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为何在中东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为何在中东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为何在中东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为何在中东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为何在中东没有一席之地?

联合国支持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国际会议于6月18至19日在北京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党总书记萨利希认为,中国应该加入有关这一问题的四方(联合国、俄罗斯、美国和欧盟)会谈中。对此,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表示,中国同“四方会谈”的各方保持联系,但暂不考虑加入其中。

吴思科的这番话让人感到意外。以讨论中东问题的“四方会谈”是由美国牵头的,从2005年7月这一机制建立至今,就阿盟-以色列、巴勒斯坦-以色列以及中东局势等问题召开了10多次会议,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却一次也没有受邀参加会议。

按理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负有责任。中国应当在中东事务上起一定的作用。况且,许多中东国家也呼吁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中国派出了中东特使,或参与处理中东事务的国际会议。在一些国家的建议下,虽然中国任命了大使,有时也到中东进行穿梭访问,但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一些观察家称,中国的中东特使每次穿梭访问后,一般都是召开记者会解释中国立场,并无多大建树。当然,这跟中国在中东问题上实行“韬光养晦”多,“有所作为”少的外交政策有关。如果中国的中东特使只是到部分国家巡游,见见一些政界人士,但提不出解决中东问题的方案,其穿梭访问只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其实,中东对于中国的作用已越来越大。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在2012年平均每天从中东进口550万桶原油,2014年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石油最大进口国。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约有46%来自中东,预计从2013年至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增长4倍,其中大部分增幅仍来自于中东的供应国。

有人批评,中国关注中东更多的源于对保障石油进口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有着某种的取巧性和策略性,不能承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中东更加独立地发挥作用。现在中国在中东的盘子已经很大了,不仅有数十万人在中东地区求职谋生,还有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投资。这里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比如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数十万中国人还能轻松撤离吗?

当前中东越来越脆弱的国境线,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1916年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定》,在英国和法国绘制的地图上划定的几条线。英法作为外来强权主导这一地区的时代,在1956年苏伊士危机期间彻底告终,当时美国阻止了英法两国对埃及的干涉。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是这里最大的操盘手。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在中东发挥影响力的唯一超级大国。不过,由于美国目前削减军事开支,以及美军撤出伊拉克,美国独霸中东的局面发生了一定变化。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2012年美国政府主动提出,在中美政治、经济战略经济对话的框架下,将中东问题加入中美政治战略对话的主要方面。6月20日,中美在华盛顿举行第二轮中东对话,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和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舍曼就中东局势,特别是叙利亚、伊朗、中东和平问题,并就如何推动更大范围合作进行磋商。

中美外交官能坐下来就中东问题进行会谈,这些是中美中东政策的共同点。当然,双方在会谈中也有分歧,至于如何求同存异,或通过对话化异,这些是中美两个大国间应该做的事情。当然,中国是否响应美国的呼吁,共同应对中东问题及能源安全等挑战,我们从吴思科的一番话中就一清二楚了。

这也许就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没有一席之地的缘故吧。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除了购买石油外,中国在中东就还缺少什么呢?答案是,缺乏影响力和鲜明的形象。那么,中国能够与其他国家一道参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和伊核问题5+1(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德国)谈判机制,为什么就不能参加解决中东问题的“四方会谈”机制呢?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以及中东地区的石油大客户,应主动参与解决中东问题的“四方会谈”机制。中国可以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制裁叙利亚时投反对票,也可以为解决巴以冲突进行斡旋,让大家认识到中国除了买石油外,还能中东国家办实事,从而改变大家对中国“骑墙”中东外交的误解。

