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

(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

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题评析】试题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如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给出明确观点,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立意思考】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作其他过多限制要求,为考生预留了思考空间。考生从话题出发,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试题材料非常简洁,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考生也可以通过记叙、抒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

‘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

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

20.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5分)

21.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

说明:本题文字下方横线处原题为“波浪线”处理。

【参考答案】

17.C18.语句:④;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19.【答案示例】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示例三:“刻舟求剑”的成语20.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21.【答案示例】“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试题分析】

2023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语料改编自《张志公语言教育论集》中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文作为思维和交流思想工具的思考。考生要完成第17~21题,这种一拖五的设题形式是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的语用题中。五道题目难易均衡,形成合理的层次梯度。要求考生从在语境中解读俗语、理解俗语语义,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第19题给出三个层级的答案示例。第一个示例,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句式与上句完全相同,即符合“作者+题目+含‘舟’的句子”,可得3分;第二个示例,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句式与上句基本相同,可得2分;第三个示例,内容正确贴切,语意不够完整,句式与上句差异较大,可得1分。第20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评论。考生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考虑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可以从讲清字词、讲解道理,以及通常使用、讲解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试题引导考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体现出知识储备、语用经验、设身处地的意识态度等方面的高度整合。考生作答,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参考答案之外的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第21题巧置情境,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效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回答这一问题,是对成语、典故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这个表达任务的情境场合及受众对象的知识水平与期待。试题给出答案示例,可从成语故事讲解是否正确、道理阐释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畅、字数是否要求等方面进行评分。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赏析】

这首词是晁补之在酒席间赠友之作。全词语言平实真切,情感从容细腻。词人开篇感慨人生闲愁很多,欢愉很少,离别更是让人愁闷难受。进而述说要珍惜与友人在一起饮酒的美好时光。流露出与友人的真情厚谊,表达了珍惜友情,享受当下的情怀。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与其他宋词相比,前两句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直接发议论。“闲愁”与“欢事”相对,“空满”与“常稀”相对。“空满”二字侧重于满。这两句可以理解为:在词人看来,人生开心事非常少,人生烦心事却很多。为下面写友人即将离别,抒发离愁别绪做准备。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明年友人就要离开了,按照习俗,要给友人写诗道别。虽然离别之日尚早,但是在词人看来,今晚过后相聚的时间却并不多。词人从欢愉的聚会想到不久后伤感的离别。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细腻与多愁善感,也传递出要珍惜友情,不负美好时光的含义。浅酒欲邀谁劝,深情唯有君知——“浅酒欲邀谁劝”又作“浅酒欲邀谁共欢”。如果友人离开了,词人又能够邀请谁来共品美酒,共享美好时光呢?也许只有在坐的友人会来参加聚会吧?!这个疑问句流露出友人离别之后,自己无人共饮的落寞,词人再次传递出今晚在一起畅饮的可贵。进而词人直接抒情,发出感慨:我对你的感情怎么样,

只有你才能体会。这一句直接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后三句是词人想象之景。离别是避免不了的,提前伤感更是杞人忧天。于是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再聚首。春天不久后来到,东溪又会是一片春光。到时候我们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大醉之后,再兴尽而返。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表达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

1)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3)词类的活用。古汉语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有其他一种语法,这是顾客语文必考知识点,要重视。

4)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也会常考考点之一。

5)积累古诗文名篇。不止是会背诵,还要记住其中的字的写法。

6)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可以当做作文素材使用,使自己的作文更加动人。

适合高三语文的学习方法—常训练

不要以为语文这一学科就不需要训练,这是不对的,只不过文这一学科的训练是有套路的,不用像其他学科那样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开拓自己的眼界,语文这

一学科我们只需要掌握住答题套路就好了,在进行语文方面的训练时主要训练以下几点:

1)语病题:这是一个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钉子户”在做题时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使用:审读法、紧缩法、类比法、类比法。

2)现代文阅读题:这是语文试卷中的重难点,想要得高分,一定要掌握住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再做这类问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锻炼文本意思、锻炼语境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写作:对于这部分知识的训练应该是语文中最难得一部分,因为每个人的基础的都不同,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但是不论是基础好的同学亦或是基础不好的同学都应该要进行素材的积累,这样才会使作文不显的那么的空洞。

高三语文学习复习方法

【注重积累】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积累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以及不少题目的做题方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考试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

作文在考试中占60分,是所有功课中的所有题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题。我们对作文绝不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定要积极主动,平时做个有心人。所以,要准备好一本素材积累本,平时阅读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

素材的内涵越广泛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在面对不同中心可以选用同一个素材,使素材使用烂熟化、精细化。

高三高考语文学习方法

一、系统学习法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识根基,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

我们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在现时说来,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语文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

另外,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以期对某一科、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例如系统读一些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

这样长期以来,你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洞明一切;写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统学习的意识、意向,然后有系统学习的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零打碎敲法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

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同时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览,各门各类的书都翻一下,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

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学习方法,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学习从来都是乐事.

