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10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浙江衢州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下较好基础。示范创建初显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宁国、广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12个国家级、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农产品企业创成安徽名牌产品45个。宣州洪林农业现代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省级92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3家、省级29家;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0家。发展模式探索创新。大力推广并逐步形成畜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等典型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休闲

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12个。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411万人次,实现收入62.7亿元。基础设施初步改善。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64.15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6.47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等别约1等。新改建田间道路1100余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近95%。涉农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1-9月份,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78笔、4774万元,累计贷款余额8352万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审核颁发“两证一书”25651处,成立管护组织481个,覆盖耕地面积21.89万亩。紧抓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然而,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等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不够,投入“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计划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慢。县市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5254处堤防(护岸)、98座水闸、59座泵站、5489处塘坝及灌溉设施需要修复。

偏远山区机耕路等级差,机械化生产难以推广。

二是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品牌市场竞争力弱。新型主体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不够明显。农产品品牌有数量没质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少,仅茶叶全市就有近10个品牌,规模小、知名度低。涉农省著名商标72件,仅占全部涉农商标2.9%,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农副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有限,宁国詹氏食品公司每年只能加工当地约30%的山核桃产量,大部分加工量流向浙江,附加值流失。

三是发展路径不够明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全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有待细化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刚刚起步,融合程度低、层次浅,市域内绿色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不健全。涉农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信贷激励机制,农房、宅基地、土地经营权收储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有待构建。要素流转市场不健全,林权、土地经营权等涉农权属及资产综合交易平台缺乏。

四是农业环境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难保证。超剂量、超范围施肥用药现象严重,据测算,全市化肥有效利用率约为30-40%,农药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30%,其它农作物上更高。施药器械落后,化肥农药瓶袋乱弃置,零散畜禽养殖废弃物乱排放,农地膜残留等,造成严重农村面源污源。农业从业者普遍年龄大,难以掌握配方施肥、农机与农艺、统防统治

与绿色防控等新型农业技术。乡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不够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有待构建。

绿色生态农业是集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经济高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我市提出在全省率先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就必须直面现实问题,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打造全域、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农业样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一)理念先导,明确发展定位。

农业是宣城的优势,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我市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推进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市民强化绿色生态理念,转变思想观念。把握“绿色”、“生态”特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坚定不移地走规模适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依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抓紧制定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坚定“面向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发展定位不动摇,借助绿色生态优势,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以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创建特色小镇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改革发力,完善体制机制。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尽早启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前期工作,研究出台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推动“三权分置”稳步实施。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巩固扩大农村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成果,及时提炼推广试点实践经验。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快农业补贴政策改革,推动新增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试点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推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探索设立宣城绿色生态发展综合实验区,创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新模式。政府牵头,涉农各部门及金融机构参与,加快建设市、县、乡统一联网、三级联动,融信息发布、收储评估、抵押变现、使用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

加大考核激励力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细化各县市区功能区域,明确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实施“分类扶持”的财政政策和精准调控的区域政策。要将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考核工作内容,针对性制定差异化综合考核细则,科学设置“绿色”、“生态”考核指标及权重,强化问责监督,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率。要充分利用我市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权限,

研究起草生态补偿条例,明确补偿具体内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化和法制化。

(三)标准引领,构建安全体系。

紧扣我市粮食、蔬菜、茶叶、畜禽、山核桃、竹产业、中药材、木本油料、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及主导产品,加快制订彰显地方特色、符合国标省标的绿色生态产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实行农产品分等分级、优质优价,逐步建立我市农产品绿色生态标准体系。创建一批生产设施、生产过程标准化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示范点、示范区,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以申报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为重点,实施“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各县市区每年选择1-2个现有优势产品进行培育,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构建品牌营销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要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出台激励政策,加大补助力度,力争2017年前完成已划定畜禽禁养区的养殖户关停或向宜养区搬迁。建立“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作物秸秆、废旧地膜、农药废包装处理机制,建设覆盖全市的回收网点和资源化再利用加工厂。重点在各级农业示范基地、高标准农田等区域,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建设化肥农药零增长示范区。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建立农产品安全标准与检测结果定期发布机制。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落实乡级监管机构专职人员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配备,构建市、县、乡、经营主体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作机制,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信息管理数据库,确保“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0%纳入可追溯范围。抓住环保机构改革契机,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确保环保执法力量真正下移。

