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原始崇高美——商代青铜器的审美意味研究

原始崇高美——商代青铜器的审美意味研究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第一章商代青铜器 (9)

第一节商代青铜器概述 (9)

第二节商代青铜器的造型 (14)

第三节商代青铜器的纹饰 (18)

第二章原始崇高美 (21)

第一节生命追求轨迹中的原始崇高 (21)

第二节原始崇高美的审美特征 (23)

第三章商代青铜器的审美意味 (28)

第一节厚重之美 (28)

第二节威肃之美 (31)

第三节富丽之美 (34)

结论 (39)

致谢 (43)

主要参考文献 (44)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6)

原始崇高美

——商代青铜器的审美意味研究

中文摘要

商代青铜器以其珍贵的材质、体大的造型、精雕细刻的纹饰以及那模拟神秘动物形象的造型所呈现的厚重、威肃、富丽的审美意味,是商代人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了商代人顽强的精神生命力以及在那浩瀚精神时空里不断窥探和思索人类命运的勇气。在商代,人们出于对现实柔弱生命的无奈,出于对战胜自然、免受自然欺凌的渴望和信心,总希望借助某种介质达成人神的沟通,进而在神的佑助下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最终达到战胜自然、祈福避邪的目的。确切地说,商代的青铜器就是商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臆想中创造的艺术品。笔者将以此为线索,深入阐释商代青铜器呈现的多重审美意味,一步步揭示出商代青铜器的原始崇高美。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前言部分介绍了商代青铜器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了论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和意义。

论文的第一章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夏、商、周青铜器在时代特征、造型及纹饰上的差异作了详细说明,其目的旨在突出商代青铜器在我国青铜史上的重要地位。

论文的第二章则是以审美范畴流变的逻辑曲线为线索,对“原始崇高”这一审美范畴及其审美特征进行学理上的梳理。

论文的第三章提出了厚重、威肃、富丽三个美学概念,并通过这三个美学概念详细阐释了商代青铜器原始崇高美的具体审美意味。

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出:商代青铜器乃是商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臆想中通过模仿和想象重组的方式创造出的艺术品。它们具有“原始崇高美”的显著审美特征,呈现出了厚重、威肃、富丽的审美意味。

关键词:商代青铜器;原始崇高;厚重;威肃;富丽

论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题目20字内

论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题目20字内) XXX(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25 )(作者、单位、单位所在省市、邮编)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摘要不宜过多200字符内) 关键词:边城环境爱情人性(关键词4个为宜) (正文):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京派”的领袖人物。沈从文是一富于诗性的作家,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欣赏《边城》带给读者的美:其一山水美,其二人情美。。。 。。。构建了一个没有现代文明侵蚀、没有都市喧嚣与堕落的美好的湘西世界,这里是人生的乐园,这里是人间至美所在。作者通过作品中人物和环境将自己的感情融注其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人间美好、善良和友爱的愿望,人性美与自然美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好的世界,让读者在领略湘西风土民情的同时,接受爱与美的洗礼与熏陶。 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 [1] 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集[M],上海:仿古书店出版,1928 [3] 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钱振刚、邵子华,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5] 王继志,沈从文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6] 王晓洁,边城牧歌[J],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2) 课题基金:XXXX,基金号:XXX(信息齐全) 作者简介:姓名(1978.2~),性别,籍贯,单位,职称,研究方向:XXX。(信息要齐全) 详细地址:XX省XX市XX区XX路XX号XX小区/学校等XX号搂X单元XX室联系电话:13XXXXX 0431-XXXX (联系方式要齐全,便于快递杂志和联系)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4b2224196.html,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作者:杨淙惠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9期 [摘要]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乐器和层出不穷的器乐作品以其多彩特质,成为展现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当下民乐合奏呈现出音色交响化、表演形式化等多方位的发展趋势,孰是孰非,见仁见智。本文通过对传统民乐种类及特质的概述、姿态繁多的民乐新奏道路、传统民乐和新民乐、新民乐何以在新世纪绽放新花四个方面的探讨,来解读民乐新奏并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乐新奏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民乐;新民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75-03 [收稿日期]2018-04-19 [作者简介]杨淙惠(1993—),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成都 61010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华夏文明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不仅维系着各个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恒久血脉,更是反映了中国历史每一个篇章的时代缩影与真实写照。无论是西周时期的“八音”分类法,还是近现代吹、拉、弹、打四类分法,无不沾染着悠远绵长的历史气息,挥动着各种优美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族乐器层出不穷,器乐作品数不胜数,演奏形式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无外乎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多元化所致。当代出现的“民乐新奏”就是上述结合的产物。 一、传统模式下的民乐形态 中国民族器乐不仅有各种乐器的独奏,还有许多种合奏形式。无论是演奏场合,或是各种表现形式,都体现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传统民乐的演奏形式 “丝竹乐”合奏形式有其表现优美、细腻、富于抒情的音乐情绪之长;“吹打乐”善于表现雄壮、热烈或欢快的音乐情绪;“弦索乐”以纯弦乐器组合则具有轻盈、柔美或活泼、流动的特色;“锣鼓乐”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不仅体现特色各异的节奏,且具有热烈红火、动人心魄的气氛。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曲”“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山西八大套”“弦索十三套”……既有其独特的乐器种类,又有突出地方特色的表现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器乐演奏形式。

