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_虎艳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_虎艳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_虎艳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_虎艳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虎 艳 (甘肃省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734000)

摘 要 基因治疗是21世纪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医疗技术,有望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利器。本文阐述了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展。

关键词 基因治疗 载体 癌基因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向靶细胞或组织引入外源基因DNA或RNA片段,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关闭或抑制异常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疗通常包括基因替代、基因修饰、基因修正、基因抑制或失活等。上世纪80年代初,Anders on首先阐述了基因治疗的概念。1990年美国的B lease等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临床基因治疗,即对腺苷脱氨酶(adenosinedeam inase,ADA)缺陷病人进行了基因治疗。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也获得成功[2]。目前,基因治疗已从遗传病扩展到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等。此外,基因治疗也能用于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如疲劳、肥胖、脱发、衰老等。然而基因治疗依然存在诸如缺少高效的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主产生免疫反应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科学家对人类基因及其功能、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一定会给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1 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有两种途径:①把一个健康的正常基因拷贝插入病变靶细胞以补偿缺陷基因;②引入经过改造的基因来赋予细胞新的特性。目前基因治疗常用的技术有体内疗法(in vivo)和体外疗法(ex vivo)两种。1.1 体内疗法 体内疗法是将含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脂质体或裸DNA直接导入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以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的方法,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器官内灌输、皮下包埋等,但其缺点是基因转染率较低,疗效短。例如在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方面,以腺病毒等为载体的体内疗法常见于囊性纤维变性(cystic fibr osis,CF)的基因治疗研究。CF为一种白种人常见的致死性疾病,是累及少数器官系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于跨膜转导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 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 or,CFTR)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异常,从而使肺、胃肠道、胰腺和肝胆系统等多种器官功能受损。在CF累及的器官中目前只有肺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器官,载体主要是腺病毒,还有脂质体、质粒和与腺相关病毒载体。1.2 体外疗法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还是体外疗法,即将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取出,在体外将外源基因导入到载体细胞,然后将基因转染后的细胞回输给受者,使携有外源基因的载体细胞在体内表达治疗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1991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合作进行的血友病B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的体外疗法。该方案应用XL C I X和N2C MV I XC9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患者的成纤维细胞,以细胞胶原悬液注射到患者皮下,使患者血浆中F I X抗原和F I X活性升高1~2倍,并持续两年以上,患者鼻出血等症状有所好转,每年所需输血次数也减少。此后又进行了2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跟踪4~7年未发现与基因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但转入的F I X表达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

另外,W ils on等应用肝细胞为靶细胞的体外疗法治疗了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fam ilial hyperchlester olae2 m ia,FH)。FH是一种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 ow density lipop r otein recep t or,LDLR)功能或表达异常所致的遗传病。W ils on等首先切除患者部分肝以获取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然后在体外用含LDLR 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后回输,经门静脉注射植入肝脏。治疗后患者血液中LDL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约30%,LDL/ HDL(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之比从治疗前10~13降至5~8,这一水平维持了18个月以上。由于该方案需要切除患者约1/3的肝脏,目前已停止临床应用[2]。

2基因治疗的载体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病毒性载体和非病毒性载体两大类。

2.1 病毒性载体 包括逆转录病毒(R t)、腺病毒(Ad)、疱疹病毒(HS V)及腺相关病毒(AAV)等。

2.1.1 逆转录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R t)是一类可在感染细胞内将其RNA反转录为DNA的病毒。R t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整合到靶细胞的基因组中,并稳定持久地表达所带的外源基因,病毒基因组以转座的方式整合,其基因组不会发生重排。因此所携带的外源基因也不会改变,而且转染率高。

2.1.2 腺病毒载体 腺病毒(Ad)是一种线性双链

DNA病毒,基因组长约30~50kb,由非结构性早期基因、编码结构蛋白的晚期基因和RNA聚合酶转录子组成。与逆转录病毒家族载体不同,腺病毒基因组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而是以附加体的形式存在,不随宿主细胞分裂而复制,是典型的过性表达载体[4]。这一特性对用于短期基因治疗是很有前途的,如肿瘤治疗。因肿瘤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往往是产生激活杀伤细胞的酶或免疫调节蛋白,不需长期表达,而Ad载体本身引起的免疫反应也有利于杀伤肿瘤细胞。

2.1.3 疱疹病毒载体 疱疹病毒(HS V)的基因组都是大型线性DNA,长约150kb,包含70~80个基因。它的优点在于具有一定的嗜神经性,被用作中枢神经系统靶向的良好载体。除对神经细胞有亲和性之外, HS V还能感染多种细胞,包括肿瘤、肌肉、肝、肺和胰岛细胞。HS V载体的另一优点是载体容量很大,可容纳高达50kb的外源DNA,因此可同时装载多个目的基因。目前,这种载体在神经系统的基因治疗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4 腺相关病毒载体 腺相关病毒(AAV)的基因组主要包括rep cap两个基因,能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到宿主细胞上,因而具有一般病毒载体所不具有的特性。AAV载体是目前安全性最高的载体,其优点是生物安全性高、宿主范围广泛、可以介导长期的基因表达,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病毒载体之一。将带有LacZ 基因的AAV载体注射入肌肉后,在肌纤维中β-gal阳性可持续2年。这说明AAV特别适合在活体条件下将基因转入特定的靶细胞,同时又不诱发机体对被感染细胞产生免疫反应[2]。

2.2 非病毒性载体 包括脂质体、分子偶联载体、裸露DNA等。由于病毒性载体存在靶向性和组织特异性差、可控性小等安全性问题,目前非病毒性载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脂质体、裸露DNA等非病毒性载体都能进行自我复制,无免疫原性,但其介导的基因转移缺乏靶向性和组织特异性,体内导入效率低且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所吞噬。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应用分子偶联载体包括一些能与核酸结合的蛋白或其配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它克服了以上载体的缺点,受到广泛关注[2]。

2.2.1 脂质体 由脂双分子层组成的颗粒,可介导基因穿过细胞膜。通过脂质体介导比利用病毒转导进行基因转移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①脂质体比较容易与基因复合;②易于大量生产;③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后,脂质体易被降解,且无毒、无免疫原性;④DNA或RNA可得到保护,不被灭活或降解;⑤所携带的基因可能转运到特定部位;⑥转染过程方便易行,重现性好。迄今为止,许多实验室开展了有关脂质体载体的研究工作,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脂质体进行体内基因转移,肺是目的基因表达水平最高的靶器官。

