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前言

近期以来,位于亚洲纽约地位的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突飞猛进,已如磁铁一般,吸引世界各国对其大量投资,无可质疑地已经带动了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延续了境外产业的生命力。也许有人认为对日本和台湾而言,过度将产业外移前往中国大陆,有可能使其本身产业空洞化,然而就获得经济效应及国际发展的趋势而论,这种疑惑的程度将逐步减少。

基于全球化及国际化的考量,具有产业优势的国家无不纷纷移往开发中国家发展,台湾也不例外。台湾产业目前有西进或南下的不同主张,然而就现阶段的绩效而言,前往中国大陆投资已成台湾产业最大的主流。

本文研究的目的,即从台湾经济的发展出发,分析台湾产业的策略,从而检讨台湾产业移转大陆的新

趋势。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及宏观角度观察的方法予以

探讨,除前言与结论外,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论述。

一、台湾经济的发展

台湾产业之发展,从1949年土地改革后,即单一方面开始实施模仿日本“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并以优惠外资之政策,引进外国产业。

台湾土地改革之成功,及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带来了民间富裕,也因此造成民间“住”的需求;再加上自古养成“有土斯有财”之观念,不动产之房子、地不但是“住”之问题,亦成为“投资”之标的,因而形成不动产需求之循环经济期。不动产之发展带动了台湾经济繁荣,而所谓火车头之发展,也使得住宅关联性

产业之发展颇为迅速。

此一时期间台湾物价微幅之上升,亦使工商业获得空前发展之契机。而不动产之循环经济,则赋予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高崇云

(中华工商研究院院长、德明技术学院教授

台北

114)

摘要:经过50多年历经5个阶段的发展,时至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型态已从早年的农业、

加工出口工业发展到今天誉满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机械产业、资讯硬体产业及各类产业的设计代工制造。而祖国大陆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形势,对台湾向大陆的产业转移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通过对台湾经济发展现状的考察和产业发展策略、特点、优势的概括,结合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趋势的分析,作者认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而当今的要务,是促成两岸双向直接投资、直接贸易和直接通汇,并扩大领域,提高层次。

关键词:台湾

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两岸合作

中图分类号:D6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7)10-0107-08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

107

工商业减轻负担之机会,亦成为传统中小工商业主最大之发展支柱,当然政府所给予奖励免税制度也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型态已从早年的农业、加工出口工业发展到今天誉满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机械产业、资讯硬体产业及各类产业的设计代工制造(ODM)。2004年台湾的农业值占GDP已不到2%,工业产值则约占GDP的30%,服务产业值则约占台湾

GDP的68%,同时台湾也是世界第26大对外投资

地。在贸易方面,

台湾不但是全球第15大贸易地

(WTO,2005年),与其他亚洲新兴国家间贸易互补指数更是全球亚太第一(世界银行评比,2003年),这预示台湾已成为东亚地区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与邻近国家贸易合作前景看好。2005年5月美国商业周刊更有专文报道“台湾为何重要”,指出台湾在全球电脑及资讯科技等制造业技术之雄厚实力,是台湾地位为何重要、两岸间问题为何值得全球关切之重要原因。

在生活水准方面,2005年台湾家庭网路普及率已超过七成,

连网主机数排名全球第三,

联合国

UNCTAD公布之

“电子商务及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台湾电脑网路普及程度超越已开发国家水准。而台北市也因为e化程度高,在2006年被世界通讯端协会

(WorldTeleportAssociation,WTA)旗下的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CommunityForum,ICF)评比为全球智慧城市的首位,超越英、

美、日、加等国之重要城市。另外,台湾也积极推动“数位台湾计划”有成,至2004年台湾的数位吉尼系数为0.259,

远低于联合国在

“2004年全球数位落差”

报告中公布的全球平均0.6,预示台湾数位落差小于国际平均。另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2005—2006全球资讯科技报告”台湾网路准备度指数

(NRI)全球排名第7位、亚洲第2位;而在国际电信联盟(ITU)于2005年发布的“全球数位机会指标”

(DigitalOpportunityIndex,DOI)报告中,

台湾的DOI排名全球第7位。此皆预示台湾电子化

的普及与便利。

当前台湾的经济政策重点之一在于推动民间投资,激发台湾产业的创新活力。此外,

台湾还订定

“2008发展重点计划”

,其中“创新导向的产业政策”目标预计在2008年以前将台湾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台湾将集中资源于系统单晶片、纳米技术、光电通讯、生物技术与知识密集服务等核心产业技术发展,并透过

“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把产业发展重点设定在台湾具有竞争优势的半导体与影象显示产业,及数位内容、生物科技等未来的明星产业。[1]

台湾在国际竞争力方面评比如次:(1)S&P:台湾主观信用平等佳国际信用评等公司,

标准普尔公司(Stan-

dard&Poor)连续三年公布台湾的主观信用评比等为

AA,在亚洲仅次于新加坡

(评等为AAA),显示台湾在政府债信、政治情势、公共债务余额及财政稳定程度上在亚洲各地是居于领先地位。

(2)IMD评比:台湾整体竞争力世界第十一,亚洲第三

依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

(IMD)“2005年世界竞争力报告”,台湾整体竞争力在全球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十一,是历年最佳成绩,在亚洲地区仅次于香港(排名第二)与新加坡

(排名第三)。就其四大指标分析,台湾在“企业效能”方面高居全球第六;

“经济表现”则从2004年的第二十四名提升到2005年的第十八名,也

是过去五年来最佳成绩;“政府效率”,则是第十九名,与前数年名次相当;至于“基础建设”则从第二十名提升到第十八名。

IMD则表示,台湾在

“企业效率”方面最具竞争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金融环境改善,劳动力品质高且富弹性,以及积极因应全球化市场。

此外,台湾在货品出口比例及适应市场成立方面则排名第二;网路成本、国家储备及第二级教育则为世界第三,预示台湾在商业动能,企业精神及高科技发展等方面皆具有不错的竞争优势。[2]

2001 ̄2005年台湾世界竞争力排名

(IMD

)108

注:IMD“世界竞争力”排名是针对4大类、20中分项和321项细项指标综合计算后做出各国世界竞争力之排行。

2006年第一季度在国际消费性电子产品出口强劲带动下,台湾出口与制造业生产扩增,此外事业情势续呈改善,民间消费稳定增加,初步统计经济成长率4.39%。展望未来,根据全球透视机械(GlobalIn-sightInc.)在2006年5月发布以资讯科技产业景气升温,台湾出、进口动能可望维系;岛内方面,民间消费续呈平稳,民间投资虽重大工程已近完工,惟在高科技厂陆续宣布新建投资计划书下,仍呈小幅成长;预测全年经济成长4.31%,消费者物价则温和上升1.8%。