(四)财政支持,夯实农业基础。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形成经营主体自发投入、工商资本积极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市本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协调联系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下达,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扶贫等。各县市区要以项目为抓手,统筹编制落实方案、安排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将中小畜禽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农项目范围,积极推进生态养殖。重视市政协有关定向融资担保机制协商建议的落实,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及奖励基金,持续对涉农担保公司注资,提高农业担保的放大倍数比例,落实担保公司尽职免责制度,加快担保公司代偿进度。要对涉农金融业务税费给予优惠,对新型主体贷款最终造成损失超过一定比例的银行给予风险补偿;对金融机构涉农新增贷款,按

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积极开展针对新型主体的保险业务。

制定长远规划,增加生态建设和管理技术要求,统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等工程,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管理,落实保护责任单位、管护资金和县、乡、村管护责任。要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突出全市灾后重建工作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力度,力争更多中央、省级投资支持我市灾后水利重建工作。积极争取省级加大对面上小型水利工程的补助标准和力度,适当延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实施时限,争取改造资金得到足额落实。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力度,引入市场机制,明晰产权归属,进一步明确群众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五)规模经营,实现持续发展。

新型主体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要总结近年来发展实践,减少行政干预,尊重市场规律和主体发展意愿,引导各类新型主体有效管控风险,适度规模发展。发挥我市林业资源优势,以生态林业产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山核桃、银杏、香榧等特色经济林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支持宁国、广德等地做大做强竹产业。创新金融服务,提高保险标准,倾斜项目资金,鼓励各类新型主体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积极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纳入全市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中高职业院校、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以及新型主体作用,在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中,大力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尽快建立新型主体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建立轮训和进修制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能力水平。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绿色生态农业技能服务型人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sj.com/doc/5713874013.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地球环境的逐步恶化,绿色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食品安全面临危机的今天,发展绿色食品意义更加重大。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绿色食品的发展途径。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基础优势,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基地建设日新月异,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绿色产业收入不断攀升,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到**万亩,产量达到**万吨,产值实现**亿元;获认证面积**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万亩,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二是生产标准不断完善。实行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制定了绿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标准化规程;建立田间管理档案;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万亩;实施场县共建,提高标准化管理经验;保证绿色生产基地高标准、高水平。三是产业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

品加工企业发展到**家,加工量**万吨,销售收入**亿元。四是绿色产品不断增加。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个,其中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个、无公害农产品**个;大黑鱼、椴树蜜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达理山”、“云珠”、“吉之岛”、“玉琳”、“馨悦”等农产品品牌叫响国内外;各大龙头企业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建有销售网点,而且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建有销售机构,绿色食品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因此说,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xx”重点工作,这对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要逐步解决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展中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监管薄弱等影响绿色产品质量效益等制约着今后绿色食品产业发 展的问题,从质量标准、发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不断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为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5-6 17:00:46 作者:刘伟明人气:1382 一、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早于1978年,原西德政府率先提出了绿色产品的认证,1991年法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也实行绿色产品认证,1992年欧洲共同体达成协议,在共同体内实行统一的绿色 产品认证,并统一发放"生态标签".进入21世纪,世界上生产绿色食品的国家有100多个,绿色食品产量占世界食品生产总量的1%~3%.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的绿色食品年销售量平均增长率为25%~30%.2000年,国际绿色食品市场销售额达到200亿美元,预计10年内将达到1 000亿美元.显然,绿色食品已成为当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并逐步取代常规食品而成为21世纪国际食品市场主角的趋势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实施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2年11月,农业部批准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绿色食品的标志、注册、监测检验和认定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工作。1993年5月,有机农业国际联盟接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为正式会员,1994年,国家环保局批准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1995年,该中心取得有机食品的国际颁证资格。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绿色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进展,2002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1756个,产地监测面积444.7万hm②,绿色食品总数3046个,绿色食品产量2500万t,绿色食品销售额597亿元,出口额8. 4亿美元。 2.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瓶颈,畜禽类粪尿污染仍然相当严重,尤其是规模养殖场排放量大、处理率低,造成了对水域的严重污染,农业及生活废弃物污染、工业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等都严重制约着绿色农业的发展。 (2)目前,绿色农业生产许多沿用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多分布于比较边远地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所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还很低,且品种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人们对绿色农业的认识不足。一方面,生产者的观念滞后,而且缺乏从事绿色农业所应具备的素质,生产中,习惯于利用化肥、农药、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导致产品与环境污染的事件屡有发生。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了解还很少,直接影响了绿色食品所应该有的较高价值的实现。 (4)质量技术监控还难以同步跟上。在生产环节,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配套技术研究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相应的技术标准是否真正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与应用,还难以全面地确切掌握;在流通环节,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从外观上无法区别,而食用轻微有害的农产品后,通常,在短期内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症状,绿色与普通农产品的质量区别还难以即时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全程质量监控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问题,还难以统一协调解决,监督检测技术的实用性、可推广性不强。 (5)绿色食品的市场开发起步较晚,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绿色食品对产地和环境都有特殊要求,因而,绿色食品大多分布在较为边远地区,交通不便。而绿色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又集中在城市,这就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带来困难,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滞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而且,许多鲜销产品由于运输困难,储藏期短,且包装手段落后,导致产供销脱节,也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拓展。 二、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绿色农业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发展绿色农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源头控制为中心,以组织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监

