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及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及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及进展

王学班2015.03.12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揭开了医学

科技的新篇章,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疗效好、风险低、康复快等独特优点,目前已发展为和药物

治疗、外科手术并驾齐驱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

心脏介入诊疗技术是通过体外操纵心导管进行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该技术

的发展使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及外周血管疾病等主要病种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844年,Bernard在其生理学研究中,将导管插入了动物心脏

1929年,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 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

术,从此拉开了人类心导管检查的序幕。之后,他相继九次在自己身上进行右心导管术。这种行为在他所在的医院引起了轰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强烈谴责,他被迫离开医院,并中断了工作

1941年,Conrad和Richards首次应用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右心及肺动脉压和心输

出量,诊断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

1951年,国内黄宛、方圻和陈灏珠相继在国内开展右心导管检查术

1956 ,Forssmann, Conrad and Richards won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heart catheriza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circulatory system

1953年,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 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动脉造影法,

成为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称为Seldinger穿刺法

1959,Sonnies在给一病人进行主动脉造影时,无意中将造影剂误注入右冠状动脉,

偶然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成为冠心病诊治史上一个里程碑1974年,Driscoll对Seldinger穿刺法进行了改良,改良穿刺法因不穿破血管后壁,

减少了血肿发生

1977年9月15日,瑞士苏黎世由Gruentzig 开创了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

这是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概述 冠心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居高不下。传统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改善了治疗效果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技术被广泛认可为目前最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之一。该技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将支架植入堵塞或狭窄的血管内,以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改善患者心绞痛等临床表现。 PCI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临床上常规操作。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和技术的不断改进,PCI技术已能够处理复杂病变并取得可观的效果。例如,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广泛应用使得狭窄血管再狭窄的风险显著降低,并减少了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中最新进展——气球扩张球囊成像引导技术 气球扩张球囊成像引导技术是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这一技术结合了现代成像技术和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引导气球扩张球囊在血管内进行临时扩张以及给药释放,实现对血管内形态和功能特征的动态观察和评估。 该技术主要使用X光透视装置、超声设备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影像设备,辅助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准确判断血管内部结构,并根据实时成像结果调整操作策略。与传统方法相比,气球扩张球囊成像引导技术能够实现更准确、更安全的操作,从而提高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四、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将继续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以下是该技术的一些应用前景: 1. 多支血管介入治疗:PCI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多支血管的病变,有效缓解患者复杂多发性血管所带来的症状。 2. 血液循环支援装置辅助:对于高危、复杂或无法进行传统手术的患者,通过使用血液循环支援装置辅助PCI手术,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3. 冠脉内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修复剂(如干细胞、基因等)直接注射到冠脉内部,以促进损伤部位组织再生和修复。 4. 卫星导航导管系统:结合导管和卫星导航技术,使医生能够在处理难度极大的病变时更精确地操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五、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风险 尽管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引起重视: 1. 部分患者可能无法接受介入治疗: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患者,如有严重出血倾向、晚期肿瘤患者等,可能无法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 2. 短期并发症:介入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动脉穿孔、心肌梗死等。虽然这些并发症较为罕见,但仍需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3. 长期效果不确定: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以及相关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长期效果不佳或复发。因此,术后患者还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再次血栓形成。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进步的技术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更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并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一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在临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及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及进展 王学班2015.03.12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揭开了医学 科技的新篇章,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疗效好、风险低、康复快等独特优点,目前已发展为和药物 治疗、外科手术并驾齐驱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 心脏介入诊疗技术是通过体外操纵心导管进行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该技术 的发展使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及外周血管疾病等主要病种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844年,Bernard在其生理学研究中,将导管插入了动物心脏 1929年,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 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 术,从此拉开了人类心导管检查的序幕。之后,他相继九次在自己身上进行右心导管术。这种行为在他所在的医院引起了轰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强烈谴责,他被迫离开医院,并中断了工作 1941年,Conrad和Richards首次应用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右心及肺动脉压和心输 出量,诊断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 1951年,国内黄宛、方圻和陈灏珠相继在国内开展右心导管检查术 1956 ,Forssmann, Conrad and Richards won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heart catheriza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circulatory system 1953年,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 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动脉造影法, 成为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称为Seldinger穿刺法 1959,Sonnies在给一病人进行主动脉造影时,无意中将造影剂误注入右冠状动脉, 偶然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成为冠心病诊治史上一个里程碑1974年,Driscoll对Seldinger穿刺法进行了改良,改良穿刺法因不穿破血管后壁, 减少了血肿发生 1977年9月15日,瑞士苏黎世由Gruentzig 开创了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 这是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1.前言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冠心病介入护理也取得 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以供参考。 2.冠心病介入诊断 冠心病介入诊断是通过影像学技术和相关检测手段来了解患 者的病情。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介入诊断方式包括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心动图、电生理检查等。这些诊断手段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评估 心脏的功能和病变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3.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介入手术来改善冠脉狭窄或堵塞的情况,以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包括冠 状动脉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这 些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症状、减少心肌损伤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4.冠心病介入护理措施

