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后所镇中学赵和云

内容提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特有的一个概念,学会理解意境是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过程,需要我们的教师坚持围绕“三维目标”,引领学生加强诵读,激发想象,再现内容,体会情感,一步步完成对古诗词意境的领悟和体会。

关键词:意境三维目标诵读感悟升华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短小的形式、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世界艺术长廊的一朵奇葩。对于青少年学生,古诗词学习无疑是理解和提高母语运用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要求分散在“阅读”各条中,即“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和“背诵优秀诗文80 篇”。因此,在初中古诗词的学习中,众多的师生都将古诗词的学习定位为背诵默写和简单的理解上,对意境的探讨往往浅尝辄止。这种功利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不仅不能充分领略古诗文化的魅力,还失去了全面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大好机会。因此,本文试从意境教学的角度,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作一探讨,以正方家。

一、理解概念,培养能力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特有的一个概念,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因为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被一些教师作淡化处理。其实,意境并不神秘。那么,什么是意境呢?笔者以为,所谓意境,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来抒发感情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景即是情,情即是景”就是最好的概括。意境同样包含旧有的“中心思想”的基本含义,另外还多了一层“交融”的含义。也就是说,意境难理解,难就难在这景里怎么就有了情,而情里怎么就有了景呢?“诗言志” ,这里的志,就是情感、态度、立场和观点。情不离景,景不离情,这就是“交融”的含义。

在实践中,笔者一般从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和探

讨,充分理解意境这一概念。试比较下边三段诗文:

(1)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打油诗)

(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民谚)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第一则纯用白描,表现雪中之景;第二则对雪景的概括描写中隐含喜悦之情;第三则则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对照之下,高下立判。马致远的这一散曲之所以被称为“秋思之祖” ,绝对不是偶然。“枯藤老树昏鸦”是晚归图,“小桥流水人家”是家居图,“古道西风瘦马”是孤旅图,咋看上去,就只是三幅图景而已。细细品味,作者的匠心之思让人拍案叫绝。鸟有巢,人有家,晚归、家居相互映衬;孤旅图则极尽凄怆——鸟雀和别人都有所归依,只有旅人,还在漂泊不定。

这一组合,旅人之悲跃然纸上。“小小的一片云……请你歇歇脚,暂时停下来。” 稚嫩的童音在我们耳边回响,疲惫的旅人啊,歇歇吧。“鸡鸣早已看天,将晚不能投宿”,千年之下,我们还是不由得鼻子为之一酸。接下来,“断肠人”一句轻轻一点,作者告诉我们,旅人停不下来,也不能停下来。为什么?生活里,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不得已,这样那样的不得已,就像一条条无形的鞭子,在每个人的身后催打,我们都有停不下来的时候。交代不多,一个“断肠” ,凝练,概括。不论什么人,不管什么事,只要是有心人,就可能有“断肠”的经历,就可能为“断肠人”嘘嘘不已。什么是共鸣?这就是。什么是好诗文,这样能打动人的就是。再读这首诗,哪句是情?哪句都是。哪句是景?句句有景。景含了情,情化了景,情与景密不可分,这就是意境。

我们还可以再用很多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体会意境这一概念。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对登高的时间、机缘、过程等只字不提。就是所见所闻,作者也不是详细描绘,而仅仅展现了“不见之景”。这“不见”,正表现出诗人的孤傲和冷僻,“怆然涕下” 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天地悠悠,孑然独立是景,但是,又何尝不是情?情景相生相合如此,也难怪千古传诵,不绝于耳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自然明白: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铺垫,决定了今后所有古诗词教学的基调,教师应该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体会。

二、诵读感知,感悟积累

有了知识和能力作为认知的基础,诗词意境的的感悟就可以真正开始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中徜徉了。在这一阶段,诵读、感悟、积累、就是教学的常规活动了。