推进草原绿色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草原绿色发展调研报告 草原是我旗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最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我旗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我旗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基本状况 ****是鄂尔多斯市四大牧区之一,是一个草原大旗。 全旗国土总面积为20162016万亩,其中草原面积20162016.#万亩(包括未利用草原),占全旗国土总面积的2016.#%,可利用草原面积20162016.#万亩,分别占国土总面积和草原总面积的2016.2016%和2016.#%。从东南至西北随着降雨量(2016#-2016mm)的递减,依次分布有干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另外还有隐域性的沙地草原亚类和低地草甸类。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2016#.#万亩,占全旗天然草原面积的2016.2016%,其中退化面积2016#.2016万亩,沙化面积2016#.2016万亩,盐渍化面积2016#.2016万亩,分别占全旗天然草原面积的2016.2016%,2016.2016%,2016.2016%。伊和乌素苏木和锡尼镇两地的草原面

积占全旗天然草原面积的一半以上。 二、****草原生态发展主要工作和成果 (一)草原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出台了《****草原生态管理办法》、《****草畜平衡划区轮牧管理办法》、《****禁牧休牧工作管理办法》、《****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补充办法》、《****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法规。同时,为确保各有关政策规定得以有效落实,****旗委政府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目标,建立健全了禁牧休牧、禁垦、草畜平衡和划区轮牧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从而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目标、责任落到了实处。 (二)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制度,为草原生态建设打好基础。作为在全区率先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旗县,****从20162016年开始,在穿沙公路两侧实施禁牧,20162016年开始在全旗范围内普遍实行禁休牧制度。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以及自然保护区、人口转移迁出区和封育区、严重沙化退化及生态脆弱地区严格实行禁牧,确保生态的自然修复。对可利用天然草原实行草畜平衡制度,推行休牧、轮牧制度,确保草原生态良性发展。20162016年开始,全面落实国家草原补奖各项政策,实施草原补奖禁牧面积20162016.2016万亩、草畜平衡面

浅谈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浅谈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宋礼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百姓在选择日常食材时,越来越重视食材的来源和品质。这给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但是目前国内绿色农产品市场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晰,对市场上出售的绿色农产品缺乏信任。那么此时进入绿色农产品市场该如何发展呢,这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西子三农集团现有绿色农产品基地千余亩,目前处于订单农业模式,并且客户群主要是集团内部人员。从规模和销售模式来说,并没有创新之处,但是依据市场发展的趋势来说,可以成为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绿色农产品销售计划。 第一,狠抓基地建设,确保绿色农产品的品质。现在绿色农产品销售困境中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缺乏理性的认识。比如绿色农产品的标准,除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等笼统的概念之外,有没有更加深层的绿色农业概念。绿色农产品的口感相交于一般农产品的区别会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面对消费者,只有不断的满足消费者需知,让他们吃得放心,才能买得开心。从这方面来说,基地建设不仅要保障农产品的健康生长环境,还要对农产品的绿色健康概念进行深入挖掘,形成一种特有的企业文化。 第二,选准销售渠道,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消费体验。西子三农目前的销售渠道还非常单一,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人员消化,类似于特供食品模式,或者订单农业模式。这对企业有利有弊,利是指它已经为绿色农产品消费体验提供了参考,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供应品项及其他服务。弊是指客户群太过单一,而且内部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往往与真实情况有差距。如果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完善的消费渠道。根据目前公司的实际情况,在渠道选择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渠道种类的选择,根据了解的情况,目前公司会排除传统通路分销渠道、商超、网店、专卖店连锁等几种需要投入较大人力财力的渠道。可以选择的渠道是订单宅配模式、单位采购、礼品采购,以及特通渠道等。2,渠道的深耕。选择销售渠道后,是对渠道的深耕,在市场的激励竞争中,企业想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法。针对渠道中的订单宅配模式,可以

