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1.1.广义的教育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1.3.教育者

1.4.正规学校教育

1.5.非正规教育

1.6.非正式教育

1.7.全民教育

1.8.终身教育

1.9.教育民主化

1.l0.教育现代化

1.11.人的个体发展

2.1.物质环境

2.2.精神环境

2.3.文化(广义)

2.4.文化(狭义)

2.5.文化传递

2.6.文化选择

2.7.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

3.1.儿童的发展

3.2.“回忆说”

3.3.成熟势力说

3.4.先天因素

3.5.后天因素

3.6.遗传素质

3.7.年龄特征

3.8.智力

3.9.儿童观

4.1.会堂教育时期

4.2.“白板说”

4.3.自然教育

4.4.恩物

4.5.经验

4.6.儿童中心论

4.7.做中学

4.8.发现式教学法

4.9.多层智力观

4.l0.最近发展区

4.11.情商

4.12.教学做合一

4.13.幼儿的完整学习

4.l4.整个教学法

5.1.教育目的

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6.1.活动区

6.2.活动区的界限性

6.3.活动区的相容性

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6.5.创造性游戏

6.6.有规则游戏

6.7.结构游戏

7.1.独立自主性

7.2.发展适宜性

7.3.综合性原则

7.4.启蒙性原则

7.5.活动性原则

8.1.直观形象法

8.2.参观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

8.4.语言法

8.5.讨论法

8.6.移情法

8.7.角色扮演法

8.8.环境体验法

8.9.行动操练法

8.l0.发泄法

8.11.表扬鼓励法

8.l2.批评惩罚法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

8.l4.认知提示

8.15.情绪追忆

8.16.情感换位

8.17.心智技能练习

9.1.家庭结构

9.2.核心家庭

9.3.不完整家庭

9.4.联合家庭

9.5.扩大家庭

10.1.托儿所

10.2.保教性

10.3.健康

10.4.睡眠

11.1.幼儿园

11.2.“提前开始”计划

11.3.中期目标

11.4.近期目标

11.5.活动目标

11.6.完整儿童

11.7.幼儿园环境

12.1.分离焦虑

12.2.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

12.4.学前班

12.5.混合班

12.6.攻击性行为

13.1.家长参与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14.2.保育员

15.1.社区名词解释题答案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

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

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

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

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

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从广

义的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

人员、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

家庭中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会教育

中的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员,自学活动中的

个人也承担了部分教育者的责任。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

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

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

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

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

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

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

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全民教育

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能力,是社

会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要选择,同时

又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控制人口、提高

人口质量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先决条件。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

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

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

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

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

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

式。终身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无限,

是对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人的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满足。

1.9.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

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

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

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

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

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

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

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

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

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

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

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

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

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

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

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

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

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

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

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

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

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

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

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

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

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的变化都

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内容引

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

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

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

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

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

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

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

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

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

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

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

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

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

照这个顺序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每个儿

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环境和教育不是

发展的主要原因,它虽然可能暂时影响儿

童发展的速度,例如营养不良或教育剥夺

就可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但后者最终还

是由生物因素所控制。

3.4.先天因素: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

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

3.5.后天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3.6.遗传素质: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

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

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

等。

3.7.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

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3.8.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

性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

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

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3.9.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

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

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

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4.1.会堂教育时期:在公元前586年犹太国

灭亡了,犹太人开始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

活,希伯来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吞并的

危险。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不仅对希伯

来的历史和家乡一无所知,并甘愿让本民

族的文化成为新式文明的一部分。希伯来

人的首领们意识到本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

的关键时期。为了希伯来团结起来,使他

们怀念过去和设法回到故乡,犹太人开始

建立起犹太会堂。

4.2.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而著称于

世。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

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来

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

洛克认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

于教育。

4.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

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

顺应人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

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

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

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

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

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4.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

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

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

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

初步训练。

4.5.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

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这样,

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

就形成了经验。

4.6.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

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

应该是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因为是儿童,

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育的质和量,所以

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

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也就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儿童为中心。

