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肠道干细胞分离方法

肠道干细胞分离方法

肠道干细胞分离方法

肠道干细胞是肠道上皮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不同细胞类型的能力。分离肠道干细胞对于研究肠道发育、维护和再生等过程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肠道干细胞分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贴壁法:将肠道组织切碎后,将细胞悬浮液加入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皿中,让细胞附着在培养皿底部,再通过培养皿内的培养基和适当激素的刺激,筛选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

2. 磁珠分选法:将肠道组织切碎后,使用特定的干细胞表面标记,将干细胞与其他细胞分离,并使用磁珠分选仪将标记的细胞分离出来。

3. 免疫细胞磁珠分选法:将肠道组织切碎后,使用针对干细胞特异表面标记的抗体,将干细胞与其他细胞分离,并使用磁珠分选仪将标记的细胞分离出来。

4. 细胞流式分选法:将肠道组织分散成细胞悬液后,使用特定的干细胞表面标记,将干细胞与其他细胞分离,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将标记的细胞分离出来。

以上是常用的肠道干细胞分离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

- 1 -

肠道干细胞分离方法

肠道干细胞分离方法 肠道干细胞是指存在于肠道上皮层基底膜下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研究肠道干细胞对于了解肠道组织发育、修复和肿瘤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肠道干细胞研究领域,分离肠道干细胞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肠道干细胞分离方法。 1.组织消化法: 该方法是通过消化肠道组织来分离肠道干细胞。首先,将小鼠或人体肠道组织进行分离,并去除粘液和腺体组织。然后,将组织切片并加入消化酶,比如胰蛋白酶和DNA酶等,将组织分解成单个细胞。最后,通过离心将消化后的细胞分离成上清液和沉淀,上清液中含有肠道干细胞。 2.磁珠分离法: 该方法是利用特定的磁珠和抗体对肠道干细胞进行分离。首先,将肠道组织分离并加入酶,消化组织为单个细胞。然后,在单个细胞中加入特定的抗体-磁珠复合物,抗体能够结合肠道干细胞特定的表面标志物,如Lgr5、接着,将细胞溶液通过磁场,磁珠结合的肠道干细胞会被吸附在磁力架上。最后,通过移除磁力架,可以将肠道干细胞从磁珠中分离出来。 3.流式细胞术: 该方法是通过细胞在流式细胞术仪中的特定性质进行分离。首先,将肠道组织消化为单个细胞。然后,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肠道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如CD44、CD24和Epcam。接着,将单个细胞溶液注入流式细胞术仪中,通过激光激发标记抗体,识别并分离出标记阳性的肠道干细胞。 4.聚集体培养法:

该方法是通过培养肠道组织形成三维聚集体,并从中分离出肠道干细胞。首先,将肠道组织分离并切割成小块,然后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条 件下,肠道干细胞会自发地形成三维聚集体,称为小肠体外培养聚集体(intestinal organoids)。最后,通过物理或酶解去除上清液中的肠道 干细胞。 这些是目前常用的几种肠道干细胞分离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实验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肠道干细胞的分离方法 的进一步改进将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肠道生物学和相关疾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 胃肠干细胞《干细胞基础与临床》

第十一章胃肠干细胞 胃肠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由于其没有明显区别于粘膜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和特异性标志,有关胃肠道干细胞的定位及寿命也所知甚少。 第一节胃干细胞 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常情况下每2~~~7天更新一次,损伤时更新加速。这个过程是由胃的多功能干细胞分化完成的,多功能干细胞分化为胃各种上皮细胞,并能产生完整的胃腺体。虽然普遍认为胃的干细胞位于胃腺的凹部,但对胃干细胞的起源目前尚不统一。目前认为胃腺体的干细胞位于腺体峡部并随着其分化向上下移动。 二.胃干细胞的定位、形态和表面标志 (1)定位:胃干细胞占胃腺细胞的3%,目前认为是单个克隆干细胞产生了所有类型的胃的细胞。胃腺细胞的迁移是双向的,在颈部、峡部区形成胃小凹的单层粘膜上皮,细胞向下迁移形成壁细胞和主细胞。因此,干细胞被认为是位于胃腺的颈部、峡部区. (2)表面标志:Oct-3|4基因是一个POU家族转录因子,只在干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特异表达。Tai等检测了人肝脏、胰腺、乳腺、胃等组织的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系,发现在人的成体干细胞和肿瘤细胞有Oct-4的表达,而分化的细胞没有表达。但目前对于胃干细胞特意标志还知之甚少,因此还没有胃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的可靠方法。 第二节肠道干细胞

