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网络传播概论(业务)

网络传播概论(业务)

网络传播概论(业务)
网络传播概论(业务)

网络传播概论

绪论,总述。

第一单元(1-3章),基础知识。介绍互联网的历史、传播原理、传播方式。

第二单元(4-7章),传播学原理。网络传播的特征、信息使用方法、受众心理、网络传播的革新意义。

第三单元(8-11章),意识形态。分析网络传播的政治、伦理、法律内涵。

第四单元(12-16章),应用。网络新闻、出版、广告、文娱、社区发展等。

绪论

第一节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

也称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是一种社会环境,以创造信息和享受信息为主要特征。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是核心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信息时代的基础是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光导纤维、电脑技术、电脑网络、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因特网等。网络在整合一系列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崛起,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最具潜力、国际化的信息传播系统。并迅速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

●互联网

英文Internet,在我国也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网际网路等。

从互联网发展过程和信息传播的角度看,Internet是媒介。如相对传统媒介它是新媒介(new media);具有数字化传播特点称为数字媒介(digital media);因具有广义的媒介平台效应被称为泛媒介(pan media);因诞生晚于报广电三大大众传媒,被称为第四媒介。

1995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定义:Internet是全球信息系统。1是全球性的,网上每台主机都需要唯一的地址。2主机按共同规则连接,可以进行通讯。3在前述技术基础上,Internet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WWW

·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简称web,是Internet的主干网。WWW将窗口技术、超文本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起来,通过统一的图形界面为用户提供文本、影像、声音等信息。

是网络信息服务中使用最广、功能最强的信息系统。

·本质上WWW仅是Internet的一个系统。Internet的功能包括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万维网服务。核心是万维网服务。但由于WWW最受欢迎、使用最广、功能最强,往往被认为是Internet的同义词。

·WWW起源可追溯到1940年。有人提出使用线索(trails)提供相应链接,以共享信息的构想。

1965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提出超文本(hypertext)概念。1989提姆.本纳斯.李(tim burners-lee)提出WWW计划,推出世界首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1993美国伊利诺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发明WWW浏览器Mosaic。这是第一个能够支持图形、超文本等的浏览器,标志着WWW浏览器发展的新阶段。之后网景公司推出navigator;微软推出Internet explorer 等。

·WWW随着Internet的普及,WWW迅速被应用于广阔的传播领域;同时WWW所赋予传播者、受众的信息查询和互动沟通的功能也促进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涉及网络传播的假说性定律:

一、摩尔定律( Moore’s Law)

1965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在任何既定的价格水准上,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同时价格则减半。

摩尔定律的提出是基于学习曲线原理。学习曲线认为,随着产出的增加,厂商不断改进生产,会导致单一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最初在飞机制造业中发现。在网络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二、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

认为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增值以指数关系变大。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成指数形式增长。

三、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

指在一定条件和范围下,人类社会中优、劣势的积累过程是有偏向的,不管优势或劣势都会不断被强化。同样适用于网络事业发展,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垄断局面。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时代竞争的一系列重要参数:速度、领先、创新精神。

达维多定律(Davidow’s)

马太效应在网络的具体体现。认为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所以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达维多定律体现了马太效应中的主流化现象,即由于消费者对于一些网络产品的使用产生习惯性,其消费行为显示出巨大的黏性。

四、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

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每比特传输的价格将呈现出下降的渐进曲线,并无限接近与零。

网络发展的四大定律,展示了网络自我膨胀的规模和速度等内在的规律,也揭示了其无与伦比的发展理念。即互联网自由、共享、探索创新的精神。

●互联网精神与价值方程

互联网精神,在终极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在过程表现上是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开放的互联网相信自由、免费、互助、合作精神。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的终极表现。

2.马太效应、达维多定律表明,互联网鼓励探索与创新的精神,网络经济的制胜秘诀就是创新,评判标准主要是创意和速度。

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表现在网络竞争的过程上。探索与创新导致消费黏性,黏性导致普及,普及导致边际成本无限下降,最终使得互联网的自由共享精神得以实现。这就是网联网价值方程。

●网络传播的内容和应用

从形式上,网络的应用可以划分为几个方面

一、网络新闻出版

1.网络新闻。实时性;受众导向性。

2.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加工,登载在

括利用个人电脑在线或下载阅读、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 POD)、电子书(E-book)等。

二、网络文化艺术、娱乐、教育

三、网络广告、信息发布

四、网络社会生活 1.网络影响社会交往。 2.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公民新闻

与web2.0 的应用发展及其博客形态的崛起直接相关的主要传播议题,还有网络公民新闻的兴起。

公民新闻 (Civic Journalism )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目前尚无权威性定义。与其类似的概念还有: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共产主义新闻(Communitarian Journalism ) ,参与性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 ,社区新闻(Community Journalism ) 等等。

“公民新闻”的英文概念一般有两个类型。

1.civic journalism公民式新闻。一般“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倾

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发起讨论,以各种方法吸引公众广泛参与。主体是大众传媒。

2.citizen journalism 可译成公民记者、市民新闻。维基百科解释,“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

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博客( blogs)、维客( wikis)、播客( podcasting)以及公民网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形式。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主体是非媒介从业的普通人,即网民。

公民新闻最初,是大众媒介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实践。在网络时代、尤其是web2.0 的应用时期,公民新闻从新闻联系公民,演化为公民参与新闻,再演化为公民支配新闻。从早期的“德拉吉报道”的个人实践,演化为如火如荼的以公民新闻为旗帜的网络运动,并因此诞生了数以万计的“公民新闻”网站。譬如:美国的一个鼓励普通人发布新闻的“NowPublic”网,正在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通讯社之一;从2000年开始起步倡导“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韩国网站https://www.docsj.com/doc/1617297796.html,被认为是公民新闻网站中最成功的典范。

网络公民新闻的价值在于填补信息的空白,打破信息的垄断,甚至可以抗击某些来自政府力量、传统媒体的压力,自然也足以威慑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如近几年的“孙志刚事件”、“圆明园渗水事件”、“宝马案”、“黄静案”,以及近期的“华南虎事件”。网络已经在逐步取代传统通讯社的功能,而支持这一变革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网络公民新闻。在社会建构中,网络已经具有了毛细血管的功能,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每一组织、细胞的深处,开始变身为全方位、全视角、全功能的社会广场。

第一章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互联网在全球的发展

●互联网的产生

一、1969-1986年,互联网的产生和早期应用阶段。

一般认为,国际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军事网络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阿帕网)。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网络非民用化,主要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军事部门人员和政府部门使用。

控制协议)形成。

二、1986-1995年,互联网的民用化和商业化阶段。

1986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利用ARPAnet的TCP/IP协议建立NSFnet。同时鼓励各界把自己的局域网与NSFnet相连接。互联网的雏形逐步形成,NSF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但此时的Internet仍限于共享NSF计算机和科技界相互交流的范围。

90s互联网进入商业化过程。1990年Merit、IBM、MCI联合建立非赢利性私人公司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 Science, Inc)。1992年ANS建立的ANSnet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1995年NSFnet停止运行。1998年美国宣布由非赢利公司互联网域名地址分配公司INANN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负责对Internet进行技术管理。

期间,万维网(World Wide Web)发展并成熟,极大推动了互联网的商业化和民用化。现在万维网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

