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综合基础知识练习题库(附答案解析)可打印

综合基础知识练习题库(附答案解析)可打印

综合基础知识练习题库(附答案解析)

1.法与统治阶级道德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

A.相互渗透B.相辅相成

C.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2.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的总称,在法学上,称为()。

A.法律体系B.法的历史类型C.法系D.法律制度

3.委任状、逮捕证、营业执照都属于()。

A.规范性法律文件B.非规范性法律文件C.司法机关公文D.证据

4.法系的分类标准是()。

A.法的历史类型B.法的历史传统C.法律体系D.法律部门

5.以判例作为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的有()。

A.罗马法系B.社会主义法系C.罗马法系和普通法系D.普通法系

6.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

A.基本法律B.行政法规C.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D.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7.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

A.自然法B.习惯性C.不成文法D.习惯

8.大陆法系在法的形式主要采用()。

A.判例法B.习惯法C.法典D.不成文法

9.在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指()。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公安机关D.纪律检查委员会

10.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11.司法解释是指()。

A.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法所作的解释

B.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C.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对法律的解释

D.各级人民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12.划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标准为()。

A.法律效力范围的不同B.法律关系的主体的不同

C.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D.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

13.违法客体是指法律所保护的而为违法行为所侵害的()。

A.人和物B.违法对象C.社会关系D.社会秩序

14.法律事实包括:一法律事件,二()。

A.法律后果B.法律制裁C.法律行为D.法律责任

15.社会主义法产生的特点是()。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最初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

16.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

A.调整范围相同B.规范内容相同C.要求相同D.历史使命相同

17.法典编纂是指()。。

A.是对原有全部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

B.是在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文件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加工

C.是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加工,编制成新的系统化的法律文件因而是一种立法活动D.不是一种立法活动

18.根据法律效力的强弱程度,可将法律规范分为()。

A.确定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B.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C.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D.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19.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属于()。

A.法律解释B.法律事件C.法律行为D.法律部门

20.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之一的国际条约是指()。

A.国际宣言B.国际公约

C.国际协定D.我国同外国缔结或我国加入并生效的国际规范性法律文件

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属于()。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审判解释

D.行政解释

22.社会主义法同一切剥削阶级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法体现了()。

A.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B.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C.阶级性与强制性的统一

D.阶级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23.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学上,称为()。

A.权利能力

B.行为能力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24.在我国,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应视为()。

A.限制行为能力人

B.无行为能力人

C.完全行为能力人

D.部分限制行为能力人

25.法律对社会发展能否起进步作用,决定于()。

A.是否适用一切经济基础的需要

B.是否能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法律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D.是否适应国家的需要

26.最高人民法院对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

A.对下级法院具有普遍约束力

B.没有普遍约束力

C.对下级法院没有约束力

D.有普遍的约束力

27.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

A.客观标准

B.唯一标准

C.唯一的客观标准D。首要标准

28.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适用法律时()。

A.不应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B.应该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C.有时也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D.法律应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

29.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如无明文规定时,其生效时间应是()。

A.法律通过之日

B.法律公布之日

C.法律批准之日

D.法律签署之日

30.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具体内容的规范,属于()。

A.任意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委任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31.监察机关有权对下列哪种对象实施监察活动?()

A.国家司法机关。

B.国家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C.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D.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32.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开,未经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这属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原则中的哪一项?()

A.处罚法定原则。

B.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保障相对人权利。

33.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几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前几日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对此,依次两个日期都正确的选项是哪项?()

A.5日,10日。

B.7 日,15 日。

C.3日,7 日。

D.5日,7 日。

34.部委规章可以创设行政处罚的范围是下列哪个选项?()

A.警告与罚金。

B.警告与一定数额的罚款。

C.警告、罚款与没收财产。

D.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35.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A.只能由法律设定

B.只能由行政法规设定

C.可以由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设定

D.可以由地方性法规设定

36.下列关于行政裁决特征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刑事纠纷

B.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特定行政机关

C.行政裁决在形式上具有准司法性

D.行政裁决在效果上具有强制性

37.下列有关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公务员就是我国行政机关的一切工作人员

B.国家公务员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报中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C.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

