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五种新理念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五种新理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3819203189.html,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五种新理念

作者:刘文杰

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年第09期

尊重科学,学习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去指导教学研究活动,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今社会是一个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社会,传统的思维、观念、意识不断地被人们所抛弃,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不断地涌现出来。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是观念的先导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以下五种新的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不论何种教学,最终都是人的教育,一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人文性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的诠释。语文教师只有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才是我们教育应当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才是我们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二、倡导终身学习。未来社会没有终身职业,人的终身职业就是学习。学习型社会不但从空间上改变了学校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还从时间上改变了学习的终身制,从目的上改变了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谋求知识和谋生手段,而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当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要求学生从传统的学科知识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眼光对待知识发展、增长和应用问题。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一人一学科的传统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而注重专业知识的多层复合性。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是终身学习者,他必须具备学习的信心与能力。二是知识的广博性,语文教师知识必须日益广博,这是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三是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知识本身是为了利用知识而非积累知识,要最大限度地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四是知识的更新性。要不断地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其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形成能力,能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真正转变过来。

三、不断探究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语文教师能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则是一个教师水平的外显。“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打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着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关键是我们没有对“问题”探索的思维习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满足于抄教案,讲教案,批作业的常规程式,缺乏对“问题”的敏感度,对大量的教材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常常是视而不见,致使有价值的信息白白流失。如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五种新理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3819203189.html,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五种新理念 作者:刘文杰 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年第09期 尊重科学,学习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去指导教学研究活动,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今社会是一个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社会,传统的思维、观念、意识不断地被人们所抛弃,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不断地涌现出来。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是观念的先导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以下五种新的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不论何种教学,最终都是人的教育,一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人文性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的诠释。语文教师只有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才是我们教育应当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才是我们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二、倡导终身学习。未来社会没有终身职业,人的终身职业就是学习。学习型社会不但从空间上改变了学校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还从时间上改变了学习的终身制,从目的上改变了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谋求知识和谋生手段,而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当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要求学生从传统的学科知识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眼光对待知识发展、增长和应用问题。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一人一学科的传统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而注重专业知识的多层复合性。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是终身学习者,他必须具备学习的信心与能力。二是知识的广博性,语文教师知识必须日益广博,这是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三是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知识本身是为了利用知识而非积累知识,要最大限度地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四是知识的更新性。要不断地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其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形成能力,能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真正转变过来。 三、不断探究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语文教师能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则是一个教师水平的外显。“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打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着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关键是我们没有对“问题”探索的思维习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满足于抄教案,讲教案,批作业的常规程式,缺乏对“问题”的敏感度,对大量的教材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常常是视而不见,致使有价值的信息白白流失。如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15种理念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15种理念 1、我靠学校生存,学校靠我发展。优秀教师永远记得,决定学校质量的不是方案,而是人。 2、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理念办教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4、学生是懂事的,我们就是快乐的!学生是进步的,我们就是欣慰的!学生是成功的,我们才是优秀的! 5、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好学生教好是合格教师,把所有学生教好才是优秀教师。 6、如果一个医院里到处都是主刀医生,都不愿意做护士,都拿着手术刀,谁敢去这个医院?因此,我们应学会在普通岗位上做好平凡事。 7、不是不可能,或许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越是野性难驯的马儿,越要合适地加以训练,越是可以训成骏马的。

8、爱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因此,请不要借爱的名义伤害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严格要求学生要做到“四有”,即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9、做好别人都能做的事,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认真做事能把事情做对,静心做事能把事情做好; 10、最失败的教学是使学生厌学,最成功的教学是使学生乐学。 11、赞美仇人,仇人成为朋友;赞美朋友,朋友成为知己;赞美学生,夸出一批优生。学生好比花朵,赞美犹如阳光,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对孩子要多表扬少批评,因为人是靠优点活着的,也因为优秀是夸出来的。同样一个孩子,把他看成坏孩子,他会和你对着干,把他看成好孩子,他会跟着你去干。 12、星星从不嫉妒太阳的灿烂辉煌,它只是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 13、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我不是教学中的强者,但我不服输;我不是教学中的天才,但我很努力。 14、每一朵玫瑰都有不同的花期,落后学生只不过是那一朵迟开的玫瑰。爱心地浇灌,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看到那绽