中国为何在中东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为何在中东没有一席之地? 联合国支持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国际会议于6月18至19日在北京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党总书记萨利希认为,中国应该加入有关这一问题的四方(联合国、俄罗斯、美国和欧盟)会谈中。对此,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表示,中国同“四方会谈”的各方保持联系,但暂不考虑加入其中。 吴思科的这番话让人感到意外。以讨论中东问题的“四方会谈”是由美国牵头的,从2005年7月这一机制建立至今,就阿盟-以色列、巴勒斯坦-以色列以及中东局势等问题召开了10多次会议,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却一次也没有受邀参加会议。 按理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负有责任。中国应当在中东事务上起一定的作用。况且,许多中东国家也呼吁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中国派出了中东特使,或参与处理中东事务的国际会议。在一些国家的建议下,虽然中国任命了大使,有时也到中东进行穿梭访问,但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一些观察家称,中国的中东特使每次穿梭访问后,一般都是召开记者会解释中国立场,并无多大建树。当然,这跟中国在中东问题上实行“韬光养晦”多,“有所作为”少的外交政策有关。如果中国的中东特使只是到部分国家巡游,见见一些政界人士,但提不出解决中东问题的方案,其穿梭访问只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其实,中东对于中国的作用已越来越大。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在2012年平均每天从中东进口550万桶原油,2014年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石油最大进口国。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约有46%来自中东,预计从2013年至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增长4倍,其中大部分增幅仍来自于中东的供应国。 有人批评,中国关注中东更多的源于对保障石油进口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有着某种的取巧性和策略性,不能承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中东更加独立地发挥作用。现在中国在中东的盘子已经很大了,不仅有数十万人在中东地区求职谋生,还有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投资。这里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比如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数十万中国人还能轻松撤离吗? 当前中东越来越脆弱的国境线,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1916年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定》,在英国和法国绘制的地图上划定的几条线。英法作为外来强权主导这一地区的时代,在1956年苏伊士危机期间彻底告终,当时美国阻止了英法两国对埃及的干涉。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是这里最大的操盘手。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在中东发挥影响力的唯一超级大国。不过,由于美国目前削减军事开支,以及美军撤出伊拉克,美国独霸中东的局面发生了一定变化。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2012年美国政府主动提出,在中美政治、经济战略经济对话的框架下,将中东问题加入中美政治战略对话的主要方面。6月20日,中美在华盛顿举行第二轮中东对话,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和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舍曼就中东局势,特别是叙利亚、伊朗、中东和平问题,并就如何推动更大范围合作进行磋商。

北非中东局势与中国

政治权力所具有的天然腐蚀作用,必然要将社会政治机体耗食殆尽,或迟或早引发社会革命。这一点,大约是此次中东剧变中最为深刻的缘由与内在政治动力。在我们研判中东事变背景与原因之际,只有认清了事件的本质,才能祛除笼罩在表面的所谓美国与西方的 大中东民主计划 的迷雾,使我们得出清醒的判断。 毋庸讳言,经过多年不懈的投入与经营,中国在中东地区存在巨大的能源利益。环顾左右,中国对中东能源的战略依赖性大约仅次于日本和韩国,而需求规模和增速却不亚于二者。因此,中东局势进一步的发展走向,将直接影响包括 十二五 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此外,作为一个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中东局势的发展将对国际战略平衡的调整发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也将使中国面临重大的战略调整与选择。如此而论,面对当前的中东局势,采取被动甚至是退缩式的中东政策,显然不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更谈不上着眼于未来、以积极的建设性姿态参与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的中东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在中东的战略诉求根本为何?什么是中国在中东的最大战略利益,也即中国到底想要什么?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即可理清中国的国家利益如何与中东国家的利益相协调的问题,即可找寻到一些政治经济与国际战略的平衡点,也即可以弄明白中东局势发展的何种结局有利于中国,从而使我们制定出清晰正确的中东政策。最近,中国全社会的话题集中于 十二五 规划,其不仅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清晰的政治信号,即中国人的注意力、中国国家的战略重心仍聚焦于国内发展,同时也提醒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中国面临的最重要历史任务仍是自身发展,中国对国际社会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也仍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自然也是为这一根本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与服务。 因此,中国可以明确地告知国际社会,中国在中东地区并不存在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治军事外交利益,中国也无意谋求这些利益,自然也就不存在中国与这一地区其他国际力量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因此,中东局面的稳定应当是中国的战略利益所在。无论中东局势如何发展,稳定都将使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得以维护和发展,也符合中东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中东大局的稳定,引导中东形势向稳发展,应成为制定中国中东政策的指导原则和出发点。凡是有利于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应支持并积极参与;凡是不利于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应保持独立立场,审慎处置;凡是破坏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不应支持并明确反对。当然,追求中东局势的稳定并不意味着外交上无所作为。在此前提下,中国反而应积极作为,富于建设性地参与国际合作,审时度势,发挥以往多年外交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在此地区所特有国际政治影响力,推动局势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北非中东局势与中国 楚树龙 (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当前北非、中东一些国家局势变化有其必然性。一是因为除海湾地区外,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较高(特别是年轻人),人口增长较快,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社会中长期存在不满情绪,这种长期问题和不满情绪迟早会爆发。二是因为北非、中东有不少国家确实没有解决政权正常更替、转换问题,不少中东国家仍实行君主制。中东是世界上君主制国家最多的地区,世界上几乎所有尚存的君主制都在这一地区。在欧洲以及日本等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国家 25 现代国际关系 2011年第3期

