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汉魏六朝

汉魏六朝

汉魏六朝
汉魏六朝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

摘要:《古诗十九首》蕴含着汉末文人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他们不平凡的魅力,一字一珠间显真情,他们用不同的心境看待生活,对待悲欢离合,有不一样的感受。

关键词:乐府觉醒精神

一、《古诗十九首》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汉末诗人的关注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生活在汉末建安前,这是一个正直废放邪狂炽结的历史时期,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精神也相对低落。十九首较集中地从两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一对爱的渴求,二面对死亡产生的种种困惑。因而在无形中触及到“爱与死”这一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

如在《行行重行行》之一、《青青河畔草》之二、《凛凛岁云暮》之十六、《孟冬寒气至》之十七、《客从远方来》之十八这些诗中,无不流露出思妇的相思之苦。拿《行行重行行》来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两个人分别了,而且越离越远,一个"生"字写出了两个人被活活拆开(什么原因分离?)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痛苦之余,主人公进行了反思:我们究竟能不能再见面?但结果令他失望,道路又艰险又漫长,会面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主人公不甘心这种结果,他想到了胡马和越鸟的故事,鸟兽尚且如此依恋,不忍离去,我们就难道不如鸟兽吗?不由的心里宽慰了些,但还是为痛苦所折磨,日渐消瘦,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还是先放在一边,保重好身体,静静的等待相见的那一天吧.这首诗把思念者的那种缠绵悱恻的心情写的入木三分,令人感动。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古诗十九首》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

三、《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生存时代的联系

《古诗十九首》虽说不是出于一个作者之手,但这些诗篇却都植根于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忧患意识。因为人生理想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的作者们,为了排遣苦闷,需要讽刺和抨击黑暗,这一个惨雾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内宇宙进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价值观该是如何?既然是荣枯变幻、

世态无常、危机重重、祸福旦夕,那么人生的最后归宿又将是如何?就拿《去者日以疏》来说,诗人有感于世路艰难,人生如寄,丘墓摧残,抒发乱世怀归而不可得的创痛之情。在古今代谢这一个莽莽苍苍和流动不居的世界中,诗人的遭际是渺小的,然而诗人的心理时空却又非常辽阔。他把长期的游子生涯放在一“去”一“来”的时间顺流中,把异乡的“郭门”和故乡的“里闾”放在两个空间的对流中;而更重要的,则是宇宙的代谢引起他主观和悟解,而诗人的焦灼又加深了景物的愁惨气氛中,耸立着一位耽于沉思的、净化了和升华了的悲剧性格的佚名诗人。就这一点说,又可以看做心灵与现实的交流。《十九首》作者未必是富于思辨的哲学家,然而极尽人间的忧患,促使他们耽于沉思,而道家的辽阔想象空间和先秦以来“名理”观念的长期孕育,多方引导他们考虑生死存亡问题,终于把对人生崎岖的探索和对世路艰难的悲歌二者相拌和,这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写照。

汉末文人生活在动乱的年代,社会现实的黑暗,给文人精神上以重创,他们思念故乡怀念亲人,他们感叹人生无常,对人生充满彷徨之感。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都颇受影响,从《古诗十九首》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汉末文人的苦闷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如果我们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的人文精神已经低落了,这是事实,他们无法维系高昂的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应是人们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积极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汉末文人这种心态,这样的思维,为魏晋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文学的自觉成熟开拓了深厚的领地,蓄积了足够的力量。

