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

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

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
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

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Ξ

乔 振,王 敏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北京 100094)

摘要:较系统地总结了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各类配体的特点及性能,对于每类配体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较详细的评述。参考文献81篇。

关 键 词:不对称;催化氢化;配体;综述

中图分类号:O463.38,O6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1511(2002)012008209 Progress of L igands i n A sy mm etr ic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Q I AO Zhen, W AN G M in

(D epartm en t of A pp lied Chem istry,Ch ina A gricu ltu ral U n iversity,Beijing100094,Ch ina)

Abstract:T he featu res and developm en t of every k ind of ligands in asymm etric catalytic hy2 drogenati on are syo tem atically discu ssed w ith81references.

Keywords:asymm etric;catalytic hydrogenati on;ligand;developm en t;review

对潜手性不饱和底物(烯、酮、亚胺等)的不对称催化氢化是合成各种手性物质的重要途径。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手性配体作为手性诱导试剂对产物的光学纯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人们对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可达100%e.e.),并应用于许多重要药物(如左旋多巴、萘普生、布洛芬)及天然产物(如橙花醇等)的工业合成。但仍有不少具体反应的反应活性及对应选择性不太理想。因此设计及开发新的手性配体一直是不对称合成研究的一个重要和活跃的领域[1]。本文就近几年来出现的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新配体及其相关应用作一概述。

1 阻转异构体配体(A trop is m er ic L igands)

1.1 联萘系列配体

阻转异构体配体的手性由于其分子上基团的位阻作用使分子旋转受阻而产生(ax ial ch irality)。早在1977年,T am ao等[2]利用联萘酚

(1,1′2b is222nap h tho l)合成了第一个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的阻转异构体配体N ap ho s(1),与R h ( )形成的络合物催化氢化乙酰肉桂酸得到54%e.e.的氢化产物,随后Grubb s[3]又合成了(-)21,1′2联萘22,2′2双二苯基膦酸酯(2),在R h ( )催化的脱氢氨基酸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得到76%e.e.的产物;1980年,M iyano[4]合成了1,1′2联萘22,2′2双二苯基膦酰胺(3);接着N oyo ri[5]合成了1,1′2联萘22,2′2双二苯基膦(B I NA P,4) (Chart1),R h-B I NA P在催化氢化苯甲酰基肉桂酸时得到了100%e.e.的产物(Schem e1)。随后人们[6]对B I NA P的应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证明B I NA P与R h( ),R u( )等过渡金属的络合物对不饱和键(C=C,C=O)的催化氢化具有高度的反应活性及对映选择性,并应用于其它催化领域(如氢硅烷化、烯胺异构化等)。B I2 NA P还成功地用于医药(如萘普生、布洛芬等)及天然产物(如香叶醇)的工业合成,大大降低了工业成本。B I NA P的开发成功并广泛应用,使人们对阻转异构体的的研究异常活跃起来。

8

— 合成化学 Ch inese Jou rnal of Syn thetic Chem istry 

Ξ收稿日期:2000212224

作者简介:乔振,男,汉族,山东省农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博士。

通讯联系人:王敏,男,回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研究。E2m ail:w angm in@m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

为了研究配体的电子效应及立体效应对催化

反应的影响,T akaya 等[8]合成了H 82B I NA P (5)[7]及苯环被多种取代的B I NA P (6)(Chart 2)。使用[R u (OA c )2(H 82B I NA P )]对丙烯酸类底物进行不对称催化氢化,效果明显好于B I NA P (Schem e 2)[9]。在酮的还原中,使用[N H 2E t 2]+

{[R uC l (L 3)]2(Λ2C l )3}-做催化剂,因具有供电子基团的配体,其反应活性明显优于B I NA P (Schem e 3)[8]。1.2 联苯系列配体

联苯系列配体由Schm id 等[10]自1988年陆

续合成,其通式可由7表示,其中几个著名的配体(8~10)(Chart 3)用于R h ( )催化的烯丙胺的异构化[11],R u ( )催化的烯丙醇、Β

2羰基酯[12]及衣康酸[13]的不对称氢化,都表现出很好的对映选择性及反应活性(如对羰基酯的还原>99%ee )。当联苯带有强吸电性基团(如CF 3)时,其R u ( )络合物对酮的催化活性很差(但对映选择性影响不大)[14]。该类配体(11~13)(Chart 3)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已用于许多医药中间体的合成(Schem e 4~Schem e 6)[15]

9—第1期乔振等: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 

1.3 噻吩类、

双甾类膦配体及二苯并呋喃类配体

1995年,Sann ico lo 等[16]首次合成苯并噻吩类配体(15~17)(Chart 4),在R u ( )催化的烯烃底物(丙烯酸类、烯丙醇类等)和Α2及Β2羰基酯的不对称氢化中表现出与B I NA P 相近的对映选择性,其优点是合成较为简便,配体稳定性高[如B IT I AN P (16)在100℃以上仍稳定]。最近,T iet 2ze

[17]

将此类配体用于Pd (0)催化的H eck 反应来

合成四氢异喹啉,得到>90%e .e .的产物。1995年,L aue [18]合成B I B FU P (18),但无相应的应用报道,1999年,H iem stra [19]合成B IFA P (19)及B IFA PS (20),其R u ( )络合物催化氢化乙酰肉桂酸(82%e .e .)及乙酰乙酸酯(100%e .e .),表现出与B I NA P 同样优越的对映选择性。其中B I 2FA PS 可在水相中使用,但需加入少许酸(1%H 2SO 4或HC l )作共催化剂。

1997年,M oh r [20]以马萘雌酮(equ ilen ine )为

原料,合成了(R ,S )221(Chart 5),总收率58%。此配体的R u ( )络合物催化氢化Α2乙酰氨基肉桂酸及惕各酸时表现出比B I NA P 更高的活性及

选择性(85.7%e .e .vs 77%e .e .),催化氢化Β2羰

酯(M ethyl acetoacetate )时,与B I NA P 性能相同(99%e .e .)。目前该类配体还没有更多的应用数据

2 具有C 2-对称的手性膦配体

以上所列阻转异构体配体绝大部分具有C 22

对称结构和轴向手性(ax ial ch iral ),为便于叙述而单独列出。本节讨论具有C 22对称结构和中心手性()的配体分子。

—01— 合成化学V o l

.10,2002

具有C22对称的手性配体在不对称反应中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对映异构过渡态的数量,因而在立体化学的控制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1]。1972年,Kagan[22]合成了第一个C22对称的手性膦配体D I O P(22),在R h( )催化的肉桂酸的氢化中得到85%e.e.的产物,且R h( )2(-)2D I O P对C=O,C=N双键的催化氢化也有了一定的对映选择性(8%e.e.~22%e.e.)[23],随后,各种各样的D I O P类似物被合成出来(Chart6),它们在不对称反应中大多表现出较好的对映选择性[24]。

1975年,Know les[30]合成D IPAM P(29),在氨基酸的合成中表现出很高的立体选择性(94% e.e.~95%e.e.),并成功地用于药物L2DO PA 的工业化生产。1977年,Bo sn ich[31]合成Ch i2 raPHO S(30),其R h( )络合物催化氢化乙酰肉桂酸得99%e.e.的肉桂酸。之后人们[1,21,24,32,33]陆续合成了一系列高效配体(如Skew PHO S31等)。关于催化氢化的机制,已由H alp ern等[34,35]详细阐述。近10年来新开发的高效配体(29~47)见Chart7。

1987年,B runner[37]以酒石酸为原料开发富电子的膦配体(32),但由于手性中心离P原子较远,对映选择性较差。B u rk用手性1,42二醇为原料合成的D uDHO S(33)及B PE(34)表现出极好的反应活性及对映选择性,尤其在氨基酸的合成中对大批底物均可得>99%e.e.的结果[38,52],在C=O[53],C=N[54]的催化氢化中也表现出很好的性能。其它各配体的性能简要总结于表1。各配体的合成方法请参阅相应参考文献。

表1 部分配体催化氢化性能简介

配体M催化氢化性能简述配体M催化氢化性能简述35[39]R h环状烯酰胺>99%e.e.

36[40]R h

Α2芳基烯酰胺(Z,E)

95.0%e.e.~99.6%e.e.

42[46,56]R h

脱氢氨基酸90.0%e.e.~99.9%e.e.