台湾经济发展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奇迹,主要是因为快速成长以及物价稳定,观察家认为近50年来台湾经济成长率名列世界前茅,主要有下列几项因素:(1)坚强的施政及计划;(2)前瞻完整的施政理念;(3)塑造安定的政经环境;(4)土地改革成功的实施;(5)良好投资环境的创造。再加上台湾经济的主轴是由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中小企业主导台湾的经济命运,其家数占台湾企业总家数50%以上,占总生产毛额93%。而台湾产业发展相当迅速,是促进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二、台湾产业发展的策略

自1950年代起,台湾最初为劳资密集产业如纤维产业,接着是资本密集产业之化学、钢铁、造船、汽车产业。一直到1990年代之后,则为电子高科技产业,此乃有一定脉络可寻,也就是说和亚洲其他三个小龙一样,紧跟日本之后前进,即应用RaymondVer-mon或LouisTWells,Tr.之产品生命周期的贸易理论、赤松要之雁形型能产业发展模型,采取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策略,促进台湾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台湾经济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如次:

1.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

国民政府迁移台湾后,台湾百废待举,土地改革[3]带来了政治、经济安定和农业生产的增加,奠定台湾

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增加对于工业化所必要

的机械、设备以及工业用原料的输入所需之外汇取

得,作出相当大的贡献,所以这时期台湾是奠定以农

业扶持工业之产业发展政策。

2.第一次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1953~1957)

在1950年代,台湾之主要投资是基础建设,包括

运输交通的改善。将日本占领时期所建设之电力网路

加以扩充。

在对外贸易方面,开始实施第一阶段进口替代

工业化政策,并对于输入品予以数量限制和高税的课

征,此时期之产业保证政策促成了成衣、木工、皮革、

自行车等产业的发展。

3.第一次出口扩张阶段(1958~1972)

在1960年代,台湾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外汇的取

得成为必要性。所以这个时期开始实施第一阶段出口

扩张之工业化政策。在台中和高达等地区设置出口加

工区,企业大出口。另外,在1958年台湾政府为促进

出口和吸引外资,废除过去的双重外汇制度,循序渐

进地废除保护关税,对出口业者提供低利率放款等出

口促进措施,有效利用低工资之比较利益,促进了合

成纤维和电子零组件产业的发展。

此一期间之外资有80%直接流向制造业,尤其

是来自美国的援助,成为台湾重要工业化所需资金的

来源,为台湾的输出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

大量核准了五年制专科学校与二年制专科学校设立,

因此培育出当时工业化发展所需之中间人才。

4.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之工业时期(1973~

1980)

19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急速发展,由于基

础建设已出现不足现象,所以在这个时期台湾一方面

加强基础建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飞机场、核能发

电厂的建设,以利产业高度化之进行,如资本密集产

业和重化学工业之推动;另一方面,为提升台湾制品

在国际市场之竞争力,台湾自1970年底开始实施第

二次阶段之进口替代和出口扩张工业化策略,发展石

化产品、化学原料和制品及电子产品等产业,除了可

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

并开始出口至东南亚诸国。

109

其中在家电产业,1970年代开始发展之际,台湾作为1950年代以来日本东亚经济国一环,不仅被日本纳入东南亚地区之家电部门,同时亦涵盖机械、汽车零组件、塑料等产业,皆因日本直接投资而创业。这些产业扮演着日本企业对东南亚发展的事业伙伴,并成为台湾出口之主力产品,其中扮演台湾高经济成长的角色者是电机产业,尤其是家电部门。

5.第三次进口替代出口扩张之高科技发展时期(1980年代)

到了1980年代,台湾搭上欧、美、日半导体产业之新列车,以半导体产业取代家电产业。最初从欧、美、日等多国籍企业,利用OEM之生产磨练生产技术。接着利用来自欧美多国籍企业之ODM的生产,累积开发技术,再将此技术扩大,促成EMS之生产,如此奠定了台湾高科技之基础。

接着为了避免台币的升值抑制工资的上升,80年代后半起台湾产业开始进入ASEAN。这个时期,台湾因应全球化之趋势,积极地推动金融市场之国际化及自由化。所以在1985年五大工业国高峰会议后,台币随美元贬值而升值。为了避免国际竞争力之下降,台湾开始将产业外移至东南亚各国,在东南亚各国发展中成为资本输出者。

台湾为了开发高科技产业,除了重视技职教育改革外,同时招聘海外之台湾科技人才回台贡献所学,从而设新竹科技园区。

6.台湾IT产业之蓬勃发展(1980年代~现在)

台湾IT产业急速发展之背景是由IBM、INTEL、日本等半导体多国籍企业网路之展开。台湾充分利用这些网路,接受OEM的定单,使得台湾IT产业得以扩大生产。实际上,台湾企业之强项,是巧妙地搭上这些网路的应用技术。这些是台湾产业的传统优势,尤其台湾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主拥有很高的主体性,灵活度高,若受到打击马上可以退出,决策定调和改变非常快速。因此像IT产业比较小规模的资本,最适合台湾的产业之发展。台湾的IT产业了无遗憾地发挥了此优势,到2000年,台湾已成为世界IT生产重要据点。

台湾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够投入太多的资金从事研发工作。因此台湾的开发部门皆委由欧美日先进国家之企业来作,本身则彻底接受国际的定单,而在世界网路中寻找担任先端开发的巨大企业,再承接其转包定单而加以量产后,销售至世界市场。诸如此类使台湾成为世界IT的基地。

然而在此一时期,台湾为了避免过度依赖中国大陆,在1993年开始推动南向政策,鼓励对东南亚投资,但台商却始终钟情于同文同种广大的中国大陆市场,因此效果不如预期。

1995年台湾对海外个人投资家之投资解禁,并将资本汇出管制加以缓和等,同时放宽外国对台湾投资之管制,于是各种金融管制之缓和亦加速推进。作为近代化和自由化一环,台湾在1996年后的7年间,已将36家公营企业民营化,并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台湾当前推动了金融制度,亦即金融合并,以扩大金融规模,虽属为提升服务行业或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之必需策略,但若未能产生制度化之配套策略,15年后,势将带给台湾重大的金融灾害。台湾产业结构转变如次:

就台湾之产业发展过程而言,自1950年以来,台湾一直处于追赶先进国家之中。因此一直以日本产业发展成功模式作为典范,单一方面引进先进国家之资本和技术,采取进口替代和出口扩张策略,此项措施改善了台湾的产业枯竭,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亦维持了高的经济成长率。

台湾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如下:

台湾农业占GDP之比率,从西元1953年之34.5%降至西元1980年代初期之7.3%,再降至西元2003年之1.8%;工业占GDP的比率从1953年之19.4%上升至1986年最高的47.1%,然后逐年下降至2003年的25.8%。其中制造业占GDP的比率则从西元1952年之44.6%逐年上升至西元1997年最高之65.5%。依据Rowhtom再和Romaswamy之观点,这种产业结构之变化过程,意谓台湾自西元1950年代至西元1986年是从农业迈向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西元1987年以后,再从工业化迈向脱工业化(Dc-in-dustrialization)。[

