,没有直接在文字中表述出来,需要教师有心、细心去挖掘。有些教材内容,根本没有配套的故事。这些,都需要教师展开丰富的联想。创编一个故事或改编一个现成的故事,将这些教学内容巧妙地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再将“两纲”元素渗透在故事中。采用故事联想法的好处是将原本枯燥、分割的教学内容赋以故事的情趣性、完整性、意义性,更能吊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抓着学生的注意力,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 情景模拟法和角色体验法

通过模拟与真实生活相似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语言对话训练,从而达到熟悉在特定的情景下所使用的语言框架,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这两种方法经常同时配合使用,参与的学生为二到四个最佳,主要渗透生命教育(在面对危险时的正确做法)和人

性教育(正确的待人接物)。德育教育的结果最终是体现在行动上,而模拟真实的情景可以直接让学生体会情景中主人公的心情,是强化引导学生正确行为最为有效的手段。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需要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有大量、扎实的语言铺垫和结果暗示或启发,避免学生在体验或表演时产生过多的语言障碍和结果逆差。

3. 问题启发法

根据启发性原则,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两纲教育”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要熟悉整个故事的内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正好是在故事的初期或高潮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故事内容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它可以是一个悬念,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探究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想象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如阅读、口头表达等),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存在词汇量匮乏的问题,教师可适当在旁边予以书面提示,帮助学生减轻语言表述困难。

4. 合作讨论法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问句形式和创设情景形式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

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但是,一定要注意在分组时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帮助能力差的学生,避免“隐形学生”的产生。

5. 情节展开法

很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并不是在故事的一开始就表明,也不是在结尾时进行总结。而是随着故事的进展,慢慢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像剥笋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故事教学中,不急着进行情感教育,而是设计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去体会,去感悟故事教育的主题。

6. 谚语提炼法

英语谚语短小精干,却又博大精深,是西方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各种经验体会的总结,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德育因素。其中有不少好的谚语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谋而合。因此,在故事的结尾,以谚语的方式总结并呈现故事所表现的道理、给人的启示,既是一种文化学习,也是一次德育教育。英语谚语短小,有节奏,又压韵,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有时,教师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英语谚语,用一些简单的句子也可以进行总结提炼,达到让学生明理的目的。

7. 教师教态感染法

教师课堂中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或感染着学生,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自身风采的展示。尤其是在故事教学中,故事的引入,情节的展开,结尾的揭示,都需要教师运

用不同的语调、表情、动作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故事教学中,正确得体的教态具有辅助口语教学功能,能丰富教学信息,有助于增强故事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课堂调控、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给学生示范感染、引导学生对故事产生共鸣。

8. 多媒体渲染法

多媒体的运用能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尤其在故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声、色、形、播停随意的优点能将故事极好地演绎出来,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在故事教学中,创设丰富、具体的语境,使课堂教学情景化、交际化,插播或设计真实感人的故事片段、画面,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说服力、感召力。

9. 中西文化对比法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小学生辨别能力的欠缺,在学习英语时常会产生很大的困惑和误解。因此,英语学习除了掌握语言技能之外,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极为重要,而在故事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显得极为有效。教师可以借助词汇教学、语言习惯、节日习俗、风土人情等利用故事向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渗透,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文化意识,这样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使交际交流更自然。在故事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文化PK,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和正确了解西方文化,不再产生盲目的崇拜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落实德育实施方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从课程目标来说,它把品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有机融合起来,重视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力的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分层、分段地提出教育要求,使教育循序渐进,最终让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品德与社会组围绕二期课改理念,根据任课教师实情,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教研活动,通过研训一体的教研模式,推进课程的有效落实,实现学生品德的良性发展。

具体的做法

1、课题引领,在行动中研究育人价值

1)开展主题教学研讨活动,有弘文学校的“激活教学资源提高‘两纲’教育实效”,共同构建了活化教学资源,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教学策略。

2)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力图通过各类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共同研究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实施。

“两纲”教育与育人价值研究有本质上的一致,品社组以低年级民族精神教育为育人教育的切入口,摸索规律、总结策略,并在推广课题经验的过程中让广大教师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从而研究出更多的育人价值教育的方法。

2、主题培训,在学习中挖掘育人价值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最突出的变革就是实践了“生活化”与“综合化”。它打破了原先教材的编写体系、思路,改变了教学内容以文本呈现的方式,以明快、零散的图画、照片等的图像符号与简短、精炼的文字符号构成了课文,这些符号传达着丰富的信息,隐藏着德育教育的价值意义,这对教师把握教材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也的确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把“教材解构”作为一个研究培训任务,抓住了教材,也就抓住了教学的“源头”。《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提出了“实践、体验、感悟”的课改理念,而在教师的实际操行中教学以讲为主,缺少学生的主体活动,为此教学设计的培训也迫在眉睫。

