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文章编号:1000-8934(2004)12-0074-05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郑二红1 梁国钊2

(11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21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关键词:日本;诺贝尔奖计划;可行性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7-02

作者简介:郑二红(1972-),河南新乡人,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现任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和科技与社会;梁国钊(1940-),广西容县人,现任广西大学科技哲学教授,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二、三、四届理事。研究方向为科学方法论和科学道德。

诺贝尔奖是人类社会对最高层次智力活动的评价和奖励方式之一。尽管科学界不乏比诺贝尔奖有更悠久历史,比诺贝尔奖金更为丰厚的奖项,但相比之下,诺贝尔奖仍是当今公认的科学成就的最高象征。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多少已成为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高低、政策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百余年来,世界各国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本民族的获奖情况,以能获得诺贝尔奖而自豪,并不断积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期尽可能地获得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和颁奖活动已成为倍受各国政府以及亿万民众关注的,全人类的一道靓丽风景。

1 “诺贝尔奖计划”的提出

当今日本的繁荣、富强与其长期以来正确制定、

执行“赶超型”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可是,时过境迁,“赶超型”战略已日益显现出其重技术轻科学、缺乏创造性、忽视基础科学研究等弊端。为扭转不利局面,谋求21世纪的发展,日本政府把1993年定为“基础研究振兴元年”,旨在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意识。1995年,日本国会又一致通过了一个效力“介于宪法和专门法之间”的重要法律———《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基本国策,进一步突出了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技术基本法》的精神,坚决执行“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基本国策,日本内阁先后制定了两个为期五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其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

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要在今后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在百年诺贝尔奖庆典后不久,日本政府又重申了这一计划,并在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内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此举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和热切关注。

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该计划能否实现上,观点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如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的野依良治就评论说,这是日本政府“没有头脑”,纯属“狂妄之言”,甚至有人担心该计划的提出,可能导致人、财、物更倾向于投向容易获奖的领域,结果适得其反,阻碍科学的发展。

2 “诺贝尔奖计划”提出的背景

日本自1853年“黑船事件”被迫开国后,在“求知识于世界”的指引下,采取了“赶超型”的发展战略,开始积极向西方学习。通过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等,使日本摆脱了被殖民的危险境地,实现了“脱亚入欧”,迅速跨进了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二战战败后,满目疮痍的日本充分利用朝鲜战争时“特需经济”以及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到扶植的有利时机,再次通过对欧美先进技术的大量引进、消化和吸收,使日本的钢铁、电子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欧洲引进氧气顶吹炼钢技术,迅速使日本成为钢铁技术和生产大国,进而带动重工业如造船、汽车和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再比如日本引进美国的半导体技术,很快使它在电子和

半导体工业方面成了美国最大的挑战者。

)濒临崩溃第20卷 第12期2004年 1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20,No.12

Dec.,2004

的经济也因此得以迅速恢复。

据统计,“日本在现代化关键时期———1950-1975年,共花费57亿美元,引进了25700项外国技术,占世界第一位。”〔1〕技术的大量引进,节省了近200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的发展赢得了十年时间。其中,1955—1970年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1212%,日本迅速超过了加拿大(1960年)、法国(1966年)、英国(1967年)、西德(1968年),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成了“亚洲凤凰”。日本真正尝到了技术引进的甜头。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欧美。它“每年提出的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已经达到45万件以上,约占世界专利申请总数的40%,是美国申请数的217倍,成了世界专利技术的超级大国。”〔2〕这时的日本已不是一个技术追随者,而成了技术领先者。难怪在日美、日欧等经济贸易摩擦中,日本人总是抱怨说,并不是日本不购买欧美的产品,而是欧美市场上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刮目相看的高新技术产品。

一方面,“既然日本已不是远东的一个弱小的国家,以前看到欧美有什么新技术就追随、模仿,今后将不再被允许了,甚至连日本人去欧美学习先进的东西也不全被允许了。”〔3〕另一方面,从日本国内来看,自然资源极度贫乏(比如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日本的自给率仅为012%)的现实,严重制约着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973年和1978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在国际石油价格低廉的五六十年代占尽便宜的日本受到巨大冲击,高速增长的经济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日本的“加工贸易立国”战略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两次石油危机成了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的直接导火索。

