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浅谈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浅谈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浅谈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浅谈

浅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

意义与对策

[摘要]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健时期,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意义对策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本文拟就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意义与对策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望行家的指教。

一、意义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他们健康向上人格的培养,其意义包括:

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当代中学生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头脑中烙印不深,他们的人格导向容易发生偏移。加之目前学校用以教育青少年的内容和形式又相当严重地脱离了实际,采用的是那种单向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受教育者形成两重人格和逆反心理,导致

了各式各样的人格缺陷。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由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

㈡传统美德延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宝贵的民族性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出来的革命传统,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当代英模美德

教育中学生;用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的民族英雄和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塑造中学生。用中华美德来加强中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运用这种新的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标准来教育、熏陶中学生,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人格,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是中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尤为重视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这种追求是同一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是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共同发展。从这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出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视独立人格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在一生的活动中不能遇到什么情况,不论遇到什么危难,都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都要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对于外在的一切压力,应当不屈不挠,努力保持一个人的不受屈辱的、独立的、高尚的人格。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尊严的自觉,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脊梁骨,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优良传统。

㈢新时期中学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现已加入了WTO,正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教育中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如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中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是中学教育中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有必要以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教育中学生。特别是需要给中学生补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课。这既关系到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又关系到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

从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出发,中华传统道德特别强调要从青少年起,就注意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就是所谓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视道德品格的传统教育思想。我们的前辈在青少年时期,差不多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传统道德的教育和熏陶,不少人正是从忧国忧民,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建设大同社会等思想的基础上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走向革命道路的。今天,我们对一代新人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二、对策

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在弘扬传统美德与倡导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实践,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心灵,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学生的高尚人格。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自己民族、自己文化、自己语言以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热爱,是一种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集中表现为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

感。爱国主义已经造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史,在今天依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强大支柱。

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有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思想。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我国数千年历史变迁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世世代代对祖国热爱,是历史遗产中的无价之宝。从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从苏武“持节牧羊”的大义到岳飞“精忠报国”的壮举;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夏明翰烈士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爱国是人的爱心升华,是人格、人品的一种表现,一种境界。讲人格,首先要讲国格。爱国主义感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讲爱国主义,就离不开热爱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生只有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生命才有价值。

学校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系列主题班会、参观游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举办“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及“两史一情一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我们的中学生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不忘国耻,努力发愤图强。在教育中要让我们的中学生懂得:把个人的生死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能够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教育中要

让我们的中学生有这样的胸怀: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把个人的理想、前途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为振兴祖国作贡献。

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

青少年心理学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院系名称:政法学院________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____ 年级班级:13政本二班______ 小组人员:聂火贤1302010204 高剑宇1302010201 罗金辉1302010203 黄炯民 1302010202 郑杰 1302010238 王倩1302010229 指导老师:罗永仕__________ 二O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青少年的未来就是祖国和人类社会的未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问题已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因素探索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寻找解决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的 对策,为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使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既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原因;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2]人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人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应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探讨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 (一)理解“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极为抽象模糊的概念。它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明确的定义。 从词源上看,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的“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3]用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的印象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的是奥尔波特[4],他考察了50个定义。此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同时又提出新的定义。 下面列举一些关于人格的定义: (1)人格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 (2)人格是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简言之,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6] (3)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色的身心组织。[7] (4)人格是西方伦理思想史用语,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诗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亦即作为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8](5)马克思认为,人格实际上是一定社会的人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状况的概括,以及由对这种状况的理解所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极品格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9]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它是人的素质的基础。 (二)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理解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 :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

