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

二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 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基本原因。回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大体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级是朦昧的阶段。人类社会初期, 在神权论的统治下, 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创造, 人对自然界是无能为力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从属于自然, 在生产实践中只能单纯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 而不能改造自然。由于这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 人口也不多, 因此人与自然界是处在一种低水平的协调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对立的阶段。由于伟大的物种学家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进化理论, 批判了神权论, 树立了自然创造万物的思想 本上是同一时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自然的们的思想,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阶段, 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 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

动性来改造自然, 用自然界的自然资源为自己谋福利, 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社会文明。但是这一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摆得还是不正确的, 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对立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自然资源索取的强度日益加大, 从而就形成了人对自然界的掠夺。

第三个阶段是和谐的阶段。人们在发展经济破坏自然的痛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 人类在一定条件下, 利用自然的两个有限性。一是客观上的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二是人们主观上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由此就把人对人与自

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推进到了更新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

和谐, 人类既要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自然资源为不断发展经济提

供物质基础, 从而就引导人们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自然资源与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物质资料的自然基础。按自然资源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资源, 主要指各种矿产资源; 可再生资源, 主要指各

种生物资源; 可更新资源, 主要指土地资源、水域资源和气候资源等。人类的经

济活动及发展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在生产活动中, 如果没有自然资源的供给,

任何生产都将无法进行, 当然也就生产不出任何物品, 生产活动也就不再存在;

在消费活动中,如果没有了生产领域的供给, 人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 不但难以

转化成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且难以维持生命。人类一代一代地繁衍, 就是开发

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因为当代社会人口增长过快过多,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消耗自然资

源必然又快又多, 甚至会耗尽某些自然资源, 损害后代人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平

等权利, 从而影响可持续发展。因而,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

那么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如何? 从我国现已探明储量的自然资源来看, 储量是

有限的。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山地、高原多于平地。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 2 亩, 比前几年公布的数字又有减少。长期以来, 我国的土地负荷过重, 人均耕地面积少,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土壤流失达50 亿吨。耕地减少而且质量退化。我国现人均森林面积只有1. 65 亩,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 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据估算, 全国每年计划外森林资源的消耗量是国家计划内消耗量的2. 32 倍。可供应的成熟林已满足不了增长的木材需求量, 现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8. 4 立方米, 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 。我国的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 位, 人均河川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居世界第88位。由此可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造成开发利用困难。城市缺水也日趋严重, 全国58%的城市缺水, 达58 亿立方米/ 年, 且地下水严重超采, 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污染也随工农业的发展而日趋严重。我国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但一些大宗消耗的矿产资源并不富有, 满足不了需求, 亟需探索新的替代资源和开采选矿技术。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00 年时, 除煤炭可充分保证国内需求和部分出口外, 铁、铝、铜、锌等只能基本保证需要。2020 年的矿产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中、长期经济目标的实现, 而且还将关系到后代人的长远利益。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低。

2.3.1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资源的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既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然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的资源利用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促

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或

趋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协调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确定这个

合理利用资源的度。

无论是自然资源经济学还是生态经济学,都强调用经济学的原理来研究资

源的稀缺与利用。确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度,需要用到经济学的原理。自然

资源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价格不仅是资源在不

同部门(个人)之间配置的信号,也是调节资源供给和需求关系的重要工具。

因此,从资源价格出发,研究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对确定合

理的资源利用的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图一为自然资源价格与自然资源利用

的关系图。其中,D为自然资源的需求曲线,MSC为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社会

成本,MPC为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私人(企业)成本,P2和P3分别为考虑

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时的均衡价格。

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3不同的关系,即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和过

度性损失。代价性损失是指在市场功能完整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中必需的资源

开发数量,也就是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合理的代价,这个代价的标准是在资源

利用外部性内化的基础上,其配置达到一个相对自由竞争的市场均衡。在这个

关系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处于相互促进的阶段,该阶段的资源利用符合社

会总体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因此,代价性损失就是合理利用资源的度。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损失不可避免,但只要是保证

资源利用在代价性损失范围内就是合理的利用。这也提供了协调资源利用与经

济发展矛盾的途径。在实际情况中,我国的资源利用由于市场发育滞后和政府

的较多干预,过度性损失比较严重。

2.3.2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全面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机制和活力, 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这是主要的方面。但

同时它也给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当前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 在使自然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情况下, 避免过去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存在的各种严重浪费,同时要研究市场经济本身在充分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中作用的某些不足, 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

