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

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结论,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蕴.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在马厩工作的,当是马夫和驭者之类.孔子从朝庭下班后发现家中的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有了这种思想理念,其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是应然的事情了。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层的意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下一课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有一位叫陈亢的学生曾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打探:"您在老师那儿得到过与众不同的传授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另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凭.'我退回便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学诗,知道学礼,知道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季氏》)陈亢的结论是很公允的。

第二层意思,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课本上有两个例子: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后面的一段《论语》证明了这一点: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另一则,讲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侠气的弟子子路。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做(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该去做(闻斯行之)。这下子公西华不懂了。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所以他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就是冉有。由,就是子路。退,就是退缩。兼人,就是勇为。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孔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四、课后思考。

1、从课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径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因材施教”。那么,孔子是通过哪些途径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呢?

二、教育目的。

孔子为什么兴办私学?为了敛财?显然不是,孔子是有他的想法的。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作为上层建筑的“周礼”,在一些方面已显露出不能与新兴的生产力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革。孔子的政治活动就是对“周礼”进行维护和改革。所以《论语》中很多地方提到了“为政”的事情。孔子怎样才能参与政治或者影响政治呢?

有两个办法,一是游说君主,游说的对象,包括国君,也包括执政的大夫。据钱穆先生《孔子传》和李零先生《丧家狗》,公元前517年,即孔子三十五岁那年,他到过齐国。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十四年。出国的目的,一是“从政”,二是“为政”。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孔子希望能在某个国家做官,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做不了官,则希望能够游说执政者,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第一次出国,见了齐景公;第二次出国,在卫灵公、陈涽公、卫出公那里做过官,见过楚国的叶公,还打算见赵简子和楚昭王。但孔子的官做得并不开心,事也办得不顺。据《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想用他,被晏婴拆台;楚昭王想用他,被子西拆台。齐景公原本是要把尼谿(尼溪)之田封给孔子的,晏婴如此这般一说,齐景公就变了卦,对孔子就敬而远之了(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后来干脆客客气气地把他打发回去。齐景公的做法也很绝。他先是谈待遇,说季孙氏那样的薪水寡人可是开不了。然后是找借口,说寡人老朽,没法用先生(此事《论语·微子》也有记载)。孔子只好回国。同样,楚昭王原本是要封给孔子七百里地的,子西头头是道一说,楚昭王就变了卦,孔子也只好离开楚国。总之,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有个郑国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

从政不如意,孔子选择了第二条路:育人。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和许

多经历过文革的父母一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常常对大家说一句话“我们的希望就都在你们身上了。”孔子就让他的学生去从政、为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讲学,可以看做是孔子内在价值的外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孔子招学生,都教些什么,又怎么教?

孔子的教学,有四门功课:

【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教授学生古代文献,行为处世方法,忠诚和诚信。也就是说,孔子教是四门课中一门是“文化课”,一门是“实践课”,另两门的“思想品德课”这和孔子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孔子教学生,主要也就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

怎么教呢?上节课让大家会去思考,大家有什么结论了?(学生讨论)

主要也是两条:一是讨论,二是答问。

讨论的例子我们之前读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

答问的记录,《论语》中有很多。我们的课本上有这样一则: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为政),19次。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感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其实即便是问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比如课文当中举得这个例子: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向孔子问诗。子夏,就是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有一次子夏问:《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何谓也)?课本翻译为“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值得斟酌。“素以为绚”可以看做一个宾语前置,即“以素为绚”,翻译为“以本色为美”。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

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1、【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2、【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3、【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她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回味。这种状态我很认可。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四、总结。

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师的荣耀。孔子办学是“有教无类”,前提只是每个学生交“十条干肉”,教的是政治学和伦理学,都是实用的学科。按现在观点,孔子是以“市场化”方式办学。这就要求孔子教育思想必须紧扣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虽然没有国家直接采纳孔子建议,但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个别人“有志于学“不入仕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按现在观点,就业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按现在观点,孔子的私立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或行政学院。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志铭是:“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这个概括比较准确。

五、课后作业。

1、预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2、背诵5、7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有教无类教学案