D.国家公务员分为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

38.行政制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依其行政责任所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行政制裁不包括()。

A.行政处罚

B.行政处理

C.行政处分D。劳动教养

39.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案审议的结果不可能是()。

A.签署公布

B.终止审议

C.进一步审议

D.提请表决

40.行政诉讼中的原、被告一般是()。

A.原告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

B.原告是国家机关,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原被告均是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

D.原告是国家行政机关,被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1954年宪法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1957年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2.欧洲大陆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91年法国宪法

C.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D.1919年法国《魏玛宪法》

43.新中国成立后,从()起宪法以根本法形式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1954年

B.1975年

C.1978年

D.1982年

44.将宪法划分为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这种分类的科学性,是因为它()。

A.指出了宪法的内容

B.总结了宪法形式上的特点

C.揭示了宪法的本质属性

D.指出了国家的不同类型

45.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是()。

A.政治协商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本国经验和外国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D.人民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

46.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C.1787年美国宪法

D.1791年法国宪法

47.我国现行的宪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部宪法。

A.2

B.3

C.4

D.5

48.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宪法实施的保障,其根本原因是()。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宪法确认、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宪法有严格的修改程序

D.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9.《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当时的()。

A.最高国家政务机关

B.最高国家管理机关

C.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D.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50.《宪法》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1.《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解释权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D.全国人大法工委

52.把宪法划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依据是()。

A.是否有统一的法典形式

B.是否有最高法律效力

C.是否容易修改

D.是否是书面形式

5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称为()。

A.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B.爱国统一战线

C.民族统一战线

D.广泛的统一战线

5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C.平等原则

D.集体行使职权

5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原则。

A.首长负责制

B.少数服从多数

C.民主集中制

D.议行合一

56.全国人大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是()。

A.组成代表团视察工作

B.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C.召开全国人大会议

D.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

57.全国人大代表按照()组成代表团。

A.民族

B.选举单位

C.地域

D.职业

58.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由()处理。

A.专门委员会

B.委员会

C.委员长会议

D.秘书长

59.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

A.少数民族代表

B.妇女代表

C.华侨代表

D.军队代表

60.()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A.设区的市

B.县级

C.自治州

D.省级

6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负责。

A.上级人民法院

B.本级人民法院

C.本级人民代表团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62.我国现行《选举法》规定,选区划分的原则()。

A.可以按地区人口划分

B.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

C.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或工作单位划分

D.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或工作单位划分

63.选举权的普遍性是指()。

A.一切公民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选举

B.一个国家内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

C.所有公民都享有选举权

D.全国人民都有选举权

6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A.有病

B.年老

C.丧失劳动能力

D.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

65.全国人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召集。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大主席团

C.委员长

D.委员长会议

66.下列哪项内容不属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A.收容审查。

B.劳动教养。

C.行政拘留。

D.逮捕犯罪嫌疑人。

67.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下列哪个人民法院管辖?()

A.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

B.复议机关所在地。

C.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所在地。

D.c选项中人民法院共同的上一级法院指定的。

68.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攻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由下列哪个法院受理执行?( )

A.申请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B.被执行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C.一审人民法院。

D.终审人民法院。

69.《行政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下列哪项内容属该条规定的例外情况?()

A.人民法院以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为由判决撤销的。

B.人民法院以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为由判决撤销的。

C.人民法院以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判决撤销的。

D.人民法院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为由判决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的。

70.土管局批准了陈某建房申请,陈某房子建好后,某县水利局因其为违章建筑责令拆除。陈某以县水利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受理后应按下列哪种方式办理()

A.应追加县土管局为被告,并通知其参加诉讼。

B.应通知县土管局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

C.应通知县土管局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D.应通知县土管局以证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71.在行政诉讼的执行措施中,不可以对行政机关采取()。

A.划拨

B.查封

C.扣押

D.司法建议

72.行政诉讼法规定,因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引起的行政诉讼,由原告或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的原告所在地不包括()。

A.临时居住地

B.经常居住地

C.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

D.户籍所在地

73.行政诉讼强制的主体是()。

A.行政主体

B.有权国家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74.在诉讼中,人民法院审理下列哪类案件,不可以根据原告申请,依法书面裁定先予执行?()

A.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B.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社会保险金的。

C.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最低生活保障费的。

D.起诉行政机关没有就其违法行政行为给予赔偿的。

75.行政机关对于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时,在证据可能灭失的情况下,下列选项哪个是正确的?