中东局势动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中东局势动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每每谈起中东,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外乎“战乱与流血”。不过也难怪,熟悉点历史的都知道,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特别是近期的政治动荡更是让中东地区和平可望不可及。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沙特阿拉伯派出部队平息巴林内乱,也门动乱不断升级,中东地区正不断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预测和危险的地方。 一直以来,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且复杂多变。近期中东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还有待密切关注。国外部分学者习惯把复杂的中东局势比喻为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而一些中东地区的资深学者和分析家也认为,没有人可预料中东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谈中东地区问题,首先说说中东地区这个概念吧。所谓中东地区,其实是欧洲人对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称谓,中东地区除了阿拉伯国家,还有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晒普、塞浦鲁斯等。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围绕着该区域的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而近期系列动乱追溯根源,不外乎都是由以前的老问题所引起。首先是中东内部矛盾突出,因经济不景气、民生凋敝,社会问题严重造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此外中东国家的政治体制僵化,严重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是外部势力的强势入侵,国外势力破坏性地对中东地区进行资源掠夺和赤裸裸的政治干涉,诸如某国对中东地区的政策基本以其石油利益为基本尺度。“人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利益组成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简而言之,中东近期的动荡既是中东各国内部矛盾进一步恶化的结果,也有外部势力干预等深层原因。 近期的系列动乱可谓是中东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老问题的新爆发。这系列动乱,对于中东各国来说是一场有硝烟的动乱;而对于国际上其他大国,包括中国,则是一场无硝烟的超限战。 关注中东地区的动乱,人们首先关心的将是石油价格变化,今天加油贵了多少?石油是一种极具政治性的资源,中东局势牵动全球政治、经济走向,历史上三次油价大涨均与中东政局相关。对中国而言,现在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已不存在想不想牵涉进去的问题,而是已经身陷其中。据了解,本次动乱覆盖中国85%的石油进口量,而且中国进口能源60%经过亚丁湾,中国出口欧洲的大部分商品也经过该区域,中国的经济深受本次中东地区系列动乱的影响。简言之,当前中东乱局一方面使国际油价飙升从而使中国经济成本增大,另一方面能源通道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对待中东的新动荡,亟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最近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中 东 北 非 局 势 对 我 国 的 影 响 姓名:吴月红 学号:090124018 专业:对外汉语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浅谈最近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总所周知,最近世界局势有些动荡不安,尤其是中东北非地区形势尤为严峻。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非洲和中东政局的不稳加剧了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 中东北非紧张局势继续扩散,尤其是利比亚动乱更是推动了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由于暴乱,目前估计减产幅度在100万桶/日。利比亚的内部动乱,一方面使得国外石油公司停产,欧美等国石油公司人员从利比亚撤出而造成减产;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受阻,且可能有部分管道或者设施受损,致即使平乱,其产能无法短期内得到恢复。从另外角度分析,即使卡扎菲被推翻,造成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由于各方势力存在矛盾,动乱无法中止,也将成为利比亚原油产量无法短期内恢复的关键因素。 现在纽约原油逼近每桶100美元,布伦特原油逼近110美元,并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毕竟当一个月前埃及爆发动乱时,市场并未预期到利比亚的局势会变得如此严重。 作为国际重要石油储备地区,中东北非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7%和全球石油出口量的70%,不可否认,对我国对外经济和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两个地区局势的动荡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能源合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这些国家局势的不稳定造成的石油供应短缺以及对石油需求的心理预期的影响,将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动。石油价格的变动,尤其是石油价格的高企对石油进口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同时,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将直接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抗通胀博弈成本会进一步上升。 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 根据目前中国国情,我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3.8亿吨,进口量约为2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54%;201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53%,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其中,苏丹已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地,涵盖了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整个石油产业链。 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甚至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上升,中国需要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石油供应来源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而且中东的石油是中国未来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中东地区的动荡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 所以,油价走高对于我国经济指标的影响不可小觑。 目前出现动荡的国家中,大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输出国。如伊朗、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利比亚的原油生产和运输已受重创,必然减少原油供给,导致近期油价走高。我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经济发展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石油储量和开采量远远不够自身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