3、聚焦课堂,在实践中落实育人价值

根据培训内容,品社组聚焦课堂教学,每学期开展4-5次与主题培训一致的教研活动,力求在实践活动中落实育人教育,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小学美术学科中落实德育实施要求

德育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战略抓手。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科育人的优势,构建开放性教育体系, 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优秀美术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这既是理论的呼唤,又是实践的需要。

一、校园环境布置,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加强对校园环境书画作品的布置,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校园里,院墙墙面上的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教室外墙上的学生风采展示板、宣传画、书画作品;教室里有名人格言警句、黑板报、班训,教育学生积极进取、不断拼搏、树立远大的理想。开化启迪着学生的心智;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着学生情操。

二、挖掘学科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美术日常教学中也应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如:中国画教学中就不仅仅是画国画,而是通过画家乡,表现家乡的新景象,纯朴的民风来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如:国画人物画教学《画关羽》,教材并没有关羽这一人物,选择关羽,而是要挖掘人物身上所具有的获得肯定的品质,让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选择的学习。又如:在美术欣赏教学内容实施德育渗透。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注重

课内外结合,运用故事、典故以及名人名画引入新课。为了知识重点的探究,教学环境的美化,除运用常规教学法以外,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轻音乐中欣赏《蒙娜丽莎》这副画时,不仅要从构图、色彩、神态及其蕴含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更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会,教师参与其中,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又如:在写生绘画的教学内容中走出教室实施德育渗透。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锻炼,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内在美和外在美,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我们的生活!

在深挖美术教学内容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

三、优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结合美术课堂教学的实际我们通过公开课,展示课,研讨课等形式加强实施德育渗透。

1、教与学是辩证的,核心内容是要解决好“渗”的着力点和“透”的程度。

2、.德育渗透是“水滴石穿”的“滴水功”。要紧扣教材,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注意渗透的自然性。渗透往往贯穿着活泼的教风、灵动的教法和多样的手段,是通过教师的描绘、点拨,甚至自身的人格魅力,不露痕迹地去感染熏陶学生。

3、德育渗透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和谐共振。首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其次要重视美术教材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把德育寓于教学过程之中,挖掘课程内含的德育因

四、开展实践比赛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每学年的“绘画大赛”,“交通安全绘画”大赛等绘画大赛既是美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学生获得自信和成长的好时机。各类实践比赛活动进行着有效的德育渗透。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落实德育实施方案

一、言传身教法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创设情景,结合一些硬件设备,进行示范性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在多媒体创设的环境下,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再结合现在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现场展示,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教学例子:非正常的关机会导致计算机瘫痪,从而影响学生上机时能使用的计算机台数。教师可以在课前先找一台样机,在上课时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来寻求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水道渠成,就会使学生很重视关机的正确步骤,从而在无形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同样的方法还可适用于计算机病毒、防火墙等知识的

三、师生互动、集体讨论式教学法

为了取得更好的德育渗透效果,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改变以住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师生互动。

教学例子:学生进行发送接收邮件的操作。邮件可以是图片、文字或其他内容,要求同学之间互发。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实践操作。然后互相交流,邮件发送接收成功的同学,讲述自己的操作情况。邮件发送接收未成功的同学,讲述自己错误的原因。接着要求学生自问自答,可以提出疑问由其他同学回答,帮助解决疑难。最后教师演示、收发电子邮件,学生认真观察,边演示边总结,加强学生理解、记忆力,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

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当事人的学习热情,也能使学生在互评中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还可让学生懂得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提高交流能力。

四、结合时事,及时进行主题式教育

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可利用元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式德育教育。

教学例子:利用“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这件事件说明,不仅可以了解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科学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小学体育学科落实德育实施方案

体育学科与德育的有效整合是全区体育教师始终追寻的一个关注点,事实上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中有许多个案都能体现体育学科与德育整合的踪迹。

1、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武术教材,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传统的教育,通过武术这一传统的民族特色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德育教育,力争使学科与德育的整合有机结合。

2、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申办和举办奥与会的实例,同样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最终达到热爱祖国的有效教育,也是德育渗透学科中的范例。

3、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的互帮互学,可以使学生明理,知道当今社会需要通力协作去完成共同的目标,通过互相帮助,达到学生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体育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达到尊重他人,同样是对自己的自尊自爱这一明理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4、体育教学中需要选用各种体育器具,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使用和爱护体育器材的教育,达到爱护公物就是爱校爱国的教育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科与德育整合的案例很多,只要有意地区观察和思考就会呈现学科与德育的整合之例。当然,以上例举的个案比较浅显,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的挖掘,同时,在区域学校的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科与德育的渗透,使德育在学科教育中无形渗透与整合,使体育学科同德育的整合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小学劳技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实施方案