2.2.2 裸露DNA Tri pathy等将小鼠红细胞生成素(EPO)cDNA与含巨细胞病毒(C MV)启动子的表达质粒连接,鉴定后直接给成年小鼠注射,可使小鼠血红细胞明显升高,并且至少持续表达90d,说明所构建的表达载体在小鼠肌肉细胞内能成功表达活性EPO。其优点为免疫反应小,副作用低。但其缺点是需要较大剂量的DNA,一般大于50μg才能见效,而且只能维持2~3个月[2]。

2.2.3 分子偶联载体 是将外源DNA通过一定方式共价结合到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配基或单克隆抗体等,利用特异结合特性介导外源基因进入到其他类型的细胞中。在正常情况下,分子偶联载体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形成胞内体。胞内体膜破裂后,外源DNA进入细胞质,再进入细胞核内进行基因表达。但胞内体往往容易与溶酶体结合,导致DNA被其中的核酸酶降解或破坏,降低了基因转移效率。当Ad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可以促进胞内体膜的破裂,降低溶酶体对DNA的降解作用,大大提高了基因转移效率。所以人们把Ad与分子偶联载体偶联,所形成的Ad-多聚赖氨酸DNA复合物进入细胞,可有效地避开溶酶体降解途径[2]。

3 基因治疗的应用

基因治疗已经在肿瘤性疾病及神经性疾病等人类疾病的治疗中作了不少尝试。

3.1 肿瘤性疾病基因治疗 因肿瘤患者对基因治疗这种新型治疗方法的临床迫切性较强,且患者和家属们容易接受,伦理学问题也较少,所以肿瘤性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最受瞩目,目前大多数基因治疗临床研究都是对肿瘤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3.1.1 利用反义RNA的基因治疗 由于细胞癌基因的激活或过度表达,导致许多癌症的发生。因此可以利用影响癌基因的转录翻译等过程来达到扰乱癌基因的功能。反义RNA是一类合成的短链核苷酸序列,它们能相对容易地进入肿瘤细胞,并与癌基因的特定mRNA序列结合,使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被选择性地抑制或干扰,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基因表达的目的。如用反义K-ras封闭胰腺癌、肺癌的K-ras癌基因,使其丧失产生癌基因蛋白质的能力,对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1.2 基因免疫治疗及肿瘤疫苗的应用 这是目前在癌症的基因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向患者体内引进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的基因,增强患

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以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Rosenberg 率先开展了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将产生白介素-1(I L-1)、白介素-2(I L-2)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相关的基因导入到体外培养的肿瘤浸润细胞中,其杀伤肿瘤的功能就会明显提高,肿瘤周围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得到增强,从而使肿瘤的生长抑制。由于诱导肿瘤细胞对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可增强其抗原性,使淋巴T细胞更容易识别、杀伤这些靶细胞,因此在体外可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并用放疗将其灭活以作为肿瘤疫苗,再重新输入人体,这些肿瘤疫苗就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3.2 神经性疾病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技术在神经系统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临床上用作复发性恶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手段,但疗效有限。其他神经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尚处于临床前的研究阶段,包括老年性痴呆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帕金森氏症等以及神经缺血损伤性疾病、脑中风、脑脊髓损伤后治疗和一些遗传原因所致的较单一的缺乏症等。

3.3 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 目前试用于临床上的基因治疗,除了以上所述的神经性疾病、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外,还有心血管类疾病如外周动脉症、血管再狭窄症、心肌缺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有人将带有胰岛素基因的表达质粒直接注射到患糖尿病鼠的肌肉中或逆行注射到胰腺、肝脏、下颌腺等腺体的外分泌管中,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鼠体内均有胰岛素表达,使血糖得以改善。Robins on等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注射治疗增生性视网膜疾病,发现新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病症大为缓解[2]。

4 基因治疗的安全性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医学手段,和任何其他现代生物高新技术一样,基因治疗的兴起及其应用也必然存在着两面性,即所谓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基因治疗的出现给人类许多种疾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特别是一些很久以来根本就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遗传性疾病、各种癌症及疑难疾病;另一方面,由于基因治疗是通过某种生物介质如病毒载体来实现的,因此,基因治疗也会导致安全性问题,如病毒在体内回复突变或复制与活化、生殖细胞被侵染、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被抑制以及免疫反应等。

4.1 病毒载体的安全性 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的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是以病毒作为载体进行的基因转移。如腺病毒载体、反转录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以及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等所介导的基因转移。这些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系统都是经过人工改造的一些缺陷型病毒,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病毒载体进入人体后“复活”的报道,但其是否仍存在着在人体组织细胞内通过重组或突变而“复活”的可能,一直为人们所担忧。虽然在人体内通过回复突变而“复活”的可能性极小,而且随着技术的改进,这种回复突变的可能性又有所下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5]。

4.2 癌基因的活化问题 当病毒载体携带基因进入人体后,它本身是无法定位的。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靶细胞的转染为非特异性感染;二是基因组的整合为非定点整合。尤其是非定点整合给基因治疗的疗效发挥以及副作用的产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插入突变可能使一个重要基因失活,或者更严重的是激活一个原癌基因,这个问题的危险程度到底有多大目前仍不清楚[5]。

4.3 免疫反应问题 1999年9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治疗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对患有遗传性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部分缺陷症的美国青年杰辛格进行基因治疗,他们采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策略,希望外源基因的表达可校正OTC缺陷。但是,杰辛格在基因治疗4天后,突然出现高热等迅速且无法控制的异常反应,并最终死亡。几乎可以认定,杰辛格在基因治疗后所发生的意外是由于腺病毒载体所引起的免疫反应致死的。可见腺病毒载体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严重的免疫反应,虽然人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要想真正解决腺病毒载体的免疫反应问题还有待时日。