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方法

一、调适心态

端正态度:态度决定高度

增强信心:信心决定成败

二、四个坚持

1、坚持阅读:精读----深度

泛读----广度、文言文、诗歌、报纸、杂志、文学类、实用类

2、坚持积累:基础知识积累----字、词、句

写作材料积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坚持写作:长短不限,有感而发

4、坚持做题:题海战术,熟能生巧

三、强化记忆

1、要有“记住”的紧迫感

2、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要及时复习,反复记忆

4、系统概括或兴趣记忆

5、读写忆用,协同记忆

6、文理交替,适时休息

四、能力培养

1、科学安排课前、堂上和课后学习的三个环节

抓好课前预习环节、注重堂上听课环节、抓好课后复习练习环节

2、加强思维训练、反复咀嚼解题思路、答题技巧

3、答卷注意信息准确、卷面整洁----数数落实、题题核对、答题规范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 (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 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

2023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及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甲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 B.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

2023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完整解析版)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2023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完整解析版) 2023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完整解析版) 我整理了2023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大家知道吗?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期望能帮忙到大家! 2023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的技巧 1、语文考试范围极广,不行能一蹴,建议大家预备两个本子:一个是作文素材积累本,一个是基础学问摘录本。在平常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把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分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每次模拟考试前都可以看一看。 2、将语文基础学问(语音、字形、同义词辨析、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支配时,既要留意专题性,又要留意分散性。基础学问中 第1页/共3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很多力量点的落实需要记忆,但不能盲目记忆,只靠工夫。 如惹是生非中是字常常被误写为事,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是与非的关联,是非在词中是指冲突,争端。再如寒暄中的暄常常被误写为喧,认真推究就会发觉寒与暄是意义相反的两个字,是指寒和暖,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误写误用了。 高考语文必背学问点总结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唱歌,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3)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月,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冲突冲突。 4)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宏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的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米欧与朱丽叶》等。 5)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 6)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于1162年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因此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7)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 第2页/共3页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及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及解析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高考真题解析(参考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

2023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文字版(一览)

2023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文字版(一览) 2023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文字版(一览) 2023高考语文题目比较多,但是很多题目都有答题技巧和固定的答题模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

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 (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 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题评析】试题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如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纯答案版)

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2.C 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B 5.C 6.①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恢复人工栽培植物在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②育种专家可借鉴自然野生植物的野性基因,如把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等属性加入人工栽培植物的属性中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 8.(1)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后的灵魂。(2)机器的创造,本质上还是人的创造,在人的控制下,机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3)对机械力量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能力的肯定。 9.(1)这是联想,由轮船上的机器联想到上海的建筑所用的机器,二者都体现机器的力量,具有相似性。(2)拓展文章的广度,丰富其内容。(3)由“我”一个人的喜悦,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表明对机器力量的欣赏是普遍存在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G

11.D 12.B 13.(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2)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A 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①. 门庭若市 ②. 时时而间进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④. 拔剑四顾心茫然⑤. 忽如一夜春风来⑥. 千树万树梨花开(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17.C 18.语句:④;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 19.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寰笠翁”的句子 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 示例三:“刻舟求剑”的成语 20.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21.答案示例“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四、写作(60分) 22.例文: 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 武侠小说有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折射出的是侠士对武学境界的热切向往。时至今

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试卷

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试卷 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试卷 1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 (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 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甲卷)完整版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甲卷)_ 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考知识点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选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