冠心病介入护理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等环节。在术前准备中, 护士需要帮助患者做好身体检查和心理准备工作。在术中护理中, 护士需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且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术后护理中,则需要重点关注患者的伤口护理和恢复情况。 5.冠心病介入护理中的并发症与风险 冠心病介入护理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风险。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出血、血管损伤等。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 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6.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论文、临床指南和护理流程等。提供这些附件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的具 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7.法律名词及注释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包括专利、版权、医疗法规等。这些 名词在冠心病介入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提供了相应的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和运用。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一.概念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 二.适应症 •㈠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⒈病人胸痛不适或憋闷,与劳累等因素无关,不能随硝酸盐制剂或休息等措施缓解 ⒉上腹部症状,无食道、胃与胆道疾患, 或经治疗不能缓解,需与心绞痛鉴别 ⒊有缺血性心绞痛症状,但运动试验或同位素心肌断层显像无缺血客观指征者 ⒋Holter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有心肌缺血客观指征,但无临床症状者 ⒌高通气综合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病人有心肌缺血指征者 ⒍T波异常或非特异ST-T改变需排除冠心病者 ⒎为安全或职业特殊需要,需除外冠心病者,如飞行员或高空作业人员有胸部不适 •㈡指导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 对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各种无创性检查证实有心肌缺的冠心病病人,冠脉造影可提供确切的冠脉病变和范围以及左室功能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㈢明确病因诊断的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还可应用于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患者以明确病因诊断,除外冠心病的可能性。此类病人需同时进行左室造影和左室舒张未压测定。 •㈣非冠脉、疾病重大手术前的冠脉造影 ⒈中年以上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前,年轻患者若有胸痛症状也应于术前作冠脉造影 ⒉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若同时有冠脉严重病变者应同时作冠脉搭桥术 ⒊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前,尤其是法鲁氏四联症,大血管转位等可能合并先天性冠脉畸形者 ⒋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术前 ⒌其它非心血管疾病,肿瘤或胸腹部大手术前,需排除冠心病 三.冠脉造影术的禁忌症 ⒈不明原因发热,尚未控制的感染。 ⒉严重贫血、血红旦白<8g/dl。 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⒋严重的活动性出血。 ⒌尚未控制的高血压。 ⒍洋地黄中毒。 ⒎对造影剂过敏及脑血管意外急性期 四.冠脉造影前病人的准备 ㈠术前24小时应完善各项检查包括:⒈心电图 ⒉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全项(电解质和肾功能)及肝炎全项、HIV ⒊所有药物包括阿斯匹林术前不可停服,冠脉造影前2 天停止服华法令 ㈡术前谈话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㈢备皮 ㈣碘过敏试验 ㈤需介入治疗病人术前6-12小时服用波立维300mg 五.冠状动脉造影器械