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

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

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 一、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标”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澄清了大讨论中对语文教育性质与地位的模糊认识,把争论最激烈的人文性论与工具性论之争统一起来,这一新的理念,解决了关于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关于工具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范围的极左思潮影响到语文教育,从60年代初开始在语文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课是上成政治课、文学课、还是上成语文课的讨论,最后,语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后来大家称之为“三老”的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挂出了“免战牌”,主张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应该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种观点很快在全国达成了共识,因而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性质,认为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当时的口号“加强双基教学”),切实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因而,从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几次颁布“语文教学大纲”都把工具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对此,二“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讲话进行阐述,另一位前辈语文教育家、全国中语会会长、建国以来一直参加和主持语文教材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国正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讨论的 一个重要理论收获,就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时期,语文教育又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否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课本不成语文教材,语文课大量学习当时的报刊文章,学生写作也是写极左的“大字报”,语文课基本上成了政课,整个语文教育乱了套。“文革” 结束后,1978年教育部拨乱反正,重新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重又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性质,使语文学科恢复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语文教学也走上了正确的轨道。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从60年代开始,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从时代背景看,应该说是正确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说“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为:工具性是历史性的错误”、“工具性把语文教学引上了死胡同”,等几种观点无视历史的特定时代因素,不作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起码是有失偏颇。对此,最近新的“语文课标”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且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专门编人了一篇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

语文教学新理念

语文学科教学新理念 0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就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就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 02、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就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她们的主动精神与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瞧重的主要不就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就是结果,而就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就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与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就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就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0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在本节课教学中,( )老师一就是给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就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与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逐渐提高语文素质。 1、、倡导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现已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为此,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提倡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依赖于教科书和纸质教学资源,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新变革之一是提倡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书籍、网络资料、电子资源以及实地考察等。通过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和文献,以便他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扩展阅读。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和电子教具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采用单向讲述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学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角色扮演和文学创作等方式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发 言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促使 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还注重跨学科融合。 在当今世界,知识的边界日益模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变 得愈发重要。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授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入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结合视听资料 和艺术表演,使语文学习更加立体化和有趣化。这样的跨学科融合教 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 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四、评价方法的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还需要创新评价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笔试和题目解答,重视对知识的记 忆和应用。然而,这种评价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创新评价方法,注重综合评价和素质评价。 综合评价可以包括课堂表现、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和口头答辩等, 通过多方面的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素质评价则强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为使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能说出所以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课改新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究竟指的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四个新理念中,我们第一线的小语教师主要是正确理解、把握前三个新理念即可,而后一个新理念主要是对编写教材与课程设置而言,我们了解即可。 语文教学新理念是教育专家们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而提出来的。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学生以后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两个能力,即再学习的能力与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这两个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教育专家们按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新理念, 提出了三维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书写)。在训练、扎实语文基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把过去重语文知识的结果的观念转变到重过程的新观念上来。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结果中形成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置时,就应想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个过程。既然想到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应反思我们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学生懂得怎样才叫做读懂了课文(文章),这就是教师的作用:教学生识字、阅读、习作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才会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过重负担。简而言之,教师应教方法,学生要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来完成,还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语言艺术,通过教师对待若干事件的正确认识去教育与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对待万物之中若干问题的正确态度,从学生反映的态度中培养和修正学生的观点。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习惯培养穿于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其目的就是要我们在这一轮课改中千万不能因课改而忘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育的规律。工具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着重探究语文教育的规律。我们要把握语文教育的规律,尤其是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有序的语言文字训练。二是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扎实语文基础;三是根据读写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根据语文教育的规律与要求,我们应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 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有了现代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应该有两个层次的教育理念不可 或缺。 (一)宏观教育的认知角度 从对宏观教育的认知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深入认识到小学教育是以促进少年儿童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基于这种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应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应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知识整体化的教育观念等。这中间,还特别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树立科学的少年儿童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现代及未来的少年儿童?根据未来教育应具备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及全球观念的看法和要求,科学的少年儿童观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少年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同样具有人权。第二,少年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人。他们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而且存在发展的个别差异,小学语文教师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其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第三,