功能团化的酮98%e.e.

43[47]R h脱氢氨基酸>99.9%e.e.

37[41]R uΒ2羰基酯86%e.e.~90%e.e.

38[42]R h 脱氢氨基(磷)酸98.8%e.e.

惕各酸99.1%e.e.

39[43]R h脱氢氨基酸>99%e.e.

40[44]R h 肉桂酸(PR2=2P(M e)Cy2C8H17)

77%e.e.

44[48,55,57]R h

脱氢氨基酸94.2%~99.9%e.e.

Α2芳基烯胺98%e.e.

45[49,58,59]R h

R u

脱氢氨基酸99%e.e.

Α2芳基烯胺90%e.e.~98%e.e.

芳基烷基酮73%e.e.~83%e.e.

46[50]R h脱氢氨基酸94.8%e.e.

41[45]R h卤代烷→苯丙氨酸90.0%e.e.47[51]R h脱氢氨基酸99.6%e.e.

—1

1

第1期乔振等: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 

3

 二茂铁类配体配体

—21— 合成化学V o l

.10,2002

手性二茂铁类配体是不对称催化中的重要配

体,此类配体同时具备三种手性成分:中心手性、平面手性、轴向手性,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60]。1976年H ayash i [61]第一个开发了用于均相不对称催化氢化的手性二茂铁膦配体B PPFA (48a ),B PPFO H (48b ),B PPFOA c (48c ),用于R h 2催化的氨基酸的合成得到了93%e .e .的产

物,催化氢化Α2羰基丙酸得83%e .e .。之后人们[62]合成了多种取代的此类配体并用于H eck 反应、P inaco l 偶联反应等。近几年合成的用于催化氢化的配体(48~55)及性能列于Chart 8。值得注意的是,Knochel [69]合成的55在各种功能化双键及Β2二羰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中均表现出很好的对映选择性,且通过改变配体中的R 基团,就可以改变产物的立体构型。

4 非均相催化配体、树形配体及聚合物配体

非均相配体是将手性配体分子与聚合物载体相连结,具有产品易于分离纯化、配体可回收重复利用的优点,但缺点是反应活性及对映选择性较低[70]。1998年,B ayston [71]将B I NA P 接入聚苯乙烯(PS )形成具有假C 22对称的非均相配体(56),其R u 2络合物催化Β2羰基酯的氢化可得97%e .e .,且可重复利用,但对丙烯酸的催化氢化e .e .值中等(54%~64%e .e .)。树形配体及聚合物配体用于均相催化反应,又可用纳米过滤器分离回收,兼具均相及非均相配体的优点,目前此类配体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72,74]。如Fan 等[73]开发的57及58在芳基丙烯酸的催化氢化中对映选择性均>90%(Chart 9)

5 碳水化合物配体

糖类衍生物配体具有原料易得、价格便宜等特点。1986年,Selke [70]以葡萄糖为原料制得Ph 2Β

2glup (59)(Chart 10),与R h (cod )B F 4催化氢化脱氢氨基酸,得91.1%e .e .的产物,R ajanB abu [75]也制得一系列化合物(如60,61),在上述反应中对映选择性可达99.0%e .e .。最近,R u iz 等[76]以核糖(ribo se )为骨架制得系列硫化物配体R iSSR 2(62)及亚磷酸酯配体(63)[77],在氨基酸的合成中对映选择性中等(50%e .e .),而膦配体(64)可得98%e .e .

31—第1期乔振等: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 

6 其它

1986年,A k i w a 小组

[78,79]合成以吡咯为骨架的系列配体65(Chart 11)),与R h ( )的络合物

催化氢化Α2羰内酯(66),得92%e .e .,催化氢化

Α2胺基酮(67)可得98%e .e .。A gbo ssou [80]

以引哚啉为骨架合成68及69,在Α2羰内酯(66)及Α2羰基(酰)胺的催化氢化中对映选择性高达99%e .

e .以上。最近,Juge [81]

合成麻黄碱类(ep hedrine )配体AM PP (70,71),其[R h (cod )L 3]B F 4体系催化氢化Α2乙酰肉桂酸酯可得99%e .e .。他们还对不同取代基的反应活性及溶剂对反应的影响作了比较,对反应机理也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对前手性烯、酮的催化氢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达100%

e .e .)。

但由于不同底物差异较大,故对手性配体的研究和开发一直处于活跃状态。C 22对称配体表现出很强的活性及对映选择性,而配体的非均相化及树形化提供了配体循环利用的途径,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参考文献

[1] (a )O ji m a I

.,Catalytic A symm etric Syn thesis [M ].V CH :W einhei m ,1993(chap ter 1):1-40;

(b )

W illiam s J .M .M ..Catalysis in A symm etric Syn 2

thesis [M ].Sheffield A cadem ic P ress ,1999:1-48;(c )N oyo ri R ..A symm etric Catalysis in O rgan ic Syn thesis [M ].John W iley &Son s ,N ew Yo rk ,1994(chatper 2):16-94;(d )Q ian Y .,Chan A .S .C ..O rganom etallic Chem istry and Catalysis (in Ch i 2nese )[M ].[M ].Chem ical Indu stry P ress ,Pek ing ,1997:198-264.

[2] T am ao K .,Yam amo to H .,M atsumo to H .,M iyake

N .,H ayash i T .Kum ada M ..T etrahedron L ett .[J ],1977:1389-1392.

[3] Grubb s R .H .,R A D evries R .A ..T etrahedron

L ett .[J ],1977:1879-1880.

[4] S M iyano ,M N aw a ,H H ash i m o to ,Chem .lett .[J ],

1980:729-730.

[5] M iyash ita A .,Yasuda A .,T akaya H .,To rium i K .,

Ito T .,Souch i T .,N oyo ri R ..J .Am .Chem .Soc .[J ],1980,102:7932-7934.

[6] (a )N oyo ri R ..Science [J ],1990,248:1194-1199.;(b )N oyo ri R .,H ash iguch i S ..A cc .Chem .R es

.[J ],1997,30:97-102.[7] F lynn D .L .,Becker D .P .,N o sal R .,Zab row sk i D .

L ..T etrahedron L ett .[J ],1991,33:7283-7286.[8] M ash i m a K .,Ku sano K .,T akaya H .,et al

..J .O rg .Chem .[J ],1994,59:3064-3076.

[9] U em u ra T .,Zhang X .,T akaya H .,et al ..J .O rg .

Chem .[J ],1996,61:5510-5516.

[10] (a )Hansen H .J .,Schm id R ..Pho spho rous 2containing

B i phenyl Derivatives and Their U se in A symm etric Hy 2drogenati ons and Enanti o selective Isom erizati on [P ].EU 104375,1984(CA 101:11196s );(b )Schm id B .,Cereghetti M .,Heiser B .,Schonho lzerP .,Hansen H .J ..,Helv .Chi m .A cta .[J ],1988,71:897-929.

[11] Shm id R .,Fo richer J .,Co reghettiM .,Schonho lzer P ..

Helv .Chi m .A cta .[J ],1991,74:370-389.

[12] Haiser B .,B roger E .A .,C ram eri Y ..Tetrahedron :

A symm etry [J ],1991,2:51-62.

[13] M iyash ita A .,Karino H .,Sh i m am u ra J .,Ch iba

T .,N agano K .,N oh ira H .,T akaya H ..Chem .L ett .[J ],1989:1849-1852.

[14] M u rata M .,M o ri m o to T .,A ch i w a K ..Syn lett

[J ],1991:827-829.

[15] Schm id R .,B roger E .A .,CereghettiM .,C ram eri

Y .,Fo richer J .,L alonde M .,M u ller R .K .,Scalone M .,Schoettel G .,Zu tter U ..Pu re &A p 2p l

.Chem .[J ],1996,68:131-138.[16] Ben inco ri T .,B renna E .,Sann ico lo F .,T ri m arco

L .,A n tognazza P .,Cesaritti E ..

(a )J .Chem .

Soc .,Chem .Comm un .[J ],1995:685-686;(b )

—41— 合成化学V o l

.10,2002

J.O rg.Chem[J],1996,61:6244-6251.;(c)H et2

eroarom atic D i pho sph ines as Ch iral L igands[P].

EP0770085,1996.

