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简述群落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简述群落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简述群落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群落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下面将简述群落形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 群落形成的过程

群落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资源争夺阶段:在这个阶段,生物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例如食物、水、栖息地等。胜出的生物将会在该环境下获得更多资源,并进一步繁衍后代。

2. 物种入侵阶段:在资源争夺阶段后,一些外来物种会入侵该环境,并成功获取资源。这些外来物种可能会成为优势种,排挤本地物种,占领该环境。

3. 稳定阶段:在资源争夺和物种入侵阶段后,生态系统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生物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共生或竞争关系,资源分配也相对稳定。

4. 群落形成阶段:在稳定阶段后,生物群落逐渐形成。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生态系统也开始逐渐成熟。

2. 群落各阶段的特点

在资源争夺阶段,生物会为了生存而竞争,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少,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在物种入侵阶段,外来物种会获取资源并占领该环境,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生态系统开始变得稳定。

在稳定阶段,生物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共生或竞争关系,资源分配相对稳定,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达到一个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也开始变得成熟。

在群落形成阶段,生物群落刚刚形成,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但也开始逐渐成熟。此时,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生态系统开始变得稳定。

植物的群落演替和生态位分化

植物的群落演替和生态位分化植物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竞争和适应环境 的能力,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落。而群落演替和生态位分化则是植物 群落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本文将从群落演替和生态位分化的定义、特 点及其对植物群落形成和维持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1. 群落演替的定义和特点 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群落的动 态变化过程。它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个阶段。 初级演替是指在无植被的裸地上建立植物群落的过程。它通常发生 在火山岩或沙漠等无土层覆盖的环境中。在这个阶段,先驱物种如苔 藓和一些耐旱植物,通过其特殊的适应性,初步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植 被覆盖。 次级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覆盖的基础上,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它通常发生在受干扰或干预后的植被中。在这个阶段,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植物种类逐渐被替代,新的植物种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 生态位分化的定义和特点 生态位分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减少或避免资源竞争而出现的生 态位差异化现象。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独特的生态位,即利 用和适应资源的方式和特点。生态位分化使得物种能够在同一生态系 统中共存并避免直接竞争。

生态位分化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的差异和生活习性的适应上。例如,不同植物物种在根系结构、营养吸收方式和生长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避免了过度竞争。 3. 群落演替和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群落演替和生态位分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群落演替推动了 生态位分化的发生,而生态位分化则影响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在初级演替阶段,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和竞争的局限,植物物种之 间的生态位差异较小。随着演替的进行,次级演替开始出现,新的植 物物种进入群落,并通过生态位分化来减少资源竞争。这使得群落中 的植物多样性增加,并且为整个群落的演替提供了动力。 而生态位分化又会影响群落演替的过程。通过生态位分化,不同植 物物种利用不同的资源和生活习性,形成不同的生态位。这些不同的 生态位使得植物物种可以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存,避免直接竞争,促 进了群落演替的稳定和多样性。 4. 群落演替和生态位分化的生态功能 群落演替和生态位分化在植物群落形成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群落演替和生态位分化可以促进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通过演 替和分化,不同物种可以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存在,从而提高群落的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的演替 一、裸地 (一)裸地概念和类型 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 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 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因此,在发育初期,种类成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变化也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显。在生态方面,群落所特有的生境正在形成中,特点还不突出。 发育盛期:到了发育盛期,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相对比较一致,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它群落。其次,群落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层次分化。在生态方面,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比较典型。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 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植物群体组合单元。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构成植被,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 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即群落的外部形态。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不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群落反映到人们眼中的样子也不同。人们到野外观察的时候,很容易辨认出来,这是森林、那是草原,就是由于群落的外貌不同。植物群落的外貌通常由构成群落的植物的生活型组成所决定。 2.具有一定群落结构 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具有一系列的结构特点。例如,形态结构上,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成层性、种的分布格局等。 3.具有一定种类组成 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分不同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一个植物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形成一定的群落内部环境