三、1995年以后,互联网继续发展和网上服务竞争阶段。

这时期,互联网日益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服务商(ISP)和网络内容服务商(ICP)成为新兴的行业,竞争激烈。在新闻信息的提供方面,这一时期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渗透的活跃期。

此外,传统的媒介集团与新兴的通信、信息行业巨头合作,产生新的信息垄断集团。2000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和娱乐公司——美国时代华纳公司被美国在线收购,这项交易被称为是“旧媒体的整合”,形成了覆盖所有媒体的“全媒体”集团。这意味着新时代传媒垄断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的发展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5各目标: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

有关互联网的改进,IBM提出“弥漫计算”理念(pervasive computing);微软倡导“.Net”战略;

Intel提出“P-to-P”理念;中国联想提出“管道”计划(PIPES)。

学界认为计算机体系结构会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弥漫计算和虚拟现实。这两个方式的共同点是,计算机与人的交互将是直接的、全方位的。

从技术发展看,学界认为继Internet、WWW之后是GGG(great global grid,网格)。Internet 实现计算机硬件的联通;WWW实现网页的联通;GGG实现互联网上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联通,包括计算自由、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第二节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因特网发展历程

1987年,钱天白教授负责的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中国学术网)项目研究。

1989年,我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ChinaPAC建设完成。同时开通北-纽,北-巴黎两条国际线路。

1990年,我国注册登记了中国顶级域名cn。cn域名服务器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

90年代中国着手建设骨干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连入因特网的工作。1994中科院、北大、清华联组的NCFC网接入国际互联网。我国是世界上第71个加入的成员。之后cn域名服务器开始国内运用。

及和应用阶段。1996正式开通,开始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服务。

199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成立,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职责。同年完成与中国其他三个互联网(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的联通)。

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后劲足。

●政策法规的发展

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有关电信业的综合性行政法规。标志我国电信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当前商业网站分为两类 ISP网络服务商(指专为互联网用户提供线路接入等服务的机构或企业);

ICP网络内容提供商(为互联网网站提供新闻、参考、音频、视频等内容的机构和企业)。

●我国网络发展的不足

1关于中国在网络时代的地位问题。仍落后美国等西方技术强国。尤其在核心技术方面,无论硬件、软件。中国绝大多数IT产业还没有占据前沿位置。

2网络传播的用户问题。人数多,平均率低。

3发展水平问题。网络功能服务;网站运营管理;国家宏观管理;法规法律建设等存在差距。

●推动网络传播发展的个案

德拉吉报道,斯塔尔报告,印尼排华暴乱,9.11恐怖袭击,孙志刚事件,芙蓉姐姐,中国网络第一案黄静案,华南虎事件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技术原理(不考)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方式与功能

●网络对四种传播形式的统合

传统的传播方式,分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相互独立。而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多人、多人与多人之间的同步或异步的传播,从而融合了传统的四种传播形式,使得这四种传播形式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方式有:电子邮件、聊天室。

●电子邮件

一、历史。

1971出现,BBN公司的科学家瑞.汤姆林森发明。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的第一个程序是史蒂夫.道纳尔1988年编写的euroda。后网景、微软都推出了相关程序。后出现基于Internet的电子邮件,可以不受地理限制维护邮件账号,由hotmail推广。

二、分类。

1.简单的POP3(post office protocol,邮件协议第三版本)。用户使用客户端软件访问服务器上

的邮件。

2.纯web信箱。基于web网页。使用直观简易。

3.混合式。使用web方式维护信箱;POP3方式收发信件。

1.改变了传统人际交流的方式。时间缩短,不受地理限制。可以承担特殊、远程的、紧急的联络

沟通工作。

2.极大促进了Internet和计算机的普及。

3.为商业经营、管理提供新方式。

4. 传送内容融合多媒体手段,是传统书信不能比拟的。

四、缺陷。

1.垃圾邮件。

2.安全问题。如病毒的传播。

3.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4.数字化传播,背景信息减少。如传统书信的笔迹。

5.受到技术上的限制。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方式包括:谈论组、BBS、论坛等。

●BBS

一、概述。

BBS是以Internet为基础,由具有共同兴趣的人们组成的交流信息的网络园地,是网络中群体传播的最有代表性的手段。用户可以利用专门软件登陆到BBS;也有些BBS是基于web网页,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直接登陆。成员大体由三部分组成:建设者;利用者;游离者。

二、优势。

1.公开性与匿名性。

2.层级性。

3.高自由度。话语赋权,弱势人群的表达自由。

4.资料性。各讨论区通过文字将许多人留下来的信息和知识汇总;单一专题的BBS更具有针对性。

三、缺陷。

1.高争议性。管理员vs成员;盗用身份;权利;

2.低信用度。

3.负面内容。反道德,违法等。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可以通过书面文件、会议、电话、传真、组织内部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进行。

依靠网络技术进行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内联网和Internet。

内联网是在一个组织特别是企业内部使用的网络技术,以通信和信息访问的方式,帮助组织成员实现组织内的传播。

一、内联网的功能。email;聊天功能;网络及时寻呼;文件传送ftp;组织内部资料汇总(数据

库)等。

二、内联网的作用。1.信息沟通。2.内容协作。3.营销管理。4.客户服务。

三、内联网对组织传播的影响。

1.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增进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作。由集权转向分权制;由金字塔转变为网

状结构。

2.改变了组织成员的交流方式。

3.导致成员关系的变动,结构组成的变动。如对成员的知识要求等有所提高,

四、负面影响。

1.削弱非语言辅助信息,影响传播效果。

2.采用匿名方式,导致虚假信息。

3.网安全问题。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互联网

特点:

1.高自由度。发布信息自由、广泛。

2.容量大。海量存储能力。

3.保存时间持久。

4.缩短空间的距离,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5.融合各种传播形式。如人际、组织、群体、大众

6.互动性增强。传受双方交流沟通增强。为大众传播的窄播化、个性化提供可能。

7.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传播。

●门户网站(portal site)

1997年正式提出。即集合众多内容,提供多样服务,以尽可能成为使用者上网的首选网站。

一、特点。

1.完善的搜索引擎。

2.及时全面的新闻信息。

3.免费的特色服务。

4.互动的虚拟社区。

5.无处不在的广告信息。

二、面临的问题。

1.广告模式的考验。目前多依靠在线广告,财源单一。

2.经营形态难以转型。电子商务等形式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短期内无法创造满意业绩。

3.能否将访问率转化为经济效益。

4.同类型的服务网站过多。同时缺乏非商业性的门户网站。

5.搜索引擎功能成为基本竞争利器。需要提高搜索质量。

6.提高门户网站的内容质量。如何寻求结盟网站。

●Web2.0

一、概念

Web2.0是由一系列新的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应用服务。应用形态包括:blog(博客)、Rss(简易聚合)、Web service(Web 服务)、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iki(维客)、tags(分类分众标签)、bookmark(社会性书签)、SNS(社会网络)、Ajax(异步传输)等等。

2002年提出,2004年0’Reilly 总裁奥莱理发表《什么是Web2.0》,被视为阐述Web2.0经典之作。2005年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普及。2006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中国Web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其定义是:“互联网2.0(Web2.0) 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是网络社会化、大众化的新阶段,本质是“参与式架构”。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Web2.0互联网模式内容更丰富,工具性和用户导向性更强。

三、意义

伴随web2.0的发展,政府、网站、网民关系变得更加微妙。政府面临如何管理的问题;网站面临如何盈利的压力;网民面临如何表达的选择。在中国目前的新闻体制现实中,web2.0阶段尚无法实现互联网的公民新闻、草根媒体的局面,但技术的作用和用户的意识,将使今后互联网的管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目前Web2.0网站大致分为6种

