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这五种。 对于这一个知识点来说,有些同学在记忆的时候特别容易混淆,但是这一个知识点也是经常考试的,所以记住并分辨它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可能逆向发展。身体一般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等的顺序发展。 如:经常说的“三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老师教学的时候都是“拼音-字-词-句子-文章”的顺序教学。 所以作为老师是在教学当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够: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如:小学阶段各方面不成熟,那这样的话就需要老师讲解知识的时候要直观。在教学当中不能够搞“一刀切”。 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高中化都是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总共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不同数,也就是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如: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高峰期(1)人出生后的第一年;(2)青春期这两个阶段人的人的身高一般长的比较快,有的人的身高还有可能从初中就没有在长了。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步,人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如:刚出生的孩子就会感冒,说明淋巴系统成熟在先,而我们的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不平衡性考虑的就是速度的问题,既然发展的速度都不同,那么自然有一个生长最快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关键期,所以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才能够事半功倍。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互补也分为两种情况: (1)身身互补。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他的听觉和触觉是比一般人要厉害的。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儿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在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进行的孕育新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 确定的先后顺序。比如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儿童动作的发展严格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儿童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 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均存在差异,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 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的进程、内容、水平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成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心里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P67) 5、道德情感: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 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6、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等) 7、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如自然美感,艺术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8、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等) 9、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和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等) 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P36) 1、青少年的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 并能围绕目的展开象 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 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占优势。 3、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个体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 个体的表象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青少年的想象能更精确、完整的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较高的现实性。又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青少年能很好区分现实和虚构,会主动抑制不符合现实的想象,想象中虚构成分逐渐减少。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第二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一)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 (二)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用 一方面,应当承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成为画家。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例如,儿童自出生的时候起,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表现出天然的差别;在产房中可以观察到那些出生几天的孩子,有的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手脚乱动,大哭大喊。当然这些天然的神经类型在后天的生活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在人们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却不能不考虑到这些特点。又如,儿童生理发展的情况和特征(像青少年时期的性成熟和由此引起的两性差异),虽然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却是儿童教育上必须注意的一些起作用的条件。 研究也证明:有许多遗传疾病是直接与儿童智力低下有关的。例如,

有一种“三色体病”,是在遗传过程中,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条染色体,这种儿童一生下来就有躯体和智力上的缺陷,也叫做“先天愚”(大约占产儿中的1/650)。又如,有一种“苯丙酮尿症”,由于在遗传过程中,血液中缺乏一种分解苯丙酣酸的酶,以致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严重的智力低下。如果在6岁以前,通过饮食治疗(通过饮食降低苯丙酮酸),也可以使智力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也决不夸大遗传这个条件。因为它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谁都知道:一个言语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 (一)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例如,儿童虽然同样地生来就有健全的头脑和眼睛,但有的孩子可能读书识字,有的孩子可能目不识丁。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子女失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又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同是属于所谓“不可遏制塑”的孩子,其中一个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比平时要迅速稗多。 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上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当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的全过程的意义。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心理发展的含义: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人类个体对环境更有适应性,能够表现出更有组织、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期最为典型。 2、心理发展的实质: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总结: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单纯地肯定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曲解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3、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 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使分开生活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遗传性疾病还是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遗传疾病。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孩子语言、思维能力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2.身体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孩子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同时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疾病会导致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使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到社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从体内机能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心脏和血管在不断增长,其容积没有成人的大,但新陈代谢快,所以小学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从肺的发育来看,六七岁儿童肺的结构就已发育完成,至十二岁时已发育得较为完善,儿童的肺活量在这一阶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断发展。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脑重量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随着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走

