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姓名:黄鑫

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10级一班

学号:22201019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全球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人类终于意识到是自己自私的破坏行为导致身边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且环境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的课题。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气候破坏和谐

正文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迎来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它使建立在个人才能、技术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被建立在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也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的工业企业,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等等。从此,人们也开始正视保护环境。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污染问题部分地获得解决,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又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1984年12月印度的“博帕尔惨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进入20世纪,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脚步并没有停歇。环境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更广。就总体而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当代世界环境质量正在进一步恶化。其中,“全球性变暖”、“臭氧空洞”,“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必将作用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气候,因而,全球的气候问题也不容乐观。下面列举三大气候问题及其危害。

所谓温室效应,主要指人类在利用燃料、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和处置生活垃圾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入大气环境,形成温室,太阳辐射热可以进入温室,而地球热量不能从温室中散失。地球的大气本来就存在着温室效应,它使地球保持了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正常温度环境。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使地面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总结他们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

的观测结果,发现从1975年以来,那里每年早春(南极10月份)总臭氧浓度的减少超过30%。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其它国家的南极科学站观测结果的证实。如此惊人的臭氧减少引起了全世界极大的震动。臭氧层破坏的问题也从此开始受到不仅来自科学界,而且来自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目前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而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不断增加,酸雨问题的严重性也逐渐显露出来。50~60年代以前,酸雨只在局部地区出现。50~60年代,北欧地区受到欧洲中部工业区酸性排气的影响,出现了酸雨。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酸雨的危害全面显示,酸雨范围由北欧扩大至中欧,同时北美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区。8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酸雨,如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南美的巴西、委内瑞拉,非洲的尼日利亚、象牙海岸等都受到了酸雨的危害。酸雨危害范围不断加大,危害程度也不断加深。中北欧、美国、加拿大已出现明显土壤酸化现象。美国、加拿大、北欧诸国的水体受酸雨影响而酸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加拿大30万个湖泊,到本世纪末,有近5万个因湖水酸化生物将完全灭绝。

三、人类由环境问题引发的反思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人类终于意识到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是毫无意义的,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也逐步深入。

全球气候变化由于其复杂程度之高,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超越了一般环境问题的范畴,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重要考虑因素。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自1992年签署至《京都议定书》正式法律生效,十多年来,围绕公约规定的目标原则和缔约方义务等问题,国际社会经过艰苦得多边谈判,不断推动着国际气候制定的政治进程。《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始走向具体实施的第一步,当然还有更长的路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结合以上论述,我认为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只有人类善待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朱颜明何岩.环境地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 人类活动常可使得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使环境的脆弱性变得显著,自我调整能力转趋薄弱,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许多人类破坏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在这些多重因素的效应下,自然灾害的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当然成为意料中事。 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裸露,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乾季则缺少基流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两大部分组成。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植物营养素(无机盐)是物理环境的最主要要素,生物残体(如落叶、秸杆、动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分解产生的有机质也物理环境的重要要素。物理环境除了给活的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之外,还为生物提供其生命活动需要的媒质,如水、空气和土壤。而活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精密有序结构和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自然世界所有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同样也包括构造出生命的重要基石――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 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生物多样性使生命在地球这个行星上的生存变得可能。没有生物多样性,你几乎不能在这个行星上生存,就算你可以生存下来,你也不可能喜欢这个灰暗的、无生气的、光秃秃的、无聊的世界。没有生物多样性,你不会感受到树林带给你的绿意、海洋带给你的蓝色,也不会有你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点: 一.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 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规模将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3.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二.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 2.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1)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 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3)对策: 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 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水源性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A.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B.节流:发展节水农业;防止和治理的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节水意识。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 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 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会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妥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发展。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深入,旨在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动方式产生影响。“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近些年来地理学家研究的前沿领域。课程标准为了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并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选择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给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以供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温增高而提的,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就地理环境的演变而言的。“标准”要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变暖现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 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规律的研究,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的资料,仅供参考。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精品】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台风 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目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台风、泥石流、地震等等)了解台风的危害,加深对台风作为一种常发而又严重的灾害的理解,关注台风,关注环境;台风的预防是认识研究台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2)树立减灾防灾意识。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 1。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台风的形成及台风灾害的危害、防治 三.具体内容 (一)灾害及其防御 1.气象灾害 (1)台风 概念: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注意台风四周风向的判别。 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的广阔洋面上,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我国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

