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与对

姓名:王荷紫

班级:055102

学号:20101000418

指导老师:庞奇志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姓名:王荷紫

【摘要】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政府目前还缺少明确的公共安全职能定位,相关法律体系和机构建设尚不健全,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共安全权责不够明确;在整体上偏重于应急,缺少有效的预防体系;社会参与不足则相对加重了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负担;公共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偏低。我国应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从应急管理向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整体转换,加强预防体系建设,通过法律和机构的完善,不断明确政府公共安全职能,理顺权责关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行多元治理,大力推行公共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最终构筑起严密高效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本文研究了中国公共安全问题的现状、管理、预警和对策,在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已采取的各种措施的基础上,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提出了改进区域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安全管理;政府职能;应急管理;

从2008年年初的雪灾到“5·12”汶川大地震,从河北蔚县矿难、山西襄汾泥石流、多起袭警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以及柑橘蛆虫事件,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以及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我国现有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能力,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公共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各项法律制度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但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和缺陷。

1.我国政府还缺少明确的公共安全职能定位

政府的公共安全职能是指政府在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时应当承担和具有的维护公共安全的职责和功能,是政府在日常的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基本活动方向之一,也是政府建立此类行政组织、进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制定公共政策的最基本依据之一。政府公共安全职能是否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是否有一套能够有效整合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否具有一个整合的、行动高效的管理部门体系和体制;各级政府和部门之公共安全责任是否明确。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目前还缺少明确的公共安全职能定位,这直接影响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首先,我国公共安全法律体系尚不健全。虽然我们已有《戒严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有许多公共安全领域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如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反恐怖活动和处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方面的法律法规。公共安全的基本法律尚未提上制定日程,法律法规的部门管理特点严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很难适应应对大规模和复杂的公共安全事件和公共危机。另外,我国多数公共安全管理立法还缺乏程序性内容,权利救济法律条款也不够完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其次,我国尚缺乏常设性的、专门的、权威的公共安全管理、协调机构。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分行业、分部门的分散性管理体系,公共安全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随着公共安全事件的综合性和跨地域性日趋明显,危机处理中所涉部门越来越多,仅仅依赖于各级政府现有的行政设置,成立一个临时性的领导小组来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公共安全管理的要求。

最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公共安全责任之界定不甚明确。这与公共安全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分散的部门管理体制相关联,并直接导致了在公共安全事件突发时的责任模糊。当复合型事件或者边缘性事件发生后,各部门容易相互扯皮,影响应急管理的有效性。有的法律虽规定了政府防灾的责任,但并没有给予其相应的权利,尤其是在涉及防灾救灾经费的来源、政府间费用的分担、救灾款项的分配、各部门之间如何协调等问题时,现有的法律难以发挥作用,结果很难界定各级政府所具有的管理责任。

2.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

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相继颁布了多个与减灾相关的单项法规,但面对紧急状态,中国仍没有建立一整套减灾法规体系,防灾救灾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中责任不明确,特别是涉及到灾害救助、灾后重建财政补助、灾害保险、灾民减免税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单一灾种法规,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3. 偏重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

由于缺少明确的公共安全职能定位,政府往往忙于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而不是日常的公共安全管理。事实上,公共安全管理远不限于应急处理,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其过程不再仅仅关注于应对阶段,而是关注于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等一系列过程,并成为政府日常职能履行的一部分。而当前我们还处在以应急处理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初级阶段,虽然我们制定有突发公共事件总体、专项、部门、地方、企事业单位等应急预案,但是由于一些预案疏于演练和人员培训,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有些预案常常是毫无用处,甚至很大一部分应急预案只是从其他地方或部门照抄照搬过来的,根本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应急固然重要,但应急处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举措,偏重于应急处理只会使政府的工作处于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境地,既会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也会影响政府形象,相反,防患于未然才是最为理想的举措。

4.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不足

政府主导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的典型特征,加上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先天不足,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普遍较低。这在公共安全管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环节比较简单,参与规模较小,参与方式比较单一。社会的参与主要集中在应急处理阶段,事前预防和事后恢复阶段参与较少,主要采用捐款捐物的方式来对事发地方的人民群众进行支援。即使在应急处理阶段的参与也主要是红十字会和慈善机构等有限的几个老牌组织给予现场援助,与非政府组织的总数量相比,参与比例偏低。此外,几乎没有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日常管理活动。

二是社会参与比较被动,主动性不够,大部分的社会参与是政府通过政治动员和行政动员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行政命令占据主导地位。当发生大规模的公共安全事件时,多数情况下的社会参与是通过中央

些单位和个人来说是不得不完成的“政治任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不足,不但加重了政府自身的负担,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中核心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效果。

5.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

要减少公共安全问题,除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公众危机意识也急需提高。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6. 公共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偏低

公共安全管理技术在管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管理技术还比较低。在决策上,经验决策占据了主导地位,运筹学、规划学、对策学、系统分析等决策技术和方法使用不够,一些决策停留在“拍脑袋”、开“碰头会”的水平上。公共安全管理的非专职化也使得决策和管理不能满足其特殊要求,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我国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搜集、传送和处理机制不够健全,使得政府存在过分依赖行政系统内部信息搜集、传送、处理机制的问题,缺乏外部信息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基层组织很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公共安全信息进行“裁剪”,出现谎报、瞒报现象,信息被严重扭曲。在硬件设施上,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安全风险监测、及时获得有效信息、发布管理信息、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等管理活动。此外,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比较低。虽然防火、防震、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具有比较健全的技术标准,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应急救援标准。较低的公共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和某些标准的缺失极大地限制了应急处理的速度,影响了应急处理的效果。

