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慢性疼痛治疗

慢性疼痛治疗

慢性疼痛治疗
慢性疼痛治疗

第111章慢性疼痛治疗

第1节前言

一、慢性疼痛的概念

一种急性疾病过程或一次损伤的疼痛持续超过正常所需的治愈时间,或间隔几个月至几年复发,持续达1个月者称作慢性疼痛。因此急性疾病或损伤在治愈后1个月仍存在疼痛,就考虑是慢性痛。急性疼痛仅仅是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则是一种疾病,其在病因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症状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与急性疼痛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两者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认识这些差异和区别,不仅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疼痛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危害,而且影响到病人的生活、家庭乃至社会。慢性疼痛病人常合并精神方面的障碍,如抑郁和/或焦虑,这使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复杂而困难。

二、慢性疼痛的诊治原则

慢性疼痛总的诊治原则是: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安全有效。

(一)明确诊断

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症状诊断。病因诊断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致病因素大体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病理解剖学诊断的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范围、器官和组织以至细胞水平的病变性质。病理形态诊断并不意味着在临床上每个病人皆需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而多数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等间接方法得出的。

病理生理学诊断是以各系统器官功能的改变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改变为基础的,功能的改变可以追溯到体内超微量物质的水平,检测手段的完善使许多功能改变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症状诊断是根据尚未查明原因的症状或体征提出的诊断,如上肢烧灼性痛等。此类诊断只是提供诊断方向,待原因查明时再做修正。因此症状诊断是初步诊断或印象。

(二)综合治疗

治疗目的是努力使慢性疼痛病人的身心经过治疗得以康复。

疼痛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手法矫治、药物疗法、理疗、针灸、枝川疗法等。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组合,发挥多种方法的各自优势,以取得最佳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

(三)安全有效

疼痛治疗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科医师治疗,治疗前准备充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紧密观察病人,注意及防治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宜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

第2节慢性疼痛的诊断

一、明确诊断的内容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治疗效果取决于诊断的正确与否。明确诊断的内容包括:

(一)明确疼痛的原因、病变的性质

明确引起疼痛的原发病是属于肿瘤、损伤、炎症、畸形中的哪一种,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炎症是感染性的还是无菌性的;损伤是急性外伤还是慢性劳损。

(二)明确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是在肌肉、筋膜、韧带、滑囊、关节、骨骼、神经、血管、内脏的哪一处或几处。

(三)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深浅

部位是指病变在皮肤表面的投影,深浅是指病变的层次。具体到病变部位应做到"一片之中找一点,一点之中找深浅",只有对病变进行准确地平面定位和立体定位,才能使治疗真正在病变处或病变组织发挥作用,取得好的效果。

(四)明确病程的急缓

病程急缓程度不同,治疗方法各异。急性软组织病变,神经阻滞疗法、局部外用涂擦剂、贴敷剂效果好,但不适于小针刀疗法;慢性软组织病变,尤其是粘连、瘢痕和钙化,神经阻滞配合小针刀疗法效果特别好。

(五)明确病人的体质、生命器官的功能以及是否合并其它影响治疗的疾病

病人的自身条件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又一重要因素,治疗时应因人而异。如年老、体弱、合并生命器官功能障碍的病人,对阻滞和针刀治疗的耐受性差,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减少麻醉药的用量,治疗时病人应取卧位,治疗后适当延长观察时间,严密观察各种生命体征。

(六)明确病人的精神状态、性格特点

疼痛病人常合并的精神障碍是焦虑和抑郁。慢性疼痛病人的抑郁症发生约为30%~60%。急性疼痛常合并焦虑,慢性疼痛则在焦虑的基础上继发抑郁,甚至抑郁成为主要的精神障碍。

(七)明确疾病的病理改变如颈椎病椎体的倾斜偏歪方向和移位程度,寰枢椎半脱位齿状突的偏歪方向,腰椎间盘突出后的位置、有无钙化等。

(八)明确是不是疼痛科治疗的适应症若不是治疗的适应症,应建议病人到相应的科室就诊。

(九)估计治疗效果和预后并对此做出较为准确估计。好的效果和预后要告诉病人本人,树立其信心;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应让病人知道,以免出现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时病人紧张;对疗效或病情的发展要对病人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不要让病人失去信心。

二、明确诊断的方法

(一)耐心、全面而有重点地询问病史

采集病史要全面、客观,要有重点地采集与疼痛的发生、发展等有密切联系的部分。临床上约半数以上的疼痛病例仅据完整系统的病史资料即可得到明确的诊断。需特别注意的病史主要有以下几项:

1. 性别不少疼痛病症与性别有关。如偏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主要见于女性;强直性脊柱炎、劳损、多见于男性。同是腰骶部疼痛,女性可由盆腔淤血综合征引起,男性可由前列腺炎引起。女性病人出现的腰、骶、下肢及腹、会阴区的疼痛应了解其是否合并妇科疾病,以及疼痛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2. 年龄同一部位的疼痛,不同年龄可由不同原因引起,如腰背痛,在老年,多见于脊柱退变性疾病、转移癌;在中年,多见于劳损、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综合症;在青少年,多见于外伤、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等。

3. 职业疼痛与职业关系密切,如颈型颈椎病好发于教师、会计、电脑工作者等需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知识分子,汽车司机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工作或生活环境湿度大的人易患风湿病等等。应仔细询问职业、工种,劳动时的体位、姿势、用力方式,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等。

4. 起病的原因或诱因许多疼痛性疾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肩周炎、肌筋膜综合症,在潮湿、受凉和外伤时易发病,神经血管性疼痛在精神紧张时易发病。许多疼痛的出现和加重也有明显的诱发条件及因素,如咳嗽、大便、憋气时出现肢体放射性疼痛则病变多来自椎管;韧带损伤及炎症所致的疼痛在某一特定的体位时常明显加重,有时则有明显的压痛点或诱发点。应注意发病开始的时间,最初疼痛的情况,如有无外伤、外伤时的体位及受伤的部位等。

5. 疼痛的部位多数疼痛性疾病,疼痛的部位即为病变所在,还有些部位的疼痛反映的是支配该区的神经病变或该神经走行径路上的病变。因此,不仅要分清疼痛部位是在头面、颈项、胸、腹、腰、背、臀,还是在四肢等大体位置外,还要弄清其具体位置。同为头痛,一般头部偏侧性、阵发性剧痛应考虑偏头痛,枕后部的疼痛应考虑枕大神经炎及颈源性头痛。同样,在大腿部,坐骨神经痛的范围在后侧,股外侧皮神经痛的范围在外侧,而闭孔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在内侧。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疼痛区域同一脊髓节段支配的内脏病变所引起的牵涉痛。

6. 疼痛的特点包括疼痛的性质、疼痛的程度、起病急缓、疼痛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和疼痛伴随症状等,如:注意季节、时间、姿式、活动、呼吸、咳嗽、月经周期等因素与疼痛程度、性质变化的关系。又如关节痛伴肿胀、晨僵者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伴发热者应考虑感染性疾病、风湿热等;头痛是否伴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眼前闪金星、耳鸣、鼻塞等;颈痛是否伴有手麻、腿软、心慌等。

7. 既往诊断、治疗的过程及结果

8. 既往史有恶性肿瘤史的病人出现的慢性疼痛,应考虑到肿瘤转移的可能;糖尿病病人出现的下肢针刺样痛及袜套样改变多因糖尿病末稍神经炎所致;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的病人出现的胸背部疼痛应考虑到胸膜粘连引起牵涉痛的可能;而有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史的病人,出现髋部疼痛时,应首先考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9. 家族史某些疼痛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等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性。

(二)认真、仔细而专业性地进行体格检查

全面系统体查的5种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的基础上,结合疼痛临床的特点,重点突出视、触、叩及测量,强调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检查,作出正确诊断。

(三)慎重、合理而准确地选择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在慢性疼痛性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全面、深入地了解各种常用辅助检查的特点和意义,有选择地运用。

1. 实验室检查:检验项目应从临床的实际需要出发,有目的、有系统地选择。如对怀疑痛风的病人应查血尿酸(UA);怀疑风湿病的病人应查抗溶血性链球菌"O"(ASO)、类风湿因子(RF)、C 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抗核抗体(ANA)等;怀疑细菌感染时应查血常规等。

2. 影像学检查:疼痛临床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平片、造影、CT、MRI、ECT检查等,应全面了解各种设备的特点和长处,在工作中有目的、有选择地应用。