(2)寒潮 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冷锋南下形成的。 影响范围:只有西藏、云南影响较小。 影响: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3)干旱—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华北地区的春旱:由于春季降水少,同时气温上升速度快,蒸发量迅速加大,加之春季农业用水量猛增,造成的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干旱的气象灾害. 江淮地区的伏旱:发生在梅雨之后,由于该地区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出现连续的晴朗、高温的天气形成伏旱.台风的到来可以缓解伏旱. 2.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3.我国几种灾害性天气的成因、特点及防治 灾害天气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特点综合防治 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冷暖 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 出现“空梅"—干 旱 降水多—排水 出现“空梅”—引水灌 溉 伏旱长江中下 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 一的副热带高压 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 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 形成,可缓解旱情 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海面上形成 的一种强烈的热 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作好抗台风 过境准备;建立健全减 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 系;营造沿海防护林, 提高公众灾害意识 春旱华北3~5月夏季风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 快 引水灌溉 夏涝华北6~8月夏季风来得早, 影响时间长,降 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河流疏浚, 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东部季风 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 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 雨雪天气 薄膜覆盖等 寒潮除青藏高 原以外的 广大地区 冬季 强冷空气迅速入 侵 大风、雨雪、冻害, 时间长,范围广, 秋春季危害最大 加强警报,作好防寒准 备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兰州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院、系:统计系 专业 (方向):统计 年级、班: 08统计(1)班 学生姓名:陈娟娟 指导教师: 2011 年11 月25 日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摘要 本文开始先阐述人类自起源至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引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后,文章主要从各种环境问题入手,分别对当前世界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一列举,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锐减、矿产资源过度利用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作出详尽的分析论证,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深切剖析了各种环境问题的起因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突出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目录 一、摘要 (1) 二、正文部分 (2) 参考文献 (16)

“正文部分”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有人类始即有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不断加强的同时,由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的作法破坏了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的基本规律,造成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生活。要解决已出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环境问题产生,就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更是社会物质生活正常进行必备的条件,对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从古自今,为改造自然,人类不断与自然环境进行着斗争,给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但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又存在极大的差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随着人类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变化的。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必须在已有着几百万物种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激烈的争斗。起初,人类必须在与其他物种共处的居住区内获得自己的位置:随后,在争夺食物与安全的竞争中,人类逐渐占据了上风;不久,人类凭借聪慧的大脑、灵巧的双手以及精巧的工具作为武器和掩护体,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竞争中掌握了绝对的优势;至此人类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的: 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思考题: 小山坡因政府投资大学和商人对学校外服务的建设,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上,大力发展校园绿化和美化,将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上,由长期无人问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区域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 例: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2、? 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学生解释其原因,或举例说明) 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处于中间的管理调控地位。)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学生举例说明) 草原放牧,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4、?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放加影响,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举例) 例:黄土高原只是破坏植被。 二、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中,要不断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实际上是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会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改造了自然,造福了社会,另一方面,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包括两方面: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1、阅读P25,矿产资源的开采:问答问题: 问题:山西省的煤炭开采有何有利影响?四小条 问题:开采煤又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哪此负而影响?另:依靠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有一个问题(资源开发的后期城市转型问题) 思考: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全并非我国经济强省,最近,山西提出加快经济调的发展战略,根据山西煤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您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山西变为强济强省? 战略:发挥煤优势,但进行深加工(煤化工,西电东输等)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 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5. 了解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难点:概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展示风光秀美的风景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提问:1.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可是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2.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有利、有害两方面的) 教师:适时介绍三北防护林等,提出应特别关注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