少年儿童是独立的人。他们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的充分权利和机会。第四,少年儿童是完整的人。他们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少年儿童,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他们真正得到健康成长。 (二)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 从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最全面深入的课程改革,它对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置于核心的地位。这是对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学科的总目标基本定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历 史性超越。“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素养。从“能力”到“素养”不是简单的词语更换,它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在弘扬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中寻求一种平衡。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的观念上要切实完成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的转变.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

谈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新理念

谈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新理念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思想观念。实施语文教学,应注意渗透“育人教书”、“以人为本”等现代教育理念。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渗透;现代教育理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甚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性质与教育状态。在新形势下实施语文教育教学,应注意渗透哪些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呢? 1. “育人教书”理念 “育人教书”,有别于习惯的“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育人教书”的理念,不只是对“教书”和“育人”这两个词语顺序的进行简单调换,更重要的是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育人”比“教书”重要。“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教书”是手段,是方法。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既要立足于语文教育教学,又要高瞻远瞩,站在“育人”的高度来实施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一切语文教育

活动都要服务于“育人”这个根本宗旨。 2. “以人为本”理念 人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和能力,而且应更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3. “全面发展”理念 “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旨在为和谐社会提供符合社会发展、进步和各项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人才。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文理不分家”,很多文学家需要依靠理化知识来汲取灵感,比如大量的科幻小说大都以理科理论为依据;而理科人才的发明创造也需要文学的陶冶和熏陶,比如钟摆的发明和很多科学创造都是以宗教为基础。所以,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听说读写”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启迪其心智,培养学

现在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广场 >> 教师随笔 >> 信息详情 教学随笔: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一、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弄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基本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教师应树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教育学生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习。 二、构建语文教学新理念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融 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张扬个性,丰富感情,提高学习效率。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创造“亲、助、乐”的人际环境和“美、趣、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2、摆正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又提教师主体,也许有人认为矛盾。其实不然,要让学生主体得以体现,首先得摆正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体地位表现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学生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准备了哪些应急措施?整个过程做到收发自如。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主体就是教师要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2、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古人说“学贵知疑。” 教学中坚持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交给学生思考的路子,让他们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序地把问题引向深入,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断提高了。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学会提

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标准有多方面,如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技巧能力;看语文课堂是否关注了人文精神,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是否根据学生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并做到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有机联系……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1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检验,去扩展。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来说,孩子一出生接触的就是汉语,这就使孩子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一种语文基础,他们在小学中学习语文就比较容易接受了。说它难全是因为我们教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写汉字,学会写作就行了,而是为了让孩子将学习过的知识完全理解、消化。无论孩子以后学习任何知识,语文是他们学习的基础工具。 语文知识的多少,对语言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其它学科成绩的好坏。众所周知,如果想让人把什么掌握,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对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此产生新奇感,才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与掌握!课堂上,不仅要老师在动,而且学生也要在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双向的。 2衡量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首先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行启发式教学,摒弃灌输式教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应以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衡量。学生能否在语文学习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发挥潜力,具有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参与的,还是被逼无奈而为的,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时间的多少。怎样利用积极的学习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把有效的学习时间贯穿到具体目标的学习中去,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也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内容。好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感受到这样的境界——学生能主动与老师平等的对话,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教学已不再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不断交往、不断对话中发生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产生。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种生成性,并与课堂预设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在这样充满生机的课堂上,师生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3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 一堂好语文课,最关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愿望。语文课应十分重视听说训练,而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可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引发学生听说的愿望。如:利用音节的四声,

