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全球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危机

一、危机概况。

根据世界银行保守的估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5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即年均收入不足370美元,到1990年增至10亿人。有15亿人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条件,大约20亿人没有安全饮水条件。90年代,除传统因素外,气候灾害、前苏联地区的动荡、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艾滋病在非洲的蔓延,又将成千上万的抛进了贫困的队伍。由于贫困,全世界有8亿人患营养不良症。1999年的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表明,世界上的绝对贫困人口已增至15亿,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中将有19亿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正如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我们正在输掉与贫困之间的斗争。”

严重贫困国家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了。1964年,被列入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的国家有24个,1980年为31个,而到1990年则达42个——26年内增加了75%。1970年,只有一个国家(乍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降;到1980年,这样的国家达35个;而到1990年,在人口与发展的竞赛中遭到失败的国家已不下90个。

从另一角度说来,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1970年至1985年期间,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从占富裕国家人均收入的3.1%下降到了1.9%。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却生产4/5的世界产品,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20倍。相应的,这些发达国家用于医疗保健、教育和环保的总开支水平都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

贫富差距不仅表现在国与国之间,更表现于一国内部,有时还有两性之间。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明确把贫困定为地球的重要污染物。会议指出,由贫困产生的对生命维持系统的压力,和由工业、技术及富人过度消费造成的污染一样重要;两者都会导致基本自然资源迅速耗尽。不难想象,事实也一再表明,发展中国家过度贫困,必然导致他们过度地使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导致出现内乱并波及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从而使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更为严重。

与贫困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饥荒问题。饥饿和无粮食保障已波及全球,而且在一些地区有日

益严重的趋势。当前,34个发展中国家在粮食供应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受饥饿影响最大有非洲南部(2.1亿人)及南亚和东南亚(5.12亿人),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则有6300万人在挨饿。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世界食品和农业状况》,罗马,1998年)指出,如果说1992年至1994年世界上粮食短缺人口为8.22亿的话,那么1994年至1996年则增加到了8.28亿;发展中国家有20%的人口粮食无保障。

更有甚者,世界粮食产量正在下降,而比粮食产量下降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数百万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粮食。

目前,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只能勉强吃饱饭,近5亿人口严重营养不良。全世界每年有41000儿童死于饥饿和有关疾病。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报告表明,预期寿命在下降,婴儿死亡率上升,经常发生饥荒。在35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当中,1985年有21个国家的人均每日卡路里总量少于1965年;近10年来,115个发展中国家几乎有一半发生了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1亿多非洲人的食物严重短缺。6000多万人处于饥饿的边缘,没有人知道有多少人死于艾滋病。在南亚,大约有2亿人永远生活在饥饿和疾病的阴影下。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指出:“饥饿是对人的尊严的侮辱和践踏。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国家、地区和国际性的紧急措施来消除饥饿。”因此,有必要积极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利用各方面的技术和资金,其中包括减轻发展中国家外债等,以鼓励这些国家采取政策,确保食品持续供应。

但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虽然随之带来了脱离社会发展进程和国家间不平等的危险,50年后的贫富差距可能比今天还大,可是忍饥挨饿的人数比例在不断减少。1970年有1/3的人营养不良,今天这一比例已下降到20%。到2010年,还将减少12%。从2010年到2015年这段时期,粮食生产可望提高2%。这看上去算不得什么,但对于忍受饥饿的国家来说真是久旱逢甘霖。然而,只有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改善分配体系才会带来根本的转折。其中,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将会成为提高粮食生产的一大潜力。但是,即使取得了所有的进步,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在今后几十年内仍是人类的一大挑战。

[世华财讯]近期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在美国农业部报告意外利多以及多国采取降息政策的提振下联袂上涨,期间虽然出现了回调走势,不过目前农产品整体上行的趋势仍没有改变。就国内市场而言,尽管国内粮食有望迎来丰产,但是在部分国家产量调减及市场通胀预期增强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的回调难度较大,阶段性的上涨可能成为常态。

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趋势维持已久,但在美国农业部报告公布后,价格出现跳跃式的发展,特别是10月11日国内粮食品种出现全线涨停的井喷行情。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由多方面原因造成,而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受到外部市场的带动。近期上涨加速主要因美国农业部10月份报告大幅调减美国大豆、玉米产量预期,引起市场对未来作物供应趋紧的担忧。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出现惊人调整,国际上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先后宣布降息,美元指数也大幅下滑。在此情况下,资本市场再次活跃,同时让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市场获的支撑,而相比较工业品,农产品的涨幅较小,因此也更容易获得国际资本的青睐。除了受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带动之外,国内生产资料水平提高农资水平提高同样支撑着价格区间的上移。数据显示,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种子化肥以及机械作业的成本相比上年提高5-10%,其中还不包括不断提高的人工成本,因此粮食价格的区间上移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市场也担心将进一步推高市场物价水平。不过反过来看,粮食价格上涨也只是通胀的反映,是社会商品整体通胀的结果。更进一步的来说,当前部分粮食品种价格相比较2008年的历史高点仍有差距,例如豆类。而国内粮食价格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当前恢复性上涨应属于价值回归。国家也乐见农民丰产又丰收,何况,保持粮食价格的适当上涨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国内粮食供给,保证粮更容易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保持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我们认为,当前粮食价格的上涨仍属于温和理性,但对价格的

调控不能掉以轻心,毕竟粮食价格的暴涨暴跌最终伤害的还是种植者的利益。

总的来看,当前内外农产品联袂上涨的态势已经形成,短期内上行趋势可能较难扭转。尽管通过政策性的调节将有望获得一定调控效果,但长期来看,市场自身的调节将发挥更大作用。相信全球粮价在新粮上市的季节性因素影响下,价格的上涨趋势会逐渐的减弱,而市场也会在新的位置找到平衡。

据《国际金融报》世界各国的高通胀一浪高过一浪,极端气候影响下的全球粮荒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地区局势的演变,一场粮食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上演。据海外媒体报道,日本跨国粮食企业近来加大了海外采购粮食的步伐。

促通胀高烧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因粮食和白糖成本激增,全球食品价格在9月攀升至两年高点。10月13日,巴基斯坦报道称,受食品价格上升因素影响,该国消费者价格指数高达15.71%,年通胀率为13.77%。埃及也表示,受食物价格影响,9月通胀率已升至11%。法国统计局昨日发布报告称,因农产品价格上升,该国9月CPI年率上升1.8%。法国农业部当天已委派经济考察团深入农村和工厂,调查食品产业链,希望能借此遏制价格飙升。

就连粮食供应一向充裕的美国也难独善其身。《彭博新闻社》昨日发布调查报告称,除去粮食和能源价格外,美国的消费价格在明后两年可能升高1.2%至1.5%,更有人预计,这一价格指数将超2%。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农产品供给现阶段很足,不过,一旦全球陷入粮食紧缺危机,美元贬值,食品价格高涨也会把美国拉入高通胀。

夺粮战打响全球粮食的日益紧张进一步促发了粮食争夺战。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日本从去年开始就在欧洲等国部署争抢粮源。从未涉足法国农产品市场的日本丸红株式社近日派代表赴法洽谈收购小麦的项目,此举引起了广泛关注。日本媒体认为,这是日本拓展海外供粮渠道的先头兵。其实,法国并不是日本的第一个目标,日本正加速在阿根廷采购玉米和大豆,并投资莫桑比克土地种植农作物。

而中国粮食安全也

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外

资挤占国内市场,二是

跨国粮商抢夺市场。日

本媒体预测说,目前,

中国占据世界大豆贸易

量的1/3,预计2011年

中国进口大豆的缺口为

1100万吨,2020年将高

达2800万吨。长期看,

中国的玉米和小麦进口

量也将出现缺口。

弘业期货青岛营业

部总经理刘新涛在接受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

访时表示,解决中长期粮食短缺问题,国家必须加大对粮企的扶持,尤其要发挥国企在粮食产业中的作用;期货市场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民经济,并且要对国家经济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期货市场要积极配合国家实现农产品价格的调控,要为世界大宗商品定价权作出自己的贡献。具体方式就是不要一味地做主要市场的影子市场,投资者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价格进行发现。