二、公共安全管理的国际经验

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无论是在政府公共安全职能定位上,还是在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以及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上,都积累了大量的成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1. 明确各层级政府公共安全职能定位

通过健全的公共安全法律体系来明确各层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公共安全职能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尤以美国为典型。美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始于罗斯福新政时期。1934 年通过了《洪水控制法》;1950年通过的《灾难救济法》首次授权总统可以宣布灾难状态,授权联邦政府对受灾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援助; 1968年的《全国洪水保险法》,将保险引入救灾领域; 1988年的《罗伯特·斯塔福灾难救援与紧急事态援助法》规定了紧急事态的宣布程序和各级政府间的救援程序; 2002 年通过了《国土安全法》,直接创设了国土安全部。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先后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联邦应对预案》和《国家应对预案》。美国各州政府也都制定了很多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对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加利福尼亚紧急事态服务法》等。总之,美国一贯重视通过立法来界定政府机构在紧急情况下的职责和权限,先后制定了上百部专门针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事件的法律法规,建立了以《国家安全法》和《斯塔福法》为核心的公共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和以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为核心的常设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体系。

各层级政府和部门公共安全职责得到明确划分,保证了各级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有章可循,各负其责,使得公共安全管理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防止了各级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同时又避免了大规模的临时性政治动员所产生的无序和混乱。

2. 构建全面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

西方公共安全管理一般都有一个以一级政府首脑为最高领导者和指挥者的综合协调机构,进行“全危险”、“全部门”和“全过程”的管理。通过这一机构的协调,整合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和资源,来达到有效化解公共安全风险、高效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目的。美国建立的是以总统为核心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总统可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公共安全形势,也可以组成高层工作班子帮助总统作出最适当的决定。高层工作班子通常由副总统、国务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中央情报局长、财政部长等组成。俄罗斯形成了以总统为核心主体、以负责国家安全战略的联邦安全会议为决策中枢的危机管理权力机构,任何重大的危机管理方案与行动都必须由总统来敲定。在日本,首相为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长官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通过安全保障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警察厅、防卫省、海上保安厅、消防厅等各省厅、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并具体组织实施。

全面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使得西方公共安全管理运用整体的力量达到无缝隙管理的目的,造就了一批专业化的公共安全管理队伍,对于积累和发展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奠定了基础。全面的公共安全管理不再局限于紧急事态的应对,不但将预防突出出来,而且也同样重视事后的恢复,使公共安全管理的目标更加接近于安全目的本身,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3. 将广泛的社会力量纳入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在西方,人道主义和慈善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与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参与安全管理的若干阶段甚至全过程。例如,美国红十字会在《国家应对预案》中承担了许多重要责任,其“日常工作几乎完全纳入了美国紧急事态管理的工作体系,承担着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的部分工作”。美国的全国抗灾志愿者组织同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有着密切的合作,在联邦紧急事态应急预案中承担固定责任。再如,新西兰的红十字会在《新西兰全国民防预案》中承担了多方面责任,与救世军同为全国民防福利预案编制委员会的成员。一些营利性的企业也被纳入到公共安全管理之中。最为典型的做法是美国《全国洪水保险法》将保险引入救灾领域,并将未来的灾害救助转移到保险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另外,开展私人警察服务,通过大型信息通讯技术公司开发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等,都体现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同时,西方所谓的“有准备的社区”或“有恢复能力的社区”则将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延伸到了公民个人及其自治体。

西方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将社会力量广泛纳入日常的公共安全管理之中,使公共安全责任由政府、第三部门和社区公众分担,不但有效地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而且培养了公众的自救能力和对共同体的责任感。通过制度化的程序激活第三部门、企业和公民个人应对危机,避免了危机发生时的混乱参与和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水平。社会参与成为西方公共安全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4. 注重公共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公共安全管理技术水平上,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注重公共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及其改进和提高,“从应急救援文件的制订到应急设备、应急机构和应急的准备、应急救援的可行性程序等都有相应的标准”。

管理事故建立起制度机制,同时也为应急救援管理提供了一个模板。此外,美国还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标准,如《应急活动计划》、《紧急通道的维护和运行》等。在英国,标准化协会(BSI)很早就制定了一系列与应急救援技术、产品、管理相对应的标准,如应急照明、声音系统、便携式呼吸器、应急通风设备的要求,等等。加拿大制定了《加拿大危险管理国家标准》和《加拿大应急预案国家标准》。日本制定了包括《业务持续性计划指南》、《风险管理体系指南》、《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企业危机管理手册》和《企业地震对策指南》等30多项较为完善的指南和标准。⑤标准化为公共安全管理的减灾、准备、应对、恢复等各个环节的检查评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衡量尺度,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改进管理水平。标准化还为有序应对、科学决策、迅速行动、有效资源的有效供给提供了指南,使得毫无公共安全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也能够有效地处理而不是不知所措,同时也为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公共安全培训提供了方便。

另外,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部门还通过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卫星遥感系统(RS)及通讯网络系统等,实现了公共安全管理技术的体系集成与辅助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加强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现有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和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我们要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塑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和体制。

1.借鉴国外经验,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完备的组织机构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也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决策和沟通的前提。不少发达国家纷纷设置了专门领导、协调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对危机处置的各项事情进行统一安排。本文提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在中央政府一级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性常设机构。其次,在地方设立“人员代替部门”的组织模式,即指在不扩大政府现有编制的前提下,在政府综合性部门中指定专门人员行使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部门的职能,可以解决因专门机构设置而带来的机构膨胀和费用增加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地方政府缺少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专门管理的职能部门的现实。

