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收稿日期:2005-11-20

【专题报道】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史旭波,胡大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69(2006)05-0334-02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尽管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变化很小。他汀类药物降低LDL 的获益早期即可出现,并早于其降低胆固醇的效应,甚至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的患者也是如此。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卒中的风险,但LDL 并不是卒中的重要预测因素。一些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的有益作用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还存在非降脂作用,例如改善内皮功能和抗炎作用等。1 他汀类药物改善内皮功能

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血管张力和预防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高胆固醇血症损害内皮功能,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特征之一,甚至在冠状动脉造影还未发现病变之前即可出现。内皮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皮细胞源性NO 的合成、释放和激活明显受损。内皮源性NO 介导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可抑制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的相互作用。超氧化物阴离子灭活NO 限制了NO 的生物利用度,并产生硝酸盐耐药性、血管收缩和高血压。急性清除血浆中的LDL 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这显示他汀类药物恢复内皮细胞功能部分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所致。然而,内皮功能的恢复在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之前即可产生,这显示内皮功能的改善还存在其他机制。他汀类药物通过刺激和上调内皮源性NO 合成酶(e NOS )或降低氧化应激而增加NO 的生物利用度。他汀类药物也可增加t -P A 的表达,抑制ET -1的表达。因此,他汀类药物在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时,可产生许多有益的内皮细胞作用,并减轻内皮功能受损。

他汀类药物改善内皮功能的另外一种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反应性氧化产物(ROS ),如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增强内皮依

赖性舒张作用。

2 他汀类药物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基础。参与胆固醇合成的类异戊二烯如MVA 、FPP 和GGPP 是细胞增殖所必需物质。应用他汀类药物抑制类异戊二烯而不是胆

固醇合成,可减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 DGF )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DNA 合成。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减少P DGF 诱导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产物(Rb )过度磷酸化,并降低细胞周期蛋白(cdk )-2、-4和-6的活性。这些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使细胞停

滞于G1和S 期之间,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尚需进一步明确抑制细胞周期是否是p27Ki p1上调所致,以及不同的他汀类药物上调p27Ki p1是否不同。

Ras 和Rho 是转录后修饰所必需的,并参与细

胞周期调节,因此他们可能是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干预点。Ras 通过激活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促进细胞周期完成,而Rho 可使p27Ki p1蛋白失去稳定性从而引起细胞增殖。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可被GGPP 逆转,但FPP 或LDL 胆固醇不能。以上研究显示,Rho 介导P DGF 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他汀类药物抑制Rho 是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主要机制。3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

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主要是在斑块破裂和血管损伤处急性形成血栓所致。高胆固醇血症增加血小板活性。这些异常与血小板的胆固醇/磷脂比例增加有关。其他一些机制包括T XA 2生成增加,血小板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和血小板胞浆钙浓度增加。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机制可能与减少T XA 2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有关。

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血小板和红细胞膜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这可降低细胞的致栓性。他汀类药物可抑制损伤血管的血小板沉积,减少血小板血栓形成。

4

33

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巨噬细胞的组织因子表达,因而减轻血管壁的致栓性。

4 他汀类药物增加斑块稳定性

斑块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脂质核心中含有高度致栓性物质,这些物质通过纤维帽与血流相隔。纤维帽发生撕裂、腐蚀和溃疡可导致血栓形成。巨噬细胞可降解含有胶原的纤维帽,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稳定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斑块基质降解在富含巨噬细胞区域最为活跃。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分泌蛋白溶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使纤维帽变薄。纤维帽变薄将导致斑块失去稳定性,发生破裂,进而形成血栓,最终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他汀类药物增加斑块稳定性可能是通过减少斑块负荷或调节脂质核心的生化特性而实现的。然而,通过降低脂质水平引起脂质大小发生变化需要较长时间,而且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时这种变化是非常小的。他汀类药物降低脂质水平的临床获益可能是减少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巨噬细胞聚集和抑制巨噬细胞激活生成MMP所致。他汀类药物可通过胆固醇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机制抑制MMPs的表达。然而,非胆固醇依赖性机制或巨噬细胞的直接作用在早期即可出现。因此,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是通过降低脂质水平、减少巨噬细胞聚集和MMPs生成而综合实现的。

5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

他汀类药物抑制炎症反应和降低胆固醇的机制是不同的。他汀类药物通过甲羟戊酸合成的非固醇化合物调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巨噬细胞,从而发挥抗炎作用,这可能与抑制粘附分子有关,如细胞间粘附分子-1,该因子与炎症细胞聚集有关。一项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抑制炎症反应是通过直接与β2整合素结合,即MAC-1,并不依赖于抑制H MGCoA 还原酶。他汀类药物可抑制I L-1、I L-6、MCP-1、I CAM-1、VCAM-1、MMP-9、T 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