二、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国家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中国连续四年粮食丰收,去年超过一万亿斤,今年无论从播种面积还是从苗情看,只要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还能保持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

95%粮食自给率体现“中国式担

当”

“中国粮食将近40%的库存消费

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17%—18%的

警戒线。”粮食问题专家、南方粮食交

易市场总裁助理熊学华说,这是今年

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我

国立足于自给的粮食安全战略作用非

凡。引导农民“种粮”。2004年起,相

继取消了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农业

税等“四税”及各种附加,每年全国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140元;逐步推行直补、良种等补贴政策,力度逐年加大。鼓励地方政府“抓粮”。2005年,我国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当年对全国500多个县实行财政奖励,2009年奖励产粮大县1000多个,资金达到175亿元。通过努力,我国粮食播面连年增加,产量连年增长。2009年,我国粮食播面16.35亿亩,粮食总产10616亿斤。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从2004年起,国家还连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为我国粮价应对国际波动竖起了一堵坚实的“防火墙”。熊学华说,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的时候,国际粮价是国内粮价的2倍;而今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形势与2008年情形相反,我国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价格普遍高于国际粮价,降低了国际涨价传导到国内的可能。

“中国式经验”昭示崭新粮食安全观

我国改革开放肇始于安徽小岗村农民追求温饱的努力,随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认为农业是“重中之重”、“国民经济的基础”,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18亿亩的耕地红线、95%的粮食自给率底线,已成为共识。按照这一思路,我国先后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科技。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7个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

在“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之间,坚持替代能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2005年起,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的推动下,东北一些地方上燃料乙醇项目热情高涨。国家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于2006年底接连下发通知,清理和叫停粮食能源化项目。在“农民钱袋”与“国家粮袋”之间,创立“农民种粮食,国家买安全”思路。“谷贱伤农”,“米贵伤民”。这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调控的一道难题。从2004年起,我国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三、粮食危机与社会稳定。

20世纪是人类史上最富于变革的时代,科技发明和创新层出不穷,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然而当我们回首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时,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巨大变革或事件中,没有任何一个变革或问题像人口爆炸问题那样,能对地球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100年前我们的地球村只有16亿居民,然而今天地球村里的居民已接近60亿。如何养

活这么多人口而不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耗尽自然资源,是人类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一环就是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世界人口在1804年达到10亿,123年后即1927年达到20亿,33年后即1960年达到30亿,14年后即1974年达到40亿,而13年后即1987年就上升到50亿。联合国人口学家预计,今年10月世界人口就将达到60亿,也就是说从1987年的50亿到1999年的60亿,只用了12年的时间。如果不设法扭转这种快速增长势头,地球村将容纳不下它的居民。

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说,1900年世界平均每天只消耗几千桶石油,而今天人类平均每天消耗7200万桶石油。人类对金属的使用也从每年的2000万吨上升到现今的12亿吨。其它自然资源消耗也是如此。自然资源的迅速减少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地球越来越难养活它的居民。

人们今天虽然比过去更加健康和富有,但是贫富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是人口问题的又一个特点。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美国有一半的成年人由于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而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居民还处于饥饿状态,每天有多达1.3万名婴幼儿死于营养不良或由此而引起的疾病。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目前世界粮食产量每年还不到20亿吨,20亿吨谷物能够养活100亿印地安人,养活50亿意大利人,但只能养活25亿美国人。如果人类都像美国人那样消耗自然资源,人类至少还需要有另外一个地球。

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现在起再过50年,世界人口极有可能达到89亿,而绝大多数新增的人口都将出生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见控制人口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二、关于“人口爆炸”(百度百科)

1、内容介绍

大约在1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诞生。数千年前,出现了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等文明古国。380年前,伽利略提出地圆学说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思想,哥伦布、麦哲伦等人进行环球旅行,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向世界各地发展自己的殖民地。大约200年前,产业革命爆发,人类发明了各种机器,诞生了工业。正是由这一时期开始,人口数量剧增。距今400多年前的日本江户幕府建立初期,世界人口大约为4亿左右,而1990年约为52亿人,预计2050年将达到100亿。尤其是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急剧增多。此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但工业的发展使资源、能源、食品等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地球上从生物诞生到人类出现,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但是,人类的发展使地球承受重负,资源、能源等正在不断被消耗掉。

世界人口增长率的急剧上升和人口基数呈指数增长的现状。其重要标志为:人口翻番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从5亿增到10亿用了200余年;从10亿增至20亿用了100多年,从20亿到40亿不到70年,估计再翻一番只需35年。本世纪人口在每10年间的增长数也在上升。目近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生活条件和医疗技术全面改善,死亡率下降,人类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目前世界人口有50%在25岁以下,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典型的增长型,它决定人口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增长势头。由于地球的空间和资源都有限,控制人口实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2、人口爆炸论

(the theory of population explos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西方的一种对世界人口发

展的悲观主义观点。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J.W.沃格特的《生存之路》(1949)、J.O.赫茨勒的《世界人口危机》(1956)、P.R.埃尔利希的《人口爆炸》(1968)、G.泰勒的《世界末日》(1970)、D.L.梅多斯的《增长的极限)(1971)、A.佩切伊的《世界的未来》(1981)等等。他们利用人口统计和人口预测数字,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爆炸”的危机,并认为“人口危机”必将导致“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现代世界人口增长已超过了土地和自然资源的负载力。这些学者据此警告说,这种状况如果不迅速得到控制,人类将面临犹如原子弹、氢弹爆炸那样可怕的毁灭性灾难。“人口爆炸论”因此而得名。

在人口爆炸论者看来,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正在毁灭性地消耗地球上的资源,人口增长将使资源耗尽,人类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粮食的需要愈来愈大,而土地随着化肥的使用,有机质遭到破坏,土地贫瘠化、沙漠化,再加上耕地被占用,粮食来源将更加困难;人口增长使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直线上升,使大气污染日趋严重,使生态环境被破坏。他们进而强调,人口爆炸来自第三世界,认为这些国家的人口发展过快,造成失业和贫困,是世界分为穷国和富国的原因。

人口爆炸论者强调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但是他们重犯了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而且忽视了第三世界许多国家所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主要是帝国主义长期对这些国家进行掠夺和剥削的结果。当代世界人口的确存在发展过快的问题,但是,人口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日趋现代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率已开始下降,预计今后还会进一步下降。人类将日益自觉地控制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将不断提高,所谓“世界末日来临”的悲观论调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3、人口爆炸将引发严重问题

对很多夫妇来说,生孩子是一件喜事,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以及联合国人口专家却忧心忡忡,因为这个世界正出现人口爆炸的危机,除了对地球生态构成严重威胁外,还对世界上每一个人造成巨大影响。

专家指出,如果世界人口保持现时的增长速度,到二○五○年,全球人口将会增至八十九亿,增幅实在惊人。

从二十世纪初至今,全球人口增加了两倍,但实际上自一九六○年至今,全球人口增加了一倍,显示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数年前,多个国家在开罗达成一项国际性协议,同意合作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家庭计划和提供相关服务,藉以控制人口增长。联合国认为,世界各地控制人口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妇女生育率,由一九五○年每名妇女生六胎,下降至现时的不足三胎。不过,世界人口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实在令人忧虑。

专家指出,世界上人口越来越多,将会引发连串问题。粮食不足是其中一个主要烦恼,专家至今仍想不出一套可行的办法,可以喂饱世界上所有的人。万一农作物失收,极可能会引致大规模的饥荒。就算有饭吃,营养不良的人势必大幅增加。

可以预见,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国与国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也会加剧,恐怕数十年后,世界上的战争会比现时更加频密,人类将难逃流血之劫。

人口增多自然会令天然环境转坏,生态失衡的情况将会更加严重。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东南亚海洋司司长卡克曼举例说:「在曼谷、马尼拉和雅加达,将会有数以百万吨计未经处理或只局部处理的污水流入大海。海洋中有毒的植物越长越多,它们吸取了海水中的大部分氧气,到时会令鱼类大批死亡,而受害的始终是人类。