向平衡,觉醒时间逐渐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这使儿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说明:这一块儿的知识点本身容易搞混,大家稍微想深了就容易理解产生偏差。考试将近,我们先不纠结具体如何理解,大家按下面梳理、汇总的本部分知识考题,强记一下答案吧。如果以前做的题或之前的记忆和此不符,以此为准。标红的为正确答案。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常考题目 一、顺序性 1.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 不平衡性 B 定向性和顺序性 C 差异性 D 连续性 2.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3.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二、阶段性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1)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体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D.个体差异性 【注】第(2)题如果是多选则选BD。单选优先D。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三、不平(均)衡性 1.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抓关键期 D.扬长避短 4.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区 5.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不均衡性 5. D 身心发展的不同方向的发展时间在早迟上的不均衡性,生理发展在前,心理成熟在后 四、互补性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à连续性 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à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 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2. 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常考题目知识讲解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常 考题目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常考题目 一、顺序性 1.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 不平衡性 B 定向性和顺序性 C 差异性 D 连续性 2.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阶段性D.个体差异性 3.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二、阶段性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1)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体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体差异性【注】第(2)题如果是多选则选BD。单选优先D。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三、不平(均)衡性 1.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均衡性D.顺序性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 A.因材施教B.循序渐进C.抓关键 期D.扬长避短 4.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象。A.关键期B.依恋期C.混沌 期D.最近发展区 四、互补性 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给身心发展具有()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这样的身心发展存在的规律有五个: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在各地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考试的重点,通常都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备考中需要就“有哪些”,“是什么”,“怎么做”这三个层次掌握。 一是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的是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性的、顺序不能颠倒的过程。比如一般来讲,人的身心发展是从上到下、从中心部位向四周边缘呈放射性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方向性的过程,就体现了顺序性的发展规律。顺序性给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启示是要遵循发展的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序列施教。很多成语典故和《学记》的思想就与顺序性有关,考试中也偏好结合古语进行考查。比如《学记》中提到的“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xun),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再比如成语“揠苗助长”就违背了顺序性。 二是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总体特征以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比如个体在童年期生理发展相对稳定和平衡,而少年期发展速度快,矛盾突出,这就体现了两个阶段的年龄特征不同,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要遵循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则必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不能搞“一刀切”。 三是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有两个具体的体现:同一方面的不同速,不同方面的不同步。首先身心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一致的,或者说是不均衡的,比如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一个是在青春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和体重发展迅速。这对于教育的启示是要抓“关键期”,错过关键期则时过难成。“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习性学家洛伦兹。其次,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达到某个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有些发展得较快,在早期已达到较高水平,有些发展较慢,在较晚时期才能成熟。比如个体的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这就是两个方面的发展的不同步。 四是互补性。互补性包括生生互补和生心互补。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是可以互补的,比如个体视力不好,其听力可能会很灵敏,这就弥补了视力的不足;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也可以互补,,比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是要扬长避短和长善救失。

34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34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华生从行为注意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此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 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情绪习惯;发音习惯;身体技能习惯)第四,对儿童养护要求(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怯懦、没有自卑心理。 )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弗洛伊德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口唇期。 第二阶段,肛门期。 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 第四阶段,潜伏期。 第五阶段,生殖器期。 1 / 11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心理的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生物学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 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阶段。 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阶段。 第四阶段,变得勤奋阶段。 第五阶段,建立统一性阶段。 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第七阶段,显示创造力阶段。 第八阶段,达到完善阶段。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第一类是物理经验,第二类是逻辑数理经验)。 第三是社会经验。 第四是平衡(即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2.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有三种方式: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

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1、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只是。技能的提高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对少年期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青年期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辩证逻辑的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还应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补品更行要求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回降低,甚至可能永远无法补偿。 4、互补性反应了个体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集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尝尝发展来补偿实力方面的缺陷。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自身某方面确实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提供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继续得到发展。 5、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应才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资料,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别样,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如允许加速或减速学习,采取能力分组或组织兴趣小组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论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教育原则及实施 德育中要注意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和先进因素,通过这些积极因素和先进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和落后的因素。这是德育实践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运用此原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强心理。另外,此原则的运用也能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和融洽关系。运用此原则需要注意: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对学生的任何优点、长处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自尊和自信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3、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事,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比的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辩证统一。教学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内在属性和重要保证。这个原则体现了教育目的,反应了教学的教育性,是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包括: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这是解穴的根本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的特点,发觉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贯彻这一原则,如课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这是我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这几个问题是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本书第三章将作详细的论述。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 颜色。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 里有一个世外桃源。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 流星雨的来临… 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 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偶尔, 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在一个 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

第三单元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 教案

第三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婴儿期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典型特征及突出表现; 2、知道1-3岁儿童在动作和心理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 3、了解3-4岁、4-5岁、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3-4岁、4-5岁、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处理作业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三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 第一讲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及含义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年龄阶段中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般 特征、典型特征和本质特征。包括幼儿的生理年龄特征和心理的年龄特征。 问题 1、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为什么? 2、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为什么? 3、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为什么? 把握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三、儿童年龄特征不能代表年龄阶段中每一个儿童所有的心理特征。 四、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具有一个大致稳头的顺序和阶段,在 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是有一定次序的; 2.人类知识经验本身具有一定顺序性;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 的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 五、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 第二讲0-3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出生到满月 (一)适应新生活 生日:是计算一个人年龄的起点,却不是生命的起点,是从父母的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