同时,五六十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造成了诸如环境污染、经济活动过分集中、国内产业日趋空洞化等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且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来说,依赖其雄厚的人才基础和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以谋求发展,无疑是最佳选择,也是其惟一选择。

从国际环境上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冷战时代结束了。由于共同敌人的消亡,一向忙于政治战场的美国,这时把精力主要转移到经济战场上来,逐渐改变了冷战时期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圈内企业间技术转移的政策;同时,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格限制技术乃至于科学信息外流,以此来对付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的日本,昔日的盟友变成了今日经济战场上的主要竞争敌手。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凭借自身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等各种优势,积极地加入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对日本等发达国家造成了巨大挑战。

另外,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助长了日本的大国意识。如今,日本已明确提出了向“政治大国”、“国际国家”的目标迈进,并力争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努力寻求在国际舞台上更多的发言权。但是,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实行“赶超型”战略,在主观上有意放慢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形成了“在最高水准上进行创造性工作没什么意义,最好让外国人打头阵”〔4〕的观念。因此,往往把那些耗资多、费时长、见效慢、风险大的基础研究当作“苦差事”留给了外国人。日本也因此逐渐背上了“技术巨人,科学矮子”、

“白坐车者”、“创造力贫乏的国度”等不光彩的名声。这显然不利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国际国家”的目标。为提高其国际地位,成为一个“受世界各国尊敬的国家”,赢得各国人民的尊敬和信赖,日本必须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尽管目前日本已成为技术大国、强国,在汽车、半导体、消费型电子产品等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优势,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甚至航空航天领域也显出咄咄逼人之势,但是,由于长期忽视基础研究和独创性的研究开发,造成了日本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储备只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综合技术实力也只相当于美国一半的严峻事实。日本与美国甚至西欧相比,表现出科技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一方面影响了日本跨学科研究能力,攻克科技难关的科技队伍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日本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新兴尖端技术领域与欧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屡屡受挫,而且就连某些一度领先的技术领域也被欧美夺了回去。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江琦玲于奈所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所占的比率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全世界所占的比率两者有两位数的差异。日本的研究缺乏独创性是明显的事实。虽然说现在日本的应用技术和实用技术略微领先,但如果就是这么得过且过的话,日本的未来将毫无希望。”〔5〕

“赶超型”战略再也不能担负起“亚洲凤凰”乘风翱翔的重任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披荆斩棘的科学和技术,对于走在世界前列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同等重要的,二者不能偏废。为在21世纪谋求进一步发展,并愿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成为“受世界各国尊敬的国家”的日本,现在必须“自食其力”,做些“苦差事”,必须在基础领域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了。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因此,1995年,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日本将在技术强国的基础上,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突破日本基础性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不足的薄弱环节,采取重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者双管齐下的政策,以谋求进一步发展。基础科技的创新成了日本面向21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从以上背景分析中不难看出,日本在2001年提出的“诺贝尔奖计划”,是在其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为谋求21世纪进一步发展,日本国家战略从引进技术为主的“收割型”战略,转变为以充实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为主的“播种型”战略的重大转移的具体体现。这次转变被日本称为是继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经济迅速腾飞两次胜利远航之后的“第三次远航”,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这样,“诺贝尔奖计划”的提出成了日本国家战略转变过程中自然的、顺理成章的事情,重视创新成了诺贝尔奖与日本实现国家战略转变的共同渴求。“50年内力争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宏伟目标,既可以引起国民对“创新”的重视,实现国家战略的重大转移,又有利于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改善国家形象,真可谓一箭双雕。

3 “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世界各国对日本“诺贝尔奖计划”能否实现看法不一,但我们认为,该计划的提出具有相当基础,极具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重视教育的传统给日本实现“诺贝尔奖计划”奠定了人才基础。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时,就明确宣布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百余年来日本的强国之路,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教育立国之路。从那时起,日本就一直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看成是“无形资产”,大和民族对教育切实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和巨大的投入。

