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9年高中政治单元综合测(哲学第四单元)

2019年高中政治单元综合测(哲学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②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发红包,抢红包,逐渐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以前地上掉一毛钱有的人装作没看见,现在抢到几分钱都觉得是一笔巨款。究其因,抢红包不单单看红包金额的大小,抢的是一种手气和福气,也体现了一种对财富的尊重,对未来的祝福。这说明( )

①抢红包引领着社会价值观的发展方向②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③抢红包作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抢红包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最近,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我国内地热映,引起强烈反响。但反观我国的电影市场,电影产量迅速提升,在高票房的同时,观众口中“烂片”的数量也在增加,国产影片真正能够赢得口碑,全面满足市场需要和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明显不够。要创作“高口碑”经典电影,是因为( )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④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4.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民。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

①改革是任何社会解决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②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④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自古以来鸡鸣就是我国农业社会的公共时钟。《诗经》有“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妻子说鸡叫了,该起床了;丈夫说天还未亮)的催起劳作的夫妻对话。鸡鸣演绎着早期先民生活的时间观。这表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②鸡鸣这种朴素的时间观决定了先民的生产生活③先民的朴素时间观是社会存在的主观映象④生产实践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面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深圳市新安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文综)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是什么样,但却可以通过把握现在去塑造未来。珍惜今天的每分每秒,读书、工作、健身、旅行,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有抓住当下,充实自己,才能站稳脚跟,拥抱未来。材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②个人理想应与社会需要相结合③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④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转基因技术在科技上的广泛使用,引发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选择。有人认为它能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而对其热情拥抱。也有人因其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隐患、科技伦理道德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问题而深表忧患,对转基因技术“望

而却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人们对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事物价值实现的前提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对事物思考的多样性③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的价值评价和选择总有差异④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就能实现事物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中多次提出,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据此完成8~9题。

8.“获得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与现实获得之间的契合,是改革成果公平共享的具体体现。如何才能有获得感,众说纷纭。有说要让低收入者尽快脱贫的,有说要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的,有说要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化的……都对。这反映出( )

①人的客观获得与主观认同总是一致的②获得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④人们对真理的评价标准会因立场而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获得感”作为政治理论话语体系中一个带着新鲜生活气息的词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屡屡提及。之所以强调民众的“获得感”,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②党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③民众获得感的增强是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长期以来,受“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环境”思想的影响,长江的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政,甚至为一地之经济发展置整个流域于不顾,没有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上述说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发挥社会意识对发展的促进作用②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来改造世界③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经济建设④要在矛盾的统一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7年8月27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开幕。本届全运会借助多种手段,生动诠释了“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全民全运”的办赛理念。据此回答11~12题。

11.开幕式文艺演出大量使用全屏激光投影、全息视频技术,3D技术再加上演员的动态表演,把海河、天津眼、杨柳青年画等天津传统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广泛好评。这说明( )

①流行元素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实质即是文化发展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重要保证,现代高科技已逐渐成为文化创新的动力③传统文化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广阔的市场

④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符合人们的生活及审美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本届全运会告诉国人,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把中国体育应该赋予国人的意义,把体育与健身、健康与小康的关系,做了最好的升华和诠释。材料蕴含的价值观原理是( )

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③只有遵循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扶贫、济困的公益活动。中国目前还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政府加大公共资金投入,实施扶贫项目带动,但要高效精准扶贫,更需要了解扶贫

脱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和脱贫诉求,有针对性地投入资源、提供服务,显然单纯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释放社会向善的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采取精准“接地气”的扶贫办法,细微帮扶、高效帮扶,以实现脱贫的目标。

国家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释放社会向善力量,采取“接地气”的扶贫办法,细微、高效帮扶,促进脱贫目标的实现。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知识对此进行评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7年,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社会掀起了阅读、朗读的热潮,同时引发人们重新审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朗读者》倡导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轻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3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在新媒体和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喜爱,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被评为“高而不冷”。

策划者将该节目的成功归结为两个“决心”——“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并且认为,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的依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首艘国产航母下水,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货物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奋进的中国以一系列变革与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中国奇迹。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的哲学原因。