一、博客。

在所有web2.0 的应用形态中,博客因为最为普及和具有强影响力,被视为Web2.0最主要的代表。它第一次使人类的个体与群体之间从技术理论上保有了完全平等的言说、记述、出版、媒介交往和影响他人思想的权力。

二、播客。可以视为音频博客、视频博客、flash博客等。

三、维客。支持众人协作式写作,实现人人参与写作、编辑修改。在众人共同努力下,文章、条目越来越丰富、完善,最终形成知识库的一部分。如维基百科(wikipedia)。

四、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特点:

1以文字、图片、flash、音频、视频、3d等多媒体信息为表现形式。

2实现阅读者通过界面与编者、广告商、其他读者等多方面互动。

3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

五、新型虚拟社区。如千橡互动创办的猫扑。

六、社区搜索聚合。可以搜索社区(论坛、博客等)、BBS等内容。如奇虎网。

●移动互联与wap

一、移动互联时代。

WAP,也称移动互联、无线互联。都是利用手机或其他可移动的通讯工具上网并获得与互联网有关的服务。移动互联技术肇始于移动电子商务的需求。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全面支持移动因特网业务,实现信息、通讯、娱乐、购物、支付等功能。同时移动电子商务也形成了全新的销售与促销方式、渠道,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定制。

二、wap技术。

Wap无线应用协议,是一种开放式协议,为移动通信网络和Internet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Wap 主要为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SM与其他无线终端装置来传送并展示信息内容。

使用专门的无线标记语言WML(建立在现有的可扩充标记语言XML和IP语言的基础上),针对移动通信容量限制,终端显示模式的特点,和用户对链接、内容的需求,把网页数据重新格式化与过滤,并缩小图标,从而使收集实现上网。

三、wap应用。

短消息SMS等信息服务。后伸向商务领域,如信用可和银行的交易处理、股票交易、电子商务、移动商务、访问公司、企业、内联网和数据库等。

四、wap发展的问题。

1.接入速率低。2接入时间长,计费较昂贵。3商业应用模式较复杂。4和短消息业务市场的竞争。

5.一些新技术急待开发(话音文本;全球定位的位置服务业务等)。

6.wap尚不如pc接入广泛。

7.

运营公司与ICP的联盟关系尚不成熟,尚不能推出全套系统服务。

五、wap未来的发展。

1.随着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SM的GPRS(

2.5G)技术和EDGE(GPRS增强型)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3G)

的建成,提高了wap的接入速率,将进一步推动web浏览器智能手机和无线数据中心设备的发展。

2.移动通信公司与ISP合作是未来WAP业务的又一新领域。两者结合既使wap用户获得pc机接入

一样的信息,又可以获得便宜的费率。

3.不久wap的广告、事务,按每个内容收费的业务,推销功能的开发,将是wap市场的另一亮点。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网络传播活动的本体特征

一、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

1.开放性。指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

从技术层面看,不同厂家、型号、系统的计算机能共存于同一个网络中,不同网络可以通过网络协议相互传输信息;网络系统还可以不断升级更新。

从内容看,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传输给各种类型的用户。

2.全球性。所有分布与不同单位、地区和国家的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起来,在实现真正的网络用

户和卫星通信的条件下,整个世界可以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人及信息交流的地球村状态也能沟成为现实。跨地域、跨文化的网络,比其他媒介更具备全球性的特质。

二、信息的广容性和集成性。

1.广容性。互联网采用数字化的记录、传输、处理方式,对各种信息进行高密度存储,且可以将

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分散的存储在联网的各个节点的客户服务器上。因此网络传播的信息容量几乎无限,对信息来源也几乎没有限制。

2.集成性。网络集成了个大传统媒体的功能,不同媒体都可以方便的上网进行信息传播。同时网

络对信息结构采用超文本、超链接的链式处理,分类清晰,易于检索查询,体现出很强的集成性。

3.共享性。网络的开放性、广容性、集成性,也导致网络的共享性。

性。

三、传递方式的交互性。

交互性,指网络中的信息交流方式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的方式。一方面,体现为人与机器的互动,电脑以日益人性化的界面、对话框、提示语式的交流不仅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提供者。

事实上,互动性是传播与生俱来的特性,也是传播系统所要达成的必然目标。传统大众媒介是单向、一对多的传播,反馈效果不显著,并体现一定滞后性。而网络传播使得传受双方的界限模糊起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交流。

四、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

网络的多媒体综合性表现,与数字技术这一根本技术基础密不可分。作为网络传播最本质的技术基础,摆脱了模拟信号等传统的局限。

1.内容上,通过电脑技术或手段,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组合起

来,统一于数字信号。

2.形式上,数字化使得信息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其革命意义在于使网络

信息便于复制、传送,并能够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转换。

3网络传播还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如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画面、声音、影片等多种因素,对真实世界加以模拟和再现,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媒介使用的富选择性和平台性。

1.富选择性。网络传播可以实现实时同步和非实时异步的传播。实时同步传播,可以使人们打

破距离和时间的限制,进行同步的信息交流活动。非实时异步传播,指异地交流双方的传播活动不是同步进行的,信息也不是实时获取的交流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让人在比较适宜的时间里收发信息,更能体现出网络传播的优势。(传统的电视录像、录音电话;现在的电子邮件的定时发送等。)

2.平台性。传统的大众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中介。而网络媒介体现了传播的平台性,人们接触信

息后可以直接付诸行动,即它所引发的行为是直接的、可以即时兑现的(如网上购物)。这一点使互联网与传统的媒介区别开来。

第二节网络传播活动的边际特征

一、传受身份的双重性。

网络传播中,传受双方往往具有双重性,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从而使得传受双方的。

1.传受双方易位频繁,传与受的界限逐渐模糊。如网络的人际化传播、个性化传播所带来的位置

互换。

2.信息的接受者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搜索信息。

主动性日益增强的网民,往往只寻找或接受感兴趣的信息,对不感兴趣的信息过滤和视而不见,呈现主动的选择和刻意的回避。如对网络广告的漠视。因此,高收视率、发行量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广告利益的等同性;而高浏览量对网络媒体,却不具有完全等同的广告效益。

二、对象的小众化、个人化。

化特性意味着新媒介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个人化特性在新闻控制中体现的尤其鲜明。

2传统的大众媒介,也出现非群体化传播趋势(如窄播现象)。但传统大众传播的窄播化、分众化,受到传统媒体技术、模式的诸多限制,只能达到相对的“小众化”,而难以对受众进行更深层面分割,难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传播。

三、传播的去中心化。

1.网络技术对中央控制的消解。网络技术本身经历了从大到小、从隔离到兼容、从集中化到分散

化的过程,出现网络结构、信息资源的分散多元。

2.传播主体的消解和多元化,是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根本性区别。网络传播主体较之传统媒介的传

播主体,由真实走向虚拟、确定走向不稳定、单一走向多元、集中走向分散。分散、多元、矛盾的主体为网络传播带来自由、多元、开放的优势。

3.网民去中心化的思维意识。虚拟中的网络主体,消解了现实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和等级界限,也

消解了专家、权威对现存社会、生活领域的主导权。因此网络传播中难以出现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力量。