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第29卷第4期2008年8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Hengy ang N o rmal U niv ersity N o.4V o l.29 A ug.2008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李伟强,甘 超 (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须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途径,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8)04—0135—03 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也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有专家预测,21世纪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冲击的人格健全者[1]。通常所说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等,一般是对良好的人格发展状态的一种表述,如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在品质上的完美程度和标准”[2],而很少涉及到其内容、结构等方面,从而给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和教育带来了难度。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深入研究,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就必须明确健全人格的涵义,充分了解他们的人格发展的状况,从而实施有效的人格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就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该问题的未来更全面深入的探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 对于什么是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健全人格是“能协调个体的内部关系的人格素质的心理层面”,是人“身心健康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不仅使个人生活得更快乐和幸福,而且使社会得到更多的和有价值的个人回报”,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充分的安全感”等一系列的指标,包含“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等一些要素[3-5]。简单来说,健全人格强调健康和全面两方面,健康是保证,全面是要求。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使青少年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表现出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稳定积极、心理健康等发展状态[6]。 从心理学视角,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征。首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即应具有内隐的人格心理特质和外显的人格行为特征,其中人格心理特质调节人格行为特征,而人格行为特征又可内化为人格心理特征。其次,健全人格应具有标准性的特征,即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心理特质应是健康、全面的,而他们的人格行为特征也应是合乎个体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再次,健全人格还应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即在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环境及知识结构的改变,他们的健全人格也应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收稿日期:2008—04—1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03jqw58)。 作者简介:李伟强(1975—),男,安徽巢湖人,讲师,博士,从事教育心理研究。 135 DOI:10.13914/https://www.docsj.com/doc/472879699.html, https://www.docsj.com/doc/472879699.html,43-1453/z.2008.04.033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浅谈

浅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 意义与对策 [摘要]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健时期,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意义对策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本文拟就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意义与对策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望行家的指教。 一、意义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他们健康向上人格的培养,其意义包括: 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当代中学生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头脑中烙印不深,他们的人格导向容易发生偏移。加之目前学校用以教育青少年的内容和形式又相当严重地脱离了实际,采用的是那种单向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受教育者形成两重人格和逆反心理,导致

了各式各样的人格缺陷。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由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 ㈡传统美德延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宝贵的民族性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出来的革命传统,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当代英模美德 教育中学生;用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的民族英雄和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塑造中学生。用中华美德来加强中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运用这种新的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标准来教育、熏陶中学生,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人格,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是中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完整版)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邵阳县黄塘乡中学胡小花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就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严峻,因为人格障碍而出现的悲剧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湖南邵东龙姓学生杀害班主任,湖南隆回某学生因考试作弊被抓跳楼自杀,安徽蒙城五个学生群殴老师,而学生群殴学生并拍视频取乐的今年就有数起。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有近半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现象。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了。 一、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独特结合的整体,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这几方面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成分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如果各成分间关系失调,则人的心理就会紊乱,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形成人格缺陷。 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 第一、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点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动。第三、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生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三、青少年产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和现象

润物细无声——浅谈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润物细无声——浅谈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就象幼嫩的树苗须园丁不断精心修枝剪叶一样,成长中的小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有行为上、思想上、或学习上的问题,须班主任亲自、及时处理和解决。即使天生是块美玉,也需要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方能成器。在班主任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一些老师于是口不择言,随意训斥;学生品行不端,犯了错误,教师大发雷霆……但教育不是威慑,简单生硬的批评诱发不出孩子们正确的思想和感情;教育也不是单纯的灌输,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不能培育起学生真正的思想品格。如何把学校、社会对学生的各项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自觉的进步力量,激发学生的美好感情。 策略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人说,要预测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看他在孩提时代崇拜什么人。小学阶段的儿童无论是认识、情感或行为都还稚嫩,常常只从形象上去判别一个人。因而,他们崇拜的偶像往往是时下流行的歌星、影星,甚至电视上无所不能的黑社会老大、生活中粗俗、摆阔的大老板。学生崇拜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引导。作为班主任,就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崇拜。 1、杰出人物 《诗经小雅》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历史人物、民族英雄、革命导师、科学家、思想家这些人类精英,理应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我们可以利用早会课、思品课,甚至语文课,给学生讲这些伟大人物的故事,他们不平凡的生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光辉的形象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引领学生进入人类精神财富的神圣殿堂,激发孩子的敬仰之情、仿效之行。 2、身边的同龄人 小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容易被激发的,在大多数学生心中还是认为受到老师表扬是很了不起的事,看到哪个同学被老师表扬也会产生羡慕和崇拜感。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没有按照我的要求预习课文。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肯定少数做得好的同学。我表扬一个同学预习得非常认真,并且拿起他的书告诉大家他是怎样做的。结果下一次检查预习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效仿他的方法。这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它具有主动性,形象性,具体性。 3、教师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引言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其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差异连续性,另一个是平均水平连续性;差异连续性是指跨时间内个体间相对差异保持不变的程度,而平均水平连续性是指人格跨时间内的改变性程度(马振, 王亚男, 刘嵩晗, 2016)。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个体情绪调节、决策、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而青少年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谢笑春, 陈武, 雷雳, 2016; 杨丽珠, 马超, 20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也对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人格发展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等内外化问题(贺金波, 祝平平, 聂余峰, 应思远, 2017; 张春妹, 邹泓, 2006)、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更差的自我认同感(谢笑春等, 2016)。所以全面探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不仅能够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还为学校和家庭开展人格教育提供实践指导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则介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二是阐述社会文化、家庭、教师同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格的形成以及结构 2.1人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人格形成的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不同的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他们认为,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充当着一种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人格发展历程上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中价值体系是以智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三种力量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最终使得个体心理形成某些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为建构人格主要特质提供内部源泉,同时对人格发展起到评价与导向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自行建构过程与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互为影响、互为制约,静态与动态交互的过程。一旦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成为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成为制约人格发展方向和健康水平的动力与监控系统(付外仁, 1998; 曾天德,张大, 2005)。因此不同个体经验决定着不同人格适应机制,不同人格适应机制成为人格发展