2.尽快实现我国公共安全应对模式的整体转换。

从应急管理向全面的公共安全管理转变全面的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有很大不同,与应急管理的被动应付相比,前者在理念上更加积极主动,强调对风险和事件的主动、科学的管理,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管理将管理重点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时的紧急控制和处理阶段,也即应对阶段,虽然应急管理也有灾难前的准备和灾后的恢复,但它与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准备和恢复是完全不同的。应急管理中的准备和预防是为应对服务的,恢复是对灾难后造成后果的即时性、被动性的活动,也就是说是应对活动的自然延伸;而公共安全管理中所说的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是建立在防灾、减灾思想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能够预防的就阻止、不能预防的就减轻其影响和损失。⑥所以说,应急管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公共安全来说,仅有应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应急管理对于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基本上没有多大作用,对于事后进行科学的恢复和重建的指导意义也不是很大。科学的态度和管理方法是必须根据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原理、机制和过程进行全面的公共安全管理,不管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哪个阶段都力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消除其危险或者减少其损害。我国要达到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还有相当的距离。必须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健全公共安全管理的各种机制。加强预防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3.科学、明确地定位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公共安全职能

一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公共安全法》,从总体上规范公共安全管理,用法律确定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公共安全职责。在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灾害减除责任的同时,明确划定各级政府和部门公共安全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

二是建立常设的公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在国家层面上可以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为基础,设立公共安全管理机构,直属国务院领导。在地方层次上设立对应机构,实行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公共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实施全过程的公共安全管理,包括危险减除和风险管理,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评估事态,发布预警,对潜在的和现实的紧急事态和灾难进行快速、有效和全面的应对,提供灾难援助,支持长期的重建行动,执行综合协调部门的协调任务和其他命令,负责人员培训和对民众进行公共安全宣传教育等。

三是建立以一级政府首脑为领导者的综合协调部门,进行综合协调和指挥。综合协调部门可以采取委员会的形式,成员主要包括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以及武警部队领导,其职责主要是研究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审定应急预案,组织指挥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协调与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分析总结公共安全管理的阶段性工作并提出指导意见等。

4. 创新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将广泛的社会力量

纳入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多元化的合作治理一是要加强同非营利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合作。

对于一些重要的非营利组织,如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我们完全可以像美国那样通过让它们署名应急预案和成为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使它们加入到体制内来,承担一部分正式的公共安全管理责任;对于其他的一些志愿者组织,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制度化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同它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

二是要充分利用社区群众自治组织。要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减灾防灾工作,积极排查公共安全危险源,降低公共安全风险,提高社区的抗灾防灾能力;及时调解利益矛盾,化解风险,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是要同私人部门积极开展合作。通过制定《灾害保险法》,将公共安全的部分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私人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积极与它们开展专项合作,建设“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提高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技术水平。

5. 大力推行公共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技术水平

一要尽快制定《公共安全管理指南》,提供标准化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和活动方案,指出公共安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准备措施、管理活动和步骤、管理的质量以及如何制定应急预案、救援的优先次序、怎么进行恢复,等等。

二要建立公共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类似部门,制定公共安全标准指南、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应急准备/管理和BCM标准,以重点应对相关国际标准化活动,系统地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三要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建设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以技术促进各种资源整合和各部门的协同行动。

四要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卫星遥感系统(RS)及通讯网络系统等实现对公共安全风险的精确监测。

6. 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

首先要建立危机管理教育机制,要树立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提高公共危机的处理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机制的改善,对公众进行专门的危机管理教育。因此,有必要将危机管理教育纳入先进的教育体制之内,通过危机意识教育和案例教学,掌握一定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学习,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的能力。其次是加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学习。通过积极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的公共危机管理人员队伍,为公众树立学习榜样。

四、结论

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免于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为方针,在科学减灾的指导下,使灾区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仍需做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推动公共安全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促使重新评估其行为,改进政府管理缺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保成: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原则刍议[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35~38

[2]National Civil Defence Plan, Introduction, Amendment14,May 2002, 1: Ministry of Civil Defence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Glossary, P4

[3]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 Independent Study IS230,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2003: (2):22

[4]张涛:透过sARs事件看现代政府危机管理[J].宏观管理,2003,(4):12~16

中国教育经费的结构分析:1995——20xx年

中国教育经费的结构分析:1995——20xx年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通过对1995年——20xx年我国教育经费的数据梳理,对比OECD国家数据资料,对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来源结构、分配结构和使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断增长,其占GDP的比例逐渐提高,20xx年达到4.87%,与OECD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在一步步减少;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据教育经费来源前三位,与OECD国家相比,财政性教育经费少15%左右;教育经费偏向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从生均成本指数看,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指数都在降低,但是都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初等教育生均成本指数不断提高,但是低于OECD国家5%;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上,基本建设支出比例相对不足,事业性支出中,公用部分不断增加,容易导致效率低下。政策建议是: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确保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教育经费的提供必须多元化,政府必须创造良好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民营教育的发展、社会捐赠等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教育经费应该进一步向初等教育倾斜,不断增加初等教育经费,逐渐减少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基本建设支出力度,改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事业性支出中用于个人部分的比例,降低公用部分比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经费;高等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民营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xx)03—0069—07 教育作为科技进步、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原动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自从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社会政策的核心环节,教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财政领域内的矛盾重点也将发生重要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再一次提出:到20xx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 GDP4%。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目标,4%的达成将标志着我国教育财政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将继续提高,持续提高的经费需求和有限的经费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仍将是教育系统面临的长期问题。然而,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以及经费的使用效率将会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因此教育财政应该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教育系统内部,从教育经费总量、来源构成、分配模式以及使用去向上更加深入地研究教育体系内的财政与经济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变化趋势,通过与OECD国家教育经费的比较,更好地理解我国教育财政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项目管理)项目投资建设内容