参考文献:[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人文口头相传的乡野民歌,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诗歌。周朝收集孔子正乐整理,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闻名于世。《诗经》与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继《诗经》和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全新范本。汉魏六朝诗歌创作进入了以文人为主、自觉和个性化的时代,为后世诗歌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上述中,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可以看作是诗歌的萌芽与发展时期,为后来诗歌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打下了非常重要的铺垫。接下来我希望分点阐述这一漫长时期中诗歌的发展变化。 一、句式结构变化 在这漫长时期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诗歌句式的变化。《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夹杂有二言至八言。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经》中除四言诗句以外,还存在着二言至八言诗句。如《召南?野有死麕》中夹杂了四言和五言。又如《魏风?伐檀》中夹杂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八言。但不论诗句字数如何不同,《诗经》大多数诗句以四言为主。随后出现的楚辞突破了《诗经》传统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句式结构变化非常大。相较《诗经》来说,楚辞更自由且富于变化,诗歌篇幅也较长。如《离骚》全篇以六言诗句最多,夹杂有二言七言和五言,,在《离散》中,因为句式的多变,让诗意更加灵活多变,诗意更加丰富。如: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句式灵活让诗句具有对话性。进入东汉以后,五言诗成为了新的诗歌形式,完整的七言诗也开始产生,现存最早的五言诗便是班固的《咏史》,除五言外,班固也是最早创作七言诗的文人,他的《竹扇赋》便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魏晋时期,诗坛涌现出众多大诗人。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再一次推动诗歌的发展,曹氏父子更是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便全是由五言诗句组成,但曹操诗歌更多还保留着四言为主的诗歌样式,到曹操儿子曹丕曹植之后,两人诗歌皆以五言、七言为主。如曹丕的《燕歌行》便是一首七言

出师表原文

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本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段义: 1、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分析了当前的不利形势和有利形势。(用原文回答) (第二自然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本段段义:提出第二条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第三自然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zī) 之,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本段段义:推荐文臣。人物:特点:作用:(用原文回答)(第四自然段)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 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本段段义:推荐武将。人物:特点:作用:(用原文回答)(第五自然段)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 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本段段义: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ning)(第六自然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本段段义: (1)自述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2)本段表达作者志趣过人的句子和流传的千古名句各是哪句?(用原文回答)(3)本段中至今还运用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一、知识储备 A、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B、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

部编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备考文学常识:第4讲 汉魏六朝诗文(无答案)全国通用

第 4 讲汉魏六朝诗文 两汉文学 ?整体介绍 两汉一共 400 多年,和秦朝 14 年的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汉为汉高祖 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汉代文学主要包括三方面:诗歌、散文和汉赋。诗歌部分主要是汉乐府为代表。散文部分包括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重点部分是历史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其实就是史书中的文章,主要在《史记》和《汉书》中。政论散文中贾谊的《过秦论》比较重要。汉赋是汉代新出现的一种文体,可以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后世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宋代郭茂倩编《》,为乐府诗歌的保 留传承有巨大贡献。《》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古人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南北朝的《》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历史散文 汉代历史散文主要有两部,即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公元前87),字,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司马迁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与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并称为“史学双璧”。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表、书、本纪、世家、列传,记载了上至时期,下至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流传千古。《史记》被鲁迅誉为“, ”。 2.班固与《汉书》 班固(公元32 年-公元92 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投笔从戎的东汉大将班超之兄,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属于神童一类的才子。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记一朝历史。《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又加以部分修订完善,开创了我国“包举一代” 的断代史体例,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此后官修史书均以《汉书》为正统。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 年间,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 文学的代表。 汉初的“骚体赋”,直接继承楚辞传统,有时与《楚辞》都难以区分。代表作:贾谊《吊屈原赋》。这是汉赋形成过程中的最初表现形式。后来在枚乘的推动下,汉赋才形成我们今天见到的局面。 汉赋分为和。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 等人,东汉时的班固等,都是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代表作《》《》。 小赋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的短篇小赋,主要在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张衡、蔡邕等都是小赋的高手。代表作: 的《归田赋》。因此汉大赋相当于豪放派,汉小赋相当于婉约派。