哺乳动物肠道是指始于胃幽门止于肛门的连续性消化管道,肠壁结构由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其中肠粘膜上皮是机体代谢最为活跃的场所,肠粘膜上皮细胞终生进行着不间断的自我更新。 一、肠干细胞的概念 小肠干细胞是位于小肠粘膜隐窝底部、潘氏细胞(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细胞呈锥体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的分泌颗粒)上面的未分化细胞。肠粘膜屏障被破坏时,隐窝干细胞将产生溃疡相关细胞并逐渐向绒毛移动,形成单独的导管结构,分泌黏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EGF),EGF又可以促进这种细胞的生成,通过这种残存的干细胞发生对称性分裂以再生隐窝,重建绒毛直至肠粘膜恢复正常。 大肠干细胞是指一群位于肠腺凹陷部并具有增值和分化潜能的未分化大肠上皮细胞。该细胞具有特征性的非对称性有丝分裂。Musashi-1蛋白是肠干细胞非对称性有丝分裂时表达的相关蛋白,是肠干细胞鉴定的重要标志。 二、肠干细胞的定位、数量、周期、分裂 (一)肠道干细胞的定位 肠道干细胞位于肠粘膜的基底层,即隐窝。 隐窝内细胞的分化能力与其位置有关,越往上细胞增殖能力的越小。通过细胞迁移率和细胞位置的变化,推算出小肠隐窝内细胞迁移的起源在第4个位置(从底部起),干细胞底部是潘氏细胞,上部是定向祖细胞,为小肠干细胞瞄着点。形态学上在隐窝纵向切片时以最底部的细胞为“1”依次向上计数,肠道干细胞大约位于第4层细胞的位置,但可以在第2到7层之间波动。 (二)肠道干细胞的数量 目前一般认为隐窝有多个干细胞。Potten等认为每个小肠隐窝有4-6个干细胞,但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其中仅有1个能分化为全部隐窝细胞。 (三)肠道干细胞的周期 小鼠小肠干细胞周期大约为24h,大肠干细胞的周期也较长,为33小时,人小肠干细胞的具体增值时间尚不清楚,估计是鼠小肠干细胞的2—8倍,大概5天。隐窝上部的细胞分化程度更高,平均周期为12—13小时,即每个隐窝每天产生200个左右的细胞。 (四)小肠干细胞的分裂方式 小肠干细胞的增值分化可以以非对称分裂和对称分裂两种方式进行。 非对称分裂指干细胞分裂成一个干细胞和一个分化的子代细胞。

肠道干细胞最新研究进展

肠道干细胞最新研究进展 从分子的角度来看,肠道是一个嘈杂的地方,各种人类细胞和微生物细胞彼此之间相互沟通,从而维持一种稳健而又健康的细胞群落。这个细胞群落的关键是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它们产生多种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保持肠道功能正常。肠道干细胞位于肠黏膜隐窝基底部,即基底隐窝是肠道干细胞的细胞库。正常情况下,位于隐窝基底部的肠道干细胞不断向隐窝顶部(肠腔方向)迁移,整个迁移过程大约3至5天,在迁移过程中肠道干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肠粘膜细胞。 针对肠道干细胞研究近期取得的进展,小编进行了一番盘点,以飨读者。 1.Cell:辅助性T细胞竟调节肠道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 doi:10.1016/j.cell.2018.10.00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检测到一部分肠道干细胞与生活在肠道中的辅助性T细胞(Th细胞)之间存在一种新的交谈形式。他们发现这些肠道干细胞产生MHC II,即一种允许免疫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交谈的表面蛋白复合物,所产生的MHC II会激活Th细胞。最后,他们发现这些肠道干细胞也对附近的Th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作出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1月1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 Helper Cell Cytokines Modulate Intestinal Stem Cell 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on”。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10.008。 然而,肠道干细胞如何作出反应取决于它们接收到的细胞因子信号类型。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促进肠道干细胞开始分化---产生在肠道内壁中发现的不同细胞类型,这可能有助于肠道组织对损伤或感染作出反应。相比之下,肠道干细胞对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作出反应,在感染清除后通过自我更新协助降低免疫反应。这可能有助于肠道在修复后补充和维持它的肠道干细胞库。 2.Cell Stem Cell:禁食增强肠道干细胞的再生能力 doi:10.1016/j.stem.2018.04.001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肠道干细胞开始丧失再生能力。这些干细胞是所有新的肠道细胞的来源,因此这种再生能力下降可能使得从胃肠道感染或影响肠道的其他疾病中康复过来更加困难。 根据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的研究,这种年龄相关的肠道干细胞功能丧失能够通过24小时禁食加以逆转。他们发现禁食显著地改善年老小鼠和年轻小鼠中的肠道干细胞再生能力。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5月3日的Cell Stem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Fasting Activates Fatty Acid Oxidation to Enhance