“日本教育经费(不包括私立学校)自1873年至1939年间,平均年递增9%强。1949年至1984年(包括私立学校)平均年递增15%强。另外,教育经费占G NP比例1949年至1984年平均为5103%。……1984年以后,此比例均保持在6%以上。”〔6〕“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教育经费各增加5倍,英国和西德各增加9倍,法国增加1816倍,日本则高达3716倍。并且,日本的教育经费占其行政经费的比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约21%-22%)。”〔7〕大规模的投资使日本的教育有了飞速发展。

1907年,日本6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7138%。现在,日本的9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到97%以上,大学入学率达到4412%。大量的教育投入为日本培养了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为日本的腾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发达的教育事业和卓有成效的智力开发,保证了它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有效地引进、消化和吸收,使其仅用40多年就完成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花200年时间才完成的近代化任务。”〔8〕日本基于自身资源贫乏、国土狭小的具体国情,正是依靠长期重视对国民的教育,举国上下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才走向今日的辉煌。日本几次的大起大落,直到如今雄踞于亚洲,教育功不可没。重视教育的传统必将继续为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日本实现“诺贝尔奖计划”的坚强后盾。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后更是稳坐世界第二位经济强国的宝座。据统计,2003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547万亿日元,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14%,占亚洲的60%,相当于英、法、德三国的总和,是原东盟五国、亚洲四小龙(扣除对新加坡的重复计算)、中国、印度十国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116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37561美元,超过了美国(35082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1970年,在世界最大的15家银行中还没有一家日本的,而到了1990年,15家中就有10家是日本的,并且前6家均归日本所有。另据日本财务省2004年4月7日的报道,2004年3月末,日本外汇储备高达8265亿7700万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海外净资产为115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雄厚的经济基础使日本有能力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巨资。在2001年日本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科技投入就预计高达24万亿日元,整个研究开发经费占G DP的218%,仅次于美国。

百余年来,诺贝尔奖多数被发达国家获得的事实证明,获得诺贝尔奖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这使我们相信,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科研投入,必将为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近年来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强劲势头是实现该计划的可喜征兆。

诺贝尔奖颁发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共有45个国家、约700人次获得过诺贝尔奖。日本自从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到2003年为止,共获得了11个诺贝尔奖,占亚洲获奖总人数(27人)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0卷 第12期

4017%,而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人数(8人)占亚洲自然科学奖获奖总人数(10人)的80%。尽管日本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上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则稳居亚洲诺贝尔奖头号强国的宝座。

尤其是2000、2001、2002这三年,日本竟连续获得了四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充分展示了日本的科技与经济实力。这不仅有力地驳斥了大和民族“没有创造性”的传言,而且给日本实现“诺贝尔奖计划”一份厚重的奠基礼。

另外,日本二战后也的确培养了不少令世界瞩目的科学家。如被《日经科学》杂志誉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就有:物理学领域的西泽润一、佐藤文隆、岩崎俊一、柘植俊一、佐藤胜彦、小柴昌俊等;化学领域的吉田善一、井口洋夫、田中丰一等;生理学和医学领域的日沼赖夫、谷口维昭、宇井理生、沼正作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大泽文夫、木村资生、西冢泰美、冈田节人等,其中小柴昌俊已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近年日本获诺贝尔奖的强劲势头和这些长长的科学家名单,使人相信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具有相当实力。

第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也绝非无稽之谈。

根据杨建邺同志主编的《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辞典》和许光明同志著《摘冠之谜———诺贝尔奖100年统计与分析》等资料,经统计、整理可知,在百余年诺贝尔奖历史上,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国家不乏先例。比如英、德、法、美4个国家都曾在50年内获得过30个诺贝尔奖(不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中英国有3个时间段获得了30个诺贝尔奖,最长时间为36年(1902—1937年),最短时间为27年(1962—1988年);德国有2个时间段获得了30个诺贝尔奖,其中最长时间为50年(1950—1999年),最短时间为28年(1901—1927年);法国也在48年(1901—1947年)的时间内获得过30个诺贝尔奖;美国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最长时间为40年(1906—1945年),而且,令人吃惊的是,美国曾在4个6年时间段获得过30个诺贝尔奖,分别是1975—1980年(31个);1976—1981年(33个); 1993—1998年(31个);1995—2000年(30个)。