四、信息结构的非线性。

传统媒介传播过程呈现一种线性传播的特征。如按时间、空间的线性传播。

而网络广容性、开放性、全球性,以及超文本连接方式组合的网页,使网络传播具有跳跃性的非线性特征。

第三节网络传播特征下的多层面影响

一、社会层面的影响。

1.经济上,网络传播技术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前提“资源有限性”

产生极大冲击。网络信息技术对第一、第二产业进行渗透。信息产业的形成,更使社会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2.政治上,网络技术和知识对社会制度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增强。网络信息技术,以及产业化的知

识经济,在冲击和动摇现存社会制度结构的组织、框架、秩序的同时,使得现存社会制度逐渐转向一个与未来信息网络社会相适应的新制度。

3.文化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存文化价值规范引发深刻的变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以网络技

术为物质基础、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引发人们对以往主流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

并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塑造全新的文化价值规范体系。

同时也带来隐忧,如信息泛滥、负面信息的影响;传播主体多元、虚拟化是否会不利于传统政治、民族国家稳定安全;网络全球化、去中心化是否会隐蔽的推行文化垄断化、同质化等。

二、个人层面的影响。

1.惯性逻辑。如网民总以体外信息库的方式保留信息而不是通过大脑的记忆、理解来保存,形成

对机器的强依赖性。同时网络互动性的影响,使得网民强化了参与、改变信息的意识。

2.匿名接触。网络传播支持匿名接触的无限性和开放化,使之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形式。积极方

面能使人抛却现实中的障碍顾虑,达成真实的沟通;消极方面是匿名传播往往引发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

3.全时呈现。网络传播连续式、扩展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时间特征从完整性变化为连

贯的非完整性组合,从定时变化为完全不定时。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无效信息等)。

息却相对不足,限制了个人对信息的主动索取。同时,网络传播大大强化了小众化、个人化的传播,可能导致网民对自己兴趣以外的信息知之甚少,造成社会共识的减少,集体意识的淡漠。

三、媒介层面的影响。

网络提供的各种新信息环境,需要媒介具有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与之适应,获得平衡和发展。

1.适应于全球化、开放性的特征,媒介需要全球性的视野和开放性的交流观念。

2.适应于广容性、集成性特点,媒介需要开拓大量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如形成信息加工的完整

产业链,提高信息整合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开辟信息也新市场。

3.适应于交互式、去中心化的特点,可以开辟更多网上言论场所,形成舆论自发、自由、多元的

宽松环境。

4.适应于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媒介可以创新使用自身的表现力和表现方式。如不再使用强制式的

时空独占性广告方式,而是诉诸于伴随阅读页面的声音广告方式等。

四、文化层面的影响

第五章网络传播中的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节网络传播中的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信息资源,狭义指经过组织、加工并提供一次或多次服务的信息,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载体、信息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结构、信息传播手段等要素。广义的信息资源,指形成信息产品的信息活动过程中一切支撑性资源,除狭义信息资源外还有信息技术、设备、资金、人力等各种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个下位概念,与传统的文献型信息资源并列。指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网络节点中的、借助网络进行传播、利用的信息产品和信息系统的集合体。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不同主要表现在记录载体、表达形式、传播手段等特点上。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一、按信息交流方式划分

1.正式信息。指受一定产权保护,信息质量可靠,利用率较高的知识性、分析性信息。如电子期

刊、图书。

2.非正式信息。流动性、随意性较强,信息量大、质量难以保证和控制的动态性信息,如BBS等

上的信息。

3.半非正式信息。指受到一定产权保护但没有纳入正式出版信息系统的信息。如政府、企业等宣

传信息。

二、按对应的非网络信息资源划分

1.图书馆馆藏信息。

2.电子书刊。指完全在网络环境下编辑、出版、传播的书刊。广义的也包括印刷书刊的电子版。

3.参考工具书。

4.数据库。

5.其他类型信息。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新闻组的信息。

三、按信息存取方式

1邮件型。

2电话型。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队形的即时传播信息的方式,如视频会话。

3提示板型。以不特定的大多数网络利用者为对象的非即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如网络新闻、匿名ftp。

4广播型。

5图书馆型。以上类型的信息存取方式主要是一次性信息。而在网络上还存在类似图书馆那样,对信息进行有系统的组织,既有一次文献也有二次文献的信息方式。如WWW。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 数量众多、品种多样。

2 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3 内容广泛、结构复杂。

4 交互性强。

第二节网络信息的组织与检索

百度屏蔽门事件09

●网络信息的组织

一、定义。

信息组织,是为了方便人们检索、获取信息,将零散、无需的信息予以系统化、有序化的过程。

传统信息组织多采用手工编制的目录、索引、文摘、综述等形式,即使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的仍主要是二次文献信息。而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组织不再停留于对文献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知识单元、信息单元,从而对传统信息组织方式产生冲击。

二、网络信息对传统信息组织方式的冲击

1.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传统人工式信息组织防水已不堪重负,急需采用自动化的信

息组织手段。。

2.信息种类增多,数据库成分复杂化,过去适用于文本信息的信息组织方法不能使用。如多媒体

文档。

3.用户成分发生很大变化,要求信息组织方式透明化、易用化。传统高度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式

不符要求。

4.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要求信息组织标准化、兼容化。

三、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

1.文件方式。具有简单方便的优势。如ftp。但随着信息的增多会是的网络负载过大;文家结构较

为复杂的时候,文件系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管理。

2.主题树方式。将信息资源按某种概念体系,分门别类的逐层加以组织,使信息主题按树形结构

组织起来。优势是系统严密,可扩充性好;结构清晰,检索准确率高。缺陷是完整的分类范畴体系难以涵盖所有网络信息;增加用户智力负担;为了保证主题树的可用性和清晰性,划分类别、索引条目不宜过多,从而限制了主题树容纳的信息数量。

3.数据库方式。将信息按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组织,用户通过关键词等查询所需的信息线索,再

通过信息线索连接的相应资源。

优势是管理效率高(因为数据库最小存取单位是字段,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的改变查询结果集的大小,从而大大降低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处理更加规范。但需要用户掌握一定检索技巧。

4.超媒体方式。以节点为基本单位,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字、表格、声音、图像、视频或其组

合。各节点间通过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形成网状结构。人们可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实现交叉跳跃的检索,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检索方式。

优势,结点内容具有良好包容性和可扩充性,能方便建立各媒体信息的联系。但组织形式过于庞大时,易造成用户迷航的现象。

●网络信息的检索

一、信息检索定义

将信息按一定方式组织存储起来,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全称为信息储存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信息检索可分为手工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网络检索。

二、网络信息检索特点

网络信息检索是一种超文本方式的信息查询工具。人们可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实现交叉跳跃的检索,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检索方式。

1.较强的索引功能。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实现交叉跳跃的检索。

2.结点多媒体化。

3.优秀的导航服务功能。

4.通过网络共享国际联机数据库和联机馆藏书目数据库等。支持多用户检索,提高文献信息资源

的利用率。

5.良好的编辑加工功能,包括修改、增加、删除结点和链的能力。

三、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

1.布尔逻辑检索。以逻辑运算为基础。如运用运算符and or not等。

2.临近检索。用特定的算符表达检索词之间的关系。如with near link not等。

3.其他。如截词检索短语检索括号检索自然语言检索多语种检索模糊检索区分大小写检索第三节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影响开发利用的因素