肠道干细胞与肠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肠道干细胞与肠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耿艳霞 【摘要】The intestinal mucosa epithelial cells are constantly self-renewing for a life time, this is realized by the stem cells through their continuous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ultimate replacement of the lost epithelial cells. This dynamic bal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ormal intestine integrity maintenance, as well as intestinal restoration after injury. Right now, 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treatment after mucosal damage. In the natural wound repair process, intestinal stem cells (ISC) divide faster, and promote the restoration procedure.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C such as its location, molecular marker, and mechanism of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s meaningful in promoting the intesti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regaining after injury.%肠黏膜上皮细胞终身不断自我更新,这一过程须凭借肠道隐窝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ISC)持续增殖、分化,取代终末分化细胞来完成.这种动态平衡在正常肠道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以及肠道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肠道黏膜损伤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ISC在肠道损伤后分裂加快,促进了损伤修复.了解ISC的相关生物学特性,例如定位、标记、分裂分化机制等对于促进肠道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完全修复有着重大意义.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 【年(卷),期】2013(026)002 【总页数】5页(P181-185)

肠道干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Musashi-1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肠道干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Musashi-1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 分析 肠道干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Musashi-1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目的:克隆MSI-1基因的启动子,并进行功能鉴定.方法:通过PCR介导重组的方法,从小鼠基因组DNA中克隆MSI-1基因的5'侧翼片段.Northern Blotting检测MSI-1基因在体外细胞系的表达情况,选择转录分析的细胞平台.构建不同长度的5'末端缺失质粒,通过体外瞬时转染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检测这些5'末端缺失质粒的相对转录活性.结果:Colon26细胞系和B16细胞系均存在MSI-1基因的表达,但Colon26量更多.MSI-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下游73 bp至上游4 939 bp的DNA序列的相对转录活性是pGL3-basic的29.9倍.结论:pMSI+73~-4 939具有驱动报告基因表达的活性,可以作为MSI-1基因的启动子.MSI-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4 011~4 939 bp之间存在调节MSI-1基因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可能与MSI-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有关.MSI-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将为应用该启动子进行肠道干细胞的分离和纯化提供了条件. 作者:龚剑峰朱维铭高翔李宁黎介寿 GONG Jian-feng ZHU Wei-ming GAO Xiang LI Ning LI Jie-shou 作者单位:龚剑峰,朱维铭,李宁,黎介寿,GONG Jian-feng,ZHU Wei-ming,LI Ning,LI Jie-shou(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 高翔,GAO Xiang(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肠外与肠内营养ISTIC PKU英文刊名: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年,卷(期):2006 13(5) 分类号:Q344.13 关键词:肠道干细胞 Musashi-1基因启动子