4.7.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

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

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

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

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

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8.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

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

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这就

是发现式教学法。这个过程就是利用儿童

的好奇心,使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允许

他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

足他们发现需要的过程。

4.9.多层智力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

德·加德纳(HowardGardener)花了数年时

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响,其研究

结论是简单但极其重要的。加德纳指出,

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

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

4.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

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

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

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

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

的那个区域。

4.11.情商:英文为EmotionalIntelligence。

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

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

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

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4.12.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面,~是怎

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

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

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

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

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

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

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相

结合,学以致用。

4.13.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

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

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

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4.14.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

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

童。运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

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

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

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5.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

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

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

其身心和谐发展。

6.1.活动区:近年来伴随幼教改革的推行而

出现的新生事物。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

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了

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

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的

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

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

6.2.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

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

管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

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

6.3.活动区的相容性: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

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

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

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

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

活动区的需要。如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

戏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积木区;幼儿在自

然区的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区,如幼儿

在自然区观察了金鱼以后,可能就想把金

鱼在水里游的情景画出来。

6.5.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

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

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

游戏等。

6.6.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

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

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6.7.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

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

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

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

材料。

7.1.独立自主性: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

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

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

代替。

7.2.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

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

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

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

二是个体适宜性。

7.3.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

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

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

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

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

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7.4.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

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

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实质

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蒙昧状态的教育,

俗话叫“开窍”。

7.5.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

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

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

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

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

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活

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

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

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

要内容和形式。

8.1.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

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

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

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

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

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

8.2.参观法: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

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

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

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

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

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

应的教育活动。

8.4.语言法: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

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

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

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最常见的语言法有

故事法和讨论法两种。

8.5.讨论法: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

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

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

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

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

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8.6.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

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

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

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

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

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

社会行为的养成。

8.7.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

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

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

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

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

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8.8.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

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

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

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8.9。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

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

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8.10.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

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

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

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发

泄,二是心理的发泄。是使儿童生理心理

得到正常发展的重要方法。

8.11.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

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

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

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

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

进儿童良性发展。

8.12.批评惩罚法:与表扬鼓励法相反的教

育方法,也是儿童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强化

方式(负面的)。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

的确认、肯定,而批评则是对儿童不当行

为的定性、否定;惩罚法也能像鼓励法那

样帮助儿童明确是非,但如果使用不当,

则会对儿童的自尊、自信和上进心造成一

定的伤害。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

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

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

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8.14.认知提示: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

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

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

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

会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儿童

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

角色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

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

认知基础。

8.15.情绪追忆:运用言语提示唤醒被试在

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

绪、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

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

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从而

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各种情感。

8.16.情感换位: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

的社会情境(家庭一父母~老人~邻居,幼

儿园一同伴一老师等),让儿童进行分析讨

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被试转换到他人的

位置去体验情境中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

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的发展。

8.17.心智技能练习:借助于内部语言,认

识事物时智力活动的技能练习,是顺利完

成某些具体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想象和

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方式。

9.1.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

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

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

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如单亲家

庭)。

9.2.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关

系比较密切,父母本身的价值观念、文化

教养、性格等对子女产生比较直接和全面

的作用。同时由于在核心家庭中只有父母

和子女,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容易

使孩子出现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特征。

9.3.不完整家庭:一般是指单亲家庭。在单

亲家庭生活的孩子,只有母亲或父亲和他

共同生活,一位家长担任了父亲和母亲的

双重角色,容易使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

出现混淆和模糊,不利于人格的发展。此

外,在这类家庭生活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

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扰,有时甚至面临经

济的困难,家庭生活气氛也会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9.4.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

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

9.5.扩大家庭: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内的

家庭。

10.1.托儿所: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

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

10.2.保教性:托儿所教育是保教并重的教

育,是根据d,JL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保育和教育,使3岁前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10.3.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