读是悟的基础。读,要求学生能正确处理古诗词的朗读节奏,把握诗词的内在韵律,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出音乐美。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可见诗歌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和音调体现出来。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好诗韵自用得好,能给人以宛转自然的韵律美感受,也能恰当地表现诗的内容和情感的律动。诗的节奏主要体现在音节之间的粘合上,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厚积而薄发,有了学生个体对诵读能力的铺垫,教师再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强化学生诵读的能力和意识。随着诵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

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悟是读的升华。古诗词篇幅短小,用语凝练,往往在极小的篇幅里含蕴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悟需要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基本内容以及思想感情。理解古诗词的含义,需要不断丰富文学和文化常识,需要掌握重要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概况,需要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更需要体会诗词的多种写作方法及语言含蓄隽永的特点,这些都需要师生坚持积累。诗词的题材内容只需要进行粗略的分类,如乡愁、边塞、咏物、山水、田园、别离、哲理、抒怀等等,为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即可。理解诗词表达的感情,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适当教会学生一些套路,如乡愁诗可能思乡、思亲、感叹漂泊,边塞诗可能颂忠、颂勇、揭露残酷,抒怀诗可能叹时、叹

世、表达观感。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不断丰富其内容,是不难进行简单的理解的。

想象是领悟的灵魂。没有想象的诗词是不可思议的,离开想象理解诗词同样寸步难行。作为初中生,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词,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诗歌的阅读和欣赏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去再现作品表达的内容。诗歌不单单是现实的记录,它无穷魅力的源泉是想象。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活生生的形象,将作品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景进行再现,需要读者创造性地再现诗词的内容,更需要读者创造性地再现诗词的内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奇丽的景致,让后人叹为观止,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要同时看到孤烟和落日,那是不现实的,根据诗歌内容,落日毫无疑问属于想象的场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没有丰富的现象更是不可思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样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文学创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更是阅读和欣赏离不开的手段。“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

向日金鳞开”,据说王安石老先生曾批评过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阳光?”其实,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和讲求真实的科学之间的区别。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想象,进行艺术的欣赏也是不可能的。

三、陶冶情操,升华感情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如何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古诗词教学的的一项重要目标。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认为最为棘手的就是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欠缺火候,觉得难以操控。的确,要初中生,尤其是从小学刚升上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在排除诗词写作技法的障碍之外,要尝试理解非

常陌生的历史生活,更要理解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风格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学生的不成熟,使他们的自主和探究学习增添了很多困难,也使我们的很多教师试图绕过体会意境这一“拦路虎”,因而将之简单化,甚至是大力淡化,这是完全不可取的。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的判断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只是难以进行

深入细致的剖析。不奢望学生一学就懂,一想就会,科学引导,不断提高,是教会学生赏析诗词意境的基本诀窍。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是可行的。

情景交融,了解了景,对情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所描写的景物能区分是乐景还是哀景,理解常见意象的代表意义,对典型景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能分析、整理、归类和积累。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实现的可能。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亲近自然、爱家爱民爱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等等,可以通过对诗词的赏析逐步完成,这里不作赘言。对于一部分学生体会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就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如爱情诗、隐逸诗、别离诗、思乡诗。对于爱情诗,教师需要把握的是“纯洁”和“美好”,要让学生知道,美好的爱情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方面,但中学生不能谈恋爱;隐逸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隐居不仕,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性格原因,现代社会提倡亲近自然,勇敢地做时代的弄潮儿,不提倡隐居和知难而退;别离诗和思乡诗,要让学生明白古人重土难迁是由于生活状况、交通条件和人的寿命等因素的影响,生离往往可能就是死别,现代社会则提倡“好男儿志在四方”。