5 基因治疗的前景

综上所述,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它已被看成是对先天和后天基因疾病的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过它依然存在缺少高效的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宿主产生免疫反应等问题。因此,今后基因治疗研究将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应用基础研究更加深入,以解决基因导入系统和基因表达的可控性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人类基因组研究,寻找更为有效的“目的基因”。其二是临床试用项目增多,实施方案更加优化,判断标准更加客观,评价效果更加精确。而且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新的人类疾病基因的发现和克隆,基因治疗研究和应用将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

主要参考文献

[1]德力格尔,刘海学,王 玉等.2006.RNA干扰技术及用于基因

治疗的研究现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2): 173~176

大脑优势半球概念解析

郭炳冉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73165)

摘 要 本文综述了人们对大脑优势半球认识的发展历程,以及大脑优势半球概念更新与演进的系统内容。关键词 优势半球 裂脑人 智力韵律 情感韵律

神经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之一,对脑科学的探索已成为目前国际性的“淘金热”[1],人们渴求了解大脑和开发利用大脑的愿望更加强烈。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迅速进展,大脑的奥秘不断被人们所揭示,大脑优势半球的内涵不断赋于新意,概念也随之更新与演进。然而,在目前涉及优势半球知识的教科书和有关参考文献中,往往只有优势半球的阶段性概念,而缺乏系统的演进内容。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中[2,3],对优势半球的描述是:在一般运用右手劳动为主的成年人中,损伤左侧大脑皮质,会产生各种语言功能障碍,而右侧大脑皮质相应的部位损伤,不会产生这类语言障碍,提出左侧大脑半球是语言的优势半球。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教科书及参考文献中[4,5],对优势半球概念的描述是:大脑司语言的区域通常只位于左侧半球,左侧半球为语言优势半球,而右侧大脑皮质在非语言性的认识功能上占有优势,如对于空间的辨识,深度知觉、触觉认识、音乐欣赏分辨、学习、思考、记忆等等,提出左、右大脑半球各有功能上的优势。在近几年出版的教科书和参考文献中[6,7],有了关于右半球语言功能的描述,认为右半球在语言的韵律方面占有优势。由于教科书和参考书中缺乏优势半球概念的系统演进知识内容,人们很难正确理解优势半球概念的真正内涵。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作为教科书,应有简要的优势半球概念演进的内容。

1 左侧半球优势概念的建立

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根据左半球损伤会导致右侧半边肢体瘫痪,而右半球损伤则会使左侧半边肢体瘫痪的临床现象,树立了神经交叉支配,两半球彼此互为“镜像物”的思想,认为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是完全对称的。1861年,巴黎“额叶与语言关系”学术讨论会后,法国神经学者布洛卡(B roca)做了11例

[2]董文甫,李艳红,岳文斌.2006.基因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上

海畜牧兽医通讯,(1):2~4

[3]雷志华,杨玉珍.2003.肿瘤的基因治疗策略.中学生物学,19

(2):1~2

[4]许晓楠,张红梅,安利佳.2001.基因治疗中载体的研究进展.

医学新知杂志,11(4):199~201

[5]张明峰,卢诗卿.2003.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与伦理学问题浅析.

中学生物教学,28(11):44~46失语症尸解,其中10例左侧大脑皮质额下回后部(今B r oca区)损伤伴失语病例和1例右半球广泛损伤却不失语的病例。根据这些失语症病例的尸解结果,并结合其他一些人报告左侧半球损伤与失语的资料,布洛卡提出了他的著名格言“我们在用左脑说话(W e s peak with the left hem is phere)”。布洛卡的发现树立了神经生理学第一块里程碑,在生理学与医学界中引起了一场革命,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两大脑半球彼此互为“镜像物”的错误认识,促进了皮质机能定位神经生理学研究的进展。从此一个概念流行开来:左半球为“主要(major)”半球,是主管语言与认识功能的“优势半球”;右半球为“次要(m inor)”半球,是一些区域机能不明显的“沉默半球”。

