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考试时间和地点12月26日,下午,明N409

闭卷

第一章绪论

掌握农学的定义(包括广义、中义、狭义)

广义的农学

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中义的农学

指农业生产科学,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涉及的学科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等。

狭义的农学

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古代“三才”思想;

天(气候条件)、地(土壤条件)人(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理解“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庄稼靠人来种植,然而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养育成熟还得靠天。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掌握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玉米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

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如野生甘蔗含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

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

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

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而野生植物的传播常有其固定的方式,适于后代的繁衍,能在苛刻的生态条件下生长。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掌握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ﻫ(一)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

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萝卜等。

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玉米等。

中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

(三)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

C3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

C4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C3作物高,如玉米、高粱、甘蔗等。景天科作物:同化CO2的方式特殊,晚上气孔开放, CO2进入植物体内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成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内的苹果酸被运至叶绿体内,氧化脱羧放出CO2 ,参与卡尔文循环。其植物有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

掌握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并能够举例;

(一)粮食作物ﻩ禾谷类豆类薯类

(二)经济作物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特用等

(三)饲料和绿肥作物ﻩ苜蓿紫云英三叶草田菁等

(四)药用作物ﻩ人参天麻黄莲

掌握生活型和生态型的概念

生活型:不同作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称为生活型,如水生植物、陆生作物等。

生态型: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水分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等。

你所在的省或地区是属于哪一个种植业分区;

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

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

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

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作物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的定义;

作物从播种到成熟之间的天数,称为作物的生育期。

生育时期是指作物一生中植株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掌握禾谷类、油菜、棉花的生育时期;

稻、麦类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成熟期

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

棉花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油菜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

什么是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根据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将作物分成两大类:低温长日照作物(油菜和小麦)

和高温段日照作物(水稻);

根据小麦对低温反应的强弱,可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小麦;

根据水稻对短日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

什么叫发芽?

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的概念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棉花、油菜)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穗数×单穗粒数×粒重或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豆类作物为产量: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

薯类作物产量:株数×单株薯块数×单薯重

棉花的产量:株数×单株有效铃数×单铃籽棉重×衣分

油菜的产量: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数×每果粒数×粒重

作物群体的概念;

作物群体是指该种作物的多个体的集合体。

作物群体的结构包括哪些?

作物群体结构主要指群体的组成、大小、分布、长相、动态变化以及整齐度等。

作物的源、库、流理论(源、库、流的概念)与源、库、流的关系;源:作物产量的形成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的。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绿色器官。作物群体则是指群体的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库: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库的潜力存在于库的构建中。禾谷类作物籽粒的贮积能力取决于灌浆持续期和灌浆速度。

流: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

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

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

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

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作物的品质要求搞清楚作物工艺品质和作物的加工品质的区别?

工艺品质:对工艺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原材料的特性(品质);例如:

棉花纤维的长度、强度、成熟度;

烟叶的色泽、油分、成熟度;

加工品质: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例如:

糖料作物的含糖量;

油料作物的含油率;

稻谷的出糙率;小麦的出粉率

第四章

第五章作物的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的概念?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

复种的概念复种指数;

复种是指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即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公式为:

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

复种指数(%)=×100

耕地面积

复种条件:自然条件:热量条件(年平均气温法、积温法、生长期法)

(一)热量

一个地区能否复种或复种程度的高低,当地的热量条件是决定因素。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确定。

1.年平均气温法年平均温度可以粗略地表示一个地区的热量状况。在我国一般以年均温8℃以下为一年一熟区,8~12℃为两年三熟区或套两熟区,12~16℃为一年两熟区,16~18℃以上为一年三熟区。

2.积温法在我国,≥ 10℃积温低于3 000℃为一年一熟,3 000~5 000℃可以一年两熟, 5000℃以上可以一年三熟。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研究所以≥0℃积温作指标,一熟区低于4000℃,两熟区为4 000~5 500℃,三熟区为5 500℃以上。

一个地区复种程度的高低以及采取何种复种方式,除了解当地积温外,还需了解不同作物完成一个生育期对积温的要求。一个作物品种具有大致恒定的积温值(见表5-1)。例如重庆地区≥0℃积温为6 518.4℃,稻麦两熟(用中熟种)共需≥0℃积温 4 800℃,加上农耗积温150℃,共4950℃,还余1 568.4℃,还可以种植一季生育期短的作物,如蔬菜、马铃薯、秋苕等。水源条件好的可以发展再生稻,旱地麦—玉—苕复种三熟共需≥0℃积温为7 000℃,加上农耗200℃为7200℃,差681.6℃。因此,重庆地区只有通过套种,才能满足麦、玉、苕三熟种植。

3.生长期法以无霜期表示生长期,一般140~150d为一年一熟区,150~250d为一年两熟区,250d以上为一年三熟区。

(二)水分

一个地区具备了增加复种的热量条件,能否复种就要看水分条件。水分包括灌溉水、地下水和降水。我国降水量与复种的关系是:小于600mm为一熟区,600~800mm为一熟、两熟区,800~1 000mm为两熟区,大于1 000mm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若有灌溉条件,也可不受此限制。