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

#研究生论坛# 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 侯慧明赵改萍 提要:佛教地狱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南北朝时期基本完善并趋于复杂化。佛教的地狱思想具有内容丰富、系统复杂、传播迅速、影响巨大等特点,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道德观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侯慧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赵改萍,山西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主题词:佛教汉魏两晋南北朝地狱思想 佛教大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地狱思想也随之而来。汉魏六朝时期,地狱思想的传播可分为汉魏初传和两晋南北朝盛传两个阶段。初传阶段,/地狱0一词就大量散见于经典之中,但专述地狱的经品较少,/大抵初期译事所以不振,全由口笔分歧不能通会01,仅东汉桓、灵之世安世高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5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6o;支娄迦谶译5道行般若经#泥犁品6;三国吴支谦译5大明度经#地狱品6;维祇难等译5法句经#地狱品6等。这些经典虽冠名专述地狱,但实际上只有安世高所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较为系统。六朝盛传阶段,专述地狱的经品大为增多,有西晋法立、法炬译5大楼炭经#泥犁品6;竺法护译5修行道地经#地狱品6、5方等般泥洹经#度地狱品6;无罗叉译5放光般若经#泥犁品6;东晋竺昙无兰译5佛说四泥犁经6、5佛说铁城泥犁经6、5佛说泥犁经6;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5长阿含经#世记经地狱品6;鸠摩罗什译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泥犁品6;陈真谛译5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地狱品6。这些经品对/地狱0的阐述较汉魏时期大为细致,特别是元魏般若流支译5正法念处经#地狱品6,以十一品的大幅篇章不仅详述地狱的情状而且与地狱业报融合为一体进行阐说,特别是对地狱存在的依据和功能的论述更为完善化。 佛教地狱思想随着佛经的渐次翻译趋于丰富化、完善化,另一方面,佛教的地狱思想在与儒道思想碰撞交融中,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浸染中华文化色彩,并渐次被国人接受,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关于佛教/地狱0概念 地狱,梵文为N ir aya(泥犁)或N araka(那洛迦),意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汉魏时期的译经将梵文N ir aya译为/泥犁0、/地狱0、/太山0、/太山地狱0、/泥犁太山地狱0或/太山狱0。/地狱0是最为流行和最普遍的翻译,其次是/泥犁0,再次是附加/太山0或直接译为/太山0,甚至译作/泥犁太山地狱0。最早出者极可能为/泥犁0,三国吴维祇难等译5法句经#地狱品6用地狱来解释泥犁,/地狱品者,道泥梨事作恶受恶罪牵不置0?。泥梨为音译,但/翻译之事,遣辞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0?,故N iray a(泥犁)另有多种意译。地狱一词应出泥犁之后。太山亦指地狱,整个汉魏六朝时期以地狱附粘太山,以太山指代地狱的情况大量存在,隋唐以后/太山0之名仍出现于佛经之中,但意义已经大不同于前世,一者/太山0之意用以比喻/气势宏大0或/坚不可摧0,/如太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由入佛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0?,再者/太山0不再与地狱连用,出现了/太山府君0的称谓,如/次可请太山府君,是王住宅0?等等。/太山府君0为地狱之主,已是受道教影响的结果。?/那洛迦0的译法较为晚出,唐代玄奘译5瑜伽师地论6中才出现,玄奘认为/地狱0一词翻译不准,未能精确表达佛教/地狱0的本意,故而用/那洛迦0代替。唐道世也认为/旧翻地狱名狭处,局不摄地空。今依新翻经论,梵本正音名那落迦,或云捺落迦。0à隋唐时期不仅出现了玄奘、道世试图修正地狱一词的情况,而且这一时期佛经译论中附会/魂入太山0之说的情况少之又少,说明佛教已有巨大发展,佛教意义的地狱观念已经深入社会思想中,不必再刻意附会中国的冥界思想。 关于地狱的含义,南朝陈真谛译5佛说立世阿毘昙论#云何品6卷六曰:/云何地狱名泥犁耶?无戏乐故;无喜戏乐故;无行出故;无福德故;因不除离业故于中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T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_________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_________ 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_________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一)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一) 【内容提要】 文体辨析是汉魏六朝文学批评的基本前提,而其学术渊源则来自《七略》和《汉书·艺文志》。