2 右半球的功能与优势

自从19世纪中期布洛卡建立了左侧半球优势的概念以后,在近100年时间内,人们只注意到左半球的优势,而右半球的功能被忽视,直到20世纪50~80年代,右半球不再“沉默”下去了,对右半球的机能探讨成为了大家感兴趣的课题[6,7]。20世纪50年代对癫痫病人施行胼胝体切断术,以防止癫痫病灶的扩散。由于术后在日常生活中病人不经特殊检查难以发现有什么异常,使人们低估了联系两大脑半球主要结构胼胝体的作用。1968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神经心理学教授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等人首先做裂脑动物试验,然后又对施行过胼胝体切断术的“裂脑人”进行观察。罗杰.斯佩里根据光线折射原理,精心设计了消除信息经视交叉传递的方法,使刺激只作用于一侧半球上,试验结果可阐明两半球各自的特有功能[6]。令人信服的试验有:①苹果、符号测验 让苹果分别在裂脑人的左、右侧视野内出现,当在右视野内出现(投射到左半球时),病人可以说出“苹果”,但若苹果在左侧视野内出现(投射到右半球时),病人不能回答看到何物,却可用左手挑出一个苹果来,以示看到的东西。在右视野内出现一个“$”,左视野内出现一个“?”,病人回答看到一个美元符号,令其画出来,则用左手画个“$”。②画像测验 让病人两眼注视鼻根部中心点,男、女两半面像分别投入病人的左、右半球,病人语言回答看到的是男人像,但若令病人在完整的像片中去挑选所看到的画像时,病人却挑出女人像来。③堆积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王佩星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08生物技术 088316103) 摘要: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症的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用复制缺陷型载体转运抗血管生成因子、抑癌基因、前药活化基因(如HSV-1胸腺嘧啶激酶)以及免疫刺激基因。主要抗肿瘤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 关键词:肿瘤、基因治疗、免疫、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The latest progress of cancer gene therapy WangPeiXing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088316103 foremen who 2008) Abstract: the cancer is a genetic disease, 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recurrence are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variation, loss, deformity related. Human body cell carries oncogenes and tumor-suppressor genes. Cancer gene therapy is now primarily with copy DCF with carrier transport antiangiogenic factors, tumor-suppressor genes, before medicine activated genes (such as HSV - 1 thymine bases kinase) and immune irritancy genes. Main antitumor mechanism for: inhibiting tumor cell growth, inducing tumor cell apoptosis, inducing antineoplastic immune response,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umor cells to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of tumor cells to improve sensitivity, cut tumor cells to nutrition. Keywords: tumor, gene therapy, immunity, protocarcinogenic gene, tumor-suppressor genes 从本质上来讲,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相互拮抗,维持协调与平衡,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衰亡进行精确的调控。在遗传、环境、免疫和精神等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这一基因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导致肿瘤发生。基因治疗的策略有基因替代、基因修复、基因添加、基因失活,目前临床使用的最主要方式是基因添加。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肿瘤治疗方案,具有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这种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中最有前景的方案。 1.肿瘤基因治疗的历史进展 肿瘤、艾滋病、遗传病是困扰人们的三大疾病,对肿瘤的根治是人们一直迫不及待想要实现的愿望。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_虎艳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虎 艳 (甘肃省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734000) 摘 要 基因治疗是21世纪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医疗技术,有望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利器。本文阐述了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展。 关键词 基因治疗 载体 癌基因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向靶细胞或组织引入外源基因DNA或RNA片段,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关闭或抑制异常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疗通常包括基因替代、基因修饰、基因修正、基因抑制或失活等。上世纪80年代初,Anders on首先阐述了基因治疗的概念。1990年美国的B lease等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临床基因治疗,即对腺苷脱氨酶(adenosinedeam inase,ADA)缺陷病人进行了基因治疗。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也获得成功[2]。目前,基因治疗已从遗传病扩展到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等。此外,基因治疗也能用于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如疲劳、肥胖、脱发、衰老等。然而基因治疗依然存在诸如缺少高效的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主产生免疫反应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科学家对人类基因及其功能、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一定会给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1 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有两种途径:①把一个健康的正常基因拷贝插入病变靶细胞以补偿缺陷基因;②引入经过改造的基因来赋予细胞新的特性。目前基因治疗常用的技术有体内疗法(in vivo)和体外疗法(ex vivo)两种。1.1 体内疗法 体内疗法是将含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脂质体或裸DNA直接导入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以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的方法,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器官内灌输、皮下包埋等,但其缺点是基因转染率较低,疗效短。例如在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方面,以腺病毒等为载体的体内疗法常见于囊性纤维变性(cystic fibr osis,CF)的基因治疗研究。CF为一种白种人常见的致死性疾病,是累及少数器官系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于跨膜转导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 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 or,CFTR)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异常,从而使肺、胃肠道、胰腺和肝胆系统等多种器官功能受损。在CF累及的器官中目前只有肺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器官,载体主要是腺病毒,还有脂质体、质粒和与腺相关病毒载体。1.2 体外疗法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还是体外疗法,即将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取出,在体外将外源基因导入到载体细胞,然后将基因转染后的细胞回输给受者,使携有外源基因的载体细胞在体内表达治疗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1991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合作进行的血友病B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的体外疗法。该方案应用XL C I X和N2C MV I XC9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患者的成纤维细胞,以细胞胶原悬液注射到患者皮下,使患者血浆中F I X抗原和F I X活性升高1~2倍,并持续两年以上,患者鼻出血等症状有所好转,每年所需输血次数也减少。此后又进行了2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跟踪4~7年未发现与基因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但转入的F I X表达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 另外,W ils on等应用肝细胞为靶细胞的体外疗法治疗了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fam ilial hyperchlester olae2 m ia,FH)。FH是一种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 ow density lipop r otein recep t or,LDLR)功能或表达异常所致的遗传病。W ils on等首先切除患者部分肝以获取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然后在体外用含LDLR 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后回输,经门静脉注射植入肝脏。治疗后患者血液中LDL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约30%,LDL/ HDL(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之比从治疗前10~13降至5~8,这一水平维持了18个月以上。由于该方案需要切除患者约1/3的肝脏,目前已停止临床应用[2]。 2基因治疗的载体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病毒性载体和非病毒性载体两大类。 2.1 病毒性载体 包括逆转录病毒(R t)、腺病毒(Ad)、疱疹病毒(HS V)及腺相关病毒(AAV)等。 2.1.1 逆转录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R t)是一类可在感染细胞内将其RNA反转录为DNA的病毒。R t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整合到靶细胞的基因组中,并稳定持久地表达所带的外源基因,病毒基因组以转座的方式整合,其基因组不会发生重排。因此所携带的外源基因也不会改变,而且转染率高。 2.1.2 腺病毒载体 腺病毒(Ad)是一种线性双链

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胶质瘤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摘要:恶性胶质瘤的常规治疗效果较差,而近几年在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方面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其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主要包括细胞周期调节、自杀基因疗法、免疫基因疗法、抗侵袭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PKR途径等,基因转运系统包括腺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等病毒载体,对病毒的改造主要是增加载体的靶向性及可控性,另外一种新型载体是溶瘤病毒和非病毒载体,而最有前景的是联合基因治疗和基因治疗与传统化疗、放疗的结合。 关键词:胶质瘤;基因治疗;载体 恶性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在所有颅内肿瘤中脑胶质瘤约占40%,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期仅为9至12月。尽管近年来胶质瘤在手术、化疗与放疗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其治疗效果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肿瘤基因治疗的发展亦较迅速。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广泛开展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研究,并取得初步效果。我们从目的基因与转运系统两方面进行讨论。 1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 当前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及凋亡基因(2)自杀基因(3)免疫调节基因(4)肿瘤侵袭抑制基因(5)血管生成抑制基因(6)PKR途径。以上各策略可相互联系,并相互联合。 1.1细胞周期调控与诱导凋亡 P53作为抑癌基因,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可调节细胞周期,激活细胞凋亡。胶质瘤的早期发生与P53突变有关,发生率约40%。用腺病毒作载体介导P53转入P53突变型胶质瘤细胞,首先诱导P21蛋白表达,并诱导BAX表达,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诱导凋亡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使肿瘤体积缩小。P53参与细胞周期与凋亡的调控,通过P21与BAX 两条途径。P53基因变异能明显降低恶性脑胶质瘤对化疗的敏感性,而将野生型P53基因导入P53基因缺乏的胶质瘤细胞中,能明显增强细胞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P53基因在脑胶质瘤的高突变率为脑胶质瘤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E2F-1也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表达蛋白正性调控S期基因转录,驱动细胞周期从G1期到G2期。胶质瘤细胞单独转导E2F-1基因或联合P53基因,均可促进细胞凋亡,对P53耐受的一部分细胞,E2F-1仍具有促进凋亡的作用。与P53基因不同的是,E2F-1基因并不通过诱导BAX的表达来实现其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而是直接调控细胞周期[ ]。E2F-1基因的副作用是它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和潜在的致瘤性。 P16、RB、PTEN作为抑癌基因参与了细胞周期与凋亡的调控,而Bcl-2基因家族、Casepase 家族、Fas-ligand、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等凋亡相关基因,它们都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这些方法都可通过与放射治疗或化疗相结合,而提高肿瘤对放射线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 1.2 自杀基因疗法 自杀基因是一类药物代谢基因,导入细胞后使无毒性的前体药物代谢转化为毒性较强的细胞毒药物,以选择性地杀伤基因导入的肿瘤细胞。在胶质瘤中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研究较多,TK基因编码的激酶使GCV磷酸化,激活GCV,导致细胞死亡。GCV 杀灭肿瘤细胞的机制除其本身细胞毒作用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产生旁观者效应,其机理包括:(1)细胞毒性产物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进入邻近细胞。(2)被破坏的细胞释放毒性物质和凋亡小体进入周围微环境,并被邻近细胞摄取。(3)自杀基因杀死的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进一步吸引免疫细胞进入肿瘤,介导抗肿瘤免疫反应。(4)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引起肿