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 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2011年已突破70亿。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我国人口的增长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飞速增长,了解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3)面对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 (1)请举例说明我们周围有哪些破坏行为? 学生畅所欲言,列举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师总结引导:看来我们同学都很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行为也有一定的了解。归纳同学们所列举的例子为这几个方面: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 (2)探讨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3)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了解什么活动能顺应生态环境,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热情。 2、教学难点

(1)分析有关我国人口增长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资料。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搜查寻找有关我国及学校所在地人口普查,生态环境现状的资料,制作ppt课件,同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查找有关资料。 学生:收集我国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环境等影响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出示欣赏图片1“三北防护林”,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2)出示欣赏图片2“罪恶的盗伐”,“沙尘暴滚滚袭来”,“何日重见太湖美”等,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谈话:同学们,观看了这些图片,大家好好想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使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课程《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导学课本102页内容: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

七年级生物下册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师寄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思考“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1.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难点:1.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情感目标: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过程 一、独立思考 认真阅读教材P102~106资料分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是什么? 2、我国实行计划的生育的目的是什么?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你知道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吗?请同学们从书籍,报 刊,网络上收集一些关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例。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认真阅读教材P103“资料分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20 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人口增长率=增长的人口÷原来的人口) (3)结合当地人口增长实际情况,分析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2、解读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 (1)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什么? (2)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任务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结合教材P104~105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几个事例,思考和讨论提出的问题。 (1)请你根据图片实例造成的后果将书上的七幅图片分类。 (2)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有什么作用? (3)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4)工厂排放的烟雾中会造成哪些影响? (5)水华是怎么造成的?假如你家的池塘长满了水华,导致许多鱼儿死亡,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6)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下,还会有哪些手段残害鸟类? (7)有人说植树造林就是为了获取木材,你觉得这句话对吗?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8)放归野鸟有什么意义? (10)说说你了解的自然保护区。 任务三:生物入侵及危害 阅读教材P106~107“科学·技术·社会”,思考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会带来怎样的危害?举出你所知道的生物入侵的实例。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即在人类活动中对气候产生的副作用;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识地改变气候条件。在现阶段,以第一种影响占绝对优势,而这种影响以以下三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即①在工农业生产中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的化学组成;②在农牧业发展和其它活动中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自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强研究力度,采取措施,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环境和气候的人类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的方向发展。 (一)改变大气化学组成与气候效应 工农业生产排入大量废气、微尘等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比二氮(N2O)和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据确凿的观测事实证明,近数十年来大气中这些气体的含量都在急剧增加,而平流层的臭氧O3。总量则明显下降。如前所述,这些气体都具有明显的温室效应,在波长9500毫微米(μm)及12500-17000μm有两个强的吸收带,这就是O3及CO2的吸收带。特别是CO2的吸收带,吸收了大约70-90%的红外长波辐射。地气系统向外长波辐射主要集中在7000-13000μm波长范围内,这个波段被称为大气窗。上述CH4、N2O、CFCS等气体在此大气窗内均各有其吸收带,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必然对气候变比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中CO2浓度在工业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致稳定在约(280±10)×10-3ml/L,但在近几十年来增长速度甚快,至1990年已增至345×10-3ml/L,90年代以后,增长速大。图8·14(图略)给出美国哈威夷马纳洛亚站(Mauna Loa)1959-1993年实测值的逐年变化。大气中CO2浓度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大量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据研究排放入大气中的CO2有一部分(约有50%上下)为海洋所吸收,另有一部分被森林吸收变成固态生物体,贮存于自然界,但由于目前森林大量被毁,致使森林不但减少了对大气中CO2的吸收,而且由于被毁森林的燃烧和腐烂,更增加大量的CO2排放至大气中。目前,对未来CO2的增加有多种不同的估计,如按现在CO2的排放水平计算,在2025年大气中CO2浓度为4.25×10-3mL/L为工业化前的1.55倍。 