()

A.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选行封存证据。

B.经行政机关集体讨论决定,可以先行扣押证据。

C.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证据。

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

76.下列哪个选项所列人员可以成为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主体?()

A.乡政府办公室秘书

B.大学校长

C.电视台主持人

D.国有公司经理

77.某机场的机械师陆某对机场领导人员心怀不满,在某次为等待执行任务的一架波音747客机进行机械检修时,故意对飞机的发动机装置进行了破坏。但恰好这架飞机此次没有投入运营。在第二天运营前机械师陈某在对飞机进行检修时发现了故障及时进行了排除。对陆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A.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未遂

B.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

C.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既遂

D.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

78.以下犯罪行为的主体哪一种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A.玩忽职守罪

B.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C.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

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79.行为人以谋利为目的,意欲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但由于交通工具简陋不具备必要的安全条件,导致被运送人多人重伤、死亡的后果,对该行为应如何认定?()

A.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严重情节

B.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界与过失致人死亡、过失致人重伤罪并罚

C.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择一重罪处罚

D.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并罚

80.行为人高某在盗掘古墓葬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珍贵文物严重毁损,对高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A.盗掘古墓葬罪的严重情节

B.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

C.盗掘古墓葬罪与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并罚

D.资掘古墓葬罪与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择一重罪处罚

81.行为人在实施抢劫行为后,出于灭口的目的而将被害人杀害,对行为人的行为如何认定?()

A.抢劫罪的加重情节

B.抢劫罪

C.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D.故意杀人罪

82.某市黄某开办的个体小煤窑只开了采煤通道即开始采煤,主管部门检查后发现该煤窑只有送风口,没有排风口,即书面通知其停业整顿,黄某拖延不改继续采矿,终于因瓦斯浓度太高,发生爆炸致9名矿工死亡。黄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A.重大责任事故罪

B.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C.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D.过失爆炸罪

83.因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不成而将被干涉者杀害的行为构成下列哪种罪?()

A.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B.故意杀人罪

C.属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加重罪状

D.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与故意杀人罪

84.某国家机关的机要人员林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其所知悉、掌握的大量国家机密,绝密提供给境外的反动组织,对该行为如何认定?()

A.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B.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D.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与为境外非法提拱国家秘密、情报罪

85.季某的父母对其与村民小张之间恋爱极为不满,极力进行破坏,以致发生下列哪种行为公安机关不可以主动立案侦查?()

A.当众殴打季某后将其禁闭,季某自杀的

B.将季某捆绑过紧致其身亡的

C.殴打季某,将季某打成重伤,由于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

D.先将季某吊起来毒打,后又私自将季某许配他人的

86.公司犯下下列哪些罪时,实行双罚,即单位处罚金,同时要求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

A.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

B.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C.挪用公款罪

D.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87.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业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不服管理,违章作业,造成下列哪些损失,不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A.1人死亡的

B.3人重伤的

C.直接经济损失达4.5万元

D.直接经济损失达30万元,车间停产10天的

88.下列各种行为哪项实行数罪并罚?()

A.实施了非法制造枪支、非法运输弹药、非法储存爆炸物及非法邮寄弹药行为的

B.犯重大责任事故罪致人重伤、死亡的

C.为追索债务而非法拘禁他人并使用暴力使他人重伤、死亡的

D.强奸妇女后,又实行杀人行为以图灭口的

89.公安局预审员王某在审理卷烟厂女工陈某盗窃案时,对陈某犯盗窃甲级香烟209条(价值1600余元)的罪行,不追查,不取证,还将罪证材料销毁,掩护陈某逃避惩罚。陈某在王某的掩护下获得释放后,王某以此要挟,将陈某多次奸污。对王某的行为下列哪项表述正确?()

A.包庇罪和强奸罪

B.徇私枉法罪和强奸罪

C.伪证罪和强奸罪

D.玩忽职守罪与强奸罪

90.行为人王某生产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后,又销售这种商品的,对王某行为的认定与处罚哪项是正确的?()