项目投资建设内容 内容: [ 1 项目建设的程序 2 项目建议书 3 可行性研究报告 4 投资估算 5 资金筹措 6 成本、销售收入计有关税费的评估7 基本财务报表的编制8 财务分析9 不确定性分析10 多方案比较11 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体系处理程序及要点] 一、项目建设的程序 ㈠投资建设程序的基本内容 二、项目建议书 ㈠、项目建议书 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产业政策、地区规划、经济建设的方针、技术经济政策,结合资源情况,建设布局等条件和要求,经过调查、预测和分析,就项目任务,提出需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议性文件,对投资建设项目的轮廓性设想。

㈡、项目建议书的特点: --对项目的轮廓性设想 --主要从宏观上考察建设必要性 --看其是否符合国家长远规划 --初步分析建设条件是否具备及是否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㈢、项目建议书的作用: --供国家选择项目 --可研的依据之一 --如利用外资,则项目建议书批复后,才可开展对外工作 ㈣、一般项目建议书的内容特点: ⒈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 ⒉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厂址的初步设想 ①产品的市场预测;②规模(年产量,一次建成或分期建设的设想);③产品方案设想;④厂址论证 ⒊源、建设条件、协作、供应商 ①资源供应;②协作及公用工程、原材料供应;③技术、工艺及其它 ④主要专用设备来源 ⒋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⒌目进度安排 ①建设前期工作的安排;②项目建设需要的时间 ⒍济效益预测 ㈤、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 ⒈目(名称、主办单位、负责人) ⒉目内容与申请理由 ⒊口国别与厂商 ⒋承办企业情况 ⒌产品(产品、产能、销售) ⒍供应(原料、电力、燃料、交通运输及协作配套等) ⒎资及筹资 ⒏进度安排 ⒐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 附件 ①邀请外国厂商来华技术交流计划;②出国考察计划;③可行性研究工作计划

公共安全管理复习提纲

公共安全管理复习提纲 1如何理解公共安全的概念?是否越广义越好? 国际上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安全。它包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每个公民一切生活方面的安全(从国防安全、环境安全到社会福利保障等),自然也包括免受犯罪侵害的安全。狭义的公共安全主要包括来自自然灾害、治安事故(如交通事故、技术性事故等)和犯罪的侵害三个部分。 2如何理解公共安全管理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3中国政府对公共安全事件如何分类(四类)? 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4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如何划分?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5目前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立法状况如何?最基本的法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有哪些?最主要是什么? 全危险方法、有准备的社区理论、整合应急管理系统和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最主要的是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 7如何理解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理论中“全面应急管理”的主要含义? ①对各种类型的灾难及其后果实施管理 ②对所有应急管理的参与者实施统一协调和领导 ③对紧急事态的全过程或生命周期实施管理 ④对全国各级政府、各种组织的所有适用资源实施统一调配使用 8如何理解公共安全的组织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的组织分哪两大类)? 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9美国如何规定公共安全管理的行政体制(最高领导核心、直接责任者)? 总统县市级政府 10西方国家有哪些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安全管理? 教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红十字会 11公共安全的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哪些系统? 指挥系统、通讯与情报信息系统、资源系统、后勤系统 12如何理解指挥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是美国“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指挥系统是一套管理系统,通过各种设施、装备、人员、规程和通讯整合在一个共同的组织结构中,实现对国内突发事件的快速高效管理 13什么是“火界”? 它主要是一套指挥与控制系统,确定了在发生各类紧急事态时,管理每天行动,参与救援的各组织的构成与岗位职责。 14公共安全管理指挥系统中指挥部官员主要有哪些? 公共信息官、安全官、联络官;法律顾问、医疗顾问 15如何设置指挥所? 一个突发事件只能设立一个指挥所。 ①指挥所应该选择远离喧嚣、混乱的环境 ②应该选择没有明显和潜在危险的地点 ③应该尽可能的选择能够观察到事件现场的特点 ④选择的场所应该能够扩展,以满足随时增加的设备和人员工作区域的需要

政府项目投融资多种模式分析

政府项目投融资多种模式 ——优劣和适用性分析 城市投融资建设的当前形势 城市建设投融资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GDP已经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当前正面临经济过热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压力,导致国家实施了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银根和地根的相对收紧,使资金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而城市建设对地方经济增长可以产生向前诱发效应、伴随效应、后续波及效应、等多方面贡献。但是,建设速度的加快,投资强度的加大,也使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方面捉襟见肘,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单靠政府财政投入已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政府以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全面介入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中,职能交叉,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形成了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公共产品生产模式,政府部门并没有完全从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事业的赢利性领域退出来着重发挥自身的战略制定、决策、指导、监督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如何加快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改革,提高投资效率,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解决大规模集中建设时期的资金供需矛盾,成为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而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又被称为政府工程项目,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处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金融组织贷款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常可以将政府投资项目划分为经营性项目(如项目在运营后有盈利保障的轨道交通、公路、港口、机场、电力、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如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 对于基本没有盈利的公益性公共工程(非经营性项目)建设,一般由政府担任投资主体,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应大力推行代建制,依靠社会专业力量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水平。而对于经营性项目,由于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建设期长,但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回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入私人资金参与投资建设,拓宽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结构: 一、银行信贷资金。却可能造成政府过度负债,难以为继或因政府财力信用不足,银行怠于放款。 二、土地出让金。但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成为长期持续的建设资金来源。 三、吸引社会资金。即市场化融资。