4]110

此这一变化过程亦预示工业对台湾GDP的贡献,随着工业的深度化,已从相对重要迈入相对不重要,但服务行业对台湾GDP的贡献则越大,易言之,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服务行业的角色更形重要,这是因为随着产业结构之改善和经济之发展,对于社会生产方面的服务、智慧资产管理等服务之需求必然大幅提高,也势必吸引资源从农业和工业部门转向服务行业。

台湾产业结构变化之趋势(单位:%)

资料来源:TaiwanStatisticalDataBook2004“Coun-cilforEconomicPlanningandDevclopment”

三、台湾产业的特点与优势

为维持台湾IT产业竞争优势,台湾政策性地辅助IT产业,以加速新兴产业与内需产业的同步发展,开发生技、纳米科技等前瞻性技术,强化研发、资讯应用、流通等服务,并且利用在地资源,导入数位内容功能,发挥在地文化特色,形成台湾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另一支柱。

2002年台湾的IC设计产值已占全球27.8%,位居世界第二位;IC封装产业值占全球32%,居世界第一名;IC封装测试占全球38.1%。2002台湾的大型TFT-LCD产品产值与产量的全球占有率分别达34.3%与36.1%,稳坐世界第二大生产宝座,整体FPD产品产值的全球占有率为17%。笔记型电脑、个人电脑主机板、CRT监视器、LCD监视器、光碟机等产量也位居全球第一。

台湾产业竞争要素的优势如次:

在研发方面:具有优秀的商品化技术,尤其是在资讯电子领域。

在资源方面:具有优秀的资讯、电子工程人力,并有美国华裔研究人力可提供技术支援,以及政府大力支持产业技术的开发。

在业务领域方面:具有优秀的制造能力及产品开发能力。

在市场方面:已具有良好的资讯电子业的OEM、ODM的经营实力,以及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有同文同种的优势。

台湾产业的特质如次:

在研发方面:强而有力的特定电子科技开发,尤其是在电子元件,例如半导体、LCD。

在资源方面:

(1)人力:半数以上劳动力与通讯/资讯相关产业有关及和美国的华人研究人员及其他国家间具有人脉。

(2)设施:优良的生产、加工设施及工研院、生技中心、中科院等研究机构。

(3)资讯:专利申请活动较高及研究经营成长率比美国、日本及欧洲高。

(4)经费:制造领域具优势及特定电子产品已扩展至设计领域。

在管理方面:和全球主要厂商关系良好,例如电子元件。

在市场方面:在某些电子元件领域占有优势,资讯硬体、消费性电子产品、半导体等出口值高,具有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高潜在能力。

在优势产业方面:

资讯、半导体产业规模分别居全球第三及第四

111

位,全球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

通讯产业在终端产品方面已经具良好产业基础,台湾可望成为网路产品及行动电话的全球重要生产基地。

在产业优势方面:

(1)半导体:拥有低成本、弹性化的生产技术,产值居全球第四。

(2)软体:政府大力支持研究计划。

(3)资讯设备:优秀的商品化技术、产值居全球第三。

(4)航太:有些飞机专案计划经验,相关电子元件、零件等已具基础。

(5)生物科技:具有农业技术,政府大力支持研究计划。

四、台湾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新趋势

2006年以来,不仅两岸贸易保持高增长,全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而且台商对大陆投资仍在持续增加,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与特征。

台商对大陆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趋势,而且平均规模迅速增大。依经济部公布的数字,2006年上半年,批准投资额达35.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2%,是近年来台商投资额少见的高增长,而且平均单项投资规模达到68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期,单项投资在20万美元以下的台商投资项目则达401件,投资金额达3359万美元。尽管依大陆统计,前5个月台商对大陆投资合同金额达40亿美元,实际投资8.4亿美元,增长不快,但主要是台商逐渐越来越多地通过第三地方式投资,台商对大陆投资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

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占台湾GDP的比例也快速上升。依据统计,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占台湾GDP的比例由2003年的1.53%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2.11%。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的2006年大陆台商1000大调查中发现,2005年大陆1000大台商的营业收入接近1万亿元新台币,较上年调查增长了360%,相当于同年台湾GDP的35%,预示了台商对大陆投资营业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能源电力的紧缺,台商开始关注中西部能源资源丰富的市场潜力,并向中西部投资转移。在广东台山设厂的台湾铝合金大钢圈大厂富海公司决定将第二个生产基地设在包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珠江三角洲的台商开始积极赴山西考察,寻找合作项目。2006年7月底,鸿海集团看好替代能源产业,与印尼金光集团、山西兰花集团合资18亿美元,在山西发展煤化工产业,决定投立年产150万吨甲醇、10万吨聚甲醛等石化原料厂,正式迈向替代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还将与山西省签署多个投资协议书,投资领域包括IT、汽车零组件等项目。鸿海集团在山西的大手笔投资行动,可能带动新一波台商向中西部转移与发展。

此外,天津滨海新区地位的确立以及渤海湾经济区概念的提出,这一地区成为未来大陆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地区,于是引起台商向这一地区投资的布局。尤其是山东经济发展迅速,也吸引台商向山东半岛地区集中。今年初,山东全省引进台资项目188个,吸引了台资达16.7亿美元,实现使用台资10亿美元,中国钢铁公司与台湾东元电机公司合作,在苏州设厂后,又在青岛设立压缩机生产线,以供应大陆庞大的空调市场的需求。

2006年7月底,广东佛山市政府与台湾奇美电子公司联合召开记者会,宣布奇美电子独资在佛山南海科技工业园区设立南海奇美电子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成为台商在佛山最大的独资企业,打造华南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这种台商与大陆地方政府双方以联合发布新闻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宣布一项重要的投资案,过去极为少见。

值得注意的,台湾银行与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办事处与分公司的行动在连续停滞不前3年之后,2006年出现新的布局与发展趋势,尤其是台湾保险业动作明显加快。2006年以来,先后有国泰人寿江苏分公司与杭州分公司、台湾产物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与新安东京海上产物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等处获保监会批准设立。新光金融控股公司所属的新光人寿保险公司于2006年7月决定与大陆南方航空公司、

中112

国航空公司合作各出资2亿元人民币,成立合资的新光(大陆)人寿保险公司,而且其计划未来将以“沪、杭、宁”经济发展区为主轴,展开布局。

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将是台湾金融业加快大陆布局的关键时刻,两岸金融业合作范围与领域将更加广泛。[5]

五、两岸合作互补互利

(一)对台湾而言,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合作,可说是一大利多。兹解析如次:

1.对大陆投资维持出超

台湾因内销市场狭小,主要靠出口来带动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由于台商到中国大陆投资,其所需的机电生产设备,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组件及半成品等,绝大部分是由台湾出口供应,带动了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大幅增加。近期以来,台湾对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出口,平均每年仅增加4.9%,而对大陆(包括香港)出口每年则增加16.6%,使总出口每年增加率提高到8.2%。