谷县坚持绿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以绿色发展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谷城县坚持绿色发展情况调查 省政府研究室调研组 3月31日至4月1日,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就谷城县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出彩的绿色发展成效 近年来,谷城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用绿色理念引领发展,一张“绿图”绘到底,谷城发展理念、产业实力、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绿意盎然,充满活力。 (一)转变发展理念,绿色理念更加深入。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纲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以规划引领谷城绿色发展,对规划任务认真分解细化,确保落到实处。县直各部门分别编制了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和方案,既是绿色理念的引领者,也是绿色行动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行动。 (二) 产业实力增强,绿色基础更加稳固。“十二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3%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4%以上。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居全省二类地区29个县市第8

位,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86.7亿元,同比增长9.6%,努力争进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先进行列。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谷城坚持绿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城乡建设加快,绿色环境更加优化。坚持强化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宜居城市、美丽乡村。全县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境内一江两河等107条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以上,县城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300天。谷城县五山、南河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堰河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石花镇平川村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石花入选十大荆楚最美乡镇,小坦山等5个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小坦山、堰河成为全省绿色幸福村,西湾等10个村成为全省宜居村庄,30个村成为全省绿色示范乡村,南河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国家级保护区。 (四)民生福祉改善,绿色成果更加丰硕。从2011年到2015年,全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3%、14.2%,分别达到24710元、12651元。2015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7.8亿元,人均存款居襄阳各县(市、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进步明显。目前,全县经济发展正在向绿色化转变,产业形态正在向生态化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正在向循环化转变,谷城居民将会享受到更多的绿色发展成果。 二、生动的绿色发展实践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基本态势

山东农业科学 2008,9:112~115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项目(2007-1-3) 作者简介:王启现(1976-),男,山东费县人,农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工程、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研究。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基本态势 王启现1 ,孙君茂1 ,王东阳2 ,刘自杰 1 (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绿色农业是一种立足国情、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模式。本文在探讨绿色农业内涵的基础上,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为例,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产业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绿色农业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绿色农业;基本内涵;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08)09-0112-04 Develop ment St atus and Trend of Green Agr i culture i n Chi n a WANG Q i -xian 1 ,S UN Jun -mao 1 ,WANG Dong -yang 2 ,L IU Zi -jie 1 (11Institute of A gricultural Infor m ation,Chinese A cade m 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B eijing 100081,China; 21Institute of A gricultural Econo m ics and D evelop m ent,Chinese A cade m 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B eijing 100081,China ) Abstract Green agriculture is a ne w type of Chinese agriculture which fully considers the nati onal con 2diti ons and the require ments of modernized agriculture devel opment 1The connotati on of green agriculture was expounded in this paper 1The devel opment status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China was analyzed fr om devel opment scale,devel opment s peed,industrialized level,econom ic and s ocial benefit 1The p r os pect of Chinese green agriculture was als o put f or war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1 Key words Green agriculture;Basic connotati on;Devel opment status;App licati on p r os pect 我国绿色农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进入90年代,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优质、安全、营养成为追求目标。为此我国在制定“八五”规划时提出了绿色食品的理念,并作为一项工程由农业部组织在农垦系统开始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欢迎,但囿于终端产品,发展空间受限。1994年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逐步走向正规化,但因价格高、产量低等原因,难以适应人多地少的国情。进入新世纪,在试点基础上,农业部从2002年起强力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无公害农产品迅速铺开,但因标准低等原因,质量安全 问题难以保障。鉴此,我国于2003年正式提出了 绿色农业的概念,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基本态势,对于制订科学的政策、措施促进绿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绿色农业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绿色食品概念并付诸实践以来,许多学者就对绿色农业的定义和内涵等相关问题开始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深入分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与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我国于2003年在“2003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绿色农业的科学