[美学,艺术设计,内涵]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涉及美学、哲学、建筑学、工程学、设计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美学特征是其重要的艺术灵魂。可以说,美学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纲”,抓住纲,就能纲举目张。因此,系统地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同仁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人们创作出具有科学的生存环境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美学内涵蕴藏在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空间之中。一个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适应人的行为需求、具有独特风格的空间特征和文化意蕴的和谐统一的空间艺术整体,可见环境艺术设计是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综合体。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我们在旅游时看到的许多风景,大部分是经过设计师在原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而得来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系统的艺术设计来增加场景空间的美感。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设计,努力地使空间环境具有美的时代感是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人们运用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来愉悦身心、美化生活。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体现是设计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主要通过色彩、景物造型、特定的装饰等来体现环艺设计中的美感;通过不同颜色的相互融合、相互排斥、相互混合或者相互反射,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色彩引起人们的联想,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有效、积极的心理审美反应。例如,绿色让人感觉清新,红色让人感觉热情,灰色让人感觉忧郁,橙色让人感觉明媚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装饰能够突出不同的景物特点,增强设计的表现力,不管哪一种形式都能够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不同的美学特征。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完整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表现具有完整性。“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环艺设计的重要核心理念就是环境整体意识的确立,通过整体意识的综合表现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诸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绿化设计、城市雕塑、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求的美感是能突出各类空间的艺术特征,又能将其统一于环境艺术空间的整体之中。此处的“完整性”不但是指单个设计的完整性,还要求它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每个设计构成建筑组群,同时又是作为该组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总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从美学的角度

森林的美学内涵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781-786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森林的美学内涵 吴枝培1,王长金2 (1.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2.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对森林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从文化传承、生态意境、社会意义、文学及美学意象等视角,就森林自然美所蕴涵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森林既是人们欣赏自然美的主要对象,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要素,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证。参21 关键词:森林;森林美;内涵;意象;自然景观;森林文化;人居环境;比德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692(2008)06-0781-06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WU Zhi-pei1,WANG Chang-jin2 (1.Chinese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2.School of Humanity,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As a very crucial element in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fores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human’s existence.People start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 fore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itation and regard it as an aesthetic object.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and its relevant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significance,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imagery,evid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Ch,21ref.] Key words:forest;beauty of forest;connotation;imagery;natural landscape;forest civilization;environment of man’s residence;comparing the nature of one ratural object to a person’s moral 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和森林美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文化以人类自身的生存过程和生态环境为对象,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态效应。森林美学隶属生态文化,是关于森林美的学说。森林是以林木为主,包括与其相互作用的林地、其他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因素的有机总体。这些森林自然物的形象和属性,是构成森林自然美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森林美的形象性及其思想的、社会的人文内涵和美感反映,有过精辟的表述,是中国丰富的森林文化中的瑰宝。 1森林与生活,森林美的文化传承 中国是古老的农耕民族,对森林的认识和利用是先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提到的植物有100多种,仅在篇名中标出的木本科就有桃(《桃夭》《园有桃》)、棠(《甘棠》)、梅(《摽有梅》)、檀(《伐檀》)、刺榆(《山有枢》)、椒(《椒聊》)、赤棠(《唐风·杕杜》《小雅·杕杜》《有杕之杜》)、白榆(《东门之枌》)、杨(《东门之杨》)、棣(《常棣》)、桑(《隰桑》《桑柔》)、白桵(《域朴》)等等。 最能从植物生长及时序更替中体现先民生活规律的是《诗经·七月》。该诗讲的是农事与劳作生活, 收稿日期:2008-01-24;修回日期:2008-06-15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厅重点资助项目(200703) 作者简介:吴枝培,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等研究。通信作者:王长金,教授,从事传统文化等研究。E-mail:zl-wcj@https://www.docsj.com/doc/4b2224196.html,