1.用户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知识。

2.网络传播信息污染问题。如无用信息、虚假雷同信息、过载信息、垃圾邮件、病毒等。

一、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层次

1.可得性开发。建网、联网、网上信息资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开发。

2.可用性开发。包括免费资源深度、广度的挖掘、镜像资源的开发、收费代理服务等。

3.高水平可用性开发。包括对信息资源在加工,重组、浓缩、定量定性处理,产品促销、咨询服

务等。

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原则

1.针对性;

2.时效性;

3.精确性;

4.连续性;

5.选择性;

6.多元化。

三、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

1.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库。

2.Internet信息资源目录服务。

3.建立特色虚拟馆藏。

4.建立镜像信息站点。

5.建立特定用途的数据库。如对信息进行重加工和组织,形成查询效率更高的二次文献信息库。

6.开展信息增值服务。通过网上信息服务,专题分析研究服务,专题检索代理,针对特定用户需

要进行创造性信息产品深度加工等方式,是网上信息资源的利用在量和质的方面获得提高。

第四节网络信息服务

一、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1.用户信息需求的社会化。

2.个性化、专门化

3.多样化

4.社会有偿信息服务备受瞩目。

5.对现代化社会信息服务环境那个的依赖性增强。

二、我国网络信息服务现状。

我国互联网服务企业按经营模式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如瀛海威、世纪互联);如今已从单纯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扩展到技术培训、信息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等综合能力的服务商。

第二类ICP内容提供商,单纯提供网上信息(如搜狐、新浪)。ISP/ICP提供信息可分为:

1.政府信息。具有规模大、量大、权威性强的特点。如综合类、行业类、宣传类。

2.专业信息。

3.行业信息。如宏观类、微观类、混合类。

4.综合类。

三、信息服务中的关键问题

1.需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

3.政府应采取措施为ISP/ICP提供良好经营环境。

第五节网络传播中信息的安全问题

一、传播中的安全隐患

1.Internet上的数据是基于TCP/IP通信协议来传送的,而这些协议缺乏传送过程中数据不被窃取

的安全措施。

2.Internet上的通信业务大多使用的UNI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存在明显的安全脆弱性。

windows NT系统更易受攻击。

3.网络传输、存储、处理的电子信息,没有象传统邮件通信那样进行信封保护、签字盖章。

4.黑客攻击。

5.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二、安全保障的方式与技能

1.防火墙。实现网络路由的安全。包括两部分:限制外网对内网的访问,及内网对外网的访问。

2.加密技术。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防止被外部破译。

包括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密钥管理技术。

3.认证技术。确认信息发送者的身份,并验证信息的完整性,防止在传送存储中被篡改。

包括数字签名技术、身份识别技术、信息完整性校验技术等。

4.安全协议。是安全保密系统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因素。

包括加密协议、身份验证协议、密钥管理协议、数据验证协议、安全审计协议、防

护协议。

第六章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大众与分众

●大众传播与“推”技术

大众传播的特点是针对受众最基本特点,精心重组信息,提高信息吸引力,想方设法说服受众。

这种“推”技术根本上是以媒介为传播主体,忽略了受众主体的存在。

●受众差异

1.受众本身的差异。如心理结构、先天禀赋后天习性、态度和价值观、素质的差异。

2.受众媒介接触方式的差异。受众接收信息具有选择性心理过程,形成受众的信息过滤机制。

3.需求、动机的差异。获取知识;宣泄压力;获得社会认同等。

●分众传播

受众有自身的差异,有不同的信息过滤机制,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导致了“分众传播”的发展。分众传播,就是根据受众特点划分受众群体,不同的媒介组织定制不同的媒介信息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传统大众传播的窄播化、分众化受到传统媒体技术模式的诸多限制,只能达到相对的“小众化”,

与反馈的效果不够显著,体现出一定滞后性。

网络的分众传播,更加集成化、互动性。网络具有无限细分的可能,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建设信息平台,集聚同一主题的大量信息,并为受众提供表达意见的各种途径那个;同时网络传播是多来多往的全方位式交流,反馈及时,使得媒介能够根据受众的需求不断调整。

●网络媒介分众传播的主要形式

1.用不同的专题区隔不同的主题内容

2.用不同的小型社区汇集不同的兴趣点

3.用不同的论坛进行不同的主题式交流。

4.用个人主页的形式交换兴趣。

第二节群体的影响

●受众群体的分类

按社会学分类

1.基本群体。指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如家庭等。

2.参照群体。指个人希望加入,或对其观念、态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群体。

3.偶然群体。因偶然因素聚合的群体,流动性大,一般存在于公共场合。如电影院的观众等。

按现实的工作生活状况

1.工作关系群体和生活关系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前者较正式,具有统一明确的规范体系。后者较为松散,一般一共同

兴趣为凝聚点。但都有较为集中和统一的理念作为该群体的表征。

3.大群体和小群体。按群体规模来分。

●群体压力 peer pressure

一、群体压力的表现形式。

分为直接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无形影响。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来完成。包括交往方式、对人生的态度、对事件的判断方式。

三、群体压力影响个体的依据。主要基于社会成员希望得到认同的心理需求。

四、群体压力在大众媒介中的应用

1.乐队花车。为受众假想群体形象。

2.具体描述。为受众提供群体形象。

3.引发讨论。为受众创造群体形象。

第三节跨文化人群

●文化规范

是一个宏观体系,大到包括语言、信仰、宗教,小到生活习惯、处世态度、娱乐方式等。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化期待,指受众会依据影响自身的文化规范,对所接受的信息产生一种期待,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处理,使该信息接近于期待值。(如双眼竞争的研究)

针对受众的文化期待,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介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如西方消息类新闻多以个人为导语或主体的开头;中国则以事件的总体概貌为开头,体现了西方个体式思维和中国集体式思维的差异。

二、文化规范的具体内容

1.语言

2.表达方式

3.思维方式

第四节网络受众心理

●一般受众心理

1.认知心理。2好奇心理。3从众心理。4表现心理。5移情心理。6攻击心理。

●网络受众心理

按与媒介结合方式的角度划分,可分为:1寻求心理。2娱乐心理。3宣泄心理。这三种心理相互转化。

网络受众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更加具体、丰富。由于网络的平台性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因此网络受众的心理可分为:

一、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1.信息寻求心理(认知)。由于信息的广容性、共享性等,网上受众的寻求目标和心态多元

化、散漫化,搜索知识,也搜索娱乐。

2.参与心理。网络的互动性极大满足了受众的参与心理,并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参与的意识。

3.新奇心理(好奇)。信息广容、更新速度快、超文本链接,满足受众好奇心理。

二、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1.要求被认同的心理。

2.渴望交流的心理。

3.代入心理(移情)。网络虚拟性,满足受众现实中无力实现的愿望。如网络游戏。(入)

4.逃避的心理。通过各种形式逃避现实、压力。如参与网络游戏。匿名性使受众抛开责任,

进行攻击性行为以宣泄情绪。(出)

第七章网络传播与传播理论革新

第一节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挑战

一、大众传播属性的消解。

1.经典传播学研究,把传播划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几乎所有传播学

研究都是在这四个概念的基础上形成。而网络时代这些传播领域已经被整合。技术上,网络兼容

2.大众传播在传统传播学研究中的含义,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点

对面的单向传播。首先,大众传播不是平等互动的。其次,大众媒介是针对广泛多数受众,不是对特殊群体或个人。其进行的分众传播也极其有限。最后,大众媒介不同种类之间传播方式不同,无法彼此兼容。而网络是互动型媒介;兼容型媒介。