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 摘要:创新性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目标教学应实施创 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人格。 关键词:培养自主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当前教育的迫切呼唤,是实施素 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笔者从以下几 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目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在教学氛围上,学生的心理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压抑的;在教学内容上,学生不受教科书或教师知识视野的限制;在学习思维上,学生可以表达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 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 习的主人。 2.在目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采用引导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引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把教学转变为指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应该被允许阅读他们自 己能够理解的东西。当学生能够自己说真话时,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应该 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教师应该把学习课文的权力委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苦瓜教 学中,要抓住小女孩的优良品质,引导全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提高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在教学中应采用提问的指导方法。让学生第一次阅读课文,然后谈论他们理解什么和不理解什么,在学习中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解答问题。 教师将疑难问题分解为若干小而具体的问题,并设计出从浅到深逐步解决的 梯度问题和层次问题,最终令人满意。在冬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讨论了刺猬 为什么会冬眠?它在什么情况下冬眠?有什么特点?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 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一般问题,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一起解决难题,不仅突出了重点和难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给学生自己的,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 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目标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创建了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填鸭式”。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 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了“自学-讨论- 训练-创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学生要将自主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把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置于一种突出的位置,有利于实现“接受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转变,有利于活动交往和创新精 神的培养。 具体方法:1.教师先提问改为学生先提问,然后教师再提问。2.教师单一问,改为师生互问。3.鼓励学生创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观点、方法给予及时 肯定。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对发言中反映出来的思维、状况进行及 时全面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发言不够恰当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澄清,以避免其他 学生误解;学生思维混乱时,教师要把学生引向正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

语文教师的五种意识

语文教师的五种意识 师,我们一直在追求本色、和谐的语文课堂,一直力求把语文课上成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要想设计并上好这样的课,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但设计者、执行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种意识: 一、明确目标意识 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常常用很多时间去处理学生的作业、试卷,去研究每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却很少花时间去研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这是一个教师最容易犯也是最不该犯的错误。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这些规定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目标、阶段目标、弹性目标,否则无异于“盲人摸象”,使教学陷入盲目和片面。 二、充分的“语文”意识 “任何一篇文章,当它被选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它就不但仅是一篇文章,而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载体。”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度出现偏离本色的现象: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离文本“架空分析”;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课堂……

所谓充分的语文意识,就是让语文回到传统的路子上来,以简约、朴实的态度对待语文。更加注重课文的语文价值,把重点放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把着眼点放在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如何借助文本来构建学生的水平系统上。 三、强烈的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体现着辩证思维的特性,对形成观察问题全局化、思维方式科学化等素养具相关键作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无论年级高低,课文长短、深浅,都必须着眼于整篇,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落实在篇章上去欣赏、去使用。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放弃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规律。以至出现教学思路不清,或重蹈逐句逐段讲读课文的覆辙。教师零零散散的讲解、不必要的分析,往往使得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被剖析、肢解得七零八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意着眼整体,理清脉络,考察联系,体悟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实质,体现精彩。 四、平等和谐的意识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是促动学生创新思想成长的阳光和雨露。当学生身处这样的氛围,就可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更多、更牢固的知识技能。 教学中,我们应准确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或充满激励的语言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一、正确领会语文课程的定义 正确领会语文课程的定义,对于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至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么,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信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语文课程的追求。 二、更新观念、努力创新 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生受益不尽。 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