(三)肥料

复种指数提高后,多种了作物,就要多施肥料,才能保证土壤养分平衡和高产多收。因此,提高复种指数,除安排养地作物外,必须增施肥料,否则多种不能多收。

(四)劳、畜力和机械条件

提高复种指数,必然增大劳、畜力和机具投入。南方多熟地区,一年有2~3次“双抢”,即收麦(油菜等)抢插水稻和玉米等,收水稻和红苕等抢栽油菜或抢种小麦,季节十分紧张,特别四川丘陵区,在两季有余三季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抢种抢收,才能发展三熟制。

(五)技术条件

相应的技术条件包括品种、栽培耕作技术、复种间套技术等必须满足复种的要求。

此外,复种还必须考虑经济效益,避免出现“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情况发生。

主要复种方式(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单作、间作、套作和混作的概念,重点弄清楚间作与套作的区别;

单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

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的种植方

式。

混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

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套作和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的是,套作共生期短,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能够用符号表示不同的种植方式;间作的符号:小麦 ||蚕豆,混作的符号:小麦X蚕豆;套作的符号:小麦/玉米;轮作的符号:如一年一熟条件下的

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称为复种轮作;

轮作的概念;连作的概念;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连作与轮作相反,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而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连年种植的称为复种连作。

轮作的意义

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减少病虫危害

清除土壤有毒物质

减少田间杂草

连作的危害;

1.生物因素土壤生物学方面造成的作物连作障碍主要是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某些专一性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

2.化学原因指连作造成土壤化学性质发生改变而对作物生长不利,主要是营养物质的偏耗和有毒物质的积累。

3.物理因素某些作物连作或复种连作,会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如南方在长期推行双季连作稻的情况下,因为土壤淹水时间长,加上年年水耕,土壤大孔隙显著减少,容重增加,通气不良,土壤次生潜育化明显,严重影响了连作稻的正常生长。

忌连作的作物;

一类以茄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的西瓜及亚麻、甜菜等为典型代表,它们对连作反应最为敏感。

另一类以禾本科的陆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的大麻、黄麻,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辣椒等作物为代表,其对连作反应的敏感性仅次于上述极端类型。

耐短期连作的作物

甘薯、紫云英、苕子等作物,对连作反应的敏感性属于中等类型,生产上常根据需要对这些作物实行短期连作。这类作物连作二三年受害较轻。

耐连作作物;

这类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麦类及棉花等作物。它们在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的前提下,耐连作程度较高。

什么叫茬口特性?

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土壤的生产性能,它是在一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下,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极其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

养地作物的茬口特性?

第六章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

掌握品种的涵义和品种的特性;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

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经济上的类别。

品种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品种的稳定性

品种的区域性

品种特征特性的一致性

品种利用的时间性

掌握种子的涵义;

种子在植物学上值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在作物生产上,可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都称为种子。

育种的主要方法有

(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

引种的一般规律(根据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出某种作物引种后的表现)水稻、小麦和油菜作物引种表现;

温光反应特性与引种的关系由于生态环境不同,形成各种作物对温、光反应的特性也不同。所以,掌握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引种栽培和育种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作物对日长和温度的要求,一般有低温长日和高温短日作物两大类。鉴于作物对温度和日长反应的差异,有敏感和迟钝之分。

水稻、棉花和玉米等属于高温短日作物,生育期间需要一定的高温和短日照。如水稻属于高温短日作物,晚稻品种属于光照反应敏感的类型,在缩短或延长光照的情况下,抽穗期

的提前和延迟变化较大;早稻和中稻属于光照反应迟钝的类型,在缩短或延长光照情况下,抽穗期的提前或延迟变化不大,但对短日处理有一定程度的反应。水稻不论籼、粳稻或早、中、晚稻品种都喜高温。在一年中最高温度期间播种栽培的所有品种,生长发育都特别快,其中晚稻品种又比早稻品种生长发育快。说明晚稻对高温的反应比早稻更敏感。所以,水稻南种北移时,生育期延长,营养体生长较好,但能否正常抽穗结实,则会因早、中、晚稻而不相同。原产华南或华中的早稻早熟品种,移至华北甚至东北栽培,一般都可正常抽穗成熟,且能高产;华南的早熟晚稻品种,只能在南京以南正常抽穗结实;而迟熟晚稻品种引至长沙就不能抽穗。北种南移时,生育期缩短,早熟品种常因营养生长较差难以丰产,以引用迟熟品种较为适宜。棉花虽是短日、喜温作物,但天然异交率高,变异性大,适应性强。南种北引时,常因无霜期短,霜前吐絮率低而影响产量。在无霜期短的早熟棉区引种时应注意选用早熟品种。北种南移则应选用晚熟品种。玉米是非典型的短日作物,对日长反应迟钝,但喜欢高温。

小麦、油菜均属长日性作物,生育期间需要一定的低温和长日照。在引种时,北方冬油菜冬性强,引到南方种植,发育推迟,表现迟熟。南方的冬油菜品种春性强、发育快,向北引种冬播易早苔、早花。北方冬小麦引至南方,由于不能很好地满足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会延迟成熟,或者不能抽穗。半冬性小麦即使勉强通过春化阶段,而在短日照条件下也会延迟拔节抽穗,甚至不能抽穗。相反,南方春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往北引,则因北方冬季严寒,常不能安全越冬。若作春麦栽培,春化阶段可以通过,但因日照变长,光照阶段很快完成而表现早熟,产量不高。春小麦的春化阶段短,通过春化阶段所要求的温度范围较宽,所以,引种范围较广。如墨西哥的春小麦品种,在世界上二、三十个国家种植,产量表现均较好。

杂交育种(品种间杂交和远缘杂交概念)

杂交育种是通过遗传性不同的生物体(亲本)进行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加以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之间进行杂交,即为品种间杂交。

远缘杂交是指不同亚种、种、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之间的杂交,由于它们父母本的亲缘关系很远,故称为远缘杂交。

杂种优势的概念?

