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金匮 虚劳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金匮 虚劳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金匮    虚劳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金匮    虚劳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三讲虚劳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血痹

(一)血痹成因及轻证的证治

[原文]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

[提要] 本条论述血痹的病因及轻证的治法。

1.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感风邪,阳气痹阻,血行涩滞。

2.治则:通阳行痹。

3.治法:针引阳气,通阳行痹。

(二)血痹重证的证治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①.病机:气血营卫不足,外感风邪,阳气痹阻,血行涩滞,肌肤失养。

②.主症:身体麻木不仁。

③.治则:益气和营,通阳行痹。

④.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⑤.血痹与风痹的鉴别:血痹以麻木为主,风痹以疼痛为主。

虚劳

虚劳病是由于过度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患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本篇所论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以及虚劳兼风和虚劳挟瘀等证型,但重点是阴阳两虚;治法方面虽有补气、益血、温阳、滋阴之别,而重点在于调补脾肾。

一、虚劳辨证

1.阴血亏虚证

[原文]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4)

[提要] 本条论述阴血亏虚的虚劳脉证。

阴血亏虚的虚劳脉证:面色淡白无华,口渴,气喘,心悸,脉浮大无力。

2.气血亏虚证

[原文]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提要] 本条论述气血两虚的虚劳脉证。

气血两虚的虚劳脉证:短气,里急,少腹满,小便不利,面白,目瞑,衄血,脉沉弦无

力。

3.虚劳与季节的关系

[原文]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6)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脉证及虚劳与季节的关系。

虚劳的脉证:手足烦热,前阴寒冷,滑精,两腿酸软消瘦,不能行动,脉浮大。

虚劳与季节的关系:虚劳阴虚内热症状往往春夏加重,秋冬减轻。

4.肾虚无子证

[原文]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7)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无子的脉证。

虚劳无子脉证:精清如水,冰冷如铁,脉浮弱而涩。

5.虚劳盗汗证

[原文]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9)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盗汗的脉象。

虚劳盗汗的脉象为脉细弱。

6.辨三种不同的虚劳证

[原文]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10)[提要] 本条论述三种虚劳病的辨证。

精气内衰证:其特点是脉大无力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虚寒证:其特点是脉大无力而肠鸣。

虚热证:其特点是脉大无力而见瘰疬。

7.脾肾阳虚证

[原文]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11)

[提要] 本条论述脾肾阳气虚衰的虚劳脉证。

脾肾阳衰的虚劳脉证:疾行则喝喝而喘,手足逆冷,腹满便溏,饮食不化,脉沉迟无力。

8.精血亏损证

[原文]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12)

[提要] 本条论述精血亏损虚劳的脉象。

精血亏损的虚劳脉象为革脉。

二、虚劳脉象

[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病的脉象纲要。

虚劳的主脉:脉大和脉极虚。分别代表阴虚(阴虚阳浮,脉大无力)、阳虚(精气内伤,阳气亏虚,无力推动)两种虚劳病的基本类型。

三、虚劳证型

1.阴阳两虚证

(1)阴损及阳证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8)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遗精证治。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2)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腹痛证治。

[原文]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馀依上法。(14)

[提要]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气虚偏甚的虚劳腹痛证治。

2.阳虚证

[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5)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提要] 本条论述肾阳不足的虚劳证治。

3.阴虚证

[原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17)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窮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阴虚失眠的证治。

4.虚劳兼风证

[原文]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16)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窮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兼风证的证治。

1.病因病机:气血阴阳不足,外感风邪。

2.主症:分两类:一为气血两虚症状,如面色苍白、食少纳呆、气短喘急、头晕目眩、腰背酸痛、妇女不孕;一为风邪为患所表现的症状,如骨节疼烦、腰背强痛、头痛等症。

3.治则:补益气血,祛风散邪。

4.方剂:薯蓣丸。(四物、四君子;山药、大枣、阿胶、干姜、神曲、豆卷;麦冬、杏仁;柴胡、桔梗、白蔹、防风、桂枝)