3. 其它检查:如肌电图、超声波、诱发电位等。

第3节慢性疼痛的治疗

有关慢性疼痛的治疗前准备、常用治疗方法中的全身药物治疗,常用药物请参考108章。

一、常用治疗方法

(一)全身药物治疗

全身用药治疗简易方便,可经口腔、直肠、肌肉或静脉给药,但由于是全身用药,其副作用也较多。

全身用药应根据疼痛的性质及程度选择正确的药物、给药方法和间隔,"按时给药"优于"按需给药",注意正确预防和处理药物的副作用;如出现药物耐受或疗效不佳,可调整药物或追加剂量。

(二)神经阻滞疗法

常用的药物有局部麻醉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和神经破坏药。局麻药具有诊断和治疗作用,注射神经破坏药之前,先给少量局麻药可判断穿刺针的位置是否正确,治疗性神经阻滞则以用时效长的布比卡因和罗派卡因为好。糖皮质激素对于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改善病变组织的渗出和水肿,从而使疼痛症状减轻。

局麻药中是否加入糖皮质激素的问题,一般认为在有慢性炎症的情况下适量应用有好处,否则无必要。此类药物中,得宝松、强的松龙、康宁克通-A都是较好的选择,局部注射用,每周一次。周围神经炎局部注射常加用维生素B6或B12。

神经破坏药多用80%~100%酒精和5%~10%酚甘油溶液,可使神经产生退行性变,感觉消失有时运动神经也受累,隔一定时间神经再生,疼痛恢复。常用的阻滞方法为:痛点阻滞、周围神经阻滞和交感神经阻滞。

(三)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具有针刺效应,又具手术效应。如松解粘连组织,切断挛缩肌纤维或筋膜,切碎瘢痕或钙化组织或痛性硬结,切削磨平刺激神经引起疼痛的骨刺。针刀还具有针刺和手术的综合效应,如果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在敏感穴位和病变组织,就需要利用小针刀的针刺效应刺激穴位,并利用其手术效应对病变组织施行手术治疗,使其两种效应综合发挥,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适应症为:软组织炎症、滑膜炎、各种腱鞘炎、韧带炎引起的痛、麻和功能障碍,脊柱的某些病变,四肢关节的退行性或损伤性病变,神经卡压综合征,缺血性骨坏死,某些有体表反应点的内脏疾患,骨干骨折的畸形愈合,其他如肌性斜颈、痔疮、血管球瘤等。

其禁忌症为:发热,全身感染,施术部位和周围有感染灶,严重内脏疾病发作期,施术部位有难以避开的重要血管、神经或内脏,出血倾向、凝血功能不全,定性、定位诊断不明确者,体质虚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人慎用。

(四)物理疗法

常用的物理疗法有:

1. 电疗法

2. 光疗法如激光疗法

3. 声疗法如超声疗法、超声药物透入疗法等。

4. 磁疗法

5. 其他如汽疗、冷冻治疗、射频治疗等。

(五)枝川疗法

枝川疗法是通过对病人的望诊,问诊及指压诊法检查病人体表的肌硬结,然后用生理盐水稀释的低浓度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注射到病人的体表肌硬结及相应的穴位上,解除或减轻病人各种症状。枝川注射疗法是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应用的,其适应症很多,包括呼吸、循环、消化、代谢、内分泌、血液,以及运动、神经等系统的各科诸多疾病。但此疗法是一种对症治疗,诊断不明确的痛症应列为禁忌。

(六)其他疗法

如手法治疗、器具疗法、心理疗法、气功及功能锻炼、针灸镇痛等均是慢性疼痛病人综合治疗的重要措施,可根据情况选用。

二、治疗后的处理

慢性疼痛病人由于病程长,疼痛性质、程度、治疗经过有很大差异,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疼痛治疗要关心病人,重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慢性疼痛病人要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加强体查,及早发现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疼痛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

1. 应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局麻药的中毒和过敏,NSAIDs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严重可致胃出血,皮质类固醇激素长期应用所致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变等。

2、治疗操作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晕针、感染、星状神经节阻滞时引起张力性气胸、神经阻滞或治疗操作引起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全脊髓麻醉等。

第4节常见慢性疼痛病症的诊治

一、头面部

广义的头面部痛指整个头面部的疼痛,包括额、颞、顶、枕部和颜面部,甚至牵涉到颈部,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疼痛之一,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狭义的头痛指头颅上半部及眉弓以上至枕部以上的疼痛。头面部痛可能是一过性症状,或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但也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头面部痛按其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按其病程又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这种分类对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类疾病中常见的有:

(一)偏头痛

该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间歇期无任何症状。该病反复发作,多数病人有家族史。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疼痛一般为单侧,少数病人为两侧。典型发作有视觉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如恶心、呕吐等先兆症状,称为先兆性偏头痛,有人称其为"呕吐性头痛",有些病人则无先兆症状。

1、病因及病理生理

确切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尚不清楚,但近年来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血管和神经两方面的因素。

(1) 血管及神经功能异常Wolf提出偏头痛的分期与血管功能异常有关。头痛前期为脑血管收缩,头痛期为血管扩张,延迟性头痛如头皮压痛、动脉周围水肿、疼痛性质为持久性钝痛。继此之后的后期头痛为持续性,可能是头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的结果。近来用多普勒观察偏头痛发作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和上述结果是一致的,但有人观察到无先兆症状的偏头痛脑血流是正常的。

(2)生化改变偏头痛发作可引起许多生化方面的改变。发作早期即有去甲肾上腺素(NE)升高和血小板聚集现象。偏头痛发作时5-HT释放增加,当耗竭时血管扩张。5-HT可使动脉收缩,刺激大脑中枢产生某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呕吐、视觉异常等,此外它还可加重血小板聚集。

有人认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镇痛作用是通过5-HT能神经调节的,偏头痛亦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有关。如:偏头痛发作时脑脊液内脑啡肽减少,而缓解期正常。

(3)内分泌因素

偏头痛发病的男女之比为2:1。女性病人中约60%与月经有关。青春期女性发病率较高,许多于月经初潮时发病可能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

(4)遗传因素

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偏头痛有家族史者占病人的91%。

(5)其他

某些过敏因素可诱发偏头痛,某些食物如巧克力、乳酪、鸡蛋、脂肪、茶叶、咖啡、酒等也可诱发。

情绪的变化如焦虑、紧张、抑郁、疲劳、失眠及强光、噪声等均可诱发。

2、临床表现

(1)先兆症状

1)视觉异常:典型偏头痛病人几乎均有视觉异常。发作时视野中心有发亮光点,其边缘为彩色或锯齿样闪光,甚至出现城堡样光谱,亮点边缘以内视觉消失,严重时出现象限性偏盲、同侧偏盲或管状视野。一般持续15~30分钟,然后消退。少数病人有暂时性全盲或永久性视野缺损。

2)躯体感觉异常:属于皮层感觉障碍,一般影响肢体或其他较局限部位,为针刺或麻木感,也可见于口唇、舌及面部,持续约15~30分钟。感觉异常发生稍迟于视觉异常,也可单独发生,及少数病人有味、听幻觉。

3)运动障碍:肢体发生感觉异常后,可继发有乏力或轻瘫,主要见于上肢,也可发生偏瘫,即家庭偏瘫型偏头痛。眼球运动肌神经麻痹称为眼肌瘫痪性偏头痛。少数病人可表现有暂时性失语或癫痫样抽搐。

4)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病人疼痛发作前、发作中和发作后均可能有该系统的异常,如情绪高涨或低靡、眩晕、出汗、皮肤苍白、恶心呕吐等。心血管系统可表现为心率快、血压高等。

(2)头痛头痛多为钻刺样疼痛或搏动性疼痛,首先位于一侧太阳穴,然后扩展到整个一侧头部,低头及体力活动使疼痛加重。一般疼痛经历数小时,严重者可持续数天。虽经治疗,偏头痛仍持续超过72小时者为偏头痛持续状态。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一般具备以下5条中的2条以上者即可。①一侧性头痛;②恶心、呕吐;③有视觉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④有偏头痛家族史;⑤有情绪异常或过敏史。但应作脑电图及头颅CT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4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发作性偏头痛的止痛。

1)阿司匹林:是广泛应用的药物,阿司匹林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干扰5-HT释放。于头痛早期应用0.3~0.6g,每日3次。

2)血管收缩剂:①麦角胺:可口服、舌下、肛塞或肌内注射及雾化吸入用药。麦角胺咖啡因在头痛发作早期应用每次半片至一片,30分钟不缓解可再服一片,每周最大剂量10片;②酒石酸麦角胺:每次肌内注射及皮下注射0.25mg,必要时1小时后可重复一次,每次总量不超过1.5mg,每周总量不超过4mg。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指趾麻木、胸骨下压迫感。高血压、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人及孕妇禁用。