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交第一代(F1),其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都比双亲优越,这种现象叫杂种优势。

利用杂种优势主要是杂种一代,从杂种第二代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什么是三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概念);

不育系又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即雄性器官退化或发育不正常,丧失了受精能力,但雌性器官正常,能接受外来品种的花粉而受精结实。一个优良的不育系,不育性应该稳定,不育度和不育株率都达100%,可恢复性好,配合力强,异交结实率高,便于繁殖制种。

保持系又称雄性不育保持系。不育系本身没有正常可育的花粉,要靠一正常品种或品系给不育系授粉,使产生的后代仍保持雄性不育特性。这种专给不育系授粉,使不育系的不育

特性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品种或品系叫雄性不育保持系。每一个不育系都有其特定的同型保持系,利用其花粉进行繁殖,传种接代。它们在外表上基本相似,但也存在一些性状差别,这些差别的识别对于杂交制种的去杂去劣是极为重要的。

恢复系又称雄性不育恢复系。获得不育系和保持系只是解决去雄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要配制大量供生产用的杂种。因此,必须有这样的品种,它们的雌雄蕊正常,自交结实,其花粉授给不育系,既能使不育系产生种子,又使产生F1的不育特性消失,恢复正常散粉生育能力。这样的品种就叫雄性不育恢复系。一个有生产价值的恢复系应该有强的恢复能力,配制的杂种结实率在80%以上;配合力强,杂种的产量要明显超过生产上的优良品种;此外,恢复系要花药发达,花粉量多,植株高于不育系,以便杂交制种高产。

“三系”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有了“三系”,就可以大量配制杂种。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不育系植株上结的种子仍然是不育系,保持系植株自交产生的种子仍然是保持系。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不育系植株上结的种子是供大田生产用的杂种,恢复系植株自交产生的种子仍然是恢复系。“三系”之间的关系如图

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三系育种法的制种流程)

第八章植物保护

作物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能够在植株间相互传染,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于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不会在植物间

相互传染;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之间互相影响。

作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几大类的防治方法,每个防治方法具体防治)防治病害的途径很多,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不外乎通过减少初始菌量、降低流行速度或者同时作用于两者来阻滞病害流行。作物病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兼治多种有害生物。

(一)植物检疫

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杜绝危险性病原物的输入和输出,以保护农业生产。植物检疫不是对所有的重要病害都要实行检疫,要根据危险性病害、局部地区发生、由人为传播这三个条件制定国内和国外的检疫对象名单。

(二)农业防治

即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利用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调节病原物、寄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在各种植物病害防治技术中,农业防治最为经济、安全,且往往能够有效控制一些其他措施难于防治的病害。农业防治常包括以下4种。

1.使用无病繁殖材料许多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如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干尖线虫、小麦散黑穗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大豆花叶病毒、甘薯黑斑病菌、马铃薯X病毒等,都经种苗携带而传播扩展。生产和利用无病种苗可有效防治这类病害,如建立无病留种田,无病留种田或无病繁殖区应与一般生产田隔离;对种子进行检验,带病种子需进行处理,可采用机械筛选、风选和盐水或泥水漂选等方法汰除混杂的菌核、菌瘿、虫瘿、病原植物残体及病、瘪子粒等,对于表面和内部带菌的种子则需要进行热力消毒(如温汤浸种)或杀菌剂处理等方法把病害除去;脱毒组织培养,许多植物病毒通过营养繁殖器官传播,但通常植物茎尖生长点分生组织不带病毒,利用茎尖脱毒技术,可获得应用于生产的无毒苗。

2.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合理的种植制度,既可调节农田生态系统,改善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衍,又能减少病原物的存活率,切断病害循环,减轻病害发生。轮作是一项经济、易行、有效的控制土传病害的措施,稻棉、稻麦等水旱轮作可以明显减少多种有害生物的危害,这也是小麦吸浆虫、地下害虫和棉花枯萎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采用合理间、套作也可控制病原物的发生危害,如小麦或越冬绿肥和棉花的间、套作,可以较好地控制棉花苗期蚜虫的危害。

3.加强栽培管理通过合理播种(播种期、播种深度和种植密度)、优化肥水管理和调节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组成等要素,创造适合于寄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菌浸染和发病的环境条件,可减少病害发生。如早稻过早播种,易引起烂秧;冬小麦过迟或过深播种,延长出苗时间,增加小麦秆黑粉病菌和小麦腥黑穗病菌的浸染机会;水稻过度密植,造成田间过早封行,通风透光不良,湿度高,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发生;施用氮肥过多,往往会加重稻瘟病和稻白叶枯病发生,而氮肥过少,则有利于稻胡麻斑病的发生;水的管理不当,会造成田间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的繁殖和浸染,从而诱发多种病害。在温室、塑料棚、日光温室和苗床等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生规律,合理调节温度、

湿度、光照、和气体组成等,有利于病害的防治。此外,通过深耕灭茬、拔除病株、铲除发病中心和清除田间病残体等措施,保持田园卫生,可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有效减轻或控制病害。