4、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将是未来关键问题

巴迪司库博士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布班克市地理学顾问理查德·卡斯卡特采用更先进的热力学模型,对弗莱姆林教授的研究重新进行了测算。科学家假想每个人散发的热量是120瓦特,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得过高时,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根据测算,巴迪司库等科学

家最后宣布:在地球温度不过热的情况下,地球可承载的极限人数应该是1300万亿人,是现在人口的20万倍。

科学家们在研究报告中承认,这个地球极限人数只是“理论数字”,在地球人口还远远没有抵达这个极限人数前,地球上的生活资源就将面临严重的短缺。

巴迪司库博士写道:“在并不太远的未来,像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将成为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然而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也将不断得到改善。”

5、可怕前景

人类将挤住2000层大楼

一旦地球“人口爆炸”到那种阶段,那时的地球也绝非天堂,而是形同一座大监狱。根据美国研究人员卡斯卡特的描述,一旦地球人口多到那种程度,那么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都必须生活在200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中,由于地球上高楼林立,太阳光对普通人来说将是奢侈品。

卡斯卡特说道:“那真的是一种可怕的前景,地球将像《星球大战》科幻电影中的那颗死星一样。”

三、直面世界粮食危机:一场“沉默的海啸”不期而至(《求是》2008年07月04日)

当前,一场“沉默的海啸”不期而至,这就是世界粮食危机。成因复杂的粮食危机应和着美元危机、资源危机与次贷危机,正对世界经济乃至国际秩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之说。在游牧与农业文明时期,饥荒的幽灵如影随形,大饥荒总是呈周期性爆发。随着科技进步与工业化,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世界粮食供给不仅逐步满足人类基本口粮需求,而且丰年有余。但是,粮食安全问题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时不时地会有一部分人买不到或买不起所需要的粮食。

在粮食问题上人类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乐观论和悲观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即是悲观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食物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因此,食物紧张状况将始终存在。但是,乐观论者却认为,与石油等矿产资源不同,粮食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加上科技进步,粮食可以无止境地生产出来。鉴于影响粮食生产的客观、主观因素在不断变化,两种粮食观也随着丰产与歉收而周期性交替出现。

二战后,世界和平持续,科技进步显著,经济增长强劲,世界粮食多年供大于求,粮食形势明显改善,悲观情绪逐渐被乐观情绪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世界性干旱,粮食歉收引发粮食危机。严峻的现实把乐观情绪一扫而光,罗马俱乐部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随之风行世界。为使人类对粮食问题始终保持正确认识,重视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将1945年其成立之日——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由于许多国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如欧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大力支持粮食生产,世界一度出现粮食过剩。进入90年代后,因气候等多种要素影响,粮食生产、库存的不稳定性日益增加,但供应不足和过剩的情况依然交替出现。

近年来,由于世界粮食生产量低于消费量,不足的供给不断消耗着粮食库存,导致库存不断下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能满足50多天世界消费。不过,也有国际粮食专家认为,衡量粮食安全的储存—消费比率,2006/2007年度为20.7%,预计2007/2008年度为19.2%,均高于18%的安全警戒线,因此断言当前的粮食危机源于高粮价导致的恐慌,而并非真正的粮食短缺。无论恐慌也好,短缺也罢,世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2007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普遍暴涨了一倍,有的地方甚至涨了两倍,今年以来上涨势头更加迅猛。经济学家使用“农业通胀”(agflation)新概念,来描述多年未见的农产品持久、普遍、大幅上涨这一现象。

粮价普涨在越来越多国家激发越来越多的社会不稳定事件。自2007年底以来,墨西哥民众因玉米价格上涨游行示威,印尼民众因创纪录的黄豆价格上街抗议,巴基斯坦因小麦短缺导致社会骚乱,阿富汗、索马里、苏丹、刚果(金)等国因粮价上涨引发社会动荡,海地政府总理还为此黯然下台。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今年将有36个国家面临食物短缺。经济全球化使有钱有粮的发达国家也难以独善其身,摆脱粮价不断上涨的困扰。意大利市民游行示威抗议粮价上涨,美国西部、东北部消费者不满超市限量购买粮食,日本家庭主妇则四处寻觅蛋糕黄油。

综合因素“造就”粮食危机

当前世界粮食危机成因复杂,除了多种供给与需求因素外,还有粮食市场的人为操纵以及民众的心理预期等。

粮食供给总体相对稳定,但影响供给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首先,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使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日趋联动。油价上涨导致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相关运输费用提高,从而抬高食品生产成本与售价。其次,气候变化尽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不应是此次世界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气候或天气这一变量早已成为农业、粮食市场的一个常量。就世界经验来看,气候或天气导致粮食产量变化的上下幅度不过1%—2%。第三,忽视粮食生产与储备。农业比较收益较低,粮食种植则更低。因此,在追逐高利润动机的驱使下,很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忽视粮食生产与储备。印度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气候条件优越,“绿色革命”曾使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粮食自给有余、储备充足。但正是由于长年丰衣足食而忽视粮食生产与储备,导致近年来印度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要。严峻的现实使印度政府认识到,粮食生产低迷“已经严重威胁到印度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粮食安全甚至比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安全对印度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重要”。

影响粮食价格波动主要在需求方面,尤其是工业需求。一是基本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口粮需求增加,尤其是中产阶级增多导致消费升级,对肉类食品的消费量增加。研究表明,生产1公斤牛肉大约需要8公斤谷物饲料,即1∶8,猪肉约1∶3,鸡肉约1∶2。膳食结构的改善导致饲料用粮需求膨胀,目前正以平均2100万吨/年的速度增长。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目前的66亿增加到92亿。因此,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将不断增加。二是工业需求。人类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是渐进的,但这并非近年来粮价的普遍、持续、大幅上涨甚至是急剧飙升的主要原因。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著名粮食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指出,美国政府的错误能源政策应对此次粮价上涨负责。美国为减少对外石油依赖,大力发展生物能源计划。按美国目前技术水平,一辆最普通的家用吉普加满一箱油需耗用200公斤玉米,相当于非洲穷国布基纳法索一个成年男子一年的口粮。2007年美国所产玉米的25%变成了乙醇;2008年上升到28%,将达到1.14亿吨。欧洲每年用于制造生物燃料所耗费的粮食与美国相当。欧美“机器吃粮”相当于5亿人的口粮。联合国官员就此严厉抨击,即使美国产出的所有粮食全部转化为生物燃料,也仅够全美18%的汽车所需,因此使用粮食生产燃料是一项“反人类的罪行”。三是投机需求。全球流动性总体过剩将长期持续,庞大的游资不断追逐有限的资源,导致游资流向哪里,那里的资产价格就会出现狂涨。近年来,能源等大宗商品不断成为国际游资的追逐对象。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导着全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早就成为全球粮价的晴雨表。美国金融资本更是近水楼台,金融寡头早就深谋远虑,粮食继石油之后,将成为他们手中的新玩偶。他们利用世界粮食库存减少、需求增加、气候变化等议题大肆投机炒作,赚个盆满钵溢。

粮食市场的操纵与危机的心理预期。世界粮价上涨与粮食生产、贸易的垄断关系密切。在粮食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居垄断地位,仅美国,粮食年出口量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则高达60%。美国和南美的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大豆总产量超过世界大豆产量的90%。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

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粮食生产潜力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美国的粮食政策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粮价的高低。值得注意的是,粮食危机与金融危机一样有类似的“自我实现”效应,即危机的酝酿、生成到恶化与人们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心理预期的恶化带来危机的不断恶化。当生产减少、储备下降、价格上涨,以及随之而来的粮食禁运、出口管制、限额购买乃至社会骚乱等负面消息不断被报道后,人们的恐慌心理就会与日俱增,由此导致争购与价格不断上涨的恶性循环,粮食危机也因此不断升级。