5.虚劳挟瘀证

[原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18)大黄蜇虫丸方:

大黄十分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蜇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虻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合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干血的证治。

四、仲景治疗虚劳病特点

从脏腑而言,仲景尤其重视脾肾两脏,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所寄之处;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补益脾肾,是虚劳的治本之法。所谓“先天之治法阴阳,后天之治本血气”。

从证型上,重视阴阳两虚。治疗虚劳病的方剂共七首,有三首是论阴阳两虚证。

从性味上,侧重甘温扶阳本篇除附方外,治疗虚劳病的方剂共七首。虚劳阳虚者,症见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宜八味肾气丸温补肾阳;虚劳阴虚者,症见心烦、失眠,治宜酸枣仁汤养阴清热,除烦安神;虚劳阴阳两虚者,可分别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治疗。其中肾阴亏虚,阴损及阳的失精,宜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固涩精液;脾胃阳虚,阳损及阴的腹痛,宜用小建中汤甘温健中,调和阴阳;若气虚明显者,宜用黄芪建中汤健中益气;虚劳兼风者,治宜薯蓣丸扶正祛邪;虚劳挟瘀者,治宜大黄蛰虫

丸去瘀生新。上述诸方,多数属甘温之剂,可见仲景治疗虚劳侧重甘温扶阳。

总结: 病因病机——营卫气血不足,复感外邪,阳气痹阻,血行涩滞

主症——肌肤麻木不仁

轻证——针引阳气

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

脉象总纲——脉大、脉极虚

阳虚腰痛——肾气丸

阴虚失眠——酸枣仁汤 阴损及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阴阳两虚 中焦阳虚,阳损及阴——小建中汤 阴阳两虚,气虚偏甚——黄芪建中汤

虚劳兼风——薯蓣丸

虚劳挟瘀——大黄 虫丸

其他

1、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提要] 本条论述百合病的正治法。

1.病机:阴虚内热。

2.症状: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3.治则: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4.方剂:百合地黄汤。

2、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5)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提要]本条论述虚寒肺痿证治。

1.病机:肺气虚寒。

2.主症:多唾涎沫,头目眩晕遗尿,小便频数。

3.治则:温肺复气。

4.方剂:甘草干姜汤。

证治 证治 虚劳 血痹

3、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提要]本条论述虚热咳喘证治。

1.病机:阴虚内热,虚火灼肺,肺气上逆。

2.症状:咳嗽,咽干不利,舌红少津,脉细数。

3.治则:养饮清肺,化痰降逆。

4.方剂:麦门冬汤。

4、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胸痹虚、实证的不同治法。

1.病机:实证为胸阳不振,气逆饮阻;虚证为中焦阳虚,虚寒上逆,痹阻胸阳。

2.主症: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心中痞,胸满,胁下之气上逆冲心。此外,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兼有腹部胀满,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人参汤证兼有四肢不温,倦怠乏力,胃脘冷痛,语声低微,大便溏薄,舌淡,脉迟无力。

3.治则:实证治宜通阳散结,泄满降逆;虚证治宜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4.方剂:实证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虚证用人参汤。

5、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取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提要] 本条论述血虚内寒的寒疝证治。

1.病机:血虚里寒。

2.主症:胁腹拘挛疼痛,其痛绵绵,喜温喜按。

3.治则:养血补虚,散寒止痛。

4.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

6、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5)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芎穹半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提要] 本调论述肝脾不和的妊娠腹痛证治。

1.病机:血虚肝郁,脾虚湿滞。

2.主症:少腹拘急,绵绵作痛,急躁,浮肿。

3.治则:养血调肝,健脾利湿。

4.方剂:当归芍药散。

7、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7)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提要] 本条论述妊娠小便难(子淋)的证治。

1.病机:血虚有热, 气郁化燥。

2.主症:小便量少,淋沥涩痛。

3.治则:养血润燥,清热利尿。

4.方剂:当归贝母苦参丸。

8、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9)

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芎各一斤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提要] 本条论述血虚湿热的胎动不安证治。