[17] T ietze L.F.,T hede K.,Sch i m pf R.,Sann ico lo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m un.[J],2000:583-584.

[18] L aue C.,Sch roder G.,A rlt D.,Gro sser R..

B i pho sph ines fo r A symm etric H ydrogenati on

Catalysts[P].EP643065,1995.

[19] Gelpke A.E.S.,Koo ij m an H.,Spek A.L.,H iem2

stra H..Chem.Eu r.J.[J],1999,5:2472-2482. [20] Enev V.,Ew ers Ch.L.J.,H arre M.,N ick isch

K.,M oh r J.T..J.O rg.Chem[J],1997,62:7092

-7093.

[21] W h itesell J.K..Chem.R ev.[J],1989,89:1581-

1590

[22] Kagan H.B.,D ang T.P..J.Am.Chem.Soc.[J],

1972,94:6429-6433.

[23] (a)Kagan H.B.,L anglo is N,,D ang T.P..J.O r2

ganc m eta.Chem.[J],1975,90:353-365;(b)

L evi A.,M odena G.,Sco rrano G..J.Chem.Soc.,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m un..[J],1975:6-7.

[24] Cap lar V.,Com isso G.,Sun jic V..Syn thesis[J],

1981:85-116.

[25] D ang T.P.,Pou lin J.C.,Kagan H.B..J.

O rganom etal.Chem.[J],1975,91:105-115. [26] Glaser R.,Tw aik T.,gER ESH s.,B lum enfeld J..

T etrahedron L ett.[J],1977:4635-4638.

[27] Benes J.,H etflejs J..Co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2

m un.[J],1976,41:2264-2272.

[28] T anaka M.,IKeda Y.,O gata I..Chem.L ett.[J],

1975:1115-1118.

[29] H ayaka T.,T anaka M.,O gata I.,T etrahedron

L ett.[J],1978:3925-3926.

[30] Know les W.S.,Sabacky M.J.,V ineyard B.D.,

W einkauff D.J..J.Am.Chem.Soc.[J],1975,97:

2567-2568.

[31] F ryzuk M.D.,Bo sn ich B..(a)J.Am.Chem.Soc.

[J],1977,99:6262-6267;(b)Ib id[J],1978,100:

5491-5494.

[32] Zhang S..Ch inese Jou rnal of O rgan ic Chem istry

[J],1985,1:71-82.

[33] (a)W ills M..J.Chem.Soc.,Perk in T ran s.1[J],

1998:3101-3120;(b)M W ills,H T ye J.Chem.

Soc.,Perk in T ran s.1[J],1999:1109-1132. [34] Chan A.S.C.,P lu th J.J.,H alpern J..J.Am.

Chem.Soc.[J],1980,102:5952-5954.

[35] L andis C.R.,H alpern J..J.Am.Chem.Soc.[J],

1987,109:1746-1754.[36] M cneu l P.A.,Roberts N.K.,Bo sn ich B..J.Am.

Chem.Soc.[J],1981,103:2273-2280.

[37] B runner H.,Sievi R..J.O rganom et.Chem.[J],

1987,328:71-80.

[38] (a)Bu rk M.J.,Feaster J.E.,H arlow R.L.

O rganom etallics[J],1990,9:2653-2655;(b)

Bu rk M.J.B.,H arlow R.L.A ngew.Chem.,In t.

Ed.Engl[J],1990,29:1462-1464;(c)Bu rk M.

J.B.,Feaster J.E.,H arlow R.L..T etrahedron:

A symm etry[J],1991,2:569-592;(d)Bu rk M.

J..J.Am.Chem.Soc.[J],1991,113:8518-

8519.

[39] (a)Zhang Z.,Zhu G.,J iang Q.,X iao D.,Zhang

X..J.O rg.Chem.[J],1999,64:1774-1775;(b)

J iang Q.,J iang Y.,X iao D.,Cao P.,Zhang X..

A ngew.Chem.,In t.Ed.Engl.[J],1998,37:1100

-1102.

[40] X iao D.,Zhang Z.,Zhang X..O rg.L ett.[J],

1999,1:1679-1681.

[41] M arinetti A.,Ju s S.,Genet J.P.,R icard L.,T e2

trahedron[J],2000,56:95-100.

[42] Ho lz J.,Q u irm bach M.,Schm idt U.,H eller D.,

Stu rm er R.,Bo rner A.J.O rg.Chem.[J],1998,

63:8031-8034.

[43] L iW.,Zhang Z.,X iao D.,Zhang X..T etrahedron

L ett.[J],1999,40:6701-6704.

[44] D ah lenbu rg L.,Ku rth V..J.O rganom et.Chem.

[J],1999,585:315-325.

[45] Chen Y.,L i X.,Tong S.,Cho iM.C.K.,Chan A.

S.C..T etrahedron L ett.[J],1999,40:957-960. [46] I m amo to T.,W atanabe J.,W ada Y.,M asuda H.,

Yam ada H.,T su ru ta H.,M atsukaw a S.,Yam2

aguch i K..J.Am.Chem.Soc.[J],1998,120:1635

-1636.

[47] Yam ano i Y.,I m amo to T..J.O rg.Chem.[J],

1999,64:2988-2989.

[48] Chan A.S.C.,H u W.,Pai C.,L au C..J.Am.

Chem.Soc.[J],1997,119:9570-9571.

[49] Zhu G.,Cao D.,J iang Q.,Zhang X..J.Am.

Chem.Soc.[J],1997,119:1799-1800.

[50] Zhu G.,Zhang X..J.O rg.Chem.[J],1998,63:

3133-3136.

[51] Pye P.J.,Ro ssen K.,R eam er R.A.,T sou N.N.,

V o lan te R.P.,R eider P.J..J.Am.Chem.Soc.

[J],1997,119:6207-6208.

[52] (a)Bu rk M.J.,Feaster J.E.,N ugen tW.A.,H ar2

low R.L..J.Am.Chem.Soc.[J],1993,115:10125

-10138;(b)Bu rk M.J.,Gro ss M.F.,M artinez

5

1

第1期乔振等: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 

J.P..J.Am.Chem.Soc.[J],1995,117:9375-

9376.

[53] Bu rk M.J.,H arper T.G.P.,Kalberg C.S..J.

Am.Chem.Soc.[J],1995,117:4423-4424. [54] (a)Bu rk M.J.,Feaster J.E..J.Am.Chem.Soc.

[J],1992,114:6266-6267;(b)Bu rk M.J.,asy

G.C.,John son N.B..J.O rg.Chem.[J],1998,63:

6084-6085.

[55] L i X.,Yeung C.,Chan A.S.C.,L ee D.,YangT..

T etrahedron:A symm etry[J],1999,10:3863-

3867.

[56] Yam ano T.,Kaw ada M.,I m amo to T..T etrahe2

dron lett.[J],1999,40:2577-2580.

[57] H u W.,Yan M.,L au Chan C.P.,Yang S.M.,A.

S.C..T etrahedron L ett.[J],1999,40:973-976. [58] (a)Zhang X.,Zhu G..J.O rg.Chem.[J],1998,

63:8100-8101;(b)Zhu G.,Zhang X..J.O rg.

Chem.[J],1998,63:9590-9593.

[59] Cao P.,Zhang X..J.O rg.Chem.[J],1999,64:

2127-2129.

[60] Togn i A.,H alterm ann R.L..Eds.M etallocenes

[M].W iley V CH:W einhei m,1998;V o l.2:685-

722.

[61] H ayash i T.,M ise T.,Kum ada M..T etrahedron

L ett.[J],1976:4351-4354.

[62] (a)W.D eng,X.Hou,L.D ai,Y.Yu,W.X ia.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m un.[J],2000:285-286;;(b)T.B.

Ch risten sen,D.R iber,K.D aasb jerg,T.Sk ryd2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m un.[J],1999:2051-2052. [63] H ayash i T.,Kaw am nu ra N.,lto Y..J.Am.

Chem.Soc[J],1987,109:7876-7878.

[64] (a)Bu tler I.R.,Cu llen W.R.,K i m T.J..Syn.

R eact.lno rg.M et.O rg.Chem.[J],1985,15:109-

116;(b)Bu rk M.J.,H arperT.G.P.,L ee J.R.,

Kalberg C..T etrahedron lett.[J],1994,35:4963

-4966.