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一、引言 冠状动脉疾病是造成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一种经皮血管手术逐渐成为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本文将分享近年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内的新进展。 二、简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原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导管经血管插入体内直接处理冠心病引起的心血管问题。这一方法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所需的大创伤,减少患者风险和恢复时间。 2. 心血管造影技术 心血管造影技术是导管放置前必须进行的步骤,用于明确冠心病患者具体情况。通过给予患者碘剂进行X射线检查,医生能够清楚看到心脏和冠状动脉的情况,为下一步手术提供指导。 3. 血管成形术 一旦发现狭窄或阻塞的血管,在心血管造影之后,医生将使用导丝和导管来引导球囊扩张器进入病变部位。通过对狭窄或者闭塞血管进行扩张,恢复正常的血流。 4. 冠脉支架植入 在经过血管成形术之后,为了保证治疗效果持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在血管内植入支架。这些支架可以帮助维持血管通畅,降低再狭窄的风险。

三、新进展 1. 舒张压臂带辅助高道尔夫球囊扩张技术(DBA) 近年来,心脏介入医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型技术——舒张压臂带辅助高道 尔夫球囊扩张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球囊扩张前放置压控装置,并加以适量吹气通气,使得球囊能够更好地贴合动脉壁,减少球囊扩张后的缓慢或再狭窄情况。初步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明显改善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 药物释放支架 药物释放支架是一种新型的薄膜覆盖支架,在常规支架上涂覆有药物。通过 药物缓慢释放,可以抑制血管内平滑肌细胞生长,并减少内膜增殖、纤维化以及局部炎症反应。这一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再狭窄和栓塞的风险,并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预后。 3. 心动过程插层成形治疗 过去,对于多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来说,需要进行多次手术来治疗不同 部位的器质性狭窄。然而,最新的技术可以通过一次导丝排至所有血管供血区域,并使用不同直径和长度的球囊扩张器,在一个过程中逐个扩张多个位置。这项技术名为心动过程插层成形治疗,不仅实现了一次手术解决多支血管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四、展望与挑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治疗效 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我们面临着一些挑战。 1. 技术水平不均衡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精品文档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P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研究表明[1],以往临床大多利用药物保守治疗冠心病患者,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已逐步推广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措施并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将探头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为提高冠心病临床治疗有效性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概述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属于一种缺血缺氧性疾病,机体内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使血管管壁狭窄,局部血流程度随之受限,靶区域心肌因缺乏血供导致缺氧,心功能、循环系统功能随之改变[2]。冠心病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多种类型,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主要原则为抗血栓及实现缺血部位再灌注[3]。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改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工作及学习压力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相关医务人员高度注意。 2.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心导管治疗技术[4],通过向心脏(沿动脉方向)靶区域送入支架、球囊导管等相应器械,达到使局部血管疏通、扩张等目的,有效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获得理想治疗效果[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应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多支病变;左室功能低下(可伴肺水肿)等,具有痛苦小、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等特点,其疗效显著优于传统药物保守治疗,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积极接受并配合救治[6-7]。 1977年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成功实施标志着冠心病临床治疗进入新纪元。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8-9],此法使用后将因机体内血管弹性回缩、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复性重塑等因素使部分患者发生血管再狭窄,此外急性闭塞、夹层撕裂等危险因素也将威胁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的 冠心病患者预后。由此,医疗科学工作者通过大量研究推出冠状动脉内裸金属支架植入手术这一新型介入治疗方法,其可有效避免因血管负性重塑、弹性回缩等引起的再狭窄情况,但仍无法解决平滑肌增生问题[10]。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进步,药物洗脱支架、血栓消除术、等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临床介入治疗过程中并取得显著 效果。 药物洗脱支架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使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 新型方法,通过将支架作为载体,将药物送入血管中并缓慢释放