1.病机:肝血不足,脾失健运,血虚湿热。

2.主症:胎动不安,时时腹痛,带下黄稠,舌苔黄腻。

3.治则:养血健脾,清化湿热。

4.方剂:当归散。

9、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4)

芎归胶艾汤方:

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提要] 本条论述胞阻的证治。

1.胞阻是指妊娠腹痛与下血并见之证。

2.病机:冲任虚寒,摄纳无权。

3.主症:腹痛隐隐,喜温喜按,阴道出血,兼见腰酸、乏力、脉来迟弱。

4.治则:调补冲任,固经止血。

5.方剂:胶艾汤。

10、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提要] 本条论述脾胃阳衰,阴寒内盛所致的腹满痛证治。

1.病机:脾胃阳衰,阴寒内盛。

2.主症:从心胸至腹部剧烈疼痛,呕吐不能进食,且腹皮有头足样块状物。

3.治则: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4.方剂:大建中汤。

11、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6)

甘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提要] 本条论述脏躁的证治。

1.病机: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

2.主症: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呵欠连连,神疲乏力。

3.治则: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4.方剂:甘麦大枣汤。

五、亚健康

1、概念: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e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是一组以长期持续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头痛、咽喉痛、肌肉关节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一组征候群,体格检查和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CFS多发于20~50岁年龄组,以女性多见。

健康标准:WHO于1947年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善状态。”1989年又增加了“道德健康”。其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形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亚健康状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提出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其定义为“亚健康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问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状态包括很多内容,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觉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一时难以明确病理意义的“症”,一些重病,慢性病己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

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人体衰老引起的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等都属于亚健康的范畴。

2、病因

CFS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迄今为止其病因推测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代谢紊乱、精神神经疾病有关。

朱长刚在“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谈到除病毒感染外,有人认为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即《内经》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认为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先天不足,后天“过用”;情志失调;体质因素;饮食不节;年老体虚;气候异常等。

3、临床表现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心理症状: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焦虑紧张,猜忌嫉妒,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及精力减退等。(2)躯体症状:头昏痛、沉闷,低热,目涩,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少气懒言,脘腹胁肋胀满,食欲减退,腰膝酸软,性欲减退,面部色素沉着,容颜苍老,毛枯发落等。

(3)社会表现: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4)理化检查:常无阳性结果,但部分个体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或某些免疫指标下降等。

亚健康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无器质性病变。亚健康状态者理化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但主观上都有种种不适的感觉。二是‘一增三减”。即:较早出现疲劳增加,活力、记忆力和反应能力减退。三是“六高一低”。即:出现心理和体力高负荷、高血压、高血脂、高黏滞血、高血糖、高体重和免疫能力下降的发展趋势。四是动态渐变过程。亚健康状态极不稳定,易于变化,调理得当可恢复到健康状态,任其发展可演变为各种疾病。

统计发现:据统计我国约有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俞捷,等采用问卷评定量表调查的方法,对遵义医学院的大三学生作问卷调查。结果:遵义医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总发生率为66.9% ;女生亚健康发生率高于男生,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及失眠多梦等精神和社会交际方面。

4、诊断

慢性疲劳综合症标准(美国)

I、美国诊断标准

A主要标准

1、持续性或反复性疲劳或极易疲劳,表现为:

(1)睡眠休息后不能缓解;

(2)严重时,日活动量减少≥50%。

2、排除其他慢性临床疾病,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

病、慢性或亚急性细菌感染、慢性精神病、慢性炎性疾病、

内分泌疾病等。

B次要标准:

1、症状或病史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6个月。

(1)低热或畏寒;

(2)咽喉疼痛;

(3)颈前、颈后或腋下淋巴结肿痛;

(4)不能解释的全身肌肉无力;

(5)肌肉疼痛或不适感;

(6)既往可耐受的运动后24小时全身疲劳;

(7)和病前不同的全头痛;

(8)游走性非炎性关节疼痛;

(9)神经精神症状(畏光,暂时性视盲,健忘,兴奋过

度,意识模糊,思维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忧郁);