肠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肠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主要有两类:中枢神经干细胞和外周神经嵴干细胞。中枢起源的神经干细胞研究颇多,而外周起源的神经干细胞研究还刚刚起步。两者具有很多相似性。目前研究表明,在肠道内有神经嵴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池[1]。本文就肠起源的神经干细胞—肠神经干细胞((Enteric neural stem cells,ENSCs)),对其生物学特性,迁移分化调控因素,应用前景等做一概述。 一.肠神经干细胞与肠神经系统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从出生以后的人类及啮齿类动物的大脑、胰腺、肝脏、骨髓等获取,进行体外培养并研究其相关性状。有报道,从肠管也可以获取干细胞[2] 。这种细胞在个体中一生都存在,且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以及其他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特性,这种细胞即为“肠神经干细胞”(Enteric neural stem cells,ENSCs)。 肠神经干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通过迷走神经嵴在胚胎早期迁移进入肠道,从头端至尾端向成熟分化,发育形成肠神经系统[3]。国内外研究者对其不同的命名,但通过分离培养以及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证实为同一种细胞。Morrison[4]等将其称为肠神经嵴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 cells ,ENCC)或肠神经嵴干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 stem cells,ENCSC),在胚胎发育时期或成年组织中,从消化道中分离出神经嵴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进行了一系列鉴定,证明其具备干细胞特性,且主要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Natarajan[5]等在研究中则将其称为“肠神经系统源性的多能祖细胞”(Enteric nervous system derived multipotential progenitor cells,ENSPCs),从小鼠胚胎或出生后的肠管中制取单细胞,行体外培养后可以获取。国外学者Y oung[6]和Suarez-Rodriguez [2]等在研究中则称其为“肠神经干细胞”(Enteric neural stem cells,ENSCs)。 肠神经干细胞和肠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脊椎动物的肠神经系统是外周神经系统中最复杂的部分。它是由大量的、不同种类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相互连接的神经节,围绕肠壁、外肌层、以及内部的粘膜下层的辐射轴,排列成两个同心圆状。如同外周神经系统的绝大多数细胞一样,肠神经系统完全起源于神经嵴。大多数肠神经系统的祖细胞产生于1-7 体节听泡后方的后脑迷走神经嵴。从神经管脱离不久,迷走神经嵴亚群向腹外侧移动,聚集在中间后肢区,移向主动脉背侧颈丛腹外侧,在局部信号的影响下,迷走神经嵴细胞会诱导表达RET酪氨酸激酶受体。在孕9.5 天至10 天这些RET+迷走神经嵴侵入前肠肌层,称为“肠神经嵴细胞”,即肠神经干细胞,接下来的 4 天,则会向尾侧迁移以定位于整个肠段。发育过程中,如果肠神经干细胞迁移、定位失败,就会导致肠神经节的缺失,形成神经节细胞缺失症。这种情况发生在结肠部位,会形成先天性巨结肠症,即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分泌调节障碍和严重的肠道阻塞[6]。 肠神经干细胞与肠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肠神经干细胞的出现为研究肠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可以来研究肠神经形成过程中的分化、调节的影响因素,为阐明神经发育提供有力的证据由此可解释肠神经系统发育和修复的一些机制,此外,肠管作为器官,易于进行活检,且肠神经分布丰富,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许多共性。据此,可以就有可能采用肠神经干细胞对一些中枢或外周神经缺失性疾病行细胞移植替代治疗了。二.肠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为干细胞,其特性简要概况即:①可自我复制更新,产生与自己相同的子代细胞,维持稳定的细胞储备②处于较原始的未分状态,无相应的成熟细胞的特异性标志③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即演变成不同类型成熟细胞的能力。要识别肠神经干细胞,可以从三个方面