项目投资管理制度

投资管理Array制度 贵州中财福鑫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创投部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投资管理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3) 第三章投资决策机构 (4) 第四章投资范围和投资限制 (6) 第五章投资业务流程 (7) 第六章投资业务档案管理 (10) 第七章附则................................................................ 12DFrIgUg。 附件一:工作流程图 (11) 9t1gdD3。 附件二:业务档案参考 (12) 2l1Mthx。 附件三:项目阶段性工作报告 (23) OegEfdb。 第一章总则 为加强公司治理,规范公司的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防范投资风险,促进公司及投资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相关决议,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投资,是指运用公司自有资产或管理的资产对外进行的股权投资以及其他类型的投资行为。 投资管理制度体系是指公司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有效开展,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组织机制、管理办法、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投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本制度、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中有关投资管理的内容及公司关于投资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参与投资管理业务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第五条公司投资管理业务采用集中领导、科学决策、分级管理、及时反馈的投资管理模式。 第二章投资管理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第六条投资管理制度的总体目标: (一)保证公司运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形成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思想和经营风格; 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益,确保经营业务的稳健运行和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公司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七条公司投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中国公共安全现状、问题及管理对策分析

中国公共安全现状、问题及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政府目前还缺少明确的公共安全职能定位,相关法律体系和机构建设尚不健全,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共安全权责不够明确;在整体上偏重于应急,缺少有效的预防体系;社会参与不足则相对加重了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负担;公共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偏低。我国应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从应急管理向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整体转换,加强预防体系建设,通过法律和机构的完善,不断明确政府公共安全职能,理顺权责关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行多元治理,大力推行公共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最终构筑起严密高效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 关键词:公共安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职能;标准化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天灾人祸频发,大众传媒、电子信息使之仿佛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的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从2008年年初的雪灾到“5·12”汶川大地震,从河北蔚县矿难、山西襄汾泥石流、多起袭警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以及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我国现有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能力,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公共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 公共安全是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状态,公共安全管理是对这种秩序状态的维护与保持,对打乱该秩序状态的各类事件的应对,以及对事件后果的消除、对秩序状态的恢复的全过程。在新西兰被称为“民防”(Civil Defense)或“民防紧急事态管理”(Civil Defense Manageme nt),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公共安全管理被称为“紧急事态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美国将紧急事态管理的活动、政策和项目分为4个功能区: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这就是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或四个阶段理论。澳大利亚也用四个阶段将紧急事态管理分为预防/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简称为“PPRR”。从具体内容上讲,与美国的概念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西方国家又把四个阶段简称为“PPRR”或“MPRR”。虽然称谓与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不同,但内涵相同,只是管理机构的组织和名称有所区别。 二、中国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建议

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建议 1、明确界定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内涵和范围 通常界定固定资产投资性质是按项目建设投入资金的性质来区分的。但由于政府性项目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投入资金的渠道也较多(既有财政预算内安排资金、业主单位预算外资金、向银行贷款以及相关企业垫资等),所以,仅依据建设资金性质来界定项目性质是不全面的,它容易淡化一些项目资金虽是财政资金以外筹集,但最终由政府负债偿还的责任。因此,应按项目的资产权属、性质来区分更为直接和清晰。因为只有国有资产的权属归政府,而其余的资产权属则不属政府。 2、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决策计划和管理 评审中发现,许多建设项目未能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没有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审查、投资估算批复等文件;没有对项目的必要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经过严格的实地勘察、科学的分析和全面规划;没有对施工图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对投资估算、投资预算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搞“三边”工程,即边批复,边设计,边施工,导致“三超”现象严重,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施工过程中随意扩大规模、范围和建设标准,导致工程造价大幅增加。 解决的思路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制度,逐步实现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计划安排和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投资主管部门应在全面征集行

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平衡、专家评定、广泛征求意见等过程,遵循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综合平衡的原则,提高决策的科学、民主水平,避免政府性投资项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逐步建立和实行政府投资项目的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 4、强化项目设计的管理。项目设计深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大小和工程质量优劣,强化对项目设计深度的管理,优化设计方案,是控制工程造价和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1)在设计单位选择上,应积极推行设计招投标办法,通过方案对比,择优选择设计单位。 (2)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二次设计,使其在满足经济、适用、美观和使用功能的同时,以科学的设计控制投资规模,积极推行限额设计,防止在工程设计中任意提高安全系数的设计标准,这样既能保证设计方案先进,又能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3)建设单位应积极与设计单位配合,主动影响设计,参与设计,并采取适当的形式,如设计图纸会审、专家会议论证等,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完善设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深度。 5、合理确定投资。首先要加强项目概(预)算编制管理。要借助中介机构或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设计文件或图纸,结合使用功能,对项目概(预)算进行审核,提高概(预)算的严谨性、准确性。防止由于图纸不详、清单编制漏项或者项目特征描述不详而造成的变更和资金浪费。同时,对使用的主要材料应组织市场调查,掌握市场材料价格、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尽量采用性价比较高的材料,

投资管理制度办法

投资管理制度办法

————————————————————————————————作者:————————————————————————————————日期:

一、XXX XX公司项目投资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治理,规范公司的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防范投资风险,促进公司及投资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相关决议,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投资,是指运用公司自有资产及所管理的资产对外进行的债权投资及其他类型的投资行为。 第三条投资管理制度体系是指公司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有效开展,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组织机制、管理办法、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投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本办法、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评审会决议中有关投资管理的内容及公司关于投资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参与投资管理业务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第五条公司投资管理业务采用集中领导、科学决策、分级管理、及时反馈的投资管理模式。 第二章投资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第六条投资管理制度的总体目标: (一)保证公司运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形成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思想和经营风格; (二)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益,确保经营业务的稳健运行和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公司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七条公司投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健全性原则。投资管理须覆盖公司投资相关的各部门和各级岗位,并渗透到投资业务的全过程,涵盖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经营环节; (二)有效性原则。通过科学的内控手段和方法,建立合理适用的投资决策流程,并适时调整和不断完善,维护投资决策的有效执行; (三)成本效益原则。公司运用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方法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合理的投资管理成本实现最大的投资产出。 第三章投资决策机构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相应的对策措施教学内容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相应 的对策措施 姓名:黄淑婷 所属院系: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班级:055101 学号:20101002178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055101 黄淑婷 20101002178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公共安全管理作为政府公共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诸多挑战,如城市化以及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的抬头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若干建议,如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速培养综合性的公共安全管理人才、加大对公共安全管理的科学研究等。 [关键词]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安全体系 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需求,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多发的国家之一。如何建立起防范风险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成为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成为垦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主席在会上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安全及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后,我国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术界对公共安全管理日益重视与关注。公共安全通常与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相对应,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其影响对象往往为“不特定的多数人”,是与其生命、健康、重大私产、生产活动等相联系的公共利益。因此,广义上的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安全。它包括整个国家和每个公民一切生活方面的安全(从国防安全、环境安全到社会福利保障等),自然也包括免受犯罪侵害的安全”(郭济,2004) 公共安全管理不仅包括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应对处置,更强调政府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日常性的管理行为。因此,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方法与措施,其实质内涵是一组以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依据的包括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反馈评估、社会动员等环节在内的工作流程。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有利于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杨战英、薄贵利,2008)。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各种传统和非传统风险因素对公共安全的影响日益显现,频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不断考验着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二、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在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有特色的管理体制,但这种体制是以分领域、分部门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政府尚未建立统一的专业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专业化管理,而是沿用“条块”方式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承担。1.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 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灾害,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这些“应急中心”无论在管理主体上、执行主体上还是服务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一体。部分职能部门之间于是相互推脱、互不配合,在需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脱而失效。 2.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中国政府综合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程序

一、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概况 基本建设程序是指建设项目从酝酿、评估、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投入使用整个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守的先后次序。这个先后次序是国内外项目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反映了建设工作所固有的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是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所以,不管是政府投资项目还是企业投资项目,不管是国内的项目还是国外的项目,他们都在推行或者是自觉执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我国在1951年3月由中财委颁布了《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规定进行。此后,随着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项目建设程序管理制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到目前,总体上包括三个阶段的管理制度: 一是项目前期工作阶段。项目单位需要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开展勘察设计和施工前期准备等工作。政府主管部门依法对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其中:对政府投资项目,主要进行项目立项审查批复、

可研审查批复、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查批复、项目选址及规划许可、项目用地预审及批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批复等;对企业投资项目,主要进行项目核准(或备案)审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审查、项目选址及规划许可、项目用地预审及批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施工许可或者开工报告批复等。 二是项目建设实施阶段。项目单位要按照项目前期审核批复内容及要求,依法组织项目建设实施,并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政府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管,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 三是项目竣工投产阶段。项目单位依法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并加强项目运营管理。政府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备案管理、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的分类管理

项目投资管理办法

项目投资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投资管理,保证投资安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和决策水平,确保投资活动合法、合规,维护公司及投资者的利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及各产业集团的投资活动。 第三条投资活动 本办法所称投资活动指公司为了获取长期利益,利用现金、实物资产、股权、有价证券、无形资产(含商标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专有技术等、未分配利润及公积金等,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兼并收购、认购增资或购买股权、债券等方式向其它公司或项目进行的投资活动,含对现有投资企业的增资扩股、受让、转让。 第四条投资管理包括投资管理组织机构、责任及权限、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投资过程管理及投资考核和奖惩。

1、设置投资决策机构,对集团所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指建立和实行有序的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 2、投资项目过程管理指投资项目获批准后,按计划、预算实施,使实施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如项目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项目预期收益发生重大变化,项目实施单元需及时对原投资计划进行调整并进行审批。 3、投资绩效管理指对项目进展进行动态投资评估并做出相应决策,对投资运营单元进行正负向激励或追究责任等。 第二章投资决策组织机构、职责及评审流程 第五条根据股东会授权,集团董事局和各产业集团董事会拥有授权范围内投资决策权。董事局投资与发展委员会、各产业集团董事会对公司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议,提请董事局审批。 第六条投资审批权责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与对 策 姓名:王荷紫 班级:055102 学号:20101000418 指导老师:庞奇志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姓名:王荷紫 【摘要】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政府目前还缺少明确的公共安全职能定位,相关法律体系和机构建设尚不健全,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共安全权责不够明确;在整体上偏重于应急,缺少有效的预防体系;社会参与不足则相对加重了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负担;公共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偏低。我国应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从应急管理向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整体转换,加强预防体系建设,通过法律和机构的完善,不断明确政府公共安全职能,理顺权责关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行多元治理,大力推行公共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最终构筑起严密高效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本文研究了中国公共安全问题的现状、管理、预警和对策,在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已采取的各种措施的基础上,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提出了改进区域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安全管理;政府职能;应急管理; 从2008年年初的雪灾到“5·12”汶川大地震,从河北蔚县矿难、山西襄汾泥石流、多起袭警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以及柑橘蛆虫事件,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以及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我国现有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能力,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公共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各项法律制度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但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和缺陷。 1.我国政府还缺少明确的公共安全职能定位 政府的公共安全职能是指政府在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时应当承担和具有的维护公共安全的职责和功能,是政府在日常的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基本活动方向之一,也是政府建立此类行政组织、进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制定公共政策的最基本依据之一。政府公共安全职能是否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是否有一套能够有效整合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否具有一个整合的、行动高效的管理部门体系和体制;各级政府和部门之公共安全责任是否明确。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目前还缺少明确的公共安全职能定位,这直接影响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首先,我国公共安全法律体系尚不健全。虽然我们已有《戒严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有许多公共安全领域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如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反恐怖活动和处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方面的法律法规。公共安全的基本法律尚未提上制定日程,法律法规的部门管理特点严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很难适应应对大规模和复杂的公共安全事件和公共危机。另外,我国多数公共安全管理立法还缺乏程序性内容,权利救济法律条款也不够完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项目建设与投资管理办法