总之,古诗词意境的学习是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浅尝辄止,要

求学生只要能完成背诵默写任务和进行诗句表层含义的理解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淡化和绕过的做法更不可取。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学好古诗词,为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教学中,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强诵读、不断积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做到深入体会,厚积薄发,意境的教学不难事半功倍。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就从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教学体现以读为本、抓住诗眼是关键、巧妙提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几方面来谈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及做法。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 目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主要是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让学生死记名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就感到枯燥。没有学习的欲望,更别谈体会古诗词的美。那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呢?我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 优秀的诗歌作品,蕴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练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对初中学生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字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应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古诗词中的语言精练,一个字表达出无数意境,无数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可见作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论语】(春秋鲁国·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doc

“关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 ,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 ,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 1904 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 ,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 , 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 ,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 ,从而忽略了诵读 ,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 ,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但通观全局,由于目前高考、中考等通行的书面考试不便检验,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 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 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 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 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 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 华,弃其糟粕。。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 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 学新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 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 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 七年级上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古诗词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吸收成功经验,列出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企盼能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成因对策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轻视诵读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利用多媒体随画面和音乐讲解,有的用机器代替了人读,学生读读写写,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顿悟的高度。如笔者听过一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大谈此人的心理境界上,而忽略了品读涵咏,不能说这不是一种遗憾。 2.照搬教学参考。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阐释要遵循文学作品的读解规律。随着新的科学的读解方法的确立,教师在阅读诗词时更注重对诗词自身的鉴赏,不再把诗词当作政治的拷贝,作一一对应的机械分析,但是有些时候还不能完全排除以前教参的影响。比如有教师在教《陋室铭》时,对“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的还是解释为“统治阶级的靡靡之音”。 3.忽视激趣学生。由于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是“扫清文字障碍”,学生会翻译诗句大意、会背诵,即算完成教学任务。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的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初中学生思想感情并不贫乏,但知识储备不够丰厚,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不高,而诗词语言本就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易理解,文学素养不高造成学生阅读古诗词时有诸多障碍。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不同诗人或不同诗风的比较,那么必然造成更大的困难。 2.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生活阅历的有限也是初中学生难以亲近古诗词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初中生活基本上就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他们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有限。而古诗词却是跨越千年,纵横万里,诗人的万千情怀凝聚着人生的感悟,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无法领悟。因此,生活阅历的有限学生也就很难和文人们引起共鸣了 3.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的干扰着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枯燥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变相的唯“成绩独尊”论使“教—学—考”间产生了过多的应试情绪。 三、改变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对策 1.进行美读训练。美读即深入到诗词所呈现的情感意境中,用适合诗词感情基调的速度、语调等进行朗读。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词人主体情感突出的诗篇,很适于美读,笔者一开始就用美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对该词跌宕变化的情感有个初步的了解。进入到对局部的赏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句段的朗读,体味其中情感。比如“醉里还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传达出跌宕激动的情绪。读的时候要注意一句一顿,语速中等,语调豪迈而凝重,充分表达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杀敌收复失地的英雄壮志。这种朗读才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用语音的外壳体现语言的内涵。最后,在局部把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引语】古是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译的误区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心境意境意象 正文: 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人们往往对、宋词、元曲倍加赞赏。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2001年修订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了大量炙人口的诗词,并基本上要求背诵。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 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 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

“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档资料

“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法”的简称。古诗词因为篇幅 短小,容易操作,便于“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界已经被许多专家 认可,被许多一线教师采用,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种 方法。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 进行系统的优化学习,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价值,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合理选择群文素材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前提条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诗词文本,如此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对于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该如何进行选文,如何设计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 行尝试。 首先,依人选文。 以作者为角度,合理选取群文素材,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组文思路。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他的思 想状态、人格心境、个人追求都会发生改变,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有 效地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者,建构起立体的诗人形象,从而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例如,初中阶段人教版教材分别选入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武陵春》。李清照的词作最能反映她不同阶段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建 构起一个立体全面的李清照,在群文阅读课中,不妨设计“一词一世