同一时期,台湾对外贸易出超1036亿美元,但对中国大陆出超则高达2124亿美元,较总出超高出1倍以上。易言之,台湾如果没有对大陆的巨额出超,则目前中央银行所拥有的2600多亿美元的外汇存底将大幅减少。

2.扩大外需提高经济成长,减少失业率

最近台湾投资及生活环境有下降的趋势,影响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提升,因而内需自过去每年增加6%以上,降为每年仅增加1.7%。台湾近年来经济成长率能维持在4%左右,主要靠外需即出超迅速扩大的贡献,可见中国大陆市场的重要性。

出口的大幅扩张,不仅刺激投资的增加,加速经济成长,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全民获益。某些人认为豪商将大量资金持往大陆投资,将使资金大量外流;其实两地经贸交流,其资金往来,不能单看投资这一面,还应将两地贸易往来及汇出入款计入,来结算两地资金往来的总帐,才能确定资金是外流还是内流。依据相关资料初步估计,台湾在大陆投资总额约有1500亿美元,[6]而对大陆的出超则远远超过此一数

据,精算结果对台湾经济的发展仍应属正面。

(二)对大陆而言,台湾产业对大陆经济发展有重

大贡献。兹解析如次:

1.促使其加速成为世界之工厂

探讨对外国产业外移中国大陆之主因如次:

(1)中国大陆劳动力的质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一

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提供了丰沛之劳动力,

其中尤其从中国内地的农村迈向沿海都市工作之劳

动力,绵延不绝,因而得以长期维持低工资。

(2)另一方面,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亦大量提供

了象征高度技术劳动力之大学毕业生,中国大陆一年

大学毕业人数高达197万人,丰富了中坚技术和管理

人才。

(3)优质且丰沛劳动力,自然吸引外资加入生产

之行列,尤其针对以电脑为代表之技术密集产业,由

于上海具有高学历理工人才,所以最近几年台湾和日

本电脑企业陆续到上海地区设立工厂开始投入生产

行列。

(4)现在的上海,已和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

同时成为世界电脑的一大生产地。

中国大陆上述之优势条件,使其成为世界工厂

之地位,此一趋势短期内将无其他国家可以取代。当

然,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也是重要的原动力之一。

2.促进上海及长江流域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

2003年联络浦东国际机场跟上海市区磁浮列车

的完成,加上原来之海空运输,使上海成为亚洲经济

及交通的枢纽。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及2010年世界博

览会在上海举办,将加速上海产业发展的趋势。2011

年,亦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之后,中国将成为国

际社会的中心,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成长的象征,容易

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的中心,故将

继续扮演中国经济的先锋角色,从而带动长江流域各

重要都市的发展。例如:辛亥革命的武汉重镇,台湾产

业如能大幅前往该地投资,则将使华中经济圈的地位

日形重要,而台湾产业在上海及昆山的表现应是有目

共睹。[

7]

113

3.促进大陆经济维持高度稳定成长

近年来亚太各国(地区)经济成长率表列如下:

亚太国家(地区)经济成长率的变动(单位:%)

资料来源:境内外经济统计指标速报,台湾经济统计处编印,2005。

根据中国大陆社会科学院的资料,2005年大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与2004年基本持平,GDP增长率达到9.4%;2006年GDP增长率将降为8.9%。

大陆经济成长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与台湾产业不余遗力的转移到大陆有关。

结论

时值今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越加密切,而基于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原则,今后台湾产业前往大陆投资的趋势将更形强化。诚如大陆领导人所说,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05年4 ̄5月间,海峡两岸政党领导人分别进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两份公报都强调要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与合作,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并且提出了具体促进的重要事项,指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方向、思路和重点。

事实上,当前的要务是促成两岸双向直接投资、直接贸易和直接通汇。应该扩大领域,提高层次,例如加强农业合作、扩大台商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增加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推动两岸银行、保险、证券、运输等服务行业合作,推进高新技术、基础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立华人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品牌。

21世纪将是华人的世纪,全球的华人是否能团结合作、奋发有为,将决定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海峡两岸华人如果摒除私见,建立互补互利、务实有效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则必然可以提升全球华人的信心,因此,今后的实际策略是要从两岸经济制度和体制不同出发,遵循双向互惠、共同繁荣、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及会议制度和协调机构,来商讨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大问题,协调两岸之间的投资与贸易政策,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有效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经济效果。

总而言之,海峡两岸互补互利之合作及双赢的策略已成为双方发展的主流,任何人不能忽视此一事实。而必须齐心合力共同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的世界华人经济体,相信才是吾人应有的理想与目标。

注释:

[1]经济部投资事业处,台湾面面观,http://hirecruit.nat.gov.tw/chinese/html/taiwan_03.asp.

[2]资料来源:IMD,The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2001—2005年。

[3]土地政策中,土地放领予农民,国民政府以接受之日产公司之股票作为地主补偿,促成企业家之形成及工业之发展,废掉数百年自荷兰以来台湾农民几近农奴之制度。

[4]参阅黄国藏:《台湾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发展策略》,台湾天津经济论坛,2006年。

[5]参阅《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8月4日。[6]参阅中新网:《台商“登陆”为台湾经济带来四大利益》,2006年8月17日。