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彭博综述 (哈尔滨医科大学) [摘要] 糖尿病是伴有不同程度胰岛素缺乏或胰岛功能障碍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由于当今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在预防长期并发症方面收效甚微,研究者试图找出一种有效的疗法来再生胰岛β细胞,分化多能干细胞,和/或重新编码自体非β体细胞如肝细胞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达到重建葡萄糖稳态的目的。本篇文章将从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策略、关键基因以及基因治疗的载体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关键词]糖尿病;基因治疗;胰岛素分泌细胞;胰腺转录因子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gen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Peng Bo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Diabetes is a metabolic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insulin deficiency or islet dysfunction. Because current methods for treating type 1 diabetes (T1D) are ineffective in proventing long-term complications, researchers have sought to indentify alternative therapies that regenerate pancreatic beta cells, differentiate pluripotent/progrnitor stem cells, and/or reprogram autologous non-pancreatic somatic cells, such as liver cells, into insulin-producing cells (IPCs) for restoring glucose homeostasis. In this paper, we will elaborate on the key genes, vectors and strategies of gen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diabetes, gene therapy, insulin-producing cells (IPCs), pancreatic transcription factors (PTFs). 1、糖尿病概况及治疗现状 2013年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了3.82亿人,统计数据显示,预

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1993年5月卫生部公布《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以后,国内外基因治疗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进展很快。为了我国基因治疗的正常开展管理,特起草本指导原则,作为申报人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试行办法。凡国内单位以及国外单位或中外合资单位所研制的人基因治疗制剂在我国境内进行临床研究,均须按本指导原则进行申报和审批。 Ⅰ引言 基因治疗是指改变细胞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医学治疗。目前仅限于非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的申报范围,是将外源基因或遗传物质导入人体细胞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不包括应用化学药物改变基因表达。后者应纳入化学药物治疗的申报范围。 基因治疗的技术和方式日趋多样性。按基因导入的形式,分为离体基因导入后进入体内(ex vivo)及体内导入(in vivo)两种形式。前者是在体外将基因导入细胞,然后将细胞导入人体;后者则是将基因通过适当的导入系统直接用于人体。所用导入系统包括病毒与非病毒型。因此,申报资料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概括,必须按方案及其技术路线而异。本指导原则只可能提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方案应根据这些原则,确定具体申报的内容。根据国内外基因治疗的进展,基本原则:一是必须确保安全与有效,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风险性,并提出相应的质控要求;二是要促进基因治疗的研究,并加强创新。对一些新的治疗技术路线的相应质控要求,可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注意到基因治疗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与经典的化学合成药物或基因工程药物的差别。为此,希申请者加强咨询和论证,提出一个确保安全