●ITCP (Internet traditional content provider,网络传统内容提供商)

人们把新兴的网络媒体称为ICP,传统媒介就成为了TCP(traditional content provider,

传统内容提供商)。而传统媒介登陆Internet形成的新型传播媒介,就被称为ITCP。

二、信息传播研究框架的改变

5w模式确立了传播学的研究框架,即传者、受众研究、渠道研究、内容分析、效果研究等主要内容。

而在网络上,传受者之间的关系不止于传播和反馈,而是一种互动关系。受众地位受到重视,并出现传播的去中心化。同时网络传播过程从多级传播演化为泛层级的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

因此针对线性传播的研究框架正在失效,传播研究领域划分的有效性受到冲击。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受众研究都面临全所未有的挑战。

三、传播学核心观念的动摇

1.研究目标的改变。

经验主义以传播过程为研究核心,其对人的研究,是作为研究的手段而不是研究目的。经验主义倾向于把人等同于可以被精确测量和统计的物体,希望通过研究传媒对人的影响,而找到提高传播效率的方法。

网络传播由于兼容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因此要求传播的研究以人本身为研究目标,关注人的主体性,带有更强的人文主义色彩。

2.研究基点的改变。

经典传播学的研究重心是传播效果,这与传播学创始时所承担的学科使命相一致,政治功利性明显。随着网络兴起,传播学的研究重心转向媒介研究,不仅仅面对媒介的物理特性,更重要的是媒介使用者与媒介的关系。

第二节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危机

●经验主义

又称实证主义,产生于19c末20c初,在20c50s达到鼎盛,至今仍然是传播学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理论思潮。由于强调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念来进行传播学的研究,是一种注重量化研究,以效果研究为核心的传播学研究范式。主要流派由结构功能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互动理论三大理论构成。

一、经验主义的历史

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的整个过程,这是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传播研究的重心是传播效果,目标是如何提高传播效率。以实证研究为方法论。主要诉诸量化,统计实验,主张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传播研究中。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社会责任理论、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二级传播里理论、知识

贡献不言而喻。

二、经验主义研究的危机

其确立的核心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网络的崛起,产生了许多不适应。

1.对传播范式的不适应。研究成果与5w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对5w权威性的冲击,是

这些理论观点出现部分失效的情形。

2.研究方法的局限。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的实证研究很难得到控制,测量数据也不

够精确。

3.对受众主体性的忽视。

三、经验主义研究的革新

1.已经存在的重视受众的倾向。

2.转向质化研究。

●质的方法

指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

第三节技术决定论与人本主义的兴起

面对网络冲击,20c90s新的传播学思潮层出不穷,技术决定论和人本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思潮。

●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长期以来一直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理念。它在传播学中的出现,与媒介技术研究的滞后有着密切联系。分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技术乐观主义。

肯定了科技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20c初社会学先驱库利认为,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社会的民主,意味着人的自由。60s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为技术决定论开辟了新天地,提出媒介即信息,风行一时。20c90s的技术决定论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电子乌托邦的思想,认为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理想国。受到争议。

·技术悲观主义。

20c初传播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像库利等人设想的那样成为社会民主化的工具,相反成为了独裁、奴役、战争的帮凶。如今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只会造成更大的信息差距、社会差距、经济差距;同时人不会更加自由而是被科技物化;道德沦丧(电视暴力研究等)。网络出现后,黄毒泛滥、隐私权丧失、黑客攻击等,道德缺陷在网上得以彻底显现。

无论乐观还是悲观,都存在研究上的缺陷就是对人的因素的忽视。人是一切传播的核心。技术决定论这对信息社会的解释往往肤浅化、绝对化,因此不能正确回答信息社会所提出的根本问题。

●人本主义

将传播的研究核心从传播的过程转向人本身,从人的角度重新解释传播现象,重视传播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价值的体现。

一、理论假设。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4.04亿,互联网 普及率28.9%,手机上网网民2.33亿,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为3.46亿,农村网民数10681万。 2.如何理解中国农村网民的增长: a. 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681万人,但其增长速率放缓。.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b. 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 c. 广大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交流、沟通信息,使网络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息结构,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思想差距。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本身的“双刃剑”特征以及农村上网环境、上网群体的特殊性,相对于城市“网吧”目前的集中式管理以及日趋严格、完备的制度,农村地区目前上网呈自由、管理呈空白状态,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3、互联网新技术关键词 核心技术:是服务器+客户端,基本思想是网络信息共享 IPv6: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每个人将拥有更多IP地址。P2P: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对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 语义网:语义网是Semantic Web的中文名称。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Web2.0: 定义: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应用,是一种平台,是一种趋势。一般来说We 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 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 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特征:1、多人参与2、人是中心3、可读可写互联网4、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网络传播概论 主要概念: 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 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

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8、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构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功能交叉与产品的融合。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9、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将声音、影像或动画经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接续、不间断的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合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者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用户在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还会通过服务器继续下载。流式传输技术两种:一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传播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位于第二层次的是() A.大众传播 B.群体传播 C.自我传播 D.人际传播 2.1949年,首次从学科角度整理、总结此前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成果的学者是() A.卢因 B.施拉姆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3.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提出了7W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动机和() A.理解 B.记忆 C.选择 D.情景 4.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5.有学者把传播的个人功能分为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两种。这位学者是() A.皮亚杰 B.霍克海姆 C.托尔曼 D.斯蒂芬森 6.“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如报纸的读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的把关模式是() A.怀特的把关模式 B.巴斯的把关模式 C.卢因的把关模式 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7.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按照贝雷尔森的定义,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A.客观、思辨、定性 B.实证、系统、定性 C.客观、系统、定量 D.实证、思辨、定量 8.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文字印刷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9.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第二关是受众的() A.选择性注意 B.选择性暴露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 10.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的关于传播效果的主要观点是() A.“议程设置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有限效果理论” D.“说服性传播理论” 11.格伯纳等学者提出的“培养理论”特别强调一种传播媒介在“培养”人们形成“共识”方面的作用,这种传播媒介是()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网络 12.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克拉帕 B.哈贝马斯 C.盖洛普 D.麦克卢汉 13.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的社会心理学家是() A.霍夫兰 B.施拉姆 C.卢因 D.拉扎斯菲尔德 14.“新闻媒介历来没有发挥过独立的作用,也从来没有摆脱权力的操纵。”这个观点出自() A.《理解媒介》 B.《论出版自由》 C.《帝国与传媒》 D.《权力的媒介》 15.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有三个主要论点,其中之一是() A.人的行为大多是“前台行为” B.要把情景视为信息系统 C.人的行为大多是“后台行为” D.要把媒介视为一种情景 16.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调查,也叫()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 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 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 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 B. 相关的通信设备; 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 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 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 (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 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 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 (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2)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种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试题与答案