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理健康。

10.4.睡眠:有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的自然休息。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得以恢复,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免于衰竭和破坏,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能将人在白天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排除无用的信息。

11.1.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

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1.2.“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名的“提前

开始”计划(HeadStartProgram),就是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1.3.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

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1.4.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

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11.5.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

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11.6.完整儿童: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

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问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11.7.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

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12.1.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

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12.2.心理断乳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

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

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12.4.学前班: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

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

12.5.混合班: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

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12.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

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

13.1.家长参与: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

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教育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14.2.保育员: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

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

15.1.社区: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

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 2.1.公文的现行效用:又称现实执行效用或时效,是指公文直接形成于其内容所针对的现行公务活动中并直接发挥实际效用。具体来说,是指公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机构和人员范围内,对机构或个人行文产生的约束力、强制执行力和其他强制性影响。 2.2.公文的历史效用:是指其对印证历史事实、反映历史发展过程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是其转化为档案的内在依据。 2.3.正式通用公文:根据有关规定在各类社会组织共同使用的正式公文,具有法定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特点。 2.4.内部通用公文:简称内部文书,即在社会组织内部通用的公文,具有复杂性、内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5.专用公文:亦称专门文书,是某一业务系统、某一行业根据专门工作的特殊需要而使用的,具有该业务系统或该行业特定内容和体式的公务文书,使用范围具有极强的专门性和限制性。 2.6.纸质文书:以纸张为物质载体的文件。纸质文书是目前公文处理工作中使用最为普遍、使用频率最高的。 2.7.感光介质文件:以感光胶片、相纸等感光材料为物质载体的文件。 2.8.规范类文书:由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9.领导指导类文书:由各级领导、指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制发的用于颁布政令、部署工作、批复事项的文件。如命令、决定、指示批复等。 2.10.报请类文书:由被领导、指导机关向有关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提出建议、清求指示或批准时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等。 2.11.知照类文书:面向社会或特定范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或在其内部范围内)为公布、通知有关事项、通报情况、联系工作、商洽事宜、交流信息而制发的文件。如通告、公告、通知、通报、公函等。 2.12.契约类文书:由双方或数方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义务而签订的作为工作依据或法律凭证的文件。如合同、协议书等。 2.13.会议文书:是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14.秘密级文件:又称秘密件,指涉及党和国家一般机密的文件,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一定损害。 2.15.特急件:内容至关重要且特别紧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 2.16.定稿:又称原稿、底稿,是经领导人审阅签发或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最后完成稿,是缮印正本的依据。 2.17.正本:根据定稿缮印的、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 2.18。试行本:指发文机关认为规范类文书的内容尚不成熟,日后需根据实践的检验情况予以修订时,先行发布的试行文本,在试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19.暂行本:指发文机关未及制定供长期执行的内容完善的规范类文书时,暂且制发的文本,在暂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20.修订本:指对已发布生效的规范类文书,经实践检验重新予以修改补充后再行发布的文本。 2.21.副本:指再现公文正本内容及全部或部分外形特征的复份或复制本,代替正本和定稿供制作、抄送、传阅、参考和存档之用。 2.22.行政规范性文件(狭义):是指除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外,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公开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可反复适用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等行政文件。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幼儿园的双重工作任务就是保育、教育。 2.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就是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的。 3.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顺序性与阶段性 , 可塑性与可变性。 4.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 ,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5.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现代幼儿教育应把教师、儿童与环境三要素瞧作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6.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恒常性(持久性)、兴趣性(多样性)、渐进性原则。 7.构成儿童品德的四个因素就是知、情、行、意。 8.幼儿活动室以向南或向东为宜,每个儿童占地面积平均为2、5~3平方米。 9.战后国外幼儿教育的地位与职能发生了变化,从照管与保护的意义转而着眼于教育。 10.幼儿教育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轻器械操与模仿操。 11.教育生态学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 中最早提出来的。 12.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与娱乐游戏。 1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与劳工幼稚园,她的办园思想就是中国 化、平民化 ,主张在工农中普及学前教育。 14.“尚自然,展个性”就是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所强调的教育主张。 15.道德认识越深刻,道德情感就越深刻、强烈。 16.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恒常性、循序渐进性。 17.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恒常性、兴趣性、渐进性原则。 18.幼儿园健康检查包括幼儿入园体检与定期健康检查。 19.学前教育学就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与独立体系的学科。 20.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就是跨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 21.幼儿道德意志的特点就是自觉性差、抵抗力弱、。 22.保育、教育就是幼儿园的双重工作任务。 23.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2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就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 25.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与娱乐游戏。 26.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称为“内在的潜力”。 27.“使人类一切心智按照一种自然的顺序与谐地发展”就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 28.知、情、行、意就是构成儿童品德的四个因素。 29.道德认识越深刻,道德情感就越深刻与强烈。 30.幼儿园课程设计应坚持三个原则: 与谐发展、统合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31.现代幼儿教育展现出“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人类化的趋势。 32.瑞典爱伦凯女士提出了20世纪将就是儿童世纪的口号。 33.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轻器械操与。 34.现代儿童观把儿童作为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并确立了现代幼儿教育民主 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基本发展方向。 35.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就是在1632年出版的。 36.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从而订立了保护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准则。 37.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恒常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渐进性原则。 38.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顺序性与阶段性 , 可塑性与可变性。 39.陶行知提出幼稚园实施与谐的生活教育 ,反对束缚儿童个性的教育方法。 40.道德认识越深刻,道德情感就越深刻、强烈。 41.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恒常性、循序渐进性。