有效而又适合实际的申报资料。同时,对每个方案中各个阶段的操作过程、中间及最终制品的制备,务必制订标准操作规程,并予严格实施。 Ⅱ申报资料内容 一、基因治疗制剂简介 (一)申请表(见附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立题依据和目的及预期效果: 1.应提供国内及国外已开展的同样或同类疗法的资料,包括所选择的病种、有效性、安全性及必要性。须着重指出申请方案与国外或国内已批准的方案的不同处、特点及其优越之处。凡属新的方案,应说明其优越性及安全性的依据。 2.须说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或危害,并提出如何避免和减少其危害性或副作用的措施。 3.利弊的权衡。根据该治疗方案可能达到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总体的利弊权衡的估价。这种估价将是该方案能否获得批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制剂的制备工艺简介: 简要说明该制剂(或产品)的制备工艺流程及其对安全性的保证。 二、基因治疗制剂的性质、制备工艺及质控 (一)治疗用的目的基因及其质粒的组建: 不论何种导入形式,首先应说明基因治疗所用的目的基因及其来源(尤其是有否涉及国内外专利问题,应有专利查询资料)、分离的材料方法、克隆步骤、DNA序列分析结果以及重组体质粒组建详细步骤及鉴定结果。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朱双喜 在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生物体通过基因突变以适应环境,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同时,不利的突变会造成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异常,导致疾病,甚至机体的死亡。人体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变化有关,那么从校正核苷酸序列着手来治疗疾病的设想也就顺理成章了。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的或野生型基因,纠正和补偿致病基因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Anderson于80年代初首先阐述了基因治疗的前景;1990年美国成功地进行了ADA(腺苷脱氨酶)缺陷患儿的人体基因治疗;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也获得了成功。目前,基因治疗已从遗传病扩展到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包括AIDS病等领域。它依然存在例如缺少高效的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主产生免疫反应等一些问题。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大批新基因的发现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治疗范围将大大拓宽,从而给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一、基因治疗的前提 在基因治疗成为一种普通的医疗手段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两个前提。 1.1 基因治疗需要有清晰定义的靶组织通常以疾病类型来选择进行基因治疗的细胞,例如在肺部系统纤维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肺作为靶器官,使用呼吸道气雾剂法,可使含有补偿缺陷基因的DNA直接传递到肺中;治疗类似血友病的凝血因子疾病需要在血浆里含有达到治疗水平的凝血蛋白,这种蛋白可以由肌肉、活细胞、成纤维细胞或甚至血细胞提供,于是就可有多种接受基因治疗的靶组织。此外,靶组织的最终选择还必须考虑基因传递的效率、表达蛋白变性、机体免疫状态、可行性和治疗费用等因素。 1.2 究竞要往靶组织内传递多少治疗基因B型血友病的病因是缺乏一种称为第九因子的凝血蛋白,然而病人只需正常水平5%的这种蛋白,其生存机会就能提高,假设经治疗后的细胞能稳定表达这种蛋白,那么需要传递基因给人体全部1013个细胞中的5xlO11细胞;然而相对于大脑来说,只需几百个细胞被基因转染,神经性疾病的患者就可减轻痛苦;如果考虑对成血干细胞(或生殖细胞)进行基因转染,治疗几个细胞将会对其数以百万计的子代产生影响,所起的负作用也同样如此。 二、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的应用有两种途径:(1)把一个健康基因拷贝插入靶细胞以补偿缺陷基因;(2)引进经过改造的基因以赋予细胞新的特性。最常用的技术有:(a)体外处理(ex vivo)疗法~将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取出,引入正常基因拷贝后再送回体内;(b)原位疗法,使用载体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靶组织。(c)体内疗法(in vivo),将基因载体注入血液,定向寻找靶细胞并将遗传信息安全有效地导入。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4]两类。病毒型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疱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经过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为载体,定向地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然而由于人体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统,使用病毒载体作为媒介来传递DNA时就不得不面对宿主的免疫反应。非病毒型载体包 括:脂质体、裸露DNA和DNA包装颗粒,范围从裸DNA显微注射,电激法、基因枪技术等各类物理学方法到聚阳离子赖氨酸或阳离子脂质体。 三、基因治疗面临的问题 缺乏某种单基因产物而患病的病人,一旦获得一个野生型的基因拷贝并能正常表达,就有被治愈的可能。基因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目的基因的定向表达,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是定向表达的基本条件。目前,必须优先发展有更强适用性和灵活性的能准确调控转导基因表达的基因传递系统,即发展一种理想的“载体”(能帮助新的基因"潜入"),人体细胞的特殊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摘要: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基因水平的操作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的高新技 术。可治疗包括遗传性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 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近几年来基因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取 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遇到了很多技术、伦理以及法律问题。未来基因 治疗的主要目 标是在法律和伦理要求范围内,开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基因导入系统, 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本文主要论述了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基因治疗,研究现状,应用前景 Abstract: ?Gene therapy is a new technology by which people can cute and prevent many diseases at the level of genes, such as,genetic disease,infectional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utoimmune disease.At the past years , gene therapy has been developed all around the world , however , it has also come across some probloms , including technology ,laws and ethics. At the future , the main aim of gene therapy is to develop more safe and efficient gene delivery system within the limits of laws and ethic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gene therap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风险分析

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风险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24T10:40:47.343Z 来源:《成功》2019年第1期作者:傅思博 [导读]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解开了生命的密码——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改善或改变基因的排列组合,或通过外源性基因的植入,可以解决非常多的遗传疾病,乃至于改善后代生育的质量。但同时外源性基因侵入的风险和伦理问题也是基因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傅思博 西安市铁一中陕西西安 710016 【摘要】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解开了生命的密码——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改善或改变基因的排列组合,或通过外源性基因的植入,可以解决非常多的遗传疾病,乃至于改善后代生育的质量。但同时外源性基因侵入的风险和伦理问题也是基因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基因;基因工程;基因治疗;风险分析 一、基因与基因工程概述 (一)基因就是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 基因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或变异,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定义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也就是说,它是将一种生物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它与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 实施基因工程一般包括四个操作步骤:一是提取目的基因;二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三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四是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二、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类对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许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科学家将不仅能发现有缺陷的基因,而且还能掌握如何进行对基因诊断、修复、治疗和预防,这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这项成果将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福音。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 基因治疗是指以改变人类遗传病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即通过一定方式将人正常或野生型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DNA顺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矫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治疗方法[1]。已发现的遗传病有6500多种,其中由单基因缺陷引起的就有约3000多种。因此,遗传病是基因治疗的主要对象。第一例基因治疗是美国在1990年进行的。当时,两个4岁和9岁的小女孩由于体内腺苷脱氨酶缺乏而患了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症。科学家对她们进行了基因治疗并取得了成功。这一开创性的工作标志着基因治疗已经从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实验。1991年,我国首例B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临床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二)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是即将用基因枪技术用于治疗。其方法是将特定DNA用改进的基因枪技术导入小鼠的肌肉、肝脏、脾、肠道和皮肤获得成功的表达。这一成功预示着人们未来可能利用基因枪传送药物到人体内的特定部位,以取代传统的接种疫苗,并用基因枪技术来治疗遗传病。 按照遗传基本原理,如果某些基因能帮助父母生存和繁殖,父母就会把这些基因传给后代。但一些研究表明,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基因可以被关闭或沉默,以应对环境或其他因素,这些变化有时也能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美国马里兰大学遗传学家提出了一种特殊机制,父母通过这种机制可以把沉默基因遗传给后代,而且这种沉默可以保持25代以上。这一发现可能改变人们对动物进化的理解,有助于将来设计广泛的遗传疾病疗法。 所以,据此我们可以设想,第一、在孕期进行产前诊断,检测出遗传病基因后提取胚胎内细胞团,通过基因重组将人工编辑的dsRNA 基因导入内细胞团中,使遗传病的基因暂时性无法正常表达后进行基因编辑与剪辑替换。第二、暂时延缓遗传类疾病的病情恶化,延缓发病时间,为医生和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如果实验疗效得到进一步确证的话,就有可能将胎儿基因疗法扩大到其它遗传病,以防止出生患遗传病症的新生儿,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后代的健康水平。 三、基因治疗的风险分析 (一)现阶段基因治疗的技术风险 基因治疗的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本身的不成熟而导致患者,受试者的身心伤害。它包括疾病的种类,致病概率的大小和风险的严重程度等三个方面。[2] 在基因临床试验中,技术风险表现在三个方面:1.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基因;2.如何构建安全载体,病毒载体效率较高,但却有潜在的危险性;3.如何定向导入靶细胞,并获得高表达。 (二)现阶段基因治疗的伦理风险 基因工程同其他科学技术成果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伦理风险。基因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人类可以改良基因,那么人类基因的权利何在?因此,由基因的特殊性所引