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钱学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能源短缺不是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近年来, 为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中国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国高层领导为此积极开展 了能源外交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在当前条件下,开展与中东产油国的 能源合作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中国同中东产油国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 政治上互助,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交融,从而为中国开发中东能源,获取中东石油创造了良好的合作 环境。至于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开展中东能源合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则应该予以认真解 决和勇敢面对。 [关键词]中国、中东、能源、合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6JJDGJW008;上海市重点学科基金资助B702 [作者简介]钱学文(1952-),男,上海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 一、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与中东石油 多元发展、加强国际互利合作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之一。在中国的能源发展中,石油产业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能源的发展及利用。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2005年占68.7%,油气占24%,水电和核电等占7.3%。①石油与煤炭之比接近1:3,但两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不言而喻的。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表明我们直到现在仍处在低效率和低效益的煤炭时代,游离于世界能源的发展潮流之外,这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和能效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都不利。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能源短缺不是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从能源储藏结构看,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近年来,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石油供应缺口,以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中国的石油进口也随之水涨船高,对外依存度问题因此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近况如下表所示: 年度年消费原油年产原油年进口原油对外依存度 2004 2.96 1.74 1.22 41.2% 2005 3.16 1.80 1.36 43.0% 2006 3.46 1.84 1.62 46.8% 单位:亿吨 以上的原油进口不包括成品油进口,否则依存度还要高。英国BP石油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的能源消费增长了2.4%,而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了8.4%,②其中石油消费增长了6.7%,接近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这一年,中国从10月起正式实施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注油。2007年中国的原油进口再创历史新高,仅上半年就达9959万吨(包括成品油),进口金额达426.63亿美元。据预测,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达3.6亿吨,同比增长约5.78%。相对石油消费的增长,国内石油生产的增速却相对缓慢,近年来的产量增幅大致维持在1.5-2%。 促使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的原因,除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因素外,石油生产的资源条 ①求是:《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挑战》,《福建日报》2007年1月9日第10 版。 ②卢向前、张学青:《能源: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解读〈BP世界能源统计2007〉》,载《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7期第20页—27页。

浅析中东问题现状及对我国启示

浅析中东问题现状及对我国启示 摘要:2011年4月“阿拉伯之春”的后果令美国失望。亲美的突尼斯和埃及总统被扳倒,两国新议会选举使民族宗教势力大增,以色列被明显孤立,伊朗抗美声势加大,中东各国较普遍出现动荡。受财政拮据制约,西方干预选项有限。利比亚虽然被西方军事征服,但留下诸多难以化解的后患。从许多方面来看,中东已成为“烫手的山芋”。20 12年中东动乱的规模可能超过去年。 关键词:中东局势动荡发展启示 中东问题由于涉及到众多国家的利益,所以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年由于以色列实行强硬政策,以及美国政府的偏袒政策,巴以问题陷入了新的僵局,中东局势依然处于动荡之中。在阿巴斯上台之后,中东问题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直到现在,稍显平静的中东局面依然藏有暗忧,前景不容过于乐观。 一、中东问题的现状 岁末年初,一场大规模抗议浪潮席卷被誉为“和平绿洲”、“非洲发展典范”的突尼斯,导致执政23年的本?阿里下台。这刺激了中东地区其他国家,埃及随即爆发类似骚乱并迅速扩大。穆巴拉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住执政地位,但在抗议浪潮不断升温、政治社会形势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最终仍被迫下台。目前突尼斯过渡政府组建波折不断,人事变动频繁,迄今已产生三届临时政府。埃及政权落入军队之

手,尽管军方为安抚民众、实现权力平稳移交,已如期举行有关修宪的全民公决,并初定于9月举行议会选举,之后1至2个月内举行总统选举,但埃及局势仍然不稳,抗议示威时有发生。 突、埃剧变在中东地区形成连锁反应,也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等多国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示威和骚乱。利比亚甚至爆发反政府武装与政府间的军事冲突,国家陷入内战,并最终招致美西方的军事打击,成为中东局势动荡的新中心。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稳定的君主制国家巴林也出现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将动荡的火种带入海湾地区,且诱发沙特、阿联酋等国派军队直接介入巴林局势,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二、造成现在局面的原因 中东地区各国的国情各有不同,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但这些国家都面临诸多深层次的共性问题,成为引发此轮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空前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各国带来巨大冲击,加剧国内动荡。中东很多国家经济对外特别是对发达经济体依存度高。突尼斯、埃及、利比亚都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贸出口、侨汇、旅游收入和石油资源。近年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东一些国家尝试进行市场化改革,但受到体制制约,转型相对缓慢。与此同时,中东一些国家社会发展中的贫穷、失业以及地区或部落间的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普通民众生活改善不明显。尤其是受国际