另外,在人类发展史上,后进赶超先进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200多年前还是英国殖民地的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后,仅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就赶上了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到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达95亿美元,超过了英、法、德占世界第一位,成了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在美国的成功经验中,其重视引进,并努力应用、推广、普及先进科学技术无疑是其重要的成功经验之一。“美国工业中并没有什么秘密。我们一旦获得新发明便马上应用了。那就是我们所以兴盛得如此迅速的一个原因。”〔9〕以汽车工业为例,最早开发的是英国。但是,英国在开发之初生产的汽车是有钱人的享乐品,福特公司则把汽车工业推向了市场,实现了汽车的大众化。当年的英国人也曾不屑一顾地说美国没有基础研究,盗用了他们的成果。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也只有像爱迪生、贝尔、莫尔斯、富尔顿、莱特兄弟、伦福德等享誉世界的技术专家,基本上没有世界级科学家,而且,这一时期美国也极少诺贝尔奖获得者。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才逐步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成为诺贝尔奖超级强国的。这一事实充分说明美国也是首先依靠引进先进技术起家,待经济有了雄厚的基础后,才逐步转向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日本现在所走的从技术起家再转向发展科学的道路,同美国的发迹史极其相似。美国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为什么今日的日本不能实现这样的转变呢?

4 结 论

我们不是算命先生,不能武断地说日本“诺贝尔奖计划”到时必定能完全实现。但通过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我们认为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极具可能性。

退一步来说,我们也不应仅仅关注于日本“诺贝尔奖计划”能否实现上,而应该看到日本政府制定国家战略时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性和前瞻性。不管这一计划到时能否完全实现,它最起码展现了日本政府加强基础科技创新、扭转不利局面、努力保持强国地位的一种姿态、愿望和决心,它必将大大激发日本人的创新精神。它所具有的催人奋进的号召力和感召力也必将为日本21世纪的科技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提出这一计划的雄心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对有浓厚“诺贝尔奖情结”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张念椿1现代文明的支柱———科技、管理、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51-541

〔2〕张国栓1专利的“超级大国”———日本[J]1现代化,1985(5).

〔3〕〔5〕(日)西泽润一1科技大国的前景[M]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120,101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4〕〔日〕汤川秀树1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8711001

〔6〕孙小礼1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76-4771

〔7〕甘霖,范旭1生力军———民族地区青年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研究[M]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50-51

〔8〕吴廷 1日本近代化研究[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421

〔9〕(英)厄力斯?帕刻1美国经济成功之秘密[M]1上海:上海民智书局,192911331

Analysis of the Feasibility in Japan’s Nobel Plan

ZHEN G Er2hong1,L IAN G Guo2zhao2

(11College of Politics&Management Scienc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21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Administration,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

Abstract:In2001,Japan formulated the“Nobel plan”,which made a great stir all over the world1This is the concrete reflections of the country’s resolution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research and to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In the view of the Japan’s tradition of paying at2 tention to education,the enormous economic strength,great investment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 think that Japan’s“Nobel prize plan”is by no means a fantastic talk1

K ey w ords:Japan;Nobel plan feasibility(本文责任编辑 张明国)

(上接第65页)

公共知识系统中的科学知识因何具有公信力?“即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使得科学知识形成一种特殊的人类知识,并被它影响。”〔16〕公共知识系统中的科学知识不是真理而是建构之物,造假、欺骗、剽窃、优先权争讼等现象在“知识贡献”行为中屡见不鲜,那它的公信力何来?这是因为它经过“科学化之筛”和“社会化之筛”后虽还不是真理,但它是经过了、经受着社会公众审查的最具“真理性”的知识建构;通过这种审查,社会智力可能剔除虚假与不良(伪科学),是除真理之外最好的选择。