原始崇高美——商代青铜器的审美意味研究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第一章商代青铜器 (9) 第一节商代青铜器概述 (9) 第二节商代青铜器的造型 (14) 第三节商代青铜器的纹饰 (18) 第二章原始崇高美 (21) 第一节生命追求轨迹中的原始崇高 (21) 第二节原始崇高美的审美特征 (23) 第三章商代青铜器的审美意味 (28) 第一节厚重之美 (28) 第二节威肃之美 (31) 第三节富丽之美 (34) 结论 (39) 致谢 (43) 主要参考文献 (44)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6)

原始崇高美 ——商代青铜器的审美意味研究 中文摘要 商代青铜器以其珍贵的材质、体大的造型、精雕细刻的纹饰以及那模拟神秘动物形象的造型所呈现的厚重、威肃、富丽的审美意味,是商代人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了商代人顽强的精神生命力以及在那浩瀚精神时空里不断窥探和思索人类命运的勇气。在商代,人们出于对现实柔弱生命的无奈,出于对战胜自然、免受自然欺凌的渴望和信心,总希望借助某种介质达成人神的沟通,进而在神的佑助下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最终达到战胜自然、祈福避邪的目的。确切地说,商代的青铜器就是商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臆想中创造的艺术品。笔者将以此为线索,深入阐释商代青铜器呈现的多重审美意味,一步步揭示出商代青铜器的原始崇高美。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前言部分介绍了商代青铜器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了论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和意义。 论文的第一章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夏、商、周青铜器在时代特征、造型及纹饰上的差异作了详细说明,其目的旨在突出商代青铜器在我国青铜史上的重要地位。 论文的第二章则是以审美范畴流变的逻辑曲线为线索,对“原始崇高”这一审美范畴及其审美特征进行学理上的梳理。 论文的第三章提出了厚重、威肃、富丽三个美学概念,并通过这三个美学概念详细阐释了商代青铜器原始崇高美的具体审美意味。 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出:商代青铜器乃是商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臆想中通过模仿和想象重组的方式创造出的艺术品。它们具有“原始崇高美”的显著审美特征,呈现出了厚重、威肃、富丽的审美意味。 关键词:商代青铜器;原始崇高;厚重;威肃;富丽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作品以丑为美审美内涵 一、中西方丑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倾向于理想主义,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丑怪之美,忽视丑的积极意义;道家倾向于理性主义,认同丑的合理性,以一种超乎美丑对比之上的理性冷峻地看待现世中的美与丑。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哲学家的独到视角辨证地审视现世的美丑,以寓言的形式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丑陋形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丑学理论。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最先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闻一多说“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并称赞他的作品是“一首绝妙的诗”。正是这种诗人性格与哲学家素质的完美结合使庄子领悟了美与丑的辩证统一。对丑怪之美的肯定正是庄子美学的独特之处。 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丑恶的真实存在,为了唤醒沉迷于虚幻的现实世界之“美”的人们去认清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他们创作出许多令人作呕的丑怪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一套艺术家的丑学理论。在西方现代派的作品中,丑的形态最多样,丑的精神最彻底,丑的风格最极端,所表现的丑学思想也最深刻。[1]西方现代派不但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而且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丑学”这一概念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西方感性心理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一)社会现实中的丑是艺术家们挖掘灵感的源泉 虽然现实丑是能够被艺术美所接纳,但这不能排除二者之间的细小冲突,美是与真善相联系,体现人的本质才是离人而展现的形式,那美的特征也之一就是与真善相联系,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艺术家劳动创造性的产物,那么艺术美也就是有美的特征,也就是有真善的内 [1]刘东.西方的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15.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青铜器历史