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乡村风情桃花会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热,对××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现状、潜力、优势、发展方向以及政府应采取的引导、扶持措施作了调查,连同粗浅的思考,一并报告如下: 一、国内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区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在我国兴起虽然只有20 多年的时间,但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旅游热点已经从古都名城 和名寺古刹回归自然。随着五一节由大长假变为小长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设立,中短途旅游成了旅游主流,而在中短途旅游中,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就成了游客首选。原因就是住烦了高楼大厦,想体验一下土窑洞的感觉,吃腻了生猛海鲜,想吃土饭土菜换口味。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每年 有1000 万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参加农夫一日游、樵夫一日游,吃农家饭,住农家炕,采摘新鲜瓜果,体验农 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双休日每天有20 万人在郊区度过。 陕西省合川县利用文秘杂烩网滩上的一块湿地开发的合川湿地旅游区,则成了西安市民双休日的旅游热点,成为陕西省的旅游紧点、收入大户。运城市夏县利用一个小型水库开发的泗交漂流项目,每天都有几千游客。就连曲沃海头村的全鱼宴和洪洞县的农家炖土鸡,也吸引了临汾城里的人常常 光顾,不预定还吃不上。 相比之下,××区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却起步晚、发展 慢,除贺家庄乡与临汾铁旅举办的乡村风情桃花会外,其余 都是些星星点点的,虽然属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范畴却形 不成产业的“个体户” ,政府有关部门也未列入工作议程,

绿色生态新农村

绿色生态新农村

立足优势加快发展 建设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新型农村 (2010年3月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能在这次全省现场会上发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肯定和鞭策,我深感荣幸。位于东部新区,姜萌路、张周路纵横贯通村庄,全村共有户,人,党员人。近年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做文章,突出加快以“生活园区、工业园区、花卉苗木产业带”为主的“两区一带”建设,连续7年在镇村级工作千分竞位考核中排名第一,连续三年被区委、区政府列为“经济十强村”。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村、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单位、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在几年来的发展中,村着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大做强“都市农业”品牌,着重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实施富民工程,利用优势发展绿色农业 村交通便利、土质肥沃、水浇条件良好,群众历来有种植经济作物的传统,如何利用发挥好这一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特色农业的转变,是历届村两委干部心里装着的头等大事。1999年以来,村两委班子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出台政策鼓励党员、群众

发展绿色农业,专门调整了600亩土地发展园林绿化苗木、景观观赏花卉,迈出了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第一步。经过几年的发展,北旺村逐渐形成了以花卉苗木种植、销售为主的生态绿色农业带,辐射带动了张周路、姜萌路沿线十余个村庄植绿养花,成为张周路花卉苗木长廊的龙头。目前,全村花卉苗木总面积已达16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大型花卉苗木园20余处,花卉苗木产值占全村农业生产总值的五分之四,平均每四户就有一户从事花卉苗木种植。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群众在绿色生态农业的收益上远远高出传统农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二、推动项目建设,聚集资源壮大苗木产业 一是聚集项目资源。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近年来,村坚持把引进项目作为产业升级的有力手段,通过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苗木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先后形成了以天齐苗木、万芳花卉为主的一批龙头企业,今年以来又重点引进了占地120亩的绿洲苗木公司、占地100亩的淄博绿岛园林绿化苗木公司,实现花卉苗木的集约化、规模化、高档化发展。二是借助政策资源。围绕市委提出的“淄博后花园”战略,紧紧抓住张周路绿色生态产业带纳入全区“两区两带两基地”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全力打造以绿色生态农业为核心,以城镇建设、消费饮食、旅游服务为延伸的多层次大农业格局。三是延伸服务资源。围绕当前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新趋势,实现借势借力发展,以美国“小木屋”、齐鲁会馆等大型三产服 - 3 -

调研报告:XX中西部绿色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XX中西部绿色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两山”理念在实践中正不断彰显战略价值和真理力量。新一届XX区委作出“忠实践行‘两山’理念”系列部署,全力擘画橘乡盛世新图,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近期,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我深入到我区“两山”建设主战场——中西部开展调研,进一步了解绿色转型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对XX打造“两山”理念示范区有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一、现实基础 1、生态环境优势突出。XX生态资源丰富,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森林城镇7个、森林村庄17个,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区等称号。西部长潭水库是台州唯一的大(Ⅱ)型水库,被称为台州300多万居民的“大水缸”。鉴洋湖是台州最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是全国41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 2、环境治理成效明显。XX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环境综合整治成效