可持续发展经济上的作用得到切实正确的发挥。

实现这一要求, 关键的一点, 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全面、正确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包括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积极作用和避免由于其本身的局限可能带来的某些消极作用。为此, 首先就需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内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并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仁给以正确的引导。

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指导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自然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看到, 它既能推动可再生自然资,如生物资源, 源源不断地被人们长远持续利用,又能推动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在有限存量之内, 最大限度地被人们长期持续利用, 两者都属于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范畴, 都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促进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4.1我国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管理

我国的资源和经济管理长期以来以非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所带来的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当前转向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一步的经济改革。

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这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落实于指导全国人民行动的重要措施。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计划管理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并

不矛盾。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的报告中就已指出, 要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改进我国的计划管理, 他指出我国“今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不但要进行综合经济平衡, 也要进行生态经济的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并已规定要将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行动对策纳入我国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并积极推进实施。这样做必将大大推进我国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进程。

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调整经济结构。其中既包括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也包括调整我国的地区经济结构。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关键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确定我国的产业政策, 即把它们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在所确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指导下, 我国应该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环境严重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而积极鼓励并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合理调整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关键是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分别明确各自的资源优势, 包括自然资源基础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 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实行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同时要实行优势互补。当前我国一个重大的问题是要促进加强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促进实现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克服短期行为。在我国长期以来非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到处存在。例如农业上的掠夺地力, 林业上的滥

砍乱伐, 牧业上的超载过牧, 渔业上的竭泽而渔, 以及工业和矿业上的“三废”任意排放和野蛮开采等等, 都是典型的表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又是经济发展的原料基础, 发展经济中的短期经济行为大多突出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上, 其结果必然是既破坏了生态, 又限制了经济。这些短期行为的产生, 根源在于主管和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急功近利, 单纯着眼于经济而忽视生态,只看到某些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和全局的经济利益。因此只有把人们的认识放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才能克服这些形形色色的短期行为, 从而把我国经济的发展切实放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2.4.2如何协调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不是靠少数决策者和专家就能推动的,它有赖于全民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把生态道德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纳入到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帮助唤醒每个公民的生态意识,进而超越自私和浅视的视野,自觉做一名大自然的‘守法公民’;要建设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氛围,使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受到社会谴责,不为公众所容忍。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我国新资源观的确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要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应采取如下几项主要措施:

(1)建立自然资源利用限制线(既所谓的资源‘红线’),对水、土地、空气、森林、草地、矿藏、以及其它资源都分别确定科学的开发利用范围;

(2)通过征集资源开发利用税、环境补偿税,建立资源、环境许可证制度等,促进社会向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

(3)建立最低生态与环境标准,归还人类要求所处生境达到最低标准的权利;

(4)建立使资源和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机制,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纳入成本核算中,使环境因素被纳入决策全过程;

(5)确定行业和区域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可规范本行业的发展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可规范并协调不同行业的行为;

(6)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问题协调机构,并赋予其宏观调控的法律权力;

(7)开展资源、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科学、资源科学知识,全面培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识;

(8)加大对资源、环境、生态研究的投入,制定长期研究政策。

三总结

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 也是我国当前和21发展经济的主题。它的核心是充分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问

题。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 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交织愈来愈复杂。事实已经证

明, 当今的经济发展问题, 单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不能解决, 而必须依靠它

们的相互结合。适应这一要求, 也形成了一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新

兴边缘科学。本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包括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和现实经济的发

展情况出发, 探讨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必然性,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

论指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进行我国经济改革的问题, 最终在促进我国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松霈《论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学报

2淑丽《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3谭荣,曲福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第六讲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案 【课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高考考点: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点解读: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能够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成因与分布特征 3.以水资源为例,通过读图分析世界及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不同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高考展望: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在区域发展中,考查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形式上看以图表资料和热点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还能记住哪些自然资源?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什么意义?人们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回答不全面,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复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部分内容。 考点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知识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完成《高考总复习》P67“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分类:按是否可再生分为两类 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的特征: ①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一般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不仅仅体现在空间上,也可以体现在时间上。对于某一种资源而言,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因此,产生的自然资源的跨时空调配需求。 ②自然资源间存在着联系性。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可能会引起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的变化。比如,森林资源的破坏可能会造成土地资源质量的下降。 ③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是不可再生的,固然是有限的;但纵使是可再生资源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段之内也是有限的。比如,对于某一个区域的水资源而言,在一定时间段内,如果过度利用,则会造成更水资源的枯竭。人类过度狩猎某生物物种,则可能造成该种生物资源的灭绝。 ④自然资源的发展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范畴是在不断扩大的。截止到当前为止,整个地球上,在人类可预期的未来,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资源了。【想一想】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之间关系的是: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读图,运用交流、分析的方法,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实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初步认识 到合理利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难点: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课前调查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活动一: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活动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活动三:桑基鱼塘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理解并描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 活动四:局部地区自然资源改善的条件。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探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

