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牧歌

牧歌

牧歌
牧歌

《牧歌》

设计思路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大草原迷人的景色。蒙古民歌分长调和短调,《牧歌》是一首长调歌曲。蒙古族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展、旋律悠长、抒情,有独特的装饰音。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节课的重点是唱好歌曲《牧歌》,通过歌唱和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和特点。让学生唱出自己对歌曲的感受,体会到蒙古族民歌的美,激发、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拓展部分加入了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赏,进一步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

授课课型:唱歌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蒙古族民歌《牧歌》,从歌曲旋律中体会辽阔的草原,激励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我国每一寸土地,热爱我国的民族文化。

2、通过聆听歌曲、哼唱旋律、分析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等方式学习歌曲,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

3、了解蒙古长调民歌风格、节奏、旋律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够体验歌曲的情绪,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天堂》(腾格尔)

【设计意图:让学生随着这首熟悉的歌曲走进课堂,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气氛,把学生带入到辽阔的草原,为学习《牧歌》做好铺垫准备】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你印象中的蒙古音乐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兴趣,导入教学内容。】

二、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课件播放)

2、复听歌曲,课件视频播放德德玛演唱的《牧歌》。

(问题:歌曲描写了草原的什么景色?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羊群)

3、再听歌曲,(问题:歌曲中是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描绘“草原的辽阔”)

【设计意图:听觉体验是学习、演唱歌曲的基础,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聆听,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跟录音学生小声用“啦”哼唱。(课件播放歌曲《牧歌》视频)

5、跟伴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气息)

【设计意图:《牧歌》的难点是:歌曲只有两个乐句,速度较慢,学生的气息很难托住。用“啦”哼唱歌曲旋律,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歌曲的风格,为唱好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6、老师钢琴伴奏,学生哼唱《牧歌》的旋律。

7、分析歌曲的情绪、节奏、旋律特点,有感情的演唱《牧歌》。

(1)《牧歌》的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柔和、悠长,老师总结。)

(2)引导学生想象着大草原的美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哼唱旋律,了解音乐要素对歌曲的情绪、风格、形象刻画的作用,理解歌曲的特点,引导学生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8、分组演唱歌曲,每组可选两名同学参加。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演唱,可检测学生唱的准确程度,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歌曲】

三、简介蒙古族民歌两种旋律形态:长调和短调

1、请同学们分辨下面两首歌曲那首是长调?那首是短调?(播放歌曲《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音频播放)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一字多音、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短调: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

2、学生分析:《牧歌》应属于长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自己分析、了解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的特点】

四、拓展

1、初听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引导学生对比无伴奏合唱和独唱的不同之处。(学生自由讨论)

老师总结: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在优美的民歌基础上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设计意图:了解无伴奏合唱,通过对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学习了蒙古族的民歌,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和民族舞蹈,这些民族音乐是民族历史发展的成果。民族音乐是一片沃土,只有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中的音乐才能发展壮大。在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们还会学到其他民族的音乐。

西方音乐史机考题库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西方音乐的历史通常从哪一个时期讲起?B A 古罗马 B 古希腊 C 古埃及 D 古印度 2.西方音乐的历史痕迹可见于:D A 考古挖掘的乐器与乐谱残片 B 陶器、浮雕上的音乐图像 C 古代文献记载 D 以上三点均可 3.“音乐”一词的来源与什么神灵有关?B A 宙斯 B 阿波罗 C 缪斯 D 雅典娜 4.德尔斐赞美诗常用的伴奏乐器是:C A 阿夫洛斯管 B 潘笛 C 里拉琴 D 竖琴 5.酒神颂歌常用的伴奏乐器是:A A 阿夫洛斯管 B 管风琴 C 基萨拉琴 D 鼓和钹 6.词意为“和着里拉琴而唱的诗歌”指的是:D A 颂歌 B 抒情诗 C 史诗 D 赞美诗 7.悲剧《俄瑞斯特斯》的创作者是:D A 荷马 B 萨福 C 埃斯库罗斯 D 欧里庇得斯 8.提出以四音音列为音乐体系基础的古希腊音乐理论家是:B A 毕达哥拉斯 B 亚里斯多塞诺斯 C 柏拉图 D 苏格拉底 10、古罗马音乐的主要特征是:D A 军乐较发达 B 追求气势和排场 C 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D 以上三点均是 11.“中世纪”的开端通常以西罗马帝国的陷落为标志,其年代是:B A 公元313年 B 公元476年