粮食危机触及系列危机

有专家认为,从长期来看,粮价将会逐步趋于稳定,因为高粮价会引导生产国扩大种植面积,最终拉低价格。但联合国粮农组织初步预测,粮食高价态势可能至少持续10年。6月初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粮食高峰会议,因为回避了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生物燃料生产以及跨国粮商市场操纵等关键问题,所以众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峰会没有给世界粮食危机的全面解决带来契机。

穷国社会危机。面对粮食危机,穷国及穷人首当其冲。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穷人食品消费占收入之比最高达75%,食品价格上涨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构成沉重打击。高涨的粮价正使一些贫困国家面临饥饿威胁,并导致社会动荡,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前景堪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显示,全球营养不良人口有8.54亿,其中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就达2.06亿。今年以来,喀麦隆、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科特迪瓦等多国相继发生“粮食骚乱”,造成人员伤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警告,对于那些购买力较弱、难以确保粮食稳定供应的穷国来说,粮食问题很可能引发地缘关系的紧张,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战争。

富国道德危机。此轮世界粮食危机,发达国家难辞其咎。一些发展中国家忽视粮食生产,与发达国家鼓吹自由贸易密切相关。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产粮国受“比较优势”的诱惑,将稀缺的耕地转向种植高收益农产品或工业用地。但是,国际市场是发达国家(金融寡头)操纵的市场,他们通过不断高涨的粮价,拿走了穷国在“比较优势”下获得的新增收益。富国不断增加补贴,用种植粮食的土地去种植生物燃料,鼓励本国的汽车与穷国的百姓争夺口粮。世界粮食出现危机,一些富国虽承诺增加粮食援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美国不仅坚持发展“机器吃粮”的生物能源计划,而且公开指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应当对全球食品价格上涨负责。冷战时期,粮食曾是西方国家应对苏联阵营的政治武器。如今,国际社会越来越担心,发达国家似乎正在还原粮食的政治武器特色,以应对越来越“离心”的发展中国家和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

国际秩序危机。世界粮食危机表面是市场供求紧张引发的价格危机,实质反映的是美国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危机。不久前,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指责,全球粮价上涨体现了“资本主义体系历史性的溃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粮价危机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使国际社会过去7年里的脱贫努力毁于一旦。面对世界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心有余而力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只能基于人道主义立场进行口头呼吁;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其中心议题正在于农业补贴)久拖不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七国集团”的国际经济协调早就力不从心,不断需要新兴大国协助。诸多迹象显示,国际多边机制正陷入危机,区域与双边合作由此兴起。

当然,问题并不都是悲观的。为应对世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态势,近来欧盟决定从改革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着手,取消先前对生产不必要的限制;西非经济货币联盟表示,将采取联合行动,大力资助西非地区的农业项目,维护地区粮食安全;东南非共同市场也呼吁成员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粮食产量,等等。粮食危机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从战略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通过挖潜革新增加粮食生产与储备,完善流通、配送体系,从而使未来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尽管国际多边体制面临危机,但区域与双边合作在粮食危机中将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粮食外交”日趋活跃。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者江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大米限供黄油难买世界粮食危机波及大部分国家

世界食品危机此前已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引发骚乱,现在这场危机愈演愈烈,连素来富裕的美国和日本也受到波及。

食品专家呼吁停止使用生物燃料应对世界粮食危机

4月29日,“国际农业磋商研究组织”的科学家们建议,各国应该重新考虑“粮食(如玉米、大豆)转能源”计划,以应对愈演愈烈的世界粮食危机。而美国总统布什却表示将加大对乙醇等生物燃料的生产使用,以应对日益攀升的国际油价。

四、世界正面临一场“粮食危机”(中国新闻网2008年04月15日)

1月24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50150万吨。

中新网4月15日电:马来西亚《中国报》发表评论文章说,世界粮食短缺,价格高涨,世界正面临一场“粮食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专家发出的警告。

文章摘录如下:

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助理总裁克文本月11日,在马尼拉会见阿罗约总统,讨论物价高涨可能对菲律宾的影响后说:“现在,至少有33个国家因为缺乏粮食,正在陷入动乱中。”近日的海地和埃及便是因为食物价格高涨,而触发了暴动。

本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也发出警告,指高涨的粮食价格将导致更多贫穷国家人民陷入饥饿状态,社会不安,最终可能触发战争!

一些国家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产品欠收,这是导致世界粮食短缺的其中一个因素;全球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变得更严峻,这也是另一个原因;不过,最近人们热心推广的“生物燃料”生产,更是造成粮食短缺的其中一个“大帮凶”。

不可否认,汽车使用“生物燃料”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会比使用汽油的少,帮助了世界减少废气的排放。许多国家为了要追上潮流,正在改变数以百万公顷计的农耕地,以便改种甘蔗、油棕及其它能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

“生物燃料”也成为大众媒体所炒作的新鲜课题。但他们似乎忽略了这种先进的燃料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农民为了忙着生产更有利可图的农产品,而“不务正业”,忽略了日常农产品的生产,日常农产品很自然的就出现短缺,价格也就随着高升。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小麦价格在2007年高涨了120%,白米价格也上涨了75%。2007年,美国也把25%的玉米收成变成乙醇燃料。美国是其中一个极力推广乙醇燃料的国家,其它国家是加拿大和欧洲国家。

制造“生物燃料”也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若豪无节制的生产,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将面对更严重的水源短缺。

看来,“生物燃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远远超越它所带来的好处。难怪一位联合国专家要大骂:“使用粮食生产燃料是一项…反人类的罪行?!”

五、粮食危机阴影笼罩全球:从石油争夺到粮食控制(杨学祥2007-11-22光明网)

世界粮储只够吃57天,粮食危机阴影笼罩全球。人类已经无法摆脱“高油价”的困扰,现在又面对“高粮价”的挑战。英国《卫报》近日报道,世界粮食库存储备只有57天,和1962年历史最高水平81天相比下跌30%。与此相应的是粮价和食品价格的飙升,这对贫困国家来说,简直就是场灾难。俄罗斯《晨报》今年9月一篇题为《全球恐慌:地球面临饥饿威胁》

的文章已经提醒世界说,异常天气正在频繁影响农业生产,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等产粮国的收成今年都减少了。有专家认为,低储备和高消耗的碰撞,是导致粮荒频发和粮价高企的祸根。整个冷战期间,全球大规模粮食危机仅发生一次,而冷战后却已发生5次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二战结束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速远高于人口增速,但粮荒仍不时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关键在于人均粮食消耗的疯狂增长:据统计,在过去45年里,世界粮食消耗从每天230万吨增加至每天560万吨,增幅达149%。冷战期间,敌对阵营各国为确保粮食安全,大量囤积储备粮。上世纪60年代末,欧美主要国家粮食储备可供其国民消耗80.9天,美国更高达103天。冷战后,各国普遍认为保持大规模粮食储备不经济、无必要,导致粮食储备的直线下降,并最终出现如《卫报》所言“粮食储备危机”[1]。

我们在2007年3月指出,1986-1988年和2005-2007年同为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最大值时期的最后一年,符合潮汐18.6年周期;1986-1987年和2006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1988-1989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美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的气象部门预测拉尼娜即将发生。两者的不同点:1988-1989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7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据研究,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强烈;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事件强烈。2007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如果拉尼娜事件发生,拉尼娜现象也会非常强烈。我们必须做好1988年旱、涝、震灾害重演的准备[3]。对比2007年与1988年1-3月的全球灾害,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大自然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检验预测理论的机会和条件[4,5]。应对2007年旱涝灾害成为气象部门和水利部门的焦点。我们切不可忘记,民以食为天,在灾害威胁和全球粮食短缺的条件下,关注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6,7]。

我们在2006年12月指出,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经到来。1959-1961年中国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前苏联农业连年歉收最终导致政治解体,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8]。

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可靠稳定的粮食供给和能源资源供给,完全依赖国际市场,必然导致生存和发展条件受制于人[9]。