Paul等研究显示,血脂水平相对较低但CRP水平升高的正常人群应用阿托伐他汀,随访1年时CRP降低14.8%,并有效预防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但CRP水平较低的正常人群应用阿托伐他汀不能降低冠状动脉事件。Benja m in等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抗炎作用相似,他汀类药物降低CRP可能是类效应。应用他汀类药物1周后CRP开始降低,4周和12周后进一步降低。但H ilgendorff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通过激活NF-kB发挥抗炎作用,不同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是不同的,抗炎作用最强的是西立伐他汀,继之是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药物。

6 他汀类药物预防脑卒中

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发现,他汀类药物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虽然心肌梗死与血浆胆固醇水平密切相关,但多重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F I T)未发现缺血性卒中和血浆胆固醇水平存在相关性。因此,这些大规模临床试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如果缺血性卒中与血浆胆固醇水平无关,那么降低胆固醇药物是如何减少缺血性卒中的。他汀类药物减少缺血性卒中,可能部分是由于上调e NOS表达和活性所致。实验鼠预防性应用他汀类药物2周后阻断脑血管,脑血流增加25%-30%,脑梗死面积缩小50%。e NOS缺陷鼠应用他汀类药物则未观察到可增加脑血流或神经保护作用,这显示他汀类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大部分是e NOS上调所致。在脑血管缺血前、中或后应用他汀类药物,并不影响鼠的血压或心率,也不影响血浆胆固醇水平,这与他汀类药物的不依赖胆固醇的神经保护作用一致。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缺血性卒中时可能存在其他获益。他汀类药物通过增加NO生成而减少P-se2 lectin的表达和白细胞粘附。他汀类药物还可通过抑制Rho而上调t-P A和下调P A I-1表达。因此,内皮细胞源性NO不仅可增加脑血流,而且也可减少血小板和白细胞在缺血后存活组织中聚集。因此,他汀类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减少缺血性卒中,可能部分是减少脑梗塞面积所致,但临床不易发现。

7 总结

他汀类药物具有多向性效应,包括改善内皮功能、增加血流、减少LDL氧化、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小板聚集以及减轻炎症反应。以上大多数作用是通过他汀类药物抑制类异戊二烯合成而介导,特别是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壁的Rho GTP酶,这可增加抗动脉粥样硬化基因的表达,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533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他汀类非降脂作用专题·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黄全跃 赵水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湖南 长沙 410011) [关键词] 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降血脂药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7171(2004)01-0012-03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CHD)的一级预防和二级 预防中均获有显著效果。他汀类对心、脑血管的保 护作用看起来要比所期待的降脂效应大,提示存在 有降脂以外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 临床证据表明,他汀类对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有 明显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抗血栓作用。 1 对血小板的影响 业已证明,血小板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 有着启动和强化作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小板 比正常胆固醇对照者的血小板对聚集剂的促聚作用 更加敏感。有研究发现ADP诱导的纤维蛋白原与 血小板的结合是由低密度脂蛋白(LDL)而介导,且 呈现LDL剂量依赖性[1]。 有研究者观察到,他汀类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 聚集作用。可能的机理有多种:有人认为,他汀类一 方面通过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水平;另一方面改变血 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但是这 些似乎均与他汀类的降脂作用有关[1]。近年来的体内、外研究显示,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NO)除了调 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 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 赖于血浆胆固醇水平。动物实验显示[2],阿托伐他 汀能上调正常胆固醇小鼠血小板内皮Ⅲ型一氧化氮 合成酶(eNOS)的mRNA表达水平和降低血小板激 [作者简介] 黄全跃(1960-),女,湖南邵阳人,心内科教授,主要从事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3-11-06活而不降低胆固醇水平,其中血小板激活的指标血小板4因子(PF4)和β-血栓球蛋白(β-TG)显著下调且有剂量依赖性。有趣的是,在eNOS敲除的小鼠,阿托伐他汀不能影响其PF4和β-TG的水平。研究证实,激活的血小板释放的NO可显著抑制血小板募集因而限制血管内血栓的进展。该项研究提示,他汀类治疗确实主要是通过上调eNOS而起抗血小板激活作用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Gertz 等[3]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使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以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托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 7倍,但同样仅在停药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 分别下调5倍和3.1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2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动脉血栓形成的过程是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和瀑布式的血液凝固的过程。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之间的活性失衡及过度激活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不少文献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急性脑梗死时部分凝血因子水平或活性发生改变。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凝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组织因子(TF)是表面结合蛋白,存在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平滑肌细胞,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TF介导的凝血过程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抗衡。研究显示[4],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人类培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氟伐他汀

如何正确服用他汀类药物

如何正确服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适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最全面的降脂药物,也是指南推荐的降脂首选药物,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全面防治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将他汀类降脂药可分为:短效类他汀,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血脂康等;长效类他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合成胆固醇的酶发挥降脂作用。由于人体合成胆固醇的酶在夜间的活性最强,所以对于老一代他汀类药物如普伐他汀来说,最好在睡前服用,能够更好的抑制该酶,发挥最大的降脂效果。