(10)睡眠紊乱;

(1 1)症状出现呈急性或亚急性形式。

2、体征标准

(1)低热;

(2)非渗出性咽峡炎;

(3)可触及颈前、颈后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直径≤2cm 。

判断:具备A1+A2+B1中6项以上+B2 2项以上,或具备A1+A2+B1中8/项以上者,可以诊断为CFS。

5治疗

中医在于治未病。治未病的概念:,包涵“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层意思,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未病”范畴,部分经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恢复健康状态,而一部分需要药物调理,西药调理效果不佳,中医药突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调理亚健康状态有良好效果。

经方论治胸痹心痛验案五则

经方论治胸痹心痛验案五则 原创毛德西“中医之胸痹心痛,包括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等,《金匮要略》作了专篇论述。经方药简效宏,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若参之其他名方治之,常能取效如期。今择数例治验,与同道交流。”辨部位胸阳痹阻,瓜蒌薤白剂宣痹通阳1《金匮要略》将胸痹病的典型症状罗列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此由胸阳不振,阴邪上乘而致,治宜宣痹通阳,仲景拟瓜蒌薤白剂治之。使用本方的临床指征为:胸背彻痛,短气,喘息,胸部有闷憋感。病例:崔某,男,58岁。近两个月来,常感胸闷胸痛,痛甚则牵涉背部,家属拍打胸背而后舒。心电图示为:下壁及外侧壁心肌缺血。舌质略暗,舌苔薄润,脉弦细而缓。此为胸阳痹阻,血脉不畅。治宜宣痹通阳为主,佐以活瘀,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全瓜蒌15克,薤白12克,法半夏10克,赤芍10克,郁金10克,秦艽10克,桂枝6克,生姜3克,水煎服。服6剂,胸闷减轻。后加冠心苏合香丸1粒包煎,服12剂,闷痛间或发作,且不牵引背部,自述胸部较舒畅。后因食肉饺闷痛增剧,于上方去秦艽、冠心苏合香丸,加生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炒莱菔子10克,水煎服6剂,闷痛减轻,脉象转为弦滑而缓,上方去鸡内金,加陈皮10克,赤芍改为15克,服12剂,闷痛基本消失。

按:瓜蒌薤白剂的主药是瓜蒌、薤白,瓜蒌辛润,是通络开结之良药。古人指出瓜蒌能使人心气“内洞”,“内洞”就是畅快。本例有胸闷痛并欲使人拍打,这是胸阳不得宣通的表现,故选用具有疏通胸中阳气,使气血得以流通的瓜蒌薤白半夏汤,随症增入通络的秦艽、桂枝,活血化瘀的赤芍、郁金等,这样就使瓜蒌薤白的通阳宣痹作用由气分深入到血分,气行则血行,气血一活,痹阻自然消散。求病本心肾阳虚,真武汤温心肾之阳2胸痹病,虚为本,实为标,虚在阳气,以心肾阳气不足为主。心阳主通运血脉,肾阳主温化阴精,心阳虚则血脉滞而不流,肾阳虚则阴精凝而不化,均可使血脉痹阻形成胸痹。临床表现为:胸闷痛,肢冷畏寒,每遇冬季或夜间加重,治宜扶心阳,温肾阳,阳气温煦,血脉自能畅通。病例:张某,男,53岁。患者于1994年冬季发生两次心胸剧痛,每次约5~6分钟,并见四肢冷,出冷汗,心慌,心电图提示为:外侧壁心肌缺血,曾用潘生丁、消心痛等治疗,症状缓解。昨晚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4分钟左右,胸部有恐闷感,气短,手足冰凉,夜尿4次,舌体肥大,质胖嫩,舌苔白滑润。脉沉,小滞。证属心肾阳虚,血脉痹阻。治宜扶心、温肾、活血。方选真武汤加味治之,炮附子6克,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赤芍10克,生黄芪15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薤白10克,生姜6克为引,水煎服, 服4剂胸闷减轻,夜尿减少为2次。手足及舌脉症状同前。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血痹轻证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2.酸枣仁汤证与《伤寒论》栀子豉汤证均有“虚烦不得眠”,如何区别对待? 酸枣仁汤证由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上扰神明,心神不安而致“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安神明;知母养阴清热;川芎理血疏肝;茯苓宁心宁神;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栀子豉汤证为伤寒汗、吐、下后,余热未尽,内扰胸中而致,其症状亦为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泻火,泄热除烦;豆豉透邪散表。二药合用清热透邪而除烦,使余邪尽而虚烦自除。 3.何谓“缓中补虚”? “缓中补虚”即缓消淤血,淤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是虚劳干血的治法。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