在粮食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居垄断地位,仅美国一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出口国和乙醇燃料生产国。美国现有耕地面积1.9亿公顷,由于生产效率高,农产品过剩,长期采取部分土地休耕制度,一旦需要可很快复耕,且目前多数土地每年仅一熟,而其气候条件完全可一年两熟,可见国际“粮荒”和粮价上涨其实仍处在可控的局面,而控制手柄就掌握在美澳等国,尤其是美国手中,一旦它们决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或提高粮食战略储备量,危机就会缓解。美国掌握了世界粮食市场的控制权,粮食进口国将受控于美国是国际市场粮食短缺造成的必然趋势。美国每年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印度推销其农产品,而印度为了保护自身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拒绝大量进口美国的农产品,力图实现粮食自给。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始终在大国之间反复较量。

印度目前是一个由粮食“出口国”衰落为“进口国”的反面教材。印度在粮食生产上走的弯路,值得很多国家来吸取教训。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维持了粮食自给自足的状态,但是自2005年开始,印度的粮食安全问题开始逐步显现,粮食的产量也开始无法满足国内人口的日常所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印度政府于2006年7月首次从“小麦出口国”变成了“小麦进口国”,进口了300多万吨小麦以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2007年,印度又连续第二年从国际市场进口了小麦。印度农业委员会的一个官员告诉记者,辛格政府已经认识到粮食生产低迷“已经严重威胁到印度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粮食安全甚至比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安全对印度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重要”【10】。

国际市场油价和粮价的攀升,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的影响,粮食安全象能源安全一样,成为大国自身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国家兴亡的一个古老课题,在现代科学技术

高度发展的今天却依然存

在。

粮食不仅是经

济发展的的基础,

也是社会稳定、发

展的前提,只有健

康、稳定的粮食供

应才能为社会的

发展打下基础;只

有稳定的粮食供应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只有稳定的粮食供应才能问题人类的发展和前进!

专项资金自查报告范本(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6386-67 专项资金自查报告范本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专项资金自查报告范本(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关于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自查工作情况的报告 县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领导组办公室:根据《舒城 县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 求,我们对近三年来强农惠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全 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落实 1、自县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工作会后,乡立即 召开党委扩大会,就县会议精神及相关文件进行了传 达和学习,并就此项工作如何开展进行了安排。 2、召开由各村及政府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业务 人员参加的专题会,会上传达和学习了县会议精神及 相关文件,对我乡自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以阙政 字[2019]74号文件形式下发到各自查单位。同时对自

查报表的填报工作进行了业务培训。 3、乡村联动,协调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近几年强农惠农资金进行全面核现核查,各村在乡政府部门的配合下,对强农惠农资金特别是打卡发放到户资金,对照发放条件进行逐项核查。 二、自查结果 1、打卡发放类:根据自查表,我乡共涉及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9个项目。2019-20xx年,以上资金由县财政拔付到乡财政,乡财政足额将资金打卡到户。20xx年乡财政根据县核定的数据及时上传相关到户信息资料,由县财政直接打卡到户。存在问题,是在本次自查之前,在库区移民直补到人资金发放中,由于时间跨度长,移民人口情况复杂,加之少数村刚申报时对政策把握不准,出现错登,造成资金错发现象。如:20xx年度何店村错登84人,打卡资金额为37800元;20xx年阴洼村错登5人,打卡资金额为6750元。20xx年阙店村错发资金36800元,横山村错发资金35000元。乡

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王仲辉, 徐丹 作者单位:王仲辉(南京财经大学WTO研究中心), 徐丹(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南京,210046) 刊名: 农业经济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CONOMY 年,卷(期):2009,(10)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3条) 1.农业部:全球粮食危机原因根本不在中国和印度.[EB/OL]https://www.docsj.com/doc/497496815.html, 2008年04月30日18:43 2.综述:拉美和欧盟国家商讨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EB/OL]https://www.docsj.com/doc/497496815.html,/news/gjspzs01/200851995236808.htm 3.朱险蜂.2008年第一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后期展望[J]农业展望2(308(4):14-16 4.赵丽芬,杜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6):28-29 5.程路连,安彤.环境恶化可能给世界带来粮食危机[J]环境科学动态1998(4):30-32 6.Mac Margolis,房辉,周惠萍粮仓里的危机--世界粮食生产面临的巨大威胁[J].生态经济.2006(9):18-23 7.白木,子荫粮食背后潜伏着安全危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3)9-10 8.Leister Brown,陈一茗地球环境恶化与人类粮食危机[J].世界科学.1998(10):26-29 9.珍妮.全球性食品与粮食价格上涨观察[J].WTO经济导刊.2008(3):82-83 10.李永强,伍娟花,江传敬.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价格走势[J].中国统计2006(2):16-17 11.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监测中心.一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后期走势预测[J].中国物价.2008(5):12-13 12.农辕.在口粮与能源之间寻找平衡点--关于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对话[J].广西电业2006(3):6-7 13.崔荣会.粮食危机迫近中国[J].财经界2004(1):27-31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高翠元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36) 本文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生物能源政策、国际金融投机炒作以及美元疲软等三个方面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驳斥了某些发达国家把粮食危机嫁祸给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荒谬言论. 2.学位论文李亮兰州市秦王川盆地土壤盐渍化演化规律和成因分析2008 土壤盐渍化是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是土壤退化、生态环境失稳的主要表现。其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当今全球粮食危机日显突出的背景下,开展有关土壤盐渍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盆地是“引大入秦”灌溉工程的目的地,旨在改善该地的农业和生态状况。然而,近年来该地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在部分地区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的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掌握该地土壤土壤盐渍化现状,分析土壤盐渍化演变规律,揭示其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在充分收集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特征,进行了土壤盐分的系统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与累积特征,评价了土壤盐渍化现状;运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壤盐渍化信息,通过综合对比“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运行前后1993年调查成果以及土壤盐渍化遥感信息(2000年、2006年),揭示了研究区近15年来的土壤盐渍化演变规律,探讨了土壤盐渍化成因。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探索性和示范性,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 一、通过对研究区10个采样点,61个土壤样中土壤特征及可溶盐分的分析,揭示了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1、土壤含盐量区间为0.192-1.614%,平均含盐量为0.558%,土壤含盐量显著偏高。各边界点土壤平均含盐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北边界(0.238%)和西边界(0.336%)土壤含盐量远低于东边界(0.773%)和南边界(0.858%);研究区土壤平均含盐量呈现出北部和东部较低,中部和东部、南部较高的格局。 2、土壤的岩性不同,含盐量亦不同:砾砂的含盐量最高,为0.886%;粉土的次之,为 0.571%;粉质粘土的最低,为0.485%。 3、土壤含盐量随深度呈现出:持续增加型、先减后增型、M型、先增后减型、持续减少型等规律性变化; 4、盆地南端出口处土壤含盐量最高,系有地下水作用参与形成的次生盐分加入,北部次之,为基岩影响的弱度盐渍土;中、南部为弱、中度盐渍土;缓岗地带为非盐渍土。 二、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盐渍化分区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即:以TM遥感影像数据源做光谱分析,根据不同的盐渍土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以盐渍化分类指数为非监督分类依据,运用ERDAS软件中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对处理后的影像图进行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分类。 三、通过对比1993年、2000年、2006年“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运行前后三个时段的土壤盐渍化遥感信息,揭示了研究区15年来土壤盐渍化的演变历程。结果显示,该地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呈增加趋势。北部非灌溉区盐渍化区域范围扩大,主要是原生盐渍化区域小边缘发展扩大;中部和东部灌溉区盐渍化区域呈片状集中分布,但不同时间伴随着分布区域的迁移,土壤整体含盐量在升高,区域南部盐渍化以次生土壤盐渍化为主,其分布范围扩大,分布面较广,局部区域盐渍化程度升高。 四、研究表明,秦王川盆地内主要的盐渍化问题是由于“引大入秦”灌溉渗水排泄不畅引起地下水水位普遍升高而导致严重次生土壤盐渍化。以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区为代表的原生盐渍化土主要成因是盆地地质构造过程中土壤中原生盐分经过沉积一淋滤一再次沉积过程不断积累在某些土壤层中。 五、随着今后“引大入秦”引水灌溉工程继续灌溉,以及该区域内自然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秦王川盆地内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都将发生不同条件下的演变和发展。