[65] Togn i A.,B reu tel C.,Schnyder A.,Sp indler F.,

L andert H.,T ijan i A..J.Am.Chem.Soc[J],

1994,116:4062-4066.

[66] B ruk M.J.,Gro ss M.F..T etrahedron L ett.[J],

1994,35:9363-9366.

[67] Saw am u ra M.,Ito T..J.Am.Chem.Soc.[J],

1995,117:9602-9603.

[68] (a)A l m ena Perea J.J.,Bo rner A.,Knochel P..

T etrahedron L ett.[J],1998,39:8073-8076;(b)

L o tz M.,lreland T.,A l m ena Perea J.J..

PKnochel T etrahedron:A symm etry[J],1999,

116:1839-1842.

[69] Ireland T.,Gro sshei m ann G.,W ieser Jeunesse

C.,Knochel P..A ngew.Chem.ln t.Ed.Engl.

[J],1999,38:3212-3215.

[70] Selke R.,J.M o l.Cat.[J],1986,37:227-234.

[71] Bayston D.J.,F raser J.L.,A sh ton M.R.,Bax ter

A.D.,Po lyw ka M.E.C.,M o ses E..J.O rg.

Chem.[J],1998,63:3137-3140.

[72] (a)W en tw o rth P.,Janda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m un.

[J],1999:1917-1924;(b)Pu L..Chem.Eu r.J.

[J],1999,5:2227-2232;(c)N ew kom e G.R.,H e

E.,M oo refield C.N..Chem.R ev.[J],1999,99:

1689-1746.

[73] (a)Fan Q.,R en C.,Yeung C.,H u W.,Chan A.

S.C..J.Am.Chem.Soc.[J],1999,121:7407-

7408;(b)Fan Q.,Chen Y.,Chen X.,J iang D.,X i

F.,Chan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m un.[J],2000:789

-790.

[74] (a)Schneider R.,Ko llner C.,W eber I.,Togn i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m un.[J],1999,2415-2416;(b)

Ko ller C.,Pugin B.,Togn i A..J.Am.Chem.

Soc.[J],1998,120:10274-10275;(c)Pu L.,

H uang W..J.Am.Chem.Soc.[J],1997,119:

4313-4314;(d)H u Q.,Pugh V.,Sabat M.,Pu

L..J.O rg.Chem.[J],1999,64:7528-7536. [75] T.V.R ajanBabu,T.A.A yers,A.L.Cesalnuovo

.J.Am.Chem.Soc.[J],1994,116:4101-4102;

1997,62:6012-6028.

[76] Pam ies O.,D ieguez M.,N et G.,R u iz A.,C laver

C..J.Chem.Soc.,D alton T ran s.[J],1999:3439

-3444.

[77] Pam ies O.,D ieguez M.,N et G.,R u iz A.,C laver

C..T etrahedron:A symm etry[J],2000:1097-

1108.

[78] T akahash i H.,H atto ri M.,Ch iba M.,M o ri m o to

T.,A ch i w a K..T etrahedron L ett.[J],1986,27:

4477-4480.

[79] T akahash i H.,Saku raba S.,T akeda H.,A ch i w a

K..J.Am.Chem.Soc.[J],1990,112:5876-

5878.

[80] Pasqu ier C.,N aili S.,Pelin sk i L.,B rocard J.,

M o rtreux A.,A gbo ssou F..T etrahedron:A sym2

m etry[J],1998,9:193-196.

[81] M ou lin D.,D arcel C.,Juge S..T etrahedron:

A symm etry[J],1999,10:4729-4743.

6

1

— 合成化学V o l.10,2002

催化加氢总结

催化加氢学习知识总结 一、概述 催化加氢是石油馏分在氢气的存在下催化加工过程的通称。 ?炼油厂的加氢过程主要有两大类: ◆加氢处理(加氢精制) ◆加氢裂化 ?加氢精制/ 加氢处理 ◆产品精制 ◆原料预处理 ◆润滑油加氢 ◆临氢降凝 ?加氢裂化 ◆馏分油加氢裂化 ◆重(渣)油加氢裂化 ?根据其主要目的或精制深度的不同有: ◆加氢脱硫(HDS) ◆加氢脱氮(HDN) ◆加氢脱金属(HDM) 加氢精制原理流程图 1-加热炉;2-反应器;3-分离器; 4-稳定塔;5-循环压缩机 ◆加氢裂化:在较高的反应压力下,较重的原料在氢压及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裂解和加 氢反应,使之成为较轻的燃料或制取乙烯的原料。可分为: ●馏分油加氢裂化 ●渣油加氢裂化 加氢精制与加氢裂化的不同点:在于其反应条件比较缓和,因而原料中的平均分子量和分子的碳骨架结构变化很小。 二、催化加氢的意义

1、具有绿色化的化学反应,原子经济性。 催化加氢一般生成产物和水,不会生成其它副产物(副反应除外),具有很好的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是当今科研和生产的世界潮流,我国已在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的立项上向这个方向倾斜。 2、产品收率高、质量好 普通的加氢反应副反应很少,因此产品的质量很高。 3、反应条件温和; 4、设备通用性 三、国内外几家主要公司的馏分油加氢裂化催化剂 四、加氢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反应压力 反应压力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氢分压来体现的,系统的氢分压取决于操作压力、氢油比、循环氢纯度和原料的汽化率等 ①汽油加氢精制 ?氢分压在2.5MPa~3.5PMa后,汽油加氢精制反应的深度不受热力学控制,而是取 决于反应速度和反应时间。 ?在气相条件下进行,提高反应压力使汽油的反应时间延长,压力对它的反应速度影 响很小,因此加氢精制深度提高。 ?如果压力不变,通过氢油比来提高氢分压,则精制深度下降。 ②柴油加氢精制 ?在精制条件下,可以是气相也可是气液混相。 ?处于气相时,提高反应压力使汽油的反应时间延长,因此加氢精制深度提高。 ?但在有液相存在时,提高压力将会使精制效果变差。氢通过液膜向催化剂表面扩散

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

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配体研究进展Ξ 乔 振,王 敏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北京 100094) 摘要:较系统地总结了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各类配体的特点及性能,对于每类配体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较详细的评述。参考文献81篇。 关 键 词:不对称;催化氢化;配体;综述 中图分类号:O463.38,O6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1511(2002)012008209 Progress of L igands i n A sy mm etr ic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Q I AO Zhen, W AN G M in (D epartm en t of A pp lied Chem istry,Ch ina A gricu ltu ral U n iversity,Beijing100094,Ch ina) Abstract:T he featu res and developm en t of every k ind of ligands in asymm etric catalytic hy2 drogenati on are syo tem atically discu ssed w ith81references. Keywords:asymm etric;catalytic hydrogenati on;ligand;developm en t;review 对潜手性不饱和底物(烯、酮、亚胺等)的不对称催化氢化是合成各种手性物质的重要途径。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手性配体作为手性诱导试剂对产物的光学纯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人们对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可达100%e.e.),并应用于许多重要药物(如左旋多巴、萘普生、布洛芬)及天然产物(如橙花醇等)的工业合成。但仍有不少具体反应的反应活性及对应选择性不太理想。因此设计及开发新的手性配体一直是不对称合成研究的一个重要和活跃的领域[1]。本文就近几年来出现的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新配体及其相关应用作一概述。 1 阻转异构体配体(A trop is m er ic L igands) 1.1 联萘系列配体 阻转异构体配体的手性由于其分子上基团的位阻作用使分子旋转受阻而产生(ax ial ch irality)。早在1977年,T am ao等[2]利用联萘酚 (1,1′2b is222nap h tho l)合成了第一个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的阻转异构体配体N ap ho s(1),与R h ( )形成的络合物催化氢化乙酰肉桂酸得到54%e.e.的氢化产物,随后Grubb s[3]又合成了(-)21,1′2联萘22,2′2双二苯基膦酸酯(2),在R h ( )催化的脱氢氨基酸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得到76%e.e.的产物;1980年,M iyano[4]合成了1,1′2联萘22,2′2双二苯基膦酰胺(3);接着N oyo ri[5]合成了1,1′2联萘22,2′2双二苯基膦(B I NA P,4) (Chart1),R h-B I NA P在催化氢化苯甲酰基肉桂酸时得到了100%e.e.的产物(Schem e1)。随后人们[6]对B I NA P的应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证明B I NA P与R h( ),R u( )等过渡金属的络合物对不饱和键(C=C,C=O)的催化氢化具有高度的反应活性及对映选择性,并应用于其它催化领域(如氢硅烷化、烯胺异构化等)。B I2 NA P还成功地用于医药(如萘普生、布洛芬等)及天然产物(如香叶醇)的工业合成,大大降低了工业成本。B I NA P的开发成功并广泛应用,使人们对阻转异构体的的研究异常活跃起来。 — 8 — 合成化学 Ch inese Jou rnal of Syn thetic Chem istry  Ξ收稿日期:2000212224 作者简介:乔振,男,汉族,山东省农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博士。 通讯联系人:王敏,男,回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研究。E2m ail:w angm in@m 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