干细胞治疗结肠炎

干细胞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IBD的病因仍不明确, 传统治疗主要是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 常用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部分病例最终需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IBD应针对多种发病机制, 采取综合性措施. 随着治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生物制剂、转基因方法、抗凝治疗、干细胞移植, 使治愈IBD成为可能. 其中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兴的IBD治疗方法, 近年来成为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现状及作用机制进行概述. 0 引言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病因未明, 发病机制复杂, 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据调查, 10%-20%的患者中其家庭成员至少有1人患IBD[1,2], 患病时间超过10年者具有发生结肠癌的高风险率. 2003-2005年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丹麦, 瑞典)的调查研究发现,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每年发病率分别为8.6/10万、13.4/10万[3], 发病高峰年龄为10-40岁人群, 年轻患者较普遍; 同时, IBD首次发作也可见于任何年龄段, 15%的患者在确诊时年龄已超过60岁[1,2,4,5]. IBD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多数患者因疼痛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6].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IBD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渐呈上升趋势, Lok等[2]对我国UC患者人口流行病学及临床学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 UC患者在我国正逐年增加并对年轻患者影响较大, 其中一部分呈严重暴发起病, 虽多数患者病情可为内科药物治疗所缓解, 但少数病例仍需手术治疗或者死亡. 由于IBD病因未明, 迄今为止还没有彻底治愈IBD的方法, 这使得广大学者寻求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其中干细胞移植给IBD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干细胞移植可调节或重建患者免疫系统, 修复受损肠道黏膜并可恢复肠道黏膜正常功能, 拥有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干细胞移植将有望成治愈IBD的重要方法, 本文就干细胞移植在IBD的治疗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方面作一综述. 1 IBD的治疗研究现状 目前, IBD的治疗主要着眼于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 传统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药物对CD与UC的缓解率分别为70%和80%, 但临床疗效欠佳, 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 难以维持长期缓解, 不能有效缩短IBD的自然病程, 对危重病例疗效有限, 存在停药后复发等问题. 与过去30年相比, 免疫抑制剂在IBD的治疗中使用更加频繁, 但并未有效降低CD的肠道并发症[7], 对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 Lix等[8]研究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CD患者较UC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及病痛灾难感, 这些负面情绪可加重IBD的自然病程, 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手术治疗方面, 该疗法主要用于内科治疗无效、合并严重并发症及结肠炎癌变患者, 最终目的是挽救生命、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但术后存在不同程度复发, 其中CD复发率很高. 随之, 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生物制剂、转基因方法、抗凝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治疗方法. 在生物治疗方面, 最常使用新型生物制剂Infliximab作为IBD的治疗药物, 该药较多数传统药物起效迅速, 不良反应小, 研究表明Infliximab可有效治疗CD, 愈合瘘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11], 对IBD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但其临床效果明显时间仅持续2-4 mo, 部分治疗有效的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肠梗阻, 对可产生Infliximab抗体的患者疗效较差, 在长期用药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12-14]. 传统IBD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及保证生活质量. 近年出现的新型治疗目标主要是早期控制发作、长期维持缓解、改变自然病程、使肠黏膜愈合并试图

大肠原发癌和转移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的检测与分选

大肠原发癌和转移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的检测与分选 贾茹;孙青 【摘要】Purpose To detect and isolate cancer stem cells ( CSC) in fresh specimens of primary and metastatic carcinoma tissues from 10 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migrating cancer stem cells. Methods Suspen-sions of primary an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were labeled with antibodies CD133-PE and CD44-FITC, and then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and isolate the CD133-PE-positive and CD44-FITC-positive cells. Results There were certain percentages of CD133-positive and CD44-positive cells present i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nd the proportion of CSC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rimary cancer tissue (P<0.05). Conclusions There are CSC in both primary an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nd the proportion of CSC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rimary cancer tis-sue, suggesting that CS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目的:对10例大肠癌新鲜标本的原发癌组织和转移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 cancer stem cell, CSC)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分选,为进一步探讨转移肿瘤干细胞( migrating cancer stem cell, MCSC)的生物功能和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流式抗体 CD133-PE和CD44-FITC分别标记大肠癌原发癌组织和转移癌组织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PE和CD44-FITC阳性细胞的含量并对其进行分选。结果在大肠癌原发癌组织和转移癌组织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CD133和CD44阳性细胞,转移癌组织中CSC比例高于原发癌组织(P<0.05)。结论大肠癌原发癌组织和转移

CM-Dil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烧伤大鼠模型肠组织内的示踪

CM-Dil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烧伤大鼠模型肠组 织内的示踪 尹飞;郭丽;孟春阳;周煜博;张晗;王冬耀;杨小玉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2(038)002 【摘要】目的:探讨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标记及其在烧伤大鼠模型肠组织内的示踪能力.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BMS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维甲酸(RA)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表面标志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的表达.4、6和8 mg·L-1 CM-Dil标记BMSCs,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CM-Dil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标记率.选用成年雄性Wistar 大鼠,制备烧伤大鼠模型,经球后静脉注射1×107个CM-Dil标记的BMSCs.大鼠烧伤2周及6个月后取肠组织,制备冰冻切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在大鼠肠组织内的定植情况.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表明,BMSCs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euN和https://www.docsj.com/doc/4419213031.html,K-8法结果表明,8 mg·L-1CM-Dil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和6 ng·L-1 CM-D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mg- L-1CM-Dil标记BMSCs对细胞无毒性,标记率达93.9%,细胞形态无改变.冰冻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M-Dil标记的BMSCs在大鼠烧伤后2周及6个月的肠组织内定植.结论:CM-Dil可以体外标记BMSCs,可以用于BMSCs在烧伤大鼠模型肠组织组织内的示踪研究. 【总页数】7页(P211-215,后插1-后插2)