粮食危机优秀论文素材

粮食危机优秀论文素材

————————————————————————————————作者:————————————————————————————————日期:

粮食危机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第一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突破历史水平,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造成农业生粮食危机产所必需的肥料和柴油价格的上扬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 第二不利气候因素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下降。作为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澳大利亚连续数年遭受干旱气候,小麦出口锐减,仅2007年的出口量就减少400万吨。同年,乌克兰小麦出口也减少300万吨。此外,孟加拉国遭受台风袭击,造成大米减产300万吨。 第三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美国、欧盟和巴西等国将大量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传统农业出口大国的农业生产格局并降低了出口。美国20%的玉米已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欧盟65%的油菜籽、东盟35%的棕榈油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这些政策的变化不仅造成了食物供给的减少,更引起了市场对于稳定供给的担忧和恐慌,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价格上涨预期。 第四美联储的不断降息,房地产市场低迷等都释放了大量的投资资本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由于市场预期国际农产品价格将维持高位,自去年11月以来,已有400多亿美元进入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炒作。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国际小麦的出口价格就增长了130%、大米价格增长98%、燕麦价格上扬38%。世界大量的粮食贮备被掌握在实力雄厚的国际基金炒家手中。 第五由于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持续上涨,导致一些传统的粮食纯进口国,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加速粮食进口,以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一些出口国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也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短缺和市场恐慌。 第六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严重扭曲了贸易,人为压低了国际农产品价格,致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粮食生产者和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生产其他经济作物,致使许多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 严重不足,大量依赖进口来维持国内粮食供应。同时,多年来,自由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的传播也钝化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自身农业生产的愿望,天真的认为世界粮食供应永远是充足的,可以完全依赖便宜的进口来替代国内生产,这也是许多国家对这次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准备不足的潜在原因 去年粮食丰收,却依然有很多的人在挨饿 关键是丰收的粮食被送给谁吃了 一部分给了生物燃油,而比生物燃油更多的给了畜牧养殖的动物们 这些若是拿来给人吃,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挨饿了阿 减少肉食,即使一周减少一半的肉食,能帮助的不只是动物还有那些正在挨饿的饥民!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被称为“货币的货币”,其生产供给的低弹性和消费需求的刚性决定了国际市场上的供需矛盾。此外,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不可储藏性和农业劳动的职业特性也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技术特征上都比较困难。因此,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正如基辛格所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民;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此前宣布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并且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比2003年增产2002亿斤。 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可增强中国石油安全。2001年中国的原油产量为1.65亿吨,而石油产品消费2亿多吨。今后长期大量进口石油已成定局。发展立足于本国的生物柴油替代液体燃料,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 2011-09-02 中国市场研究报告网 核心提示: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增加17%,达到1050亿升(280亿美加仑)的新高,而2009年为900亿升(美国240亿美加仑)。 世界瞭望研究院于2011年8月31日发布气候与能源项目实施分析报告,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增加17%,达到1050亿升(280亿美加仑)的新高,而2009年为900亿升(美国240亿美加仑)。 美国和巴西仍然是两个最大的乙醇生产国。2010年,美国生产490亿升(130亿美加仑),即占全球总产量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

益缩小。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因此,如何借助海外资源,已成为中国维护自身粮食安全不得不研究的新课题。但在此领域内,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体量庞大的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迟

补助自查报告

补助自查报告 补助自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 辛苦的工作在不经意间已告一段落了,回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获得了成绩,也存在着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做好总结和完成自查报告。你还在为写自查报告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补助自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补助自查报告1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按照《XX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补助资金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乡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 一、基本情况 20XX年转斗乡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共56项,已全面完工,项目投资总额30万元,项目投资使用额30万元。经自查我乡不存在套取、滞留、截留、挪用财政资金,配套资金未及时到位,未实行财政报账制以及其他违纪违规问题。通过这次自查

工作,确保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补助资金的专款专用,确保了农村农业生产取得实效,使农民生产生活得到实惠。 二、主要做法 (一)严格按行政村分别建立台账。将补助资金纳入专账、明确到村补助资金数额,确保用于村内公共服务项目运行维护,严禁平调和挪用。 (二)补助资金实行乡财政报账制。常年管护人员劳务报酬按月正常发放,绩效考核报酬按季考核发放,所需资金全部通过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系统打卡发放到人。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零星支出,依据年度支出预算,凭有效票据经村民主理财小组理财、村主要负责人审批、乡主要领导审核后,到财政所报账。 (三)逗硬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联合乡属各部门,对20XX 年度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分配补助资金的参考因素。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评比。各村“两委”干部及村理财小组,质量监督小组要加强检查、评比和督促项目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检查情况确定支付承包费的比例,对需长期进行维护的项目要适时进行抽查,确保合同约束内容落到实处;

实用类文本全球粮食危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节粮减损需要“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打牢基础:在收获环节,着力解决降水、干燥等突出问题;在储粮环节,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在运输环节,推广绿色、安全储粮技术;在加工环节,推广适度加工技术。 以前,每到丰收时节,人们会到割过稻谷的田里拾稻穗。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新农机不断升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今年以来,在天气条件较差、病虫害偏重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实现粮食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装备的支撑。 科技储粮是粮企的命根子,减少损耗,延缓陈化,才能确保每颗粮食的安全。运输过程中的抛撒遗漏、储粮设施落后、过度加工都是造成损失的原因。比如运输阶段,粮食从收购到加工如果反复打包拆包,易造成抛撒遗漏。可见,节粮减损就是增产增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加速,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可以补齐粮食产后服务短板,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帮农民解决粮食销售问题。 (摘编自2020年10月人民日报《倾听粮食安全》)材料二 有人把种子比喻成粮食的“芯片”,可以说,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而推动种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器”。就水稻增产而言,在肥料、农药、水和农机具投入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过去,育种工作者需要在海量稻田里艰难收集种质资源,再进行杂交、选育、繁育、试种工作;如今,通过远缘杂交、航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能对农作物进行定向改良,育种工作步伐不断加快。尤其在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与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的助力下,我国育种能力稳步提升,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培育良种,一头丰富消费者的“米袋子”,一头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一段时间来,我国大米市场存在优质米、品牌米不足的问题,这对大米育种及良种推广提出更高要求。“决不让一颗种子因疫情落下!”在南繁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员李剑波说。疫情防控中,南繁基地的2800多名科研人员毅然从各地赶回田野,保障基地为全国提供科研用种。 (摘编自刘涓溪《良种培育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材料三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何在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何在 近来,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热衷于将世界粮食危机归咎于中国,称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消费的牛肉越来越多,而生产牛肉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更有甚者,将“成百万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可悲的是,这种极为荒谬的逻辑也成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依据”,推波助澜,狂热炒作。那么,造成此次世界粮食价格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官员王晓东今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王晓东说,中国并不是世界大米、小麦、粗粮和肉类产品的主要贸易国。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满足了自身消费增长需要之余,还向国际市场上出口了大米、小麦和肉类产品。虽然中国是粗粮的纯进口国,但中国的进口量远小于欧盟、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家,近两年来进口量也没有出现激增。而澳大利亚等传统出口大国的出口量因为干旱而锐减,欧盟的进口在2007年出现了激增。 王晓东分析道,首先,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突破历史水平,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造成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肥料和柴油价格的上扬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 其次,不利气候因素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下降。作为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澳大利亚连续数年遭受干旱气候,小麦出口锐减,仅2007年的出口量就减少400万吨。同年,乌克兰小麦出口也减少300万吨。此外,孟加拉国遭受台风袭击,造成大米减产300万吨。 第三,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美国、欧盟和巴西等国将大量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传统农业出口大国的农业生产格局并降低了出口。美国20%的玉米已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欧盟65%的油菜籽、东盟35%的棕榈油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这些政策的变化不仅造成了食物供给的减少,更引起了市场对于稳定供给的担忧和恐慌,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价格上涨预期。 第四,美联储的不断降息,房地产市场低迷等都释放了大量的投资资本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由于市场预期国际农产品价格将维持高位,自去年11月以来,已有400多亿美元进入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炒作。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国际小麦的出口价格就增长了130%、大米价格增长98%、燕麦价格上扬38%。世界大量的粮食贮备被掌握在实力雄厚的国际基金炒家手中。 第五,由于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持续上涨,导致一些传统的粮食纯进口国,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加速粮食进口,以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一些出口国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也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短缺和市场恐慌。 第六,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严重扭曲了贸易,人为压低了国际农产品价格,致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粮食生产者和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生产其他经济作物,致使许多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