【精选】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5.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6.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7.发展: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8.独立自主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9.游戏化方法: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10. 幼儿常规即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1. 幼儿园环境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12. 完整儿童指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榜样示范法 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幻想 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依法执教 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个别差异 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表演游戏 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心理健康 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进而获得快乐、满足以及产生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 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习惯化 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集中思维 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儿童观 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广义的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前班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育行政复议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学前教育学》测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着是。 2.从狭义上来说,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效益,而从广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效益是指。 3.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称为。 4.早上从儿童入园到第一次有组织的班集体活动开始之前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是。 5.根据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和表现性教学活动两大类。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 )。 A.家长会 B.家长咨询 C.父母育儿橱窗 D.家长开放日 2.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小班进行 B.在中班进行 C.在大班进行 D.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 ) A.欧文 B.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4.学前教育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因为其( )。

A.过度教育 B.质量下降 C.功能异化 D.社会不重视 5.属于教师沟通技巧的是( )。 A.目光直视 B.敢于批评 C.语调语速要适当 D.语气要一直不变 6.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 )。 A.保育和教育 B.体育和智育 C.德育和智育 D.保育、教育幼儿及家长服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16分) 1.最近发展区 2.幼儿园生活活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 2.简述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举例说明如何实现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2.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六、案例题(共16分) 菜例: “梧桐树就是梧桐树”,这是我的外甥女甜甜用“就是”造的句。老师用红笔打了一个大叉子。这个句子使我想起了鲁迅的名句“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还有一次我翻看甜甜的图画作业,只见上面画了一个长扁的椭圆。圆是绿色