二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史学乃至佛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佛学家无不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工作,并因此构成了本时期主要的学术背景。在这个背景中开展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包括总集编纂),都鲜明地带有追溯源流的特征。它不仅使文体辨析更趋细致、周密,而且各文体源流有自,对纠正当时写作体例混乱、文本不明等时风末弊,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文体辨析文学批评学术渊源 一 汉魏六朝是各种文章体裁产生和发展的最兴盛时期。自秦汉王朝建立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适应着新王朝统治的需要,各种新的政治制度和措施都逐渐建设起来,而服务于这种制度和措施的各应用文体,也相应地产生或发展变化;同时社会成员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社会关系具有了新的内容,各种不同的往来、不同的事件产生了不同的文字表达的要求,因此这一时期是应用文体大备的时期。由于文体的迅速增繁,各文体间的界限在发生之初往往有混淆,尤其一些相近的文体,它的施用对象、写作风格等都亟需作出规定,所以文体辨析是这一时期作家、批评家最关注的问题。综观汉魏六朝的文学批评,我们发现文体辨析其实是批评家讨论写作、评骘作家作品的基本前提。〔注解:参见拙作《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因此讨论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对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是非常重要的。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第三课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汉魏之际,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文体,其说不淆。”文体辨析是在汉末以后广泛展开的,但其学术渊源,却可追溯至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 向、歆父子整理图书,奏其《别录》、《七略》,开中国目录学之先,然其工作的意义却并不仅在目录一门。《宋书》卷十一《律历志序》说:“汉兴,接秦坑儒之后,典坟残缺,耆生硕老,常以亡逸为虑,刘歆《七略》、固之《艺文》,盖为此也。”汉朝立国,接于暴秦之后,天下图书颇有散亡,故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至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序》)据此知这一工作的本来目的是整理图书,但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指意”的工作方法却对后世的学术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章学诚《校雠通义·叙》说:“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说明刘向父子所作的是学术史的工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八字是对这一工作的概括。辨章学术是因为秦火之后,典籍残缺,且师传亦断绝,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新唐书·艺文志序》说:“自六经焚于秦而复出于汉,其师传之道中绝,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于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这便是“辨章学术”的背景。刘向、刘歆父子作《别录》、《七略》,以艺文为对象,剖析条流,使各有其部,总百家之绪,推本溯源,这便是“考镜源流”。《汉书·刘向刘歆传赞》说:“《七略》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有意其推本之也。”颜师古注曰:“言其究极根本,深有意也。”正是这样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对汉魏六朝的文学批评以及总集的编纂产生了影响,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即基于此点。 文体辨析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辨文体的类别,每一文体都有自己的特性,诗自不同于赋,而颂与赞也各有异;二是辨文体的风格,所谓“诗缘情以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三是辨文体的源流。文体的源流,界限明确,但文体的风格与类别较易混淆。徐复观《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一文认为宋明以前的“体”实即“以艺术性而得到其形相”,徐氏的“形相”即同