The Global Food Crisis粮食危机

Unit 9 粮食危机 [1]去年,粮价飙升向我们这颗星球敲响了警钟。2005 年至2008 年夏天,小麦和玉米的价格增加了两倍,大米价格上涨了5 倍,引发了近24 个国家的粮食骚乱,并使陷入贫困的人口增加了7 500 万。但是,与从前短期的粮食短缺导致的震动不同,这次粮价上涨是发生在全世界农民生产的粮食总量创纪录的一年。此次高粮价是更为严重的问题的表现,这个问题影响着世界范围的粮食供应体系,且不会很快得到解决。简单地说:过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已经消耗了比产出更多的粮食。历经多年,库存耗尽,2007 年,全球粮食库存下降到只有61 天的全球消费量,是库存纪录中的倒数第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每年只有1%~2%,如此之低根本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2]高粮价是供不应求的基本标志,即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分配。这样的农业通胀(农产品涨价)给全球最贫穷的10 亿人口以沉重的打击,因为他们通常花费收入的50%~70%购买食品。即使粮价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而下降,它仍然接近纪录高点。低库存、人口增长以及粮食产量不增等根本问题仍然存在。气候变化,尤其是粮食生长季节变暖,和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必将大大减少世界未来的粮食收成,造成现在一些科学家所称的永久性的粮食危机恐慌。 [3]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急剧上升,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90 亿。目前,专家们表示,我们要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力争到2030 年将目前的粮食生产量提高一倍。换言之,我们需要第二次“绿色革命”,而且我们必须经常如此。 [4]约1.2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用耕种取代了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从此,我们的人口数量就与我们的农业技术同步发展。每一个进步———饲养动物、灌溉、水稻生产———都导致了人口的相应暴增。每当粮食供应平稳,人口数量也就最终稳定下来。早期阿拉伯和中国的文人就注意到人口与粮食资源的关系,但直到18 世纪末,才出现一位英国学者试图准确解释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此人可能是历史上最受非议的社会科学家。 [5]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这个名字是“马尔萨斯崩溃”和”马尔萨斯诅咒”的代名词。他是一个温和的数学家、一位牧师,而他的批评者称之为十足的悲观主义者。当一些启蒙运动的哲学家被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开始憧憬不受约束、不断改善的人类生活条件时,马尔萨斯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他指出,人口在以几何倍数增长,如果不加以控制,大约每25 年翻一番,而农业生产却是以算术倍数(线性)增长,速度要慢得多。这是人类永远无法逃脱的生物陷阱。 [6]“人口消耗资源的能力无限大于地球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在1798 年的《人口论》中他写道,“这意味着由于人类的生计难以维持,必须不断实施强有力的人口控制措施。”马尔萨斯认为,这种人口控制可以是自愿的,如计划生育、禁欲或晚婚;也可以是非自愿的,如通过战争、饥荒和疾病等灾难来实现。除了针对最贫穷的人口,他主张反对所有的食品救济,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救济会鼓励更多的贫苦家庭生儿育女。这种残酷的爱使他成为英国文学作品中最令人生厌的一个人物形象的原型,这个形象正是出自查尔斯·狄更斯的笔下。当《圣诞颂歌》中的埃比尼泽 斯库治被要求向穷人提供救济时,这位无情的银行家告诉好心人们,穷人应去感化院或监狱,如果他们宁可死也不去那里,“那他们最好这样做,以减少过剩的人口。” [7]世界不是第一次濒于粮食危机的边缘,粮食危机反复发生,这只是最近的一次。1943 年,多达400 万人死于所谓的“马尔萨斯人口抵消”的孟加拉饥荒。在以后的20 年中,印度不得不进口数百万吨的粮食以养活自己的国民。 [8]然后发生了绿色革命。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印度再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正当印度苦苦挣扎,竭尽全力养活其国民时,美国植物育种家诺曼·博洛格与印度的研究人员一起工作,把他的高产小麦品种推介到旁遮普省。当时的旁遮普农业副主任卡尔卡特评

世界粮食危机中的俄罗斯

世界粮食危机中的俄罗斯 谢颖 一转轨以来俄罗斯粮食生产状况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遇到挫折,致使国家经济发展迟钝,财政严重困难,实行私有化的俄罗斯农业受到很大影响,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尤其是1998年,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与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俄罗斯粮食严重歉收,总产量为4 780万吨,较1997 年减产46%,粮食产量无法满足7 000万~7 400万吨的粮食需求。 由于供应出现严重缺口,国内粮食储备量又很少,俄不得不向美国、欧盟等提出粮食援助。仅1999年、2000年两年,俄罗斯接受粮援与进口粮食约1 200万吨。大量接受粮援和进口粮食,使俄罗斯的国际处境颇为尴尬、被动,也加重了已十分拮据的俄罗斯政府的财政负担。农业与粮食问题成为俄罗斯面临的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难题。1998年之后,俄罗斯政府调整了改革措施,转向重视粮食生产,加之宏观环境的改善,粮食产量开始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危机开始出现缓解的势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分别生产粮食5 470万吨、6 450万吨和8 490万吨,连续3年粮食增产,使俄罗斯逐渐摆脱了粮食依赖进口的局面。2001年下半年,俄罗斯粮食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有了部分出口。2001年7月~2002年4月,俄出口小麦与粗粮约430万吨(进口175万吨)。这是俄罗斯在近10年内第一次由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净出口国,粮食供应也上了新的历史台阶。2002年,俄罗斯粮食产量达8 660万吨,粮食出口1 850万吨,成为当年第五大粮食出口国。2003年,俄粮食产量为6 720万吨,同比增长-22. 4%。2004~2007年俄粮食产量分别为7 810万吨、7 820万吨、7 860万吨和8 180万吨,同比增长16. 2%、0. 1%、0. 5%和4%。其中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

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的研究

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研究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这是亘古不变真理。农业、农民、农村构成“三农问题”则是中国发展中所必须面对历史性问题。“三农问题”核心是农业,而农业核心正是粮食生产,粮食最大作用之一,是解决人类“温”与“饱”问题。“温饱问题”是一个已经为中国人民所了解了,曾经制约着中国发展问题。经过中国人民多年努力,粮食问题早以不再是中国发展“拦路虎”。但是,在中国与世界更紧密联系今天,中国是否也将受到这次全球性粮食危机影响呢?回答是:有可能!审视当今国际局势,世界性粮食危机日渐突显。 粮食危机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 图1中国人口——统计、预测与控制目标 就我国而言,2007年1月11日公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要求: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将控制在15亿人左右。图1是历年人口统计数据和笔者找到人口预测/控制目标数据。由图1可见,在有统计数据检验区间,蒋正华、张羚广预测数据(《社

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1期)和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1998)》均偏高,但相比之下,联合国预测偏差小些。 (2)人均粮产问题 图2:人均粮食产量 中国人吃饱饭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这十余年,由图2可知,1996年趋势线值(385公斤/人)大体上可以代表这一时段平均水平。而这一年通道下沿(356公斤/人)则为人均产量警戒线,低于它将危及社会安定;高于通道上沿(414公斤/人)则恐谷贱伤农。由此,根据人口预测,到达人口峰值时,我们粮食产能要比2005年增高19.31%,如果要保障充分供给则需增高28.3%,如果增高量低于10.33%,则将出现供应危机。 19.2%增长需求要求0.95亿吨左右新增产能。正如布朗指出,农田减少不可逆转,而环境破坏亦呈扩大趋势。在这样背景下,保持现有产能都相当困难,遑论增长?(3)产粮能力:播种面积与单产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于1998年达到峰值5.12亿吨,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到这个水平。粮食总产量取决于播种面积与单产。历年播种面积呈下行态势,主要是杂粮之