界”的议题,选择李清照三个不同阶段的词作,反映少女时期自由快 乐的《如梦令》,体现初为人妇时与爱人离别后相思闲愁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及?历国破家亡,已是天命之年时写作的满是凄苦悲痛的《武陵春》进行群文阅读。三首词反映的是三种社会状态, 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三重世界。选用这三首词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分析诗词。 再如人教版八年级把杜甫的《望岳》和《春望》编在一起,杜甫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 读,设计“‘望’字背后的诗史”的议题,让学生对比阅读这两首诗,了解两首诗歌中作者不同的情怀。《望岳》中表现了年轻时杜甫积极 入世的冲天豪情壮志,而写作《春望》时作者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岁 月的洗礼,此时的作者青春不再,早已没有了“会当凌绝顶”的激情 澎湃,他用自己凝重的笔如实地记录描绘那个满目疮痍的社会,并将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融于笔端文字之中。透过两首诗,可以了解作者、了解当时的社会。 其次,依材选文。 古代诗词的题材选材丰富、视野广泛。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 我们常常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 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羁旅思乡诗等。每个题材中,不 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际遇,所体现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按照题材分类,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同一题材作品有深入的认识。 送别诗一直备受古代文人墨客青睐,这些在分别时写出来的诗

(完整版)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大全(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部古诗词汇总 七年级上学期: 课内: 《观沧海》曹操《次北固ft下》王湾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客路青ft外,行舟绿水前。水何澹澹,ft岛竦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天净沙.秋思》 孤ft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马致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枯藤老树昏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小桥流水人家,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 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 《龟虽寿》曹操《过故人庄》孟浩然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绿树村边合,青ft郭外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破ft寺后禅院》常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杨花落尽子规啼,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闻道龙标过五溪。 ft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我寄愁心与明月,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泊秦淮》杜牧 君问归期未有期,烟笼寒水月笼沙, 巴ft夜雨涨秋池。夜泊秦淮近酒家。 何当共剪西窗烛,商女不知亡国恨,

却话巴ft夜雨时。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一曲新词酒一杯,莫言下岭便无难, 去年天气旧亭台。赚得行人空喜欢; 夕阳西下几时回?正入万ft圈子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一ft放过一ft拦。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梦令》李清照《观书有感》朱熹 常记溪亭日暮,半亩方塘一鉴开, 沉醉不知归路。天光云影共徘徊。 兴尽晚回舟,问渠哪得清如许? 误入藕花深处。为有源头活水来。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七年级下册(课外) 《ft中杂诗》吴均《竹里馆》王维 ft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179608838.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后所镇中学赵和云 内容提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特有的一个概念,学会理解意境是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过程,需要我们的教师坚持围绕“三维目标”,引领学生加强诵读,激发想象,再现内容,体会情感,一步步完成对古诗词意境的领悟和体会。 关键词:意境三维目标诵读感悟升华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短小的形式、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世界艺术长廊的一朵奇葩。对于青少年学生,古诗词学习无疑是理解和提高母语运用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要求分散在“阅读”各条中,即“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和“背诵优秀诗文80 篇”。因此,在初中古诗词的学习中,众多的师生都将古诗词的学习定位为背诵默写和简单的理解上,对意境的探讨往往浅尝辄止。这种功利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不仅不能充分领略古诗文化的魅力,还失去了全面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大好机会。因此,本文试从意境教学的角度,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作一探讨,以正方家。 一、理解概念,培养能力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特有的一个概念,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因为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被一些教师作淡化处理。其实,意境并不神秘。那么,什么是意境呢?笔者以为,所谓意境,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来抒发感情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景即是情,情即是景”就是最好的概括。意境同样包含旧有的“中心思想”的基本含义,另外还多了一层“交融”的含义。也就是说,意境难理解,难就难在这景里怎么就有了情,而情里怎么就有了景呢?“诗言志” ,这里的志,就是情感、态度、立场和观点。情不离景,景不离情,这就是“交融”的含义。 在实践中,笔者一般从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和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 措施 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中国的古诗词承载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学习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品味人生,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受到陶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中流传一句顺口溜,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文言文因为离我们年代久远,拗口难懂而让学生敬而远之。而教师极其模式化的教学更是雪上加霜,文学常识介绍、正音、节奏、朗读课文、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是练习巩固。这一套模式化的教学流程下来,让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想说爱你真的是不容易。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老师生怕学生不能理解诗词的意境,掰开了、揉碎了的讲,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雅致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漫步在古典文学的长廊里,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一)、读中悟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仅凭对词、句的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很难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为对诗歌的学习朗读和背诵是最重要的,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独有的韵味。不过,要想让学生读的好,读出自己的