青铜器的发展史 仰韶文化铜制品:1956年在陕西西安半坡和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内,各发现一个薄铜片。半坡的为长条状,姜寨的为圆形。有关方面对这两件铜片进行了成分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对这两件铜片,学者们持不同看法,一种意见对出土铜片的地层和时代持有疑问,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半坡和姜寨遗址依据14C测定,分别距今6000多年和5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的青铜器制品: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完整,后者仅存刀体前半部。两刀均凸背凹刃。林家刀把与刀体无明显分界。经过对铜刀合金成分的测定,两者都是锡青铜。马家窑文化为公元前3000年,马厂文化为公元前2300年。这两件青铜小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常常出土以工具和装饰品为主的红铜和青铜制品。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它出在铜石并用时代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时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晚于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 齐家文化铜制品:遗址和墓葬出土铜或青铜制品的主要地点是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永靖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地。齐家文化发现的红铜或青铜制品主要是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工具有细长棒形的铜锥、扁平刃的凿、凸背凹刃的长条形刀等。装饰品类则有由扁条铜片卷合而成的圆形指环和弓形小纽圆形铜镜。 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的铜镜为素面,直径6厘米;青海贵南尕马台出土的一面直径为9厘米的铜镜,背上有两个同心圆,同心圆面饰凸起的人字形弦纹和直线纹。需要指出的是,两面铜镜都是锡青铜所制,尕马台铜镜锡的成分占10%。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镜。 龙山文化铜制品:1955年河北唐山大成山遗址出土了两件大小相似的梯形铜片,据科研单位对这两件铜片进行化学分析,含铜量分别为99.33%和97.97%。有的学者提出这两件红铜片是“切割用的刀类”。1975年河南临汝煤山类型二期文化灰坑内,有用红烧土制成的炼铜坩埚残片,其中一块壁厚1.4厘米。重要的是,坩埚残片内壁粘有六层铜液痕迹,反映了坩埚的坚固耐火性。经过对铜液进行分析,成分为红铜。在河南淮扬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灰坑H15内发现有铜炼渣一块,呈铜绿色。郑州牛寨和董寨龙山文化遗址出有坩埚残片和铜片,前者为铅青铜。