◆教学评价

劳动技术学习的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凡参与劳动技术学习与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学生,都应当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和制作成果特别优秀的,或在技术活动中有所发明和创新的学生,应建立激励机制给予特别的鼓励。

评价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如:作品展示、专题活动、互相交流、作品评定等多种形式,多方面肯定学生,培养学生自信,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通过教师系统、科学的讲授,再经过学生的讨论,为学生完成作品做好铺垫,培养自信。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学生能直观的认识作品产生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预先形成对知识、技能的认识,由此对自己将要做的作品有更大期待成功的信心。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践法、实验法)。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理论联系实际,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电化教学法)。播放一个项目的多个作品,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或者以播放视频为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先采用提问、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主题(提问),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后,按需要学生分成小组形式,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制作。合理的芬共,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精神。

自主学习:根据主题(提问),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资料(教师也可提供一些有结构的资料),通过观察、梳理、学习和研究后,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技术项目。这就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

自主性和合作性: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互助互学的综合学习能力。

创造性和探究性: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知识、基本技术技能以后,引发探究的欲望,探索求知问题,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问题性和实验性:在技术活动过程中,学生要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并积极动手去体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性和开放性: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技术知识、掌

握技术技能到具有创新意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习得知识的一个完整过程和拓展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

社会资源:1)介绍世间万物都是通过技术劳动生产出来的,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品质。2)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制作中国结、香袋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3)展示各类手工艺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具有审美情趣。4)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具学具: 1)教师以身作则制作一些教具或作品,带动学生制作学具,培养学生思维、设计及动手能力。2)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材料工具互相借用或资助,培养学生互助精神。

写字(书法)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实施方案写字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写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和艺术教学的综合体,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写字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更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写字教学中,以下六个教学手段体现了写字(书法)的育德功能。

1、“示”。即向教育的客体——学生出示我国历代书法名家碑帖,运用其直观、形象的效应,使学生通过欣赏、揣摩,领略祖国文字的优美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德育学科渗透方案

德育学科渗透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1、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感情和积极的行为;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就事论理,使他们真正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观点、原理和方法;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科学性。知识技能及其所渗透的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穿靴戴帽”随意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和统一,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共同的地方:都是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由于中学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科的性质也不一样,课程的内容构成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也就有自身的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设思想品德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高中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

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及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德育的最好的载体,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自身的德育资源,真正做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依据语文自身的特点,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妙加组合,巧于安排,精当点化,使语文和德育的结合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作,就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德育教育的至高境界。 (一)潜移默化,移德育之花接教材之木。 “文以载道”,课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材料,可以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造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抓住“激趣导入”这一环节,恰当巧妙地设计导语,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上得到升华。在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中,教师更应该自然贴切地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情操得以陶冶。也可以借助于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自觉地感受

创新小学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研究(实施计划方案)

《在小学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东源县义合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来源、背景分析及研究意义 本课题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提出来的。 关于德育课程的研究,在国外都是受到重视的。特别是在国,从事该容研究的单位及个人较多,近10年来,引起了、、、等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学校、科研机构的关注,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从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德育研究从德育理论到德育实践均能有所突破,探索并构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和谐德育新模式,对提高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自我做人能力,完善学生品德,升华学生人格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国外的许多工作国家也特别重视德育教育。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日本学校的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大量地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主义思想,并融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 古代教育家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是置于首位的,必须突出德育的地位。发展和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科学地处理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是关键,武装教师更多的德育知识和方式。但是,为顺应科技的发展,学生要掌握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占据学生更多时间,而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二、研究目的、理念及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

中学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中学部学科渗透德育方案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中,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处的专利,它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在每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上级有关德育工作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和颁布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和谐、进步”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国家教委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体目标如下: 1、在教案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要详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处处要体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将定期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执行情况。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 与学习,动手实践,培养高尚情操的引领者,改变以往教师只是教 书,育人是主管德育领导的事情。

3、在作业改革工作上,将改变常规作业的弊端,改变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人性化的管理,忽略道德情操的培养,我校确定“全面成长,分层递进,展示特色”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4、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教育功能,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政治立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