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内部特有的环境。例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的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植物群落的改造。即使植物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土壤等环境条件也有明显改变。 5.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波动和演替等。 6.可以对群落进行分类与排序 群落因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生态环境、演替特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群落的分类。把一个地区内调查的植物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周围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群落的排序。 1.整体性说(有机体学派、准有机体学派) 在植物生态学发展的早期,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1916;1928)认为,植物群落类似一个有机体:其理论根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因此,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就像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他认为这种比拟是特别真实的,每一个顶极群落破坏后都能够通过基本上是同样形式的发展阶段再到达顶极阶段。 著名的法瑞学派创始人Braun-Blanquet(1928;1932)和另外一些学者(Nichols,1917;Warming,1909)把植物群落比拟为物种,把植物群落的分类看作与生物有机体的分类相似。

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之科学。 一.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的定义 群落(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棗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上述的三个部分,从目前来看,植物群落学研究得最多,也最深入,群落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多半是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获得的。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植物社会学(phytosociolog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它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发展以及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动物群落学的研究较植物群落困难,起步也相对较晚,但对近代群落生态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些原理,如中度干扰说对形成群落结构的意义,竞争压力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形成群落结构和功能基础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许多重要生态学原理,多数是由动物学家研究开始,并与动物群落学的进展分不开。最有效的群落生态学研究,应该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 (二)群落的性质 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 ①"有机体"学派认为:沿着环境梯度或连续环境的群落组成了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因此生物群落是间断分开的。法国的Braun-Blanquet、美国的Clements和英国的Tansley等支持上述观点。 ②"个体"学派则认为:在连续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因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意认定的。前苏联的Ramensky、美国Gleason的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上述观点。 虽然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群落存既在着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间断性的一面。如果采取生境梯度的分析的方法,即排序的方法来研究连续群变化,虽然在不少情况下,表明群落并不是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而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但事实上,如果排序的结果构成若干点集的话,则可达到群落分类的目的;如果分类允许重叠的话,则又可反映群落的连续性。这一事实反映了群落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并不一定要相互排斥,关键在于研究者从什么角度和尺度看待这个问题。 (三)群落与生态系统 群落和生态系统究竟是生态学中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还是同一层次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两者分开来讨论,如Odum (1983)和Smith(1980)等人,但也有不少学者把它们作为同一个问题来讨论,如Kreb (1985)和Whittaker(1970)等。 但我们认为,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各具独立含义。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整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功

生物的群落与物种多样性

生物的群落与物种多样性 生物的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或生态系统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 生物群体。而物种多样性则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的数量与种类的丰富 程度。生物的群落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和 依赖。 一、群落的形成和特点 生物的群落是由具有相似生态特性的物种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食 物链、食物网等关系相互联系和依赖。群落内的物种通过竞争、捕食、共生等方式相互作用,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在群落中,各种物种根据其适应环境和生态位的不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种间关 系和种内关系。 群落的形成通常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如气候、土壤条件、水资源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有所不同。例如, 在温带地区的森林群落中,常见的物种有针叶树和阔叶树,而在热带 地区的热带雨林群落中,则以热带树种为主要成分。 二、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群落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对于生态平衡的维 持至关重要。物种多样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一个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生物群落具有更好的适应力和抵抗力,能 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和外来干扰。

物种多样性能够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食物、药物、原材料等。而且,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利共生,为生态系统的功能提供了保障。比如,许多植物和昆虫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通过互惠共生的方 式帮助彼此存活和繁衍。 此外,物种多样性还能提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物群落中存在 多个物种时,每个物种都在对其它物种的控制和限制下生活。这样的 生态平衡能够防止某个物种数目过多而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从而 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威胁物种多样性的因素 然而,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干扰时,物种多样性就会 受到威胁。例如,过度的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的破坏和物种的丧失, 过度的捕捞和水污染导致水生物种的灭绝等。此外,气候变化、生物 入侵等也对物种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保护和维护物种多样性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和科学界的重要课题。 各国和组织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项目,加强对 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监测,以及倡导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物 种多样性。只有保护好物种多样性,才能够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总结: 生物的群落与物种多样性紧密相连,彼此相互作用。群落的形成和 特点受到环境的制约,物种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有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 (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 (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 (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 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 (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 3.群落的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 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 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 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若捕食者全部死亡,则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捕食者不存在时的K值比捕食者存在时略大一些) 实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请说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提示: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特点:①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②其中一种表现为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 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区别:竞争的结果有时表现为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捕 食的结果是两个种群相互制约,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特点:①寄生者受益,寄主受害。 ②如果分开,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寄主会生活更好。 ③一般不造成寄主身体残缺,寄生者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1)动物体内:蛔虫、猪肉绦虫、血吸虫、肺炎双球菌等 2)动物体表:虱子、跳蚤 3)植物:小麦线虫、菟丝子 4)细菌:噬菌体 区别:①寄生和腐生 寄生:寄生者从活体获得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腐生:腐生生物从死体获得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②寄生和捕食 寄生: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从而对寄生造成危害。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