名词解释题

第1章名词解释 1、软件开发工具: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第三代语言)的基础上,为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从规划、分析、设计、测试、成文和管理各阶段,对软件开发者提供各种不同程度帮助(支持)的一类广泛的软件。 2、第一代语言:即机器语言,是用0、1组成的二进制字符串书写的程序,用纸带等光电设备或通过控制台上的扳键送入机器,得以存储和执行。 3、第四代语言(4GL):第四代语言的原意是非过程化的程序设计语言。针对以处理过程为中心的第三代语言,它希望通过某些标准处理过程的自动生成,使用户可以只要求做什么,而把具体的执行步骤的安排交给软件自动处理。 4、CASE工具:CASE工具指“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或“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思想与软件开发工具完全一致,即应用计算机自身处理信息的巨大能力,帮助人们开发复杂的软件或应用系统。 5、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得”原则力图实现编程工作的可视化,即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的调整与后果的调整同步进行。 6、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初始要求出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抽象出应用领域中实际的信息需求,设计出在计算机系统内外的、合理的信息流程,并规定软件的功能与性能要求,最后形成严格的、明确的、可供实际开发使用的“软件功能说明书”,这个阶段称为需求分析。 7、总体设计:根据软件功能说明书的要求,完成软件的总体设计,包括整个软件的结构设计、公用数据库文件或数据库的设计、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及信息交换的标准等。 8、结构设计:所谓结构设计是把软件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指定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模块测试:根据整体设计时制定的各个模块的设计任务书,对程序员完成的模块进行验收,看它们是否实现了所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10、总体测试:每个模块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后,还要测试整个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检查完成的软件与编写的文档是否一致,这个工作成为总体测试。 11、设计工具:设计工具是最具体的,它是指在实现阶段对人们提供帮助的工具,是最直接帮助人们编写与调试软件的工具。 12、分析工具:分析工具主要指用于支持需求分析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与表述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从逻辑上明确软件功能与要求。 13、计划工具:计划工具从宏观角度看待软件开发,它不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帮助人们组织与实施项目,而且把有关进度、资源、质量、验收情况等信息管理起来,同时考虑到了项目的反复循环、版本更新,实现了“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共享,为信息和软件重用创造了条件。 14、工具的可靠程度:软件开发工具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即在各种各样的干扰下仍能保持正常工作,而不致丢失或弄错信息。 第2章名词解释 1、软件危机:指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引出一系列问题:软件产品交付拖延、错误多、不可靠、费用增大、不能适应应用变化等,因此怀疑大型软件的复杂性是否超越了人的处理能力。 2、水波效应:因修改程序带来的连带影响。当人们修改程序的某一处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修改对相关部分带来的影响,结果出现了新的错误。 3、黑箱检验:输入一些信息,通过观察是否能得出预期输出来判断软件是否正确的一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箱检验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而不能证明程序没错。 4、模块的凝聚性:模块的功能在逻辑上尽可能的单一化、明确化,最好做到模块与任务的一一对应,即每个模块完成一个任务,反之每一项任务仅由一个模块来完成。这也称为模块的凝聚性。 5、模块间的耦合(耦合性):模块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称为耦合。 6、模块间逻辑耦合:如果模块间传递的是控制信号,则称模块间具有逻辑耦合。 7、(对象的)封装性:把对象的静态属性和相关操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不必公开这些属性与操作。 8、(对象的)遗传性: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操作,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不必加以重复说明或规定。 9、即插即用程序设计:即插即用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制造硬件的思路来生产软件。一部分人专门生产软件组件,一部分人设计整个软件结构,并且把软件组件插入这个结构,以便迅速完成大型软件的研制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举例说明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中的作用】: 幼儿教育活动情景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概括教育目标和内容设置的教育活动情景。 作用:一、建构教育活动情境:就且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只有在一种开 放性的教育活动情境中,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聪明才智,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个性,发展健康的体能,促进社会交往能力。 二、监控教育活动情境:1.以物质情境及媒介。2.以幼儿群体为媒介,利用幼儿之 间的相互影响,实现教育目标。3.以教师自身为媒介,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幼儿。4.实行教师角色转换。 三、调节教育活动情境:1.调整物质情境。2.调节教育活动情境气氛。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现象的科学。【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按照心理的本来面 目加以考察,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 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 三.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富有教 育意义的课题,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学习有何特点,】