中国基于本国立场对中东局势的分析

所属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提案国:中国 提案代表:中国副外长 一、本国综述: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建国,为东亚 大国,毗邻西太平洋,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 亿。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约52万亿元,占全球经济 的15%,位列世界第二。 二、国家在中东利益分析 1、经济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利益份额增长明显加 快。据商务部西亚非洲司统计,2008年中国仅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13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1105.88亿美元,同 比增长55.1%,提前两年实现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 上提出的“到2010年使中阿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 的预期目标。其中,出口贸易额6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74.4%; 进口贸易额503.33亿美元,同比增长37.0%。2009年,中阿贸 易量又增至1328亿美元。在2008年1-10月份中国进出口贸易 额中,中东在中国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占比上升0.4%,仅次于拉 美、非洲地区;在中国世界进口市场中占比上升2.3%,位居第 一。 2、政治 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相同的利益诉求。中国与

中东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史,在当前共同具有反对国际霸权主义、谋求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 利益的国际新秩序的需求。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 事国之一,特别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与中 东国家间的政治利益存在很大互补性和一致性,具有相互借重、相互支持的发展特点。 3、军事 中国解放军的员额约为230万,陆军及导弹部队实力雄厚,海 军方面较为薄弱,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对中东的能源、投 资和贸易依存度远超过西方大国,却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 中唯一未在中东部署军事基地的域外大国。中国在中东部署柔 性军事存在,包括亚丁湾护航编队、后勤补给基地、联合国维 和部队、海外军事代表处与开展军事培训项目等形式参与中东 治理和保护海外现实利益。 三、国家在中东展望 1、经济 受长期动荡局势和近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严重影响,中东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总体滞后。为此,许多中东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外资流入的政策和法规,为中国资本注入中东相关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诱因,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地。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一面是欧美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一面是中国经济的出口导向型特性仍然强烈,中东新兴市场无疑有利于中国国际

殷罡暂停对华外交以色列为何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后建交国

殷罡暂停对华外交?以色列为何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后 建交国 新视角按: 上周五(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破天荒弃权之下,以14比0票数,无异议通过决议,认定以色列1967年以来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违反国际法”。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此大为不满,据两名以色列高官透露,在内塔尼亚胡的授令之下,以色列与12个国家——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日本、乌克兰、安哥拉、埃及、乌拉圭、西班牙、塞内加尔和新西兰——大使馆的工作关系将会暂停。在暂停工作期间,内塔尼亚胡将不会与相关国家的外交部长会面,相关国家的驻以色列大使也不能得到以色列外交部的召见。除此之外,以色列各部长对相关国家的访问也将受到限制,但是以色列驻各国的大使还将正常工作。今天,新视角特推出《中国与以色列关系六十年述评》(原文发表于2010年),带您了解中国和以色列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内容提要】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但却是该地区最后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1950年代初期, 朝鲜战争爆发中断了中、以双方的建交谈判,万隆会议后,中国采取了支持阿拉伯国家的立场,,从而断绝了同以色列的交往。1991年

马德里和会后,中东和平进程步入全面发展阶段,中国才调整立场,同以色列建交。中、以两国尽管没有直接的国家利益冲突,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之间也不存在宗教和种族矛盾,但双边关系的发展始终受到外界因素牵制。中以关系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十分罕见的特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同期诞生, 两国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之 间也无历史积怨,具备平等发展双边关系最好的自身条件。然而,尽管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却是该地区最后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究其缘由,以色列决策失误是一个因素,而主要原因却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坚持优先考虑同阿拉伯世 界的关系,长期回避同以色列的国家间交往。随着中东局势的演变,中、以两国终于在1992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目前, 中国同所有中东国家都保持着正常和友好的往来, 同以 色列也不例外。亲善的历史交往,最佳建交机遇的丧失中国和犹太民族的亲善关系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金大定三年( 1163年), 从中亚辗转迁徙到中国腹地的犹太人在开封建 立了犹太会堂, 标志着中国境内犹太社团的形成。这一社团在明、清时期还同宁夏和扬州等地犹太社团之间保持着人员、宗教文献和资金往来,而元代杭州的犹太社团则在经济领域里表现得十分活跃, 社团规模甚至超过开封。无论是开封犹太人的自述史料, 还是明、清时代外国传教士的实地调查和