4.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防治作物病害,是一项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在我国,许多大范围流行的重要病害,如小麦秆锈病和条锈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及马铃薯晚疫病菌等,均是通过大面积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而得到控制的。对许多难于运用其他措施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传播的病害和病毒病等,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控病途径。

(三)生物防治

主要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产品防治病害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寄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

1.拮抗作用一种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也称抗生作用。这种现象在微生物之间广泛地存在,具有抗生作用的微生物通称抗生菌。它所产生的对其他微生物有拮抗作用的代谢产物称为抗菌素。土壤是抗生菌生存的主要场所,将人工培养的抗生菌施入土壤(如5406抗生菌),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增强抗生菌的优势,就有防病增产的效果,这是利用抗生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方法。农用抗菌素主要是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来的。其特点是能随着植物的代谢进入植物体内,对病害产生治疗作用。现在应用较广的有井岗霉素、春雷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灰黄霉素等。

2.重寄生作用和捕食作用重寄生是指一种寄生微生物被另一种微生物寄生的现象。对植物病原物有重寄生作用的微生物很多,如噬菌体对细菌寄生,病毒、细菌对真菌的寄生,真菌对线虫的寄生,真菌间的重复寄生,真菌、细菌对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等。重寄生作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些原生动物和线虫可捕食真菌的菌丝和孢子以及细菌,有的真菌能捕食线虫,这些现象称为捕食作用,也是生物防治的途径之一。

3.交互保护作用在寄主植物上接种亲缘相近而致病力弱的菌株,以保护寄主不受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的侵害,这种现象称为交互保护现象。主要用于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四)物理防治

主要利用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超声波、核辐射、激光等手段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常用于处理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和土壤。

1.汰除法汰除是将有病的种子和与种子混杂在一起的病原物清除掉,汰除的方法中,比重法是最常用的,如盐水选种或泥水选种,把比重较轻的病种和秕粒汰除干净。

2.热力处理利用热力(热水或热气)消毒来防治病害。种子的温汤浸种是利用一定温度的热水杀死病原物。感染病毒病的植株,在较高温度下处理较长的时间,可获得无病毒的繁殖材料。土壤的蒸气消毒通常用80℃~95℃蒸汽处理30min~60min,绝大部分的病原物可被杀死。

3.地面覆盖在地面覆盖杂草、沙土或塑料薄膜等,可阻止病原物传播和侵染,控制植物病害。

4.高脂膜防病将高脂膜兑水稀释后喷到植物体表,其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膜层,其膜

允许氧和二氧化碳通过,真菌芽管可以穿过和侵入植物体,但病原物在植物组织内不得扩展,从而控制病害。高脂膜稀释后还可喷洒在土壤表面,从而达到控制土壤中的病原物,减小发病的几率。

(五)化学防治

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统称为杀菌剂,包括杀真菌剂、杀细菌剂、杀病毒剂和杀线虫剂。杀菌剂是一类能够杀死病原生物,抑制其侵染、生长和繁殖,或提高植物抗病性的农药。

杀菌剂的类型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杀菌剂(铜制剂、硫制剂等)、有机杀菌剂(有机硫杀菌剂、有机砷杀菌剂、有机磷杀菌剂、取代苯类杀菌剂、有机杂环类杀菌剂、抗生素类杀菌剂等);按使用方式分为土壤处理剂、种子处理剂和叶面喷洒剂;按作用方式分为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和铲除性杀菌剂等。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原菌侵入前施用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可保护植物,阻止病原菌侵入,如波尔多液;治疗性杀菌剂能进入植物组织内部,抑制或杀死已经侵入的病原菌,使植物病情减轻或恢复健康,如托布津;铲除性杀菌剂对病原菌有强烈的杀伤作用,这类药剂常为作物生长期不能忍受,故一般只用于播前土壤处理、作物休眠期或种苗处理。此外,化学防治还有免疫作用和钝化作用。化学免疫是将化学药剂或某些微量元素引入健康作物体内,增加作物对病原物的抵抗力,从而限制或消除病原物侵染。在作物病毒病害的防治方面,有些金属盐、植物生长素、氨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进入作物体内以后,能影响病毒的生物学活性,起到钝化病毒的作用,降低其繁殖和侵染力,从而减轻其为害。

农药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使用不当可对作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农药的高残留还可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对化学防治要有正确的认识,恰当地选择农药种类和剂型,在适当的时间采用适宜的喷药方法,才能正确发挥农药的作用,并不至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一) 一、名词解释(5对10个,每题2分,共20分) 1、农业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 4、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象 5、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6、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 7、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8、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的差数之和。即有效温度的总和。 9、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 10、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 1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12、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1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 14、“S ”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生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15、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16、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17、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18、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19、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这个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分总干物质的总量。 20、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2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22、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3、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24、单作:在同一田块上只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清种、纯种、净种。也称平作。 25、间作: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季内分行或分带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26、混作:同一田块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27、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28、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活体植物(供体) 产生并通过挥发、淋溶、分泌和分解等方式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周围其它植物(受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 29、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复种方式称为连作。耐长期连作的作物有:水稻、麦类、玉米等,耐短期连作的作物有:豆科绿肥、薯类作物等;忌连作的作物有:豌豆、蚕豆、花生等 30、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在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31.间苗和定苗:.通过间苗、定苗可确定田间植株密度,同时可淘汰弱苗病苗杂苗,保留优良健壮的幼苗。通常在苗出齐后达到一定高度时进行。 32.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是用植物某一部分的组织或细胞,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有效物质 33.短日照作物:.一般起源于低纬度地带,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只有当某一时期的日长短于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在一定范围内,缩短日照时间能促进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则不能正常开花的作物。. 34.种子:指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包括有胚珠发育而成的真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根茎类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 35.发芽.:指胚根伸出种皮形成种子根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长的现象。包括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3个过程。发芽率是指能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发芽势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般为3天)的发芽率。 36.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生态因子的能力。 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 耕地种植指数= -------------------- × 100% 耕地面积