A.假冒注册商标罪

B.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C.假冒注册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并罚

D.假冒注册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择一重罪处罚

91.某纳税单位足额缴纳税款后,又采取假报出口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全部所缴纳的税款,数额巨大,对本案的表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构成偷税罪

B.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C.按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实行数罪并罚

D.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择一重罪处罚

92.被告人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构成重伤害行为的有哪些?()

A.伤者当场因失血过多而休克,但及时抢救恢复正常

B.伤者当时表面伤情较轻,但实际伤在脑内,后来因脑组织破裂压迫脑神经死亡

c.伤者当时伤情较轻,及时送往医院,但由于医生治疗错误而导致其死亡

D.伤者当时伤情较重,但事后没有后遗症,身体恢复正常

93.姜某使用伪造、变造的金融票据,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并骗得其财物,数额较大。下述关于对姜某的行为认定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A.金融票据诈骗罪

B.合同诈骗罪

C.金融票据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实行数罪并罚

D.金融票据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择一重罪处罚

94.一货轮在海上航行,突起大风,并收到强台风警报,当时靠岸避风已不可能。而气象台预报,台风中正要经过货轮航行的海域,为使货轮和船员的生命免遭损害,船长下令抛去部分货物(价值3万元),以减轻货轮的负载。但当台风刚刚接近该轮航线海域时,突改方向,并未殃及货轮安全,对船长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紧急避险

B.假想避险

C.事中避险

D.事前避险

95.刁某花5000元从人贩子手中买来一名受骗的四川姑娘作妻子,姑娘知道真相后欲逃跑,刁某将其手脚捆住,强行与其同房,发生性关系,事后为防止其逃跑将其锁在屋内,一个月后女方哥哥领公安人员前来解救,刁某持械堵住屋门不许公安人员进入,相持一个多小时,致使全村的许多人前来围观,后公安人员制服刁某使该四川姑娘得救,两名公安人员在与刁某搏斗时受轻伤。本案刁某的行为构不成下列哪些犯罪?()

A.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

B.强奸罪

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D.非法拘禁罪、妨害公务罪

96.合伙合同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人伙,关于法律是否允许的问题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A.依合伙合同的约定决定是否允许

B.不允许。因为合伙合同是基于合伙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

C.合伙合同有约定的,依合同处理,无约定的,须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D.合同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无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

97.下列行为中,哪项属于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

A.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

B.代理期限届满后,委托人没有继续委托,而代理人仍然进行代理行为

C.甲向乙提出书面要约,双方在此之前未有联系。甲在要约中明确提出,若乙不在1个月内提出反对意见,视为同意,.1个月后,乙沉默

D.甲向其妻子乙提出离婚,乙沉默,后甲以乙的此行为要求法院判决离婚

98.下列情形中,哪一项的诉讼时效为1年?()

A.某甲买了1台电热水器,使用中因电热水器漏电而受伤

B.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承包经营合同,后某乙违约

C.某甲借给某乙1万元,某乙到期不还欠款

D.某甲在某乙处定作一套西服,到期后某甲未及时领取西服,30天后某乙将西服卖掉

99.对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哪些?()

A.宣告死亡的效果在于终止下落不明人以其原住所地为中心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宣告失踪仅在于为完全行为能力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B.宣告死亡的法定下落不明期间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下为1年;宣告失踪的法定失踪期间一律为2年

C.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2年,而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D.宣告失踪被撤销,发生返还财产,恢复婚姻关系等效果;宣告死亡撤销则没有这种效果

100.下列哪项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A.甲乙两公司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如果3个月后甲公司有空闲的建筑施工设备,则租给乙公司两台,租期4个月

B.甲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在2年之内犯罪,则将自己的遗产遗赠给朋友乙

C.丙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故意杀害自己,就将遗产留给他

D.A矿场与B公司的约定如果矿山开采不发生重大事故,则矿石买卖合同生效

101.期待权不包括下列哪项权利?()

A.已具备全部要件,从而被当事人实际享有的权利。

B.以附停止条件和附始期法律行为所设定的权利。

C.由既存债权产生的将来债权。

D.继承开始前的继承权。

102.在下列情形中哪项构成承诺?()

