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精准资助——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新理念

精准资助——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新理念

精准资助——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新理念摘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精准资助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家庭在经济上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帮助,真正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精准资助的工作理念使高校资助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为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提高资助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学生资助资助育人工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不断完善国家资助体系,保障每一个学生顺利入学,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健全高校资助政策体系,更是重中之重。”精准资助”理念的提出,对高校与家族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精准对接”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使得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在发展、推进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让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在新的发展阶段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符合社会期待。

一、高校“精准资助”的新背景

我国2007年发布的《国务员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曾指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是一件促进教育公平的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李克强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也决不让一个家庭因为孩子上学而

陷入困境。”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高校国家奖学金颁奖大会上强调:“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扶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不会改变。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不会改变。”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习近平在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一系列扶贫方针政策。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学生资助工作整体布局中,更是将”精准资助“的理念贯穿始终。可见,”精准资助”的新理念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新重点。

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新情况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时指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全覆盖”;其次,要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努力实现“精准资助”;第三,要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努力融入“立德树人”。由此可见,“精准资助”这一方针给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共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81.82万人次,资助金额955.84亿元,比上年增加107.87亿元,增幅12.72%。资助类别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应征入伍、师范生免费与补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资助金额、资助人数、资助类别都创历史

新高。也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全国高校全方位、全覆盖的资助体系。

表1 2016年普通高校大学生资助资金落实情况

此外,报告明确指出,2016年,教育部全面推进以对象精准、力度精准和发放时间精准为重点的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全面、准确、及时地把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精准资助”已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新方向、新内涵。

三、高校“精准资助”的新困惑

(一)“大数据”是否是“真数据”

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大发展,资助工作也处于“大数据”时代。为加快推进“精准资助”的进程,相关部门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平台”接收、汇总、上报信息。由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认定工作面临两个弊端:一是学生信息的采集基本来源于由学生本人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申请书,特

别是大一新生,真实性无法考察。二是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消费情况,从吃穿用来考量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是涉及学生生活隐私,背离“隐形资助”,再来现在家庭“再苦也不苦孩子”的观念也经常导致结果“失真”。如何使“大数据”变成“真数据”,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一大难题。

(二)如何区别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与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精准扶贫”和“精准资助”严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受到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支持。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扶贫办发布的皖教助【2016】5号文件《关于做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本专科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并执行最高资助标准,同时优先享受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和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在评议过程中,建档立卡学生直接认定,不需参与评议。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需要过本人申请——民主评议——民主公示的程序申请认定剩余名额。如何区别对待,既保护学生的隐私,又有效的实施了民主评议,是当前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难题。

(三)“感恩教育”与“拜金主义”的对峙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也有一定的成效。随着信息时代的膨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趁虚而入。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对各类信息缺乏成熟的辨识能力,容易受到“负能量”信息的侵蚀,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出现攀比心理。“他申请了我也要申请”、“他有我也有”的思想屡屡出现,

不理解国家和学校资助的内涵,严重干扰了资助评审工作,增加了资助育人的困难。

四、高校“精准资助”的新方向

(一)精准认定资助对象

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实现“精准资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精准认定资助对象。根据现行规定,学生在申请认定时,须提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加盖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学校再根据该生的日常经济支出、在校表现等信息对其困难等级进行认定。显然,这样的认定方式规范性有余,但真实性、精准性不足,缺少对贫困生认定中各种细节因素的考虑。因此,进行精准认定,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合理运用大数据,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构建银行、教育、民政、基层等部门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可以直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成员工作情况,个人消费能力、及健康状况等,认定贫困等级,提高资助的精准度。

2、深入开展资助“百千万”走访。对于已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扶贫台账,精准确定帮扶对象。对享受资助情况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可以通过电话走访、“致家长一封信”、实地家访等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地实地考察。做到“多听一听”、“多看一看”、“多走一走”,深入调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家庭受灾情况,或突发意外事件等,对所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复核,为进一步做好精准认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丰富“精准资助”的形式和内容

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是通过“奖、助、贷、勤、补、减、缓”等形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各类问题,比如,助学金的覆盖比例最大,涉及人数最多,下发比例通常是按各系部、班级的人数划分,但是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各系、各班平均,这就有可能出现有的班级贫困生数量多,造成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无法享受资助,而有的班级贫困生数量少,一些不该获得资助的同学,根据硬性分配的比例反倒拿到了资助。因此,为保证“精准资助”的有效实施,需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资助形式。可以进一步细化校内资助项目的内容,设立大病、自然灾害等突发因素造成的经济困难。也可以广泛吸引社会资助,通过校企合作、设立企业奖学金等。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深化资助育人功能,是高校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目标任务。当前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多的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资助,对学生精神层面的资助相对欠缺。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紧紧抓住“培育和中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理念,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在实际实施中,可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享受资助权利时,完成相应的义工学时,付出相应的劳动。或者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也可多增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型岗位,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自信、自识和自我发展,最终达到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育人目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