现在贡献科学知识是否难度增大了?在现代教育体系和通信体系的支撑下,社会各子公共知识系统越来越一体化,个体越来越易共享公共知识系统中的经验和知识。在社会“知识贡献”奖励机制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职业。由此,从狭窄的专业角度看,个体建构新知识更多地依赖新经验的获取,而靠对已有经验反思来获得新知识的机会越来越小。虽然新经验的总量在不断扩大,但其获得也越来越依靠多人的合作,越来越依靠高新技术的支持,集体合作和社会建制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成为科学家越来越难。但从整个公共知识系统看,一个新经验的产生再与其他专业的经验和知识的交叉和横断结合,会使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产生如今的景象:新经验越来越难得,但科学家越来越多,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爆炸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崔绪治,浦根祥1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J]1教学与研究,1997(10):431

〔2〕诺曼?W斯托勒1科学社会学[M]1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编者导言3.

〔3〕〔4〕〔5〕〔6〕赵万里1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200212,7,2,71〔7〕〔8〕理查德?莱文斯1科学大战[C]1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1214,2151

〔9〕史蒂文?夏平1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M]1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11871

〔10〕夏基松,沈斐凤1历史主义科学哲学[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971

〔11〕〔14〕〔15〕默顿1科学社会学[M]1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中译本前言,369,中译本前言1

〔12〕〔13〕〔16〕约翰?齐曼1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44,43,431

From the Personal K now ledg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K now ledge

WU Jian2guo

(Philosoph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mashes the traditional ideas that knowledge,including scientific knowledge,is truth; and finish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discovery of knowledge to its construction1But to explain this construction process still is the black-box that is disordered and can not be answered systematically1Which is mainly because the relation between“scientification”and“s ocialization”isn’t dealt with well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1The confusion one with the other will lead to the dis order of theory because in that case“scientific knowledge”is identified with“public knowledge”which roots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pers onal knowledge”and“public knowledge”1

K ey w ords: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personal knowledge;public knowledge;scientific knowledge(本文责任编辑 刘孝廷)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0卷 第12期

诺贝尔奖史话

《诺贝尔奖史话》结课作业 一、请描述一项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并说明其意义。 二、现阶段诺贝尔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之我见。 一、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光景 当下的科技日新月异,但是能源缺仍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所以人们需要十分关注能源方面的科技进展。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个关于太阳能利用方面的新成就——新型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基本介绍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于2015年9月24日宣布,开发出了耐热性大幅提高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OPV)。相关论文已刊登在学术杂志《Nature》的在线版