C 公元800年 D 公元1054年 12.中世纪音乐的盛期是指:B A 5-10世纪 B 11-13世纪 C 14世纪 D 16世纪 13.西方教会初期,米兰教区使用的圣咏是:A A 安布罗斯圣咏 B 高卢圣咏 C 贝内文托圣咏 D 老罗马圣咏 14.莫扎拉比圣咏主要指哪个地区的圣咏?D A 不列颠 B 法国 C 意大利 D 西班牙和葡萄牙 15.按照词乐关系,歌词的一个音节配四到五个音符的形式称为:D A 吟诵式 B 花唱式 C 纽姆式 D 音节式 16.在圣咏的演唱方式中,将唱诗班分成两组轮流演唱的形式属于:B A 应答歌唱 B 交替歌唱 C 齐唱 D 独唱 20.常规弥撒配乐的第一首经文是:D A 荣耀经 B 信经 C 圣哉经 D 慈悲经 21.最初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后来独立出来的体裁是:B A 附加段 B 继叙咏 C 教仪剧 22.以下哪些乐曲曾引用《末日经》做为旋律素材?D A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B 李斯特《死之舞》 C 圣桑《骷髅之舞》 D 以上三部均是 23.以耶稣诞生、复活等故事编创的小型戏剧属于:C A 道德剧 B 奇迹剧 C 神秘剧 24.《美德的戏剧》出自哪位作曲家?A A 希德嘉 B 萨福 C 莱奥南 25.西方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叫做;C A 迪斯康特 B 附加段 C 奥尔加农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作者: ————————————————————————————————日期: ?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 ——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选题意义 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 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有

工艺美术运动和哥特式风格(已交)

工艺美术运动和哥特式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建筑代表作莫里斯红屋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不仅包括平面设计,也有室内 设计、纺织品设计等等。以莫里斯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 设计家创造了许多以后设计家广泛运用的编排构图方 式,比较典型的有将文字和曲线花纹拥挤地结合在一起, 将各种几何图形插入和分隔画面等等。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建筑代表作莫里斯的“红屋”的 建成和在设计界所引起的广泛兴趣与称颂,使莫里斯感 到社会上对于好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的广泛需求。因 而他放弃了原来做画家或者建筑家的想法,开设了自己设计事物所,为顾客提供新的设计。莫里斯设计事物所设计的金属工艺品、家具、彩色玻璃镶嵌、墙纸、毛毯、室内装饰品等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也是后来被称为”工艺美术风格特征。 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二.在装饰上反对矫柔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 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三..提倡歌德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 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 四.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 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 五. .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 术。 1861年4月,莫里斯与他的两个朋友马歇尔和福克纳创立了"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商行"。莫里斯在那里和他的同行们设计、制作和经销壁纸、家具、彩色玻璃窗、彩色瓷砖、室内装饰品、壁毯、绒缎等。1862年,在南肯辛顿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该商行出产的产品像"雏菊"之类的壁纸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 象。1865年莫里斯还成功的完成 了桑斯肯金顿(现为维多利亚. 阿尔巴特博物馆)餐厅的室内装 潢。从此,莫里斯的设计风格开 始逐渐影响并左右着装饰潮流。 莫里斯接受欧洲中世纪以及东方艺术的影响,提倡浪漫、轻松、华美的风格,但又摆脱了罗可可风格中注重光影、透视的三维表现手法,主张以二度空间的形式,采用线条勾勒花纹和平涂色彩的手法将内容与形式统一在一起。纹样题材以花为主,表现其温润、饱满而完美的形象,并在涡卷形或琉璃形的枝叶中穿插左右对称S形曲线或椭圆形茎藤。其作品结构严谨,无冗繁、松散之感,并极具装饰趣味,体现了"生命与秩序的内在的美",包含着别人难以模仿的真正的图案设计语言。莫里斯的设计理论更是影响深远。他曾写到:一个设计师必须了解与其设计有关的特殊的生产过程,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将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要了