关于中东问题的看法

关于中东问题的看法 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 杜晓波 学号9121110102

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后,因肇事者多为伊斯兰教信仰者,有人将它与“文明冲突”相联系。因此,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 中东问题由于涉及到众多国家的利益,所以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年由于以色列实行强硬政策,以及美国政府的偏袒政策,巴以问题陷入了新的僵局,中东局势依然处于动荡之中。在阿巴斯上台之后,中东问题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直到现在,稍显平静的中东局面依然藏有暗忧,前景不容过于乐观。 一、中东问题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巴以双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经过多轮秘密谈判之后,在华盛顿签定了原则宣言。它标志着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迈出了重要的,实质性的一步。但是在2000年9月沙龙强闯圣殿山激起巴勒斯坦人民再次起义。巴以局势再次恶化。 2003年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公布。在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公布后,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激进组织曾单方面宣布停火3个月。但是8月21号,哈马斯三号人物阿布.沙纳布遭以军“定点清除”,巴激进组织中止了停火。随着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自杀性爆炸事件不断,以军加强了哈马斯激进组织的打击力度。中东和平“路线图” 也流产了。 其后中东局面几经风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也先后更换政府,而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的病逝更是为中东问题平添愁云。近来,国际风云重心因为世界经济危机和伊朗核问题等得影响,而偏离了中东地区;稍显平静的表象下面其实依然暗潮涌动,重启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生命力依然面临考验。 二、造成现在局面的原因 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紧紧的围绕着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在中东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的政策在巴以和平进程中起主要的作用,下面从美国,以色列、巴勒斯坦及其相关的国际因素分析其成因。 巴勒斯坦因素 巴勒斯坦方面主要政治力量包括得到国际社会和以色列承认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另一部分是激进的“哈马斯”和“杰哈德”等组织。阿拉法特去世后,整个中东的局势更加的复杂.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是在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的打压政策下,被迫做出的强烈反应。但这些做法给以色列单方面行动和强硬政策提供了借口,随着巴民族权力机构威信的下降,这些激进组织的力量就更难控制。频繁制造的自杀性爆炸事件,威胁到以色列的安全形势。本来其反抗压迫无可厚非,但其斗争方式恶化了巴以局势。 以色列因素以沙龙政府为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力量深受犹太复国主义、宗教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影响,长期推行铁血政策。造成巴以冲突激化的现状的直接原因,是鹰派人物沙龙上台后推行的铁血政策,以色列的宗教民族沙文主义窒息扼杀了巴民族解放事业,使得中东和平进程崩溃。从以色列角度看造成现状的原因,是有深刻

2018中东大乱局及

中东大乱局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应对100分 ? 1.“五海帝国”是指历史上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罗马帝国 o B.波斯帝国 o C.奥斯曼帝国 o D.大清帝国 ? 2.目前叙利亚领土主要被四股力量所分割,其中最大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伊斯兰国” o B.叙利亚政府军 o C.反政府武装 o D.库尔德武装 ? 3.“阿拉伯之春”首先爆发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阿尔及利亚 o B.利比亚 o C.埃及 o D.突尼斯 ? 4.2014年6月10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突然占领了伊拉克北部城市()。(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摩苏尔 o B.巴格达

o C.代胡克 o D.埃尔比勒 ? 5.下列中东国家中,没有油气资源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科威特 o B.阿联酋 o C.沙特阿拉伯 o D.埃及 ? 6.“中东”这个概念是由()提出来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亚洲人 o B.欧洲人 o C.美洲人 o D.非洲人 ?7.“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时间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2011年 o B.2012年 o C.2013年 o D.2014年 ?8.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仍在大幅度增长的市场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欧洲 o B.中东 o C.日本

o D.美国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海湾六国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科威特 o B.摩洛哥 o C.阿联酋 o D.巴林 ?10.下列国家中,属于中东地区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中国 o B.日本 o C.朝鲜 o D.以色列 ?11.世界上三大一神教包括()。(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佛教 o B.犹太教 o C.基督教 o D.伊斯兰教 ?12.库尔德斯坦地跨四个国家,包括()。(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北部 o B.伊拉克北部、叙利亚东北部 o C.土耳其东北部、伊朗西南部 o D.伊拉克北部、叙利亚东南部