但是,并非所有的他汀类药物都需要在睡前服用。 可以在早上服用的他汀:辛伐他汀正旨平。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一般 起始剂量为每天10mg,晚间顿服;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20mg/日为起始剂量,晚间顿服。 但有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 1. 晨起服药组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略低于晚间服药组,但仍可使两者分别下降21%和31 %。 2. 晨起服药组降低甘油三酯的幅度明显优于晚间服药组(38%比19%)。与晚间服药相比,晨起服药可更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调节轻中度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 需睡前服用的他汀:普伐他汀。成人开始剂量为10mg-20mg,一日1次,临睡前服用。应随着年龄及症状适宜增减,一日最高剂量40mg。 研究显示,睡前服用普伐他汀比上午服用的生物利用度低60%,但降脂疗效反而高。这表明肝脏在晚间摄取药物多,降脂效果更好。 需晚餐时服用的他汀:洛伐他汀。成人常用量为10-20mg,每日一次,晚餐时服用剂量可按需要调整,但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天80mg。 食物有利于增加洛伐他汀的吸收,空腹时服用洛伐他汀吸收减少30%,因此需晚餐时服用。 【特别提醒】血脂康中的主要降脂成分为洛伐他汀。推荐的剂量为一次2粒,一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轻、中度患者一日2粒,晚饭后服用。 可晚餐时或睡前服用的他汀:氟伐他汀。推荐剂量为20或40毫克,每日一次。晚餐时或睡前吞服。 在稳态状态下,与晚饭后4小时给药相比,晚饭后即时给药会导致血浆峰浓度降低2倍,达峰时间增加2倍。因此可以晚餐时或睡前吞服。

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探讨

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机制。方法查阅我国近两年医学文献,对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他汀类药品除了降脂之外,还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保护肾脏等作用。结论他汀类药品的应用前景具有极大的拓宽空间,值得在医学界中推广使用。 标签: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品是目前医学界广泛应用于高脂血患者或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证实了他汀类药品除了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之外,还具有非降脂的作用。本文对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进行探讨,概述其在抗炎、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及保护肾脏等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查阅近2年的医学文献,总结他汀类药品在非降脂方面的应用价值。 1.2方法我院组建5个观察小组,分别收集他汀类药品应用于炎症、病毒、肿瘤、高血压、肾脏等病症中的资料。各小组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文献,收集相关信息,统计他汀类药品在这些病症中的应用价值。 2结果 2.1抗肿瘤无论是良性或是恶性肿瘤,两者存在共同点,即具有无限增殖能力。近年来,医学临床上证实了他汀类药品对肿瘤具有抑制的作用。对于良性肿瘤患者,临床上采用他汀类药品进行干预能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继续增殖,同时诱导肿瘤凋亡,具有重要意义,这无疑给良性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医师采用他汀类药品治疗,改善患者的状况,制约肿瘤细胞继续恶化,对患者的病情具有现实意义。 2.2降血压根据反复实验获知他汀类药品的降血压作用与其降血脂作用成对立关系,且经研究总结出他汀类药品与其他降血压药具有不同点,可以归纳为:①增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降压作用。②增强血管紧张素钙拮抗剂的降压作用。③对β受体阻断剂与利尿剂没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应用于患者的血管中降压时,他汀类药品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血管壁,血管对他汀类药品具有明显的敏感度,使血管充分舒张,进而达到降血压的治疗目的[1]。证实了他汀类药品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2.3抗病毒呼吸道全胞病毒是人体病原体中最重要的一种,发患者群以婴幼儿与中老年人为主,因婴幼儿与中老年人的抵抗力较弱,近年来感染呼吸道全胞病毒的婴幼儿或中老年人都有所上升,另外,较为特殊的一类人群也是感染机率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收稿日期:2005-11-20 【专题报道】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史旭波,胡大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69(2006)05-0334-02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尽管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变化很小。他汀类药物降低LDL 的获益早期即可出现,并早于其降低胆固醇的效应,甚至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的患者也是如此。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卒中的风险,但LDL 并不是卒中的重要预测因素。一些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的有益作用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还存在非降脂作用,例如改善内皮功能和抗炎作用等。1 他汀类药物改善内皮功能 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血管张力和预防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高胆固醇血症损害内皮功能,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特征之一,甚至在冠状动脉造影还未发现病变之前即可出现。内皮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皮细胞源性NO 的合成、释放和激活明显受损。内皮源性NO 介导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可抑制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的相互作用。超氧化物阴离子灭活NO 限制了NO 的生物利用度,并产生硝酸盐耐药性、血管收缩和高血压。急性清除血浆中的LDL 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这显示他汀类药物恢复内皮细胞功能部分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所致。然而,内皮功能的恢复在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之前即可产生,这显示内皮功能的改善还存在其他机制。他汀类药物通过刺激和上调内皮源性NO 合成酶(e NOS )或降低氧化应激而增加NO 的生物利用度。他汀类药物也可增加t -P A 的表达,抑制ET -1的表达。因此,他汀类药物在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时,可产生许多有益的内皮细胞作用,并减轻内皮功能受损。 他汀类药物改善内皮功能的另外一种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反应性氧化产物(ROS ),如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增强内皮依 赖性舒张作用。 2 他汀类药物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基础。参与胆固醇合成的类异戊二烯如MVA 、FPP 和GGPP 是细胞增殖所必需物质。应用他汀类药物抑制类异戊二烯而不是胆 固醇合成,可减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 DGF )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DNA 合成。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减少P DGF 诱导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产物(Rb )过度磷酸化,并降低细胞周期蛋白(cdk )-2、-4和-6的活性。这些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使细胞停 滞于G1和S 期之间,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尚需进一步明确抑制细胞周期是否是p27Ki p1上调所致,以及不同的他汀类药物上调p27Ki p1是否不同。 Ras 和Rho 是转录后修饰所必需的,并参与细 胞周期调节,因此他们可能是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干预点。Ras 通过激活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促进细胞周期完成,而Rho 可使p27Ki p1蛋白失去稳定性从而引起细胞增殖。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可被GGPP 逆转,但FPP 或LDL 胆固醇不能。以上研究显示,Rho 介导P DGF 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他汀类药物抑制Rho 是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主要机制。3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 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主要是在斑块破裂和血管损伤处急性形成血栓所致。高胆固醇血症增加血小板活性。这些异常与血小板的胆固醇/磷脂比例增加有关。其他一些机制包括T XA 2生成增加,血小板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和血小板胞浆钙浓度增加。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机制可能与减少T XA 2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有关。 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血小板和红细胞膜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这可降低细胞的致栓性。他汀类药物可抑制损伤血管的血小板沉积,减少血小板血栓形成。 4 33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治疗的主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AS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血脂异常作为ASCVD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已成为当前预防与治疗ASCVD 的主要方式。临床常规检验提供的血脂参数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与甘油三酯(TG)。其中LDL-C水平与ASCVD的发病风险相关性最大,LDL可通过血管内皮进人血管壁内,在内皮下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后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因此,应将LDL-C作为控制血脂异常的主要干预靶点。他汀类药物能明显的降低LDL,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最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是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首选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同时还可增加肝脏细胞表面LDL受体以增强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减少体内LDL水平,从而通过上述药理机制发挥调脂作用。本院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氟伐他汀(来适可)、普伐他汀(富利他之)、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等。本文通过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强度、药动学特征、不良反应等方面来介绍各药物的特点,以保障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作用强度: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需使LDL-C降低至<1.8、 2.6或 3.4mmol/L(详见相关指南)。不同他汀类药物降LDL-C强度差异明显,以LDL-C降幅38%为例,每日需氟伐他汀80mg、普伐他汀40mg、辛伐他汀20mg、阿托伐他汀10mg、瑞舒伐他汀<5mg。结合本院各他汀药物剂量和常规用法用量(富利他之20mg,qn;来适可40mg,qn;舒降之20mg,qn;阿乐、立普妥20mg,qd,尤佳10mg,qd;可定10mg,qd),可推算普伐他汀(富利他之)、氟伐他汀(来适可)具有低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而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具有中等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50%)。可见同等剂量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市场状况分析