[7]参阅黄一修:《台湾产业转移于大陆产业发展之探讨》,台湾天津经济论坛,2006年。

(责任编校:马运杰

)114

半导体产业介绍

半导体整个生态链 主要分为:前端设计(design),后端制造(mfg)、封装测试(package),最后投向消费市场。 不同的厂商负责不同的阶段,环环相扣,最终将芯片集成到产品里,销售到用户手中。半导体厂商也分为2大类,一类是IDM (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包含设计、制造、封测全流程,如Intel、TI、Samsung这类公司;另外一类是Fabless,只负责设计,芯片加工制造、封测委托给专业的Foundry,如华为海思、展讯、高通、MTK(台湾联发科)等。 前端设计是整个芯片流程的“魂”,从承接客户需求开始,到规格、系统架构设计、方案设计,再到Coding、UT/IT/ST(软件测试UT:unit testing 单元测试IT: integration testing 集成测试ST:system testing 系统测试),提交网表(netlist或称连线表,是指用基础的逻辑门来描述数字电路连接情况的描述方式)做Floorplan,最终输出GDS(Graphics Dispaly System)交给Foundry做加工。由于不同的工艺Foundry提供的工艺lib库不同,负责前端设计的工程师要提前差不多半年,开始熟悉工艺库,尝试不同的Floorplan设计,才能输出Foundry想要的GDS。 后端制造是整个芯片流程的“本”,拿到GDS以后,像台积电,就是Foundry 厂商,开始光刻流程,一层层mask光刻,最终加工厂芯片裸Die。 封装测试是整个芯片流程的“尾”,台积电加工好的芯片是一颗颗裸Die,外面没有任何包装。从晶圆图片,就可以看到一个圆圆的金光闪闪的东西,上面横七竖八的划了很多线,切出了很多小方块,那个就是裸Die。裸Die是不能集成到手机里的,需要外面加封装,用金线把芯片和PCB板连接起来,这样芯片才能真正的工作。 台积电是目前Foundry中的老大,华为麒麟系列芯片一直与台积电合作,如麒麟950就是16nm FF+工艺第一波量产的SoC芯片。 半导体行业的公司具主要分为四类: 集成器件制造商IDM (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指不仅设计和销售微芯片,也运营自己的晶圆生产线。Intel,SAMSUNG(三星),东芝,ST(意法半导体),Infineon(英飞凌)和NXP(恩智浦半导体)。 无晶圆厂供应商Fabless:公司自己开发和销售半导体器件,但把芯片转包给独立的晶圆代工厂生产。例如:Altera(FPL),爱特(FPL),博通(网路器件),CirrusLogicCrystal(音频,视频芯片),莱迪思(FPL),英伟达(FPL),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林建宁 (漳州开发区统计局,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甚至超过工业,成为拉动岛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服务业成长速度减缓,对台湾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创造的贡献度开始减弱。本文认为要保持台湾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强海峡两岸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关键词:台湾;服务业;知识服务产业一、台湾服务产业发展概述服务业也称为第三产业。前者相对于农业和工业而言,后者则是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由于它由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行业构成,第三产业在开始分类之初也叫混合产业、复合产业或异种混成产业。”[ 1 ]近十几年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衍生出许多新兴服务业,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也时有调整更新。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1996年12月第6次修订的行业标准分类,台湾服务业可概分为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工商服务业、社 2 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公共行政业、其他不能归类的行业等7大类。2001年1月第7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行业标准分类”,又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11大类,包括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 2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台湾岛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革,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而农业及工业比重逐步减少。具体变动见表1。从表1可看出, 1980年代末至今,随着台湾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传统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相继外移,台湾第一、二产业呈逐步萎缩之势,而现代服务业则迅速崛起,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198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50%后, 1995年又突破60%,而据台湾“主计处”统计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台湾服务业产值占岛内GDP的比重甚至已高达73. 6%,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性。表1 台湾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化表单位: % 产值构成年份农业工业服务业 1981 8. 7 45. 5 44. 0 1986 6. 6 47. 1 44. 8 3

《第二节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教案1

《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并能在地图上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 2.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初步说明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3.识记台湾主要城市,并了解其职能。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台湾省地理概况。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台湾的自然环境、“多山”的地形及台湾岛丰富的资源; 2.台湾“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教学资源:有关地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并欣赏一组有关台湾的图片,之后提出问题1.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 2.阿里山的姑娘生活在哪个省? 承转: 课前,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很多台湾省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宝岛——台湾岛有哪些美称,了解它有什么宝?为什么能有这些宝? 位置和范围 请学生读图:P50 “台湾省地形图”并完成: 1.找出台湾岛、钓鱼岛、澎湖列岛;台湾的领土构成有什么特点? 2.找出台湾海峡、太平洋、东海、南海;台湾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 根据比例尺,估算高雄与厦门之间的距离。 自然地理环境 阅读P79课文“自然地理环境”,回答:

台湾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各有什么特征?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小结: 台湾岛四面环水,北回归线穿过它的南部。在热带、亚热带季风的作用下,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台湾水热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台湾岛赢得“宝岛”之称的美誉。 发展中的经济 1.观看有关台湾经济的录像。 2.结合课本81~83页内容,说说台湾有哪些主要经济部门?各有什么特点?物产丰富,大量出口农产品“进口—加工—出口”型的工业发达的旅游业 3.提出问题:台湾省内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种?与外界的联系方式以什么为主?台湾与大陆之间如何往来? 人口与城市 结合课本内容,说出台湾的人口和民族状况。 承转: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看看你找到了有关台湾省物产的哪些美称,如“水产王国”、“东方甜岛”、“森林宝库”、“水果之乡”、“海上粮仓”、“蝴蝶王国”、“美丽宝岛”、“东南海上的盐仓”等。老师引导同学依次分析其原因,并设计结构图进行分析。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前言 近期以来,位于亚洲纽约地位的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突飞猛进,已如磁铁一般,吸引世界各国对其大量投资,无可质疑地已经带动了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延续了境外产业的生命力。也许有人认为对日本和台湾而言,过度将产业外移前往中国大陆,有可能使其本身产业空洞化,然而就获得经济效应及国际发展的趋势而论,这种疑惑的程度将逐步减少。 基于全球化及国际化的考量,具有产业优势的国家无不纷纷移往开发中国家发展,台湾也不例外。台湾产业目前有西进或南下的不同主张,然而就现阶段的绩效而言,前往中国大陆投资已成台湾产业最大的主流。 本文研究的目的,即从台湾经济的发展出发,分析台湾产业的策略,从而检讨台湾产业移转大陆的新 趋势。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及宏观角度观察的方法予以 探讨,除前言与结论外,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论述。 一、台湾经济的发展 台湾产业之发展,从1949年土地改革后,即单一方面开始实施模仿日本“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并以优惠外资之政策,引进外国产业。 台湾土地改革之成功,及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带来了民间富裕,也因此造成民间“住”的需求;再加上自古养成“有土斯有财”之观念,不动产之房子、地不但是“住”之问题,亦成为“投资”之标的,因而形成不动产需求之循环经济期。不动产之发展带动了台湾经济繁荣,而所谓火车头之发展,也使得住宅关联性 产业之发展颇为迅速。 此一时期间台湾物价微幅之上升,亦使工商业获得空前发展之契机。而不动产之循环经济,则赋予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高崇云 (中华工商研究院院长、德明技术学院教授 台北 114) 摘要:经过50多年历经5个阶段的发展,时至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型态已从早年的农业、 加工出口工业发展到今天誉满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机械产业、资讯硬体产业及各类产业的设计代工制造。而祖国大陆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形势,对台湾向大陆的产业转移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通过对台湾经济发展现状的考察和产业发展策略、特点、优势的概括,结合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趋势的分析,作者认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而当今的要务,是促成两岸双向直接投资、直接贸易和直接通汇,并扩大领域,提高层次。 关键词:台湾 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两岸合作 中图分类号:D6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7)10-0107-08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 107

半导体产业链的状况分析

半导体产业链的分析 集成电路(IC)是由电晶体、二极管、电阻器、电容器等电路元件聚集在硅晶片上,形成完整的逻辑电路,用来计算、控制、判断或记忆资料等,是当今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产品。集成电路产业包括四个环节:IC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 国际大厂多以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方式经营,而我国和台湾都是将资源集中于单一专业经营,再整合成完整的产业结构。 下面将从芯片制造(晶圆加工)、芯片封装两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一、全球IC(集成电路)产业的情况分析 1、晶圆加工 晶圆的制造是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中最上游的部份,其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半导体工业。主要是通过涂膜、曝光、显影、蚀刻、离子植入、金属溅镀等反复步骤,在硅晶片上制作电路及电子元件,如晶体管、电容、逻辑开关等。 2006年底,全球代工厂共产出8英寸硅片2270万片,产能利用率为88.7%, 个别领先厂商可能达到95%-98%。 据gartnar 的统计,全球前10大晶圆代工厂的市场占有率达91%,具体见下。而前4大晶圆代工厂的市场占有率就达80%,显示整体晶圆代工市场集中度仍高。其中,中国的中芯SMIC及华虹NEC分别列于第4位、第9位。 2006年全球前10大晶圆代工厂