商代青铜器的审美探析

摘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商朝时期神圣而庄重的活动,青铜器便是祭祀的重器,是那个时代宗教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对青铜器的研究亦能对商朝美学思想进行汇总,商代青铜器不仅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且带有浓厚的统治阶级统治欲望,对青铜器的研究最离不开的就是它的形式美,从祭祀与纹饰两方面对商代的青铜器分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宗教性;形式美 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新石器时代被青铜器时代所取代,殷商的青铜器趋于成熟时期,进入灿烂的青铜器时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青铜器是商代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商朝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盏指示灯。商朝晚期,战争繁多,危机四伏,人们陷入战乱中,缺乏安全感。王国维曾说过"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1],在这个时期,商人把具有神秘力量的众神系谱化,青铜器便是这种神秘力量的外化表现,同时,商人把自己的审美意识铸入到青铜器中,使得青铜器种类繁多,在外表纹饰风格上也极为考究,造型优美,各具姿态,近来更有江西大洋洲和四川三星堆的惊人发现,用实物和图像向我们传达那个时代的信息。纹饰是青铜器的着装和语言,也是商代青铜器的灵魂,青铜器作为那个时代的一种符号象征,传递出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思想与情感,这些美丽和极富有造型特点的青铜器,充分的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的宗教美学思想,使得商代青铜器在中国的艺术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研究历来都是后世研究的重中之重,因为它不仅能在现代艺术中仍旧发挥艺术魅力,而且也开启后人探索古人艺术之思的美妙。 一、商代青铜器的阶级性美学特征 根据中国五千年的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是一个民神杂糅的时代,即巫术时代。古代神话的流传让商朝人坚信"动物中有若干是帮助巫通天地的"[2],商代青铜器与古老而神秘的原始神话和"游魂灵怪、触象而构"的巫术传统紧密相关。随着商代生产力的进步,青铜技术得以发展,青铜器受到空前的重视。现今青铜器专家认为,青铜铸造技术最能代表商代文明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商代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武器和工具、车马器等,这些器具形状各异、花纹美丽,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特别讲究造型特点,注重审美精神,因此,青铜器是上古文明技术突出成就之一。研究商代青铜器,其宗教美学研究不可忽略,宗教反映的是时代信仰与意识的问题,器以藏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代把青铜器作为权力的象征,并且经常在重要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使它的权力得到体现。青铜器象征的最大权力是祭祀、通神、娱神。商人把对王侯权力的敬畏,对神的崇拜,合二为一,融入到青铜器工艺制作中。徐炳昶《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里说:"最早的时候,'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谁都可以通神降神,结果是人人都沉陷在迷醉之中失去理智,而且人人都不能建立起权威与秩序,这样,神也就没有意义了。到了圣人出来,才'绝地通天',就是斩断了'民"与'神'任意沟通的混乱,把宗教的事业变成了限于少数人的事业,这也是一种进步的现象。"[3]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当中谈到青铜器的纹饰,他把青铜器纹饰的美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青铜饕餮,第二是线的艺术,第三是解放与解体。他认为青铜器的饕餮纹体现的是一种古代宗教的神秘与狞厉的美,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原始力量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在奴隶社会时期,虽然生产力有很大进步,但仍非常低下,人们面对强大自然灾害时心中充满恐惧,希望神秘力量庇佑他们在来年能够风调雨顺,而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也把一些狰狞、恐怖的形象赋予神秘力量刻到青铜器上,增加统治者的权威性,商朝等级森严,商周制度明确规定,不同爵位的王侯拥有不同级别的鼎,鼎是王侯眼中权力的象征,天子拥有"九鼎"象征拥有"九州"。拥有"九鼎"者,等于拥有统治九州的天然合理性,所以后来楚王窥测周王朝九鼎的行为被视为僭主,因为古人相信,如果作为象征的九鼎转移,周王朝的天命和权力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 周 时 期 青 铜 器 夔 龙 纹 样 报 告 姓名:张恒 学号:1501801010 班级:15级视觉传达2班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摘要: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种类,具有古朴典雅,神秘凝重的艺术特点。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纹样之一,以它独特的审美面貌地位仅次于饕餮纹,比文字更加直观的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味,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文思想。 一、夔龙纹的艺术形态: 夔龙是传说中单脚的龙。《说文》:“夔,即魅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行”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也有称夔龙为“肥遗”。又传说夔龙是虞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夔龙不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神兽,同时还象征着受人们崇拜的正直有才干的大臣。从纹样上来看,夔龙是一种单脚龙形的怪兽。 商代夔龙纹饕餮纹 夔龙属于龙类,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形式。在商代早期,由于社会、军事和宗教因素,饕餮纹一直作为主体地位出现在青铜器上,起到祭祀天地神明、标榜君权神授、震慑百姓的作用。这个时期夔龙纹作为辅助图形,是在饕餮纹两侧经常出现的两个蛇形的适合纹样,这种图案经常是长条、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这就是夔龙纹的雏形,有稚拙感,在其中多填以云雷纹。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复杂的变化,到商周中后期,夔龙纹渐渐从辅助转为一种单独的纹饰,以长条形的身躯为主,两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内卷,一足,当侧面描写时,四足则表现为两足,两足表现为一足,这个时期的夔龙纹装饰繁缛而富丽。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西周时期雕刻夔龙纹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多于商时期。兽面纹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夔龙纹便越来越多的活跃在青铜器上面,样貌则变化为回首形,呈S状。