英国文学课文翻译

She walks in beauty 第一诗节:首先描写夫人的步态。“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用头韵、明喻等手法,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诗人把夫人的从容缓步与皎洁无云、满天繁星的夜晚相映衬,以浪漫主义笔触将这种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 /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描写夫人的仪容与秋波,她的美色泽柔和。 第二诗节:诗人继续围绕美的内涵,延伸美的意境。“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s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race”对夫人的美做了高度赞美。诗句中的“waves”和“lightens”,将抽象的美具体化。美能飞舞在发上,在夫人的脸上放出光彩。美便有了生命。 第三诗节:从夫人面颊的美深入到她内心的美。“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生动地表现出夫人性情温柔沉静。前四行赞美夫人的容颜、微笑等外在美;后两行表现的是夫人的本质美。“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美人缓行如夜移,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清空无云动繁星; And all that'best of dark and bright明丽晦深潜交影,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凝妆娇容汇眸情;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融融月色柔极致,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耀目昼曦难相映.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明暗一丝难增减, Had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race莫明优雅易折失.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万缕金泽溢雅致,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芙蓉颜面泛灵滋;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适逸安恬若有思,How pure,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清纯高洁显心志. 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row,秀颊柔美多沉静,So soft, so clam, yet eloquent柳眉动人语无声;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s that glow,迷人笑嫣光彩焕,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似隐似现年华生.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人间万事平心待,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痴心一片仍天真. 西风颂珀西·比西·雪莱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流云象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我跌在生活底荆

Timeline of British Literature(英国文学史时间线)

Timeline of British Literature (1660-present) 450-1066 Old English Period (Anglo-Saxon) 1066-1500 Middle English Period (Medieval Period ) 1500-1660 The Renaissance 1660-1785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1785-1831 The Romantic Period (or 1798-1837) 1832-1900 The Victorian Period (often dated 1837-1901) 1914-1965 The Modernist Period 1965-present Postmodern Period British Literature: 一、Old and Medieval British Literature (5th century -- 1485) 二、British Literature of the Renaissance Period (late 15th century – early 17th century) 三、The 17th century—The Period of R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 四、The 18th century---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in England 五、The Age of Romanticism (1798-1832) 六、The Victorian Period---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1830s -- 1918) 七、English Modernism (1918--1945) 八、Contemporary Period (1945--) American Literature: 一、Colonialism殖民时期(about1607—1765) 二、Enlightenment and the Revolutionary War启蒙时期和独立革命(1765—18世纪末) 三、Romanticism浪漫主义时期(1865—1918) 四、Realism现实主义时期(1865—1918) 五、Modernism现代主义时期(1918—1945) 六、Contemporary Literature当代文学(1945—) 各时期术语辑录 (根据星火英语《英语专业考研考点精梳与精练》整理) Old and Medieval British Literature (5th century -- 1485): Alliteration, ballad, consonance(假韵), couplet(两行诗), epic, imagery(意象), kenning(隐喻表达法), legend, ottava rima(八行体), romance, simile, understatement. British Literature of the Renaissance Period (late 15th century – early 17th century): Allegory, aphorism(格言), blank verse, comedy, essay, foreshadowing(预兆), humanism, paradox(似非而是), morality play, meter(格律), miracle play, narrative poem, pastoral(牧歌), poetry, quatrain(四行诗), Renaissance, soliloquy(独白), sonnet, Spenserian stanza, stanza, terza rima(三行体), tragedy, trochee(抑扬格), university wits. The 17th century—The Period of R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 Assonance(押韵), carpe diem(及时行乐), didactic literature(教诲文学), elegy, genre, metaphor,

现当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百合花: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十七年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讲述了发生在前线包扎所的故事,刻划了小战士、新媳妇和“我”的形象,触及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主题,是当时难得一见的佳作。 2.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一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 3.天山牧歌《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其主题是“记载下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来歌唱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它具有颂歌格调,有着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诗人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抒唱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如《吐鲁番情歌》等都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取材。尤其是直接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如《赛马》、《苹果树下》等在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主题仍是“生活的赞歌”。 4.干预文学:干预生活,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揭露社会阴暗面,加强对政治的干预性 5.大连会议: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针对农村题材文艺问题的小说座谈会,邵荃麟提出正确主张,对小说创作意义重大。 6.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文学倾向,在当时以秘密或半秘密形式进行创作,传播形式是以手抄本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有的以手稿形式保存,当时没有任何形式发表。 二、简答 *1.谈谈《红旗谱》的主题内容及艺术特色? 主题内容:《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通过对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艺术地说明了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只有汇入共产