虫丸主之。”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损伤,淤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淤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证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此证由虚致瘀,治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蛰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即“缓中补虚”之意。 4.简述虚劳失精的证治。 虚劳失精病机是阴阳两虚,阳虚失其固摄,阴虚不能内守。主证可见梦遗,滑精,目眩发落,阴头寒冷,少腹弦急,梦交等症。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镇摄纳,桂枝汤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阳能固摄,阴能内守,则精不致外泄。 5.试述薯蓣丸的适应证和组方意义。 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证。即由于气血阴阳俱虚,抵抗力弱,外邪容易侵犯人体致病。治疗时既不能单纯地补虚,亦不能单纯祛邪,而应扶正祛邪。薯蓣丸调补脾胃,则气血生化有源。方中重用薯蓣补脾胃;辅以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干姜、大枣益气温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再以桂枝、防风、柴胡疏散外邪,桔梗、杏仁、白敛调理气机,豆卷、神曲化湿调中,诸药合用,扶正祛邪,补中寓散。 6.大黄蛰虫丸与薯蓣丸同治虚劳,二者在治法上有何特色? 大黄庶虫丸是治疗虚劳干血的主方。治以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治以祛瘀生新,峻药丸服,以防伤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docx

精品文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 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 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 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 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 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 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 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 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 分钟,每日2~3 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 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 200~300ml (消渴患者除外), 15 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 200ml 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 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 实脾:即调补脾脏。 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王。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寸口:指脉法。金匮脉法有两种,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另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跌阳(足阳明冲阳穴)、少阴(足少阴太蹊穴)。本条寸口,是指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到,第二个“至”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阳病十八: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金鉴》云:“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 阴病十八: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金鉴》云:“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 六微:言六腑也。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 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中喝:伤暑。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目四眦:两眼的内外角。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金匮要略——第五单元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 金匮要略——第五单元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细目一胸痹证治 要点一胸痹病机 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病因病机: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脉见寸微尺弦,微脉见于寸口,可知上焦的阳气虚衰;弦脉见于尺部,可知下焦的阴寒痰浊壅盛,上虚则阴寒痰浊自下乘之,阻闭胸阳故见胸痹心痛。由于上焦阳虚,水气痰饮等阴邪便乘虚而居于阳位,故导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不通则痛,故云“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要点二类证鉴别 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阴邪阻滞,胸背之气痹而不通所致。阳微阴弦中阴弦是为尺脉弦,尺脉主下焦,脉弦主阴寒太盛,痰浊内停。阳微指寸脉微,寸脉主上焦,微脉主阳气不足,胸阳不振。血痹者其病机是阴阳倶微,营卫气血不足。寸口、关上微为阳气不足之脉,尺中小紧为感受外邪之象。 要点三胸痹主证 瓜蒌薤白白酒汤证 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 病因病机:寸口沉取而迟,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之象;关上出现小紧,是中焦(胃)有停饮,阴寒内盛之征;上焦阳虚,则痰饮上乘,以致阴邪停聚于胸中,故有此种脉象。病机皆由“阳微阴弦”,阳虚邪闭而成。阳虚邪闭,胸背之气痹而不通,故胸背痛而短气;胸背之气痹而不通,势必影响肺气不能宣降,故喘息咳唾。 证候:“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是胸痹病的主证,而其中“胸背痛,短气”是辨证的关键。 辨证:上焦阳虚,痰饮上乘,胸阳痹阻不通。 治则:化痰散结,宣痹通阳。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 要点四胸痹急证 薏苡附子散证 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病因病机:本证由于阳气衰微,阴寒痰湿壅盛,阳气不伸,胸阳闭塞,可见胸中痛剧;阳气不达四肢,见四肢逆冷。 证候:胸中痛剧,四肢逆冷,尚可见舌淡苔白而滑,脉象沉伏,或涩,或微细而迟,或紧细而急。 辨证:阳气衰微,阴寒痰湿凝滞胸中。 治则:温阳化湿,开痹以缓急痛。 方药:薏苡附子散。 细目二心痛证治 要点心痛急证 乌头赤石脂丸证 原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第1页