浅谈体育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05-30T09:34:28.09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下)供稿作者:周忠岐 [导读]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大众传媒无所不在,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节奏快捷的社会里 周忠岐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278-02 摘要: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完善学生人格,多比进步,尊重差别,因材施教,以形成成功的期待——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格;自信心;意志品质;心理健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觉到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要达到身心和谐,就必须完成心理整和过程。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初中生随其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在心理整和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地在短时间内适应自己、接纳自己,出现了一些消极心境,增加了许多烦恼。本身由于主客观原因所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 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完善学生人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采用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多比进步,尊重差别,因材施教,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自信,我成功。自信心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和个体成功的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形成成功的期待----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真正自信的学生是“在自己的内心与自己进行比赛”,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自觉、坚持术过程,也是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果断、自制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四个基本要素。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由于当前初中学生意志力普遍较弱,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经不起一点微小挫折,因此,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意志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比赛,游戏比赛等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教育学生在遵守规则,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公平竞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接受挫折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长跑教学,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体操训练,锻炼学生肌肉控制力,自我克制力;参加球类比赛,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通过游泳教学,引导学生具有征服大自然的勇气,敢于向困难挑战,培养坚强的毅力;通过跳高教学、跨栏教学,引导学生勇于进取,培养学生坚定自信,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做到积极引导,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意志坚强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成功往往是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经常在小事上注意锻炼意志,才能在大事上经得起困难的考验,从而取得成功。 三、学会合作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交往机会多于其它学科。 体育教师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通过教学比赛和游戏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教育学生在从集体中摄取力量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学生之间的保护与帮助,分组练习等形式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形成友谊等等,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态,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运动促进人格完善 篮球、排球、足球、网球、艺术体操、拳击、散打和田径之类的运动,是会给人的肢体带来一定冲击的“接触性运动”,这类“接触性运动”项目是有效的恶劣情绪的宣泄手段。通过宣泄不满的心境和过剩的精力,使人体内的内啡呔的含量增加(内啡呔是一种天然的止痛物质),产生欣快感,达成心理平衡,明显改善具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的低落情绪和焦躁不安的状况。 在体育游戏和运动过程中,对交往、尊重、自我表现、兴趣爱好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产生归属感、凝集力和爱心。它使过剩的精力得到宣泄,使人的心理紧张和压抑感得到消除。游戏中不同的情绪体验,使人的心理情绪得到调节,有益于身心健康。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

第五讲 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塑造

第五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2.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3.人格的掩饰性:人格表现出来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性质,本身代表人格一种稳定的功能。 4.成人感:谓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 5.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6.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7.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8.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 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9.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 10.人格塑造: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培养习惯到人格改变,要求能够针对暴露出来的人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在个人最容易暴露人格弱点的地方,坚决克服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战胜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埃里克森认为,中学阶段所要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 C )。 A.勤奋对自卑B.亲密对狐独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主动对内疚 2.同一性发展的最低状态是( C )。