课题:《牧歌》欣赏

第二课《牧歌》欣赏 教材分析: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当时他还是学生。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南北朝民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小提琴田园牧歌风格的演奏,表达了牧民的幸福和希望。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教学目标: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素淡自然 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素淡自然情真意远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和平县阳明中学赖伟煌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少年时代便是生活在贫困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来任镇军参军,在任时间也很短。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已入不惑之年,时值41岁。不过为官仅81天即辞官归田。从此隐居躬耕,过着“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田园生活。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纯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他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铝华,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此,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作一浅析。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表现 陶渊明田园诗“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可用“淡”与“真”二字概括。清淡的诗句,自然融入真率的情感,不经意创造出淡远的意境。可谓其诗虽淡,却淡中有味。正如苏轼所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其风格具体表现如下: (一)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 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 古希腊古罗马 古希腊 一.人们挖掘出40件古希腊乐谱,记谱法失传。 二.特点: 2.单声部,自然音加变化音 3.音乐,舞蹈诗歌密切结合 4.常有乐器伴奏 三.弦乐里拉:理性思维常用于史诗弹唱 阿夫洛斯管:感性思维常用语悲剧合唱 四.1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家哲学家数学家从数字的角度研究音乐 2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涉及研究音乐的社会道德作用。 3.阿里斯多赛诺斯:和谐的要素提出了四音音列 五.荷马史诗《奥德赛》 总结:古希腊音乐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但是古希腊的音乐文化精神却深深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历史 古罗马 1实用音乐与娱乐音乐2 多神制度 中世纪 概述 1 .5-15世纪 2.宗教的十个世纪(黑暗的十个世纪) 5C-9C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之前:米兰主教安布罗斯编写圣歌法兰克的高卢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的建立:6世纪末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编《唱经歌集》,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早期格里高利圣咏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兰克本,一种是古罗马本。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 1是单音音乐,拉丁文词,男声演唱,乐谱只有音高而无节拍的记录。 2每日祈祷的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弥撒有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专用:哈利路亚常规:慈悲经羔羊经 3演唱方式:交替式应答式独唱或齐唱的直接咏唱的方式 4它有三种词曲关系:音节式花唱式纽姆式 5 调式有八种类型多利亚弗利几亚利迪亚混合利迪亚以及派生出的四种副调式。 9C-13C 中世纪世俗音乐: 1 欧洲在公元10世纪就有流浪艺人的记载。从12,13世纪在法国流产起来。发源地是法国南部,中心是普罗旺斯,后来发展到法国北部,南部的特罗巴多用奥克语演唱。北部的特洛威尔用奥依语演唱。游吟诗人一般来自贵族,多为骑士,也有的是国王。有的自作词曲自己演唱,也有的大量是爱情歌曲。它的旋律越剧清晰而且具有诗韵的节奏,虽然采用的是中世纪教会调式,但运用了变化音而近似于近代的大小调。 德国:名歌手,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对其进行了描述。 复调音乐:世俗与宗教抗衡的过程 一个流派(巴黎圣母院乐派)两个人(莱奥宁,佩罗坦)五种体裁:平行奥尔加农花唱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 西方最早有记载的复调音乐出现在9世纪末。初期的奥尔加农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西方,一音对一音的附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无毒的声部,之后,变成反行或斜行。之后又出现了花唱的奥尔加农,特点是下方定旋律声部。 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形成了巴黎圣母院乐派。两名音乐家莱奥男佩罗谈。莱奥男擅长奥尔加农,其中花唱的奥尔加农段落于迪斯康特风格的段落——克劳苏拉交替出现。著《奥尔加农大全》 佩罗坦擅长3-4声部的迪斯康特,两个声部由对应的节拍模式互相协调。 孔杜克图斯:三个声部的复调音乐,不在以圣咏为基础。 经文歌:将二声部克劳苏拉原来哼唱的上声部填词而成。13世纪典型的经文歌低声部是拉丁文的圣咏,而上两个声部的旋律配唱法文。 中世纪的记谱法 中世纪的乐谱被称为纽姆谱,写纽姆符。两根线,一个代表F的红线和一根代表c1的线.纽姆符围绕着线记录下来。僧侣规多采用了四线谱。用d o re mi fa sol LA 来教唱六声音阶。13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推动了记谱法的改进。德国弗朗科在他的《有量音乐艺术》一书中总结了一种实用的有量记谱体系。成为西方节奏记写发展的依据。