1. 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势和方法。 2. 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3. 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的参与。 4. 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与促进。 【简述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1. 象征性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 2. 动作日益丰富和精通起来,言语也逐渐发展起来。 3. 象征性游戏中以角色游戏最为典型。 4. 幼儿游戏中,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 观察法: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状态下发生 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研究方法。 2. 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 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 法。 3. 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 料的收集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 测量法: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有关资料的数据资料并加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教育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医务室等是( ) A 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者 D.教育物质资源 2.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 ) A.矛盾的对立面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C.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D.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3.一般衡量社会文化水平的指标是( ) A.人口的性别比例 B.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C.人口的健康状况 D.人口的平均收入 4.我国传统教育的最高目标是( ) A.道德完善 B.智力发展 C.体质增强 D.审美发展 5.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 ) A.文化 B.政治 C.经济 D.教育 6.学前教育阶段可分为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这表明个体发展具有( ) A.规律性 B.个别差异 C.阶段性 D.社会性 7.儿童厌食的起因往往不是因为某一身体部位出现病变,而是因为情绪压抑或紧张等 心理原因,这表明() A.身体发育决定心理发展 B.心理发展影响身体发育 C.身体发育影响心理发展 D.心理发展决定身体发育 8.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的学者是( ) A.柏拉图 B.皮亚杰 C.格塞尔 D.洛克

9.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的教育家是( ) A.福禄贝尔 B.卢梭 C.蒙台梭利 D.夸美纽斯 10.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著作是(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漫话》 C.《人的教育》 D.《爱弥尔》 11.皮亚杰认为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化”的儿童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思维阶段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12.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教育方法是( ) A.自然后果法 B.教学做合一 C.整个教学法 D.发现式教学法 13.如果是色盲或失明的儿童就无从发展视力,也就培养不成画家了,这表明( ) A.遗传决定一切 B.遗传素质为儿童发展提供前提 C.后天环境决定遗传素质 D.教育起主导作用 14.头大、躯干长、四肢短、胸廓的前后和左右径几乎相等的是( ) A.初生儿 B.周岁儿 C.2 岁儿童 D.2 岁半儿童 15.《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 A.1 小时 B.2 小时 C.3 小时 D.4 小时 16.活动室墙饰的高度首先要适合( ) A.幼儿的身高 B.教师的身高 C.家俱的高度 D.房屋的高度 17.在幼儿园内,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是( ) A.教育活动游戏化 B.游戏活动教育化 C.游戏活动系列化 D.游戏活动教学化 18.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这是( ) A.保教结合原则 B.独立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启蒙性原则 19.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问题发表意见,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方法是( ) A.故事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观察法