外国人眼中的四种中国形象

外国人眼中的四种中国形象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世界各国对中国越来越关注。中国在国际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皮尤全球态度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对22个国家公众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中国在国际上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形象。 中国在国际上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形象:不好不坏、坏、好、超好。事实上,西方国家未必就一定对中国没有好感,而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有许多是中国的邻邦。 中东国家:“不好不坏”的中国 在皮尤全球态度项目2010年的民意测验中,中东国家对中国的评价褒贬各半。虽然参加民意测验的中东三国有超过半数的人对中国有好感,也有接近半数的人对中国没有好感。黎巴嫩的公众56%对中国有好感,而42%没有好感。在约旦,53%对中国有好感,而46%没有好感。埃及的公众52%对中国有好感,但43%没有好感。 中东各国对中国的暧昧态度或许与中国在中东的政策有关。自从1992年与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在中东的政治争端上一直基本保持低调。当问到中国是合作伙伴还是敌人的时候,中东国家大都选择“两者都不是”。

当然,在“合作伙伴”和“敌人”之间,中东国家更倾向于把中国当作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敌人”。在埃及,28%的公众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15%认为中国是敌人。在黎巴嫩,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的占35%,认为中国是敌人的占10%。在约旦,47%的公众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13%认为中国是敌人。 中东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态度与对中国军事崛起的态度截然相反。大多数人欢迎中国的经济崛起,但对中国的军事崛起普遍表示担忧。埃及和黎巴嫩人中认为中国的经济强大对他们国家是一件好事的都占54%,而约旦人有71%持有类似观点。但三国都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强大对他们本国是件坏事。具体说来,这样的人在埃及占55%,在约旦占56%,在黎巴嫩占59%。 在中东地区,埃及对中国的态度值得注意。埃及不仅是一个中东国家,也是一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埃及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其建交的非洲、阿拉伯国家。1956年5月30日同中国建交,1999年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两国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实施纲要。相对于官方关系的升温,民间对中国的看法却大大回落。2007年65%的埃及人看好中国,而到了2010年只有52%对中国有好感。这种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大多数的埃及人对中国的了解依赖于西方媒体,容易产生负面看法。其二,埃及人在同中国做生意时,遇到诸多不便,也影响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此外,波兰——一个东欧国家——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在这个国家里,对中国有好感的(46%)和没有好感的(41%)各半;超过半数(55%)的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而且,波兰人认为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崛起还是军事崛起对他们都不是好事。 中国的崛起让“中国威胁论”在西方盛行。 个别西欧国家和邻邦国家:“坏”中国 中国媒体常常喜欢把西方国家归为一类,认为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报道,使得西方

中东市场上畅销的部分中国产品

中东市场上畅销的部分中国产品 经过在约旦、伊拉克、沙特广泛的市场调研,并经中国驻约旦、伊拉克、沙特大使馆、商务处确认,下列部分商品在中东市场有较大的需求,供有志于开拓中东市场的企业参考。 一、机械类产品 各种金属加工机床、多功能机床、数控加工设备、木工机床、制药机械、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印刷、包装机械、橡胶和塑料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石油机械、锻压设备、焊接设备、制冷设备、粮食加工机械及设备、中小型造纸成套设备、水利、水电成套设备、船舶设备及配件、化工设备等。 二、家电产品 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VCD、DVD、音响、冰箱、冰柜、空调、电风扇、 饮水机、太阳能及电热水器、洗衣机、电烤箱、微波炉、电熨斗、电吹风、电话、电脑及其配件、家用小电器、家用及工业用的缝纫机 三、五金产品 小工具、小五金、刀具、锁具、园艺工具、卫浴及建筑五金件、电动、气动工具、手动工具、量刃具、磨料磨具、农业工具、起重葫芦及千斤顶、 四、车辆及配件 汽车、摩托车、搬运车及零配件、标准件、紧固件、轴承及链条等 五、轻工产品 玩具、服装、鞋类、皮革制品、文化、体育、健身及旅游休闲用品、办公用品、家居产品、家具、陶瓷、灯具、打火机、各种日用品、钟表、眼镜及工艺品、礼品、草柳制品、塑料制品、箱包、手带、野营用品、自行车、婴儿车、童车、滑板车 六、食品机械 方便面生产加工设备、西红柿酱生产线、滤油机、小型榨油机成套设备、多用途粉碎机、各种水果榨汁浓缩机设备 七、农业机械 拖拉机、农用车、收割机、灌溉工程、农机具、农药喷洒机 八、电动、发电设备 电动机、柴油机、发电机、电动工具、空气压缩机、水泵、变压器、潜水泵九、通讯设备 光纤、通讯特殊电缆、程控交换机、光缆、有线和无线电话机、对讲机、卫星接收器、移动电话 十、石油、天然气设备及零配件 十一、各种医疗设备及一次性产品 十二、消防设备 十三、建筑材料 十四、制冷设备 十五、食品、土畜产品