2、大亨:指社会上有权势地位的人。 3、斗胆:形容胆量很大。 4、双簧:本是一种曲艺演出形式。现在,人们常把生活中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纵的活动叫做演双簧或唱双簧。 5、吃香:原意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的意思。 6、舌耕:人们把教书称为“舌耕”。 7、沙龙:原指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后指一种在欣赏美术品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现在更多的是指这样的集会。 8、抬杠:两人互相狡辩,互相驳斥,南方称作“讲扳理”,北方叫做“抬杠”。 9、说项:表示替别人讲好话,替别人说情。“说项”也叫“逢人说项”。 10、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11、点卯: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现在常用来指到时上班应付差事。 12、借光: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13、捉刀:指请人代笔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 14、狼烟:原本是古代军队报警时燃放的,后便成了“烽火”的同义语,“敌兵”的代名词。 15、圈阅:“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16、悬壶:比喻行医卖药,后称那些医药名家为“悬壶济世”。 17、黑马: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

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甲卷)完整版

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甲卷)_完 整版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专心上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 (1)抓住老师的思路, (2)抓住关键内容, (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 (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2023高考语文甲卷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2023高考语文甲卷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2023高考语文甲卷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我整理了2023高考语文甲卷试卷及答案,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爱好、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高考语文甲卷试卷及答案,期望能帮忙到大家! 2023高考语文甲卷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必背学问点梳理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唱歌,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3)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月,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冲突冲突。 4)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宏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的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米欧与朱丽叶》等。 5)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 6)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于1162年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因此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7)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凄惨。 8)《拿来主义》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9)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10)《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人,史学家和文学家。 11)《张衡传》选自《后汉书》。范晔,南朝人,历史学家。 高考语文学问点总结 1.小说三要素:

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点梳理 1.关于任职授官的: ①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荀)彧荐嘉。” ⑧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⑨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⑩提:提拔。“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2.关于提升职务的: ①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擢为后将军。” ②进:用于较高职务。“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③起复:恢复原职务。“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 ④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3.关于调动职务的: ①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尉。”“徙齐王信为楚王。” ②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 ③出:指出京受任。“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④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023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2023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卷及答案解析 版) 高考必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选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 2、大亨:指社会上有权势地位的人。 3、斗胆:形容胆量很大。 4、双簧:本是一种曲艺演出形式。现在,人们常把生活中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纵的活动叫做演双簧或唱双簧。 5、吃香:原意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的意思。 6、舌耕:人们把教书称为“舌耕”。 7、沙龙:原指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后指一种在欣赏美术品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现在更多的是指这样的集会。 8、抬杠:两人互相狡辩,互相驳斥,南方称作“讲扳理”,北方叫做“抬杠”。 9、说项:表示替别人讲好话,替别人说情。“说项”也叫“逢人说项”。 10、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11、点卯: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现在常用来指到时上班应付差事。 12、借光: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13、捉刀:指请人代笔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 14、狼烟:原本是古代军队报警时燃放的,后便成了“烽火”的同义语,“敌兵”的代名词。 15、圈阅:“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16、悬壶:比喻行医卖药,后称那些医药名家为“悬壶济世”。 17、黑马: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 18、蓝桥:人们把恋人或夫妻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19、碧血:人们常将“碧血”与“丹心”连用,称赞忠臣义士为国殉难,保持高尚的节操。 20、鼻祖:多用来称最早创始人或祖师。 21、囊萤:比喻勤学苦练。 22、捧臭脚:对权贵言过其实的吹捧夸耀,博得一欢。 23、二百五:人们常把那些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叫做“二百五”。 24、八斗才:人们常用“八斗才”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富有才学。 25、三不足:人们用它形容反对守旧、勇于革新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6、耳旁风:又叫耳边风,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丝毫不往心里去。

2023全国高考甲卷语文试题(川桂黔藏)

2023全国高考甲卷语文试题(川桂黔藏) 适用地区:四川、广西、贵州、西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 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一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把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 B.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 C.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 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全国甲卷语文2023试卷

高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基础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________,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________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由于全球化的现实,如今美国新的对华大战略既不能以________为基础,也不能突然丢弃长期以来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做法。 A.融解凝视遏制B.溶解窥视遏制 C.溶解凝视遏止D.融解窥视遏止 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A.①借代②夸张③排比B.①比喻②夸张③排比 C.①借代②比喻③反复D.①比喻②借代③反复 3.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B.②④⑤①③ C.④②⑤③①D.④②①③⑤ 4.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A.曹禺——《雷雨》——周冲 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 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 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

2023全国甲卷语文题目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 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 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 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 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 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 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 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 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

高考语文2023全国甲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 2023 全国甲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 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