期末整理-生态学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生物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具有边界特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2、层次和层片有何异同? 在概念上,层片的划分强调了群落的生态学方面;而层次的划分,着重于群落的形态。在多数情况下,如按生活型类群较大的单位划分层片,则与层次有一致性。如果使用生活型类型较细的单位划分,则两者就不一致,往往层次相同而层片不同。 3、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学意义是什么?(见作业) 群落的外貌:是指群落的外部形态特征,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由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层片结构所决定。 群落的季相:主要层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使群落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外貌。如草原植被,往往发育在温带地区,而温带四季分明,故季相十分明显。 4、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淡水湖泊只有在水深少于5-7米的湖底才开始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 A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漂浮植物残体及矿质颗粒沉积。 B 沉水植物阶段:5-7米水深处先锋植物群落轮藻属植物进一步抬升湖底,2-4米时,金鱼藻、狐尾藻、眼子菜、黑藻、茨藻等出现,湖底抬升速度加快。 C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睡莲科和水鳖科出现,将沉水植物向水深处排挤,湖底抬升速度更快。 D 直立水生植物阶段:芦苇、香蒲等。茂密的根茎使湖底迅速抬升出水面,开始表现陆生环境特点 E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在有机质丰富的潮湿环境中沼泽植物莎草科和禾本科中湿生种类开始生长。但水位的降低和地面蒸发,土壤很快干燥,湿生的草类亦很快地为旱生草类所代替 F 木本植物阶段:喜湿的灌木—树木—森林。由于树木的“水泵”作用,地下水位进一步降低。森林地被物(枯枝落叶、地表植被等改变土壤条件)整个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湖沼填平的过程。通常是从湖沼的周围向湖沼的中心顺序发生的,环境由水生变为中生。 旱生演替系列

4 群落

目录 1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2) 1.1 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 1.2 群落的种类组成 (2) 1.3 群落的结构 (4) 1.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5) 2 群落的动态 (7) 2.1 群落的变化类型 (7) 2.2 群落演替的类型 (7) 2.3 演替顶级学说 (8) 2.4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9) 2.5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9) 2.6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10) 3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0)

1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1.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1)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2)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和密度,从 而决定了群落的外部形态。在植物群落中,通常由其生长类型决定其高级分类单位的特征,如森林、草丛等。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的基础。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生物群落具有一系列结构特点,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构。例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季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等。但其结构常常是松散的,不像一个有机体结构一样清晰,有人称之为松散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就有很大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⑤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具有一定外貌、种类组成和结构的集合体。⑥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 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⑦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无论是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区域角度讲,不同生物群落都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分布。⑧群落的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例如,地势变化较陡的山地垂直带,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边界处。但两栖类常常在水生群落与陆地群落之间移动,使原来清晰的边界变得复杂。 3)群落的性质:个体论观点和机体论观点。①个体论:由于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 与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上合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群落之间并不具备明显的边界。多数情况下群落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②机体论:把群落比拟为一个有机体,看成一个自然单位。由于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过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级阶段的演替过程,因此,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不同发展阶段。 1.2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若去除优势种,并 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因此不仅要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也要保护优势植物和建群植物,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3.亚优势种:个体和数量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一定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5 6 7 8 9 10 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 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14.群落演替主要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上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初生演替还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1 2 响 3 4、 5、流经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人工生态系统中还应考虑人工输入的能量) 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的能量的来源去路: 来源:上一营养级 去路: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 某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完全传给下一营养级的原因:该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未被利用)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背P94图5-6和图5-7)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原因分别是什么?)