的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氢化性能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含NH官能团Ni(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氢化性能研究 姓名:张玉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无机化学 指导教师:陈自卢;梁福沛 20070501

含NH官能团Ni(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氢化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 2004级无机化学研究生:张玉贞指导教师:陈自卢博士 梁福沛教授 以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催化氢化羰基化合物是近几十年来比较活跃的一个课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后过渡金属(如Rh、Ru、Ir)含NH官能团配合物的催化研究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步。日本Noyori因在此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荣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含NH官能团配合物的催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贵金属(如Rh、Ru、Ir)。而对于3d 金属NH官能团配合物的催化性能研究还非常罕见。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Ni(Ⅱ)的NH官能团配合物,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且选取其中6种配合物检测其催化性能。 1.NiCl2与配体乙二胺(en)、邻苯二胺(opda)和N, N, N’, N’-四甲基乙二胺(tmen)反应得到了三种新配合物:[Ni(en)(2,2′-bipy)(H2O)2]Cl2(1), [Ni(en)(H2O)2(tmen)]Cl2·2H2O (2), [Ni(opda)(Phen)Cl2]· CH3OH(3)。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4.132(5) ?, b = 8.371(3) ?, c = 15.454(6) ?, β = 115.734(5)°;配合物(2)属正交晶系,P bc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5.005(4) ?, b = 9.591(3) ?, c = 12.505(3) ?;配合物(3)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 = 13.898(4) ?, b = 18.246(5) ?, c = 10.015(3) ?, β = 126.313(3) °。 2.NiCl2与环己烷乙二胺(dach)和(R, R)-1、2-二苯基乙二胺[(R, R)-dpen] 反应得到了六个新配合物:[Ni(dach)(tmen)(H2O)2]Cl2·2H2O(5),[Ni(dach)(2,2′-bipy)2(Cl)2]·2H2O (6),[Ni2((R, R)-dpen)4(H2O)2Cl2]Cl2·CH3CH2OCH3(8),[Ni((R, R)-dpen)(phen)(CH3OH)2]Cl2(9),[Ni2(dach)2(phen)2 (Cl)2(H2O)2]Cl2(10), [Ni((R,R)-dpen)(tmen)(H2O)2]Cl2(11)。配合物(5)属正交晶系,I ba2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4.160(2) ?, b = 9.8435(14) ?, c = 15.221(2) ?;配合物(6)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5.270(15) ?, b =17.732(17) ?, c = 10.244(10) ?, β = 127.535(10)°。配合物(8)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9.738(7) ?, b =10.439(8) ?, c = 16.418(12) ?, α =105.044(11)°,β = 98.591(10)°,γ =90.003(11) °。配合物(9)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5.270(15) ?, b = 17.732(17) ?, c = 10.244(10) ?, β = 127.535(10)°,配合物(10)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12.378(3) ?, b = 13.836(3) ?, c = 21.279(5) ?, β = 101.273(3)°。配合物(1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9.017(3) ?, b =11.690(4) ?, c = 13.095(5) ?, α = 77.431(4)°,β = 89.984(4) °,γ =69.298(5)°。

芳香杂环化合物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2005年第25卷有机化学V ol. 25, 2005第6期, 634~640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 6, 634~640 ygzhou@https://www.docsj.com/doc/3513645504.html, * E-mail: Received August 2, 2004; revised October 25, 2004; accepted November 23, 2004.

No. 6 卢胜梅等:芳香杂环化合物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635 坏稠环的芳香性比完全破坏单环的芳香性所需能量低. 另外, 芳香杂环化合物的氢化比非芳香杂环化合物容易, 这一方面因为杂原子对所在的环有活化作用; 另一方面, 杂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参与和催化剂的金属原子配位, 使催化活性中心靠近底物从而发生氢化反应. 所以在芳香稠杂环化合物氢化时, 一般都是含杂原子的环被氢化[5]. 在均相催化体系中, 第一例报道的芳香杂环化合物的氢化是在1987年, Murata 等[8]使用原位产生的(+)-(DIOP)RhH 作催化剂, 乙醇作溶剂, 室温下对2-位取代的喹喔啉1进行不对称氢化(Eq. 1), 反应需36~72 h, 产物2-甲基-1,2,3,4-四氢喹喔啉只有3%的对映选择性(Table 1, Entry 1). 虽然ee 值很低, 但毕竟实现了对芳香杂环化合物均相不对称氢化, 为后来致力于研究芳香杂环化合物不对称氢化的工作者开辟了道路 . 1998年, Bianchini 研究小组[9]利用邻位金属化铱的二氢复合物fac -exo -(R )-[IrH 2{C 6H 4C*H(Me)N(CH 2CH 2- PPh 2)2}] (L1) 作催化剂, 实现了对2-甲基喹喔啉(1)的高对映选择性氢化, 取得了高达90%的ee 值(Table 1, Entry 2), 但转化率只有54%, 当转化率为97%时, ee 值为73% (Table 1, Entry 3), 反应要在100 ℃进行, 甲醇和异丙醇是最好的溶剂选择. 这是目前对2-甲基喹喔啉氢化取得的最好结果. 同一研究组在2001年又报道了用[(R ,R )-BDPBzPIr(COD)]OTf 和[(R ,R )-BDPBzPRh(NBD)]- OTf 作催化剂, 对2-甲基喹喔啉(1)进行氢化[10], 但ee 值不理想, 分别为23%和11% (Table 1, Entries 4 and 5). 在反应中, 他们发现铑的活性比铱的高, 但对映选择性低. 2003年, Henschke 和Casy 等使用Noyori 的RuCl 2- 氢化为模型反应, 50 ℃, 3.0 MPa 的氢气压力下, 对一系列的手性双磷配体和手性二氨的组合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S )-xyl-hexaPHEMP (L3)和(S ,S )-DACH 的组合取得了较好的结果(73% ee ) (Table 1, Entry 6), 所有反应20 h 内转化率都在94%以上, 且S /C 为1000/1[11]. 该催化体系的活性很好, 但对映选择性只是中等. 表1 2-甲基喹喔啉的不对称氢化 Table 1 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of 2-methylquinoxaline Entry Catalyst Yield/% ee /% 1 (+)-(DIOP)RhH 72.0 3 2 L1 53.7 90a 3 L1 96.5 73b 4 [L2Ir(COD)]OTf 40.7 23a 5 [L2Rh(NBD)]OTf 93.2 11a 6 RuCl 2/L3/(S ,S )-DACH 99.0 73c a CH 3OH 作溶剂; b i -PrOH 作溶剂; c t -BuOH 作溶剂. 2000年, Ito 等[12]首次报道了对N -Ac 和Boc 保护的2-位取代吲哚进行不对称催化氢化(Eq. 2), 反应在60 ℃下完成, 取得了最高为95%的ee 值. 他们使用的是一个反式鳌合配位的二茂铁双磷配体L4, 金属前体是[Rh(NBD)2]SbF 6. 这一催化体系对2-位取代的N -Ac 保护的吲哚, 无论是收率或对映选择性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碱碳酸铯的加入是取得高对映选择性所必须的. 对N -Boc 保护的吲哚氢化对映选择性不如N -Ac. 但对于3-位取代的N -Ac 保护的吲哚2在上面标准条件下, 反应不能转化完全, 除了所要的氢化产物3外, 还得到 了N 上Ac 被脱除的产物4 (Eq. 3).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规范讲义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规范讲义 篇一:精细化工之氢化反应的控制 精细化工之氢化反应的过程控制 一、前言 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领域,通 常具有以下特点: 1.品种多,更新换代快; 2.产量小,大多以间歇方式生产; 3.由于具有功能性或最终使用性,因此要求产品质量高; 4.技术密集高,要求不断进行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重视技术服务; 5.设备投资较小; 根据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联锁技术改造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根据国内现