人原代肥大细胞体外诱导和组织分离方法的建立

人原代肥大细胞体外诱导和组织分离方法的建立 翟荣荣;蒋金凤;张济;丁永斌;王建华;魏继福 【摘要】目的:建立获取和培养人原代肥大细胞的方法,为探讨肥大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重组人源干细胞因子、IL-6和IL-3刺激CD34+造血干细胞使之分化成肥大细胞;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肠道黏膜肥大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析所获得的原代肥大细胞表面分子 CD117和FcεRⅠ,甲苯胺蓝染色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胞内类胰蛋白酶含量.结果:黏膜肥大细胞及CD34+造血干细胞刺激分化而来的肥大细胞均表达CD117和FcεRⅠ,胞内均含有类胰蛋白酶.结论:这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地获得大量纯化的原代肥大细胞,且各有优势,所得细胞适用于肥大细胞在机体免疫调节和病原防御等生理功能的后续研究.%Objective:To establish the technique for generation or isolation of human primary mast cells,and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ir roles in regulating host immunity and elucidating immunopathogenesis.Methods:CD34 + hemopoietic stem cells were cultured in presence of stem cell factor,IL-6,and IL-3 to generate primary mast cells.Mast cells allocated in human intestinal tissues were isolated through digestion,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purification with specific antibodies-coated magnetic beads.Cell phenotype was monitored by immuostaining of surface markers of CD117 and FcεRⅠ and intracellular tryptase,or cells were identified with Toluidine blue staining.Results:Both of the CD34 + cell-derived and intestinal mast cells expressed CD117 and FcεRⅠ,the specific markers for mast cells,and contained intracellular tryptase.Conclusion:Both methods could provide

Cell利用新型肠道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探索肠道炎症损伤与修复机制

Cell利用新型肠道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探索肠道炎症损伤与修复 机制 肠道上皮细胞是隔离肠道内容物和下层组织的物理屏障。在遭受感染、损伤时这层肠道上皮细胞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破坏程度较轻时,周边的上皮细胞迁移到损伤处并促进伤口愈合。在炎性肠病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中,损伤反复出现,伤及隐窝结构,肠道干细胞则会迁移至伤口处,更新肠道上皮细胞【1】。探索肠道上皮修复的关键问题是找到肠道干细胞群。在组织保持稳态时,两群肠道干细胞维持肠道上皮更新:第一种是Lgr5阳性的快速循环的隐窝基底柱状细胞;第二种是Hopx、Lrig1、Tert 和Bmi1(+4)阳性的慢循环干细胞。在辐照损伤的小鼠小肠中Lgr5+细胞对上皮修复是必需的。然而在结肠发生炎症Lgr5+细胞对上皮修复则是可有可无的。有报道称在右旋糖酐硫酸钠(DSS)引起的结肠炎和蠕虫感染中肠道上皮细胞会发生逆转,转变为胎儿样肠道上皮干细胞,促进组织修复【2】。由于缺少细胞追踪和细胞剔除的实验方法,尚未鉴定出在结肠发生炎症时发挥关键修复作用的肠道干细胞。目前的成球或者类器官培养方法是用来模拟在稳态时的肠道上皮的再生和更新,但不能模拟损伤状态的下的肠道上皮的修复,并且体外培养时寿命太短。在IBD发生时,上皮细胞会处在缺氧和内质网应激状态中,并且不停的转换细胞状态以达到修复目的【3】。目前尚无体外培养方法能够模拟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 2019年11月7日,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Thaddeus S. Stappenbeck课题组在Cell发表了题为Long-Term Culture Captures Injury-Repair Cycles of Colonic Stem Cells的文章。该研究发现了肠炎相关再生的干细胞群。此外作者还建立了能够长期体外2D培养的方法,来模拟肠道损伤中隐窝修复的细胞循环。 作者首先用DSS喂食小鼠7天诱导IBD,之后再喂水14天。观察发现前七天时,炎症处以及炎症周围的隐窝处的细胞发生萎缩,呈方形,而在恢复期的14天中,隐窝处的细胞则呈现出肥大状,为柱状。