3)如果头痛剧烈,用上述药物不能缓解,可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及安定10mg。胃复安和枢复宁也可选用。目前一种新药英明格,它为5-HT1D受体激动剂,是最有效的控制偏头痛发作的药物。该药起效快,有效率高、副作用较轻的优点,但价格昂贵。

(2)星状神经节阻滞

(二)紧张型头痛

紧张型头痛系由多种精神因素所致的持久性头部肌肉收缩型头痛,又称肌收缩型头痛、应激型头痛、持发性头痛及心因性头痛。许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紧张型头痛的发病率高于或近似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发病无显著性别差异,一般以30岁左右发病较多,起病缓慢,病人记不清具体发病时间。

1、病因与病理生理

慢性紧张型头痛的发生可能与头颈部肌肉收缩引起肌肉疼痛有关,其机制包括:(1)局部刺激的冲动通过传入大脑,再通过运动神经达到肌肉引起肌肉收缩;(2)肌肉收缩的冲动上行到达丘脑而感知到疼痛;(3)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冲动激活γ传出系统使肌肉持续性收缩;(4)肌肉收缩的冲动通过但突出直接传至下行运行神经元,是其发放冲动增加,造成肌肉持续性收缩。

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可引起紧张性头痛,是中枢对疼痛感觉的抑制功能减弱的结果。但是精神因素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与头痛的具体关系如何,尚无定论。

2临床表现

慢性发病,在早晨发作,下午最重,无明显缓解期。双侧界限不明显的头痛多在额颞部、枕部,严重者整个头部甚至牵涉到颈部及肩背部。疼痛性质为钝痛、涨痛,头部有压迫感或紧缩感。对活动无影响。

有的病人伴有精神紧张、抑郁或焦虑不安。

体格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病人有时有斜方肌或后颈肌肉压痛。

3诊断

(1)发作性紧张性头痛

1)以前至少有10次头痛发作符合以下2、3项标准,头痛发作时间每年少于180天,每月少于15天。

2)头痛持续30分钟至7天。

3)至少具有下列2项疼痛特点:性质为压迫或束缚感(非搏动性);程度为轻、中度(可能影响活动,但不限制活动);双侧头痛;上下楼梯或类似的日常活动不加剧疼痛。

4)具有下列2项:无恶心、呕吐(可能存在厌食);无怕声、怕光或只有其中一项。

5)通过病史、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2)慢性紧张型头痛

1)平均头痛频率在六个月中,每月15次或每年超过180天。

2)符合发作性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

紧张性头痛与偏头痛每次均可持续数小时至72小时,两者均可为双侧,但偏头痛疼痛剧烈,体力活动可加剧疼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敏感。

4、治疗

(1)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消炎痛栓、散利痛、布洛芬、瑞力芬、奥贝、万络、喜乐宝等,但应避免长期服用。

2)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开始每天25mg,睡前服,每3~4天增加25mg。多虑平25~50mg,每日3次。氯哌三唑酮50~100mg睡前服,可增大到200mg。

3)抗焦虑药:安定、利眠宁及巴比妥类药物。

(2)局部阻滞或神经阻滞对局部压痛点可用局麻药和强的松龙混合液注射,也可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星状神经节阻滞。另外,还可以应用针灸及生物反馈治疗。

(三)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在1962年以前称为"周期性偏头痛性神经痛"、"组胺性头痛"、"偏头痛性睫状神经痛",认为它是一种偏头痛的变异,是一种血管性偏头痛。其特点是头痛发作有一个短暂的丛集发作期,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结膜充血和流泪。

该病总的发病率为0.04%-0.08%。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5:1 。丛集性头痛可与任何年龄发病但首次发病常在20~40岁。

1、病因与病理生理

已观察到丛集性头痛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有眼内及角膜温度升高,出汗、流泪、唾液分泌和瞳孔改变,无症状侧的程度较有症状侧轻。通过多普勒、血管造影和MRI检查发现,在疼痛最严重时其颈内动脉狭窄。认为这是交感神经传出反射活动的结果,头痛发作时有心率变化甚至心律失常,受累侧眼动脉扩张,可能是自主神经中枢功能紊乱所致。此外还发现有褪黑激素(melatonin)、?-内啡肽(?-endorphine)和?-促脂素(?-lipotropin)24小时分泌周期的节律性发生紊乱等。

2、临床表现

丛集性头痛典型的特点是暂时性、呈丛集状发作,一般持续2周至3个月,间歇期一般为几个月至少14天。头痛大多数为单侧,少数可转移到另一侧。疼痛的部位在眼眶周围和颞部,也可扩展到颈部、上颌的牙齿,甚至到肩部。疼痛强度为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

锐性疼痛。病人常于夜间发作,在第一个快速动眼期突然痛醒。发作最短持续时间15分钟,一般为30~180分钟。其发作次数大多数为每天1~2次,其范围为每周1次至每天8次。

头痛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流泪、结膜充血、鼻塞、鼻溢、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上脸下垂和眼睑水肿等,还有神经质的表现,脾气暴躁和有强迫他人的行为。酒、硝酸甘油和组胺可促使头痛发作。

3、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详细的病史,典型发作5次以上,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即可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与三叉神经痛、颞动脉炎和慢性半边头痛相鉴别。

4、治疗

丛集性头痛发作时疼痛剧烈,难以迅速止痛,对丛集性头痛的治疗,主要是预防其发作。一般来讲,凡是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均可应用。

(1)缓解单次发作,面罩吸入纯氧,流量7~10L/min,10~15分钟可使60%~70%病人疼痛缓解。

(2)酒石酸麦角胺或双氢麦角胺吸入对大约一半病人有效。口服或直肠给药由于酒石酸麦角胺起效慢,现已很少应用。

(3)鼻腔内点滴2%~4%利多卡因。

(4)英明格皮下注射是最有效的药物。6mg能使80%以上病人在15分钟内头痛缓解。

对丛集性头痛的预防性治疗应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碳酸锂:开始时小剂量0.125g,每日3次,逐渐增加到每日0.9~2.0g。其血浆浓度达

0.7~-1mmol/L即有效。

(2)二甲麦角新碱:每天剂量尽可能小,一般为3~4mg/d。

(3)酒石酸角胺:2~4mg/d口服。

(4)钙通道阻滞剂:异搏定40mg/次,每日4次,或尼莫地平20~40mg/次,每日3次,一般连续应用4周才能起效。

(5)苯噻啶或消炎痛对部分病人有效。此外还有丙戌酸钠。

(6)皮下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

(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又称痛性痉挛或痛性抽搐(tic douloureux)。是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的典型神经痛。其特点是:发作性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若干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面部可有触发点(trigger point)或触发带(trigger zone),疼痛局限于一侧三叉神经区,不超过中线;一般无感觉减退或过敏。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无明显病因的三叉神经痛,但现已知道常常是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所致,也有三叉神经系统的损害。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由多发性硬化和脑肿瘤所致。

三叉神经痛老年人多见,青年人很少见。本病与遗传、种族关系不大。

1、临床表现

(1) 疼痛特点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发作前无任何先兆,发作间期无疼痛。疼痛极为尖锐,如电击、刀绞、火烧、撕裂样、针刺样等。病人表情极为痛苦,常以手捂面,每次发作数秒至1-2

分钟。间歇时间不等,因病情发展,发作次数增加,严重时每分钟发作数次,夜间安静时发作次数减少。

(2)疼痛部位疼痛部位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且不超过正中线,即为单侧三叉神经痛,双侧发病者占病人的3%,一般一侧发作间隔数年后出现对侧发作,但每一次发作未见双侧性的。除三叉神经分布区外,少数病人疼痛可扩展到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分布区。

第Ⅱ、Ⅲ支同时受累最多见,最少见的是Ⅰ、Ⅲ支同时受累,病变可位于三叉神经的某一支或二、三支同时受累。第Ⅱ支发病超过病人的44%,第Ⅲ支占35%,第Ⅰ支占19%。

总之,三叉神经以第Ⅱ支为中心,单独第Ⅱ支或第Ⅱ支合并其他支占所有病例的75%以上。

(3) 触发点或触发带它并非整个分支分布区,常仅一小块或一点,是指对触发带某些特殊的非伤害性刺激诱发三叉神经痛发作.如触摸面部、咀嚼、谈话、吞咽、刷牙、漱口、面部皮肤受风、受凉等。

触发点位于疼痛的同侧,但可在三叉神经痛的不同支区。极少数触发点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外或对侧,也可能在上颈区、头皮等。刺激触发带可诱发疼痛发作,使病人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如病人不能刷牙洗脸,位于头皮不能梳头洗头,若吞咽、咀嚼诱发疼痛,长时间可影响病人热量的摄入。另外,情绪的变化和应激状态,也可诱发疼痛发作,并使疼痛程度加重。