离骚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之女子意象之不同

第28卷 第4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28No 142005年08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Aug .2005 收稿日期:20050620 作者简介:杨翔(1972-),女,湖北十堰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应用文写作研究。 《离骚》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之女子意象之不同 杨 翔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64) 摘 要:《离骚》中的女子意象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中的女子意象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女子之美与花草的联系、女子之美的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个性精神的差别上。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学 艺术的发展、文学美学追求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对文人人格、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离骚》;女子意象;汉魏六朝闺情诗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05)04-0026-03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 香草。游国恩先生在《楚辞女性中心说》一文中指出:“文学用女人来做‘比兴’的材料,最早是楚辞。他的‘比兴’材料虽不限于‘女人’,但‘女人’至少是其中最重要材料之一。所以我国文学首先与‘女人’发生关系的是《楚辞》,而在表现技巧上崭新的 一大进步的文学也是《楚辞》。”[1] 在楚辞的诸篇章中,《离骚》对女子意象的使用尤多,实可作为楚辞的代表。 《离骚》中美人的意象主要用来自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等。屈原在诗中通过自拟弃妇进行政治抒情,以男女关系喻君臣之意。另外,《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大大加强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人格品性的高洁,另一方面又和恶草相对,象征了政治斗争的双方。 可以说,《离骚》开创了以美人香草为寄托的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后人学习香草美人的比兴艺术,寄情言志,托物以讽,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学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这种情形在汉魏六朝尤为突出。很多诗人在自己的闺情诗中,借对女性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如张衡的《同声歌》借女子侍夫的情形,抒发自己报效国家报效君主的情怀,《四愁诗》借对美人的怀恋抒写他“思以道求相报,贻于时君”的郁闷心情;曹植的《美女篇》以美女喻君子,用美 女的盛年不嫁喻志士的怀才不遇,他的《七哀》、《杂 诗》之《南国有佳人》、《闺情》等,也是借女子感情上的不如意,抒发他政治上屡遭猜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阮籍《咏怀诗》的《二妃游江滨》、《西方有佳人》、《朝出上东门》等同样“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离骚》与汉魏六朝的闺情诗都以女子作为政治态度的寄托,但诗中的女子意象有何不同呢?了解这一差异,对于认识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以及我国诗歌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子之美与花草的联系 《离骚》中,屈原用来自喻的女子之美主要表现 在与香草有关的服饰、动作上。诗中明确表述女子是“美人”的,只有“恐美人之迟暮”这一句,然而诗里大量书写香草,说明女子时时与香草为伴:在衣着佩饰上,“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哪怕由于佩带香草招来恶运也不改初衷,“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居所旁遍植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在起居饮食上,“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邱且焉止息”;哀伤时“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等待时“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这些无处不在,种类繁多的香草,喻示了 6 2

汉魏六朝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 摘要:《古诗十九首》蕴含着汉末文人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他们不平凡的魅力,一字一珠间显真情,他们用不同的心境看待生活,对待悲欢离合,有不一样的感受。 关键词:乐府觉醒精神 一、《古诗十九首》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汉末诗人的关注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生活在汉末建安前,这是一个正直废放邪狂炽结的历史时期,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精神也相对低落。十九首较集中地从两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一对爱的渴求,二面对死亡产生的种种困惑。因而在无形中触及到“爱与死”这一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 如在《行行重行行》之一、《青青河畔草》之二、《凛凛岁云暮》之十六、《孟冬寒气至》之十七、《客从远方来》之十八这些诗中,无不流露出思妇的相思之苦。拿《行行重行行》来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两个人分别了,而且越离越远,一个"生"字写出了两个人被活活拆开(什么原因分离?)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痛苦之余,主人公进行了反思:我们究竟能不能再见面?但结果令他失望,道路又艰险又漫长,会面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主人公不甘心这种结果,他想到了胡马和越鸟的故事,鸟兽尚且如此依恋,不忍离去,我们就难道不如鸟兽吗?不由的心里宽慰了些,但还是为痛苦所折磨,日渐消瘦,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还是先放在一边,保重好身体,静静的等待相见的那一天吧.这首诗把思念者的那种缠绵悱恻的心情写的入木三分,令人感动。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古诗十九首》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 三、《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生存时代的联系 《古诗十九首》虽说不是出于一个作者之手,但这些诗篇却都植根于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忧患意识。因为人生理想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的作者们,为了排遣苦闷,需要讽刺和抨击黑暗,这一个惨雾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内宇宙进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价值观该是如何?既然是荣枯变幻、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

2011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 必修二第二单元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单元解读】 一.高考目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分析综合C (1 )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 《氓》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难点在于对三四两节的比兴句所体现出的高度艺术技巧的认识和体会。这个比兴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由叙述婚前的恋爱生活自然过渡到婚后生活。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联想、想象,举出一些用了类似手法的文学作品(或 艺术作品)来,如电影《魂断蓝桥》里,男主人公罗伊被误传阵亡,女主人公玛拉堕入生活最底层,至此故事发展告一段落;下一个故事段落是几年后,罗伊归来,和玛拉意外地在火车站重逢。两个故事段落之间,影片即用了几个自然风景画面加以间隔。同时,这个比兴句取譬自然而有余味,用桑叶的润泽和枯萎比女子容颜的丰美和衰老,和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贴切。 《采薇》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卒的生活和感情。士卒们长期戍守边防,总也不能按照原定的期限回家,不满的情绪自然会产生,不过他们也知道,使他们无法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原因是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还是以饱满而自豪的情绪参加战斗。最后,当他们真正踏上归途时,内心里真是悲喜交集,难以言表。这首诗“怨而不怒“、悲而能壮的风格和情调,我们在后世(尤其是唐朝)边塞诗中也能体味到,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士卒复杂的内心情感时,要掌握好“度”,不要过于偏向某一点,以免“失真”