课题:有教无类 【学习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主要讲授第一则、第三则、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选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字音熟记 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 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 2.通假字 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 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 3.古今异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三已.之,无愠色 礼后.乎 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判断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依据 起予者商也判断依据 ②省略句 赤也惑,敢也判断依据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判断依据 ③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判断依据 其斯之谓也判断依据 何谓也判断依据 【文本研读】 本文共十则选文,现将十则选文归类分为四部分:通过本选文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 第一部分:第1则(谈有教无类)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 第二部分:第2、3则(谈因材施教)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 。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译文】 第三部分:第5、6、7、8则(谈学习态度)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郁结在此指问题想不明白;悱,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说;反,类推;复,再。【译文】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说,悦,喜欢 【译文】 第四部分:第9、10则(谈联系延伸)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谄,指讨好、奉承被人;乐,以。。。。。。为乐,把求道当做快乐;与,介词,跟。【译文】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倩,笑时两颊呈现酒窝好看的样子;盼,转动眼睛的样子;素,白色的丝绢;以为,以。。。。。。为白色的底子;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起,启发;言,讨论,讨论; 【译文】

高中语文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第2则、【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

高二选修《有教无类》优质教案

高二选修《有教无类》优质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

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有教无类》教案

6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疏通文字 第二课时:了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与学的方法 第一课时(疏通文字) 导入语: 天下熙熙皆为名利。孔子也不脱俗,一生奔波,赢得生前身后名。 生前名:知师莫如生。学生把孔子比作日月不可逾,比作上天不可阶,认为探索他的学问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竭尽全力还是不能企及。学生的评价可谓高,如果评教,孔子的A得分率应该是百分之百。 身后名:历代君王都赐予孔子无比光荣的谥号。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 好的老师是做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楷模,他有着怎样的教育思想,用什么样的教材,教什么样的学生,怎么教,我和你们一样充满着好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论语》的节录中寻找答案吧!(3分钟) 一丶研读文本 1.师范读正音,学生浏览文本,知大体。(文本共计10则,除3、4、9、10外,篇幅都

很短,要想研究就要先扫除文字障碍)(7分钟) 2.学生分小组,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要求课下注释翻注在文本字里行间,做到能够站起来浏览文本就能串译文段)(20分钟) 3.请学生提出遇到的困难,教师帮助完成文字翻译。 学情设计:第9则“如切如磋”第10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第9则: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第10则:“素以为绚”可以看做一个宾语前置,即“以素为绚”,翻译为“以本色为美”。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优秀教案),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二丶作业。

完整版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 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 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

原创精品教案 有教无类

<<论语>>选读之六“有教无类” 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原文】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评析】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有教无类优秀教案

有教无类优秀教案 有教无类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

有教无类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ǐ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无”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没有,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没有非(),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又没有,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就没有,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则无”。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

有教无类公开课课件

有教无类公开课课件 有教无类公开课课件 孔子的《有教无类》看法的提出,顺应了汗青潮水,失掉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附和。因而是极积的,先进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有教无类课件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有教无类教案课程完整版

有教无类教案课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有教无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

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有教无类》学习参考

《有教无类》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0722 0803 《有教无类》学习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5则、第6则、第7则选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选文解读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第1则选文:“子曰:‘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脩”是干肉,“束脩”是指十条儿干肉。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儿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和实践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方法,对教与学的规律都有深刻的洞察。 第3则选文:子路问道:“闻斯行诸?”即听说了(某种道理)就去实践它吗?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听说了就表示要去实践,这就是“闻斯行之”。现在子路直接问及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然如此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说,父亲兄长还活着,怎么能听说了(某种道理)就去实践它呢?应该和父亲兄长商量商量。“如之何”意思是怎么能。“其”是问句中的语气副词(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冉求即冉有,前522—?,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孔子回答说:“闻斯行之!”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点糊涂,就向孔子请教。(公西华,前509—?,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也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2岁。)他所说的“敢问”,可以理解为斗胆问问;“敢”是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孔子的回

有教无类教案(2)

有教无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长远的影响,今天还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能够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能够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够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能够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能够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别,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下面是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

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