农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 农业:是采取各种措施,调控农业生物生命活动进程,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获取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各种活动和各个部门的总称。 农业概论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土壤的基础性 2.地域性 3.季节性 4.连续性 第二章 Two ways of classification:自然分类法,人为分类法。 作物:对人类有用、由人类栽培的植物. 发芽出苗所需条件:内因有生命力充分成熟完成休眠 Function of root system作用:固定,吸收,合成,运输,储存,分泌。 Function of leaf作用:光合,蒸腾,吸收 leaf is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表皮叶肉叶脉 Requirement for floral bud formation条件:营养,春化,光周期 第三章 生态因子作用方式:主要、次要作用,相互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作用时期。 Law of the minimum factor—crop growth is restricted by the minimum factor which is also called limiting factor.最小因子律 Reward reduction law—the reward from a certain piece of land will increase as the increase of input to the land, whereas, the increasing degree will reduce as the increase of unit capital and work.报酬递减律 Tolerance law—either too much or too little of the ecologic factor quantity will hinder the growth of crop, therefore there is a range to a certain crop for a certain factor, and the range is the tolerant scope of the crop to the factor.耐受律:同一作物对不同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不同作物对同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同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一个因子超出适宜范围会导致作物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范围便窄;对主要生态因子适应范围较宽的作物分布范围较大;如果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种植在不同生态地区,这一作物就会形成不同生态类型。 Sunlight affect crop growth in three ways: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 光暗长短的昼夜变化为光周期. 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为光周期现象. ?Long day crop长日作物 ?Short day crop短日作物 ?Middle day crop 中日作物 ?Day neutral crop 日中性作物 Temperature affects crop in four ways影响方式:三基点,极端温度,积温,无霜期。

农学概论知识点

农学:农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一,农学的性质: ①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②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③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二,农学的特点: ①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②明显的季节性(-不违农时;)③生长的规律性;④生产的连续性(—用养结合;)⑤技术的实用性⑥系统的复杂性 三,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①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②工业及医药原料的重要来源;③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④农业的基础产业;⑤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三、作物的发展目标 ①生产率目标、②可持续性目标、③营养安全目标、④经济高效目标 三.作物的12个基因中心(1975年):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是以中国为初生基因中心;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日本基因中心为次生的。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印度支那--英语Indochina)爪哇稻、芋。 3、澳大利亚中心烟草。 4、印度斯坦中心 稻、甘蔗、绿豆、豇豆等。 5、中亚西亚中心小麦、豌豆。 6、近东中心栽培小麦、黑麦。 7、地中海中心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 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甜菜(糖用、饲用)、苜蓿、三叶草 10、南美洲中心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地棉。 12、北美洲中心向日葵、羽扇豆。 第二章 一、作物的传播 自然传播 方式:借助水流、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动物的取食和粘附 特点:传播的距离和数量都极其有限。 人类活动: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旅游、外交活动等,这些都是作物传播的重要方式 二、植物学分类 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学名。如水稻学名为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烟草、玉米耐寒作物:麦类、油菜 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三)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 光周期:自然界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称为一个光周期。光周期现象:是指作物发育对光周期(日照长度)反应的现象。 临界日长指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低或最高的极限日照长度。

农业概论知识点

农学概论 ◆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 1 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 业有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必需的脂肪酸。 2 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3 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㈠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2.市 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㈡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㈢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 1.地球的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洞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㈠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 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 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㈡农业生产的综 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农业系统是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理的社会因素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个综合部门组成。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 国农业发展的难题。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 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 ? 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 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 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 6.近代农业基本概念近代农业始于产业革命而止于20世纪中期历时约100年是从古代农业向现 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阶段。 ?7古代农业主要的成就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的丰 富了各地的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成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第 2 二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悠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有机化肥提高土壤肥力。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耕作制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基本维持。 第三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欧洲牧中国农人们对无法利用的农副产品和农业不能利用的土地通过发展畜牧业加以开发利用。 ?8.古代农业的不足第一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人力蓄力有机肥投入不足数量有限相应的农 业提供给社会的产品也相对不足其产生的效益低下进步缓慢第二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 ?9.近代农业的成就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从而使农 业的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逐渐形成。 ?10.近代农业的主要不足由于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其他能量的输入农业生产成本不 断提高加上能量输入技术的不完善能量的利用上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同时农业化学物质运用于农业生产后其在土壤以及水中的水中的残留部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到