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心脏介入手术技术

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心脏介入手术技术心血管疾病一直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心脏介入手术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 突破。本文将介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以及心脏介入手术技术的 应用。 一、新进展 1.1 介入心肌再灌注技术的实施 介入心肌再灌注技术是一种通过导管介入的方式,将血栓溶解药物 溶入心脏冠状动脉,以快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减少心肌梗死的范 围和副作用。近年来,该技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并成为急性心 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1.2 球囊扩张术的广泛应用 球囊扩张术通过导丝和球囊导管将球囊送入狭窄的冠脉病变部位, 然后利用球囊的充气和压力扩张血管,以改善冠脉血流。该技术非常 安全有效,已成为冠脉疾病的常规疗法,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 了革新。 1.3 药物洗脱术的突破 药物洗脱术是指通过特定的导管将药物送入血管,较长时间地停留 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以达到抑制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的效果。目前,

药物洗脱术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二、心脏介入手术技术的应用 2.1 冠脉搭桥术 冠脉搭桥术是一种通过取体内其他血管,如颈动脉、胸内动脉等, 移植到心脏的冠状动脉上,以恢复心肌血流的手术。该技术被广泛应 用于冠心病患者,可以明显改善血液供应,减轻心肌缺血,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2.2 植入可吸收支架 可吸收支架是一种新型的冠脉支架,与传统的金属支架相比,它可 以在血管病变治愈后被吸收,减少了长期使用支架带来的并发症。该 技术为冠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使患者可以更好地恢复血管 功能和生活质量。 2.3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I)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心脏外侧植入人工瓣膜, 以替代病变的主动脉瓣的手术。该技术既可以避免传统主动脉开胸手 术的创伤和并发症,又能有效改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种颠覆性的治疗方法。 2.4 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冠心病患者常常需要接受不同形式的治疗以改善症状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中,介入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原理、适应症和常见技术。 一、介入治疗的原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特殊的导管技术将一根细长的导管插入到心脏的冠状动脉内部,通过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修复动脉内膜断裂的方式,恢复冠状动脉的供血功能。介入治疗可以达到血管重建的效果,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缺血,从而减少症状发生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二、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冠心病介入治疗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的患者: 1. 心绞痛:对于经过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急性冠脉综合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3. 冠状动脉狭窄:对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明显心肌缺血的患者,介入治疗可以改善供血情况,缓解症状。 4. 冠脉搭桥术后,再狭窄:对于在冠脉搭桥术后,术后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的患者,介入治疗可以保护冠脉搭桥的患者的心肌功能。 三、介入治疗的常见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两种技术。 1. 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成形术又称为球囊扩张术,通过将一根细长的导管插入到冠状动脉内部,将带有球囊的导丝送至狭窄血管部位,然后通过充气扩张球囊,使狭窄血管扩张。扩张过程中,狭窄的血管壁会发生撕裂,从而恢复血管管腔的通畅。 2.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在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在狭窄冠状动脉扩张后,医生会在扩张后的血管内部放置一个金属或塑料支架,以支撑和保持血管的通畅。支架内外覆盖有药物,可以防止血管重新狭窄,减少再手术的风险。 除了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可以包括成形术和断层析术、旋切术等,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介入技术。 四、介入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术技术,自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常见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