中国学子感受真实阿拉伯世界

2013年年初的冬季学期,在沙特的中国留学生与各国同学一起,在洞穴专家约翰·品特的带领下,准备进入Hibashi洞穴考察。 4年前,一说起中东,湖北男生刘洋的脑子里最先浮现的几个词会是“沙漠”、“骆驼”和“石油大亨”,还有“冲突”。但现在他知道,真实的中东远不止这些。200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以后,一个去沙特阿拉伯继续深造的决定,开启了他人生中一段别样的中东求学之旅,更让他了解到了不一样的阿拉伯世界。 留学中东条件诱人 最近,“你问我为什么到中东留学”和“我考虑去沙特留学了!”两篇博文,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一下子让人注意到了一个“非主流”留学目的地——中东。中国人鲜有耳闻的一些学校的名称,也进入人们的视线。比如,沙特阿拉伯吉达市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NYUA D)和马斯达尔科技学院(MIST),这几所学校是近年来中东地区受关注度较高的留学目标学校。其中,NYUAD主要招收本科生,而KAUST和MIST只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2008年,刚升入大四、准备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刘洋,通过学校的渠道获知一所中东新兴大学来校招生的信息。通过资料介绍,刘洋了解到,这所名为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的学校刚刚完成组建,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新兴大学,由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捐资筹建,是沙特阿拉伯首所男女同校的大学,允许男女学生一同上课、就餐。 “新成立的学校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2008年正值国际油价飙升,我觉得中东特别是沙特可能会有更多机会。而且,KAUST也是中国教育部认可的,留学归国后可办理学位学历认证。”抱着好奇与尝试的心态,刘洋递交了申请。 这所大学的申请流程与欧美高校并无太大差异,主要包括在线递交个人陈述、推荐信,邮寄成绩单、托福成绩、GRE成绩等材料,之后就是等待面试通知了。 在申请过程中,这所中东大学在招生过程中的“大阵势”与“不差钱”,让申请者们颇感“震撼”。

对当前的中东形势的感想

对当前的中东形势的感想 2011-3-29 下午学习组织了一场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报告会,尤其是准确把握当前中东、北非地区的动荡形势,认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由我校金景贵书记作形势与政策报告。全校08级师生等一千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中东剧变是在世界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剧变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目前中东地区形势很不稳定,首先有教派冲突,即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像在伊朗、伊拉克和黎巴嫩境内表现得较为明显,这是中东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冲突;其次是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的矛盾,集中体现为巴以冲突,自从以色列建国那天起,这种冲突就开始了,期间虽然双方都做了不少努力,但到现在也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以色列和周边其他阿拉伯国家也有冲突,根源一样,只有解决了巴以冲突,中东地区才能从根本上获得稳定, 金书记的报告以正确看待中东局势为主题,从近期中东、北非局势突变的情况,中东动荡局势原因分析,中东动荡局势的变化趋势,中东、北非动荡局势对国际和中国的影响五个方面展开。从历史上的中国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发展的情况入手,运用比较的方法,采用图片、图标、地图、数据多种方式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与诸多挑战。他指出,中国当今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对外依赖程度高达75%,我国的各项经济活动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具有世界的眼光,具有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发展走向的能力。掌握准确的判断能力就要求我们做到胡锦涛主席指出的“要多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多了解一些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同时具有忧患意识,这是国家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他说:“今天对国际环境、中东局势的分析就是为了增强忧患意识。”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分析,他总结出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