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长布镇蒲江小学 学科渗透德育方案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中,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处的专利,它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在每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上级有关德育工作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和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和谐、进步”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国家教委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体目标如下: 1、在教案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要详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处处要体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将定期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执行情况。 ;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学习,动手实践,培养高尚情操的引领者,改变以往教师只是教书,育人是主管德育领导的事情。 3、在作业改革工作上,将改变常规作业的弊端,改变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人性化的管理,忽略道德情操的培养,我校确定“全面成长,分层递进,展示特色”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4、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教育功能,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政治立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20xx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673 (计划范本系列) 20xx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20xx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详 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

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英语等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谈几点体会。 二、德育渗透的途径 1、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渗透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结合课文学习渗透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_共3篇.doc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_共3篇 第1篇:科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在学校里德育渗透贯穿于所有的学科。我们科学教育是培养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实验中,交给学生如何维护教室卫生和个人卫生,怎样正确倒取清水、处理污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成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精神。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存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必然要和我们这个社会发生各种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而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必须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拥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增加了团队意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五、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一:各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吴向阳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学期我在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英语等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谈几点体会。 1、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渗透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结合课文学习渗透 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整套小学英语教材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3、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 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仅有目标语、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训练运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思维,按目标语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积极大胆应用,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

小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小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篇一:慕冲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慕冲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

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 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仅以小学教学为例,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 (1)挖掘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寄寓思想教育因素 (3)通过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变化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等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2020-04-08 学校要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在贯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你知道具体的计划要怎么制定吗?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口语交际。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会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感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扼要转述。 (五)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题目,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题目。 四、具体方法:

2020-2021学年度小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精选】

小学各个科目教学的目的就是不光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训练,而且还要求学生从学习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你知道具体的渗透计划要怎么制定吗?下面是带来关于20xx-20xx 学年度小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指导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品德优良的学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包含着这一层意思,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实施的,而素质教育又是把德育放在一个很大的位置上加以考量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成为新课程下的一个崭新的话题。德育渗透是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育人因素。《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就体现初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我们要发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不要在科学教学中带上沉重的"镣铐",偏离教学的根本。要处理好教学和德育教育的问题关系,这也是科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一门艺术。 二、具体措施 1、利用教材文本渗透德育教育 就目前的科学教材而言,如果牵强附会的话,每一课都可以挖掘德育教育内容。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那种挖掘很容易让课堂的情感付之东流。因此,在这里强调应该是"科学的利用"而并非是"努力的利用"文本来实施德育教育。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教材,把握好教材文本,寻找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可以这样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所以,教师要研究教材文本的依托性、前瞻性和德育的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切入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更应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藏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把握好每一个蕴含的教育契机,并扑捉到它,使它成为最有效的德育教育。 如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一课,安排了"看图上的大树"、 "回想以前在大树前看到什么"、 "到一棵真正大树前看到什么"、"和同学们交流"等内容,通过经历上述活动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要实事求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到中高年级又转向情感价值的培养上来。在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时,在这方面就落实的好了,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好,养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道德素养。教材中不同的课例文本体现出不同的德育价值,不同单元也体现出特有的德育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活动组成,学生在学习的前提就是参与一个个探究活动。小学的科学教育是一个启蒙的教育,也是一个人学习科学知识的开端,它可以让一名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为可贵的是能培养了学生的集体精神,因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所经历的这些活动以小组出现,或以群体活动出现。学生在活动中必然要和周围的环境和同学相处在一起,互相合作,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激励,在教学同时更会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活动展示中就会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就能在德育价值中体现出来。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 中渗透德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

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让学生感受周恩来强烈的爱国之心与对帝国主义的愤懑时,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长城的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长城的宏伟之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示范文本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 划示范文本 In the specific time, budget, resource activities pl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effect, specially customized project process and parameter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make a system and specific scheme, to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计划资料应用在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里进行的活动计划,内容包含活动范围、质量等。为实现的目标效果、专门定制的项目前中后期的流程和各项参数做成系统而具体的方案,来指导项目的顺利进行。,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 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 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 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

2020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2020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学校要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在贯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你知道具体的计划要怎么制定吗?下面是xxxx带来关于20xx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20xx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

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精品办公范文荟萃. 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

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3篇

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3篇 篇一: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1507字)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我们要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一、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

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教师的影响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设思想品德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高中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 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阅读方面。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

诗文。 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口语交际。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会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感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扼要转述。 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题目,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题目。 四、具体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练习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方案

博平镇大桑小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小学德育学科渗透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1、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感情和积极的行为;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就事论理,使他们真正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观点、原理和方法;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科学性。知识技能及其所渗透的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穿靴戴帽”随意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和统一,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共同的地方:都是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由于中学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科的性质也不一样,课程的内容构成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也就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应根据各门学科的“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地发掘教材内蕴的教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的艺术,使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3、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原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