绝密★启用前 网络传播试题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目前网络广告中最常见的形式有:()。 A、弹出式窗口 B、文字链接 C、电子邮件 D、网上购物 E、专栏赞助 2、网络新闻正文的写作要点是()。 A、文章宜短 B、段落宜短 C、句子宜短 D、文字朴实直白 E、具有“可扫描性” 3、网络中三个层面的“把关人”有()。 A、政府把关 B、网站把关 C、网民自我把关 D、意见领袖把关 E、学生把关 4、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有()。 A、采访型专题与编辑型专题 B、网民专题 C、全面集纳型专题与结构化解读型专题 D、动态型专题与静态型专题 E、事件性专题与非事件性专题 5、网络传播的特性有()。 A、传播更新速度慢 B、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C、全球性和跨文化性 D、检索便捷 E、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网络中的组织传播方式的是内联网、。 2、超文本结构的网络新闻写作建立在核心技术思想之上。 3、电脑游戏是网络传播中的形式。 4、是互联网的雏形,1969诞生于美国。 5、所谓4P’S策略,即产品、价格、渠道和。 6、网络社区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圈”式结构和。 7、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有三大要素,分别是:传统媒体网站、、网民。 8、网络舆论的主要作用:意愿声张、、行为导向、社会监督、情绪宣泄。 9、组织子域名:com是商业机构 , 是教育机构。 10、网络受众的总特征有:个体性、、虚拟性、自主性、参与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网络公关: 2、搜索引擎: 3、微博: 4、大众传播: 5、匿名心理: 四、简答题(第1、4题5分,第2、3题8分,第5题4分,共30分) 1、通常网络新闻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包括哪几部分? 2、网站传播特点是什么? 3、网络论坛的功能是什么? 4、记者微博的功能有哪些? 5、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有三大要素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网络受众调查的意义及局限。 2、试比较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ABCDE 2、ABCDE 3、ABC 4、ACDE 5、BCDE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互联网 2、www 3、大众文化 4、阿帕网 5、促销 6、“链”式结构 7、商业新闻网站 8、意见整合 9、edu 10、社会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网络公关:网络共关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借助互联网等数字交互式媒体等传播、沟通手段,实现公关目标、影响公众的行为。 2、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3、微博: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博的方式,也是比博客更轻便的一种信息发布形式,个体可以利用它向公共空间发布信息,并获得自己关注对象发布的信息。 4、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匿名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住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 四、简答题(第1、4题5分,第2、3题8分,第5题4分,共30分) 1、通常网络新闻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包括: 层次一:标题 层次二:内容提要 层次三:新闻正文 层次四:关键词或背景链接 层次五:相关文章的延伸性阅读 2、网站传播特点: 技术上相对复杂性;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和高控制权;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可互动性。 3、网络论坛的功能是:1)它是民意表达的主要渠道2)它是维持网民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3)它 是维系网民与网站间关系的重要方式4)它是网站了解自己的网民构成,确立自己的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5)它是形成网站品牌的一种重要方式6)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传播渠道7)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反馈渠道8)它是网民评论的一个形成空间。 4、记者微博的功能是:记者利用微博,不仅可以吸收公民新闻,还可以将公民新闻的水准提升。主要体现在:1)新闻的直播平台2)新闻线索的集结地3)新闻的延展空间4)新闻真伪的检验员5)

考研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卷+答案解析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 ) A. 系统方法 B. 直观方法 C. 科学抽象方法 D. 理想化方法 2. 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 ) A. 习题集 B. 录像带 C. 教室环境 D. 教科书 3. 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中,有两个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程序组,它们是“ 资源管理器” 和() A “回收站” B “剪贴板” C “我的电脑” D “我的文档”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CPU 能直接读取硬盘上的数据 B CUP 能直接存取内存储器中的数据 C CPU 有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 D CPU 主要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 5. 在 Prowerpoint 中的哪种视图方式下,可以将所有制作的演示幻灯片以页的形式显示() A )普通视图 B )大纲视图 C ) web 视图 D )幻灯片浏览视图 6. 下列哪个不是 INTERNET 上的安全标准 A. S-HTTP B. SSL C. HTML D. SEL 7. 计算机病毒最其本的特征是: A. 自我复制 B. 破坏磁盘中的文件 C. 引起用户注意 D. 减缓 CPU 运行速度

8. 在 E-Mail 系统中常常遇到的“ 邮件炸弹” 的是: A 、一种炸弹 B 、一种病素 C 、一种软件名 D 、一个邮件 9. INTERNET 上的声音、图象、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是:() A. 模拟信号编码 B. 二进制编码 C. 音频信号编码 D. 视频信号编号 10. 通常所说的现代教学媒体是指 ( ) A. 黑板,教科书,图片等 B. 教室,校园,周围社区等 C. 班风,校规,校纪等 D. 投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等 11. 银幕上投影的图像画面出现 " 上窄下宽 " 的几何失真,这是由于 ( ) 造成的。 A.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前倾斜 B.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后倾斜 C.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左倾斜 D.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右倾斜 12. 录像机放像时不能正常放像,指示窗口出现 "d" 指示,则表示录像机 ( ) A. 有机械或电路故障 B. 录像带坏 C. 处于自动保护磁头状态 D. 太热 13. CAI 的课件是属于 ( ) A.CBE 软件 B. 系统软件 C. 游戏软件 D. 课本 14." 发现学习法 "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 ( ) A. 自己发现规律 B. 有所创造发明 C. 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作出发现 D. 培养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15 .不属于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内容的选项是() A 终结性测验分析 B 学习需要分析 C 学习者分析 D 学习内容分析 16 .不属于学习者分析的内容是() A 学习者分析 B 学习风格

网络传播概论

?1、门户网站:指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站点,是大型综合性网站,提供新闻、网 站指南、天气、音乐等服务,如新浪、百度、搜狐等 ?2、网络广告: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后附有详细定义) ?3、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 ?4、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 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政协的在线传播行为。如超星图书馆、万方、维普等(网络出版的优势P327)?网络新闻的优势P10 ?1、实时性 ?2、信息的整合性 ?3、有利于深入报道 ?网络广告的优势P14 ?1、传播范围广 ?2、查阅自由方便 ?3、针对性强 ?4、形式多样 ?5、成本低 ?6、实时互动,不受时空限制 ?网络广告的定义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英文称之为net AD ?网络广告的特点:1,广告传播网络化;2,广告信息数字化;3,实时交互性;4,广 告对象的广域性;网络广告与营销一体化。 ?传统媒体网络版 ?传统媒体网络版也叫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指在互联网上建 立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采编的新闻报道、播放自己制作的节目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 ?特点: ?1、打破了时空限制 ?2、在网上发布新闻方面占主导地位 ?3、拥有强大的资料数据库 ?4、能同时满足大众和小众的需要 ?5、交互性强 ?6、可实现多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 ?7、有精良的记者团队 ?网络自生媒体:指某个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 而形成的新的新闻传播媒体,如优酷、土豆、新浪等 ?网络自生媒体的特点: ?1、内容包括新闻,同时包括受众对新闻的评论及受众对新闻评论的反馈 ?2、更关注受众的需要 ?网络自生媒体的类型: ?1、新闻媒体:指有正式出版刊号、专门在互联网上创办的电子报刊、杂志,如《神 州学人》 ?2、非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 ?商业网站——不具备采访权,报道新闻的方式主要是整合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源 ?其发布新闻的特点;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网络传播概论(业务)