十大著名钢琴曲、DJ名曲

一、肖邦:“军队”波兰舞曲这首乐曲作于1838年,因《军队》而著名,这是由于曲中的第一、二两主题的旋律,具有极为豪放、勇敢的军队性格之故。全曲必须以严格的速度来演奏。事实上,这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波兰舞曲之一。传统的波兰舞曲就是以风格雄浑、豪放而著称的,显示出波兰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在这首波兰舞曲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欣赏这首波兰舞曲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波兰的勇士们,那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胸怀、深刻而动人的虔诚融为一体,闪烁着骑士精神。乐曲的构成为"ABA"三段体:第一段:A大调。在这一段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性变调,生动地刻画出一群威武雄壮的波兰勇士,身着铠甲,腰佩战刀,雄赳赳地大步向前(片段1 )。第二段:从D大调至降B大调到C大调的频繁转调。本段之前有一个号角般宏亮的过门,紧接着出现的本段主题具有斩钉截铁般果断、刚毅的性格(片段2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严格再现。有一位钢琴家评价道:"这首波兰舞曲是划分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李斯特曾在他的所有演奏会中弹奏过此曲。乐曲正如标题所提示的,无比辉煌、壮丽,波兰的气质显得更加高贵。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它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闪烁着生命与力的光辉。" 关于此曲有这样一段轶事:一天夜里,肖邦在屋中独自弹奏此曲。正沉思于乐念之中,他突然产生了幻觉,感觉到一群波兰武士及贵妇人的行列侵入他的房中。于是肖邦在惊慌之际,拔腿逃出房间,整夜不见回来。 二、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狂想“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编号43。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称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的结构是一组变奏曲。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其中的第18变奏曲,也就是影片里使用的这部分乐曲。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最受人喜爱,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代名词。 三、李思特:爱之梦 1850年,钢琴皇帝李斯特将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抒情钢琴曲,题作《爱之梦》。其中以第3首最为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这首乐曲。 乐曲的歌词是由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所写,名为《尽情地爱》。大意是:“爱吧!能爱多久,愿意爱多久就爱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悼的时刻快要来到了。你的心总是保持炽烈,保持眷恋,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尽你所能让他时时快乐……” 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创作乐曲,他没有局限于歌词提供的内容。因为,原诗的情调低沉,表现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而李斯特钢琴曲的形象却焕发着充沛的热情。以后,钢琴曲《爱之梦》又被改编为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或长笛的独奏曲目。 《爱之梦》引用原歌曲的旋律,首先出现一段轻声吟唱、情意绵绵的旋律,这就是乐曲甜美的爱情主题,其中含有爱的柔情和愉悦。乐曲中段伴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难以抑制的爱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原来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发展成大胆而炽热的爱情倾诉,散发着火一般热情。乐曲进入高潮,表达了对纯真爱情执著的追求。尾声部分重复爱的主题,在梦一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曲。 四、莫曲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

《牧歌》教案

欣赏《牧歌》教案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地点:音乐教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3、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感受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个,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 (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新课教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男声独唱《牧歌》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 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问同学们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种形式中,有一种完全不使用伴奏乐器的纯人声合唱形式,称为无伴奏合唱。 (3)学生认真聆听和我们刚才欣赏的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师总结:这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

西方音乐史知识梳理

一.古希腊古罗马 A.古希腊 1.人们挖掘出40件古希腊乐谱,记谱法失传 2.特点: a.单声部 b.自然音加变化音 c.音乐,舞蹈诗歌密切结合 d.常有乐器伴奏 3.器乐: a. 弦乐器-里拉琴代表理性思维(光明神),常用于史诗弹唱 b. 管乐器-阿芙洛斯管代表感性思维(酒神)常用于悲剧合唱 4.著名人物: a.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家、哲学家、数学家, 从数字的角度研究音乐 b.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音乐的论述涉及研 究音乐的社会道德 与审美做用 c.阿里斯多赛诺斯-著作《和谐的要素》提出了四音音列 5.代表作品:

a.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6. 总结: 古希腊音乐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但是 古希腊的音乐文化精神却深深影响着西方音 乐的历史 B.古罗马 1.大体分类为实用音乐与娱乐音乐 配合多神制度 中世纪 A.概述: a. 时间为公元5-15世纪 b.在音乐史上称为宗教的十个世纪(黑暗的十个世纪) B. 音乐事件 1.格里高利圣咏公元5-9世纪 a.格里高利圣咏之前的宗教音乐——Ⅰ.安布罗 斯圣 咏(米 兰主 教 圣·安 布罗

斯编 写圣 歌) Ⅱ.法兰 克的高卢圣咏 Ⅲ. 西班 牙的 莫萨 拉比 圣咏b.格里高利圣咏的建立——公元6世纪末,教宗 格里高利一世为了 统一教会仪式,编 《唱经歌集》,称为 格里高利圣咏

c.格里高利圣咏分类——现存的早起格里高利圣 咏分两类,一种是法兰 克抄本,一种是古罗马 本。 d.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 Ⅰ.是单音音乐,拉丁文词,男声演唱,乐谱只有音高而无节拍的记录。 Ⅱ.每日祈祷的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弥撒分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两种——专用弥 撒如《哈利路亚》常规弥撒如《慈悲经》、 《羔羊经》 Ⅲ.演唱方式:交替式、应答式、独唱或齐唱的直接咏唱方式 Ⅳ.它有三种词曲关系:音节式、花唱式、纽姆式 Ⅴ.调式有八种类型-多利亚、弗利几亚、利 迪亚、混合利迪亚以及 派生出的四种副调式 2. 中世纪世俗音乐公元9-13世纪 a. 欧洲公元10世纪就有流浪艺人记载,12、13世纪在法国流传起来.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录像课教案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录像课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牧歌》,了解蒙古族的长调民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欣赏《牧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关注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蒙古族的民歌,从体裁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今天我们来了解长调歌曲。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思考“长调”歌曲有什么特点? (二)欣赏视频 小结:长调歌曲的旋律深情优美,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有独特细腻的颤音装饰。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用蒙语演唱的长调歌曲《牧歌》。1954年,作曲家瞿希贤将它改编成了一首无伴奏合唱。丰富的联想、优美的和声使歌曲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全曲由引子、第一段、第一段的两个变奏和尾声组成。下面我们来分段欣赏合唱版的《牧歌》》,首先来欣赏引子,仔细聆听,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情景。 1、欣赏引子 2、小结:引子中极弱的哼鸣音响,展现了一幅辽阔、空旷、遥远、朦胧的草原景象。接下来让我们欣赏歌曲第一段,请仔细聆听,感受音乐描绘的画面。 3、欣赏第一段 4、小结:这一段音乐的力度与引子相比明显变强,明亮纯净的合唱仿佛一下就把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带到了跟前,特别有画面感。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变奏一,你能否听出两个不同的旋律,请注意它们是如何配合的? 5、欣赏变奏一 6、小结:同学们听到了卡农式的复调音乐,先是低声部唱出了舒缓深情的旋律,接着高声部进行了自由的模仿。音乐从上一段的写景变成了这一段的写人,主题得到了升华。我们接着欣赏变奏二,请思考这一段与前面哪一段音乐相似,有什么变化?

7、欣赏变奏二 8、小结:这段音乐与第一段比较相似,但力度却比第一段明显变强。描绘了朝霞洒满辽阔草原时的美好景象,抒发了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最后我们来欣赏尾声,仔细聆听并说出你的感受。 7、欣赏尾声 小结:尾声和引子相似,也运用了哼鸣的演唱方法,在结束处极弱的飘逸的高音,给人一种沉醉其中、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请大家完整地欣赏《牧歌》。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五)完整欣赏视频 (六)总结 同学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极具特色。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多学习多了解。愿美好的音乐永远陪伴着你! 同学们,再见! 星期一录

席慕容诗歌《乡愁》赏析

席慕容诗歌《乡愁》赏析 席慕蓉 的作品用语浅白, 但写情深细浓郁。 刻划精美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 型, 让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 接下来小编为 你带来席慕容《乡愁 》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 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 流浪汉,即让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 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 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 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 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 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 这就 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 对故乡的怀念渐渐 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
1/5