简述生物群落的一般特征

简述生物群落的一般特征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多种生物种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包括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种群,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的一般特征有以下几点: 1. 生物种类多样性 生物群落中包含了多种生物种群,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同的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些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食物链、食物网等多种生态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 生态位分化 生物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和角色。不同的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3. 生物量和生产力高 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庞大,生物量和生产力也较高。这是因为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生存条件,使得生物种群数量庞大、生物量和生产力也较高。 4. 物种组成稳定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物种消失或

增加。这是因为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生态平衡,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5. 生态系统功能完整 生物群落中的生态系统功能非常完整,包括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种生态功能。这个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生存条件,使得生物种群数量庞大、生物量和生产力也较高。同时,这个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生物群落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含了多种生物种群,这些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一般特征包括了生物种类多样性、生态位分化、生物量和生产力高、物种组成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等。

游离生物群落的形成教案

游离生物群落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游离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游离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态环境中的游离生物群落。 二、教学重点 1. 游离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点; 2. 游离生物群落形成的过程; 3. 游离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Step 1: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有哪些特点? Step 2:概念讲解 1. 游离生物群落的定义: 游离生物群落是指由各种生物个体在某一生态环境中构成的临时性非稳定的群落。 2. 游离生物群落的特点:

- 个体之间没有显著的相互依存关系; - 个体的出现和离去不会对整个群落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 - 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Step 3:形成过程 1. 游离生物群落形成的过程: - 群落初期:各个生物个体进入生态环境,形成较小规模的聚集; - 群落中期:生物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加,聚集规模扩大; - 群落后期:个体数量达到一定饱和度,聚集规模趋于稳定。 2. 游离生物群落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 生态环境条件:包括水质、温度、光照强度等; - 生物个体特征:个体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 Step 4:案例解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环境,如湖泊生态系统,对其中的游离生物群落进行解析。 1. 生态环境分析: - 湖泊的水质、温度、营养盐含量等特征; - 光照强度、水流速度等影响因素; - 其他可能影响游离生物群落形成的因素。

2. 游离生物群落分析: - 湖泊中的浮游生物群落特点; - 游离生物个体间的关系以及其对整个群落的影响。 Step 5:讨论与总结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总结游离生物群落的形成教案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游离生物群落与其他类型群落的区别是什么? 2. 游离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3. 在实际生态环境中能观察到哪些例子符合游离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点? 四、课堂作业 要求学生以自己所在地的一种生态环境为例,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描述该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游离生物群落,并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游离生物群落的概念、特点、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中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态环境中。后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游离生物群落的认识和理解。

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它们在空间上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通过相互作用而构建起来的生态单元。群落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物种多样性:群落是由多种物种组成的,包括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对维持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2.共同生活环境:群落中的物种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它们通常共享相似的生境需求和资源利用方式。例如,一片森林可以被视为一个群落,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树木、灌木、草本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共同生活在土壤、阳光和水资源等共同的环境中。 3.生物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依赖并通过各种相互作用来维持生态平衡。这些相互作用包括食物链、竞争、共生关系以及物种间的合作等。例如,食物链指的是群落中食物资源的流动关系,群落中的一些物种作为捕食者捕食其他物种作为猎物,维持了群落内物种的相对数量和种群结构。 4.空间结构: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不同物种在群落中占据着不同的生境和资源区域。这种空间结构可以形成不同的生境类型,如河流、湖泊、森林和海洋等。物种通过在不同的生境中定位和分布来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利用冲突。 5.群落动态:群落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会发生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可能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干扰等)和内部群落内部的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和合作)所引起

的。群落动态性是群落的重要特征,它使得群落能够对变化的环境做出适应和调整。 6.生态位分化: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会通过适应不同的生境和资源利用方式来避免过度竞争。这种适应过程被称为生态位分化,它使得不同物种能够在群落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利用方式。生态位分化促进了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群落是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共同生活环境、生物相互作用、空间结构、群落动态和生态位分化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使得群落能够适应和调整环境变化,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群落的基本概念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生活在一个特定环境里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为了研究的方便,生态学家有时把群落这个概念用于某一类生物的集合体,如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微生物菌群,甚至应用于更狭隘的范围内,如鸟类群落、原生动物群落等。有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习性来划分群落,如水生的浮游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农田昆虫群落、草原植物群落等。 生物群落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的生物学家苗比乌司(Möbius)于1880年开始使用,他在研究牡蛎海底群落时,注意到这种动物只有在一定的温度、盐度……等条件下生活,并且,其生活与其他鱼类、甲壳类、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等密切相关,并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于是,他称此统一体为biocoenosis(亦译为生物群落)。一般说来,英美学者习惯于用biotic community一词,而德、俄等学者则用biocoenosis。实际上,这两者的含义是相同的。由此可见,生物群落这个概念的产生,是与强调同一地段内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思想和生态学应用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它之所以在生态学理论中如此重要,是由于它强调了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空间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的物体的面目,任意地散布在地球上的。换言之,它强调的是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因为这样,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物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层次。正如绪论中谈到的那样,从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可见群落是一个高级的层次。把群落看成自然界中层次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就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了,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概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一个新的领域——群落生态学。 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它们各具独立的含义,这一点是无疑的。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群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却除此以外,还包括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功能,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如结构、功能、演变规律等,它既可以被研究,又可以被描述,下表说明了群落、物种和种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表中小写英文字母代表种群。例如群落①由三种生物(三种生物种群)所组成:a1+c1+d1。 从上表可以看出,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或是物种的代表,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成员。由上表还可以看出不同物种在各个群落中出现的相对频率。 二、有关群落性质的两种观点 关于群落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或称为两个学派。 1.有机体学派(organismic school)