A.甲向乙发出要约,丙得知后表示接受甲的条件。

B.丙向乙发出要约,丁考虑后向戊表示同意甲的要约。

C.何某向刘某发出要约,要求10天内给予答复,过期视承诺,刘某未能如期答复。

D.袁某根据广告上刊登的价格,给某体育用品厂汇款购买某型号的体育用品。

103.下列选项中哪项应认定为有效的民事行为?()

A.某甲与某县政府商定,某甲赠给某县政府一台轿车,但实际上此台轿车归某乙所有。

B.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确能证明的发病期间实施的民事行为。

C.某甲把一幅古画真品错当成复制品卖给某乙。

D.11岁的某丙接受了从英国来的叔叔送给他的一台电脑,价值1.5万元。

104.甲、乙双方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由甲方向乙方提供货物。后经甲方同意,乙方将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转给丙。这样,法律关系的()就发生了变更。

A.主体、客体

B.内容

C.客体

D.主体

105.牛明村未成年人甲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重伤,丧失监护能力,现甲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就甲的监护人问题发生争议,可由谁指定监护人?()

A.甲的经常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

B.甲的父母的所在单位。

C.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住所地的村民委员会。

D.以上都不对。

106.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下来的()。

A.个人所有财产

B.依法规定享有的财产

C.个人合法财产

D.公民收入和储蓄

107.某甲17周岁,已参加工作,有固定收入,某日因某甲在街上寻衅滋事,将某乙打伤,某乙要求赔偿医药费,对此下列表述哪些不正确?()

A.某甲的父母必须承担赔偿医药费的义务。

B.某甲的父母无须承担赔偿医药费的义务。

C.某甲的父母可以选择是否替某甲赔偿医药费。

D.某甲的父母如赔偿了医药费,则对某甲有追偿权。

108.肖强下落不明已达3年,下列哪些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肖强为失踪人?()

A.肖强的好友。

B.肖强之妻。

C.与肖强有权利义务关系的雇主。

D.上述三个选项都对。

109.下列合同中,属于可撤销的合同()。

A.甲、乙签订质押合同,约定甲不能如期履行合同义务,则乙取得质物的所有权

B.甲、乙两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合同

C.甲为逃避法院的强制执行,将其财产赠与乙

D.甲因治病急需钱,乙提出以低于市场接近5倍的价格购买甲的珍贵油画,甲无奈之下与乙签订了合同110.杜某和钟某1997年合伙开饭店,因经营有方,饭店生意兴隆,1998年5月,钟某的妻弟李某要求入伙,以下哪项表述不正确的?()

A.设杜某不同意李某入伙而钟某同意,则李某不能人伙。

B.设杜某和钟某都同意李某入伙,但在入伙协议中约定李某不执行合伙事务并不能自营饭店。

C.设李某人伙后,饭店经营不善致合伙散伙,对于1998年5月以前合伙债务李某不负偿还之责。

D.设李某人伙后,饭店经营不善致合伙散伙,对入伙之前债务李某与杜某、钟某负连带责任,但有权就其承担数额向杜某、钟某追偿。

【1】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D

6.D

7.D

8.C

9.B10.B 11.B12.B13.C14.C15.A16.D17.C18.C19.B20.D 21.A 22.B 23.B 24.C 25.C 26.A 27.D 28.B 29.B 30.A 31.D 32.B 33.C 34.B 35.A 36.A 37.D 38.B 39.A 40.A 41.A 42.B 43.A 44.C 45.D 46.C 47.C 48.B49.D 50.D 51.B 52.A 53.B 54.A 55.C 56.C 57.B 58.C 59.A 60.B

61.C 62.D 63.B 64.D 65.A 66.D 67.C 68.A 69.C 70.C

71.B72.A73.D74.D75.C76.A77.D78.D79.A80.A

81.C82.C83.B84.B85.D86.B87.C88.D89.B90.A 91.A92.C93.B94.D95.A96.C97.A98.A99.A100.C 101.A 102.D103.D104.D105.B106.C107.A 108.B109.D110.C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常识能力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上

