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骨盆环损伤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

骨盆环损伤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

骨盆环损伤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

【关键词】生物力学

随着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增多,骨盆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多,目前已占骨折总例数的1%~3%,骨盆骨折病死率在5%~20%左右,致残率高达50%~60%。以往骨盆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20 世纪70年代广泛应用骨盆外固定器,80 年代开展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近年来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使稳定骨盆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本文拟就骨盆环损伤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进一步提高骨盆骨折的诊治水平提供力学上的参考。

1 正常骨盆的生物力学及致伤外力研究

骨盆环由各韧带将髋骨与骶骨连接而成, 前环结构是耻骨联合和耻骨支, 对骨盆的稳定作用占40% , 后环结构由骶髂关节、周围韧带、骶棘韧带及骶结节韧带构成, 其稳定作用占60%。骶髂后负重复合体的稳定除骶骨和髂骨外,还依赖于坚强韧带,主要是骶髂韧带,骶结节和骶棘韧带的完整。

骨盆环损伤分为稳定性损伤和不稳定性损伤两类。稳定的骨盆定义为在生理条件下的力作用于骨盆上而无明显的移位;不稳定骨盆的定义为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即后骶髂复合由于骨和韧带的移位所造成的不稳定。tile[2]认为,作用在骨盆上的暴力分为外旋暴力,内旋暴力和垂直剪切力3种。外旋暴力常由于外力作用于髂后上棘或作用于单髋或双髋上的强力外旋力所造成,并引起“开书型”损伤,即耻骨联合分离。如外力进一步延伸,则可引起骶髂前韧带和骶嵴韧带损伤;内旋暴力或侧方挤压力可由暴力直接作用在髂嵴上而产生半骨盆向内旋转或所谓“桶柄式”骨折,或外力间接通过股骨头作用于骨盆产生同侧损伤;垂直剪力为纵向暴力,可造成骨盆的纵向明显移位和广泛软组织的破坏。外旋力造成的开书型损伤在外旋位是不稳定的,而内旋力或侧方挤压伤所造成的“关书型损伤”在内旋位是不稳定的,但两者在垂直平面上是稳定的。如骶髂后复合同时撕裂,则垂直亦不稳定,这将造成整个骨盆的不稳定。

2 骨盆环损伤治疗的生物力学

目前对不稳定型骨盆环损伤手术复位内固定已逐渐成为治疗原则。letournal根据损伤部位将骨盆损伤分为前环和后环损伤。前环损伤:①单独耻骨联合分离;②闭孔环或相邻耻骨支纵行骨折;③髋臼骨折。后环损伤:①不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骨折;②半月形骨折—骶髂关节骨折错位并累及髂骨或骶骨骨折;③单纯骶髂关节分离;④骶骨骨折。以下将分述前后环各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不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后部骨折较为常见亦造成骨盆后环不稳。simonian[12]对采用钢板、拉力螺钉及钢板与拉力螺钉联用固定,进行实验研究证明, 不同内固定控制骨折端移位效果明显不同, 拉力螺钉或重建钢板可稳定骨折, 联用可加强稳定。郭晓山[13]等运用“髂骨后柱螺钉”经皮固定髂骨后部骨折,认为此类固定是中心性固定,固定可靠。

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脊柱生物力学 1.运动节段由于脊柱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在研究脊柱的生物力学时,通常观察脊 柱的某一部分,该部分由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又称脊柱功能单位。 分部:通常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由两个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组成;后部分由相应的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组成。 前后部承载:前部的椎间盘和后部的小关节在负重及应力分布方面存在着一种独立的、动态的关系。在侧方、前方剪应力作用、轴向压缩及屈曲运动时,前部的椎间盘是主要的负重部位。如伴有较大的位移时,后部的小关节也承受部分载荷,在后方剪应力(背伸运动)和轴向旋转时,小关节则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功能:①运动功能,提供椎体三维空间的运动范围;②承载功能,将载荷从颈部传到骨盆;③保护功能,保护椎管内容纳的脊髓及神经根。椎体,椎间盘及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提供脊柱的支持功能和吸收对脊柱的冲击能量。运动范围主要依靠椎间关节复合体完成。躯干及韧带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和维持身体姿势。 2.脊柱运动学神经和肌肉的协同作用产生脊柱的运动。脊柱作为柔软性载负体,其运动 形式是多样的。脊柱的运动范围较大,但组成脊柱的各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却较小,节段间的运动是三维的,表现为两椎骨的角度改变和位移。脊柱的活动通常是多个运动节段的联合运动,包括沿横轴、矢状轴和纵轴的旋转和平移。限制任何部位的活动都可增加其他部位的活动。 (1)运动特性:在脊柱运动中,椎体与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相比,变形量