单元综合测评

1.D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④符合题意。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这是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符合题意。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

2.C①错误,夸大了抢红包的作用。③错误,抢红包不是社会意识只是一种活动。题目中,发红包,抢红包,逐渐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究其因,抢红包不单单看红包金额的大小,抢的是一种手气和福气,也体现了一种对财富的尊重,对未来的祝福。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抢红包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故②④入选。故选C。

3.B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③符合题意,电影作为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之所以要创作“高口碑”经典电影,是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不符合题意,题意不涉及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故选B。

4.D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这是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自觉遵循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④符合题意。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是错误的。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

5.D鸡鸣演绎着早期先民生活的时间观。这表明先民的朴素时间观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生产实践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面貌,故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排除。②说法错误,时间观属于意识的范畴,不起决定作用,排除。故选D。

6.D题目中,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是什么样,但却可以通过把握现在去塑造未来,说明了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主观努力。题目中,珍惜今天的每分每秒,读书、工作、健身、旅行,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有抓住当下,充实自己,才能站稳脚跟,拥抱未来,表明了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④入选。①②表述与题意不符。故选D。

7.A转基因技术在科技上的广泛使用,引发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选择。这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对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事物价值实现的前提,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对事物思考的多样性,①②符合题意。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的价值评价和选择有差异,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有利于实现事物价值,④错误。故选A。

8.C如何才能有获得感,众说纷纭。有说要让低收入者尽快脱贫的,有说要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的,有说要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化的……都对。这反映出获得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②③入选。①表述错误,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错误,人们对真理的评价标准不会因人而异。故选C。

9.D“获得感”作为政治理论话语体系中一个带着新鲜生活气息的词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屡屡提及。之所以强调民众的“获得感”,是因为党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②④入选。

①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③错误,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故选D。

10.C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发挥社会意识对发展的促进作用”观点不准确,①不选。“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之间缺乏有机衔接”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改造世界,②正确。在“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环境”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长江的开发建设出现了系列问题,这启示我们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

导经济建设,③正确。我们要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推动事物的发展,不是在矛盾的统一中推动事物发展,④不选。故选C。

11.D开幕式文艺演出大量使用全屏激光投影、全息视频技术,3D技术再加上演员的动态表演,把海河、天津眼、杨柳青年画等天津传统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广泛好评。这说明传统文化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广阔的市场,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符合人们的生活及审美需求。故③④入选。①表述错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故选D。

12.D本届全运会告诉国人,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把中国体育应该赋予国人的意义,把体育与健身、健康与小康的关系,作了最好的升华和诠释,即告诉我们只有遵循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故③④入选。①表述错误,排除。②错误,与题意无关。故选D。

13.[解析]该问为评析题,知识限定明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知识,要求评析国家的做法。贫困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努力、法律的完善和社会向善力量的积极参与,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促进社会向善力量助力扶贫事业的发展,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答案]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尚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努力、法律的完善和社会向善力量的积极参与。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促进社会向善力量助力扶贫事业的发展;扶贫更需要政府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完善扶贫体制,求真务实地了解致贫的原因和脱贫的诉求,让扶贫精准、高效。

14.[解析]回答本题,可从优秀文化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人与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因而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国家媒体人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这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的价值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国家媒体人只有自觉承担这一职责和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角度说明为什么“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答案]①优秀文化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人与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更多的优秀文化节目,国家媒体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下决心做成做精文化类节目,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③人的价值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弘扬优秀文化,国家媒体人只有自觉承担这一职责和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5.[解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要求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的哲学原因。回答本题要注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据此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增强了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每个人都能坚定信心,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高中政治哲学选择题精练60题