晶圆代工厂可以划分为三个阵营: (1)、第一阵营只有台积电(TSMC),台积电拥有全球第一的产能,也拥有全球公认的最佳品质,因此,IC设计大厂都以台积电为代工厂首选。 (2)、第二阵营是联电(UMC)、中芯国际(SMIC)、特许(CHARTERED)

和IBM,这四家晶圆代工厂通常是IC 设计大厂的第二选择,中型设计公司的第一选择。这四家公司都有自己稳定的大客户,如下: (3)、第三阵营的厂家都有自己特别专长的领域,同时依托该地区的产业链发挥地区优势。 2、IC封装业

产业转移答案

探究一产业转移的原因 (1)相同点:三家工厂的加工地都在我国。不同点:a厂是原料和市场均在外,b厂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厂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a厂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厂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3)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4)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优区位,减少生产成本,扩大销售规模,获得规模效益。 探究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1)①日本,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③我国东部地区,④我国中西部地区。 (2)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50年代,日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价格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为了本国的产业升级而将此产业进行转移。 (3)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2.(1)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2)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生活和生产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才能设置为出口加工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3.(1)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2)发展中国家汽车普及率低,发达国家汽车普及率高。这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汽车市场,促进了国际汽车产业的转移。 (4)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广阔,汽车整车运输不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可降低生产成本。 探究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二战后日本的主导产业由轻工业起步,50年代中期转向发展重化工业,进入80年代转向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就业机会减少,环境质量提升。 (3)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此外,外迁或外建也导致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下降,削弱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2.(1)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日本和韩国应该发展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 (2)“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研发环节的附加价值逐渐升高;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 (3)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多。而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可以保持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4)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3.(1)产业移出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幅度高于产业移入地)。 (2)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1.B 2.C 3.D 4.D 5.B 6.(1)改革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发展战略】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五、半导体篇 ——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迅猛的产业,微电子技术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另一个是软件技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半导体元器件的技术突破,每一代更高性能的集成电路的问世,都会驱动各个信息技术向前跃进,其战略地位与近代工业化时代钢铁工业的地位不相上下。 当前,世界半导体产业仍由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日本欧洲紧随其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在迅速发展。台湾地区半导体工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代工中心,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 我国的微电子科技和产业起步在50年代,仅比美国晚几年。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体制的缺陷和其间10年“文革”,拉大了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进入80年代,我国面对国内外微电子技术的巨大反差和国外对我技术封锁,我们没有能够在体制和政策上及时拿出有效应对措施。国有企业无法适应电子技术的快节奏进步,国家协调组织能力下降,科研体制改革缓慢,以致1980~1990年代我国自主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努力未获显著效果。 “市场‘开放’后,集成电路商品从合法、不合法渠道源源涌入,集成电路所服务的终端产品,以整机或部件散装的形式,也大量流入,但人家确实考虑到微电子的战略核心性质,死死卡住生产集成电路的先进设备,不让进口,在迫使我们落后一截,缺乏竞争力的同时,又时刻瞄准我们科研与生产升级的潜力,把我们的每一次进步扼杀在萌芽状态,冲垮科技能力,从外部加剧我们生产与科研的脱节,迫使我们不得不深深依赖他们。……我们的产业环境又多多少少带有计划色彩,不能很快与国际接轨,其中特别是对微电子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制度、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科研体制等,又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得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活力”。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但其规模仅占世界半导体子产业的1%,仅能满足大陆半导体市场的不足10%。即使“十五”期间各地计划的项目都能如期实施,到2005年,我国半导体产业在世界上的份额,顶多占到2%~3%。自己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企业规模小、重复分散、缺乏竞争力,基本上是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的附庸,自己的产业体系还没有成形。 我国半导体产业如此落后的现状,使得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建筑在沙滩上”。在世界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如不努力追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动,对我国未来信息产业的升级和市场份额的分配,乃至对整个经济发展,都可能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形势逼迫我国必须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十五”计划中,加快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被放在重要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发展中国家要追赶国际高科技产业的步伐,一般都会面临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的障碍。高科技的产业化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和产业的紧密结合,以及各部门的有效协调,而这些都不是单个企业所能跨越得过去的。在市场机制尚未成熟到有效调动资源的情况下,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和扶持是必需的。构建具有较高透明度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助于鼓励高科技民营企业进入电路设计业领域,鼓励生产企业走规模化和面向国内市场自主开发的路子,形成产业群体。 1许居衍院士,2000年。

产业转移:想象及现实

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2010年09月20日14:10 烈日炙烤大地,房屋拆迁废料四处散落,推土机在大片开阔地里左右扫荡。 四川省西充县多扶镇,一个普通的西部小镇,居民们很难想到会有园区建在镇里,之前连县城都没有工业园。现在,西充县政府告诉大家,多扶食品工业园建成后,到2015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亿元、利税20亿元,解决1万人就业。附近居民们摇着蒲扇,围观着工地,畅谈着可能因工业园区建设而改变的生活。 这是现在中国中西部常见的景象。各类工业园区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在政府的宣传中,人们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转移”已经启动,工厂将填满那些正在建设的园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外出打工挣的钱,用到附近县城乡镇买房。如果在家就能打工,他们就不再去沿海了。 地方政府有着勃勃雄心,希望借产业转移之机,完成城市角色的重塑。这完全有经验可循。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至少发生了三次以上大规模跨国、跨区域产业转移,几乎每次都必然推动承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活力,推动承接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催生一批中心城市和工业带,成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迅速崛起的助推器。 不过,在四川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另一番景象却正为政府的产业转移热忱发出警报。农民们开始找政府理论,因为他们当初被急征的土地闲置了。这个主要依托产业转移、规划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工业园,如今多块企业用地荒废。经历今夏持续交替的酷暑和暴雨,饱食阳光雨露的野草,正肆无忌惮地疯长。 在本刊记者采访中,包括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承接地的多位官员均坦言,推动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仍有很大难度。产业转出地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在行政干预下迅速发酵,而转移产业总量仍然相对稀缺,这令承接地之间的厮杀加剧。在缺乏整体有序、合理规划的产业转移指导方略下,如饿虎扑食的中西部地方政府,不惜出手各种优惠政策,精明的商人渔利其间,重污染的化工厂占据了一半以上中国人饮用水的源头。 为迎接产业转移,原有地域经济形态被打破,并引发资源分配、区域分工、城市定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新问题,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各转入地之间、企业与地方之间,诸多利益亦纷争不断。 产业转移这幅巨图,能否在政府执笔下绘就,尚无答案。 撬动“龙头企业”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初步集聚效应后,进而吸引大量相关行业企业及配套项目落户的链状转移模式最受推崇 细雨洒落长空,装在火车集装箱的电脑,整装待发。5月19日,重庆制造的首批电子产品专列,首次通过重庆铁路集装箱枢纽站,开往深圳盐田港,再由海船转运至欧洲。这标志着重庆铁海联运华南通道全面打开。而制造这批电脑的,正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集团。 富士康集团项目落户重庆可谓一路加速。2009年8月4日签约,在50天后,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就开工建设,创下重大项目自签约到开工用时最短记录。在经过八个月调试运行后,2010年5月19日,富士康(重庆)产品外销基地正式投产出货,运往欧洲。 以垂直整合能力著称的富士康,还为重庆带来了50多家供应商,仅5月19日当天,就有30多家富士康供应商与重庆市政府签约,包括全球最大笔记本电池企业新普公司。整个产业链为之撬动。 昆山宏达兴工业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富士康集团的一家供应商,该公司50%以上的业务来自富士康集团。总经理申国顺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和2006年间,追随富士康集团的脚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所在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自动化 班级:16-1自动化学号:201401910034姓名:何建聪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二、台湾的问题的现状 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