甲烷(CH4沼气)是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主要由水稻田、反刍动物、沼泽地和生物体的燃烧而排放入大气。在距今200年以前直到11万年前,CH4含量均稳定于0.75-0.80×10-3mL/L.近年来增长很快。1950年CH4含量已增加到1.25×10-3mL/L,1990年为1.72×10-3mL/L。Dlugokencky等根据全球23个陆地定点测站和太平洋上14个不同纬度的船舶观测站观测记录,估算出近10年来全球逐年CH4在大气中混合比(M)的变化值如图8·15(图略)所示。根据目前增长率外延,大气中CH4含量将在公元2000年达2.0×10-3mL/L,2030年和2050年分别达2.34至2.50×10-3mL/L。 一氧化二氮(N2O)向大气排放量与农田面积增加和施放氮肥有关。平流层超音速飞行也可产生N2O。在工业化前大气中N2O含量约为2.85×10-3mL/L。1985年和1990年分别增加到3.05×10-3mL/L和3.10×10-3mL/L。考虑今后排放,预计到2030年大气中N2O含量可能增加到3.50×10-3-4.50×10-3mL/L之间,N2O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1.自然环境对社会整体影响的阶段性 可以把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整体影响分成四个阶段。 (1)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度较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的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人类的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栽培的作物,驯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生活来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有些史学家称这个阶段为大河文化时期。亚热带和暖温带中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埃及依托尼罗河,巴比伦依托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依托恒河与印度河,中国有黄河、长江。 (3)工业社会阶段,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和航道、港口等交通条件,成为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马克思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受到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有过分析。“劳动生产率总是离不开各种自然条件。那些条件,可以还原为人自己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的自然条件,又可以从经济方面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地和富有鱼类的水等等;劳动手段的自然资源,如汹涌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道,树木,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前一类自然资源有决定作用,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则是后一类自然资源有决定作用”。马克思还列举英国和印度作为拥有两类不同资源的典型。 从自然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同影响出发,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的诞生环境作了剖析:“资本的母国,不是草木郁然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地方。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由生活所在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刺激他,使他的需要、能力、劳动手段和劳动方式多样化的,并不是土地的绝对丰度,而是它的差异性,它的自然产物的多样性”。 (4)后工业化阶段,新技术产业兴起,生活资料自然资源与劳动资料自然资源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上升。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在环境质量优异的地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下图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2).该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A.把新疆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 D.降低珠三角地区对煤炭、石油的依赖,减轻酸雨危害 2、中国劳动力数量约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劳动力数量总和的两倍,吸引大量外资到中国建厂,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近几年外商开始抱怨我国沿海地区劳力短缺、工资上涨过快,外企开始纷纷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迁徙,仅,在制鞋业这一个领域,就有不少企业从中国转移到印尼,在过去4年为印尼带来1 8亿美元的投资。 (1).近二十年来,…我国20~29岁的劳动力数量迅速减少,其原因主要是( ) A.人口迁移 B.人口老化 C.出生率下降 D.死亡率提高 (2).外企纷纷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迁移,主要原因是因为东南亚( ) ①廉价的劳动力②土地价格便宜③人民币升值④改策的支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4年12月l l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毛纺织产业园顺利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审验收,成为全国第22个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图3示意我国东、中、西三大产业带。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从生产成本考虑,宁夏吴忠市成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最重要的优势条件是( ) A.接近原料产地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 C.交通便利 D.纺织技术水平高 (2).为加强纺织T业的分工与合作,各地区应重点发展的环节是( ) A.甲区域重点发展纺织品的设计与研发 B.乙区域重点发展自有品牌的市场开拓和营销管理 C.丙区域重点发展物流与供应的统筹管理 D.各区域都应重点发展产品的设计与信息整合 4、图甲是世界某区域图,图乙是图甲中三个城市的年降水量和冬雨率柱状图。 (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区域实施的调水工程最可能为( ) A.东水西调 B.西水东调 C.北水南调 D.南水北调 (2).造成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三个城市年降水量和冬雨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山脉走向 B.地势起伏、人类活动 C.沿岸洋流、植被类型 D.纬度位置、大气环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课程标准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2)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表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并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能够结合人们认识和利用煤炭资源的过程,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能够简要说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书指导法、组织讨论法。 二、知识结构 第四单元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知识提纲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 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与的总称。 属性:性,性,性,性,性。(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属性分:资源、资源、资源、资源、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资源、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一)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