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审美内涵

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审美内涵 我国传统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集文化、艺术、审美等功能于一体,是我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我国传统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而传统美术的各种价格功能,都通过其各种各样的美术造型来体现,本文将简单地介绍各种传统美术的造型特征,来分析美术造型的审美内涵。 标签:传统美术;美术造型;审美内涵 传统美术包含多种美术形式,传统绘画、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美术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美术的范畴,传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造型艺术的多样化。与此同时,以中国传统儒道美学、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审美理念,使传统美术的各种造型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与精神内涵。 1.传统美术造型的基本特性 (1)传统美术造型的和谐性。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以我国传统美术思想为基础,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想。引用到美术造型创作中,必然具备和谐特性。美学思想注重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传统美术造型之间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美术造型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传统美术造型极具象征特性。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提倡在造型上的伦理与感化效果,强调其造型要满足审美情感需求,并且要求其中的关联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传统的主管意识,因此,中国传统美术在造型方面往往都有着其特定的寓意。借助美术造型中的尺寸、色彩、纹饰、体量等各种造型形体来喻示某种观念或者精神,这种象征特性,使中国传统美术造型更显得刚健质朴,并充满活力。 (3)传统美术造型富有灵动性。我国的传统美术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庄子·外物》云:“茎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茎;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境界不仅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思想依据,同时也影响到文学、诗歌、书法等各个领域,追求“天人合一”,传统美术在造型方面,常常见到S形构图或者是造型范式,使得传统美术造型富有生命韵律,造型特征在规范中极具灵活与灵动特性。 2.传统美术造型的审美意蕴 (1)传统美术造型的完美体现。传统美术造型种类多种多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其完美表现,从美术题材的选择、造型内涵的表达等各个方面

夏商周青铜器如何分类

夏商周青铜器如何分类?艺术演进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崭露头角的夏青铜器;商代前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初步发展时期,青铜器也渐趋繁盛;商代后期是先秦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商代后期青铜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商代前期更广更发达;西周奴隶制继续发展,不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而且完善了礼乐制度,由于礼乐制度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青铜器在西周的时候全面鼎盛。 夏商周青铜器繁多,为了清楚地区别性质和作用,按照用途和形制特征大致分为五代类:具有宗教礼乐性质的容器、乐器和实用工具、兵器、装饰品。 礼制性质的青铜容器主要有食器和酒器两大类,五个器类酒器爵、角、盉食器鼎。 一、食器。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 二、酒器。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酒器。包括爵、角、斝、觚、觯、尊、 觥、卣、盉、方彝、罍、壶、勺等。 三、水器。水器中绝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之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 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匜、盂、鉴、缶(fou)、瓿(bu)等。 四、乐器。包括铙、钟、钲、鼓等。 五、兵器。包括戈、矛、戟、镞等。 六、杂器。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玺印等。 艺术演进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一、形成期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 二、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三、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11级美术非师班 林建清 1114040127

商代的金、青铜

商代的金、吉金、青铜 汉代以前,中国人所说的“金”指的是青铜,也叫“吉金”。古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铜铸之祭器为“吉金”。以后作为钟鼎彝器的统称,清代著录古器之书,多称“吉金录”。另外,“吉金”也指适于铸造各种鼎彝器的金属。 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人类开始是以天然铜锻制小件工具或饰物,继而发明冶铜技术。天然铜和早期冶炼的铜没有掺入其他的金属,称为红铜,硬度较低。由于自然界中存在天然的青铜,后来在铜中加适量的锡和铅以降低熔点并改善硬度,这就是青铜。中国青铜器的起源比较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中发现一把铜刀和若干铜器碎块,经鉴定都是青铜,这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制品。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代早期,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而到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有的青铜器自名为“吉金”,吉金即青铜,新制作的青铜器发色金黄,所以古人称之为金。 青铜是现代人给予的名字,古时青铜是黄色偏红,而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称为青铜。与纯铜(红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的原因。这些青铜器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重要的墓葬或窖藏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以及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此外商代早期青铜器在河南北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大的发现。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三连,祖国,内涵]浅析朱良镇《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的“三连音”审美内涵