网络传播概论 绪论,总述。 第一单元(1-3章),基础知识。介绍互联网的历史、传播原理、传播方式。 第二单元(4-7章),传播学原理。网络传播的特征、信息使用方法、受众心理、网络传播的革新意义。 第三单元(8-11章),意识形态。分析网络传播的政治、伦理、法律内涵。 第四单元(12-16章),应用。网络新闻、出版、广告、文娱、社区发展等。 绪论 第一节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 也称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是一种社会环境,以创造信息和享受信息为主要特征。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是核心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信息时代的基础是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光导纤维、电脑技术、电脑网络、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因特网等。网络在整合一系列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崛起,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最具潜力、国际化的信息传播系统。并迅速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 ●互联网 英文Internet,在我国也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网际网路等。 从互联网发展过程和信息传播的角度看,Internet是媒介。如相对传统媒介它是新媒介(new media);具有数字化传播特点称为数字媒介(digital media);因具有广义的媒介平台效应被称为泛媒介(pan media);因诞生晚于报广电三大大众传媒,被称为第四媒介。 1995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定义:Internet是全球信息系统。1是全球性的,网上每台主机都需要唯一的地址。2主机按共同规则连接,可以进行通讯。3在前述技术基础上,Internet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WWW ·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简称web,是Internet的主干网。WWW将窗口技术、超文本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起来,通过统一的图形界面为用户提供文本、影像、声音等信息。 是网络信息服务中使用最广、功能最强的信息系统。 ·本质上WWW仅是Internet的一个系统。Internet的功能包括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万维网服务。核心是万维网服务。但由于WWW最受欢迎、使用最广、功能最强,往往被认为是Internet的同义词。 ·WWW起源可追溯到1940年。有人提出使用线索(trails)提供相应链接,以共享信息的构想。 1965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提出超文本(hypertext)概念。1989提姆.本纳斯.李(tim burners-lee)提出WWW计划,推出世界首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1993美国伊利诺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发明WWW浏览器Mosaic。这是第一个能够支持图形、超文本等的浏览器,标志着WWW浏览器发展的新阶段。之后网景公司推出navigator;微软推出Internet explorer 等。 ·WWW随着Internet的普及,WWW迅速被应用于广阔的传播领域;同时WWW所赋予传播者、受众的信息查询和互动沟通的功能也促进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电视传播概论考试题OK

一、名词解释广播电视: 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特定范围传播声音、图像节目地大众传播媒介.其中只播送声音地称为“电声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出声音和图象地,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电视制度:或称电视体制,是一国电视事业所赖以建立和组成地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 卫星电视广播是由设置在赤道上空地地球同步卫星,先接收地面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站发射地电视信号,然后再把它转发到地球上指定地区域,由地面上地设备接收供电视机收看.采用这种方式实现地电视广播就叫卫星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是指利用宽频线缆组成传输分配网络,把电视节目传送给观众地电视广播方式. 蒙太奇: 在影视制作地后期,将拍摄下来地许多镜头按照一定地要求,重新排列、组织、编辑在一起地一种镜头组接.被人称为蒙太奇.两方面意思:一是镜头组接地技巧手段,二是视听语言地思维方式. 收视率:是指特定电视覆盖区内观众收视具体节目地数量标志,是描述电视节目拥有观众数量多寡地一种相对地统计指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二、简答题.为什么说数字技术给电视带来革命性地变化?数字技术标志着一场真正地革命,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单纯技术巨变.一方面,它将促使信息传播网络和接受硬件系统地一体化;另一方面,它将同时强化媒体地新型关系,改进系统媒体传输信息地方式.从根本上,这场革命源于微电子技术地突破性进展,将会导致图像、声音和数据地数字化. 首先,电视系统地全面数字化,有可能促使电视与通讯、计算机业务一体化地形成.其次,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地优点,电视系统地全面数字化,可以使电视节目信号质量大大提高.再有,与模拟电视技术相比,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之后,数字电视传输图像所需地传输信道带宽明显地减少.还有,数字技术使电视有可能实现即时、双向、交互式地互动传播. 其次,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地优点,电视系统地全面数字化,可以使电视节目信号质量大大提高. 再有,与模拟电视技术相比,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后,数字电视传输图象所需地传输信道带宽明显地减少. 还有,数字技术使电视有可能实现既时,双向,交叉式地互动传播. 由于数字技术地发展,电视在向公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方面将会发生重大变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社会地生产质量和方式. . 何谓“电视现场直播”?你认为电视现场直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电视传播地优势. 电视现场直播是一种特有地电视直播样式,它以事件发生地现场为主要表现空间,与事件同步进行节目地制作和播出,它注重空间结构地营造和现场气氛地把握,追求真实性和现场性(书页) 三、论述题. 电视文字符号地认识电视文字符号,也就是常说地字幕,是通过屏幕显现,以阅读地方式来接受地信息.从本质来说它具有与语言相同地表意功能与解读方式.但是,从形式角度看它是一种完全地文字系统.可以说,字幕是一种独特地表现元素画面地接收方式和语言地解读方式.这种特殊性使得字幕地运用必须注意与有声语言地和谐关系,它只能是有声语言地补充和加强,不能成为理解有声评地干扰因素,如:字幕过多,意义相去甚远,字幕晦涩能懂,都会造成听与看只顾得上一个.字幕地出现为人们接受信息开辟了阅读地通道,增添了一种载体.说明性字幕可以简单明了地使观众了解最基本地新闻要素,无需再用解说来说.强调性字幕能使人们加深对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 阿帕网 分布式结构 去中心化 Tcp/ip 互联网壮大原因 www(P25) ipv6 网格计算 P2p 语义网 Web2.0 媒介融合(五个层面、表现)p9 电子纸 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 带宽 SGML HTML XML MS FRONTPAGE Dreamweaver Pdf(优点) RSS p18 Widget 新一代电子报纸(表现) 新一代电子杂志(特点) Telnet Gopher E-mail Usenet(网络新闻) Ftp(文件传送) BBS(电子公告板)p 26 聊天服务 搜索引擎 BT下载 博客播客维客 社会化书签(网络书签) SNS(社会网络服务)p30 六度分隔理论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 第一节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网络传播渠道的多重属性 网络技术特点。。。 技术近视p34 技术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网络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传播的特性。。。 一、网络传播复合性(传播形态、具体形式)多媒体整合(融合)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公共话语空间 私人话语空间 公共领域(三要素)p39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二、网络传播开放性(格局、过程) 三、网络传播的多级性 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p47 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第三节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网络经济 信息经济 信息产品(特点) 长尾理论p53 经营平台网络5特征 UGC(用户生产内容)p55 作为传统经济的延伸。。。 体验经济p58 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定义、特性、开发) 网络情境 第四节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 区别传统媒体本质属性 虚拟 虚拟社群 第三章 一、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 人类传播的基本形态。。。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际传播(概念、方式、动机、特点、非制度化传播)

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0182公共关系学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0182公共关系学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关系的运行机制是()。 A.传播 B.组织 C.公众 D.形象 【答案】A 【解析】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公共关系学的运行机制就是传播沟通。 2.将公关公司划分为合作型公司与独立型公司的标准是()。 A.经营方式 B.内部业务 C.外部业务 D.隶属关系 【答案】A 【解析】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可以按经营方式、按内部业务划分。按内部业务划分为:专项业务服务公司、专门业务服务公司、综合服务咨询公司;按经营方式划分:合作型公司、独立型公司。 3.中国第一家公共关系专业公司是()。 A.伟达公共关系公司 B.博雅公共关系公司 C.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D.易神州公共关系公司 【答案】C 【解析】1985年中国第一家专业公共关系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成立。 4.提出需要层次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泰罗 B.弗鲁姆 C.赫兹伯格 D.马斯洛 【答案】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拟及实施方案》提出的时间是()。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9年 【答案】D 【解析】我国于1989年在全国省市公共关系组织的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拟及实施方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