监狱系统项目建设与投资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项目建设与投资管理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和我省关于工程建设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规定,结合监狱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直监狱系统各单位,市属监狱参照执行。 第三条项目建设的实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主管机关有关规定,依照本办法进行严格管理。建设项目涉及保密要求的,应当按照保密规定办理。 第四条项目建设的实施应当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分阶段按步骤完成前期准备(包括项目立项和工程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含竣工结算和财务决算)、资料归档等各阶段的有关报审、报批、报建、招标等手续。 第五条项目招标活动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招投标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按照项目招标规范程序进行。 招标前应当将《招标文件》或《招标方案》及相关资料报送省局审核,并按照批复执行。

第二章前期准备阶段管理 第一节总体规划 第六条项目建设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编制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是核定的监狱关押规模和国家颁发的相关建设标准、设计规范和设计要求。 第七条监狱总体规划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够满足监狱使用功能要求,并具有可行性、前瞻性和可发展性。 第八条总体规划编制后应及时呈报省局审核认定,并于项目实施时按有关规定报送当地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报省局审核的总体规划资料主要包括:编制说明、现状图、规划图(含长远和分期建设规划图)、现有和规划房屋设施一览表等文字资料及光盘。 第九条总体规划一经审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审定部门重新审核认定,经批复后方可修改。 第二节项目立项 第十条项目建设应当事前立项。 项目建设的立项由项目单位提出申请,经省监狱管理局审核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转型为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频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会成为极大的社会安全隐患。由此,公共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公共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然后深刻剖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旨在最大程度的减少我国公共安全事故,保证人民生活、生产等的顺利进行,构建更加和谐、幸福的社会。 关键词: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国际经验;对策建议

目录 一、绪论 (3)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3) (二)研究的现状 (3)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 二、公共安全管理概述 (6) (一)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6) (二)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6) 三、我国现阶段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8) (一)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 (8) (二)存在的问题 (9)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0) 四、完善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 (12) (一)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 (12) (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的机构设置 (12) (三)加快建立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理相结合的全面管理方式 (12) (四)构建多元化公共安全管理创新机制 (13) (五)提高公共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 (13) (六)多途径提高政府和公民对公共安全管理的意识 (13) 五、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投资模式浅析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投资 模式浅析

2.1BT是一种投资方式,不是招标的方式,更不是直接发包的方式。 2.2项目发起人多是政府部门。 2.3BT投资承包人即是投资者,也是管理者,还可以是建造者。因此,要求实施BT项目的公司既要有较强的投融资能力,又要有较强的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 2.4BT投资承包人的投资回报可由工程投、融资过程中的融资费用、项目管理费用以及利润组成。 2.5BT项目涉及融资、投资、建设、转让等一系列活动,所涉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合同确立的,其中通常包括投资建设合同、贷款合同、回购协议、回购资金担保、完工履约担保以及联合体协议等,是一系列合同的有机组合。2.6在工程转交政府之前,产权属于项目投资承包人,这是BT模式有别于垫资承包的主要特点。项目投资承包人在按照合同要求建成后立即有偿转让。转交之后,产权才回到政府手中。 3.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建设部2003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第四章第七条提到:“鼓励有投融资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根据发起人的要求按照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T)等方式组织实施。”对BT模式给予了政策上的积极倡导。 2004年6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而实现这一目标,BT 模式是一种有效途径。

4.BT投资模式与带资模式的区别 4.1带资承包方式与BT方式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带资承包的主体不是项目法人,仅仅是建筑业企业。在BT模式下,投资承包人是项目的主办者,对项目拥有全面控制权,通常拥有项目产权,在项目建设中的身份往往是建设单位(业主)。但是,带资承包中承包方不是项目业主,而是受雇于项目发起人的建筑业企业。 4.2合同的性质不同。BT合同是一种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建设权进行配置的带有行政合同色彩的协议;而带资承包合同属于承包范围扩大了的建设工程合同,在本质上仍是承揽合同,是纯粹的民事合同。 4.3主要权利义务不同。在BT合同下,发起方的主要权利是按约收回项目权利(包括项目控制权、项目产权等),获得按约定条件投资建设完成的项目成果;主要义务是将项目的投资建设权授予对方,支付项目价款(该价款中包括了投资承包人的项目投资支出及合理利润)与及时接受项目移交。投资承包人的主要权利是按约定条件获得项目价款,主要义务是按条件对项目投资,组织建设,在竣工后依约移交给发起方或发起方指定第二方。 在带资承包合同下,发包方的主要权利是获得承包商按约定建设完成的项目工程成果;主要义务向承包商支付报酬与及时接受工程成果交付。承包方的主要权利是获得报酬,主要义务是按约定完成项目建设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 二、BT投资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1.和传统的建设方式相比,采用BT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1.1采用BT模式可为项目发起人筹措建设资金,缓解建设期间的资金压力。因为发起人(通常是政府部门)要在竣工验收并获得工程使用权后,才需要付清合同款,