2015 年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策略

2015 年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策略 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杜紫宸主任/勤业众信整理摘录 在勤业众信举办的2008「台湾高科技产业Fast50」颁奖典礼上,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发表「2015 年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策略」演说,获得在场企业主热烈的回响,以下内文摘录杜主任当日专题演说内容。 2015年全球重大趋势与影响 近年来国际经贸环境快速改变,并使得全球市场竞争加剧,而开发中国家如中国、印度迅速崛起后,更使全球市场及资源重新配置,其中尤以亚洲各国所受影响最大。台湾位居亚洲投资及贸易重要枢纽,应善用此关键契机,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根基。然而台湾过去发展较看重短、中期效益,短视而忽略了长期发展。倘若要达到十年后国民所得3万美元,制造业、服务业对国民所得各贡献多少,才能达到此目标? 配套措施为何? 这些问题都必须先拉大格局来看未来10年可能影响台湾产业发展之全球重大趋势(图一): 图一:2015年全球重大趋势与影响

趋势一:人口结构转变 在人口结构的转变对于企业来说有三点值得注意:1. 高龄化:一般人可能误以为全球都面临人口老化的问题,杜主任提到就全球而言,其实该问题并不存在,高龄化是存在已开发的国家的;而高龄化对台湾目前是未来进行式,要到2017年,65岁的人口才会超过15岁以下的人口,届时15岁以下人口与65岁以上人口比为13:14,至2025年,比例为12:20(采用经建会人口中推计数字)。 2. 超级都市化(Mega city)。目前大陆已经在规划三个超过一亿人口的超级都市(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广东/东筦)。预计未来全球会有25个以上的超级都市,而超级都市的交通/通讯/能源系统的规划将会影响商机的布局。 3. 生产要素中的知识工作者(白领经验)一如资金已在全球快速移动,台湾在这10年约有1/5-1/4的净移出,政府的人才政策应该要更为开放,以吸引人才。 趋势二:经济全球化风潮国际价值链洗牌 经济全球化的风潮带来的第一个效应就是区域品牌式微,全球的总品牌数目实际上是逐渐减少,地方性的品牌即便在区域取得成功,也必须逐步踏入全球战场,一较高下。运输便捷以及商品无国界更加速了全球化的风潮,综观这些变化,台湾若只具备单一产品的上下游整合是不具竞争力,而是要扮演国际价值链中的要径。举台湾的晶圆代工为例,上游是美国日本的技术,中游则是台湾的晶圆代工,下游至大陆的生产,台湾就是全球晶圆的价值链的要径。 趋势三:网络化世界 网络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平台上的流通方式从一开始的B2C衍生到现在的C2C,虽然众多的消费者都使用网络,然而消费者的使用行为却是日渐分众。大众传播媒体日渐式微,转变为分众的营销手法,因此掌握分众的趋势脉络将是营销的重点。举Focus Media这家大陆在美国挂牌的公司为例,该公司在中国各大城市拥有三万多个广告屏幕,掌握分众市场的特质配合大众化的媒体播放讯息,正是该公司的竞争力。媒体在网络化世界的赢家在于掌握群体分众文化的能力。 趋势四:跨领域科技整合 产业的界线逐渐模糊,未来企业跨产业的经营模式也将越来越普遍,单一的产业定义已经很难适用于现行的分类,越來越多结合计算机和其它学科(例如生物科技、资通讯技术、微型化与智慧材料),创造混合性的新学科,为跨領域的研究带來戏剧性的改变。 在未來科技发展上,创新的驱动力将來自多領域技术的整合,而整体的目标,将朝向更为符合人性化需求而改进。因此跨领域整合包括:人才、企业经营经验,

对半导体产业的认识

对半导体及半导体产业的认识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号:0803040127 姓名:白雪峰

对半导体及半导体产业的认识 自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以来,全世界便走进了半导体文明的时代。经过将近70年的发展,人们已 经将半导体产业做的非常出色,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便利。历史上的每一次半导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都将推进人类的进步,也将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 本文将本人对半导体及半导体产业的一些认识和见解做一下浅 显的阐述,总结一下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世界上有关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1833年,英国巴拉迪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 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 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 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 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 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 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 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另一方面,就在点接触电晶体发明整整一个月后,肖特基想到使用PN接触面来制作面接触半导体,在肖特基的构想中,使用半导体两边的N型层来取代点接触半导体的金属针,然后调节中间P型层的电压,就能调控电子或空穴的流动,只是一种进步很多的半导体,也成为双极型半导体,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无法生产制作出来。 1951年,WESTERN ELECTRIC公司开始生产商用的锗接点的半导体。1952年4月,WESTERN ELECTRIC、RAYTHEON、RCA、GE等公司开始生产商用的双极型半导体。1954年5月,第一颗以硅做成的半 导体才友美国的TI公司开发成功。与此同时,利用气体扩散来把杂 质参入半导体的技术也由贝尔实验室与GE公司研发出来。 1958年,德州仪器的Jack Kilby展示全球第一块集成电路IC,结束了10只能采用分立晶体管的历史。NEC成立日本第一个规模量产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1商业主要以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与物流业为主,这些也都是经济部商业司所职掌的行业类别。在2007年,我国整体商业其销售额占整体产业的%。显然商业是在国内各产业中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地位重要。以下分别就商业的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企业规模、营运概况进行分析,而营运概况再按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细分後来说明。 一、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 依据行政院主计处2006年工商普查报告中,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在1996年有41万余家,2001年增加到50万余家,至2006年则达58万余家,十年之间家数增加17万余家,成长率则高达41%。 在土地使用情形部分,分成使用土地面积及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二项来说明如下: 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在1996年整体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共使用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2001年为1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增加到14亿7千万余平方公尺,可见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商业服务业在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大幅增加,增加的幅度为前五年的10倍之多。 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部分:自1996年共使用5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建筑物楼地板面积,到2001年为7千3百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达8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十年间约增加3千万平方公尺,增加幅度达%,显见商业服务业在楼地板面积的使用,呈现递增的趋势(详表 1-1)。 表1-1 商业服务业历年家数及土地面积情形单位:家、十平方公尺 1资料来源:经济部商业司97年度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页35-41。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二、企业规模-按员工人数 依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对中小企业定义,凡批发零售业、物流业及餐饮业雇用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皆属之。从历次工商及服务业普查资料,可知我国商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以2006 年为例,商业属於中小企业共计有638,285 家,所占比例高达%(见表1-2)。从企业雇用员工人数来看,2001年雇用50人以下家数为556万余家至2006年增为637万余家;2001年雇用100-499人为1,002家,但2006年减为960家;2001年雇用500人以上为182家,2006年增加为196家;而中小企业的家数在上述五年间,增加约8万余家。而就比例变化来看,五年来,商业服务业属於中小企业的家数占整体商业家数的比例由%上升到%,增加%。更显示出我国商业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象。而500人以上企业数2001年至2006年,十年间增加了14家,显示台湾商业服务业具有转型的意义。 三、营运概况 在营运概况 部 分,将分成产 表1-2 商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家数 单位:家、%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之路