“ScientificReports”上。OPV比硅类太阳能电池等耐用性差,这是其迟迟得不到实用化的原因之一。虽然降低耐用性的紫外线、水及氧气等因素可通过封装材料等解决,但对于耐热性却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此次开发的技术大幅提高了耐热性,有可能成为加快OPV实用化的重要一步。此次试制的OPV元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为9.0%,在研究所的试制实例中是比较高的。开发出这项技术的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特性科学研究中心创发分子功能研发组高级研究员尾坂格等人。提高耐热性的关键是作为p型半导体材料采用了新开发的高分子材料“PTzNTz(thiophene and thiazolothiazole)”。尾坂等人采用这种PTzNTz 和n型半导体材料——富勒烯诱导体,作为活性层材料,试制出了OPV元件。为评估其耐热性,将OPV元件放在摄氏85度的氮气中保存了500个小时。原来采用p型半导体材料的OPV元件在同样的耐热性评估中,能源效率会降至初期值的大约40%,而此次经过500小时后,能源效率为初期值的大约90%,耐热性大幅提高。另外,此次将OPV元件的正极与活性层之间的空穴运输层(HTL)的材料由钼氧化物(MoOx)换成钨氧化物(WOx),进行了相同的试验,结果发现能源效率为8.3%,基本没有降低这种OPV元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值为9.0%,此时的开路电压(VOC)为0.84V,短路电流(JSC)为16.0mA,填充因子(FF)为0.67。 个人看法 太阳能是整个地球上最丰富的能源,但是我们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极低。一方面是由于太阳辐射出的能量虽然很大,但是能量密度缺很低,我们难以将其集中利用,另一方面就是当代的技术还不够先进到将太阳能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用效率。我们能够利用的太阳能一般是利用它辐射出的热能或者利用其来发电。而根据我们的需求,我们也制造出了需要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产品——太阳能电池。首先从经济上来讲,一旦我们发明的材料可以得到普及的利用,今后我们的电池运用将远远比当下的电池利用要高,太阳能电池相较于一般的锂电池有相当高的实用性,充电方便,而且不会像锂电池那样对环境造成如此大的污染。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环保的角度,太阳能电池都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以往的太阳能电池大多为硅电池板,这种电池虽然耐热性比较好,但是使用起来所占空间大,且不易便携。所以,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就应运而生。之前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耐热性极低,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这类电池的实用性,而如今通过发现新型高分子材料“PTzNTz”,这样就在之前的技术困难上前进了一大步。虽然这项技术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但是能源利用是人类生存上亘古不变的话题,只要在这方面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斩获诺贝尔奖。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其他回答共2条 免疫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免疫学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 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排斥异体物质的生理功能;免疫学则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而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的关键物质,T细胞则是执行细胞吞噬功能的主体细胞。 笔者认为,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查清B细胞和T细胞免疫的隐秘。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免疫实践的创始者、英国医生琴纳发现牛痘疫苗以来,免疫接种实践日渐丰富;自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学者巴斯德发现病原菌以后,传染性免疫现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到20世纪初,从理论上解释免疫机理的要求日感迫切,这时朴素的免疫学理论应时而生。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发给俄国人梅奇尼柯夫提出的第一个细胞免疫理论——细胞吞噬学说,以及德国人艾利希提出的第一个体液免疫理论“侧链说”(即“受体说”),这是医学家探索现代免疫理论的开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2次颁发给探索各种免疫反应奥秘的免疫生物学研究领域。 法国人里歇1907年将致敏动物的血液注入正常动物体,发现其对过敏原呈现过敏状态,从而发现了一种与免疫现象相反的现象——过敏反应,为该项研究奠定了基础,荣获了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比利时人博尔德特1895年发现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促进病原菌溶解的物质即补体。1900年,他又发现,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红细胞才会被溶血素溶解。将这两个发现结合起来,他又创立了补体结合试验。博尔德特因为发现补体而获取了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外源性抗原,或者是自身抗原。接触变应原的人群约有20%发生变态反应,一般多有家族史,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 变态反应有4个类型:I型即速发型变态反应,通称过敏反应,如支气管哮喘、青霉素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胃肠炎和荨麻疹等;Ⅱ型即溶细胞反应,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文章编号:1000-8934(2004)12-0074-05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郑二红1 梁国钊2 (11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21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关键词:日本;诺贝尔奖计划;可行性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7-02 作者简介:郑二红(1972-),河南新乡人,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现任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和科技与社会;梁国钊(1940-),广西容县人,现任广西大学科技哲学教授,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二、三、四届理事。研究方向为科学方法论和科学道德。 诺贝尔奖是人类社会对最高层次智力活动的评价和奖励方式之一。尽管科学界不乏比诺贝尔奖有更悠久历史,比诺贝尔奖金更为丰厚的奖项,但相比之下,诺贝尔奖仍是当今公认的科学成就的最高象征。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多少已成为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高低、政策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百余年来,世界各国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本民族的获奖情况,以能获得诺贝尔奖而自豪,并不断积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期尽可能地获得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和颁奖活动已成为倍受各国政府以及亿万民众关注的,全人类的一道靓丽风景。 1 “诺贝尔奖计划”的提出 当今日本的繁荣、富强与其长期以来正确制定、 执行“赶超型”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可是,时过境迁,“赶超型”战略已日益显现出其重技术轻科学、缺乏创造性、忽视基础科学研究等弊端。为扭转不利局面,谋求21世纪的发展,日本政府把1993年定为“基础研究振兴元年”,旨在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意识。1995年,日本国会又一致通过了一个效力“介于宪法和专门法之间”的重要法律———《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基本国策,进一步突出了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技术基本法》的精神,坚决执行“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基本国策,日本内阁先后制定了两个为期五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其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 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要在今后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在百年诺贝尔奖庆典后不久,日本政府又重申了这一计划,并在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内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此举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和热切关注。 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该计划能否实现上,观点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如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的野依良治就评论说,这是日本政府“没有头脑”,纯属“狂妄之言”,甚至有人担心该计划的提出,可能导致人、财、物更倾向于投向容易获奖的领域,结果适得其反,阻碍科学的发展。 2 “诺贝尔奖计划”提出的背景 日本自1853年“黑船事件”被迫开国后,在“求知识于世界”的指引下,采取了“赶超型”的发展战略,开始积极向西方学习。通过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等,使日本摆脱了被殖民的危险境地,实现了“脱亚入欧”,迅速跨进了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二战战败后,满目疮痍的日本充分利用朝鲜战争时“特需经济”以及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到扶植的有利时机,再次通过对欧美先进技术的大量引进、消化和吸收,使日本的钢铁、电子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欧洲引进氧气顶吹炼钢技术,迅速使日本成为钢铁技术和生产大国,进而带动重工业如造船、汽车和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再比如日本引进美国的半导体技术,很快使它在电子和 半导体工业方面成了美国最大的挑战者。 )濒临崩溃第20卷 第12期2004年 1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20,No.12 Dec.,2004