《嵇康集》

《嵇康集》 《嵇康集》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代秋胡歌诗七首幽愤诗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四言诗十一首五言赠秀才诗答二郭诗三首酒会诗与阮德如诗述志诗二首五言诗三首六言诗十首思亲诗琴歌诗游仙诗代秋胡歌诗七首一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古人所惧。丰屋蔀家。人害其上。兽恶网罗。惟有贫贱。可以无他。歌以言之。富贵忧患多。二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耻佞直言。与祸相逢。变故万端。俾吉作凶。思牵黄犬。其计莫从。歌以言之。贵盛难为工。三劳谦寡悔。忠信可久安。劳谦寡悔。忠信可久安。天道害盈。好胜者残。强梁致灾。多事招患。欲得安乐。独有无愆。歌以言之。忠信可久安。四役神者弊。极欲令人枯。役神者弊。极欲令人枯。颜回短折。下及童乌。纵体淫恣。莫不早徂。酒色何物。自令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五绝智弃学。游心于玄默。绝智弃学。游心于玄默。遇过而悔。当不自得。垂钓一壑。所乐一国。被发行歌。和气四塞。歌以言之。游心于玄默。六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凌厉五岳。忽行万亿。授我神药。自生羽翼。呼吸太和。炼形易色。歌以言之。思行游八极。七千载长生。歌以言之。徘徊于层城。幽愤诗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忧肆妲。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一).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一)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注: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中,哀伤之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有关“七哀”题旨的争议即说明了这一点(注:详见赵幼文《曹植集校注》3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昭明文选》所归纳的37类文体中,“赋”、“诗”体下又分别设有“哀伤”类作为子目,共入选作品21篇(而表达哀伤主题的诗赋远远不止这些,详见下文)。《文选》单列“骚”体,共选录屈宋等人作品17首。“《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辨》绮靡以伤情”(注: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正是这些作品哀伤的情感基调,为古代诗歌确立了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而“楚臣去境”、“宋玉悲秋”也成为后世抒发哀伤情绪的固定意象与惯常用语。此外,《文选》中其他表现哀伤主题的文体尚有“诔”、“哀”、“碑文”、“墓志”、“吊文”、“祭文”等,述哀是这些应用文体基本的功能性要求。在一部文学总集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体类和远远超出这一比例的篇幅抒写着同一个情感主题,这本身便值得关注。《文选》为我们提供了研阅哀伤这一情感类型的范本。对作品文本作共时性的呈现,可以窥见一代文学之风貌,而对作品的历时性回溯又可寻绎某一情感类型进入文学的广泛社会基础与深厚文化心理底蕴。本文拟着眼于这两个方面,以《文选》所录赋、诗二体作品中的哀伤主题为例,略加陈述。 一 由《诗经》的抒情品格所奠定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规定了日后各体文学发展的路径。就早期文学而言,不必说叙事诗浓厚地存在着抒情内涵,即使是以“体物”为本色的赋,其“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注: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出身”也使它与抒情难脱干系。因此,哀伤作为人类的普遍情感,在诗、赋中的抒发都相当普遍。《文选》以范本形式展示了哀伤之情进入文学的广泛性与丰富多样性。 对于哀伤主题的广泛性,我们可以从它在《文选》中所占篇幅之大,入选篇目之多及题材分布之广得到最直观的认识。入选“赋”体“哀伤”类的7篇作品,包括司马相如《长门赋》,向子期《思旧赋》,陆机《叹逝赋》,潘岳《怀旧赋》《寡妇赋》,江淹《别赋》《恨赋》。有对人生无常的悲叹,有感于妇女不幸命运所作的悲声,也有对生离死别情景的痛彻渲染。“诗”体“哀伤”类收录的13篇诗作,包括嵇康《幽愤诗》,曹植、王粲、张载同题诗作《七哀诗》共5首,以及潘岳《悼亡诗》3首,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颜延之《拜陵庙作》,谢tiǎo@①《同谢谘议铜雀台诗》,任fǎng@②《出郡传舍哭范仆射》等。嵇康、王粲之哀伤是着眼于个人身世,慨叹生之多艰;张载、二谢、颜延之之哀伤则因凭吊遗迹追怀亡者而生;任fǎng@②为丧友而哭;潘岳悼爱妻之亡;曹植代思妇诉怨。可以说这些作品已经从多种角度对哀伤主题作了尽情咏叹。 然而《文选》所录抒发哀伤之情的远不止“哀伤”一类。哀伤作为一种情感模式或一种主题,渗透到了多种题材的作品之中。就“赋”体而言,除“哀伤”外,因情设目的尚有“志”、“情”二类。录入“志”类的4篇,即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归田赋》,潘岳《闲居赋》。其情感的出发点都是志之未遂,因而设法排遣由此而升的哀伤。专门表现男女之情的“情”类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译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3.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戚法仁注 4.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 5.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6.唐诗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 7.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编 8.唐文选高文何法周主编白本松等注释 9.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10.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11.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等注释 12.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 13.宋诗选张鸣选注 14.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 15.明诗选杜贵晨选注 16.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17.明文选赵伯陶选注 18.清文选刘世南、刘松兰选注 19.荀子选方孝博选注 20.孟子文选(战国)孟子著李炳英选注 21.史记选(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注