2006年12月社科纵横Dec,2006 总第21卷第12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21NO.12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之路 严 芳13 巩艳梅2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2.开封大学 河南开封 475003) 【内容摘要】台湾的产业升级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台湾为提高整体科技实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适宜的科技产业发展策略。如:以科学工业园为基地推进“科技岛”计划;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确定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制定《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使本地区产业融入跨国公司的生产线;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 【关键词】台湾地区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12-0040-02 上世纪80年代后,台湾地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高涨,国际上环保意识普遍加强,加入WTO后又要开放区内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产业升级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产业升级的关键是科技进步,科技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原动力,而且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经过20年的发展,台湾的整体科技实力和研究开发水平显著提高,高科技产业发展世界上居领先地位。1998年台湾高科技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已高达43. 7%,迈向制造业全面科技化的新阶段,科技产业实力在全球的排名上升到第11位,每万人在美获得专利数居全球第7位。台湾为提高整体科技实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适宜的科技产业发展策略。 一、以科学工业园为基地推进“科技岛”计划 台湾高科技的发展是以发展科学园区为先导的。开辟特定区域,集中发展高尖端科技,营造高新技术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也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科学园区和智能工业园区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摇篮。台湾科学园的设立直接起因是1973年台湾发生了第一次能源危机,这次危机促使台湾当局认识到,20世纪60年代所大力推行的建立在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外向型的工业政策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为了吸引区外高科技工业的投资和转移技术,必须提供一个产业聚集空间,使厂商除了员工训练、厂房、土地等基础设施成本得以达到规模经济而降低外,还可以在技术革新的传播方面享受聚集经济的利益。 1980年台湾以美国斯坦福科学园为蓝本创建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园区设立的宗旨是塑造高品质的研发、生产、工作、生活、休闲的人性化环境,以吸引高科技人才,引进高新技术,建立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促进产业升级。园区位于台北附近的新竹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研究环境。两所以理工见长的大学及“工业技术研究院”紧邻园区,园区内设立了6个实验室,并为园区提供了优良的科技人才,所衍生的公司达50多家。至1990年,园区已开发面积605公顷。园区的开发规划强调社区化、公园化,由工业区、住宅区及休闲娱乐区构成,工业园区如同一个城镇,设有银行、邮局、学校、诊所、消防队等。对园区的税收、承租土地和厂房都有相关的优惠措施,对在园区内投资的外籍厂商给予优惠。如规定5年免税期,期满后各种税收总额不超过营业收入的20%;技术对工业发展有特殊贡献者,减免5年的土地租金;外国投资者享有100%股权及与本地投资者相同的优惠条件。科学园区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华裔科技人才投资和从事开发研究,对台湾相关工业技术的提高有非常显著的贡献。目前,园区内形成了集成电路、电脑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及生物技术等六大科技产业。新竹科学园区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镇和世界高科技产业园区群体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享有“台湾硅谷”的美誉。 1997年1月台湾又在台南县开始创建台南科学园区。新的园区在总结新竹园区的经验基础上,既有所承继又有所改进。如新园区将产业发展定位在生物科技和微机电两大类上,设置了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农业生物科技三大专业区,有别于新竹园区半导体产业独大的现象;发展高科技的方向更加明确,规定了“技术领先产业优先进驻的原则”,即引进的产品必须是台湾空缺或技术比台湾先进,或是台湾急需的关键零部件。台南园区的设立有助于改变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确定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 制造业过去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后日渐衰退,失去优势,必须进行技术升级。台湾为传统产业制定的转型目标是高科技化。1995年台湾在规划制造业21世纪的发展方向时,对传统产业进行了筛选,选出了34项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决定用3年时间,每年完成11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在策略上加强对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并由科研单位协作和辅导,帮助其克服技术升级的瓶颈。 由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全球科技革命的到来,台湾于 04 3作者简介:巩艳芳,笔名严芳,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带答案)

芭比娃娃销售遍及了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市场,每一秒钟就有两个芭比娃娃在世界 年以来,出售整套芭比娃娃及其家庭成员的数量加起来,比绕地球 目前制造芭比娃娃的头发、塑料,产自日本与中国台湾省,模子、油漆及关键装饰材.劳动力:具有充足、高素质且⑤___________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

、日本、韩国的企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污染严重 B. 我国工资水平较低 我国服务业发达 D. 日本人口数量剧减 世界汽车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这使美国汽车产量迅速增加,其有利条件 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美国出现逆城市化,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国土地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A.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C.国内经济合理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

图甲中,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①是指() B. 长江三角洲 C. 环渤海地区 D. 闽南地区 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是指() 制造和生产环节 B. 品牌和核心技术 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地域构成示意图(1)①、②、③的产业转移,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 20世纪60—70年代①的转移和80年代②的转移,主要是以型产业为主。(2)产业向国外转移利弊兼有,简要说明此举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答案: 【即时训练】 B A 【合作探究1】 (1)产业转移 原因: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往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进行产业转移。 (2)劳动力丰富、廉价,内部交易成本低 (3)市场因素,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合作探究2】 1.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到高科技工业的变化。 自50年代开始,台湾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每一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或区外转移,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2.产品生产环节包括设计、加工和营销,但各阶段的附加值是不同的,设计和营销的附加值较高,而加工环节的附加值较低。这种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但长期这样发展下去,会使发展中国家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引进。 3.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课堂练习】 1-5 A A A D A 6-10 C B A D B 11-16 D B C B B D 17.(1)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劳动密集 (2)缩小日本本国的生产规模,使大量工人失业。 (3)距离日韩近;劳动力成本低;政策优惠(或土地地价低);消费市场广阔;有一定工业基础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