板书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 2、自然资源的种类 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二、合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采取措施改善局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条件 3、设计说明 内容分析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是《初中科学》第十五章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策略等。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人口增长以及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人口增长所引发的众多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侧重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对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能源的相关知识,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而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需要有一定量的数据和事例的分析,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阅读图表、分析典型事例,获得有关自然资源的知识,同时也知道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利用用

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枣庄八中南校詹井周 【课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讲练结合、当堂达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出示幻灯片:四大文明古国及所在大河位置。 人类文明发祥地大多产生和发展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大河流域,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以外,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也相继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这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我们2013年高考的热点之一。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板书课题]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1、概念:自然资源即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关于它的概念我们要理解三个内涵。 ①自然属性:即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四大圈层中。如气候资源、水资 源、生物资源、土地和矿产资源。而经过人类加工后形成的如火电(能源)就不属于自然资源。 ②社会属性:是用于生产和生活,才能称之为资源。如农业生产中,要利用光、热、 水、土地等资源。 ③物质与能量。前者作为物质被利用,而后者被当作能源利用。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就是物质与能量的两个典型代表。 2、分类:按是否可再生分为两类 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特别地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3、特征: ①分布的不均衡性。 ②资源间的联系性。 ③数量的有限性。 ④利用的发展性。 [典例解剖] 例1、右图所示,能正确 反映三者之间关系的示意 图为()

解题思路: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二者是包含关系。而有些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为一次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这其中也有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也有些不属于矿产资源如太阳能。另外一些能源则是人类加工后形成的二次能源,如火电、核电等。故能源与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均为相交的关系 参考答案:C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以水资源为例,来通过读资料和图表,分析一下其分布特征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为合理利用其他自然资源提供一个研究的思路。 二、水资源 1、水资源及分布 [自主学习] 结合下图,完成《高考总复习》P79“知识梳理”,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是什么,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世界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③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诱导点拨] ①狭义水资源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通过左图可知: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所以,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因素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②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亚洲、南美较多,而大洋洲最少。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区域面积大小,影响到集水范围;二是降水量;三是蒸发量; ③中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空间上由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这是因为我国的降水总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造成的;而时间分配上也不均衡,受不稳定的夏季风的影响,夏秋多,冬春少,且年际变化大。 【过渡语】那么,水资源对人类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P61文字,完成《高考总复习》P80“知识梳理”,并能举例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诱导点拨] (结合幻灯片:千岛湖和农夫山泉等)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西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小有水资源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而“农夫山泉”成为了瓶装水中效益较好的品牌利益于水资源的质量。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则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目前,更多的地区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那我们如何合理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为环境资源工作创造了良好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环境资源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对今后 年和 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规划,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新时期环境资源工作的重要指南,标志着环境资源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保护和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资源法制体系日趋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国已经有 部环保法律, 多项行政法规, 多件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多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 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初见雏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 个生态省、 个生态示范区、 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或城区、 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所国家级 绿色学校 和 个省市级 绿色社区 。我国已经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也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形成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的逐渐建立完善,创造了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决策体系,这些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良好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趋势展望 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 十一五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发展趋势。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环境保护和资

3497.商务星球初中地理八上《3活动课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word教案 (1)

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课型】活动课 【课标要求】 【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式学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小组竞赛。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如何? 2.如何合理配置水资源? 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张问题同我国 的其他自然资源问题一样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合 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我们采用 “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法来探讨这一课题。 介绍“问题-解决”式学习基本流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了解 “问题-解决”式学习 基本流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二、探究研讨,质疑问难知识点一:了解国情,发现问题 读课文P69-70材料,完成下面内容: 1、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中的原料、燃料,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资源种类()、总量()、许 多自然资源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 3、根据材料二找到石油消费大于生产分界点及其与汽车保有量的关 系,明确我国石油需要大量进口,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的数量 ()。 4、根据材料三了解我国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引导学生我国中西部 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 贫乏,但经济发达。说明重要自然资源集中分布区与经济发达地区 距离()。 5、活动“观察身边的资源浪费现象” 展示图片: 按照课本给出的数据 知道中国人均资源占 有量,认识我国人均 资源量不足的现状。 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应 采取的对策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 题,教师应给学生足 阅读 材料,查 找,对比分 析、讨论, 交流彼此 看法,小组 探究找出 问题。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认识自然资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在自然资源分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因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可更新资源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的事实,培养学生初步建立起资源保护的观念。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生存于地球上,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等所需要的物质、能量,都取之于自然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什么,也就是分析地球上主要有哪些资源。 展示实物标本:将铁矿石、木材、煤、一杯水置于讲台上。