他汀类药物市场状况分析 当世界上第一个由默克公司生产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血脂药物洛伐他汀(lovastatin,Mevacor)于1987年经FDA批准上市后,立即引起了医药学界的关注,被认为该药的开发成功,是降血脂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该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该酶的活性,以减少肝胆固醇的合成,刺激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产生,并加强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降低。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胆汁酸隔离剂、烟酸类、纤维酸衍生物类、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普罗布考、其它类。但是,从近几年世界药品市场来看,其中抗血脂药物发展得较快的品种首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自从洛伐他汀问世后,先后又有辛伐他汀(simvastatin,Zocor)、普伐他汀(pravastatin,Mevalo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Lescol)上市。第5个上市的是辉瑞公司的阿伐他汀(atorvastatin Ca,Lipitor),本品是“他汀”类药物中唯一能在高胆固醇血症病人中明显地适用于降低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药物。第6个上市的的拜耳公司的塞伐他汀(cerivatatin,Lipobay),该药于1997年先后在英国和美国上市。随着他汀家庭人丁兴旺,其在降血脂药物已经占据极为重要的一席。 一、全球他汀类药物销售格局 2000年,降血脂药(降胆固醇药)成为全球第二大治疗药物类别,全年销售额达159亿美元,同期增长21%。他汀类降血脂药是降血脂药的主力军,主要品种有辉瑞的Lipitor(阿伐他汀)、默克的Zocor(辛伐地汀)、BMS的Pravachol/Mevalotin(普伐他汀)、拜耳公司的Lipobay/Baycol(塞伐他汀)和诺华的Lescol(氟伐他汀)。从近几年他汀类几个主要品种的销售情况来看(见图1),2000年与1997年相比,其销售总额已经番了一番多,并保持了每年25~30%的增长速度,2000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20多亿美元。 据临床实验表明,对目前市售的6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分别各用40mg剂量,临床观察其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结果:洛伐他汀为31%,普伐他汀为30%,氟伐他汀为27%,

