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基础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一)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平衡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推进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不仅是在资源环境工作中,还要在各个领域深刻融入该理念、原则和目标。在经济(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低效率、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增长向高效率、绿色集约型增长转变;在政治(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资源环境领域的立法,深化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在文化建设方面,树立健康的环境伦理观,倡导全社会参与和共同行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建设方面,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提倡绿色消费、生活方式,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背景

(一)可持续发展已成全球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

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在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

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可持续发展理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全球各界的广泛

关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近 20 多年来,可持续

发展理念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全球环境与发展形势

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取得了一定进展;另一方面,人口、气候、资源、环境、能

源等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导致环境保护与发展面临新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

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和运行规则,使得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在世

界范围内实现合理配置,逐步消除国家间的壁垒,将各个国

家和地区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的大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完善下,逐步覆盖到各行各

业中去,逐渐向纵深发展。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

很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以资源、投资、劳动力、技术、贸易、消费的国际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交流、观

念互动、信息共享、技术流动为特征的知识全球化,以国际

协议和机构为平台开展的治理全球化,等等。不同表现形式

的全球化对改进人类总体福利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产生了很

多挑战,在环境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背景

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改革的重要载体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充

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面对生态领域的这些挑战,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

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作法,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谱写新代中国梦的新篇章!当前,中国开始进入民族复兴加快推进时期,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

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与经验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新时期一项共同的事业,对于中国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我国科学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实追求,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实践工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只有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动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有效控制经济发展过渡依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势头。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是世界共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增强了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河北省作为一个工业、农业生产发达,人口、资源密集的省份,同时负担京津地区的生态涵养责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中,河北省还会作为京津地区转移产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主要承接地,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较大,当前已经出现了雾霾、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能耗大、生态系

统呈退化趋势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依法铁腕治污,坚持全流域系统治理,坚持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一是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自觉服从服务大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加强扬尘治理,强化区域联动治理,深化联防联控联治,坚决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二是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两区”建设的重要指示,切实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三北”防护林建设,稳步推进坝上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河谷治理力度,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加强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持续开展侵占生态保护红线专项整治,有效涵养修复生态环境。三是围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打好碧水净土攻坚战。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统筹开展上下游全流域治理,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抓好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水域保护修复,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面排查整治土壤污染问题。四是围绕提高生态文明创建水平,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全面动员、全民动手,在沿河沿路沿湖和村旁镇旁城旁大规模植树造林,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自觉实施垃圾分类,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五是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深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切实加大“空心村” 治理力度,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加大农村水、电、路、气、讯、房等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抓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党建质量建设年”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

5、衡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近年来,衡水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截止 2018 年底,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 4 个、国家级生态村 13 个,省级生态乡镇 6 个、省级生态村 44 个。实施“一人一亩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绿化 130.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29.2%,全市林地面积达到 469 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 413.15 万立方米。扎实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县城)活动,主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38.73%,绿化覆盖率达到 42.53%,人均公园绿地达到 12.15 平方米,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7 个县(市)建成省级园林县城。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国家试点项目,实现地下水压采能力 5.82 亿立方米。加强衡水湖

保护治理,环湖建设生态屏障近万亩,新增湿地面积 3.5 平方公里。围绕省、市级关于全面推进“河长制”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探索河流管理体制改革,以改善水质为核心,源头治理为根本,突出治污重点,鼓励干群联动,深入推进了“河长制”的全面落实。衡水全市 7978 个坑塘目前已全部整治完成,累计完成 810 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和2628 个村庄的生活污水管控,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力推进蓝天保卫工程,制定出台了“史上最严”“1+27”政策体系,紧紧锁定“煤、气、尘、车”四大主要污染源,深入实施铁腕治霾、科学治霾、精准治霾,各项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重污染天数逐年减少,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