金匮 虚劳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三讲虚劳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血痹 (一)血痹成因及轻证的证治 [原文]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 [提要] 本条论述血痹的病因及轻证的治法。 1.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感风邪,阳气痹阻,血行涩滞。 2.治则:通阳行痹。 3.治法:针引阳气,通阳行痹。 (二)血痹重证的证治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①.病机:气血营卫不足,外感风邪,阳气痹阻,血行涩滞,肌肤失养。 ②.主症:身体麻木不仁。 ③.治则:益气和营,通阳行痹。 ④.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⑤.血痹与风痹的鉴别:血痹以麻木为主,风痹以疼痛为主。 虚劳 虚劳病是由于过度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患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本篇所论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以及虚劳兼风和虚劳挟瘀等证型,但重点是阴阳两虚;治法方面虽有补气、益血、温阳、滋阴之别,而重点在于调补脾肾。 一、虚劳辨证 1.阴血亏虚证 [原文]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4) [提要] 本条论述阴血亏虚的虚劳脉证。 阴血亏虚的虚劳脉证:面色淡白无华,口渴,气喘,心悸,脉浮大无力。 2.气血亏虚证 [原文]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提要] 本条论述气血两虚的虚劳脉证。 气血两虚的虚劳脉证:短气,里急,少腹满,小便不利,面白,目瞑,衄血,脉沉弦无

4.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精选、)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

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1)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1)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1) 【摘要】胸痹心痛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最为重要,标实以痰浊气滞尤为多见。胸痹心痛关乎五脏,与心肾关系尤为密切。滋肾通阳是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多选阴阳相配,相辅相成的药对,并且注重灵活化裁经方,疗效满意。 【关键词】胸痹;心痛;辨证论治 中医学辨治胸痹心痛理论肇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成系统而日臻完善。细品前贤诸家论述,如饮佳醇,久而弥香。笔者不揣鄙陋,结合个人六十余年临床心得,现将辨治点滴体会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病因病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历来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也与辩证法内因论相符合。胸痹心痛病证的发生,首先当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衰弱,气血阴阳亏虚等;其中尤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为要其次邪气对疾病发展转归亦有一定影响,如阴寒凝滞,瘀血内阻,痰浊气滞;其中尤以痰浊气滞为要。 宗气不足是病之因宗气乃积于胸中之气,《灵枢?五 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清?张志聪指出“大气,宗气也”,宗气作为胸中大气,具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作用。可见心、肺皆在胸中 大气包举之中,其宣通气血、敷布津液之原动力实赖此气。肺叶布举,主司呼吸,朝百脉以助心行血。宗气之“走息道,贯心脉”实际上是通过激发心肺阳气而温心脉、行气血以维持正常心律、心率和心力。“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过程和现代医学心肺间循环及冠脉循环相类似。故胸痹心痛之证,除了心脉痹阻之胸闷、胸痛外,还常见肺失宣降之憋气、喘息等症。故宗气不足是胸痹心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心阳亏虚是病之本《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 治第九》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则,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后世医家认为邙日微”即关前之寸脉微,为上焦阳气虚;“阴弦”指关后之尺脉弦,为下焦阴邪盛。因本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体质由盛转衰,阳气逐渐减弱,加之社会压力,环境因素,家庭负担等致七情内伤,阳气日耗。诚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言“人年五十以后,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渐退”。结合数十年临证实践,笔者亦认为在诸阳气中,心阳尤为关键,因为心阳的推动作用是维持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基 本动力,若心阳亏虚,则血液运行无力,滞而成瘀,阻滞脉络, 甚至痹阻心脉。故心阳亏虚是胸痹心痛发生的直接原因 肾元匮乏是病之根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阳育元阴。 心的功能活动都必须以肾间命门之火为原动力。命门火衰,不能上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 目录 王雪华简介 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 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 07 第一篇:概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 12 第一篇:小结: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 16 第三篇:概述: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 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 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 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 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 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 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体会.