(4) 间歇发病多数三叉神经痛为间歇发病,其间隔数月或数年不等,每次复发总是在同一区域,但疼痛范围可能扩大。

(5)伴随症状可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流泪、流涎、颜面潮红等。

2、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人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以上,根据上述三叉神经痛的特点,诊断不难。另外,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加重,病人可有相应分布区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及听力减弱等,CT、MRI有助于检查原发病灶。

(2)非典型面部痛头面部疼痛与神经分布无关,呈持续性,位置深且不易定位。多见于年轻女性。

(3)颞颌关节痛与颞颌关节咬合运动时发生疼痛,但疼痛可能为持续性,程度较轻,局限在耳前,关节处可有压痛。

(4)丛集性头痛为短暂发作性头痛,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但疼痛位于眼眶附近,且疼痛为持续性,每次发作至少半小时以上。

(5)舌咽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的疼痛特点相似,触发点及诱发因素可混淆不清。并且二者可合并存在,舌咽神经痛合并三叉神经痛者为病人的11%~32%,二者疼痛可同时发作或前后发作。但两者疼痛部位不同,必要时做地卡因试验。

3、治疗

(1)治疗原则治疗有多种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且复发率高,应进行选择,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初发病历及病史短、症状轻的病例或其他方法治疗后还遗留轻度疼痛者,首先考虑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方法应从末梢支开始,局麻药效果不佳或病史长、需反复阻滞或分支阻滞无效、症状重的病人需用神经破坏药或射频热凝。外科手术损伤大、副作用严重,复发率高,应慎用,现已应用较少。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手段。

1)酰胺咪嗪:即卡马西平,此药可使2/3病人疼痛缓解。开始每天100mg,每隔一天增加100 mg,直到600 mg/d,以此剂量维持1周,若疼痛不缓解,可增加到800 mg/d,最大剂量1.2~1.6 g/d,

再增加剂量效果不再增加。疼痛停止后,调小剂量维持。、酰胺咪嗪应至少每8小时用药一次,以维持稳定的用药浓度。

酰胺咪嗪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刺激、共济失调、头晕、嗜睡、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约25%病人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

2)苯妥英钠:即大仑丁,它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二线药物,约25%的病人获得满意效果。有效的血药浓度15~25ug/ml。最初应用每次200mg,每日2次,3周内逐渐增加到300~400mg,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如果疼痛无缓解应停药。副作用包括: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肝功异常、骨质疏松等。

3)其他药物:氯苯氨丁酸是一种较新的药物,开始剂量5mg/d,每两天增加5mg,一直到疼痛缓解或出现毒性反应,最大剂量80mg/d。疼痛缓解后应逐渐减量,不能突然停药,特别是老年人。

(3)神经阻滞

根据疼痛所分布的区域,采用相应的神经阻滞:

(1)第Ⅰ支:眶上神经阻滞、滑车上神经阻滞;

(2)第Ⅱ支:眶下神经阻滞、上颌神经阻滞。

(3)第Ⅲ支:頦神经阻滞、下牙槽神经阻滞、下颌神经阻滞。

半月神经节阻滞:如果两支以上同时发病者,首先阻滞症状严重的一支或首先发作的一支,或交替进行,Ⅱ、Ⅲ支并发或3支同时发作者可行半月神经节阻滞(见后)。

病史短、症状较轻的病人,可用局麻药反复阻滞。而病史长或症状严重者单用局麻药效果差,应改用神经破坏药。

慢性疼痛诊疗规范

慢性疼痛诊疗规范 一、慢性疼痛的概念 一种急性疾病过程或一次损伤的疼痛持续超过正常所需的治愈时间,或间隔几个月至几年复发,持续达1个月者称作慢性疼痛。因此急性疾病或损伤在治愈后1个月仍存在疼痛,就考虑是慢性痛。急性疼痛仅仅是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则是一种疾病,其在病因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症状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与急性疼痛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两者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认识这些差异和区别,不仅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疼痛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危害,而且影响到病人的生活、家庭乃至社会。慢性疼痛病人常合并精神方面的障碍,如抑郁和/或焦虑,这使慢性疼痛的诊疗和治疗更加复杂而困难。 二、慢性疼痛的诊疗原则 慢性疼痛总的诊疗原则是: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安全有效。 (一)明确诊断 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症状诊断。病因诊断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病理解剖学诊断的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范围、器官和组织以至细胞水平的病变性质。病理形态诊断并不意味着在临床上每个病人皆需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而多数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等间接方法得出的。 病理生理学诊断是以各系统器官功能的改变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改变为基础的,功能的改变可以追溯到体内超微量物质的水平,检测手段的完善使许多功能改变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症状诊断是根据尚未查明原因的症状或体征提出的诊断,如上肢烧灼性痛等。此类诊断只是提供诊断方向,待原因查明时再做修正。因此症状诊断是初步诊断或印象。 (二)综合治疗 疼痛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手法矫治、药物疗法、理疗、针灸、枝川疗法等。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组合,发挥多种方法的各自优势,以取得最佳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 (三)安全有效 疼痛治疗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科医师治疗,治疗前准备充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紧密观察病人,注意及防治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宜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 三、慢性疼痛的治疗 (一)明确诊断的内容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治疗效果取决于诊断的正确与否,明确诊断的内容包括: 1.明确疼痛的原因,病变的性质;明确引起疼痛的原发病是属于肿瘤、损伤、炎症、畸形中的哪一种,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炎症是感染性的还是无菌性的;损伤是急性外伤还是慢性劳损。 2.明确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是在肌肉、筋膜、韧带、滑囊、关节、骨骼、神经、血管、内脏的哪一出或几处。 3.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深浅

慢性疼痛治疗

第111章慢性疼痛治疗 第1节前言 一、慢性疼痛的概念 一种急性疾病过程或一次损伤的疼痛持续超过正常所需的治愈时间,或间隔几个月至几年复发,持续达1个月者称作慢性疼痛。因此急性疾病或损伤在治愈后1个月仍存在疼痛,就考虑是慢性痛。急性疼痛仅仅是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则是一种疾病,其在病因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症状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与急性疼痛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两者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认识这些差异和区别,不仅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疼痛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危害,而且影响到病人的生活、家庭乃至社会。慢性疼痛病人常合并精神方面的障碍,如抑郁和/或焦虑,这使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复杂而困难。 二、慢性疼痛的诊治原则 慢性疼痛总的诊治原则是: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安全有效。 (一)明确诊断 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症状诊断。病因诊断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致病因素大体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病理解剖学诊断的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范围、器官和组织以至细胞水平的病变性质。病理形态诊断并不意味着在临床上每个病人皆需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而多数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等间接方法得出的。 病理生理学诊断是以各系统器官功能的改变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改变为基础的,功能的改变可以追溯到体内超微量物质的水平,检测手段的完善使许多功能改变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症状诊断是根据尚未查明原因的症状或体征提出的诊断,如上肢烧灼性痛等。此类诊断只是提供诊断方向,待原因查明时再做修正。因此症状诊断是初步诊断或印象。 (二)综合治疗 治疗目的是努力使慢性疼痛病人的身心经过治疗得以康复。 疼痛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手法矫治、药物疗法、理疗、针灸、枝川疗法等。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组合,发挥多种方法的各自优势,以取得最佳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 (三)安全有效 疼痛治疗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科医师治疗,治疗前准备充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紧密观察病人,注意及防治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宜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 第2节慢性疼痛的诊断 一、明确诊断的内容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治疗效果取决于诊断的正确与否。明确诊断的内容包括:

慢性疼痛综合征的行为康复治疗

慢性疼痛综合征的行为康复治疗 发表时间:2018-02-09T09:11:28.6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作者:李树森 [导读] 还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身管理能力,培养养生的意识,这对于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4]。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康复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疼痛综合征的行为康复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5月~2017年2月,医院门诊收治的慢性疼痛综合征140例,采用对比分析,对照组入组70例,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入组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对行为康复治疗,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第3个月慢性疼痛VAS水平、口服镇痛药物次数、急性疼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疗法有助于慢性疼痛的控制。 【关键词】慢性疼痛综合征;行为康复;临床疗效 慢性疼痛综合征是指慢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状表现群侯症,危害较大,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保守估计全世界约有上亿人受慢性疼痛的影响。慢性疼痛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抑郁症、神经官能等疾病关系密切,按照疼痛的部位,可分为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慢性腹腔疼痛综合征等,部分甚至无法明确疼痛部位、病因,对于慢性疼痛治疗治疗方法较多,其中相当一部分缺乏规范的疗效,疗效较差,需重视综合管理[1]。本次研究采用对比分析,评价行为康复治疗慢性疼痛综合征的疗效。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5月~2017年2月,医院门诊收治的慢性疼痛综合征140例,其中男84例、女56例,年龄(45.2±10.5)岁。疼痛的部位:盆腔26例,腹腔49例,腰背50例,其他15例。疼痛的原因:远伤病56例,手术切口32例,其他16例,原因不明34例。纳入标准:①无需采用手术治疗对象,选择保守方法治疗;②明确的严重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疼痛,如慢性肩周炎;③可获得随访;④知情同意;⑤临床资料完整。采用对比分析,对照组入组70例,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入组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对行为康复治疗,对比疗效。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方法,在慢性疼痛超过耐受、影响睡眠的情况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镇痛,对于远伤有明显病灶的对象,清除病灶后,采用按揉方法为主的治疗方法,以手掌按揉患处,可以正红花油浸润丝绸,按揉疼痛的部位,治疗结束后,问询是否有行动障碍,看有没有其他疼痛部位,同一个部位治疗后,每隔1周治疗1次,多个部位分批次、隔日治疗,第一次治疗2-3日后。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行为康复治疗。(1)主动行为疗法的选择与开展:主要包括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避免久坐、久卧、久行,避免劳累,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可配合正念治疗,在运动过程中,重视意气相结合,重视锻炼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锻炼自身意志,不要贪图劳逸、过度劳累,通过行为引导,减轻疼痛等症状,进行自我的按时,疼痛症状的控制。调整身心,改善全身的身体状态,减轻躯体疲劳感。(2)日常生活行为的管理:需要阐述行为管理与疼痛之间的关系,不健康的行为不利于疼痛的管理,需要积极的控制自身的情绪,如家庭关系紧张、工作不顺等导致的情绪问题,都会加重慢性疼痛,影响耐痛阈,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自身思维、情感、行为,找出不良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失眠、暴饮暴食等行为的负面影响,思辨式探讨,出现负面情绪后,进行深呼吸放松治疗,减轻疼痛对自身的负面影响,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1.3 观察指标 采用日记本记录疼痛发生情况,治疗前1周内的慢性疼痛VAS评分,慢性疼痛急性发作次数,治疗后连续记录3个月。对比3个月口服镇痛药物的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输血计算,慢性疼痛VAS水平以及口服镇痛药物的次数服从正态分布,采用( ±s)表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不同时间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第3个月慢性疼痛VAS水平、口服镇痛药物次数、急性疼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慢性疼痛VAS水平、口服镇痛药物次数、急性疼痛发作次数对比( ±s)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控制疗效明显更好,第3个月慢性疼痛VAS水平、口服镇痛药物次数、急性疼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疼痛的严重程度,还是急性疼痛的发作次数都显著下降[2]。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较复杂,主要与小血管、毛细血管血液外溢刺激代谢障碍有关,主要通过按揉法以利于局部温度上升,加速积液等物质代谢,从而缓解疼痛。但这种方法并不理想,常规的治疗方法疗效一般,特别是针对病程较长的对象。采用行为疗法,能够提升患者的耐痛阈。通过运动治疗,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功能,锻炼本体感觉能力、平衡能力,增强各个部位肌群力量,恢复代偿的平衡,对于肌肉疲劳损伤等病理改变所致的慢性疼痛具有更好的疗效[3]。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不能解释的慢性疼痛,可能与精神心理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行为疗法不仅有助于疼痛的缓解、控制,还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身管理能力,培养养生的意识,这对于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4]。

慢性疼痛的治疗规范

慢性疼痛治疗规范 一、慢性疼痛的概念 一种急性疾病过程或一次损伤的疼痛持续超过正常所需的治愈时间,或间隔几个月至几年复发,持续达1个月者称作慢性疼痛。因此急性疾病或损伤在治愈后1个月仍存在疼痛,就考虑是慢性痛。急性疼痛仅仅是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则是一种疾病,其在病因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症状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与急性疼痛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两者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认识这些差异和区别,不仅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疼痛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危害,而且影响到病人的生活、家庭乃至社会。慢性疼痛病人常合并精神方面的障碍,如抑郁和/或焦虑,这使慢性疼痛的诊疗和治疗更加复杂而困难。 二、慢性疼痛的诊疗原则 慢性疼痛总的诊疗原则是: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安全有效。 (一)明确诊断 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症状诊断。病因诊断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病理解剖学诊断的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范围、器官和组织以至细胞水平的病变性质。病理形态诊断并不意味着在临床上每个病人皆需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而多数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等间接方法得出的。 病理生理学诊断是以各系统器官功能的改变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改变为基础的,功能的改变可以追溯到体内超微量物质的水平,检测手段的完善使许多功能改变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症状诊断是根据尚未查明原因的症状或体征提出的诊断,如上肢烧灼性痛等。此类诊断只是提供诊断方向,待原因查明时再做修正。因此症状诊断是初步诊断或印象。 (二)综合治疗 疼痛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手法矫治、药物疗法、理疗、针灸、枝川疗法等。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组合,发挥多种方法的各自优势,以取得最佳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 (三)安全有效 疼痛治疗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科医师治疗,治疗前准备充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紧密观察病人,注意及防治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宜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

疼痛康复解决方案

疼痛康复解决方案 篇一:20XX康复医学疼痛科质控计划 康复医学(疼痛)科20XX年护理质控计划 为了保障患者安全,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部、科护士长的指导下,根据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标准,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制订本科年度护理质控工作计划如下:一、学习质控标准 20XX年根据护理部下发的质控新标准,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讨论,解读中有疑问的向护理部反馈,对5名质控人员重点辅导,再针对性深入研讨,达到人人掌握质控标准,工作中以标准为指南严格自律,检查以标准为准绳客观评价。二、调整护理质量管理成员:组长:牟静成员:李玲、范建闽、苏娟、袁蕾三、质控内容及分工: 四、工作计划 1、每人所分管的质控项目按规定时间频次检查并要有记录。 2、质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组长并及时与相关责任人反馈沟通,提出整改措施。 3、组长每周质量讲评一次,并做好记录。 4、每月组长负责组织召开质控会议一次并记录,对存

在问题护理人员共同讨论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 5、年底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总结。 篇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方案 康复医学科建设方案 我院从20XX年建院开始研究神经内科和脊柱关节相关性疾病诊疗,在深圳较早成立疼痛科,开展药物、针灸、理疗、激光针,银质针、小针刀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已形成了完善的系统治疗体系。致力于为广大病患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20XX年获批升级成立康复医学科,为进一步规划好科室发展,争创市级重点专科,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发展方案: 一、工作目标 未来3年目标发展:在重点发展神经康复及骨科康复的基础上,全面发展神经康复、疼痛康复、肿瘤康复、亚健康状态干预、以及中医传统康复,做强临床康复,规范康复治疗。做大临床交叉和治疗前移,建立与相关临床科室的临床-康复一体化模式;在中海、龙翔分别开展康复医学门诊和简单治疗区,重点在医院建立20XX平米的大型康复医学中心:专科康复病房、针灸推拿病房、传统疗法中心、现代康复治疗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将依托集团各医院及周边各社区,将成为我市最大、最具特色的康复医学中心。 1、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制定规划,