(完整版)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伦理性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发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课题要有事实依据,应用性课题要有理论依据。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科研假设: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学前教育文献:记载了有关学前教育知识和信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教科书:为某个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学习而编写的专业书籍,偏重于阐述某门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问题,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文献检索: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文献资料的活动。 精读:在粗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求通、求透、求新的阅读。 文献综述: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总体:又称研究总体,是指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 随机性原则:抽样时应使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人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样本。 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型上对研究适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操作性定义: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行为之间的差别进行的具体描述。 观测指杏示: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 主观偏见:就是在观察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观察者对观察结果所作的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或不公正的评价、判断和解释。 实验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记录简单,对观察过程也不进行严格控制的观察。 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发现研究对象表现出有价值的行为时随即进行的描述性的记录,它 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 调查法:调查研究法的简称,是研究者根据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运用座 谈、访问、测验、调查表等手段来收集研究 对象的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 分析,来认识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者通过向有关单位或研究 对象发放经过设计的统一的问卷来收集研 究资料的调查。 访谈调查法:是调查者通过口头交流的方 式,向调查对象提出经过思考或设计的问 题,引起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来收集信息资料 的一种调查。 事实性问题:关于曾经发生过的、业已存在 的或将要发生事件、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 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它一般涉及三种事实: 人口学资料、事物的状态和人的实际行为。 5.问卷:原意是指一种为了统计和调查用 的表述问题的表格。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问卷就是研究者根据研 究的需要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研究内容、收 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 资料的一种工具。 态度性问题:关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某 一现象或某类人的认识、态度以及有关的感 受或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它往往涉及人的思 想、观念、价值倾向、动机、兴趣爱好等方 面的内容。 问卷回收率:研究者收回的由被调查者填答 好的问卷的数量占发放问卷数量的比例。 问卷有效率: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 整有效的问卷所占的比例。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开放性问卷:又叫做无结构型问卷,是指设 计者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甚至对问 题回答形式不作任何具体要求的问卷。 综合性问卷: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 计而成的兼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 问卷。 邮寄问卷:通过邮局来发放和回收的问卷。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法:只按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 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 社会认可效应: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或回答 问题时,是按照社会通常的规范或人们普遍 的期望来回答问题,而不反映自己真实的观 点、态度和行为。 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根 据研究的需要,运用客观性的测量工具来收 集有关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结果的数量化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 效果,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 法。 常模:是某一总体在某个方面已经达到的平 均成绩(或总体的平均发展水平)。 标准化测验: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 行的测验。 量表:就是由教育或心理专家按照严格的科 学程序编制而成的用于测定和评价个体某 种心理品质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一般由测 验指导手册、测验专用的物品材料及记录表 格等组成。 自编测验: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编制的测验工 具进行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目标参照测验:是以事先规定的标准作为测 验结果的评价标准的测验。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操作测验:是测验内容不涉及文字,而是以 实物、图形和工具呈现,被试只需动手操作 即可完成的测验。 纸笔测验:指测验内容为文字材料,被试用 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测验。 人格测验:一般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个性倾向 性方面的测试,包括对人的兴趣、态度、意 志、情绪、性格、气质等内容的测试。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CDCC:1985年由北京师 范大学张厚粲教授、陈帼眉教授等人编制的 用于测试我国城市和大城市郊区3~6岁幼 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其测试 内容分为4个部分16项分测验。其中第1、 2、4项是语言能力测验,第 3、5、6、7、 8项是认知能力测验,第9、10、11项为 社会认知能力测验,第12~16项为身体素 质和动作技能测验。 专家评价法:将制作完成的测验工具及其相 关材料送交教育测验方面的专家,请其对测 验工具及其制作的过程作全面的分析,并提 出评价意见。 测试结果分析法:制作者自己选择一个具有 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该样本中的被试进行 系统的测试来获取反映测试过程和结果的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评估来鉴定测 验。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一 定的方式来主动地操纵和控制某些条件,使 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或产生变化,通过观测 现象产生或变化的事实来确定条件与现象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现场实验:也叫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 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为引起 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 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也叫刺激变 量,又因它被认为是造成某种教育现象发生 变化的原因,又被称为原因变量。 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伴随研究者对自变 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又称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除自变量 以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干扰实 验结果的因素。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是对 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 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 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 验。 真实验:是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 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 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的研究目的,为 科学地验证理论假设而对实验的条件、实验 的形式和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所作的具体计 划和安排,并形成和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 双盲法:研究者在实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 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这 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 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 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 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所得结论的 可推广程度,即实验结果能被正确地应用到 其他非实验情景、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 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总体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推广 到相同或相近的对象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多重处理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或两项以上 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 广到单独处理中。 测验的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 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 体中。 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设计:这是教育实验中 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设计。其具体的操作 是:随机抽选被试,并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 然后使实验组接受自变量操纵,而控制组不 进行实验处理。两组在自变量操纵前后都进 行因变量观测。 经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 中通过探究和反思而获得的有效的知识和 技能。 