【农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02

《农学概论》复习 名词解释 1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3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这段低温诱导也称为春化。 4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5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8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成正比,尤其是收获茎叶为目的的作物。收获指数是综合反应作物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一个通用指标。 9.作物的品质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对提供食物的作物,其品质主要包括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方面;对经济作物而言,其品质主要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等。 10. 作物的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 14. 大气干旱是气温高而相对湿度小,作物蒸腾过于旺盛,叶片的蒸腾量超过根系的吸水量而破坏了作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使植株发生萎蔫,光合作用降低。若土壤的水分含量足,大气干旱造成的萎蔫则是暂时的,作物能恢复正常生长。 15. 土壤干旱是由于土壤水分不足,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如不及时降雨或灌溉,会造成根毛死亡甚至根系干涸,地上叶片严重萎蔫,直至植株死亡。 16. 涝害是指因降水或排水不畅导致农田水分含量过高,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减弱,作物窒息、死亡的现象。 17.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同时而且不断地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能力。 18.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19.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形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及其稳定度。 20. 土壤的化学性质是指土壤中的物质组成、组分之间和固液相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以及离子(或分子)在固液相界面上所发生的化学现象。 23. 复种是指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8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种群体。 29. 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品种(或品系),经过适应性试验后,在本地区直接推广种植的生产实践。 30人工选择:在人为的作用下,选择符合人类所需要的变异类型,淘汰那些对人类不利的变异类型,这个过程叫“人工选择”。现代的作物品种是在自然选择基础上的人工选择产物。 31. 所谓作物良种,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品种品质,即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生育期适宜等;另一方面是指播种品质(种子纯度和净度高、种子饱满、发芽率高等),必须是质量合格的优质种子。所以通常所说的良种,指的是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 32. 原种指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出来的种子或由正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经过提纯后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具有本品种的典型特征特性。 33. 种子检验是指应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种子样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测定,判断其质量的优劣,评定其种用价值的一门科学技术。 35. 报酬递减率 :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位施肥量的增产效应呈下降趋势. 36. 养分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 两种肥料同时施用的效果大于单独施用时的效果总和称为协同作用, 反之则称为拮抗作用. 37. 养分临界期:某个时期对养分的需求特别迫切,若不能及时供应,将明显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 38. 养分最大效率期:需肥量和吸收速率最高,此时施肥,促进作用最大,增产效果也最明显. 40变态指昆虫发育过程中,从幼虫转变为成虫,不仅体积增大,而且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发育期,这种现象叫做变态。 43昆虫的聚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的习性,根据聚集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

农学概论复习题

农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 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形成的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 3、社会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 4、杂交育种:同一种作物内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 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称为杂交育种 5、农作物:(狭义)主要指大田中生产的粮、油、棉、糖、烟、绿肥、牧草和中草药等, 又称大田作物。(广义)它包括对人类有利用价值,被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 6、品种: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群体,是经济上的类别,不是植物分类 学上的单位。 7、发育:是指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它的表现是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 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8、营养生长: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成为营养生长。 9、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10、作物产量:即作物产品的数量 11、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列,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 做经济系数。 12、活动积温: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13、有效积温: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值的总 和。 14、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一年内 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种类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15、杂种优势: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F1),由于双亲的现象 叫杂种优势 16、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17、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8、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9、间、套、混作:间作:再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 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二、填空及选择 1、农业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3)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4)农业生产的社会性 2、农业资源分类:按来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3、农作物分类:1)粮食作物2)经济作物3)糖料作物4)嗜好类作物 4、各种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穗数、单位穗数、粒重作物豆类)株数、每株有 效分枝数、每分支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薯类)株数、 每株薯块数就、单薯重棉花)株数、每株有效铃数、每铃 籽棉重、衣分油菜)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 数、每角果粒数、粒重甘蔗)有效茎数、单茎重烟草) 株数、每株叶片数、单叶重绿肥作物)株数、单株重5、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和三基点温度:1)气候因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 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 三基点温度: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农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农学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性严格的地域性 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生产概况:(1)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安全不容忽视(2)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 (3)设施栽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4)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5)高新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化学调控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 中国农作物生产的贡献因素:改革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大工程或适应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水北调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复种、间套作、立体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定量化栽培技术等 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 生产率目标(高产) 2 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安全) 3 经济高效目标 4 营养安全目标 二、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 1 建设高产农田 2 改革种植制度 3 普及优良品种 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建设高产农田 1我国有2/3的农田为中低产田 2按粮食产量水平来划分,中低产田土主要是以3年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为计算指标来划分,如山西省以每亩产量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150--300kg为中产田;江苏省则以每亩产量在300kg 以下为低产田,300~600kg为中产田. 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 工程技术:如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固利用、坡改梯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低产田暗灌工程技术等。 农艺技术:如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水剂(旱地龙)的施用、秸秆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作物复种轮作技术、少免耕技术等。 改革种植制度 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 提高复种指数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一、作物的起源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 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

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 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 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 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 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 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 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 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 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 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农学概述 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学科,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在农业生产和农田经 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学通过对农业的研究与生产的实践,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农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化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以及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农学是现代农业科 学的基础,是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二、农学知识点概述 1.植物学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学科。在农学中,植 物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通过对农作物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 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动物学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进化等方面的学科。在农学中,动物学是研 究畜禽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畜禽的研究,可以提高 畜禽的生产性能,改良畜禽品种,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学科。在 农学中,微生物学是研究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 农作物生长、改良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学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生物和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学科。在农学中,土壤 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起着重 要作用。 5.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作物品质的保护的学科。在农学中,植物保护学 是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保护农作物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 具有重要意义。 6.农业化学