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注意观察黑板上的景观图和讲台上的实物标本,将同学分成五组,确定下列五个议题,每组一个,讨论5分钟后,每组推选一个发言人发言。 议题一:土地的重要意义 议题二:阳光及其利用 议题三:水和水的利用 议题四:森林的作用 议题五:煤和铁矿石的利用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都叫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注意分析自然资源概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们是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自然存在。) ②它们对于人类有没有应用价值?(有应用价值。) [教师总结] 凡含有上述两个属性的,即可称为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板书) 这些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叫做自然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事物,是不是自然资源? 土壤(是)鱼虾(是) 春小麦(否)汽车(否) 草原(是)袋鼠(是) 教师:明确了自然资源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概念,还要明确自然资源都包括哪些种类。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师:按照自然资源在短时间内能否再生或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分成两类,即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并说明理由。 ①太阳能:可更新资源,因为太阳不停地发光发热,人类可以永远利用,取之不尽。 ②森林: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 ③石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完了,不能短时间内再生。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 用战略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一)水资源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教案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二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概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道理。 2.能够树立爱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1.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怎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接着上一节的内容介绍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性问题——资源。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认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可基本认识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资源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按照课本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分析和游戏的完成,并针对每个探究活动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总结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与世界人均拥有量之间的差距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等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这些收集中国自然资源资料,以及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 是人类过渡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的一种行为。自然资源与人类社 会密切联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呢 初步了解过度开发对自 然资源造成的影响。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的“探 究竟1”并讨论“人类在开发自然资 源时存在哪些问题” 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捕鱼”游 戏,并讨论哪种方法能捕到更多 的鱼。最后可以确定每次捕捉10 条“鱼”可以捕到数量最多的鱼,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个 结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林 木的砍伐、野生动物毛皮的采 集、鱼类的捕捉等。进而引出资 源开发利用应保持适度的结论。 阅读课本的“探究竟1”进 行讨论,分析人类在利 用自然资源时存在的问 题。 按照课本的叙述完成游 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讨论,进而认识资 源开发利用应注意适度 的问题。 拓展应用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针对人与自然资源的关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 二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 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

浅谈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浅谈自然资源 姓名班级学号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工业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林产品资、旅游资源、草原产品资源等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 从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关系,即按照资源的性质,划分为四类: a 环境资源,如太阳光,地热,空气和天然水等。b 生物资源,如动物、森林、草场等。c 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d 矿藏资源,包括能源、各种矿物等。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地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 自然资源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从自然资源利用的一般过程来看,社会生产最终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然后再

年高二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含答案)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教材第49页图3.17 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 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 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 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学业达标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②利用率过高③水污染严重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③灌溉用水量大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1.C 2.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 答案:B 4.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是( )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通过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的阐述和反思,提出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分析了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提出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指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国家以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关键词自然资源可持续环境保护 引言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使得资源消耗过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针对我国而言,森林面积逐步减少、土地侵蚀严重、物种丰富度不断降低、能源短缺、大气与水资源等污染严重。而造成这些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把自然资源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而无偿挥霍,只看到经济的发展而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那么人类离灭亡的距离也就不远了。所以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研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处于并将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发展中阶段,环境问题依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缺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覆盖率从建国起就一直迅速下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水域和大气污染逐年严重。根据报告显示,我国“十五”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完全实现,基本上只完成目标的一半左右,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严重超出环境的有效承载量,各大城市空气污染超标,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正在经受百年来最严重、最困难的环境污染局面,污染事故多发,对其应该采取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治理环境污染以及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而且建立了各类环境保护组织。在重视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人人环保的高度,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潜在要求,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 变动性 自然资源的定义一直在延伸,其广度和深度都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随着不可再生资源被逐渐消耗和地质勘探出新资源的发现,自然资源总是在不断变化,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才能丰富自然资源。 2 有限性 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有限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数量少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它是地质活动几百万年形成的,不是认为可以重复的,其未来趋势就是越来越少。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如果取某个区域来说,其能量也是有限的。水资源虽说是可以循环使用,但是每段时间内其使用也是受到限制的,如果利用超出了其承受能力,那么良性循环就会转变成恶性循环。所以说,从时代发展人类认识水平来看,自然资源必然是有限的。 3 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正是其有限性的直观反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是一定的,但是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正好构成了其稀缺性的自然属性。