慢性疼痛.word

慢性疼痛的康复 一、概述 (一)定义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伴随着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并由这种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而慢性疼痛是:超过正常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疼痛信号可以持续几周甚至数年。它可能以疾病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疾病的症状形式出现,也可能提示进一步的损害即将发生。疼痛可以由原有的伤病出现,如腰扭伤、严重感染,也可以是一些疾病进展的表现,如关节炎、癌症和耳部感染等。一般慢性疼痛主要包括头痛、腰背痛、癌性疼痛、关节炎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心因性疼痛(疼痛不是源于既往的伤病,也未见任何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损害)。 (二)机制 当各种损伤性刺激时产生的致痛物质(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及酸性代谢产物等),直接兴奋神经末梢的痛觉感受器,冲动传入脊髓后根的神经节细胞,经由脊髓丘脑侧束,进入内囊传至在脑皮层中央后回的第一感觉区,引起疼痛。 (三)诊断 1.病史和和临床特征2.神经系统及全身体检3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临床特征:(1)疼痛部位与放散的方向疼痛的部位与病变部位有关,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应认真询问清楚,如病人说不清时,可嘱其用手明确指出。疼痛部位一般能准确反映病变部位,但某些内脏器官所引起的疼痛,由于放射痛,往往表现在远离器官的某些体表部位,所以疼痛部位不一定与该器官的体表投影一致。如心肌梗塞时,疼痛可放散到左臂达指尖、左颈、下颌至舌部。右下肺炎时当波及到胸膜,疼痛常可放射至右上腹,易误诊为急腹症。肾结石的疼痛,可放散到大腿内侧。因此,对内脏疾病进行诊断时,不能仅根据疼痛的部位而确诊,常需配合详细体格检查与实验室等综合检查,做出判断。 (2)疼痛的性质和程度疼痛的性质多种多样。可为刺痛、刀割样痛、烧灼样痛、胀痛、绞痛、以及钝痛或隐痛、搏动性痛等。不同疾病引起疼痛的性质也各异。例如:发作性剧烈的及难以忍受的绞痛可由于空腔脏器的梗阻或痉挛而引起,严重的疼痛可伴有面色苍白、出汗、呕吐、精神紧张、脉搏加快等。 (3)疼痛发作特点脏器平滑肌痉挛可引起疼痛发作,其特点在不同疾病差别可甚大,诱因各有不同。发作的急缓和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例如肠绞痛等骤起骤停,阵阵发作;消化性溃疡病的疼痛,起病多缓慢,持续数天或数周,且常有一定的规律性,饿时疼痛发作,进食后好转。 (4)诱因与缓解疼痛的因素了解诱发或缓解疼痛的因素,常有助于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如与呼吸运动有关的疼痛常由于呼吸系统的疾病所致。与吞咽有关的疼痛见于口、咽与食道的疾病。与排便有关的疼痛起源于低位肠管疾病,心绞痛在含服亚硝酸甘油片后迅速缓解。疼痛在食后数小时内发生,而在进食后或服用碱性药物缓解者,提示可能为消化性溃疡。脂肪餐后发作的腹痛,常起源于胆道与胰腺疾病。疼痛在全身运动数分钟之后出现在休息后消失者,提示病因多为缺血性或神经性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闭寒性脉管炎可引起间歇性跛行使病人时走时歇。疼痛因咳嗽、喷嚏和牵拉肢体而出现或加剧者,提示起源于脊神经根受刺激,疼痛在皮肤刺激时加剧或改变者,起源于外周感觉通路或中枢神经系

疼痛康复科

关于开设疼痛康复门诊的申请 为将我院麻醉科的疼痛治疗技术面向广大疼痛患者,结合康复理疗技术,提供高水平的人性化服务,以改善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缔造瑞慈又一特色品牌,完善医院的学科建设,现向院部申请开设疼痛康复门诊,以尽快开展这类技术,合理利用资源,为疼痛患者服务。 疼痛康复门诊构置如下: 一:组织框架,人员构成 疼痛康复门诊暂隶属于麻醉科管理,待发展至一定规模,拥有足够的病员量,即予分离独立。暂不独立核算,人工成本支出由麻醉科扶持。 固定专职人员:黄战荣副主任医师麻醉专业有疼痛治疗经验三年以上。 李惠主治医生有康复理疗经历五年。 由麻醉科定期派出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一名,相对固定。 邱承忠副院长、硕导,麻醉科周东红主任等将定期或不定期坐诊疼痛康复专家门诊。 二:设置配备 1、诊室位置:疼痛康复门诊设于门诊大厅专家诊区、外科诊区东侧三至四间。自 西起分别设专家诊室、治疗室、针灸理疗室、牵引室。诊室标牌、宣传牌由企 划部、采购部共制。诊室内办公用品按常规配备。 2、必要时设置病房:在二病区内设置病床5张。 3、医疗仪器配备:周林频谱仪;DL-2Ⅱ直流感应电疗机;DL-C-B超短波电疗机。 经皮穿刺髓核旋切器械;针灸、理疗床。 4、常备药品:(略) 三:疼痛康复门诊病种范围:

四:疼痛康复门诊的工作管理制度(见附件) 1、各疾病相应诊疗常规(略) 2、管理工作台帐(十一本) 五:相关科室的配合 1、疼痛康复科病员由预诊台、挂号处根据协定病种范围挂号分流。 2、疼痛康复科门诊和病房的工作量与收入统计由信息部维护。 3、疼痛康复科专家与科室介绍加入门诊大厅专家一览表,由企划部负责制作。 医务部 二00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慢性疼痛的治疗原则概要

慢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疼痛科 谭冠先 前言 ●慢性疼痛(Chronic pain)是一种常见病 ●有慢性疼痛病史者,占人口的25%-30%。 ●多元性、复杂性。 ●治疗难度大 ●对患者、家庭、社会造成的影响大 1.慢性疼痛的概念 ●传统的定义: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发作连续时间应达6个月左右。 ●1988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认定疼痛持续或间歇发作时间超过3个月。 ●1990年Bonic提出;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或超过引起急性疼痛 的创伤愈合所需的正常时间。 ●慢性疼痛通常是指疼痛持续一个月超过急性病一般的进展,或者超过受伤愈合的合理时间,或与引起持续疼痛的慢性病理过程有关,或者经数月或数年的时间间隔疼痛再发。 2.慢性疼痛的特点 ●病程长,病因较复杂,诊断较困难。 ●伴随持续性、难以消除疼痛的是:睡眠紊乱、食欲减退、性欲缺乏、 兴趣缺乏、便秘、躯体全神贯注、个性改变、嗜睡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社会、家庭、心理多方面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常常已接受过多种治疗,疗效不理想,治疗困难。 ●可引发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称交感神经维持性痛(sympathetic nerve pain, SMP)。

3.慢性疼痛的分类 ●按疼痛部位不同分为:头痛、口面痛、颈痛、背痛、腰腿痛等 ●按疼痛性质不同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性疼痛 ●按疼痛的不同组织和病因分为:纤维肌性疼痛、骨骼肌痛、风湿痛和复合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 4.常见的慢性疼痛 ●头痛 ▲偏头痛(migranie) ▲紧张型头痛(tension headache)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慢性颈项痛(Chronic Neck Pain): ▲颈椎病(颈肩臂痛) ▲颈椎间盘突出症(颈肩臂痛) ▲颈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颈椎关节炎 ▲颈椎外伤后痛 ●腰背痛(Lumbago,Lowback Pain) ▲椎间关节病变 ▲慢性腰肌劳损 ▲脊柱失稳(腰椎滑脱症) ▲椎间盘突出症 ▲椎管狭窄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手术后腰背痛 ●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ethic pain)

疼痛的康复

疼痛康复 1.疼痛评估 请在上图中用红笔标注疼痛部位,并根据1-10分标注疼痛得分,表层疼痛画“o”,深层疼痛画“▲”,并对疼痛性质做一定描述,如灼烧样痛,针刺痛,钝痛,麻痛等等。疼痛性质: 疼痛时间: 其他描述:

2.姿势评估(静态姿势,体态图,网格标准线) 如上图(只展示了侧面)所示,此步骤主要是一个证据性评估的采集,需要拍照,让患者站在一面带有网格线的墙前,从前面(正面),侧面(矢状面),后面来分析患者体态问题,一般从上往下,头颅相对位置/肩关节相对位置/上肢相对位置/躯干相对位置/骨盆相对位置/髋关节相对位置/膝关节相对位置/踝关节相对位置,一般按这个顺序进行整体性评估,特殊疾病特殊对待,再次评估时,可前后图片做对比。 所有关于位置的描述,均为相对性,如头部相对于肩部前移,无绝对性说辞,评估时患者必须处在放松状态下,紧张可能导致所得结果不准确,可嘱患者闭眼后原地踏步,调整自己身体至舒服状态。 所需器材:一间密闭房间(患者需去除外衣),姿势评估墙(带网格线)或数字姿势评估墙(天瑞),照相机及相关固定和存储设备。

3.步态分析(疼痛步态,足型分类,抗跌到因素) 此步骤是一个动态的评估,可用专业的动态评估仪器,或者人为评估,仪器评估较为详尽,客观真实,有理有据,人为评估需要患者脱去鞋袜,在干净的硬地上来回行走多次,并进行视频录像,不同人评估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都服务于治疗。 所需仪器:密闭房间,步态分析系统,硬地毯地面(带相关标准线),鞋袜置物架,摄像机

4. 触诊+肌力测试+特殊动作试验 主要是对疼痛部位的触诊,得出关于压痛,皮肤温度,皮肤颜色,皮肤肿胀程度等的信息,肌力测试主要为测试疼痛部位肌肉及其相关部位肌肉的肌力,可分为徒手肌力测试和使用仪器的等速肌力测试,对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特殊动作试验主要是确定诊断。采用信效度较高的试验减少误诊,争取做到0误诊。其中包含FMS(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SFMA(国外选拔运动员的高级测试)等。 所需器材:等速肌力测试系统,体操棍,弹力带,运动治疗升降PT床,PT凳,叩诊锤,沙袋组合若干,哑铃组合若干,跨栏架,瑜伽垫若干,