农学概论复习重点

《农学概论》复习重点 (供2009夏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参考用)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陈进红 第一章绪论 1.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2.农学的特点 3.作物生产的特点 4.世界作物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 5.我国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 6.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 第三章作物起源、分类与分布 1.作物起源中心 2.广义的作物与狭义的作物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 4.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5.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 6.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 7.世界10大农区的特点 8.我国种植业优势产品及其优势区域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 1.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2.作物的温光反应、生长大周期、极性现象、顶端优势、根冠比、器官的同伸关系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 4.种子的概念及种类,果实的类型 5.单、双子叶植物茎生长的差异 6.产量的概念、经济系数、产量构成因素 7.禾谷类作物产量形成过程 8.作物群体的概念、高产群体的特点、光能利用率、源、库、流的概念 9.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0.作物品质,形态指标/理化指标,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 11.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 第五章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 1.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2.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CO2饱和点、消光系数 3.长日、短日照作物 4.三基点温度、积温的概念、温动积温、有效积温、光温生产潜力;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 5.水的生理生态作用、田间持水量、土壤萎蔫系数、作物需水量、蒸腾系数、需水临界期、水分利用效率、 6.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 7.农艺措施对CO2的影响

2024农学考研大纲

2024农学考研大纲 【原创版】 目录 1.2024 年农学考研大纲概述 2.《农学概论》科目的考查目标和内容 3.农学考研备考中的重要概念:G 蛋白 4.备考建议和资源分享 正文 2024 年农学考研大纲概述 随着 2024 年考研季的临近,对于准备农学考研的同学们来说,了解考试大纲、掌握考试要点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们将对 2024 年农学考研大纲进行简要的概述,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复习。 《农学概论》科目的考查目标和内容 《农学概论》是农学考研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其考查目标是侧重于作物学综合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体来说,考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作物品种选育及种子生产:了解作物品种的选育过程、原理和方法,以及种子生产的技术和管理。 2.作物生长发育对生态环境的响应: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作物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 3.作物生产技术:熟悉作物栽培、耕作、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 4.农作制度:了解农作制度的概念、类型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生态技术:掌握农业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基

本原理和应用。 农学考研备考中的重要概念:G 蛋白 在农学考研中,G 蛋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G 蛋白,全称为偶联蛋白或信号转换蛋白,在受体接受胞间信号分子到产生胞内信号分子之间起信号转换作用。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逆境响应等许多生命活动中,G 蛋白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对 G 蛋白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备考建议和资源分享 为了更好地备战农学考研,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资源分享: 1.参考教材和专著: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 2.网络资源:可以关注一些农学考研相关的网站、公众号,如新祥旭陕西考研等,获取最新的考研动态、政策、经验分享等。 3.加入考研交流群:与同专业的考生互相交流,分享备考经验、资料,共同进步。 4.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各科目的复习,避免临考前临时抱佛脚。 5.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做真题和模拟题,了解考试题型和难度,提高应试能力。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 广义的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种植业、畜牧业 2. 作物:指野生植物经过人们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而长期演化而来的具有净几产量或其他经济价值的栽培目的的植物。 3. 土地数量、质量是农业生产制约的因素 4. 水稻、大豆起源是中国 5. 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 6. 小麦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7. 中国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河流域、西南地区 8. 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小麦是耐寒长日照作物 9.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违的量变过程。 10. 作物生产的特点:①系统的复杂性②技术的实用性③土地的重要性 ④生产的连续性⑤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⑥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⑦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11.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12.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①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显著增大 ②栽培作物的器官成分有明显改进 ③栽培作物的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 ④栽培作物的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 ⑤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 13. 瓦维洛夫的八大起源中心学说 14. 小麦原产地公认的是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 15. 土壤结构:块状、片状、柱状、团粒结构(最为理想的一种) 16. 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肥料三要素:氮、磷、钾 17. 土壤胶体一般带有(静)负电荷 18. 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19. 温度三基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20. 世界作物增产的原因:①品种改良②增施肥料③扩大灌溉④病虫草害防治 ⑤温室与薄膜栽培⑥高新技术的推 广 21. 轮作: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 式的种植方式 连作: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意作物或种植方式 22. 连作的危害:①化学危害:肥力偏耗、毒素积累 ②物理危害:土壤的物理结构恶化 ③生物危害:寄生伴生性杂草危害和专性病虫害加剧,土壤微生物 群体结构失衡和土壤酶活力下降 23. 耐连作的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棉花 24. 品种: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 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农学概论复习题详解