9种气候类型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影响

9种气候类型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影响 自然环境要素: (除气候外)水文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景观)生物生态问题自然灾害人类社会: 农业工业交通商业人口城市

热带雨林气候 水文:河流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流量大,流量变化小,无冰期。 土壤:热带雨林砖红壤 植被:热带雨林带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热浪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农业:1.种植业: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可发展热带热带种植园农业,一般发展热带迁移农业。 2.林业:热带雨林广布 人口/城市:水源充足,气温高,宜居。人口较多。 热带草原气候 水文:河流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流量大,流量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无冰期。 土壤:燥红土 植被:热带草原带 自然灾害:旱涝灾害、热浪 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农业:1.种植业:雨热同期,水热组合好,可发展季风水田农业。但一般现有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迁移农业。 2.牧业:草原广布,生物多样性大,可发展(游)牧业。 人口/城市:水源充足,气温高,宜居。人口较多。 热带沙漠气候 水文:流量小,易断流,无冰期。 植被:热带荒漠带 景观:沙丘 自然灾害:沙尘暴、干旱、热浪 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农业:缺水,不利于发展农业。发展绿洲农业与灌溉农业。 人口/城市:高温干燥,不适宜居住。人口较少,城市分布少。 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无冰期。 土壤:红壤 植被:热带季雨林带 自然灾害:台风、洪涝、干旱、热浪、暴雨、风暴潮 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农业:1.种植业: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水热组合好。发展季风水田农业以及热带种植园农业。 2.林业:热带树种多 人口/城市:水源充足,气温高,宜居。人口众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水文: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无冰期。 土壤:红壤、黄壤

论文: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在史前自然环境下,地球环境是一个很缓慢的变化过程。但是由于近代人类活动对环境、气候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气候效应。地球气候处于快速变化的过程。但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由于农耕的需要,曾大面积砍伐或焚烧森林,疏干或围垦湖沼,从而改变了下垫面的物理状态,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环境变化。工业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改变自然的手段空前的提高了。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干预程度越来越强,所引起的环境效应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效应,以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最广为人知。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来看,人类大多数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这种破坏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砍伐、开垦、放牧、捕捞等;而是间接地破坏,如工业排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海平面上升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地球上的生物之间有事以各自串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生物越是进化,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低。 一、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影响: 背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破坏性的影响,如热带雨林和草原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资源短缺、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人口激增及城市化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食物、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不断增加的需求 2. 对待生物多样性问题人类的无知与冷漠

3.短视行为,不考虑长期影响 4. 空气、水、土壤污染 5. 在防止过渡利用资源上及适当管理上的失败 6. 人类移民、旅行、国际贸易的增加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 7. 过渡捕杀及过度捕捞 8.对于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一次性开发。 现状:随着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使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大大增加,导致近100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30%,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 同时,贫困和过度消费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结果造成环境不断恶化,进一步加剧了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如今,大气中吸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5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造成全球天气模式产生变化,平均温度升高。 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冰川溶化,海平面升高,侵蚀沿海陆地,引起海水沿河道倒灌。据推算,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位于尼罗河口的埃及就会有约50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一些珊瑚岛国也会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处于全岛覆没的危险之中。 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植物、农作物的生长,种子植物会由于高度与纬度气候变化过快,移动速度跟不上而不能发育成长,其结果会使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农业生产国将会受到巨大的损失。全球气候变暖也会由于降雨量的改变而给一些地区带来灾难,干旱地区将更加干旱,多雨地区将洪水泛滥。据卫星观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雪盖范围在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