明显:“三改一拆”深入推进,去年拆违480万平方米、“三改”431万平方米,居全省前列;“五水共治”持续推进,4个省市区控断面、89条劣Ⅴ类支河、277个劣Ⅴ类小微水体、长潭水库下游216条支河全部完成消劣;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培育了“古韵今风,和美宁溪”“柔美山川,柔极屿头”等一批彰显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小镇、风情小镇。 3、全域旅游初具规模。以“中华橘源·逸享XX”为品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XX大旅游发展格局。去年成立旅游事业发展集团,成功举办首届台州XX旅游柑橘节,屿头乡柔川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一季度全区接待国内游客160万人次,同比增长2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32.7%,增长率居台州市第一。 4、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已形成柑橘、东魁杨梅、高山蔬菜、番茄、果蔗等5条农业产业带。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打造了绿沃川、中德农场、蓝美庄园等33家现代农场,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同时,积极推进“农业+旅游”,深度挖掘农业展示、体验、观光等新兴业态与功能,蓝美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10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浙江衢州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下较好基础。示范创建初显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宁国、广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12个国家级、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农产品企业创成安徽名牌产品45个。宣州洪林农业现代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省级92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3家、省级29家;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0家。发展模式探索创新。大力推广并逐步形成畜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等典型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休闲

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12个。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411万人次,实现收入62.7亿元。基础设施初步改善。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64.15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6.47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等别约1等。新改建田间道路1100余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近95%。涉农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1-9月份,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78笔、4774万元,累计贷款余额8352万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审核颁发“两证一书”25651处,成立管护组织481个,覆盖耕地面积21.89万亩。紧抓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然而,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等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不够,投入“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计划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慢。县市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5254处堤防(护岸)、98座水闸、59座泵站、5489处塘坝及灌溉设施需要修复。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通用范本_1

内部编号:AN-QP-HT237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通用范本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通 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乡村风情桃花会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热,对××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现状、潜力、优势、发展方向以及政府应采取的引导、扶持措施作了调查,连同粗浅的思考,一并报告如下: 一、国内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区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在我国兴起虽然只有

深刻理解认识和领会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使命

一、深刻理解认识和领会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使命 去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随后,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强调要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五大行动充分贯彻了国务院中办国办文件精神,结合当前农业发展重点和焦点问题,着重围绕污染问题做出了具体全面的部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实举措,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刻领会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农业兴,才有乡村之振兴。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和时空结构、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多样性功能,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更好的防止产业萎缩,实现永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关

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思路

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思路 摘要:文章依据和龙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提出在新形势下和龙市要以休闲农业为载体,依托长白山特色优质资源,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边贸兴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 1和龙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壮大 和龙市已形成了以有机大米、食药用菌、林下参种植、果蔬产业、辣白菜、特色畜牧业为主的高效农业。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8000万千克左右,以平岗绿洲为核心,以元池米业和众鑫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全市稻米产业资源,形成稻米生产加工产业联盟;以大阳参业生态园、兴林科技桑黄小镇、地福来藻类活性细胞养殖基地为龙头持续发展特色产业,食药用菌、林下参、北五味子、灵芝等发展态势良好。果蔬产业开启链式发展新模式,依托产能1亿千克果蔬冷藏保鲜基地建设,果蔬种植与加工进入紧密关联期;朝鲜族特色食品产业实现蓬勃发展,以元池地窖辣白菜公司为依托,初步建成元池地窖辣白菜产业园,辐射带动若干个扶贫搬迁村开展传统地道的辣白菜生产;特色畜牧业发展良好,延边黄牛、雪貂、黑毛驴、珍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稳步推进畜牧高端产业园建设,22处养殖基地投入使用。 1.2着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 坚持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围绕支柱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提升企业

品牌意识,积极指导企业创建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品牌竞争力。做大做强地域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创建了“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大力推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建设工作,获批筹建长白山冷泉大米品牌示范区、吉林省长白山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龙长白山冷泉大米”入选首批全国革命老区“一县一品”行动品牌;加快“长白山野山参”品牌建设,加大食用菌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畜牧业品牌,扩大“无抗肉”试点示范,重点培育雪貂、驴、森林猪、延边黄牛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1.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目标,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将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近年来,和龙市围绕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10家、专业农场151家,涉及种植、养殖、农机、特产等各行各业,涌现出有机大米村、圆葱村、草编村、明太鱼加工村、乡村旅游村、特色畜牧业村等特色“一村一品”项目村,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市政府的牵头下,组织成立了和龙市农林特产协会,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销售运行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