行的危险度评价法,从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等5 个方面,对化工企业各装置的危险度大小进行综合分析,危险等级在高度及以上(危险度分值≥16)的化工生产、储存装置,重点是硝化、氧化、磺化、氯化、氟化、重氮化、加氢反应等危险工艺的化工生产装置,进行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联锁技术的改造。由于,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与一般大化工、石油化工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对它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一直是行业内推行的难点,不论是他的环境控制、还是安全控制或者是他的工艺控制都是较难实施的问题。本文仅就精细化工的特点,结合安全改造实施的具体要求,讨论一下具体实施工作中的经验与看法,供大家参考。 二、氢化反应的特点 氢化是有机化合物与氢分子的反应,在医药化工领域,氢化一般有如下两种类型:不饱和键的氢化、脱去某些保护基团(又称氢解)。 在氢化中,高压可以可增加氢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氢压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二次方的,甚至更强烈的影响。因此,氢化反应大多采用高压工艺环境。 另外,催化剂在氢化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氢化都是在催化剂的催化下才得以完成的。 篇二:高压氢化釜操作要点 高压反应釜的操作过程分为安装、加氢、取样、泄氢、

钌系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钌系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何伟平20083310 应化08-1班 摘要:潜手性酮不对称加氢生成的手性仲醇是合成手性药物和精细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钌催化剂对催化无论是简单酮还是β-酮酸酯的不对称加氢反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关键字:不对称氢化、钌、酮、β-酮酸酯。 不对称催化反应作为一个手性增量过程已成为人工合成旋光性产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中不对称氢化反应发展较快,是研究得较多的一类反应。不对称催化具有容量大、产率高、反应速度快、产物分离相对容易、催化剂的手性易于通过改变配体来修饰等优点,使该领域成为国际化学家研究的热点。酮的不对称催化加氢已成为合成手性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钌催化剂对催化酮的不对称加氢反应具有的高活性和高对映选择,使它一直被各国化学家所关注。本文对钌系催化剂不对称催化氢化简单酮和β-酮酸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 简单酮的不对称氢化 对不含官能团的简单芳香酮来说,由于除酮羰基外不具有与催化剂中心金属进行配位的辅助功能基团, 因此导致钌-膦配合物催化剂对这类酮加氢的对映选择性不高。直到1995年Noyori发现Ru(Ⅱ) –BINAP-diam ineKOH催化体系后,才使得简单芳香酮的不对称催化加氢在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此后,膦配体、钌、手性二胺形成的三元配合物常用作简单酮进行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催化剂。图1 可能的过渡态机理研究表明,手性双胺双膦钌催化剂之所以获 得很高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 一个可能的原因 是:在反应过程中,上述催化剂可与反应底物酮生成 催化活性的六元环过渡态。首先,手性胺膦钌络合物 在碱的作用下生成Ru-H 络合物,红外光谱已证实了 该结构的存在。此外,手性配体中的“NH”官能团, 在催化反应过程中,通过形成氢—氧键,可能生成电 荷交替的六元环过渡态(图1)。 同时,催化剂各配体的存在使底物酮只能沿着特 定的反应通道与催化剂络合,从而有利于单一对映体产物的生成。 厦门大学李岩云等根据金属原子簇络合物含有多个金属中心,可望发挥多个金属原子间的协同作用,参与对底物的有效络合与活化的依据,成功设计并合成了用羰基钌原子簇 Ru 3(CO) 12 作为催化剂的前体,分别与手性双胺双膦配体组合的手性原子簇催化体系。相对 于单核钌催化剂,其转化率和ee值均有大幅提高(表 1)。 表 1 原子簇/手性胺膦配体混和体系催化芳香酮的不对称转移氢化 酮手性催化剂产率 (%) ee (%) 1 苯乙酮 Ru3(CO)12/5 91 81 2 苯乙酮 Ru3(CO)12/1 11 83

不对称催化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不对称催化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110712 胡景皓 不对称催化反应是使用非外消旋手性催化剂进行反应的,仅用少量手性催化剂,可将大量前手性底物对映选择性地的转化为手性产物,具有催化效率高、选择性高、催化剂用量少、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等优点。经过40年的研究,不对称催化已发展成合成手性物质最经济有效的一种方法。 不对称催化领域最关键的技术是高效手性催化剂的开发,因为手性催化剂是催化反应产生不对称诱导和控制作用的源泉。美国孟山都公司的Knowles和德国的Homer在1968年分别发现了使用手性麟一锗催化剂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从此不对称催化反应迅速发展。近几十年来手性配体的开发是不对称催化领域最为关注的焦点,并已合成出上千种手性配体,其中BINAP和(DHQD)2PHAL等已实现工业化应用,对映选择性已达到或接近100%,在氢化、环氧化、环丙烷化、烯烃异构化、氢氰化、氢硅烷化、双烯加成、烯丙基烷基化等几十种反应中取得成功,同时在均相催化剂负载化、水溶性配体固载化等研究中也取得了突出成果。以下是不对称催化研究的一些实例。 一、脯胺酸及其衍生物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Listd、组在2001年首次用脯氨酸作催化剂研究了不对称Michael成反应。以DMSO为溶剂进行催化反应,获得了较好的收率,但是选择性却很差。这与之前报道的脯氨酸催化的不对称Aldol反应相比,e.e值明显降低。 随后,2002年Endersd、组对该反应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筛选L.脯氨酸用量时,发现反应中实际起催化作用的是溶解于溶剂DMSO中的L.脯氨酸,为此于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甲醇或以甲醇为溶剂来增大L.脯氨酸的溶解度,同时加大催化剂的用量,该反应的e.e.能够提高到57%,但是反应时间大大延长。

两相体系中不对称催化加氢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421656(2002)0620631206 两相体系中不对称催化加氢研究进展 袁茂林,陈 华3,黎耀忠,李瑞祥,程溥明,李贤均 (四川省绿色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有机金属络合催化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水/有机两相催化体系中的催化不对称加氢研究进展,以及两相体系不对称加氢反应中对映选择性下降与水作为溶剂的关系、水的作用和提高对映选择性的方法。引用文献39篇。关键词:综述;水溶性膦配体;两相体系;不对称加氢 中图分类号:O6431322 文献标识码:A Ξ ΞΞ  ΞΞΞ 近年来,以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的均相不对称加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1],同时,两相催化体系的发展大大简化了传统均相催化中催化剂与产物的分离方法[2]。其中,以水溶性有机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的水/有机两相体系,以水代替有机物作溶剂,具有安全、经济和无环境污染的优点,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工”过程的重要方法[2],在不对称催化加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本文综述了近十多年来,水/有机两相体系中不对称催化加氢研究进展。 1 含磺酸根的膦配体 两相催化体系中,所用的配体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水溶性,以保证所形成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在水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在催化反应完成后不会溶解到有机相中去。各种水溶性膦配体中,以含磺酸根的膦配体水溶性最好,且比较容易合成。D.Sinou 等[4]对磺化反应条件与磺化产物组成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所制备的磺化手性双膦配体1、2、3和4的铑配合物,在乙酸乙酯-H 2O 两相体系中对潜手性化合物(5)的不对称加氢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5]。其中,以3作为配体时的效果最好,生成6的对映选择性可高达88%ee (ee :Enantiomeric Excess ),且在催化剂重复使用时,对映选择性保持不变。对不同的配体,磺化程度的差异将对对映选择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三 磺化和四磺化Chiraphos (3c +3d )的混合物为配体,可获得与四磺化Chiraphos (3d )相近的对映选择性,而四磺化BDPP (2d )的对映选择性却低于2a +2b +2c 的混合物。分别以2a 、2b 、2c 和2d 与铑 形成的配合物催化5a 和5b 的催化剂加氢时,其对映选择性随着磺化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6] 。 第14卷第6期2002年12月 化学研究与应用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V ol.14,N o.6 Dec.,2002 ΞΞΞΞΞΞ通讯联系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72037)收稿日期:2002202207;修回日期:2002209205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原则(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原则(通 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原则(通用版) 1.催化剂领用量应遵循按需领用的原则。需要多少领多少,要避免一次领用过多,长期放置不用,而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甚至失活,或者干燥失水甚至自燃。暂时存放须用氮气保护。 2.仪器设备的检查与使用 (1)实验室里进行催化氢化反应,实施前必须仔细检查所用仪器,不得使用有明显破损、有裂痕以及有大气泡的玻璃仪器; (2)对所使用的氢气袋子必须用氮气检查是否漏气,不得使用漏气的氢气袋子; (3)检查所用的胶管是否老化不可用以及接头处是否松动; 对于使用高压釜进行的催化氢化反应,初次使用高压釜前必须有专人进行培训。使用设备前必须按规定逐项检查,主要内容包括:(1)场地是否整洁有序,避免摆放杂乱导致的安全隐患; (2)氢气及氮气的压力表头使用前必须进行打压试验,确认正