冠心病的微创治疗技术与进展

冠心病的微创治疗技术与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病的常见类型,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健康威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冠心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微创治疗技术与进展,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 一、介入心脏导管手术 介入心脏导管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冠心病的技术。通过将导管插入患者冠状动脉,医生可以在不开胸腔的情况下进行疾病的治疗。这种技术通常用于冠心病的血管成型术和支架植入术。 血管成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气囊,然后充气扩张,使狭窄部分扩大的治疗方法。支架植入术则是在冠状动脉内放置一种金属支架,以增加血管的通气效果。 随着技术的进步,介入心脏导管手术在治疗冠心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通常是微创手术的首选方法之一,因为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然而,这种技术还存在一些风险,例如血管损伤、心肌梗死等,并且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介入心脏导管手术。 二、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输到患者心脏组织的微创治疗技术。通过应用高频电流,医生可以消融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组织。射频消融术主要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射频消融术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精确地消融异常的心脏组织,恢复患 者的正常心律。它的微创性质使患者的恢复时间更短,并且不需要开 胸手术。然而,射频消融术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治疗过程中可能发 生心脏搏动不齐、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三、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通过移植其他部位的血管来绕过冠状动脉狭 窄部分的治疗方法。这种手术需要开胸进行,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术后恢复较快。 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长期解决冠状动脉狭窄的问题, 改善患者的血液供应。手术后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并且减少了 冠心病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的风险。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显 著提升。然而,由于手术本身的微创性较小,需要开胸进行,因此并 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适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四、心脏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 心脏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冠心病微创治疗技术。通过操纵机器人的手臂和仪器,医生可以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减少 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心脏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手术操 作和更小的创伤。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患者的疼痛和术后恢复时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与新疗法介绍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与新疗法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 进而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 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冠心病的治疗方案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 将介绍冠心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新疗法。 一、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 1.1 降脂药物的应用 降脂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降脂药物有 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这些药物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情况,防止心肌缺血的发生。 1.2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对冠心病 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最近的研究表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 瑞洛和普拉格雷等,相较传统的阿司匹林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介入治疗方面的进展 2.1 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术(PCI) 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术是一种通过血管内放置支架来扩张狭窄血管的 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

之一。针对特定的病例,还可以选择药物洗脱支架,有效减少了支架 内再狭窄的概率。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TCA)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将导丝和球囊引入冠状动脉狭窄段,通 过扩张球囊、释放药物等方式来改善血流。近期研究显示,通过PTCA 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明显,患者的预后也有所改善。 三、心脏外科治疗方面的进展 3.1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使用人工血管来恢复冠状动脉血供的手术。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CABG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 广泛。CABG术能够改善心肌供血状态,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选择之一。 3.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指将异常功能的心脏瓣膜进行替换或修复的手术。对于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而言,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能 够有效改善心功能,缓解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目前,该手术已成为治 疗冠心病的常见方式之一。 四、创新疗法的介绍 4.1 基因治疗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一、引言 1.1 背景 1.2 目的 1.3 文档范围 二、冠心病的概述 2.1 定义 2.2 发病机制 2.3 流行病学 2.4 分类 三、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3.1 稳定型心绞痛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3 心肌梗死 四、冠心病介入治疗原则

4.1 介入治疗的定义 4.2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4.3 介入治疗的禁忌症 4.4 介入治疗的基本步骤 4.5 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五、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5.1 新型介入器材的应用 5.2 新技术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5.3 介入治疗中的个体化策略 5.4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前沿研究 六、冠心病介入护理的关键环节 6.1 术前准备护理 6.2 术中护理 6.3 术后护理 七、冠心病介入护理的质量控制 7.1 护理流程的规范化 7.2 临床评估的全面性

7.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7.4 定期复查与随访 八、冠心病介入护理中的团队协作 8.1 医生与护士的协作 8.2 心内科与心外科的协作 8.3 技师与护士的协作 8.4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九、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 冠心病介入治疗操作流程图 - 冠状动脉介入器材使用说明书 - 介入治疗后护理记录表 十、法律名词及注释 - 冠心病: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病。 - 介入治疗:通过导管途径进行血管内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 - 稳定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绞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一类急性冠心病。 -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脏疾病。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病变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治疗也在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冠心病治疗的新进展以及带来的希望。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一直是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方法之一。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的推出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例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替格瑞洛(Tigrelor)和普拉格雷(Prasugrel)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了血栓的形成。此外,通过控制血脂和降低胆固醇,新一代的降脂药物如阿利肝素(Alirocumab)和依折麦布(Evolocumab)可以显著减少冠心病的风险。 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内操作,将支架植入到狭窄的冠状动脉内,以扩张血管,恢复血液流通。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这种支架能够释放药物,减少支架再狭窄的风险。其次是使用三维显像技术来引导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此外,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三、微创手术