高中政治哲学选择题精练60题 第五部分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Total Environment,2006,368:10?18.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 B.(3(4 C.(3 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 B.(1(2(3 C.(2(3 D.(2(4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高中政治哲学模块知识点总结材料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尊重世界物质性,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区分物质意识唯一标准) 客观存在:既包括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思维性的存在(如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思考出的,是意识作用于外界,但它本就存在) 客观实在:只包括物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2规律的普遍性(事物运动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注意区分现象和规律,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的遗 传规律才是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哲学部分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1.哲学 ⑴哲学的含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自然界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理由: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⑵指导意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⑶具体要求: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相处。 3.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⑴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⑵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⑶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 ⑴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⑵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⑶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5.意识 ⑴含义: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⑵宗教: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⑶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①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_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制约。②主观原因:第一。立场不同;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第三。知识构成不同。 ⑷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①原理内容: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展开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方法论意义: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意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6.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含义: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⑵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联系、矛盾与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7、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8、创新的作用 推动了生产了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整理版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原理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 〖原理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 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 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 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又要重视意识 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 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6、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人口问题上,过去一些地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陷入了恶性循环。而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地方,则出现了“少生快富奔小康”的良性循环。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3.“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成就未来。”这句话告诉我们: A.理论对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B.实现人身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C. 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4.十七大号召我们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④ D.①②④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电视剧《闯关东》,以其美学品位和历史品位所产生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征服了上亿观众,是一部既养“眼”更养“心”的精品力作。回答5--6题。 5.《闯关东》之所以吸引观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弘扬了艰苦艰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全课概述 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

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高二期末政治试卷(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其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可知性B.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C.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D.是否承认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质 3.任何哲学都是() 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②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③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社会变革的先导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目前,专业迷信网站越来越多,网上迷信活动日益猖獗,还有些网站利用迷信活动非法敛财,令人担忧。对于迷信思想,我们必须反对,这是因为() A.迷信思想和行为是脱离现实的B.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的支配C.世界观就是哲学D.世界观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5.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明()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8.赏析数学美,欧拉给出的公式:V+F-E=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简单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

高中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结构图 1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辩证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唯物论(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方法论:我们要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是客观的。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辩证唯物,切忌主观随意。(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物主义1、联系的观点(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又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整体影响部分,部分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同时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唯物(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马克思辩证法2、发展的物的灭亡。(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我们要对前途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 主义哲观点好充分的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学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方法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 3、矛盾的(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具有普遍性。方法论: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 观点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矛盾具有特殊性。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普遍 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矛盾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5)矛盾的不平衡性。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 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 与重点论的统一。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在认识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 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认识论:(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检验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2、两个矛盾、两个规律 主义3、群众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 4、人生观取向。(3)我们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框架

专题一哲学概论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与世界观:区别(含义、特点)、联系(研究对象相同、世界观是哲学形成的前提) 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与体现、互不脱离 区别: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与具体科学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哲基本观点 唯物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 基本主义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 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基本观点 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基本特征 (第一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第一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 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 最新成果 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改革、科技) 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 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 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是的集中体现

专题二唯物论(世界本质、什么存在)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固有属性:运动 物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 质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运动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规律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是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本是人脑的机能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质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意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四个特点) 识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的作用对改造客观世界正确意识会 (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有指导作用错误意识会 改造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高昂的精神 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萎靡的精神 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与意识 辨证关系意识有能动作用:两重性方法论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客观规律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主观能动性的 辨证关系 是什么是两个原理的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方法论)怎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 做到把与结合起来,把同结合起来,反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2单元word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A.一概而论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D.三人成虎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 大、中范围答题(宏观、中观) 范围原理名称原理主干内容方法论主干内容自然界的客观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性原理 人的意志为转移与自然和谐相处 辩物质与意识的 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 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证 意识能动性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 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 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 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唯 原理 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论尊重客观规律 和主观能动性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 基础,发挥主观能 动性能够认识和利 用客观规律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而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 规律的惩罚,按客观规律办 事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 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实践和认识的 辩证关系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 是认识的目的。 体的历史的统一。 2、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 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认识能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用。 认反映,正确的能指导人们提出 实践活 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 实践活动 识 有巨 大的 推动 作 用。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 是客观的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论 ③真

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真理是具体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 程 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 实践 误,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展真 理。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认识发展的过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程 1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3课时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的对应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简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1、哲学是什么 (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重点把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或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在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注意课本P12的探究)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没有科学依据。如:气者,理之依也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课本P13的探究)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佛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理生万物(朱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