常后方可使用; (3)氢气及氮气钢瓶压力; (4)管路是否有裂纹,是否畅通; (5)各阀门是否漏气,并对确认其开/关状态; (6)热电耦温度计是否正常可用,线路是否完好不露电,插热电偶时注意插到底,使之真实反应体系温度等; 3.投料:向容器中加入溶剂和原料,搅拌溶解后,向容器中吹入氮气一段时间,使体系处于惰性气氛中,再加入催化剂。加入催化剂的动作要快,以尽可能减少催化剂自燃并引燃溶剂的可能性。或者先将催化剂加到溶剂中再一起转入反应器,再加入主原料,但因为体系呈黑色难以观察。 置换体系:用真空抽尽体系中的空气后,用氮气袋向体系中通入氮气,再抽尽氮气,如此重复操作3-5次,然后再抽尽氮气,用氢气袋通入氢气,如此重复操作2-3次,最后通入氢气进行反应。在高压釜中,要求置换次数均要多一些。 4.反应中间取样:取样前,先用氮气置换体系2-3此,或者吹

不对称氢化

摘要:不对称催化反应作为一个手性增量过程已成为人工合成旋光性产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中不对称氢化反应发展较快,是研究得较多的一类反应。不对称催化具有容量大、产率高、反应速度快、产物分离相对容易、催化剂的手性易于通过改变配体来修饰等优点,使该领域成为国际化学家研究的热点。 关键字:不对称氢化、钌、酮、β-酮酸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对生命的重视和对药物的要求亦越来越高。近30年来,特别是最近10年来手性药物的合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领域。20世纪60年代欧洲曾出现过以外消旋体形式出售的药物“反应停”造成的悲剧,因为其R构型异构体是一种镇静剂,而构型异构体却会导致胎儿的畸型,当外消旋的反应停”作为药物用来治疗妊娠反应时,导致了数以千计的胎儿畸型。为了不使这类悲剧重演,199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公布了一系列准则以指导这类药物的开发,规定对外消旋药物,必须对其进行拆分并证明其无毒副作用。欧共体也有类似的规定。 最新统计结果表明,1999年世界药品销售总额约3600亿美元,其中手性药物约1177亿美元,占药品总额的32.7%;2000年世界药品销售总额约3900 亿美元,其中手性药物约1325亿美元,比1999年约增加13.9%;预计到2005年手性药物的销售总额将达到约1718亿美元。北美、日本和欧共体都将在今后几年里上市一大批单一对映体的手性药物。所以,获得光学纯物质,已经成为当代化学家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单一对映体药物,或用生物酶催化方法合成。如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合成得到的是外消旋体,还需经过繁琐的化学拆分。不对称合成开辟了从非手性物质人工合成手性产物的新途径,而在众多的不对称合成反应中,在手性药物工业制备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不对称催化法。它具有手性增殖、高立体选择性和经济性等优点。 不对称催化反应体系包括均相不对称催化和多相不对称催化体系。近年来研究得较多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包括不对称催化氢化、不对称催化环氧化、不对称催化氢甲酰化等。均相不对称催化体系自从20世纪60年代Knowels发现了手性铑一膦配体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以来,Noyori又成功地合成了BINAP等手性配体,并将其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得到了很好的光学选择

不对称催化

课程名称:不对称催化合成 姓名:文霞 学号: 201337120040 专业:化学工程

不对称催化合成试题 1.什么是不对称合成反应?什么是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 答: 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 synthesis),也称手性合成、立体选择性合成、对映选择性合成,是研究向反应物引入一个或多个具手性元素的化学反应的有机合成分支。按照Morrison和Mosher的定义,不对称合成是“一个有机反应,其中底物分子整体中的非手性单元由反应剂以不等量地生成立体异构产物的途径转化为手性单元”。这里,反应剂可以是化学试剂、催化剂、溶剂或物理因素。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是通过使用手性催化剂来实现不对称合成反应。 2.命名手性化合物的方法有哪几种?主要用什么来表示手性化合物的光学纯度?测量对映体组成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答:手性化合物命名的方法有R/S标记法,D/L标记法,赤式苏式标记法。主要用ee值表示光学纯度,测量对映体组成的方法有测定比旋度、核磁共振法、层析法(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法、X射线衍射法等。 3.除了不对称碳中心的手性化合物外,还有哪些结构具有手性? 答:轴手性、平面手性、螺手性、八面体结构及其他手性结构体。 4.不对称催化剂的设计主要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结构工程,同时又是一个功能工程? 答:手性分子催化剂由活性的金属中心和手性配体构成,金属中心决定催化剂的活性,手性配体则控制立体化学,即对映选择性。不对称催化是一种四维的化学,只有当理想的三维结构(x,y,z)和适当的动力(t)结合在一起时才能达到高效率,此时的催化剂设计不叫考虑其结构,还要使其达到催化的功能。5.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有哪些?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哪几个研究者?不对称氢化反应的的底物主要哪些,其结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 William S. Knowles 和 Ryoji Noyori 不对称氢化反应的的底物主要:烯烃的不对称氢化,包括N-acyl dehydroaminoacids,特别是Rh的双膦配体催化L-DOPA的商业化生产;Enamides 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烯丙基型的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高烯丙醇型化合物以及α,

催化加氢方程式

催化加氢方程式 石油馏分中的硫化物主要有硫醇、硫醚、二硫化合物及杂环硫化物,在加氢条件下发生氢解反应,生成烃和H2S. 主要反应如下: RSH +H2RH+H2S R S R+2H2+H2S (RS)2+3H22RH+2H2S S +4H2R C4H9+H2S R S +2H 2+H2S 石油馏分中的氮化物主要是杂环氮化物和少量的脂肪胺或芳香胺,在加氢条件下反应生成烃和NH3. 主要反应如下: R CH2NH2+H R CH3+NH3 N +5H2C5H12+NH3 N +7H2C3H7+NH3 N H +4H2C4H10+NH3 石油馏分中的含氧化合物主要是环烷酸及少量的酚、脂肪酸、醛、醚及酮,含氧化合物在加氢条件下通过氢解生成烃和H2O. 主要反应如下: OH+H 2+H2O COOH +3H2CH3+2H2O 石油馏分中的金属主要有镍、钒、铁、钙等,主要存在于重质馏分中,尤其是渣油中。这些金属对石油炼制过程,尤其对各种催化剂参与的反应影响较大,必须除去。渣油中的金属可分为卟啉化合物(如镍和钒的络合物)和非卟啉化合物(如环烷酸铁、钙、镍)。以非卟啉化合物存在的金属反应活性高,很容易在

H 2/H 2S 存在条件下,转化为金属硫化物沉积在催化剂表面上。而以卟啉型存在的金属化合物先可逆地生成中间产物,然后中间产物进一步氢解,生成的硫化态镍以固体形式沉积在催化剂上。加氢脱金属反应如下: 22,''H H S R M R MS RH R H --???→++ 烯烃在加氢条件下主要发生加氢饱和及异构化反应。烯烃饱和是将烯烃通过 加氢转化为相应的烷烃;烯烃异构化包括双键位置的变动和烯烃链的空间形态发生变动。这两类反应都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其反应描述如下: R -CH=CH 2 + H 2 → R -CH 2-CH 3 R -CH=CH -CH=CH 2 + 2H 2→ R -CH 2-CH 2-CH 2-CH 3 nC n H 2n →iC n H 2n (异构化) iC n H 2n + H 2 →iC n H 2n +2 值得注意的是,烯烃加氢饱和反应是放热效应,且热效应较大,因此对不饱和烃含量高油品加氢时,要注意控制反应温度,避免反应床层超温。