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评价

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评价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人口老龄化,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血脂紊乱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症。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一般高脂血症可分为4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由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高脂血症一般不会引起人们太多不适,常不为患者所察觉,其主要危险在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致死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应用调脂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物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本文将重点讨论他汀类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抑制人体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浓度的作用。一般的他汀类药物适用于治疗除纯合子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在他汀类药物中唯有辛伐他汀对于纯合子家族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短期内服用他汀类药物较为安全,长期服用此药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所以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其血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及肌酸激酶等项目。儿童、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及存在肝脏病变者禁用他汀类药物。本类药不宜与烟酸、贝特类、环胞霉素合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肌肉及肝、肾功能损害。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如下几种: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 1.他汀类药物的适应症 1.1降脂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的抑制作用,使胆固醇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均降低,促进浓度依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获益在早期即可出现,并早于其降低胆固醇的效应,甚至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的患者也是如此。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卒中的风险,但LDL并不是卒中的重要预测因素。一些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的有益作用不仅仅在于降低胆固醇,还在于一些非降脂作用,例如改善内皮功能和抗炎作用等。 1.改善内皮功能 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血管张力和预防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胆固醇血症可以损害内皮功能,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特征之一,甚至在冠状动脉造影还未发现病变之前即可出现。内皮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内皮细胞源性NO的合成、释放和激活明显受损。内皮源性NO介导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可抑制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的相互作用。超氧化物阴离子对NO的灭活限制了NO的生物利用度,并产生硝酸盐耐药性、血管收缩和高血压。急性清除血浆中的LDL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这显示他汀类药物恢复内皮细胞功能部分是通过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实现的。然而,内皮功能的恢复在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之前即可产生,显示内皮功能的改善还存在其他机制。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刺激和上调内皮源性NO合成酶(eNOS)或降低氧化应激而增加NO的生物利用度,也可通过增加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抑制内皮素-1(ET-1)的表达来改善内皮功能。因此,在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时,他汀类药物可产生许多有益的内皮细胞作用,并减轻内皮功能受损。 他汀类药物改善内皮功能的另外一种机制可能是抗氧化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反应性氧化产物(ROS),如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增强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 2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基础。参与胆固醇合成的类异戊二烯如MVA、FPP 和GGPP是细胞增殖所必需的物质。应用他汀类药物抑制类异戊二烯而不是胆固醇的合成,可减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他汀类药物可减少PDGF诱导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产物(Rb)过度磷酸化,并降低cdk(细胞周期蛋白)-2、cdk -4和cdk -6的活性。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使细胞停滞于G1和S期之间,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尚需进一步明确抑制细胞周期是否是 p27Kip1上调所致,以及不同的他汀类药物上调p27Kip1是否不同哪种不同,是机制、能力、途径还是其他?。 Ras和Rho是转录后修饰所必需的,并参与细胞周期调节,因此它们可能是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干预点。Ras通过激活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促进细胞周期完成,而Rho可使p27Kip1蛋白失去稳定性从而引起细胞增殖。研究显示,Rho介导PDGF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他汀类药物抑制Rho 是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主要机制。GGPP可逆转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但FPP或LDL-胆固醇不能。 3.抑制血小板功能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作用范文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作用作者:魏宇淼廖玉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作用 作者:魏宇淼廖玉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2000年,第一次中国血脂临床控制状况调查显示,正在接受各种调脂药物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仅26.5%的患者血脂水平达到了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推荐的目标水平。 经过5年的宣传教育,包括全国性的胆固醇教育计划等继续教育项目,2006年的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显示,按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LDL-C 的目标值,总达标率为50%。尽管取得了上述显著的成绩,但要是把这些被调查医院的条件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平均水平相比,即上述达标率若要推及全国水平可能要打对折。换句话说,全国目前的达标率平均水平仍是较低的。 临床医生应该清楚认识到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我国的临

床血脂异常控制工作搞得更好,并带动人群的血脂异常防治工作。《医师报》循环版特设血脂专栏——“专家谈降脂”,为我国血脂控制水平的提高尽一份微薄之力,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李勇教授为专栏主持。 他汀类药物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临床应用的20年,也是其证据不断充实,应用不断扩展的20年。 90年代的4S研究、CARE、LIPID、WOSCOPS、AFCAPS/TexCAPS等研究,奠定了他汀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的地位。2000年以后,MIRACL、HPS、ALLH-LLA、ASCOT-LLA、CARDS等研究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群等高危心血管病患者应用他汀均可获益;2004年以后,PROVE-IT、A to Z、TNT、IDEAL等研究提示,“强化降脂”能进一步减少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ASTEROID、REVERSAL等研究提示,他汀可稳定和逆转粥样斑块;2008年JUPITER研究显示,早期干预高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高危患者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事件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一种脂质成分参与的炎症性病变,降低胆固醇诚然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但如能同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进展将会取得更为突出的疗效。尽管他汀药物主要作为一种降脂药物而使用,并且主流观点也认为他汀的临床益处主要得益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降低,但现有证据表明,他汀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可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精心整理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瑞舒代他汀(可定)以及匹伐他汀(力清之)。这么多他汀有什么不同,哪一种适合自己呢?他汀类药物有相同的功能团—羟基戊二酸,都具有相同的共性,如均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但因具有不同的取代基,故每个他汀类药又具有独特的异质性(个性)如药效学的强度(降脂效价)、药动学的参数、适应证、肌肾毒性的大小、相互作用的多少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的影响等均不相同。下面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对他汀类药物做一比较。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 1 天然化合物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 2 人工合成化合物氟 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亲脂性对于他汀类药的肝选择性十分重要,而更高亲脂性的则可更多的分布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包括与受体结合力强、作用持续久、风险更大等),也就可能存在更多的肌肉安全性问题。他汀类药物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是由它们的油水分配系数或辛醇 / 水分配系数,他汀类药的油水分配系数与其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强烈相关。无论亲水性他汀类药还是亲脂性他汀类药均有利有弊,而理想的分配系数应是中性,即不太疏水性也不太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分布方式的区别在于亲脂性他汀类药是通过被动转运和非选择性扩散进入肝细胞和非肝组织 ; 而亲水性他汀类