一、哲学常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世界的物质同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完整而经典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绝不是物质的偶然的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属性,而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4)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即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2)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确良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和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例题1.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等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C.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D.我思故我在

【解析】A项是唯物主义观点;B项中的绝对精神与定义中的主观精神是不同的概念,C项中的天命也不属于主观精神,B、C项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的观点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相符。故选D。

例题2.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故选B。

3.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观点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发展的观点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例题3: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解析】矛盾即对立关系,矛盾对立双方存在既对立又同一的两种基本关系,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故选A。

4.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①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统一性又称为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b.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不相同。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一个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首先,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⑤两点论和重点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两点论是在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b.重点论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c.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2)质量互变规律

a.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b.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3)否定之否定规律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例题1.

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的好可以惠及别国,反之,则会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下列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解析】题干所反映的哲学道理是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指的是一种外因而非内因。故选B。

例题2.

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中央专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这种做法在哲学上的依据是()。

A.事物各有自己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D.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是有严格界限的

【解析】在全国各个社会群体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代表矛盾的普遍性,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殊性,中央专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这种做法在哲学上的依据是事物各有自己的矛盾特殊性。故选A。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常识能力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例题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A.武装斗争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E.解放思想

【解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故选B、C、D。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1939年10月4日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创刊而写的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8年来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例题:

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阐明了()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根据地建设

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D.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解析】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问题,指出这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大法宝。故选C。

3.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4.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例题2.

下列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D.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解析】新民主主义政治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共和国。故选B。

(二)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题1.

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和关键就是要求()。

A.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B.对商品经济进行重新认识,明确在中国到底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C.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吸取“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教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解析】“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故选A。

例题2

邓小平同志指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改革开放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E.是否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解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故选A、

C、D。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我们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执政之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

(3)“三个代表”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我们党能够始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

例题: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

A.阶级性

B.人民性

C.先进性

D.领导性

E.核心性

【解析】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故选C。

(四)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和谐社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经济常识能力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上

一、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或者说构成了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2.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定义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指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产生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偶然的交换;当发生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后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出现了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

①社会分工。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每个生产者固定地从事某一具体劳动,劳动具有单一性和独立性;各自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各自不同的产品。同时,每个生产者的需求又是多样化的。为了满足生产者各自的需要,彼此之间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对方的产品,由此就产生了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各自劳动产品的必要性。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彼此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来交换。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中,生产产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是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决定的。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种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实体,它们之间也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发生商品交换关系,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条件,决定了劳动产品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物质承担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实现形式。

3.商品

(1)商品的定义与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

(4)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交换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最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5)商品价值和价格

任何使用物品都有价值。价值通过不同的使用价值形式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本质上属于使用价值范畴,它是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具有二重性。抽象交换价值连接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形式采取抽象交换价值;具体交换价值连接价值量或价格,价格是具体交换价值的货币形式。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就是抽象交换价值与具体交换价值的关系。在深层次上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也就是个人具体劳动与社会抽象劳动的关系。

4.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关系,生产商品时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价值量也就越大。

(2)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上,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是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这是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的。

③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还与劳动的复杂程度有关。复杂劳动可以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要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例题:(2006年浙江省第89题)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是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理论。其中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休谟

D.梅奥

【解析】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应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优势论”。故选B。

5.货币

(1)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分别是: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3)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是指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际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却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经济常识能力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下

西方经济学

1.发展阶段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

(2)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 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3)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

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在1948年开始发行的《经济学》至今已出第16版,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

2.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2)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需求带动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这点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此模型在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权衡,故为将失业率降至最低,可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例题: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一般会导致()。

A.失业率上升

B.失业率保持稳定不变

C.失业率下降

D.失业率波动不定

【解析】经济学中有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和拉佛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关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曲线。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资料作出了一条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替换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故选C。

3.拉佛曲线

拉佛曲线是一条关于税率和税收收入的抛物线。当税率为零是,税收量也为零,税率比较高,税收收入比较多,但是当税率一味地提高,这个曲线就掉头向下,税收的税率提高到百分之百时,税收收入又降回到零。