第三节 慢性疼痛治疗

第三节慢性疼痛治疗 慢性疼痛是指疼痛持续超过一种急性疾病的一般病程或超过损伤愈合所需的一般时间,或疼痛复发持续超过1个月。它的形成与持续不仅给病人而且也给社会造成多方面的危害。故慢性疼痛治疗(chronic pain relief)不仅是医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一、慢性疼痛诊治范围 慢性疼痛诊治主要有:①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②颈肩痛和腰腿痛:颈椎病、颈肌筋膜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症、腰背肌筋膜炎、腰肌劳损;③四肢慢性损伤性疾病:滑囊炎、狭窄性键鞘炎(如弹响指)、键鞘囊肿、舷骨外上裸炎(网球肘);④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灼性神经痛、幻肢痛、带状疤疹和带状疤疹后遗神经痛;⑤周围血管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综合征;⑥癌症疼痛;⑦心理性疼痛。 二、常用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慢性疼痛病人需较长时间用药,为了维持最低有效的血浆药物浓度,应采取定时定量用药。如待疼痛发作时使用,往往需要较大剂量而维持时间较短,效果不够理想。 1.解热消炎镇痛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羟布宗(羟保泰松)、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

酮洛芬、双氯芬酸等。它们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降低前列腺素使末梢感受器对缓激肤等致痛因子增敏作用,以及降低它本身具有的致痛作用。这些药物对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或关节痛的效果较好,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痛无效。除了对乙酞氨基酚外,它们不但镇痛,还有较强的消炎和抗风湿作用。 2.麻醉性镇痛药因这类药物很多有成瘾性,仅用于急性剧痛和晚期癌症疼痛。常用的有吗啡、呱替陡、芬太尼、美沙酮、可待因和喷他佐辛等。 3.催眠镇静药以苯二氮草类最常用,如地西洋、硝西伴、艾司唑仑、咪达唑仑等,也用巴比妥类药物。但应注意此类药物反复使用后,可引起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 4.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 5.抗抑郁药因长期受到疼痛的折磨,病人可出现精神忧郁,情绪低落,言语减少,行动迟缓等,需用抗忧郁药。常用的有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和马普替林等。 (二)神经阻滞是慢性疼痛的主要治疗手段。一般选用长效局麻药,对癌症疼痛、顽固性头痛如三叉神经痛可以采用无水乙醇或5~10%苯酚,以达到长期止痛目的。常用神经阻滞的方法见第八章第四节。许多疾病的疼痛与交感神经有关,可通过交感神经阻滞进行治疗,例如用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疤疹,不但可解除疼痛,使皮疹迅速消退,而且还

康复医学科治疗范围及收费

康复医学科治疗范围及效益分析 康复医学科治疗范围 一、骨关节损伤/手术/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软组织损伤和病变、关节炎与关节病、运动损伤手、外伤截肢后、关节成型后和断指再植后、骨折后、脊柱侧弯颈椎病、腰痛、肩痛 二、神经瘫痪 脑瘫、截瘫/四肢瘫、偏瘫、儿麻、外周神经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聋、老年认知障碍、平衡障碍与跌倒、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周围神经伤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三、内科疾病 心脏、呼吸、糖尿病、肥胖、下肢周围血管病 四、慢性疼痛 躯体性、神经性、内脏性、幻觉性;慢性疼痛综合 康复治疗套餐 (套餐费用根据设定需要确定) 套餐一:神经康复套餐(收费价格:) 适用范围:中风偏瘫、失语症、吞咽障碍、痉挛、肩手综合征、认知障碍;脑外伤后综合症;外伤或脊髓病变引起的截瘫及排尿功能障碍、大便功能障碍、压疮、痉挛、异位骨化、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外周神经损伤;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小脑萎缩等老年疾病;小儿脑瘫;骨折术后功能障碍。 基础治疗项目: 1、神经康复评定、 2、运动治疗(2次/日)、 3、作业治疗(2次/日)、 4、脑循环治疗仪(1次/日)、 5、电针(1次/日,3-4组) 可选用项目 6、言语、吞咽评定及训练、 7、心理认知评定及治疗、体感音波 8、瘫痪站立评估训练 9、生物反馈(神经网络重建仪)、磁振热 10、脑功能障碍治疗仪 11、脑血管治疗仪(经颅磁治疗仪) 12、电动起立床治疗

13、减重步态训练 14、空气压力波、 15、头皮针 套餐二:疼痛康复套餐(收费价格:) 适用范围:颈椎病所致疼痛、头晕、麻木等;肩周炎、网球肘、肩手综合征;椎间盘脱出症、腰肌劳损、急性扭伤;骨质增生所致疼痛、骨质疏松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上网综合症等。 基本治疗项目: 1、按摩 2、中药熏药(或湿热敷装置)、中药热奄包治疗 3、电脑牵引、三维正脊 4、理疗(选用其中1-2项:温热式低频治疗仪、干涉波治疗仪、短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 磁振热、超声波治疗仪、多通道激光治疗仪、超激光、冲击波) 可选用项目: 5、电针 6、臭氧、射频介入治疗 7、其他理疗项目 8、穴位注射 9、骶管注射疗法 10、小针刀疗法

慢性疼痛的治疗规范

慢性疼痛治疗规范 一、慢性疼痛得概念 一种急性疾病过程或一次损伤得疼痛持续超过正常所需得治愈时间,或间隔几个月至几年复发,持续达1个月者称作慢性疼痛。因此急性疾病或损伤在治愈后1个月仍存在疼痛,就考虑就是慢性痛。急性疼痛仅仅就是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则就是一种疾病,其在病因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症状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与急性疼痛之间有着显著得差异,两者得诊断与治疗也存在着明显得区别。所以认识这些差异与区别,不仅有助于取得良好得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得发生。 慢性疼痛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危害,而且影响到病人得生活、家庭乃至社会。慢性疼痛病人常合并精神方面得障碍,如抑郁与/或焦虑,这使慢性疼痛得诊疗与治疗更加复杂而困难。 二、慢性疼痛得诊疗原则 慢性疼痛总得诊疗原则就是: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安全有效。 (一)明确诊断 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与症状诊断。病因诊断就是最理想得临床诊断,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方面。 病理解剖学诊断得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范围、器官与组织以至细胞水平得病变性质。病理形态诊断并不意味着在临床上每个病人皆需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而多数就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等间接方法得出得。 病理生理学诊断就是以各系统器官功能得改变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改变为基础得,功能得改变可以追溯到体内超微量物质得水平,检测手段得完善使许多功能改变获得了进一步得认识。 症状诊断就是根据尚未查明原因得症状或体征提出得诊断,如上肢烧灼性痛等。此类诊断只就是提供诊断方向,待原因查明时再做修正。因此症状诊断就是初步诊断或印象。 (二)综合治疗 疼痛临床常用得治疗方法有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手法矫治、药物疗法、理疗、针灸、枝川疗法等。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发展得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得治疗方法组合,发挥多种方法得各自优势,以取得最佳疗效与最小不良反应。 (三)安全有效 疼痛治疗必须由训练有素得专科医师治疗,治疗前准备充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紧密观察病人,注意及防治治疗中可能出现得并发症,治疗宜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得原则。

颈肩腰腿痛的康复治疗

颈肩腰腿痛的康复治疗 唐山京顺中医医院 韩国忠教授学科带头人 贺伟主任微创首席专家 “康复的直译是复原”、“重新获得能力”、“减少致残率”。康复的中心原则就是“运动”。从主观意识运动→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和维持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耐力,缓解疼痛,改善运动的协调性,改善心肺功能,纠正畸形,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相对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临床中为防止疾病的复发、治疗疗效的巩固及提高。 一、临床研究 我院在2010年5月4日开始为证实康复体操锻炼在临床上的效果,随机抽出下腰痛110名 评定标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改善率100%为治愈, ﹥60%为显效, 25%—60%为有效, ﹤25%为无效。 其结果:

通过上述结论得出:康复体操锻炼在临床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院针对各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股骨头坏死、强脊炎等,制定了一系列的康复体操如下: 二、腰椎康复体操锻炼 下腰痛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我们都有相对的微创性治疗可以治愈,但多数患者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残留一些慢性腰痛、下肢的麻木、胀痛、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或腰背肌两侧不对称的情况,这都是神经根受损、脊椎失稳及手术后留下的后遗症,对此状况只有加强康复体操锻炼才能极大程度的得以改善。 治疗方法:两组均通过微创手术、理疗、药物等治疗方法(1个月后),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体操训练。体操如下 ⑴早期锻炼(术后一个月之内) 第一节: 直腿抬高运动:病人仰卧,双手放于身体两侧、下肢交替成90°抬起,抬起时停留3—5秒,重复性练习。(图1) 第二节:五点式: 仰卧,两下肢伸直,两脚后跟、两肘及头部着地,尽力挺胸3—5秒。(图2)