青少年健康人格

摘要:21世纪青少年的人格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青少年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身体的正确发育,而且,决定着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走向。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人格,因为,青少年只有具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的生活,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和谐和正常的心理状态,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本文将会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来分析影响现代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原因和谈谈如何培养现代青少年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培养 何谓之人格?古往今来,不同的专家学者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见解。所谓人格就是指个人所具有的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气质、性格及其个别差异的混合体,也就是个体所具有的典型的、相对稳定的又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心身组织。那么是否所有的人格都是健康的呢?何为之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的又应有那些特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格都是健康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英格尔斯就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的特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特征也可以认为是现代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1)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点、新的行为方式。这是首要的一点。(2)准备与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4)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效率。(6)在公共和个人生活中注重计划性。(7)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独到的见解。(8)具有良好的可依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知识,愿意根据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与自尊。 (12)了解生产和过程,并希望在生产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本人认为健康人格应该包括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客观理智的自我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良好和谐的心理状态、友善的社会交际、不断改造自己的动机。青少年若没有健康的人格,无论对于个人、民族还是整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惨重的损失。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意义非常重大。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青少年人格发展 的影响 口徐微冷珊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本丈简要的解析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阐述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着重探讨了自我同一性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具体影响,从性格特征、社会信任感、社会性合作等方面阐述了一些看法,为加强青少年自我认知的教育,完善自我同一性,促进人格健康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自我同一憔青少年人格发展 1.自我同一性 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是Ef i ks on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Ef i k s on被称为I q一性之父。埃罩克森将自我同一性看作心理社会现象,认为I司~‘性植根丁个体和共有的文化之内,部分是意识的,部分是无意识的,它给个体的生活以一致感和连续感,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特性。同,‘性包含冲突并有其自己的发展阶段,同一性依靠于过去并决定于未来,它植根于儿童期,是对投射和自居作用整合的完形。埃里克森提出J,终生的自我捌‘性形成与发展的观点。 2.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在艾罩克森看来,同一性的产牛有两个来源:(1)青年人对童年身份的肯定或否定;(2)他们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首先,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它主要表现为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和谐统一方面。如果二者处于‘种小一致的状态,有可能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钉做过思索、规划和希望,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 其次是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丰要的途径,如果一味以应试为中心,会剥夺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自我同—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学校集体巾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像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从而出现问题并给社会带来危害。 第■是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父母是儿童早期认I司的对象,父母与子女之间开放的交流和民t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自主地选择 自我的发展道路。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 牛观、f卜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 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同时,青 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部源丁.他们 所生活的背景文化。一个社会的丰流文化 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这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代青少年的丰导心境。 3.自我同一性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 影响 3.1对青少年社会性合作的影响 、合作是当代中国青 年参与和谐社会 \建设的实践理念,通过合作意识的培养与 合作平台的构建,青少年才能在彼此互助、 相互合作的集体性态势中,获得人格、事业 的发展。自我间+性发展较好的个体有一 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连带感和门属感,即个 体感到自己从属丁.某一个社会或集团,他 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 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他了解社会的期 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j,事,与 他人合作,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 受到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他人是有意义和 有价值的。青少年j F处于合作性发展的关键 时期,如何与他人合作、与社会共融贯穿青 少年成长的整们立程。在自我与他人相交涉 的细微环节上,离4i开合作与合作精神,这 是一种人乍价值观的构建。由此可以看出, 『司一性的确寺,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 社会,能否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各项发展。 3.2对青少年意志品质形成的影响 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意 志的作J}j体现在为事业奋斗的过程巾,而 且在调整情绪、自我激励、增进心理健康 面同样具有霞要作用。自我同一性良好 意味着有一种连续性、前后‘致统含感, 这样的话,青少年一旦采取决定,有充分的 根据,经过周密思考,就会百折不回,不是一 遇到困难便怀疑预定的目的,不加分析就放 弃对预定N的的追求。因为他们的内外一 致,F1标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 么。I司‘性延迟的青少年对情绪反应较为敏 感,耐受性较低,遇到一点挫折就:f二脆放弃, 追求安逸。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白卡性低, 易受外界影响,被动顺从社会握力,受暗示 性强,表现为盲从,行为动机不是从自己 已形成的观点和信念产生的。 3.3对青少年信任感的影响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 就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具有信任感 的儿童敢丁.希望,富丁理想,具有强烈的 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 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同一性完成的人丰 动进取,自信乐观,小顾价值系统的必然 矛盾,而孥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同一性拒斥的人往往独断、不灵活、没有 耐性。有些人的语青有明显的排外性,他 把任何不同的意见看作是一种威胁;有些 人怕被那些他们在感情和自尊上依赖的 人拒绝,总是处于一种高度戒备,避免受 伤的紧张的应激状态。艾里克森指出,如 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J,他 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 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这个社会。 3.4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良好的价值感的培育正是学生健全 人格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心理学家张春兴 认为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感受, 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因而接纳自己,喜 欢自己,即是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 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自我I司。。性的形成 过程也是建立一个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 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 置。如果一个青少年无法认『司自己,接纳 自己,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那么,他 的自我价值感必然很低。这样的话,自我 同。性发展不良的青少年可能会极力寻 求他人的认可,没自.自己的主见和自信, 他们的自我评价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 础上,他们为外在的标准而活。与其他青 少年相比,他们较易附合他人而缺少自 主,很少会自己思考,小会沉思。更加严重 的是,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对臼我的评价 较低,自尊心较低,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 责任。而同一性完成或j F在探索的青少年 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他们承认自己的存 在是有价值的,理想中自我和现实中的自 我往往比较相似,这意味着自我接受、喜 欢自己、对自己的价值有适当的评价。◆ w w w.guanf j gua ncha.CO m管理观察。总第391期