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 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 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 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让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席慕蓉用没有车轮的 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 怅惘的 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让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 语言的朴素优美更让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2/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欣赏牧歌金杯

第四课时欣赏《牧歌》《金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3、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感受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音箱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个,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 (音响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新课教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

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男声独唱《牧歌》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 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问同学们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 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种形式中,有一种完全不使用伴奏乐器的纯人声合唱形式,称为无伴奏合唱。 (3)学生认真聆听和我们刚才欣赏的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且听牧歌轻吟

且听牧歌轻吟 作者:王伊妮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4期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高1410班王伊妮 如题,“牧歌”一词似乎是不恰当的。谈起田园牧歌式作品,我们多会想起《德伯家的苔丝》之类英伦作品,而《边城》之美,却如六朝烟水,清澈淡雅。然两者之间,那份安宁闲适 却是相通罢。 初读《边城》,也许是在小学,具体些的都已记不清了,只是脑海中常浮起那个“风日里 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女孩模样。“翠翠”…那时我已是大孩子,自以为世事已通,对于乡村风土人情很是不屑,兼之沈老的语言质朴,不同于平日接触的,因此也就离开了,离开那个极简单极静默的世界。 再拾起书来,大约是在和“翠翠”一般大的年纪了。十四五岁,虽只有苍白寂静的青春, 可也只能任凭少女心思百转干回如茶峒白水。那个川、湘、黔交界处的临水小城的风物。人情 显得那样纯,那样美。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言“一切充满了善”,《边城》着眼于普通人、善良 人的命运变迁,“然而处处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也难免产生悲剧”。这时的我,有叹惋, 有惆怅,会牵动于翠翠的情窦初开,会感动于翠翠与老船夫之间祖孙的脉脉温情,会哀伤落寞 于“那个让她的灵魂在梦里轻轻浮起的人,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回来”。彼时的我,续《边城》,如身临桃花源,眼中溢满人间仙境的美好,却浑然忘了,作者的妻子也曾对其产 生怀疑,“这写的到底真不真?”“你怎么不问它美不美?”,作者心里,亦存着一份犹疑与 无奈罢。 近来,又重温经典,读了沈从文与他的《边城》。沈从文,湘西作家,较之其情书出名的,是他身上深深烙印的湘西印迹,我曾后悔未去过凤凰,却也心中庆幸,想此“凤凰”非彼“边城”倒大扫我兴。湘西之于从文,是故土,是梦境,是其灵魂永远的归宿。他自己亦如是说,“我前半生活在湘西,后半生活在对于湘西美好的依恋中”,由是可见,他浓郁得比解不开的 乡愁了。正如孩童对于母乳的依恋,男子对于情人的难舍,沈从文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饱受政 治迫害神志不清之时口中仍喃喃“我要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此番深情,写出《边城》 这种作品也不足为奇了。 而沈从文其人又表现出十分理想化的一面。其笔下的《湘西》《湘行散记》《边城》等无 不呈现“君子田”样貌。而其作品中无一例外的黝黑皮肤,清澈的眸的姑娘,实则是其妻为原型。课堂一瞥后的穷追不舍,“请乡下人来喝杯甜酒”的甜蜜清新,“我一生行过许多的路,看过许多的云,喝过许多不同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的情深款款,旁人看来 自是恩爱美满,可其中情状,那些摩擦、苦闷、隔阂又有谁解?一心让翠翠等待归人的作者, 何尝不是呢也活在孤寂与等待中?等待着,被信任,被理解,被包容,等待一份平等的爱。他 的“三三”张兆和也这样说:“从文与我这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他死后我整理他的文稿,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他一些。” 理想化的爱情,年轻时以为活在云端,可生活的磨砺,学识、出身的差异却使两人渐行渐远。较之张家四姐妹中其他张元和、允和、充和夫妇,又或比之钱钟书杨绛夫妇,沈张二人显 然没有那么幸福。一个人的痴心不悔终究抵不过两个人的情投意合。 沈从文写《边城》,写自己对故土的乡愁与羁绊。同时期的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青年形象从故乡出走,试图挣脱封建礼教的禁锢;鲁迅同样执笔描故乡,可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