慢性疼痛的治疗现状

慢性疼痛的治疗现状 Treatment Status of Chronic Pain 田玉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武汉,430022) TIAN Yu-ke 田玉科(1953-),女,湖 北五峰人,主任医师,教 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德 医学学会副理事长,中 华医学会湖北省麻醉学 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世界疼痛学会将慢性疼痛定义为急性 组织损伤修复后疼痛持续状态超过1个月或疼痛反 复发作3个月以上者。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在病 因、病理生理、症状、诊断、治疗以及生理学功能 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急性疼痛是机体正常的保护性 反应,常由明确的损伤引起,其特点为发生快、程 度剧烈,当原发损伤愈合后,疼痛也随之消失,此类疼痛对麻醉性镇痛剂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剂治疗敏感。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起病隐匿、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常伴有情绪和心理障碍;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受人格特性、社会和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身心健康状况和职业等方面的影响。长期严重的慢性疼痛会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改变。 1 慢性疼痛分类 慢性疼痛状态下,外周和中枢的痛觉传导机制 产生很多改变,以致疼痛在损伤愈合后仍持续存 在。根据疼痛的性质,可将慢性疼痛分为三种类 型:(1)慢性伤害性疼痛(Chronic Nociceptive Pain):由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疼痛,如关节 痛、外伤性疼痛、内脏痛等。麻醉性镇痛药及非甾 体类抗炎药对其有镇痛作用。(2)慢性神经病理 性疼痛(Chronic Neuropathic Pain):通常没 有明显的组织损伤,而是由神经损伤或病变所致的 慢性疼痛。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Dia- 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幻肢痛 综合征、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 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阔筋膜疼痛 综合征等。(3)复合性疼痛:同时存在伤害性疼 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癌性疼痛,化疗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HIV伴随的外周神经病变。2 慢性疼痛机制近年来研究证实,慢性疼痛的形成涉及许多复杂的机制,如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传导通路的异常、神经可塑性变化及胶质细胞的活化等。2.1 外周敏化损伤和炎症反应释放的炎性因子,如:缓激肽、前列腺素、P物质、5-HT、嘌呤等物质形成炎症汤(Inflammatory Soup),使正常时不能引起疼痛的低强度刺激也能导致疼痛,这一变化被称 为外周敏化。外周敏化包括感受器阈值下降和对阈 上刺激的反应增强,其表现为:(1)自发性疼痛: 表现为自发性、随机性和持久性的烧灼痛、绞痛、 抽痛等异常感觉;(2)原发性痛觉过敏(PrimaryHyperalgesia): 即伤害性刺激引起异常增强和延长的疼痛;(3)触诱发痛(Allodynia): 即非伤害性刺激如轻压能引起疼痛。2.2 中枢敏化外周敏化可使伤害性刺激的传导通路发生变化,异位冲动长期持续地兴奋脊髓及其上位中枢,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可塑性变化,如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中枢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下降及疼痛下行易化及抑制通路发生改变等。中枢敏化的主要表现为:(1)兴奋性感受野扩大,对伤害区域以外的刺激发生反应,即继发性痛觉过敏(Sec-ondary Hyperalgesia);(2)阈下刺激可形成疼痛;(3)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时间延长。2.3 胶质细胞活化目前研究表明,胶质细胞的激活与慢性疼痛有密切关系。小胶质细胞参与慢性疼痛的形成,而星形胶质细胞与慢性疼痛的维持有关。神经损伤后,

康复基本考试题

试题 一、是非题 1、康复医学是具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功能评测方法、治疗技能的独特医学学科(√) 2、康复医学的宗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恢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的程度。(√) 3、临床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患者主动参与的功能训练,康复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和手术。(×) 4、现代医学体系主要由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组成。(√)。 5、康复医学的治疗方法除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 6、康复生物工程、针灸推拿等以外,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7、康复医学的主要对象包括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急性期和恢复期早期(√) 8、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医学基础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学以及保健医学(×) 9、康复评定贯穿于康复的整个过程(√) 10、康复治疗主要以合理的使用药物,正确的掌握手术适应症为主 11、物理治疗包括运动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 12将残疾分为残损、残疾、残障三个层次是WHO在1980年公布的。(√) 13、残损属于器官或系统水平的功能障碍(√) 14、残障属于社会水平的障碍(√) 15、我国将残疾分为六类(×) 16、肢体残疾分为五级(×) 17、长期制动会产生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影响最大的是肌肉系统、骨关节系统和皮肤的改变(√) 18力量训练包括等长运动、等张运动和等速运动;(√) 19运动治疗原则是根据疾病的种类制定治疗计划。(√) 20、超声波治疗的机理是温热作用、机械作用和牵张作用。(√) 21、中频电疗的频率是0-1000Hz;(×) 22、把一只眼睛失明归类到视力残疾范畴;(×) 23、耳鸣,听力下降八个月,可以办理听力残疾证明;(×) 24、一侧肢体严重感觉减退属于肢体残疾;(×) 25、脑卒中导致偏瘫、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受限属于肢体残疾(√) 26、先天性肛门闭锁不属于残疾范畴(√) 27、康复评定贯穿于康复的始末(√) 28、肌力评定常用方法是徒手肌力五级分级法(√) 29、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的目的是了解关节活动范围(√) 30、平衡功能评定主要为主观评定(×) 31、指鼻试验主要测定感觉功能(×) 32、有完整组织管理结构的社会最小单元成为社区(√) 33、社区康复对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等均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34、社区康复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站(×) 35、社区康复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建立康复中心,完善各种康复训练项目,把病人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康复治 疗。(×) 36、康复双向转诊制度就是把需要康复的重症病人介绍到机构康复,进行集中强化康复治疗,同时接受来 自机构康复的病人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37、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相互作用,医治患者的心理、情绪和 认知行为等问题。(√) 38、心理治疗中,医师应充分理解和同情患者的自身感受(√) 39、心理治疗中,医生应该在与患者讨论问题时必须进行及时的评判。表明自己的态度。(×) 40、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错误的认知,而错误的认知会导致异常的情绪反应;(√) 41、调节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使家庭气氛和谐是心理治疗中家庭治疗的主要内容。(√) 42、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应用这些符号达到交流的目的。(√) 43、言语训练对环境没有任何要求;(×) 44、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脑卒中后失语不是言语治疗的对象;(×) 45、一个五岁孩子5个月前患脑炎后出现说话吐字不清,如把“哥哥”说成“多多”,不能进行正常交流, 医生告诉家属没有办法治疗;(×) 46、失语症康复治疗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从口语开始,重点放在听理解的训练上;(√) 47、复位、固定和制动是骨折康复的基本原则(×) 48、骨折后功能训练的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促进骨折的愈合(√) 49、骨折的康复训练从骨折愈合之后开始(×) 50、肌力训练时不应出现明显的疼痛(√) 51、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主要症状为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 52、针灸可以镇痛(√)

慢性疼痛的康复电子教材

慢性疼痛的康复电子教材 【学习目标】 1.掌握:慢性疼痛康复评定的常用方法。 2.熟悉:慢性疼痛的特征;各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 3.了解:常见慢性疼痛综合症及其止痛方法。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情绪上的感受,它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是疾病康复中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疼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有效的控制,如果持续长时间的疼痛得不到的恰当的处理,往往给患者带来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的痛苦,影响睡眠、进食、活动等日常生活,因此给予有效的康复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一、概述 (一)疼痛的基本概念 痛感常与躯体感觉、情绪、认知等因素有关,属于一种主观感受。1986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之定义为:疼痛(pain)是与现存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或可用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从生理学角度看包含痛觉和痛反应,痛觉是指存在躯体某一部位的厌恶和不愉快的感觉,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表现为痛苦、焦虑等;痛反应是指机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以及出汗、骨骼肌收缩等。 疼痛是患者初次就诊时的常见主诉,是迄今尚未被完全理解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疼痛总是主观的,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一系列感觉反应,是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的躯体不适或不舒服,伴有不愉快感。 (二)疼痛的临床分类 疼痛的分类可根据疼痛的病因、部位、发作频率、强度、持续的时间和病理等进行不同的分类。从临床实用角度,常根据疼痛持续时间将其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1.急性疼痛急性疼痛主要有明确的伤害性刺激,具有局限性特点,性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