除了介入治疗,微创手术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进展。微创手术通 过小切口或经皮进入体内进行手术,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切口较大 和术中出血等风险。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创新,冠心病治疗也在逐渐 转向这个方向。例如,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MICS-CABG)成功地 将冠心病治疗与微创手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手术体验和术 后恢复。 四、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技术,也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 新的希望。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可以 修复受损组织。在冠心病治疗中,干细胞可以通过静脉输注或直接植 入冠状动脉,促进心肌再生,恢复心脏功能。虽然干细胞治疗仍处于 研究阶段,但其前景令人鼓舞。 五、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治疗 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治疗是治疗冠心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的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正不断涌现。例如, 多腔起搏器可以根据患者的心电图数据进行智能调节,提高起搏器的 治疗效果。此外,随着遥控技术的应用,患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远 程监测系统随时获取起搏器的信息,并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 的进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干细胞治疗以及心脏起搏 器和除颤器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 择和希望。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些新技术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其进展 自1977年德国医Gruentzig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心 病介入治疗已有32年历史[1]。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三种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介入治 疗(PCI )和心外科搭桥手术。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任何病人一旦确诊,药物治疗要 终身维持。但当药物治疗欠佳或无效时应尽早做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作出详细的评价,然后根据病人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合病人的经济状况决定是否选择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介 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能迅速解决冠状动脉狭窄,改善生活质量,缺点是花费大、部分病人不适合做介人治疗、部分病人会出现扩开的血管再狭窄。搭桥手术效果可靠,但开胸手术 创伤较大、恢复时问较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不通过外科开胸手术,不需要全身麻醉,通过外周动脉穿刺( 一般为股 动脉或桡动脉) ,在X线引导下从腔内开通狭窄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病人是清醒的,局 部麻醉下穿刺动脉成功后送人心导管。介入治疗较手术治疗疗效可靠、迅速、直接,风险较 搭桥术明显减少,术后2-4d可恢复一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冠心病的三种主要治疗中目前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比例占首位[2].介入治疗适合绝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包括老龄、高危患者、心功能不全及部分复杂、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然而,冠心病介人治 疗最大的问题是目前无法克服的再狭窄,这也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有:(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是通过 穿刺皮肤将导管插入血管内,使用特制的球囊导管到达狭窄的冠状动脉,通过加压扩张球囊, 使狭窄打开;(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在PTCA球囊扩张的基础上在狭窄的部位植入支架,目前,80%-90%的病变需要植入支架[3]。 PTCA的主要问题是对某些病变如严重钙化性病变、显著偏心性和弥漫性狭窄及其冠状动脉 开口、分叉部位病变效果不好。研究显示这主要与球囊扩张后早期血管弹性回缩、晚期血管 重塑或内膜过度增生有关。 1987年 S i g w a r t 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应用于临床,是冠心病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在首次介入治疗时植入支架可显著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冠状动脉开口及分叉部位病变应用单 纯PTCA的效果差,是介人治疗的难点,原因是开口部弹力纤维多,容易发生弹性回缩,且往往 伴有钙化,球囊不易扩张;分叉部病变由于斑块的移动和弹性回缩,出现并发症和长期预后 欠佳。支架植入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纯PTCA的不足。 溶栓治疗有其局限性,PTCA也可以做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种替代疗法,荟萃分析表明:与 溶栓疗法相比,P TCA减少死亡率、再次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近年来,冠状动脉支架植 入术应用日趋广泛。当然,支架同样没有完全解决再狭窄的问题,针对支架内再狭窄,已试 用各种治疗技术,但效果均不理想,应以预防为上策。研究人员开始寻找能够防止内膜过度 增生的药物,并试图将其带在支架上,以真正达到预防再狭窄的目的,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是 目前最有希望的产品。前瞻性研究显示,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再狭窄率显著低于BMS[4]。 DES的研究和应用,在解决介入治疗再狭窄方面获得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但对其安全性的观 察和研究一直在开展。非心脏死亡增多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包括:(1) 涂层药物降低了人体 免疫机制;(2) 承载药物的载体可能促发或者加重炎症过程。对DES重新评估,一是需要更长的时间观察,二是需要有关对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和总死亡率等预后终点的评价。对已经 接受DES的患者,尽可能延长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时间,从目前 9—1 2个月延长 到2年,同时注意出血的风险。 2006年世界心脏病学术大会和欧洲心脏病学术大会对DES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长期随访 结果表明,与BMS比较DES不但没有降低总死亡率和心肌梗死的预后终点,反而有增加这些预后终点的趋势,并且随访时间越长,这种危险增加越明显。同样需指出,非心脏死亡主要 由癌症所致。该次大会也对介入治疗的方向作出了规范性指南,指出: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不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进展与应用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进展与应用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它通过导管、球囊、支架等器械对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进行血运重建,以达到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目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和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以下进展: 1. 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这种支架表面涂有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可以防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从而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2. 新型介入器械的研发:如可降解支架、药物涂层球囊等新型介入器械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介入治疗的精准化:随着影像技术和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越来越精准。医生可以通过影像设备实时了解导管、球囊、支架的位置和形态,精确地判断病变的位置和程度,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拓展,例如: 1. 冠心病的治疗: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手术,可以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