教育经验: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 取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是 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努力 探索和不断思考的结晶,是通过日积月累而 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的。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进行任何特殊处 理和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人们依据教育实践 所提供的事实,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 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经验思维方法:是相对于理论思维方法而言 的,它是人们运用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 的亲自感受、直接知识乃至传统惯例等进行 思维活动的方法,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和把握 具体事物及外部联系,借此获得新的经验和 将经验上升形成一定层次的理论。 理论思维方法: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 循严密的逻辑而进行思维活动的方法,它是 用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帮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释性总结:除了对经验产生过程的一系列 事实进行描述之外,还必须分析经验存在的 理论依据,揭示其原因和理由,发现与经验 相关的事实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 关系,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经验总结。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 的探索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 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 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 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预诊:是研究者为准备实施某次研究活动而 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分 析。 论证会:是对教育经验总结所形成的结论进 行论证的一种方式,就是邀请有关的教育理 论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的人员集 中对某次教育经验总结的研究活动及其结 论进行研讨,鉴定其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水 平,并提出有关意见。 研究资料的整理: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 对研究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 符合科学要求的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的研究活动。 研究资料的分析:是研究者在对原始的研究 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资料的性质和特 点以及各种各类的研究资料之间的相互关 系进行具体剖析,以求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 间的关系,探求教育活动规律的科研活动。 文字资料:是指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反映研究 对象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以及研究对 象的意见、态度等方面信息的描述性资料。 数据资料: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通过调查、观察、测验等方法得到的用 数量形式来表现的有关资料。 摘要:就是研究者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 比较鉴别,“去粗取精”,区分主次,将最典 型、最能反映实际问题的内容突出出来。 比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 象之间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或者说是一 种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差异性,或从 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寻找同一性的思维方 法,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组(个)研究对象在不 同发展时间的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或者是 对某一事件在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上的特 点所作的比较。 横向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时并存的 各种事物或各种现象所进行的比较。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求异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差异性 进行的比较。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事物(或事物 的属性)按特定的关系进行区分的思维方 法,即将某些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事物与其 他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区别开来的方法。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 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 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指将有关事物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 成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力求从整体的认识上 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 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 是”的问题。 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各成分的数 量而进行的分析,主要解决“有多少”的问 题。 归纳:是从已有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的结论 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 法。 完全归纳法:是指从所有的个别事实和各个 部分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不完全归纳法:是指从部分事实中归纳出一 般结论的方法,又可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 归纳法。 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和 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方法。 公理演绎:是指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 和结论出发进行的演绎。它由三个判断组 成,其中前两个判断是前提,后一个判断是 结论。 假设演绎: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它 是一种条件判断,即前一个判断的存在是后 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 统计图:是运用点、线、面、体组成的几何 图形来更形象更概括地表明所研究的问题, 便于理解和记忆。中数:是指按大小顺序排 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正中间的数,又称中位 数。 正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也发生或大或 小的同方向的变动。 负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发生或大或小 的反方向的变化。 零相关:是指两列变量之间毫无关系。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工作者在科学 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发 现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 值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增值知识。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研究者在科研过程 基本完成之后,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运用 文字或图表等对研究过程及所获得的结论 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表达。 论文:是专门讨论和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在自己对 某一教育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并 获得一定的结论之后,用来系统地阐述研究 过程及研究结论的文章。 科研报告: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 形式,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 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文章。 评价: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价值判 断活动,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作用、功能进 行分析、判断和评定的社会活动。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是人们对某项教育科学 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效用性等方面所进行的 分析、判断和评定。 自我评价:是研究人员对自己已取得的教育 科研成果进行的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是聘请相同(相关)领域中 具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专家来对教育科研成 果进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价者根据具体的评价标 准是对研究成果所作的评语式的鉴定。 定量评价:是评价者通过借用或编制评价工 具、运用数量化的手段来对教育科研成果进 行评价的方法。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 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 作。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 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 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 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 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 动。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带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剖麻雀法:即研究者注重个案的典型性或 对某类总体的代表意义,企图通过对个案的 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虑和分析来认识 同类个体或事件的一般性质的个案研究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 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 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 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 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 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 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 样本。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个案追因研究:就是在某种教育现象发生或 研究对象的某种身心品质形成以后,研究者 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教育现象发生或研究对 象身心品质形成过程的各种资料,追寻和探 究其发生或形成的原因的个案研究。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