22.三曹诗选曹操等著余冠英选注 23.李白诗选(唐)李白著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 24.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萧涤非选注 25.白居易诗选(唐)白居易著顾学颉,周汝昌选注 26.高适岑参诗选(唐)高适,(唐)岑参著孙钦善等选注 27.韩愈诗选(唐)韩愈著陈迩冬选注 28.韩愈文选(唐)韩愈著童第德选注 29.李商隐诗选(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30.杜牧诗选(唐)杜牧著缪钺选注 31.梅尧臣诗选(宋)梅尧臣著朱东润选注 32.欧阳修文选(宋)欧阳修著杜维沫,陈新选注 33.苏轼诗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4.苏轼词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5.陆游诗选(宋)陆游著游国恩,李易选注 36.辛弃疾词选(宋)辛弃疾著朱德才选注 37.范成大诗选(宋)范成大著周汝昌选注 38.元好问诗选(元)元好问著郝树侯选注 39.龚自珍诗文选(清)龚自珍著孙钦善选注 40.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 41.西厢记(元)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 42.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 43.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

2019-2020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出师表》知识梳理

《出师表》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课文节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文体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背景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内容概括 《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写作思路如下: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归结责任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7)明确各方面责任,表明决心 五、字音字形

崩殂( cú ) 疲弊( (bì ) 恢弘(hóng) 陟( zhì )罚臧否( pǐ ) 驽钝( nú dùn ) 以遗(wèi )陛( bì )下 妄自菲( fěi )薄裨( bì )补阙( quē)漏 猥( wěi )自枉屈夙(sù )夜忧叹行( háng )阵和睦 咨( zī )诹( zōu ) 以彰( zhāng )其咎( jiù )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益州疲弊(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于内(懈怠)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这里是"时"的意思) 5、盖追先帝之殊遇(追:追念殊遇:厚遇) 6、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7、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8、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9、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10、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11、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2、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 13、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公平。明,明察。)(治) 15、不宜偏私(偏爱) 16、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17、志虑忠纯(忠诚无二) 18、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19、悉以咨之(咨询) 20、裨补阙漏(增益补阙)(通"缺",过失) 21、性行淑均(淑:善)(均:平)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传说神话《诗经》《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论语》 《楚辞》《离骚》《九章》《九歌》《吕氏春秋》《史记》《汉书》乐府 相和鼓吹曲《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文学 永明体《典论论文》《文赋》《世说新语》《文心雕龙》《诗品》《文选》 竹林七贤左思风力四声八病骈文前四史四书五经劝百讽一 春秋笔法九流十家大小谢宫体诗互见法 古文运动以文为诗新乐府《诗品》变文俗讲押座文词 韩孟诗派(讲义2P22)大历十才子(讲义2P20)西昆派江西诗派永嘉四灵说话四家元诗四家 四大谴责小说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神怪小说演义小说 三大名注文质说缘情说文气说诚斋体江湖诗人《沧浪诗话》话本 入话南戏北曲元曲小令套数叶儿元杂句折楔子科院本赋山水田园派盛唐边塞派无题诗唐宋派上官体 郊寒岛瘦明初四杰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复社浙西六家几社格调说肌理说神韵说童心说性灵说桐城派 南社元曲四大家岭南三大家江左三大家南施北宋《人间词话》 章回小说台阁体弋阳腔昆腔拟话本唐宋八大家《闲情偶寄》 阳湖派常州词派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同光体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 黑幕小说大晟词人诸宫调吴江派临川派谴责小说侠义小说 狎邪小说苏州派讽刺小说赋诗言志兴观群怨毛诗序九辩 "七"体《淮南子》太康体玄言诗元嘉体元和体和长庆体婉约词派 豪放词派雅部和花部小说界革命晚明小品阳羡派歌行体 清谈小说志怪小说吴均体梅村体

