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幼儿期,也称为学前期。

1)感知觉

形状知觉:

3岁时,儿童已经能分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4岁时,已经能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形拼成一个圆形;5岁时,已经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形,并能将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大小知觉: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地去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而6~7岁幼儿,由于经验的作用,已经可以单凭视觉指出一堆积木中大小相同的。

整体与部分知觉:4~5岁一般只能看到物体的个别部分;6岁开始看到整体部分,但不稳定;7~8岁则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此时儿童往往还未把部分与整体连接起来;8-9岁时,才出现把各个部分同时整合为一个整体,看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如,一个8岁的儿童说:“我看见了一个用水果做成的人。”

方位知觉:3岁仅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也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的水平。在5—7岁时,幼儿初步掌握左右方位,不过这时幼儿要依靠自己为中心才能完成任务。7—9岁时,儿童渐渐掌握左右的相对性(学会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间的左右方位),但是还不能灵活运用,有时还要依赖自身动作和表象。儿童准确辨别左右方位要在9—11岁时方能完成。

时间知觉:儿童最早感知的是一日中的早中晚,然后是知觉一周内的时序,最后是认知一年四个季节的时序。5—6岁幼儿能够以今天为基准划分前天、昨天、明天、后天,并且已经可以认知一日之内及一周之内的时序,但对一年之内的时序认知还很困难。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上、下午,星期几都能区分了,但是对更长或更短的时间则无法分清。5—6岁幼儿不会利用计时工具,对时间的估计也非常不准确。7—8岁时,儿童开始利用计时工具,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逐渐接近成人,7岁是儿童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年龄。

2)动作

2岁时,儿童已经可以照绘圆圈和直线,4岁可以画十字形。

3)游戏

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在游戏中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身体力行,实际地练习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如动作协调能力、言语交往能力、

心理活动能力等,并不断地积累有关生活的知识经验,使自己逐渐走向社会。

儿童在不同的认识发展水平上,会出现不同水平、不同类型游戏。

1、感觉运动游戏

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运动组成。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这种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机能性游戏在2岁前最多,以后比例逐步下降。

2、象征性游戏

或者称为想象性游戏,也称模拟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游戏中出现了象征物或替代物,儿童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即“以人代人”。2-3岁的儿童可以用物体来代替其他事物而不是它们自己,如,一个木块成为一辆汽车,塑料瓶则成为一艘船。角色游戏大约从5岁开始,如玩娃娃家、开商店、开医院等,到6岁时,产生给别人安排角色的行为,并对角色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

3、结构性游戏

儿童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如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折纸、堆雪人、玩沙、玩泥。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在4、5岁以后才能在游戏中运用较复杂的平面形状和立体结构。约4岁时,儿童开始以建造房子等活动为游戏的目的。

4、规则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游戏规则判胜负的竞赛性游戏,包括智力性质的竞赛(如下棋)、运动技巧方面的游戏。规则性游戏多在7岁以后发展起来。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动作技能的要求不同,这种游戏从幼儿一直延续到成人。

4)语言

学前期儿童,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运用句子的能力也不断发展,大致按照如下趋势发展。(1)单句到复合句的发展;(2)从陈述句到各种形式的句子;(3)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发展;(4)从简单句到语句修饰和精确化的发展。学前晚期就有可能初步掌握一些最简单的书面言语。

学前期儿童语言能力各阶段主要特点:

3岁以前儿童的言语基本都是采取对话形式,回答大人提出的问题或者向成人提出一些疑问和要求。

3岁左右时幼儿虽然已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由于词汇贫乏,表达显得很不流畅。

4岁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

5~6岁

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

学前期有自我中心言语现象存在,即出声的自言自语。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即心里思考时的语言)转化的一种过渡形态,是人的意识的真正开始。

外部语言内化以后,语言可以代替具体事物,儿童获得的知识,开始用语言符号固化在大脑中,并逐渐发展出抽象逻辑思维,使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借助语言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人能认识丰富的事物和复杂的事物关系,能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和预测。因此,语言发展对儿童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5)思维

人的思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形成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三种不同水平的发展形式,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这是人的思维的最低级形式。婴儿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如婴儿看见布娃娃,他会拿起布娃娃做游戏;布娃娃被拿走,他的游戏也就停止了。

2岁左右,儿童出现具体形象思维萌芽,3岁左右开始,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起来。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是一种经过感官加工过了的信息,只是概括了对象的轮廓,不能反映对象的详尽特征。表象思维,使儿童有了延缓模仿能力(即当行为原型消失,儿童仍能模仿),儿童能够把活动、事件的次序在头脑中构想出来,依此进行活动。这个时期,儿童对词语的理解是具体形象,还不知道词语所代表的概括内容。如幼儿认为“儿子”就是指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孩;“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少数他所看过的猫。

从学前中期开始,逐步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到学前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已比较明显。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反映,用词语来标志,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发展表现在

以下两方面:(一)幼儿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他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比如:“螃蟹为什么横着爬,人为什么直着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小蝌蚪为什么变成了青蛙?”……(二)逐步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幼儿能根据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如把汽车、电车、轮船、三轮车放到一起,说“它们都可供人乘坐”;把狮子、老虎、狐狸、狼、大象放到一起,说“它们都是动物”;五、六岁的孩子已能够准确运用野兽、玩具、水果、家具、交通工具等许多概念,而且能结合生活中的大量事实,理解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会说:“他打针不哭,真勇敢。”“我们俩互相帮助。”“别乱看了,上课要认真。”等。这里的“勇敢”、“认真”、“互相帮助”都是十分抽象的概念。

6)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自我评价发生于学前初期,约在3、4岁之间。随着自我评价能力的产生,逐渐发展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问幼儿“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会谦让、对小朋友友好”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两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

,“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如,大班儿童会指出“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得不好”。

家庭是子女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场所,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则是影响子女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则会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不良倾向,如严厉型(专制型)教养方式易使儿童产生自卑、退缩、多疑的心理,做事缺乏自信心;溺爱型(顺从型)教养方式易使儿童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无责任感;保护型(限制型)易使儿童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7)社会行为的发展

从游戏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观察社会行为的发展:

1、独自游戏阶段

学步期及前后的婴儿通常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该阶段儿童的游戏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2、平行游戏阶段

3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一起玩,各玩各的,彼此之间没有交流,他们会察觉到

其他幼儿的存在,幼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3、联合游戏阶段

4岁以后,幼儿会留心别人的游戏,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对方的游戏中,并且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儿童在联合游戏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

4、合作游戏阶段

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

5岁以后的幼儿已有较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可以一起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材料的选择等,有了集体活动的共同目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