用于干细胞治疗的最新技术

用于干细胞治疗的最新技术 干细胞研究自从发现以来,一直是医学和科学界的热门话题。 干细胞是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一种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 治疗应用前景。干细胞疗法是目前治疗重大疾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干细胞治 疗的最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给医学界带来了更多新的希望和挑战。 一、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 精准地定位并准确地剪切基因序列。这项技术用于干细胞研究领域,可以通过对遗传物质进行修饰,实现疾病的基因治疗。例如,使用CRISPR-Cas9对干细胞进行编辑,可以将遗传缺陷矫正或者 携带纠正后的基因进行再移植。 二、3D染色体重塑技术 3D染色体重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干细胞研究技术,可以将人 体细胞中的基因重排成人造染色体,并将这些染色体组装成一个

完整的3D模型。这项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干细胞从患者体内获取的问题,从而加速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进程。 三、细胞再生技术 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再生技术实现其向有损组织和器官分化, 代替缺陷的细胞,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达到治疗目的。这项技 术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用于拯救生命和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利用细胞再生技术,探 索各种治疗手段,以治疗早产、心脏病、帕金森病等疾病。 四、人工胃肠道技术 人工胃肠道技术是一种由创新人工材料制成的人工胃肠道技术,可以用于代替受损的胃肠道,促进干细胞移植和再生。这项技术 可以解决传统干细胞治疗面临的问题,如生理吸收问题、移植后 排异现象等,提高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五、细胞生物印刷技术

充质干细胞的功能

充质干细胞的功能 一、前言 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如骨髓、脂肪、肝、肺等。近年来,随着对MSCs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从MSCs的来源、分离与鉴定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MSCs的来源 1. 骨髓 骨髓是目前最常用的MSCs来源之一。通过穿刺取得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或直接附着法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2. 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是另一个常见的MSCs来源。通过脂肪吸取手术获取后,可使用胶原酶等消化酶进行分离。

3. 其他组织 除了骨髓和脂肪组织外,MSCs还存在于其他许多组织中,如胎盘、牙髓、胃肠道等。这些组织中的MSCs也可以通过相应方法进行提取和纯化。 三、MSCs的分离与鉴定 1. 分离 MSCs的分离主要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或直接附着法。其中,密度梯度离心法是指将骨髓等样本加入到含有不同浓度的离心液中,通过高速离心使细胞沉淀在不同位置,从而分离纯化MSCs。直接附着法则是将样本直接加入培养皿中,利用MSCs对塑料表面亲和性强的特点进行选择性附着。 2. 鉴定 为了确保分离出来的细胞为MSCs,需要进行一系列鉴定。常用的方法包括: (1)免疫表型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MSCs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如CD73、CD90和CD105等。

(2)多向分化实验:将MSCs培养在不同培养基中诱导其向成骨、成软骨或成脂肪方向分化,并通过特定染色法进行检测。 (3)基因表达谱分析:通过PCR等方法检测MSCs特定基因的表达情况,如Oct-4、Sox-2和Nanog等。 四、MSCs的功能 1. 自我更新 MSCs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分化的过程中保持其干细胞特性。这使得MSCs在体内修复和再生组织时具有重要作用。 2. 多向分化潜能 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向骨骼、软骨和脂肪等方向分化。这种特性使得MSCs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领域中应用广泛。 3. 免疫调节作用 MSCs具有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可以减轻移植排异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疾病的症状。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日益受到,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肿瘤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耐药性及复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简要介绍肿瘤干细胞的定义、发现历程以及研究现状,并探讨当前的研究热点、方法及案例分析,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肿瘤干细胞概述 肿瘤干细胞最早于2000年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被发现,随后在多种实体瘤中证实其存在。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可以产生异质性的肿瘤细胞群体。这些细胞群体在肿瘤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具有耐药性,因此是肿瘤治疗的关键靶点。 二、研究热点及应用前景 1、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干细胞在胶质瘤等神经肿瘤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肿瘤干细胞研究

的新热点。通过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有望为胶质瘤等神经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胃肠道干细胞 胃肠道干细胞位于胃肠道黏膜上皮,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近年来研究发现,胃肠道干细胞在胃癌、结直肠癌等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胃肠道干细胞的特性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有望为胃肠道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三、研究方法 肿瘤干细胞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敲除、药物筛选、细胞分选、成像技术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也为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多元回归分析、生物信息学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干细胞的特征识别和功能研究中。 四、案例分析 以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例,研究者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敲除肿瘤干细胞中的关键基因,如BCR-ABL融合基因等,成功抑制了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有效缓解了白血病的症状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此研究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肿瘤的干