名词解释 西昆体 北宋诗文革新 唐宋八大家 诚斋体 宋代诗话 曲中李杜 话本 章回小说 前七子 神魔小说 茶陵诗派 玉茗堂四梦 唐宋派 严羽兴趣说 王士祯神韵说 浙西词派 义法 袁枚性灵说 小说界革命 晚清谴责小说

汉魏六朝诗歌欣赏参考资料

《汉魏六朝诗歌欣赏》复习参考资料 1.《大风歌》的作者是()。(刘邦) 2.《安世房中歌》的作者是()。(房山夫人) 3.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歌颂项羽诗的作者是()。(李清照) 4. “虞兮虞兮奈若何”诗句中的“虞”的意思是()。(虞姬) 5.张衡的(《》)是经过改造的骚体,是骚体整齐化之后形成的七言诗。(《四愁诗》) 6.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赠妇诗》) 7.张衡的(《》)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通篇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明显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同声歌》) 8.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的《咏史》,其内容是汉时缇萦救父的事。(班固) 9.东汉郑玄的(《》)追述诗歌的起源,从政治的角度对诗歌的发展作了较细致的描述。(《诗谱序》) 10.乐府诗(《》)叙述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面。(《十五从军征》) 11.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诗。(五言) 12.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郭茂倩) 13.鲍照的代表作为(《》)十八首。(拟行路难) 14.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的是(),他与颜延之并称为“颜谢”。(谢灵运) 15.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的(《》)二十七首,直承阮籍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 (《拟咏怀》) 16.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生名较著者有温子升,邢邵,()号称北地三才。(魏收) 17.讲究声律和对偶的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的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18.蔡琰的(《》)重点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惨绝人寰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悲愤诗》) 19.陶渊明的作品在生前流传不广,梁代的()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萧统) 20.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中赞叹的“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指的是谢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1.曹操的(《》)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的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22.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的诗为,()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骨气奇高 ) 23.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24.王粲的代表诗作是《》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其中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诗句。(《七哀诗》) 26. 王粲的诗歌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许他为“”。(七子之冠冕) 27.阮籍的代表作是《》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咏怀诗》) 28.嵇康的诗歌以四言成就较高,其中《》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幽愤诗》) 29.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其中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陆机) 30.左思的《》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代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