关于补贴资金落实自查报告

关于补贴资金落实自查报告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各项惠农政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我镇对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检查的自查工作非常重视,把它作为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维护农民利益的大事来抓,由所长亲自抓,并安排专人抓好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确保惠农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镇认真组织、部署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对全镇20个村143个小组____年度的强农惠农资金进行了认真清理和自查自纠,专项清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全面自查,突出重点 在积极开展自查自纠的同时,我镇组织人员分别下到各村委会对强农惠农资进行全面摸底检查,逐一核对,对”三重”户进行认真核实。在掌握基本情况后,重点检查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的政策宣传及落实、农民减负等强农惠农政策及专项资金。对资金到位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严格按文件要求办理。根据核定的面积、金额、补助标准、人数有关

资料,通过“一卡通”形式发放,足额拨给农户。____年度强农惠农资金使用情况: 1、农作物良种补贴:____年上级补助资金万元,补贴面积亩,补贴农户户。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户。 2、粮食、农资综合直补:____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补助资金万元,补贴面积亩,补贴农户户。全部由乡镇财政所直接支付到农户存折。 3、农机购置补贴:____年我站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全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元 4、____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25万元,18个村委会,全部用于项目建设。群众筹资严格按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筹劳10个工/劳动力以内执行。 【本文档仅供学习,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全球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危机 一、危机概况。 根据世界银行保守的估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5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即年均收入不足370美元,到1990年增至10亿人。有15亿人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条件,大约20亿人没有安全饮水条件。90年代,除传统因素外,气候灾害、前苏联地区的动荡、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艾滋病在非洲的蔓延,又将成千上万的抛进了贫困的队伍。由于贫困,全世界有8亿人患营养不良症。1999年的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表明,世界上的绝对贫困人口已增至15亿,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中将有19亿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正如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我们正在输掉与贫困之间的斗争。” 严重贫困国家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了。1964年,被列入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的国家有24个,1980年为31个,而到1990年则达42个——26年内增加了75%。1970年,只有一个国家(乍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降;到1980年,这样的国家达35个;而到1990年,在人口与发展的竞赛中遭到失败的国家已不下90个。 从另一角度说来,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1970年至1985年期间,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从占富裕国家人均收入的3.1%下降到了1.9%。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却生产4/5的世界产品,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20倍。相应的,这些发达国家用于医疗保健、教育和环保的总开支水平都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 贫富差距不仅表现在国与国之间,更表现于一国内部,有时还有两性之间。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明确把贫困定为地球的重要污染物。会议指出,由贫困产生的对生命维持系统的压力,和由工业、技术及富人过度消费造成的污染一样重要;两者都会导致基本自然资源迅速耗尽。不难想象,事实也一再表明,发展中国家过度贫困,必然导致他们过度地使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导致出现内乱并波及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从而使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更为严重。 与贫困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饥荒问题。饥饿和无粮食保障已波及全球,而且在一些地区有日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2]

1990—2050年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在广泛地比较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和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1990—205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和GNP的增长情况做了预测,预测结果列于表1中。目前,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认为中国的人均GNP被低估了,为了更加充分地估计中国未来的人均谷物和粮食需求量,将1990年中国的人均GNP提高一倍,上调到740美元,以此为基数进行预测分析。将各预测年份的人均GNP预测值带入前面从国际经验分析中得到的经验公式,就可以得到对应年份的人均谷物需求量的推测值。当人均谷物需求量推测值小于1990年的实际值时,预测值取两者中较大的数值。假定谷物占粮食的比例不变,由人均谷物需求量预测值可以推出人均粮食需求量的预测值。由此方法得到的全部预测结果列于表2中。决定一国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它的人口和自然资源的比例;二是它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三是它的资源配置机制。因此,当两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其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也应当较低。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用国际经验公式推测的人均谷物需求量必然是偏高的,再考虑到预测值是从推测值和1990年的实际值中取大的,因此我得出的预测值只能偏高,不会偏低。认为未来20年中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是错误的。我们的政府不应该不负责地向人民许诺为他们提供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我们的人民也不应该不切实际地期待享受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中国目前的低收入-高食品消费模式没有持久存在的根据。由总人口和人均粮食需求预测可以得到粮食总需求预测,结果列于表3中。2中国粮食产业的长期趋势1950—1994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32亿吨恢复到1.64亿吨。从1952年到1977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64亿吨提高到2.83亿吨,25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1%。从1977年到1984年,粮食产业从2.83亿吨提高到4.07亿吨,7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5.33%。从1984年到1994年,粮食产业从4.07亿吨提高到4.45亿吨,10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90%。1978—1984年期间中国粮食产业的高速增长在1985年猝然而止,并就此进入为期10年的徘徊时期。这种重大转折出现的原因有四:一是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减少。农业财政补贴已经大大超过了政府的能力,不堪重负。二是粮食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同时谷物的大规模进口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三是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启动之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四是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降低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使得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粮食生产部门向非粮食生产部门大量转移。总之,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产业之间的比较收益格局和社会政治力量对比格局共同决定了1978—1984年之间的粮食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的的确确是“超常规增长”。同时,1978—1984年之间中国粮食产出的增长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存在有利的经济条件,中国的粮食产出就能实现快速增长,粮食增产的潜力是存在的而且很大。这也告诉我们,中国目前的粮食问题不是能不能增产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增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empirenews.page--]1984—1993年中国粮食产出空间格局的变化:我根据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84—1993年之间经济发展、人均耕地、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将它们分成四类:Ⅰ类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Ⅱ类地区包括山东、辽宁、黑龙江、新疆、北京和天津;Ⅲ类地区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山西;Ⅳ类地区包括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Ⅰ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4—1993年之间,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在减少,合计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了3.83个百分点。Ⅱ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经济发达地区,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很快,那么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不会下降;这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发达地区,即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也在增加。1984—1993年之间,Ⅱ类地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Ⅲ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4—1993年之间,尽管它们

最新专项资金自查自纠报告

专项资金自查自纠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县财政局关于新农村建设涉农专项资金自查自纠报告第二篇:xx镇关于2020年至2020年上半年财政专项资金的清理自查自纠报告第三篇:资金自查自纠报告第四篇:专项资金自查报告第五篇:2020专项资金自查报告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县财政局关于新农村建设涉农专项资金自查自纠报告*县财政局关于新农村建设涉农专项资金自查自纠报告根据**州财政局财监发[2020]377号文件精神,**县财政局迅速组织学习,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并组织自查自纠工作专班,于2020年9月15日至20日,对文件要求的6项新农村建设涉农资金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予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根据 上级文件要求,6项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年限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局接到文件后,迅速组织学习并予以落实,县财政局组建了以党组书记、局长唐斌同志为组长,副局长黄长德、覃遵成、尹进华、刘伟为副组长,农财股、企业股、预算股、农综办、财监办、农村财政管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查工作专班,由财监办牵头衔接。截止9月23

日,各涉农资金管理股室已将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自查表交财监办,财监办进行了整理汇总后,形成专题自查自纠资料予以汇报。 上级要求的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名称为: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农资综合直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以钱养事”资金。 二、自查情况 (一)资金计划情况 2020、2020两个年度我县6项财政专项资金计划总数为2594万元(2020年816万元、2020年1777万元);其中:国家安排1219万元(2020年447万元、2020年772万元)、省级安排820万元(2020年337万元、2020年483万元)、县市配套554万元(2020年32万元、2020年522万元)。 2020年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1万元为省级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32万元为国家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248万元有165万元为国家安排、66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225万元有150万元为国家安排、60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5万元。2020年度,我县无综合直补资金和“以钱养事”两项财政专项资金。 2020年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4万元为省级安排,粮食直补资金222万元为国家安排,综合直补资金269万元为国家安排,农

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 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 14.9%。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 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 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2、水稻:水稻喜温、喜湿。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3、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80到140天。 4.中国公民的食物来源 来自农作物 中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