体悟,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几点一定要学生注意:一是朗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放开声音尽展情怀;二是要注重诗词的节奏和重音;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读的形式也应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自读,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歌字面意思。小组讨论疑难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全班讨论质疑。由难而易、由浅入深的一遍遍朗读,让学生在质疑和探讨中充分思考和想象,学生在熟悉了内容的同时,也会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对文章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过死记硬背和教师的生硬讲解。(二)、抓住“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就是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s:.cssyq.c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句子,往往是诗人复杂而深刻情感的凝聚,在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诗词之眼加以点拨、启发,就可以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联想,从而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一位教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就是这样设计的:师: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生:“壮”。师: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词的结句“可怜白发生”,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语气平缓哀婉,感情一下子从巅峰跌落低谷,从雄壮转入悲壮。这首词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雄壮?生1:“八百里分麾下炙”。生2:“五十弦翻塞外声”。生3:“沙场秋点兵”。生4:马作的卢飞快地,弓如霹雳弦惊。师:读这首词,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迈与雄壮,也感受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凄凉与悲壮。所以这一首壮词雄壮是其表,悲壮是其里。那么谁能说说词中那些词句又凸现出悲壮呢?生1:“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一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生2:我觉得词开头的一个“梦”也能体现出悲壮。生3:我认为“醉”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作者内心的爱国之情无法排遣时,借酒排遣,更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这样围绕“壮”字来设计教学,不但让教学层次很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事半功倍。它好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旦突破,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三)、注重意境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从沉潜诵读熟背于心、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读诗要抓诗眼、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探究了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背景诗眼意象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

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汇总

人教版初中语文 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15 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苏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本文所述皆以苏教版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一、赏“情”。“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苏教版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如何来确定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15-06-12T13:33:33.4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6期供稿作者:黄英腾[导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英腾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直镇中535032 摘要:本文从沉潜诵读熟背于心、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读诗要抓诗眼、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探究了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背景诗眼意象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学生即使能将其背得滚瓜烂熟、琅琅上口,也未必能理解其精髓。如果知其诗眼是“欲济”而“欲济”就是想做官时,便会豁然开朗。因此,如果我们悟得诗眼一处,其他妙处往往也就如画龙点睛一般,境界全出,也会有“百川春水自东流”的感觉。 四、研究意象,把握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音乐曲调形象等。例如: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鸟象征自由……同时要善于把握最能体现作者核心思想的意象。一首诗往往有许多意象,但是从表达感情的角度说还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注意在把握诗歌基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剖析主要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叠用九个意象,每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把它们勾连起来便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进而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一个成熟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 五、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于采用写作手法赏诗时,要教会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鉴赏。 1.修辞手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常用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鉴赏诗歌时,让学生通过分析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的情感。如《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了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 2.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了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3.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1)直抒式,直抒胸臆。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2)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等。(3)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春望》、《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4)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静心探究,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 七年级上册: 1《观沧海》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 1《龟虽寿》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夜雨寄北》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泊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9《如梦令》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年级下册古诗: 1《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及古文背诵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及古文背诵七年上册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2.《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3.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选自(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次,停泊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字乐天,又号香山居士)选自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西江月》词牌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爱国词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