常用的五大类降脂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常用的五大类降脂药高脂血症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1.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正常人的血总胆固醇应低于5.2mmol/L,如超过 5.7mmol/L,即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2.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指血甘油三酯 超过1.7mmol/L)。3.混合型高脂血症(指既有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又有血浆甘油 三酯水平升高)。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小于40mg/dl)。目前 ,在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有许多,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 1 他汀类 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是细胞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为目前临床 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故常简 称为他汀类。现已有5种他汀类药物可供临床选用:(1)洛伐他汀(lovastatin ),常见药物有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等,血脂康的主要成分也是洛伐他汀 。(2)辛伐他汀(simvastatin),常见药物为舒降之、理舒达、京必舒新、泽之浩 、之、辛可等。(3)普伐他汀(pravastatin),常用药有普拉固、美百乐镇。( 4)氟伐他汀(fluvastatin),常见药有来适可。(5)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常见药为立普妥、阿乐。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 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胃肠反应、头痛。与其他降脂药物合用时可能出现肌肉毒性。 2 贝特类贝特类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 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目前临床应用的贝特类药物,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及吉非贝齐。据临床实践,这些药物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22 %~43%,而降低TC仅为6%~15%,且有不同程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恶心、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肝损害。 3 烟酸类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精心整理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之)成。:以及排泄强烈相关。无论亲水性他汀类药还是亲脂性他汀类药均有利有弊,而理想的分配系数应是中性,即不太疏水性也不太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分布方式的区别在于亲脂性他汀类药是通过被动转运和非选择性扩散进入肝细胞和非肝组织;而亲水性他汀类

药则更多的是依靠主动转运进入到肝脏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匹伐他汀属于亲脂性的 1半衰期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半衰期大于10小时,属于长效他汀,可以在一天任何时间服用。其他半衰期较短,需要晚上睡前服用。2药物代谢除了普伐他汀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外,其他或多或少都要 特性: 剂等; 的他汀类药物半衰期较短,所以一般要求在临睡前服用,而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匹伐他汀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及较好的降脂疗效,可于一天内任意固定时间服用。食物可促进洛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的吸收,最好晚餐时服用;对其他药物并无明显影响。美国血脂新指南将他汀类药物治疗按强度分为三类:1降低LDL-C水平2降低LDL-C水平30%~50%称为中强度3

降低LDL-C水平>50%称为高强度若要降低LDL-C水平>50%,指南只推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因此,这两种药物也称为强效他汀。虽然常用的7个他汀类药物都具有降脂作用,但由于它们化学结构功能团的不同,其适应证也有差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7种他汀类药的适应证就各不相同,(见下表“√”表示可于相应疾病的治疗)。2007年3月8日FDA致死 中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而普伐他汀与洛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为最低。6种他汀类药物肌肉事件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他汀在肾安全性方面存在异质性。肾功能良好的患者使用他汀是安全的。估算肾小球