干细胞

干细胞 一、干细胞简介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干细胞在形态上具有共性,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并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二、各种干细胞概述 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研究和利用ES细胞是当前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未来几年,ES细胞移植和其它先进生物技术的联合应用很可能在移植医学领域引发革命性进步。 成体干细胞:成年动物的许多组织和器官,比如表皮和造血系统,具有修复和再生的能力。成体干细胞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 成体干细胞可以由下列几个方面得到:⑴胚胎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或移植分化而成。⑵胚胎组织——由分离胚胎组织、细胞分离、或培养而成。⑶成体组织——由脐血、新生儿胎盘、骨髓、外周血、骨髓间质、脂肪细胞等得到。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它主要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遗传疾病以及多发性转移性肿瘤疾病的最有效方法。造血干细胞还可分化出各种淋巴细胞。 B浆细胞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 胸腺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例题

几种特殊的肠上皮细胞系

几种特殊的肠上皮细胞系 匡伟;赵国琦 【摘要】进行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是研究小肠功能、营养物质吸收机制及其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外已经建立的几种特殊的肠上皮细胞系.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杂志》 【年(卷),期】2007(043)013 【总页数】4页(P41-43,55) 【关键词】小肠;上皮细胞;综述 【作者】匡伟;赵国琦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农业科学 辩转vlew pa移 o 隅· 练溅几种特殊的肠上皮细胞系匡伟,赵国琦 +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摘要:进行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是研究小肠功能、营养物质吸收机制及其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外已经建立的几种特殊的肠上皮细胞系。关键词:小肠;上皮细胞:综述中图分类号:S865.1+2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258-7033(2007)13-0041-03在体内,不同类群的肠系细胞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使得实验研究极其困难,而体外细胞培养为研究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因子提供了简单、快速和准

确的手段。国外已有学者建立了许多特定的肠上皮细胞系,如大鼠肠隐窝细胞 系 IEC-6 、IEC-18 、IEC-17 ,大鼠肠上皮细胞系 IRD98 ,人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 、HT-29、Lovo 、SW-480 ,人结肠上皮细胞 T84 等,已被广泛地用 于基本的生理过程、病理、药理等方面的研究。 1IEC-6 细胞系IEC-6 是Quaroni 等【 1】从正常大鼠空肠隐窝细胞分离出来并经体外培养传代而建立的 细胞株,它保持了小肠上皮干细胞未分化的特性,在组织学和免疫学方面与增殖性隐窝细胞无明显差别,而且在合适条件下,能分化为成熟的肠上皮细胞。IEC-6 的建立对于研究小肠上皮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等功能,药物作用以 及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的肠黏膜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IEC-6自建株以来被国外学者广泛运用于小肠黏膜修复的细胞、分子和基因机制 的研究。Fujita 等f2忮用细胞研究了小肠上皮细胞对维生素 C 及其氧化形式去氢抗坏血酸(DHA) 的转运机制,结果证明,大鼠小肠上皮细胞中,至少存在 2 种不同的维生素 C 转运系统,维生素 C 由一种特异性的载体转运,DHA 则主要由葡萄糖转运载体转运。 Meng 等【 3l 通过培养大鼠小肠上皮 IEC-6 细胞研究脂多糖和 NO 对精氨酸转运的影响,发现脂多糖通过增加 y(+) 转运系统mRNA 水平和载体蛋白水平来增强 IEC-6 细胞中精氨酸转运活收稿 H 期:2006-03 一03 ;修l 四日期:2006-05-17 + 通讯作者性,而这一过程又受到NO 的调节。我国学者曾于 1997 年引进并建立了 IEC-6 的培养传代和活性检测的实验方法,认为采用 IEC-6 作实验模型具有操作简便、传代稳定、指标客观、重复性好等优点。陈祥贵等f4I 采用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技术 和 MrIT 法对引进的 IEC-6 细胞的培养鉴定和生长特性做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 IEC-6 细胞具有典型的正常肠上皮隐窝细胞的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和生长特性,表明细胞株未发生转化或变异。 2IEC-18 细胞系 IEC- 18(ilealepitheliumcell) 也是由 Quaroni等Iq最先从大鼠回肠隐窝细胞中分离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