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杀基因疗法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 乳腺癌自杀基因基因疗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之后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模式相比,有更好的靶向性、针对性,更适于对乳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的出现,为乳腺 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自杀基因的基本概念 自杀基因是指能将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物质的基因。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可以被前药的有毒代谢产物选择性破坏。旁观者效应是另一作用机制,是指除了破坏这些整合了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外,自杀基因对邻近的未被转染的肿瘤细胞也有破坏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自杀基因疗法的机制直接杀伤作用即转染了前药转换酶基 因的肿瘤细胞能将前药转变成细胞毒药物,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1986年Moolten应用逆转录病毒将TK基因导 入肿瘤细胞,被转导的肿瘤细胞(TK+)对丙氧鸟苷(GCV)高度敏感。GCV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在TK作用下形成 一磷酸丙氧鸟苷,然后再转化为三磷酸丙氧鸟苷,作为链终止剂,干扰肿瘤细胞分裂时DNA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 分裂阻抑或死亡。因此,肿瘤细胞内前体药物产物的高浓度淤积,发挥了细胞毒杀伤作用。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Moolten还观察到,TK+与TK-肿瘤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在GCV的作用下,TK-肿瘤细胞几乎全被杀死。转染了自 杀基因的肿瘤细胞被杀死,其周围大量未被转染的下拨也被杀死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明显扩大了自杀基因的杀伤作用。由于基因载体系统在体内转染效率很低,自杀基因在体内对肿瘤直接杀伤作用比较小,因而旁观者

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其应用

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其应用 【摘要】基因治疗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遗传病、肿瘤、心血管病、病毒感染及其它难治性疾病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从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现状、肿瘤的基因治疗)、基因预防、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基因治疗;基因预防;基因治疗技术;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 人类的疾病是由于其本身的基因的核苷酸发生变化有关。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安全的、新的疾病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Genethrapy)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有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致病基因所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等。简而言之,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水平的操纵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疗法。 1.1 基因治疗的现状 生物医学的深入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1]。因此,可认为人类的一切疾病都是“基因病”。故人类疾病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单基因病。这类疾病只需一个基因缺陷即可发生,如腺苷脱氨基酶(ADA)缺陷症。二是多基因病。此类疾病的病因大多比较复杂,不但涉及各个基因,往往还与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基因缺陷和疾病表型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Ⅰ型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皆属此类。三是获得性基因病。此乃病原微生物入侵所致,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因此,理论上,人类所有的疾病都可采用基因治疗。 1.2 肿瘤的基因治疗 目前治疗癌症的基因疗法种类颇多,主要集中在免疫基因治疗、药物敏感性基因治疗、肿瘤抑制基因治疗治疗三个方面。 1.2.1 免疫基因治疗 常用方法有:①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将某些细胞因子基因如IL 2、IL 4、IL 6、B7 1,GM CSF等转染肿瘤细胞后,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②肿瘤抗原基因免疫治疗:将某些肿瘤抗原基因如MHC基因等转染肿瘤细胞,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②反义基因治疗:应用反义核酸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通过碱基互补原则封闭某些异常基因的表达,反义核酸被称为信息药物[3]。④用抗体抑制癌基因的产物杀灭肿瘤细胞。

关于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发展

一前言 基因工程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由于它有广阔的理论和应用前景,进展极为迅速,现已广泛应用于药品、农业、工业各方面。在医学方面,基因治疗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领域,因为人类的遗传疾病有2000中以上,但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遗传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有了缺陷基因治疗就是在机体中而基因治疗是指应用DNA 重组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也就是将有缺陷的基因换上正常的基因,并使之适当表达,基因治疗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正常基因包括它表达所需的顺序导入该基因有缺陷的遗传病患者体内,使导入基因发挥作用,从而纠正基因缺陷所导致的各种病变。

二本论 2.1 基因治疗的概念 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两类,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体细胞基因治疗。前者关系到伦理问题后者较易进行,所以基因治疗主要从体细胞基因着手。目前基因转移的方法分为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广义的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药物治疗,而通常说的狭义的基因治疗是指用完整的基因进行基因替代治疗,一般用DNA序列,主要的治疗途径是体外基因治疗,即在体外用基因转染病人靶细胞,然后将经转染的靶细胞输入病人体内,最终给予病人的疗效物质是基因修饰的细胞,而不是基因药物。除间接体内法外,还可以用基因药物进行直接体内途径治疗,这些基因药物可以是完整基因,也可以是基因片段;可以是替代治疗,也可以是抑制性治疗[2]。 2.2基因治疗的方法[3] 1基因转移的方法 (1)特异正常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应用重组DNA和分子克隆技术结合基因定位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基因被分离和克隆,而且将有更多的基因会被克隆。在当代分子生物技术条件下,一般来说,只要有准确的基因定位和基因探针,任何基因都可被克隆。 在这个前提下,人工合成DNA探针和用DNA合成仪在体外人工合成基因,都是在基因治疗前,分离克隆特异基因的有利条件。 2外源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其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下列几类: 物理法:包括电穿孔法和直接显微注射法。 a显微注射法:显微注射是在显微镜下,向细胞核内直接注射外源基因,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一次只能注射一个细胞,耗力费时。此法用于生殖细胞时,有效率可达10%。但直接用于体细胞却很困难。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这种方法将目的基因注入生殖细胞,使之表达后传代,这样的动物就称为转基因动物。目前成功较多的是转基因小鼠,它可作为繁殖大量后代的疾病动物模型。 b电穿孔法:电穿孔法是将细胞置于高压脉冲电场中,通过电击使细胞产生可逆性穿孔,使周围基质中的DNA可渗进细胞,但也有可能使细胞受到严重损伤。 c脂质体法:脂质体法是应用人工脂质体包裹外源基因,再与靶细胞融合,或直接注入病灶组织,并使之表达。