骨盆环损伤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

【关键词】生物力学 随着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增多,骨盆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多,目前已占骨折总例数的1%~3%,骨盆骨折病死率在5%~20%左右,致残率高达50%~60%。以往骨盆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20 世纪70年代广泛应用骨盆外固定器,80 年代开展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近年来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使稳定骨盆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本文拟就骨盆环损伤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进一步提高骨盆骨折的诊治水平提供力学上的参考。 1 正常骨盆的生物力学及致伤外力研究 骨盆环由各韧带将髋骨与骶骨连接而成, 前环结构是耻骨联合和耻骨支, 对骨盆的稳定作用占40% , 后环结构由骶髂关节、周围韧带、骶棘韧带及骶结节韧带构成, 其稳定作用占60%。骶髂后负重复合体的稳定除骶骨和髂骨外,还依赖于坚强韧带,主要是骶髂韧带,骶结节和骶棘韧带的完整。 骨盆环损伤分为稳定性损伤和不稳定性损伤两类。稳定的骨盆定义为在生理条件下的力作用于骨盆上而无明显的移位;不稳定骨盆的定义为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即后骶髂复合由于骨和韧带的移位所造成的不稳定。tile[2]认为,作用在骨盆上的暴力分为外旋暴力,内旋暴力和垂直剪切力3种。外旋暴力常由于外力作用于髂后上棘或作用于单髋或双髋上的强力外旋力所造成,并引起“开书型”损伤,即耻骨联合分离。如外力进一步延伸,则可引起骶髂前韧带和骶嵴韧带损伤;内旋暴力或侧方挤压力可由暴力直接作用在髂嵴上而产生半骨盆向内旋转或所谓“桶柄式”骨折,或外力间接通过股骨头作用于骨盆产生同侧损伤;垂直剪力为纵向暴力,可造成骨盆的纵向明显移位和广泛软组织的破坏。外旋力造成的开书型损伤在外旋位是不稳定的,而内旋力或侧方挤压伤所造成的“关书型损伤”在内旋位是不稳定的,但两者在垂直平面上是稳定的。如骶髂后复合同时撕裂,则垂直亦不稳定,这将造成整个骨盆的不稳定。 2 骨盆环损伤治疗的生物力学 目前对不稳定型骨盆环损伤手术复位内固定已逐渐成为治疗原则。letournal根据损伤部位将骨盆损伤分为前环和后环损伤。前环损伤:①单独耻骨联合分离;②闭孔环或相邻耻骨支纵行骨折;③髋臼骨折。后环损伤:①不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骨折;②半月形骨折—骶髂关节骨折错位并累及髂骨或骶骨骨折;③单纯骶髂关节分离;④骶骨骨折。以下将分述前后环各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不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后部骨折较为常见亦造成骨盆后环不稳。simonian[12]对采用钢板、拉力螺钉及钢板与拉力螺钉联用固定,进行实验研究证明, 不同内固定控制骨折端移位效果明显不同, 拉力螺钉或重建钢板可稳定骨折, 联用可加强稳定。郭晓山[13]等运用“髂骨后柱螺钉”经皮固定髂骨后部骨折,认为此类固定是中心性固定,固定可靠。

骨盆环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骨盆环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骨盆环应力走向,为骨盆环损伤提供更可靠、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6尸体标本第四腰椎及近端股骨在内的完整骨盆,人为应用垂直作用力及旋转作用力作用于骨盆,观察并记录各标记点应变值。结果:随着作用力加大,相关观察点应变值随即变化。结论:骶股弓是骨盆传导垂直负荷的主要途径,耻骨联合分离及外旋力作用易导致骶髂关节损坏。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tresses trend of the pelvic ring,and to provide more reliable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s for pelvic ring injuries.Method:Complete pelvises in 6 corpse specimen were selected,including the fourth lumbar spine and proximal femur,and researchers used vertical force and rotational force on pelvises,and the strain values of tag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Result:Related viewpoint strain values changed as the force increased.Conclusion:Sacral shares bow is the main way to transmit pelvic vertical load,and pubic symphysis separation and outward turning force can lead to damage of sacroiliac joints. [Key words] Pelvic rin;Biomechanics;Symphysis separation;Mechanical testing machine 骨盆骨折病情严重,治疗不当的话往往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据文献[1-2]报道,骨盆骨折致死率为5%~20%左右,而致残率却高达50%~60%。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标本骨盆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为治疗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骨折损伤并发症的生物力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实验室用一年内尸体标准6具,其中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35~54岁,平均(42.5±8.3)岁。所用标本经X线摄片均未有骨质疏松等骨骼相关疾病。取标本包括腰四及股骨近端三分之一之间的完整骨盆模型,除去皮肤、肌肉、结缔组织,只保留髋关节囊、骨间韧带、耻骨联合及骨盆后方诸韧带。 1.2 方法 1.2.1 单纯垂直作用力将制作好的模具放入夹具内,模拟人体正常站立。以应变花布置测试点,如图1所示,选取20个观察点(骶髂关节两侧)。将模具置于力学实验机上,以10 N/S的垂直作用力作用于模具上,应用应变仪分别记录模具在耻骨联合正常、耻骨联合分离1 cm、2 cm、2.5 cm时模具承受依次100 N/S、200 N/S、300 N/S、400 N/S、500 N/S作用力时的应变值。每个模具实验过程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探讨手法治疗产后骨盆环损伤综合征的效果