冠心病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效果观察

冠心病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17T11:19:51.23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作者:陈金芳[导读] 观察冠心病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效果。 郴州市安仁县中医医院湖南郴州 423600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2例,以随机形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的治疗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对照组的治疗使用阿司匹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包括TC、TG、HDL-C、LDL-C、斑块积分、平均动脉IMT,均比对照组患者数据好,两个组别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冠心病,效果更加明显,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效果 冠心病应该及时到医院中诊断,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当前临床治疗中会使用到他汀类降脂药物,其在降脂方面有着比较好的疗效,下面内容就该药物的临床效果做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了6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1例,这些冠心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寒颤、胸部心绞痛、气促、大量盗汗等等,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同时使用医学仪器检查,确定这些患者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52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3.23±4.23)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51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3.34±4.24)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之前同患者做了详细的沟通,患者同意,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使用方法:每次口服100mg,每天口服一次,连续使用药物一个月是一个疗程,必须治疗12个疗程;观察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使用方法:每次口服20mg,每天需要口服两次,一个月是一个疗程,需要治疗1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12个月内,患者血液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变化情况,同时,使用彩超对治疗之间和治疗之后的颈部动脉做检查,详细记录出斑块积分以及动脉IMT的平均值,将这些项目做详细的对比分析。[1]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情况,制定出三个治疗标准:第一,显效,患者使用了药物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发病的次数明显减少,减少标准为原来的80%,心电图检查,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两个检查没有异常,或者静息心电图中ST阶段恢复到大于0.1mV的状态,直立的T波;第二,有效,患者使用药物后,大部分相关的症状消失,发作次数减少,减少标准为原来的50%到80%之间,心电图检查,或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ST阶段恢复到小于等于0.05mV的状态,T波近似于正常状态;第三,无效,患者使用药物后,临床症状并没有改善,使用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ST阶段状态并没有变化,出现了倒置的T波,正负双向的改变。[2]表1 观察组同对照度患者临床观察指标的具体情况 *表示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观察组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的方法为,采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中的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的具体情况的比较 从表1中看出,观察组患者的TC、TG、HDL-C、LDL-C、斑块积分、平均动脉IMT的统计数据,均比对照组患者数据好,两个组别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一共有29名患者显示出了治疗的效果,总有效率是93.54%,对照组一共有21名患者显示出了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是67.74%,两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n(%)]

主要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区别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抑制人体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浓度的作用。一般的他汀类药物适用于治疗除纯合子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在他汀类药物中唯有辛伐他汀对于纯合子家族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短期内服用他汀类药物较为安全,长期服用此药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所以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其血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及肌酸激酶等项目。本类药不宜与烟酸、贝特类、环胞霉素合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肌肉及肝、肾功能损害。 他汀分为天然他汀(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他汀(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匹伐他汀)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天然他汀是从生物中提取得到的,如美伐他汀可以从橘青霉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因而也叫做生物他汀。相应的,完全人工合成的他汀则被称为化学他汀。 目前,主要认为,化学他汀本身没有生物活性,服用以后,需要肝脏分泌羧基脂酶对其激活以后,才能抑制肝脏合成脂类物质。酶解过程会产生化学性肝损伤;而天然他汀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不需要酶解,进入人体后可以直接发生作用。其降脂作用比化学他汀强,也不存在个提差异。 辛伐他汀,与其余他汀类药不同的是,它对于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辛伐他汀适用于治疗伴有冠心病的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值得注意的是辛伐他汀不能与四氢萘酚类钙通道阻滞剂米贝地尔合用。用法:成人的初始用药剂量是每次口服10毫克,每日服1次,晚睡前服用。以后可根据病人的病情调整用药剂量,但最大的用药剂量不可超过每日80毫克。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也可服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每日40毫克,饭后顿服。如果病人的胆固醇仍无下降的趋势,可每天将80毫克的辛伐他汀分3次服用,即早饭后、午饭后,各服20毫克,晚饭后服40毫克。 阿托伐他汀,此药是一种新合成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其副作用较小。阿托伐他汀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在与别类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低。并且,阿托伐他汀的降脂作用较强。用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即能明显地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用法:每天晚饭后口服一次。成人从每天10毫克的剂量开始服用。之后,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成人每日用药的最大剂量不可超过80毫克。 匹伐他汀,初始剂量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同阿托伐他汀相同,并且其药物相互之间的作用发生较少等特点有潜力成为治疗脂质异常症的标准药物。通常成人每次1~2mg匹伐他汀,每天1次,饭后口服。根据年龄、病情可以酌情增减药量,低密度脂蛋白值下降不明显时,可以考虑增加药量,每天的最大用药量为4mg。匹伐他汀与其他他汀药物比有其独到之处,由于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而被称为“超级他汀”,因除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外,同时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与降低甘油三酯的能力强于其他的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由于对血糖水平无影响,对伴糖尿病、代谢综合症的高脂血症患者更为适合。

他汀类降脂药的6大“讲究”

他汀类降脂药的6大“讲究” 现在,他汀类药物在降血脂、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他汀类药物有着“安全”“高效”等美誉,但此类药物应用时还是需要讲究一下的。 一、他汀种类有讲究 他汀类药物种类较多,现今市面上销售的他汀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中成药血脂康胶囊中的主要成分是红曲,其能产生洛伐他汀而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常用口服剂量不同,不同厂家的同种他汀规格也各有差异,在更换服用他汀的种类和厂家的时候,一定要留意药品的规格和使用剂量。 二、何时用药有讲究 他汀类药物受食物影响小,进餐对药物发挥作用影响不大,且他汀类药物并无严重的胃肠不良反应,因此,只要做到定时定量,无论是进食前还是进食后服用均可。 大部分他汀最宜在晚上临睡前服用,因为胆固醇合成的高峰在午夜12时左右,睡前用药能让药物作用在午夜达峰,从而达到更好的降胆固醇效果。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因为半衰期较长,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服用。 如果错过了用药时间,应在记起时立即补用,若已接近下一次用药时间,则无需补用,切勿一次使用双倍剂量 三、肝酶升高有讲究