19益气通络法 本法刘老常用于面神经麻痹。刘老认为:“建中央以运四旁”在于气,“培后天以养先天”在于精。中气一壮,百脉贯通,气行则麻木自已,养正则滞着自除。故刘老立益气通络法,用此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甚捷。面神经麻痹属中医“中风”范畴,即《金匮要略》所云“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之证。如治1例产后气血两虚、营卫失从的患者,出血、流汗过多,腠理空虚,抵抗力弱,风邪乘虚而入,损伤络脉,以致面瘫口歪,眼闭合不全,麻木不仁,口水不收。治 宜益气健脾,疏风通络,方用黄芪四君健脾以益其气,归芍二至养阴以活其血,三五七散(淮山药、枣皮、附片摄纳肾阳以固其根本,全蝎、蜈蚣疏风通络以治其标。《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外用蓖麻仁30g ,研细,鳝鱼血调敷患侧面部。服药14剂,口眼歪斜明显好转,以六君子汤合三五七散而收功。此诸药相配,以扶正为主,培后天以养先天,所谓“滋苗者必溉其根”是也。 (收稿日期:2009-11-25 编辑:蔡铁如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 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体会 盛小刚,潘光明,赖仁奎,吴瑜,郑朝阳(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摘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是中医学对冠心病病机和治疗的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广东省中医院根据其理论和经方,结合现代疾病的变化,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经验。 [关键词]胸痹;心痛;《金匮要略》;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22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951X (201008-0015-02 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或 狭窄而致冠状动脉供 血不足,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改变。近代医家金寿山认为,《金匮要略》之胸痹即冠 心病心绞痛。笔者以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中的理论、经方为指导,结合现代疾病的变化,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要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体会略述如下。1“阳微阴弦”为胸痹之基本病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指出了“阳微阴弦”为胸痹之基本病机,亦提示了本病为本虚标实的特点。心主血,血脉通利,环流不息,全赖于心之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一旦心之阳气不足而生内寒或阴寒实邪上乘阳位,则“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 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素问·调经论》,不通则痛,故发为胸痹心痛。概言之,本虚为心胸阳气不足,标实则为寒痰冷饮。痰是病理性产物,脾运不健,精微不摄,虽易产湿酿痰,然肝胆热盛,煎

中医内科虚劳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 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中医药在调理阴阳、补益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清代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结合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禀赋薄弱,因虚致病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密切相关。或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或胎中失养,孕育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禀赋薄弱。先天不足、禀赋薄弱之体,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形成久病不复的状态,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虚劳。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适当的劳作,包括脑力及体力的劳动,为人的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烦劳过度则有损健康,因劳致虚,日久而成虚劳。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久则形成虚劳。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久则形成虚劳。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TCD 编码BNX020) 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ICD-10 编码I20.902)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美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肋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脘痛的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证候。 2、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相鉴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发作时的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芳香温通。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饪(rè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1.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2.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3.几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sh殊),也有的读作(jin 今)。 4.中暍:即夏季之伤暑,外感暑热之邪,多有挟湿。 5.疮家: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的病人。 6.湿家:久患湿病的人,意指素体脾运不健之人,易招外湿致病。 7.湿痹:痹,闭也。指湿邪留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8.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法。 9.日晡所:日晡,为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日晡所,即指午后,或傍晚时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