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2.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部分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置入支架以隔绝破口,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避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创伤小,恢复快。 3. 心律失常的治疗: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介入手术将电极导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能量使局部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这种方法创伤小,手术成功率较高。 总之,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相信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和认可。

冠心病的微创介入手术技术与进展

冠心病的微创介入手术技术与进展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病理 改变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堆积导致血流减少或完全阻断。过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是开胸手术,但这需要大剂量麻醉、完全停止 心脏跳动等传统的操作,具有创伤大、恢复慢等缺点。随着微创介入 手术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本文将对 冠心病的微创介入手术技术与进展进行探讨。 一、介入手术技术的发展历程 近几十年来,冠心病的微创介入手术技术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创始人Andreas Gruentzig于1977年首次成功地应用了冠状动脉扩张球囊,标志着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进入了新时代。此后,血运重建技术、 血管支架技术和药物洗脱技术等相继问世,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更 多选择。 二、血运重建技术的进展 血运重建技术是指通过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部位,恢复血流供 应的方法。最初,冠状动脉扩张球囊被广泛应用于术中或术后扩张病 变冠状动脉的治疗,但存在再狭窄率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药物洗脱技术的出现使得冠状动脉再狭窄率大大降低。同时,血管支 架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冠状动脉扩张术在治疗冠心病中得到普遍应用。 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技术已经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药物洗脱支架,进一步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果。

三、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 微创手术技术是指通过小切口或穿刺等方式进行手术,最大限度地 减少了手术创伤。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 了手术效果,还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和术后恢复时间。例如,经皮 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一种通过从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导管,将支 架放置于病变动脉中的微创手术技术。相比于开胸手术,PCI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常用方法。 四、创新技术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介入手术技术外,还有一些创新的技术在冠心病的治疗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介入超声技术被用于探测和引导病变血管,提高手术的准确度和安全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则能实时观察血 管内膜的状态,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此外,纳米技术、基因治疗 等新兴技术也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希望。 五、前景与挑战 虽然冠心病的微创介入手术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 挑战。首先,手术费用高昂,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承受。其次,手术操 作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需要专业的医生参与。此外,手术 相关的并发症仍然存在,如血栓形成、出血等。 总结起来,冠心病的微创介入手术技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相信这一治疗方式将会有更 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 1.引言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手术和介入治疗等。本文将重点介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2.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概念和原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插入冠状动脉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 冠状动脉造影以及支架植入等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扩张狭窄的冠 状动脉或修补断裂的斑块,提高心脏的供血情况,缓解症状,预防心 肌梗死的发生。 3.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指将导管插入患者体内的冠状动脉,并通过注入 造影剂来观察血管的情况。这项检查能够明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病变的位置以及血管的血流情况。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医生能够准确 评估患者的病情,为下一步的介入治疗做出决策。 4.支架植入术 支架植入术是介入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最主要的治疗方 式之一。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基础上,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支架进行植入。支架类似于一个金属网管,可以支撑血管的壁,保持血管通畅,防止 动脉再狭窄或闭塞。