农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狭义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要求。(p1) 2、冻害:是指作物在0度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3、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p77) 4、品种: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有个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在特征特性上不同于同一作物的其它群体;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地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方面能符合生产发展和消费者的需要。(p165) 5、作物病害:作物病害是指当作物受到致命因素(生物或非生物)的干扰时,干扰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了其正常生理和生化功能忍耐的范围,使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p199) 6、复种: 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p142) 7、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p143) 8、良种繁育:良种繁殖是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迅速的、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p176) 9、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 10、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p11) 1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p14) 12、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统一体,具体讲就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生物群落与其它生态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p16) 13、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物共生和物质再生等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优化模式。(p24) 14、作物: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p44) 15、生长: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产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张来完成的。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体生长和生殖体生长。(p58) 16、发育: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成。(p58) 17、作物生育期:在作物生产实践中,把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称为作物的全生育期,即作物的一生。(p59) 18、作物生长的极性: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叫做极性。(p61)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是指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物质生产。 2现代农业: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3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4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覆盖的叶片面积。即:叶面积指数反映了作物群体截取光能的能力。叶面积指数大,截取的光能多。 5最适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净同化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因作物生产水平、品种、株型有很大关系,一般高产作物大多数的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6。 6发育:是指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营养器官的分化转到生殖器官的分化这一质变过程,表现为生理和形态上质的变化。 7光能利用率:是指一定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照到该土地上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 8光补偿点:指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量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9光饱和点:指光合作用开始达到最大光合速率值时的光照强度。 10积温:作物一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称为某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生育阶段的积温。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11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部分之和,即(逐日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累积之和。 12无霜期: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所持续的时间。 13春化作用:在作物某一期间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育现象称为春化现象14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15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临界期。 16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某一时期,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此时使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果也最为显著。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7光周期现象: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或受昼夜长度的控制,作物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8土壤肥力: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土壤能经常不断地、适量地给作物提供调节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19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 20混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 21间作:在同一田块内,同一生长期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22套种: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农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2*10=20 1.长日照作物 2.短日照作物 3.中日照作物 4.定日照作物 5.发育 6.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又称感温性、感光性) 7.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8.生物产量 9.经济产量 10.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 11.冻害 12.冷害 13.积温

15.活动积温 16.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7.种植制度 18.作物布局 19.间作 20.套作 21.混作 22.轮作 23.连作 24.最小养分律 25.水分临界期 26.昆虫的世代 27.年生活史

二、选择题4单选+3多选 1.油料作物 有、、、、、、、、、、、、、、、。 2.糖料作物有、、、、、、。 3.嗜好类作物有、、、。 4.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约占土壤养分总储量的。 5.缺氮对植物的影响: 1) 。 2)。 6.生产上作物对太阳能的转化效率是很低的,一般只有 三、填空题0.5*30=15 1 年,提出观念,有个起源中心,分别是起源中心、 起源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 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映特性作物分为:、、、。 3.长日照作物是 指。如、。 4.短日照作物是指。如、、、、。 5.中日照作物是指。如:、。 4.定日照作物是 指。如 5.作物叶的主要功能是、以及一定的,少数作物叶还有。 6.光对作物生产发育的影响是通过、和的影响而做到的。 7.作物主要是利用nm的可见光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和利用最多,其次是 和。太阳辐射中的这部分波长的光波称为。光合有效辐射占太阳能总辐射量的。 8.高原作物总辐射高值区日照时数多在h以上。 9.极端温度有、两种。 10.积温可以分为和。 11.育种程序一般包括和两个阶段。 12.灌水方法有:1)(、、)2)3)4) 13.昆虫的生殖方式:、、、。 四、简述题5*7=35 1.简述农学和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农学概论_复习题

农学概论_复习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高温逼熟:在作物生育后期,遇到较高的温度,使叶片功能期提早结束,产品器官的灌浆充实能力提早消失的现象。 2. LAI: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覆盖的叶片面积。反映作物群体截取光能的能力。叶面积指数大,截取的光能越多。 3.叶蘖同伸:禾谷类作物每个节都有一个分蘖芽,一般分蘖节上的蘖芽能正常萌发形成分蘖,分蘖从分蘖节上自下而上依次发生。当植株进入四叶期,则从第一片真叶的叶腋处长出第一个分蘖,当植株进入n叶期,则从第n-3片真叶的叶腋处长出第n-3个分蘖,称谓叶--蘖同伸关系。 4.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 5.短日照作物:凡适宜在日常变短是开花的作物称为短日照作物,如水稻大豆等。 6.复种是指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茬或两茬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生育期指: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 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8.“S”形生长曲线:“作物生长过程中,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生长达到最高峰以后又逐渐减慢,以致生长完全停止,形成慢—快—慢的规律。 9.马铃薯退化:马铃薯生长期间经常出现植株变矮,分枝减少,叶片皱缩,生长势衰退,块茎小,产量明显降低,一年不如一年,最后失去种植价值。这种现象就是马铃薯退化。 10.微灌:是通过一套专门设备,将灌溉水加低压或利用地形落差自亚、过滤,并通过管道系统输水至末级管道上的特殊灌水器,使水或

溶有化肥的水溶液以较小的流量均匀、适时、适量地湿润作物根系区附近土壤表面的灌溉方法。 11.马齿型玉米:马齿形又叫马牙型。果穗多为圆柱形,籽粒扁平呈扁长形,籽穗两侧胚乳为角质淀粉,顶部及中部为粉质淀粉。成熟后,籽粒顶部粉质淀粉收缩,形成妈齿形。 12.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的花芽分化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有一定的要求,即在花芽开始分化之前必须满足一定的温度和日照长度的环境条件以完成对花芽分化的诱导,这种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 13.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4. 作物经济产量: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15. 表土耕作与基本耕作: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0—10厘米土层状况的措施,是土壤耕作的一种,是在基本耕作的基础上对土壤表面进行较浅作业的措施。 基本耕作:土壤耕作的一种,它的耕作深度是整个土壤耕层,能改变整个耕层性质.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南方的主要糖料作物是( B )。 A.甜高梁 B.甘蔗 C.甜菜 D.甜叶菊 2. 下列作物属于三碳作物的是( C )。 A.玉米 B.甘蔗 C.水稻 D.高梁 3.下列作物中具有变态茎的是( A )。 A马铃薯 B.玉米 C.甘蔗 D.甘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