【心得体会】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 学习强国爱我中华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等文件。这对于实现国土空间合理规划和利用,正确处理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其中,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区划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是协调自然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性工作。 1、“三区三线”规划立足全要素保护 “三区”是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其中,城镇空间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农业空间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生态空间指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三线”是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三区”突出主导功能划分,“三线”侧重边界的刚性管控,新的“三区三线”规划要服务于全域全类型用途管控,管制核心要由耕地资源单要素保护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保护转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党的十九大明确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首先,本条标准中“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属于行为条件,其中“说明……”中的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属于认知内容。 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阐释……”。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的层次。 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基本能力的要求。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学会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如水资源,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定位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在全章中起到了一个总结提高的作用。前两章对水圈的基本概况,尤其是水循环和水运动有了系统学习,这为本节进一步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和措施提出了必要性,也将前两节的理论学习上升到本节的实践方法类的学习,是总结升华的部分。 2.线索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主要是围绕水资源这一知识点展开,先让学生掌握什么是水资源以及判定水资源丰缺的标准,再次分析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以加强学生对水资源重要性的主观认识,最后再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阐述利用水资源的合理方法。总结来说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套思路展开的。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练习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教材第40页思考 思考提示:“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教材第41页思考 思考提示:1.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 2.短期内,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不便甚至危机,但从长期看,人类必能寻求出新的石油替代品。 3.人们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寻找可再生能源作为替代品。 (三)教材第42页思考 思考提示:1.节约能源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能源管理和人们的节能意识同样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通过发展科技,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还要树立节约意识,自觉节约能源。 2.可从照明、取暖、做饭、烧水等生活方面和节约日常工业用品如纸张等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能,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同样要消耗大量能源。 (四)教材第44页(上)思考 思考提示: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而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又主要与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季节等密切相关。 (五)教材第44页(下)思考 思考提示: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 (六)教材第46页思考 思考提示:相似点:都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都是洁净、可再生的资源。不同点:生物燃料属于二次能源,风能、水能属于一次能源。 [课堂小结]

1.在世界两大煤带上的国家是( ) A.巴西、中国B.俄罗斯、南非 C.美国、乌克兰D.加拿大、澳大利亚 答案:C 2.下列关于我国能源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热丰富B.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季节比南方长,是因为北方原料丰富 C.西南地区水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D.华东、华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解析:云南一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北方气温低,利用沼气的季节短。华北、华南地区由于地势落差较小,水能资源远比西北、中南地区少。 答案:C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 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完成第3~4题。

浅谈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浅谈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地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才会有所进步。那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有哪些认识呢? 首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物质基础。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否则,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调必将危及社会稳定和谐,甚至影响文明的进程。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但是这对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是完全可能协调的,我们既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竞争力,又可以使生态环境的质量逐步好转。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决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而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时修复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格防范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努力实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资源环境基础。 其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保护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统一。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进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面临新形势实施的伟大战略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统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地区。当前,城市和工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已经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产生了十分严重恶劣的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也正在产生大量污染影响环境、破坏生态。因此,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问题将是对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廓清解决“三农”问题的实施路径,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生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上,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同改善

第三章3.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1).教案参赛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1) ――土地资源的特点 恩施市红土乡民族初级中学谭燕华 教材分析: 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土地资源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本节内容是商务星球版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中第一目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土地利用类型,以此作为铺垫,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接着介绍了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分布,以及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量少的特点。教材还通过一个“活动”特别指出了我国人均耕地少的特点,旨在为理解我国土地国策做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难点是理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原因。 思路设计: 本节内容是继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及《中国的自然环境》后的首节内容,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分别是:复习导入、展示目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在课堂导入上,我采取了复习导入的方法。紧密联系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了三个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知识上的准备。紧接着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的色彩。所以在第三、四个环节上,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创造能力。课堂重在落实,在第五个环节上,我设计了六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用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我设计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对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土地的不同类型 2、通过读图,认识到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通过读图,理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4、通过读图,理解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小。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