基因治疗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生物体通过基因的突变来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说生物突变是生物体进化的基础[1]。同时,不利的突变会造成细胞形状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人类的某些疾病是由于其本身的基因的核苷酸发生变化有关,从而就引起了人们考虑从基因的角度来治疗某些用常规方法无法治疗的疾病。基因治疗(genethrapy)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有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致病基因所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等。20世纪80年代初,Anderson首先阐述了基因治疗的概况;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Blease等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临床基因治疗,即腺脱氨酶(ADA)缺陷病的人体基因治疗;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也获得成功。近年来,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因治疗作为安全新的疾病治疗手段,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疾病治疗的历史进程。纵观基因治疗的整过程,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并使之表达是其关键环节,因此介导的载体选择便显得格外有意义了。本文介绍了基因治疗的常用载体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 1 常用的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常用方法有两种,即体内疗法(in vivo)和体外疗法(ex vivo)。体内疗法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以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器官内灌输、皮下包埋等,但其缺点是基因转染率较低。研究和应用较多的还是体外疗法,即先在体外将外源基因导入载体细胞,然后将基因转染后的细胞回输给受者,使携有外源基因的载体细胞在体内表达治疗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最常用的技术则有三种:(1)体外处理疗法:将有基因缺陷的体细胞取出后,引入正常的基因拷贝后再送回体内;(2)原位疗法:使用载体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靶细胞;(3)体内疗法:将基因载体注入血液,定向寻找靶细胞并将基因安全有效地导入。 2 基因 治疗常用的载体有效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外源基因在受体中高效、稳定的表达,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基因治疗所采用的载体系统。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两大类:病毒性载体[2]和非病毒性载体[3]。 2.1 病毒性载体病毒性载体如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腺病毒adenovirus、腺相关病毒、痘苗病毒、疱疹病毒等。逆转录病毒应用最早,研究也相当深入,目前仍被广泛应用。慢病毒lentivirus

基因治疗的困难与前景

基因治疗的困难与前景 基因治疗是利用遗传学的原理治疗人类疾病的新手段,传统意义上的基因治疗是指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后与宿主细胞的基因发生基因重组,成为宿主细胞的一部分,从而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并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的策略有4种。基因置换是利用正常的基因整个地替换突变基因,使突变基因永久地得到更正。基因修正是将突变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用正常的序列加以纠正,而其余未突变的正常部分予以保留。相比前面两种策略,基因修饰则是间接利用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来改变宿主细胞的功能。而基因失活是利用反义技术来封闭某些基因的表达,以达到抑制有害基因表达的目的。就技术方面而言,基因置换是最常用的策略之一。 基因治疗的发展和实施,要依赖于相关的技术和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和基因工程技术。美国国会于1990年批准了这一项目,并决定从1990年10月1日组织实施。计划耗资30亿美金,历时15年完成。这个浩大繁杂的计划成为了国际合作项目。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和中国6个国家相继加入到计划中。HGP最终任务是要破译人体遗传物质DNA分子所携带的所有的遗传信息。HGP的实施,使人们对自身基因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各种基因的生物学

功能以及与遗传病之间的关联,认识遗传病的分子缺陷的基础知识,为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HGP为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知识,而真正的成功操作则要依赖基因工程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治疗的载体构建。病毒载体是常用的载体之一。如:逆转录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等。而非病毒载体主要为显微注射法和电穿孔DNA转移法。 从1967年Nirenbery提出基因治疗实施。在1990年9月,美国FDA批准了人类首例基因治疗,针对于SCID的病例的基因治疗研究。同年9月14日第一位基因治疗的患者被成功回输带有矫正基因的T细胞。 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虽然已经有近半个世纪,但基因治疗的成功案例并不多,所涉及的疾病领域也不广。其中的问题还存在很多。其中伦理问题和技术安全问题是最受关注的。 对生殖细胞的操作有不可预知性,有可能使后代产生缺陷。就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做到避免外源基因的插入引起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这种改变是否符合我们后代的最佳利益。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伦理问题。我们是否有权这样做。我们对后代的责任是什么。基因治疗还面临着很大的社会风险,通过遗传筛查可以不让可能患遗传病的人出生,以此来预防遗传病。这会鼓励强迫性的优生规划和对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抗肿瘤有效基因的筛选、基因治疗方法的选择、基因治疗的相关载体的选择及其安全性改造的研究逐步深入,使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迅猛,部分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肿瘤基因治疗仍然存在风险。本文对肿瘤基因治疗的应用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关键词基因治疗;肿瘤;治疗方法;载体 引言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已进入分子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多种疾病与基因的结构或功能改变有关,因而萌生了从基因水平治疗疾病的想法。DNA重组、基因转移、基因克隆和表达等技术的建立和完善,为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奠定了基础。 1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1.1基因治疗的诞生和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布莱泽首次在医学界提出了基因治疗的概念;进入80年代,对基因治疗能否进入临床存在很大争议。直到1990年,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才正式批准了第一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了世界上首次人体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一名年仅4岁患有先天性腺苷脱氨酶缺乏症(ADA)的小女孩,经过基因治疗技术导入正常的腺苷脱氨酶基因,患儿的免疫能力得以提高,获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这项临床试验的成功是当今生物医学发展最重要的篇章。 此后,世界各国都掀起了基因治疗的研究热潮,许多人认为这预示着基因治疗时代的到来。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一份DNA研究的历史档案,记载了自1943年Avery及其同事McLeod、McCarty证明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以来所有发展的里程碑,档案上清楚地显示基因治疗是当今基因生物技术最新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基因治疗的诞生与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最初基因治疗技术达不到预期持久稳定的治疗效果,在不断遭到质疑的同时,人们便逐渐对其丧失兴趣。1999年,美国一位患有先天性鸟氨酸转甲酰酶缺陷症的18岁少年Jesse Gelsinger,在宾西法尼亚大学人体基因研究所施行基因治疗4天后死去,致使基因疗法遭受重创,人们对基因治疗的热情骤然间降至冰点。在人们怀疑基因治疗安全性的同时,美国FDA终止了该大学的8项正在进行中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但随后的调查结论证明,问题不在基因治疗本身。死者在治疗前正在发热,其用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