一般情况下,提高税率会导致税赋增加,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家积极性降低,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往往失业率较低。但这也有例外情况,如美国二十世纪20年代末的“滞胀”,出现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

例题:

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高税率通常将()。

A.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B.抑制投资,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

C.刺激消费

D.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

【解析】根据经济学原理,提高税收将使投资的收益率降低,从而达到抑制投资的目的,而投资减少,则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故选B。

4.需求

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薄利多销”,“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所以,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指丰收了,粮价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了,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由于丰收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受损失。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有三种情况:第一,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水平的总供给曲线称为“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价格水平不变;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而价格水平也不变,即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只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动。第二,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这种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也上升,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也会下降,即总需求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

方向变动。第三,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由于资源已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所以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价格水平上升,而国民收入不会变动,同样,总需求的减少也会使价格水平下降,而国民收入不会变动,即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而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

例题:

下列有关需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最大的是消费者的偏好

B.奢侈品的需求较富有弹性,而低档商品的需求较缺乏弹性

C.替代商品的价格越高,数量越少,消费者对本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

D.互补商品的价格越高,数量越少,消费者购买本商品的数量就越少

【解析】消费者的偏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需求量,但并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A项说法过于绝对。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该物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根据经验,我们可以说出某些物品的需求弹性的一般规律——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有相似替代品的物品往往富有弹性。据此,B、C、D正确。故选A。

5.边际效应

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他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例题:

在农业部门中所存在的“肥田出瘪稻”现象体现的是经济学中的()。

A.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B.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C.规模报酬递减

D.机会成本原理

【解析】“肥田出瘪稻”体现的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即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故选B。

综合基础知识:经济常识能力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1.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证券投资基金可分为()

A.封闭式、开放式

B.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型

C.指数型、保本型

D.成长型、收益型、平衡型

2.下列有关剩余价值的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剩余价值不是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B.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产生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3.经济学领域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

C.大卫·李嘉图

D.萨谬尔森

4.利率是一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变动利率对经济影响的一般规律是()。

A.提高利率,储蓄减少

B.降低利率,投资会减少

C.提高利率,会抑制通货膨胀

D.降低利率,消费会减少

5.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亿份,但履约率只有50%多一点。这反映出我国市场交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A.价格问题

B.决策问题

C.信用问题

D.资金问题

6.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

A.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

B.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C.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D.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

7.把生产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在资本流通中的周转速度不同

B.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不同

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形式和价值转变方式

8.根据通货膨胀原理,假如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是成本推动,如果没有()的伴随,将会出现生产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引起严重的经济萧条。

A.需求增长

B.需求减少

C.供给增长

D.供给减少

9.完全垄断市场常存在于()。

A.农产品市场

B.日用工业品市场

C.汽车、钢铁、石油等行业

D.公用事业部门

10.下列关于财政政策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财政政策是主要手段或工具是政府支出和税收

B.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财政收入或支出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C.财政政策是挤出效应,是指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引起一国产出水平的变化,可以使总产出成倍数地放大或缩小

D.当一国的民间需求过旺时,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解析】证券投资基金可以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具体情况如下:(1)按照规模是否可以变动及交易方式,可以分为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2)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衍生证券基金四类。故选B。

2.B【解析】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故选B。

3.A【解析】“看不见的手”最早出现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故选A。

4.C【解析】提高利率,客户从银行得到的资金回报会增多,因此客户更倾向于把钱存入银行以取得更多利息,而不愿把钱用于消费和投资,而整个经济形势也会随之降温,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故选C。

5.C【解析】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诚实信用原则。如果违约成为一种常见状态,表明社会信用存在严重问题。故选C。

6.A【解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多投入,多产出,但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B、C、D均是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可以排除。故选A。

7.C【解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条件,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故选C。

8.C【解析】按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1)惯性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或者称为供给冲击的通货膨胀,如果没有供给增长的伴随,将会出现生产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引起严重的经济萧条。故选C。

9.D【解析】完全垄断市场也叫纯粹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类型。由政府经营的自然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电话、自来水、天然气等公用事业较为常见。故选D。

10.C【解析】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即以政府开支代替了私人开支,C项表述错误。故选C。

人文科技常识能力测试题附答案解析上

类别内容及简介名句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