4.1 冠状动脉支架类型 目前常用的支架类型包括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支架(BMS)。药物洗脱支架在支架表面涂有药物,可以抑制血管狭窄的再生,降低 再狭窄的风险。而裸支架没有药物涂层,一般用于较简单的病变或对 抗药物过敏的患者。 4.2 支架植入术的操作步骤 在支架植入术中,首先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治疗区域。 然后通过导管将支架引入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段,将支架展开并与 血管壁相连接。最后,医生会注入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5.可能的并发症 虽然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 风险和并发症。可能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血管损伤、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等。因此,在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的适应症和风险。 6.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护理。在术后 的几天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此外,患者还需要继 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定期复查和心电图检查也是 必要的,以监测患者的病情。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和效果评估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和效果评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危险。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心脏介入治疗。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和效果评估。 一、什么是心脏介入治疗 心脏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技术,通过血管插入心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达到治疗冠心病等病症的目的。 二、心脏介入治疗的方法 1.血管成形术 血管成形术是最原始简单的心脏介入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导管将硬化的血管撑开,使血管重新通畅,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将金属支架导管送入狭窄的冠状动脉中,放置一个金属支架,达到维持冠状动脉通畅,防止再次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方法。 3.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一种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但现在已有一些采用导管技术进行心脏瓣膜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治疗风险也更高。 三、心脏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估 心脏介入治疗后,需要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判断治疗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再次治疗等。 1.体征评估

体征评估是最基本的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情况,并通过病人的主诉和体征变化来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 2.血液检查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后,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脂含量、肌酸酐等指标,以了解治疗的效果。 3.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以评测心脏功能,检测心律失常和缺血情况,对治疗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支持心电图和胸片的诊断结果,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评估。通过特殊的超声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显像结果,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四、心脏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使用心脏介入治疗必须要在专业的心血管诊疗中心进行,必须与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沟通和谘询,并要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到患者当前的身体状况,不宜进行过度治疗,以免引发更加严重的副作用。 笔者强烈建议冠心病的患者在治疗前要详细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法,遵循专业医生的意见进行治疗,同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2021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全文)

2021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全文) 1、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984年,中国完成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在其后的30余年中,中国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无论在技术还是数量上均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手术量以平均每年30% ~40% 的速度增长,至2006年已超过10万例/年。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介入治疗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关注。冠心病介入治疗面临着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缺乏规范的医生培训系统、缺乏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等诸多问题。为了促进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有序发展、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质量、合理应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逐步建立了冠心病介入治疗规范化体系,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行全流程质量管理。 根据原卫生部制定并发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生部医政司关于成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的通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报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部政策法规性文件,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准入、培训和质量控制进行全面管理和规范。 准入制度包括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根据2007年颁布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对于医疗机构的要求主要包括硬件设施、配套设备和人员三方面。医院必须为三级,人员的准入除了具备相关职业

资格和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外,还强调要经过认定的培训基地的系统培训。 培训制度对培训基地、培训导师和培训要求均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对接受培训的学员提出了具体要求。 质量控制是规范介入技术的应用并保证持续提高其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求所有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疗机构均要建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信息报送工作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报告、录入等工作,及时、完整、准确地通过网络上报所有介入治疗病例。各级质控中心则对上述上报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估,一方面将质控结果反馈给医疗单位,促进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另一方面形成质量报告,报送医疗行政部门和上级质控中心,作为医疗机构和个人技术准入的依据以及其他行政措施的依据。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改变,2017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文,对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内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不再采用准入审批的管理方式,而是采取备案制管理。在2019年修订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中,不再限制医疗机构的级别,也不再要求审批和准入。对于个人,强调经过系统培训并考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