一般而言,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都是安全有效的,但少部分患者在服用他汀之后,会出现肝脏转氨酶升高。对于转氨酶轻中度异常的患者,若是本身有活动性肝炎等严重肝病,则不应该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若是患者合并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应用他汀不仅安全有效,还能改善肝脏功能,因此,对于具备他汀适应症的患者,若没有肝肿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等器质性肝损害证据,应积极充分地使用他汀。服用他汀后,只要患者转氨酶无进行性升高(≥3倍正常上限),应继续服药。 四、肌痛反应有讲究 肌肉酸痛是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依据肌酸激酶(CK)值是否正常又可以分为肌炎和肌痛,如果CK大幅升高,则可能为横纹肌溶解症,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时候,只要出现了疑似肌肉不适的症状,就应立即停药,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五、联合用药有讲究 联合用药是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肌肉毒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同时服用阿奇霉素、胺碘酮、罗红霉素、非诺贝特等肝药酶抑制剂,可使他汀类药物血药浓度上升,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部分患者存在有甘油三酯大幅度升高而需要同时服用非诺贝特和他汀的情况,可在早晨服用非诺贝特,晚上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这样可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口服环孢素及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案例分析

摘要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模AchR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以改善肌力以及免疫抑制为主,首选的免疫抑制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当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环孢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该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血脂异常,予以降脂药物常规剂量治疗,临床药师通过查找以上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后,协助临床医师做出了药物了剂量的调整。药师通过参与该病例的处理,为今后的临床药学工作累计经验。 关键词环孢素;他汀类降脂药物;案例分析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57岁,以双眼睑下垂、四肢无力3年余,加重1月余为主诉入院,通过临床表现、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诊断重症肌无力Ⅱb型明确,患者2年前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溴吡斯的明口服治疗,随后溴吡斯的明停药、糖皮质激素规律减量至泼尼松片5mg qd维持治疗,一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疲乏感,伴四肢乏力,在当地医院予以溴吡斯的明60mg tid口服缓解症状,症状未见好转,并逐渐加重至吞咽困难。入院后予以溴吡斯的明口服缓解症状,环孢素软胶囊75mg bid联合糖皮质激素协同免疫抑制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血脂异常:TC 6.89mmol/L、TG 2.12mmol/L、LDL-C 4.19mmol/L,治疗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n调脂,在药师建议下后阿托伐他汀钙片改剂量为10mg qn。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治疗后肌力明显好转出院,出院时继续予以环孢素软胶囊75mg bid、溴吡斯的明60mg tid治疗,并定期复查环孢素药物浓度及肝肾功能。 2.分析与讨论 2.1环孢素治疗与高脂血症相关性 环孢素A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该药物为免疫抑制剂,使用中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肾功能异常,其次还会出现高尿酸血症、骨髓抑制以及血脂异常等。该患者为中年女性,体型中等,在治疗过程中查血脂异常(TC、TG 、LDL-C均升高),不排除环孢素治疗的相关性。 环孢素A引发血脂紊乱可能机制为:1)环孢素A抑制了胆固醇向胆酸转化,导致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升高;2)环孢素A通过抑制胰岛细胞合成及释放胰岛素诱导外周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脂血症发生;3)环孢素A增加肝脏脂酶活性,降低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从而使极低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减少;4)环孢素A是脂溶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转运主要依赖于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其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后可使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受限,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5)环孢素A还通过影响激素在肝脏的代谢和干扰细胞色素P450系统,减少了激素清除、进而增强激素副作用[1]。 2.2环孢素与阿托伐他汀的相互影响 由于环孢素治疗可致显著高脂血症,尤其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 1

他汀类药物研究进展综述

他汀类药物研究进展综述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99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40%的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疾病,目前这一情况正在进一步恶化。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表明,中国人群中80.5%的个体心血管危险因素超过1个,其中血脂紊乱是发生率最高的危险因素。可见,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他汀类药物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其调脂治疗的益处毋庸置疑。 过去医药界防治心血管疾病侧重在降压药的开发上,先后发明了不少有效的降压药。但是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高胆固醇、高脂肪等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高血脂是发生冠心病及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人们把血脂调节药物的开发作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点来抓。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降血脂药物大量推出,其中他汀类药物受到人们好评,其临床疗效是其它各类调节血脂药物所不能相比的。 1、他汀类降脂药概述 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3-hydroxy-3-methyglutaryl-coenzyme,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强大的降脂作用,还具有独立于其降脂作用之外的“多重效应”,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和抗氧化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细胞重塑和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电生理重塑和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等一系列作用。4S研究、CARE研究、LIPID研究等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些他汀类药物在迅速降低异常高的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降低总死亡率,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汀类药物的出现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成为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类高脂血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主力血脂调节药物,也是全球医药市场著名的“重磅炸弹”级药物[1]。 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他汀类药物是美国默克公司研制开发的洛伐他汀(Lovastatin),于1987年在美国上市。80年代末上市的他汀类药物还有1988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