发展绿色经济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发展绿色经济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一、X县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X地处X,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为X%,生长X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多种药材。X雨量充沛,是茶X 等经济作物的栖息地。县内有着丰富的铜矿和氯化钾资源,仅氯化钾资源储藏量就达X万吨。X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于X市其他县区。为推动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X 县委、政府积极响应X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提出了“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初步探索自身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加快现代化步伐的新路子。 二、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一)区位优势没有用活。X拥有国家级口岸——X口岸,还有发展边民互市的龙富通道。但是,现阶段口岸贸易只是边民自发形成的小规模

的商品贸易,全县工业园区的建设仍处于设想、规划及建设的起步阶段,不能充分体现出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二)部分干部群众对绿色经济发展路径认识不清,仍保留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思维惯性,没有形成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合力。(三)厂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存在大资源、小产业的生产经营局面,缺乏龙头企业,有的甚至出现停产现象,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采矿不仅使土质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物理、化学变化,而且对整个矿区的生态也产生影响,大量的露天采矿会破坏生态的平衡,破坏矿区植被以及矿区动物的生活环境。(四)对农产品没有进一步深加工。X的茶产业存在弱势,茶园管理分散,栽培管理难以推行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未形成统一标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未形成深加工产品,出口主要是原茶形式,茶叶附加值不高,茶园单位面积效益低。X的咖啡产业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实际上不能称为完整产业,它只是农产品产业从种植、加工、销售直到消费过程中的一小个部分,并且是处于产业链的最上游,附加值较低的种植环节。(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滞后,目前还停留在农业型的种植,没有进一步深加工,一些珍贵药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三、对策和建议。(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绿色经济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思维惯性,加强对绿色经济发展路径的认识,形成全社会推动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 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在持续深化,实践在持续深入;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解 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赣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实施“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战略,全力推动新 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进程,走环境 友好型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四个赣县”,全县生态环境意识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和谐 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持续推动赣县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实行了专项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 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坚持节 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为主的方针,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 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世界生 态安全作出贡献。同时,赣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推动生态与经 济融合,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要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振 兴发展全过程,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促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优化生态环境,围绕加快创建省级生态县,大力推动“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森林城乡”工作,积极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为 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 拥有获省“先进湿地公园”称号的大湖江国家湿地公园、马口森林公

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发展的现状 我市有丰富的山水资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东聚宝盆、江南鱼米乡之美誉。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1.2万亩,水面65.1万亩,林地27.5万亩。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六有”。 (一)有生态农业示范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先后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态农业示范片。如梁子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百里长港线、樊寺线生态农业示范带和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等,对我市生态农业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有生态标志农产品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4个,示范基地面积63万亩,通过以点带面带动了全市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形成了遐迩闻名的武昌鱼、河蟹、珍珠、茭头、莲藕等一批“原字号”和“土字号”特产。武昌鱼不仅成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咏物绝句,而且成了美国连续几届总统的首选中国菜。xx生产的螃蟹曾“横行”香港,销量占市场份额六成以上,“梁心”牌有机番茄在武汉超市上架,“梁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产。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为我市生态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先后荣获多个“国字号”、“省字号”名片。

(三)有生态农业模式 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行区域化布局,大力示范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了红润池湖农业生态园“良心种植、有机营养”的种植模式,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喝”山泉水、“吃”有机肥、“戴”生态圈、“当”健康神的“全产业链”模式,泽林镇万亩湖农场水稻种植推行的“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收购”“五统一”管理模式,东港大丰循环牧业示范园的“猪─沼菜”循环牧业种养模式,峒山生态园“宜居、宜业、宜游”模式等一批相对集中连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转创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转”、“土地托管式流转”、“土地转让性流转”、“土地季节性流转”等流转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开展了确权确地试点工作,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保障机制。 (五)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近几年以来,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复播面积达55.8万亩,举办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36.5万亩。积极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处工作,近年来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十余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100万元。 (六)有生物能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 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

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d.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