央企 集团公司 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办法

投资项目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集团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规集团各企业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防投资风险,保证投资安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集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投资是由央企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本级、集团各子公司(含控股下属企业)因经营需要,以获取利润和投资回报为目的投资行为。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子公司是由集团作为股东,持有该公司50%以上的股权,或具有实质性控制权和重大影响的企业。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集团所属子公司及各子公司控股下属企业。 第二章投资管理围及组织机构 第五条投资管理的围包括: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投资项目拓展;投资项目的受理和申报;投资项目论证、评估、审批和备案;投资项目的筹资;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与监控;项目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等。 第六条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与投资中心是投资项目管理的综合归口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1)根据市场情况和集团发展规划,制定集团项目拓展和项目审批的相关法规和指导意见;编制集团年度投资计划和资产处置计划; (2)对备选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分析和经营风险评估,向投资委员会提出同意立项,指标调整或放弃跟踪的意见; (3)对集团的项目拓展业务进行统一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完成集团下达的项目拓展任务; (4)对已批准立项的项目,根据需求组织办理项目的成立或撤消的行政审批。 (5)根据立项报告确定的各项指标,负责组织编制和下达年度项目目标实施计划,并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及时动态的产业管理。 (6)对已实施项目进行定期经营风险评估。 (7)负责组织投资项目的后评价。 第三章投资项目审批权限 第七条投资项目审批实行两级审批制度。集团设立投资评审委员会,对本级和下属子公司的投资项目进行立项初审。投资项目经投资评审委员会通过后,报集团董事会复审后方可实施。 第八条投资评审委员会成员由集团CEO提出,董事会批准, 人员组成包括规划、投资、资金、工程、风控等职能部门人员。集团CEO担任委员会主席。委员会主席负责召集和主持会议。集团战略

浅析中国治安问题的原因与策略

浅析中国治安问题的原因与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都是空谈。社会治安状况改善了,社会环境才会稳定,社会各领域也才会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困扰社会治安的首要问题就是盗窃。全国每年的盗窃案件,高达1300多万例,平均每年就有3%的家庭被盗,而且还在屡控屡升着。究其原因,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从盗窃人员角度分析,据了解,大部分盗窃犯罪者从小出生在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缺乏关爱和教育,导致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染上社会恶习走上犯罪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另外,城市中部分不良青少年、下岗人员闲散于社会,终日无所事事,收入无着落,再加上现在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两极分化愈来愈严重,最终使他们的心态扭曲,开始盗窃犯罪。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单亲家庭的救助不够全面,对单亲子女和孤儿缺乏帮扶教育,对无业人员缺乏相应的社会救济、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使其不能够获得稳定收入。 第二,从个人(居民)角度分析,据调查,在我国有60%以上居民没有树立防盗安全意识,缺乏具体的防盗知识和方法,也无法买到具有防盗性能较好的锁具。另外,还有部分居民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所在小区的安防设备齐全,还配有保安,无需注重家居防盗,这

些都让小偷有了可乘之机。 第三,从企业角度分析,很多生产锁具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锁芯技术不过关,没有达到安全防盗标准,这些技术漏洞使小偷更加轻松地进行入室盗窃。 第四,从国家部门、社会组织角度分析,首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够健全,一些居民社区的监控有死角,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安装监控设备。其次,对治安防范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公安机关独当一面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基层党政部门和综治成员单位没有真正发动、积极行动起来,没有将严打整治和安全防范作为自身职责,在落实经费、措施等方面谨小慎微、瞻前顾后,还有一些职能部门重发令、轻管理、推职责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再次,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费取消后,政府没有将出租屋流动人口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和协管员队伍的经费没有保障,直接威胁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的存亡。安全文明小区建设也面临着投入不足、收费困难、防范力量减少的困境。最后,安全防范力量不足、稳定性差、素质不高。作为治安防范主体的公安机关人员相对稳定,但数量上明显不足。据报道,某省农村地区6000多人口仅配一名警察,可见,当前某些地区警力严重不足,这也对违法人员及其盗窃犯罪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和制裁力。 而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6769-63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 理(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第一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作为管理对象的国民的公共卫生知识薄弱甚至缺乏,例如对一些疾病的致病原理和传播途径不太清楚,大多数人遇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知怎样有效地配合政府和医疗单位处理,甚至产生排斥和扩大事态的情况。还有对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淡薄,制造大量不健康的食品,使用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添加剂,盲目追求利益,无视他人的生命健康等等。 第二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者自身也存在不小的问题。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发起者,例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规定执行,执行力不够,甚至存在腐败现象。再者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不够,一

些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现象依旧存在。还有就是国家出台的政策不够完善和针对对方公共卫生特色管理不够多。 二、“非典”给政府在相关方面管理带来的影响和转变 第一是观念上的影响和转变。“人的安全”的概念和观念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人的地位、身份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显得没有区别,人人的生命健康都是那么的重要和关键。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可怕性、突发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对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国家认识到了是不是不应该盲目地追求GDP,而忽视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否应该加大对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的投入,是否不要形成国家的畸形发展等等问题。 第二是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制定措施、完善措施、增设部门机构的影响和转变。“非典”发生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加速建成应急管理体制。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