浅析朱良镇《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的“三连音”审美内涵 朱良镇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他的多数艺术作品大多旋律优美、大气,创作手法独特,加之主题鲜明、新颖,能紧紧跟随时代艺术的发展步伐,进而深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就以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三连音”审美内涵深入剖析,通过对朱良镇先生歌曲创作手法、和声、曲式、钢琴伴奏织体等方面的特点对其艺术歌曲代表作的歌词特点进行概括,并借助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三连音”审美内涵,给当前的艺术教学审美提供一个研究路向。 【关键词】朱良镇;《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三连音”审美内涵 朱良镇先生为中国艺术歌曲作出的巨大的贡献,在其众多艺术作品中《太阳的儿子》《冬雪》以及《归来的星光》堪称是朱良镇的代表精华。他的歌曲旋律清新、优美、大气;和声独特、新颖。为了体现艺术歌曲的内涵朱良镇先生在创作中对“三连音”的使用比较频繁,如《太阳的儿子》《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等作品,就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基于此,本文主要是对《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的“三连音”审美内涵进行深入化研究,借此了解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的表达艺术。 一、《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三连音”的节奏分析 对于当前的艺术歌曲而言,节奏是音乐歌曲诠释的重要手段。“三连音”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节奏型,所以它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的与众不同。朱良镇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艺术歌曲创作人员,尤为注重节奏在歌曲中的表达。因此,朱良镇先生“三连音”的表达格外关注,正因如此,在朱良镇先生的艺术歌曲中经常能够看到“三连音”的影子。以当前《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为例,除去反复之外整个歌曲大致可分为四十个小节,其艺术节拍多数停滞在3/4、4/4、5/4之间。“三连音”正式由“3个时值相等的音符连成一组,根据专业人员的统计《祖国,我深深地爱你》这个曲有27处出现“三连音”。除此之外,若是只分析《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演唱部分的“三连音”也可以随处发现。虽然朱良镇先生在这首艺术歌曲中有大量“三连音”的续写,但是此曲的“三连音”的出现的位置极具特色。而一个乐句更是连续使用了四个“三连音”(具体如下图所示)。对朱良镇现身而言,三连音的应用不仅仅是对《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的情感阐述,也有朱良镇先生对这首艺术歌曲的独特理解,他将自己对《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的情感以三连音的方式,向听众传递,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创作思想的阐述。 二、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 在《太阳的儿子》的创作历程、创作观念以及代表作的演唱中可以看出,朱良镇先生对艺术歌曲细节上的把握尤尤为关键,使其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其文本歌词“生长你年轻的太阳下,长在你丰饶的土地上,头顶着一轮理想,脚踏着一片希望,泪在你多情的目光里,汗在你宽阔的胸襟上,手捧着不熄不熄的光芒,亲吻着五谷的芬芳,我们是太阳的儿子”可以看出,朱良镇先生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融入到《太阳的儿子》创作当中,在《太阳的儿子》这首艺术歌曲中,不仅是对太阳这个物体的感恩,更多的是表达作词者的爱国之情,通过“借物抒情”的创作手法,来诠释艺术情感,更能体现歌曲的艺术魅力,这一点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比如:袁伟的“艺术歌曲《两地曲》的艺术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普通高校审美教育内涵研究与实践

普通高校审美教育内涵研究与实践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文章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从课程建设、师资及教学条件的保障、艺术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了发展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方法及途径,以期为其他院校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普通高校审美教育大连外国语大学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大连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以外语为主,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学校十分重视学生修养气质的养成,大力提倡审美教育。几年来,通过拓展教育途径、丰富教育手段、依托本校办学特色、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学校的审美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课程建设具有层次化、多样化、特色化的特点 课程建设的层次化体现在学校建立了限定性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程、艺术专题讲座及网络教学四个层次的立体课程结构体系。每一个层次都鲜明地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以及依托外国语大学语言类学科优势的特色。

第一层次,限定性选修课程。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开设八门课程: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至少选修其中1门。 第二层次,任意性选修课程。主要分为赏析类、理论类、实践类及特色类四种类型:赏析类有西方美术欣赏、交响乐欣赏、奢侈品品牌赏析、服装流行趋势与赏析等课程;理论类有中国近现代美术思潮、文艺美学、中国书画史、西方现当代美术研究、西方美术思潮等课程;实践类有服饰手工艺编织、书法、简明视唱、合唱等课程;特色类课程主要体现外国语大学的特色,采用双语授课,有英语电影赏析、爵士乐赏析等课程。根据近三年的情况统计,学校共开设各类艺术课程近30门。 第三层次,艺术专题讲座。这是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开设的系列讲座。如“世界文化巡礼”系列讲座,主讲人均为我校语言专业教师,已经举办了“欧洲浪漫主义绘画艺术”“走进巴黎博物馆系列之一:卢浮宫”“走进巴黎博物馆系列之二:奥塞博物馆与罗丹美术馆”“走进巴黎博物馆系列之三:橘园博物馆与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法国新潮电影”“透过《茜茜公主》看巴伐利亚风情”等讲座。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