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三、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各种事业的发展。而人的素质,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的差异,也是各具特色的,有着各自特点和发展潜能,正因为如此,人才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特长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地、主动地发展,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近日,川大培养偏才、怪才的措施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正是对人自身正确认识的一种有益尝试。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教育家都非常注重个性特长的发展,如孔子教学生,就很讲究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特长的发展;大思想家、诗人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领袖。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十种意识.doc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十种意识 意识诱发行动。科学的意识诱发正确的行动。面对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十种意识。一、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也脱不开因袭的重负。在认真清理遗传的同时,创新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可以这么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的立锥之地。创新的领域极为广阔,从现实性讲,亟待通过创新解决的问题有:重读写能力轻口语交际能力,重课堂讲授轻课外自学,重应试训练轻素质培养。二、发展意识。发展才是硬道理。一门学科,若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那就不该指望学生对它感兴趣。文学是人学,文学也是语文的核心。语文课应该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熟、智慧的发展与成熟有较大的贡献。而这一切的前提,合逻辑的推论只能是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对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对本学科的杰出人物与著名学说,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均应有浓厚的兴趣与专业性的了解。三、合作意识。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学生与语文教师的合作。学生的合作态度,首先来源于他对语文教师人格与学识素养的认同,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宣示,需要一些必要的合作技巧,人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还需要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需要领导、同行、家长以及教研人员的合作。四、哲学意识。每一位成功者,必有其广义的哲学背景支撑。语文界的优秀分子如钱梦龙、魏书生、陈钟梁、李镇西,莫不如此。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也始终是哲学意义上的。读一点古典哲学原著,如老庄孔孟;读一点思想史著作,如李泽厚、冯友兰之作,对语文教师大有益处,何况这些著作原本具备极优美的文本。有了这样的背景,看问题就会高屋建瓴,想问题就能析薪破理,搞教学就能大气磅礴。五、开放意识。语文本是一个开放体系,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语文教师应养浩然之气,具开放意识。心灵要开放,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不执著于一文一课;课堂要开放,不津津于学识之卖弄,不孜孜于权威之说解;教材要开放,不局限于课本读本,不独霸于教师挑选;作文要开放,不徘徊于命题作文之小径,不逡巡于课堂写作之一途。开放是“目”,能力养成才是“纲”。凡有利于那里养成之举措,均可施之于语文教学。学学王泽钊,又有何妨。六、对话意识。对话是一种建立在平等

语文教研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学习资料

语文教研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学习资料 第一次学习 学习时间:2009年8月28日学习地点:多媒体教室 学习人员:全体教师 学习内容: 学习《沅江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程》 第二次学习 学习时间:2009年9月学习地点:二楼会议室 学习人员: 教研组全体教师 学习内容: 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转型 一、把握新课程新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课程标准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自觉运用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课堂之中。 (一)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它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还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语文课程标准》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 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与实践。它内涵丰富,是以语文能力(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这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来的。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要有较强的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是在同一个过程中统一进行的。我们既要注意到语文课程的特殊性,避免放弃或者弱化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任务,把语文课程完全与思想政治课程等同的倾向;也要注意到语文课程固有的人文因素,反对淡化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把语文课程看做是纯技术训练课程的倾向。当前,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它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前提之下,切不能忘了语文课程特有的任务,认为语文课程的任务只在于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建立在具有学科之间的联系与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的新语文课程的基础上,即“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①,“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并实施一种“大语文”思想。同时,提高语文素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下学好语文,还要为学生将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必须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在强调入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方法。“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让学生在走进教材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的同时,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

语文教育新理念阐1

语文教育新理念阐说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任何理念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两者的统一。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理念的不同。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因此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再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等等。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得本次课程改革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一、语文新课改理念指引简说 新一轮课改受到多种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导,如学习化社会、

后现代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此,首先对当代人文教育观所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作一介绍。主要有四个要点: 1、人在教育中的地位 传统的科学教育观更多地把人当作人力来培养,即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来培养。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分子,要“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种观念下养成的,是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简称为“人力”,它所重视的是人的外在价值。其地位:人成了社会的附属品,成了社会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其好处:社会重视教育,重视人的真才实学。但却忽略了另一重要方面,即人本身的价值,也就是对人的内在价值重视不够。 外在---内在,两个相对的概念。科学教育观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外在的东西,而人文主义教育观则更多地强调人的本身、人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人的整体素质,人的发展,看问题的视野,待人处事的品格修养、对待生活的情趣涵养等等。如审美(不能当饭吃)——打字(150字/分,好找工作)。 科学教育观:人被社会所束缚、所支配,是社会的工 具,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人文主义教育观: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人首先是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