如何塑造和建构青少年的积极人格 - 副本

如何塑造和建构青少年的积极人格 当代青少年正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转型在给青少年带来憧憬与机会的同时,也会带来迷茫与失望。他们究竟该如何成长?塑造健全的人格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责任和核心任务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健全的人格是个体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现在掌握知识、技能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而且可以为以后适应社会、保证知识技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心理基础。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积极心理学旨在把人类的积极品质应用到最前沿中来,发现和培养积极人格,而个体的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也会渗透整个生活空间,从而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素质建设,促使其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积极人格,从而从容应对自身生理和心理变化,适应激烈社会竞争,并且更有效率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 一、积极人格概述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即个体行为的内在倾向性。积极人格,在广义上指人类潜在的核心美德和积极力量。具体来说,积极人格是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格中的积极力量和正向特质的统称,包括快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真理、忠贞和幸福等积极人格品质,具有建设性力量。塞里格曼和彼特森认为:第一,积极人格是由一些积极特质所构成的整体,在不同个体身上,这些积极特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第二,积极人格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特征;第三,积极人格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第四,对积极人格的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更具有价值的积极特质身上,而不是那些受制于文化的因素。积极人格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对于生活与工作更加有适应意义的人格特征,如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特质。

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多年的探索,我认识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表露无遗。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

培养健康人格

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身心健康教育目的:通过认真分析当代青年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使学员认清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准培育健全人格的途径和心理调节的方法,确保学员身心健康。 重点讲清的问题: 1、健全人格的内涵及特征 2、不良人格及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3、不良人格及不健康心理的违害 4、培养健康心理的正确途径 讨论题:结合实际谈一谈,在军校生活中如何做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身心健康? 授课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的调整、快节奏的生活、新旧观念的碰撞和竞争的加剧,给人们的思想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世界每年有两亿人患有心理障碍和疾患,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已跃升至第二位,专家预测,今后这种疾病仍呈上升趋势。为此,人们称心理疾病为“二十一世纪的杀手”。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达1000万人,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数更多,而且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从部队内部看,封闭的军营环境,严格的管理手段,高强度的执勤训练,急难险重的任务,给官兵的生理、心理带来了很多

负面影响。官兵心理障碍问题增多,已成为诱发案件事故,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部队违纪事件,由心理障碍因素诱发的高达70%。从我们前期对部分学员心理状况调查了解的情况看,部分学员对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认识方面还存有误区,有的学员受不良心理的影响,在心理压力、自我认知、正确对待荣誉得失、正确看待批评、同学交往等方面还存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想法,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很多烦恼,给我们的集体带来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制止和矫正,甚至会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最终影响到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和部队的全面建设。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理?我主要讲四个方面。 一、健全人格的内涵及特征 1、人格的定义 关于人格的含义,古今中外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人格大体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统一。我国古汉语中没有“人格”一词。《说文解字》中说:“格,木长貌”,“格”就是树高长枝的意思;《广韵》里说:“格,度也,量也。”据此我们可大致推断“人格”就是人不断长大、成熟;而人的内在属性和外在风貌是可以度量的,度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