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如:在池 塘生物群落中,既有浮萍等水生植物,也有鱼,虾,螺等水生动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等 2、理解: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 的总和。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一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3、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区别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特点: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这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 化;先增加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的为捕食者;一般而 言,被捕食者在整体上的数量多于捕食者。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举例:狼与兔、羊与草、青蛙与昆虫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特点: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竞争的结果有两种:竞争实力相当时,两种生物在数量上相互抑制;竞争实力相差悬殊时, 一方占优势,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坐标曲线图 能量关系图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象和狮子争夺水源等 (3)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特点: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上方不能生存或一方不能生存;数量上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举例:地衣(真菌藻类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4)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 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数量坐标图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尺度: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生态位: 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因子: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二氧化碳、水、温度、光照、食物和其他生物。 限制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的因素。 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接近或到达生物耐受限度时使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遗传漂变:当一个种群中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较少时,下一代个体没有产生后代或等位基因没有传给后代,而和上一代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在一个以上的世代后在

种群中消失或成为唯一的等位基因的现象。即基因频率在小群体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 伴生种:群落的常见种类,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对群落环境的影响不起作用。 关键种: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物种,从群落中消失会使得群落结构发生严重改变,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和多度剧烈变化。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的状态。演替:在某一空间内,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进展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生产力由低逐步增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 种群:在同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集合。 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的各物种的集合。 贝格曼定律: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个体较大。 阿伦定律:恒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突出部位(耳、四肢、尾)有变短的趋势。 他感作用:某些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的资源进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香农-威纳指数:用来描述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具有相同受限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 第2、3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

第2、3节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1.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 ①分布:极度干旱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②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物种少。 ③生物特性:耐旱。 (2)草原生物群落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②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动植物的种类较少。 ③生物特性:耐寒、耐旱。 (3)森林生物群落 ①分布: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②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③生物种类繁多,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2.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适应非生物环境:水分、温度等。 (2)适应生物环境: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1)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特点() (2)荒漠群落结构较森林群落结构复杂() (3)不同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特征() 答案(1)√(2)×(3)√

二、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特征):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 木阶段→乔木阶段。 ③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①概念(特征):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③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不同点 起始条件不同 演替速度慢快趋向形成新群落恢复原群落 经历阶段较多较少 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 更充分的利用 3.影响演替的因素: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 4.演替的结果 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2)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3)初生演替趋向于形成新群落()

10-2群落及其演替

课堂互动探究案2群落及其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季节性及生态位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名师支招] (1)正确辨析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 ①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种内竞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主要包括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②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种内竞争)。 ③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2)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①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②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但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可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③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任务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分布。 (3)观察下列图示,完成与群落空间结构相关的问题 ①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________;B图:________。 ②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______;②动物分层:__________。 B图:地形变化、土壤______、______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易错提醒对群落结构认识的四个易误点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4)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任务3对群落中生态位的认识 (1)生态位的含义:群落中的________都占有各自的空间,具有各自的功能和营养位置。 (2)生态位的影响因素:一个种群能够占据的生态位往往受到竞争、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情况下,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会发生部分重叠,即一部分资源是被共同利用的,而其他部分则被各自占据。 (3)生态位的变化:随着环境的改变,原来的适应者可能会发生生态位移动或改变,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新的适应者将取代其生态位,与其他种群共同维持群落的和谐与稳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