吡啶参与的不对称氢化及手性NHC-P配体的合成

吡啶参与的不对称氢化及手性NHC-P配体的合成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作为一种简单高效、原子经济性、环境友好的合成天然产物、手性药物和食品添加剂等化合物的方法,在有机合成和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酮,亚胺,烯烃和芳香化合物等常见的前手性不饱和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尽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吡啶的还原合成手性哌啶化合物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等。 因此,发掘新型的手性催化剂和新的反应一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带吡啶基团的酮和烯烃的不对称氢化以及通过吡啶衍生物的不对称氢化构造3,4-二取代手性哌啶化合物,同时合成了新型的手性氮杂环卡宾膦配体,以期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有新的发现。 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对2-吡啶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进行了研究。利用吡啶基团在铑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导向作用,以 Rh-BinaPine为催化剂,实现了 2-吡啶酮和烯烃的高效高对映选择性的不对称氢化,具有很好的底物普适性。 同时,我们对药物苯磺酸贝他斯汀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发展了其高效合成的新途径。本文中利用吡啶和铑的弱配位作用来实现手性识别,克服了传统方法对底物位阻的要求,极大地增加扩大了该反应的底物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反应的对映选择性和合成效率。 (2)在成功实现吡啶酮的不对称氢化的基础上,我们对吡啶导向的烯烃类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2-吡啶烯烃类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吡啶同样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当以Rh-DuanPhos为催化剂,2-吡啶烯烃的不对称氢化可以获得高达99%的产率和98%的ee值。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药物中带有吡啶基团的1,1-二取代的乙烷的合成,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3)对手性哌啶化合物不对称合成新策略进行了研究。以烟酸甲酯为原料,通过Comins的方法去芳构化得到3,4-二取代的1,4-二氢吡啶,接着以 Rh-Josiphos作为催化剂,实现了 3,4-二取代的1,4-二氢吡啶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氢化(>99%ee),并经过简单的转化即可构建出反式3,4-二取代的手性哌啶化合物。 此外,利用该方法,我们高效合成了抗忧郁药物帕罗西汀的关键中间体。该研究发展了一种高效合成手性多取代吡啶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4)设计合成了新型的三氮唑类型的氮杂环卡宾膦双齿配体,并分别与铑、铱和钯配位,尝试了其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和不对称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该类型配体在反应中有较高的活性,但对映选择性一般,有待进一步修饰。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原则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740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原则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原则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催化剂领用量应遵循按需领用的原则。需要多少领多少,要避免一次领用过多,长期放置不用,而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甚至失活,或者干燥失水甚至自燃。暂时存放须用氮气保护。 2.仪器设备的检查与使用 (1)实验室里进行催化氢化反应,实施前必须仔细检查所用仪器,不得使用有明显破损、有裂痕以及有大气泡的玻璃仪器; (2)对所使用的氢气袋子必须用氮气检查是否漏气,不得使用漏气的氢气袋子; (3)检查所用的胶管是否老化不可用以及接头处是否松动; 对于使用高压釜进行的催化氢化反应,初次使用高压釜前必须有专人进行培训。使用设备前必须按规定逐项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1)场地是否整洁有序,避免摆放杂乱导致的安全隐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原则(2021版)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原则 (2021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55

催化氢化反应安全操作原则(2021版) 1.催化剂领用量应遵循按需领用的原则。需要多少领多少,要避免一次领用过多,长期放置不用,而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甚至失活,或者干燥失水甚至自燃。暂时存放须用氮气保护。 2.仪器设备的检查与使用 (1)实验室里进行催化氢化反应,实施前必须仔细检查所用仪器,不得使用有明显破损、有裂痕以及有大气泡的玻璃仪器; (2)对所使用的氢气袋子必须用氮气检查是否漏气,不得使用漏气的氢气袋子; (3)检查所用的胶管是否老化不可用以及接头处是否松动; 对于使用高压釜进行的催化氢化反应,初次使用高压釜前必须有专人进行培训。使用设备前必须按规定逐项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1)场地是否整洁有序,避免摆放杂乱导致的安全隐患; (2)氢气及氮气的压力表头使用前必须进行打压试验,确认正常后方可使用; (3)氢气及氮气钢瓶压力; (4)管路是否有裂纹,是否畅通; (5)各阀门是否漏气,并对确认其开/关状态; (6)热电耦温度计是否正常可用,线路是否完好不露电,插热电偶时注意插到底,使之真实反应体系温度等; 3.投料:向容器中加入溶剂和原料,搅拌溶解后,向容器中吹入氮气一段时间,使体系处于惰性气氛中,再加入催化剂。加入催化剂的动作要快,以尽可能减少催化剂自燃并引燃溶剂的可能性。或者先将催化剂加到溶剂中再一起转入反应器,再加入主原料,但因为体系呈黑色难以观察。 置换体系:用真空抽尽体系中的空气后,用氮气袋向体系中通入氮气,再抽尽氮气,如此重复操作3-5次,然后再抽尽氮气,用氢气袋通入氢气,如此重复操作2-3次,最后通入氢气进行反应。

催化氢化反应的安全操作

编号:SM-ZD-92425 催化氢化反应的安全操作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催化氢化反应的安全操作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催化氢化反应的安全操作 安全监察部编 ★催化氢化反应在哪里进行?手续如何? 1、低于2个psi的催化氢化反应在自己所在的通风柜内进行,一般不须办手续。 可用氧气袋或气球去1号楼的第7层充气。气球最好用双层、3层、甚至4层。我们测过:连套4层的气球,充装到4立升的体积,也不足2个psi,非常安全。 压力换算:1个psi约等于0.068大气压。具体压力换算如下: A:1千帕(kPa)=0.145磅力/英寸2(psi)=0.0102千克力/厘米2(kgf/cm2)=0.0098大气压(atm)B:1磅力/英寸2(psi)=6.895千帕(kPa)=0.0703千克力/厘米2(kg/cm2)=0.0689巴(bar)=0.068大

不对称催化反应在手性物质合成中的应用

不对称催化反应在手性物质合成中的应用 班级:应用化学08—2班学号:2008302052 姓名:殷金昌摘要:概述了应用不对称催化技术在各类手性有机物合成反应中表现的立 体化学特性及优势,因具有催化效率高、选择性高、催化剂用量少、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等优点,不对称催化将发展成合成手性物质最经济有效的一种方法。另外介绍了不对称催化技术在几种手性物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举例,包括:脯胺酸及其衍生物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由甲基酮不对称催化合成非环状脂肪族光学活性胺的合成反应、由樟脑不对称催化合成莰胺这三个有机合成反应,展现出不对称催化合成技术在合成复杂有机化合物中表现的明显优势。最后,对不对称催化合成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这种高催化性、高选择性的手性合成技术将会为全世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不对称催化、手性物质、有机合成、应用 1.概述 不对称催化反应[1-3]的发现与发展是上个世纪化学界乃至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2001年,Knowles、Noyori和Sharpless三位化学家基于他们在不对称氢化反应和不对称氧化反应中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显示该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不对催化研究还面临诸多挑战,依然是目前化学学科,乃至药物和材料领域的前沿和研究热点。我们国家对不对称催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对手性科学与技术的日益重视,目前我国科学家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诸如具有完全知识产权手性配体及催化剂的制备;新的不对称反应的建立;新概念与新方法的创立;以及手性识别、放大与传递、催化机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在某些方面占据了国际领先的水平,而且在手性技术的开发和手性药物的制备等方面也显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不对称催化反应是使用非外消旋手性催化剂进行反应的,仅用少量手性催化剂,可将大量前手性底物对映选择性地的转化为手性产物,具有催化效率高、选择性高、催化剂用量少、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等优点。经过40年的研究,不对称催化已发展成合成手性物质最经济有效的一种方法。 不对称催化领域最关键的技术是高效手性催化剂的开发,因为手性催化剂是催化反应产生不对称诱导和控制作用的源泉。美国孟山都公司的Knowl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