探讨手法治疗产后骨盆环损伤综合征的效果 摘要:目的讨论对孕妇产后骨盆环损伤运用手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5 年12月到2016年10月间在本机构分娩后出现该病症的550名病患进行分析, 其中有200名病患病症为前错位,130名病患病症为后错位,20名病患病症为左侧,200名病患病症为右侧,依据病患不同的病变部位进行相应的手法进行治疗并取 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550名病患进行手法治疗后对其进行术后随访4 周到3个月的时间得出以下结果:其中400名病患痊愈,分别为180名前错位的病患和220名后错位的病患。另外5名病患为显效,其中3名为前错位病患和2名后错位病患。结论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对550名产后骨盆环损伤综合征的病患运用 手法进行治疗,效果非常有好并且非常有效,从而可以广泛的运用。 关键词:产后;骨盆环操作;手法治疗 当前孕妇在生产后容易出现骨盆环损伤的症状,该病症是在孕妇分娩时没有 有效的护理而造成外邪对骨盆造成一定的损伤,并且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修复, 从而致使产妇在分娩后出现以下症状:下腰、臀部、下腹疼痛、下肢疼痛等多方 面的症状。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则比较难以痊愈,对病患平常的生活 与工作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根据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0月间在本机构 分娩后出现该病症的550名病患进行分析,依据病患不同的病变部位进行相应的 检查,然后运用手法进行治疗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临床资料 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0月间在本机构分娩后出现该病症的550名病患,其年龄在23~3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5左右。其中有120名病患病症为前错 位,90名病患病症为后错位,80名病患病症为左侧,260名病患病症为右侧,其发 病的病程大部分在18天到60天之间。病患下腰的部位和骶髂的关节处髂后下棘 下角出现强烈且持续的钝痛感,对病患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处进行深压和叩击时会 出现疼痛,当病患站立时病灶部位的下肢会不定时出现放射痛并且不能负重。并 且病患的双下肢出现不等长的情况,前错位的病患患肢会显出稍长,而后错位的病 患患肢则会稍短。会导致下腹部位出现胀闷的感觉以及肛门胀坠等现象。对骶髂 关节进行扭转试验得出结果呈现阳性,单髋后伸的结果呈现阳性,4字试验结果也呈 阳性,并且骨盆挤压的分离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对病患骨盆正位进行X线检查显示:病变患侧的髂嵴和耻骨出现联合下移的现象,并且闭孔纵径的高度逐渐缩短。以 及髂嵴和耻骨出现联合上升,闭孔纵径的高度出现延长,而耻骨的联合面距离高于 5mm。 2治疗方法 在进行手法治疗前一定要对病患进行拍片检查,从而排除部分不适合运用手 法治疗的疾病,比如:骶髂关节结核、肿瘤、骨折。对病变部位进行复位就是位 移过程的反过程,运用与受伤机理的反方向将髂骨进行相应的复位[1]。 对前错位的病患采取仰卧位。将病患的侧下肢向胸腹的位置进行屈膝屈髋位,而健侧的下肢则自然的伸直即可。一手握位病患患侧的踝关节,一手屈肘,然后 运用肘关节用力的向下对膝关节进行冲压2到3次,将膝关节与髋关节进行过屈,并且膝部到胸腹的位置为度,当听到时弹响声或者是感觉到病患的关节有复位感 即可。其作用的机理主要是依据骶髂关节发生前错位的时候,髂骨会向前移位, 从而反其道行之。 对后错位的病患采取俯卧位,然后站在病患的患侧,一手对病患患侧的骶髂关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