历任日本首相列表

历任日本首相列表 姓名就任离任政党备注 1 伊藤博文1885年12月22日1888年4月30日无 2 黑田清隆1888年4月30日1889年10月25日无 三条实美1889年10月25日1889年12月24日无时任内大臣,临 时担任首相职务 3 山县有朋1889年12月24日1891年5月6日无 4 松方正义1891年5月6日1892年8月8日无 5 伊藤博文1892年8月8日1896年8月31日无第2次 黑田清隆1896年8月31日1896年9月18日无时任枢密院议长, 临时代理首相职务 6 松方正义1896年9月18日1898年1月12日无第2次 7 伊藤博文1898年1月12日1898年6月30日无第3次 8 大隈重信1898年6月30日1898年11月8日宪政党 9 山县有朋1898年11月8日1900年10月19日无第2次 10 伊藤博文1900年10月19日1901年5月10日立宪政友会第4次 西园寺公望1901年5月10日1901年6月2日立宪政友会时任枢密院议长, 临时代理首相职务 11 桂太郎1901年6月2日1906年1月7日无 12 西园寺公望1906年1月7日1908年7月14日立宪政友会 13 桂太郎1908年7月14日1911年8月30日无第2次 14 西园寺公望1911年8月30日1912年12月21日立宪政友会第2次 15 桂太郎1912年12月21日1913年2月20日无第3次 16 山本权兵卫1913年2月20日1914年4月16日军人 17 大隈重信1914年4月16日1916年10月9日立宪国民党第2次 18 寺内正毅1916年10月9日1918年9月29日军人 19 原敬1918年9月29日1921年11月4日立宪政友会 内田康哉1921年11月4日1921年11月13日立宪政友会时任外务大臣, 临时代理首相职务 20 高桥是清1921年11月13日1922年6月12日立宪政友会 21 加藤友三郎1922年6月12日1923年8月24日军人 内田康哉1923年8月24日1923年9月2日军人时任外务大臣, 临时代理首相职务 22 山本权兵卫1923年9月2日1924年1月7日军人第2次 23 清浦奎吾1924年1月7日1924年6月11日立宪政友会 24 加藤高明1924年6月11日1926年1月28日宪政会 若槻礼次郎1926年1月28日1926年1月30日宪政会时任内务大臣, 临时代理首相职务

2020年诺贝尔奖得主

2020年诺贝尔奖得主 2020年7月21日,诺贝尔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拉尔斯·海肯斯滕表示,10月照常宣布诺贝尔奖各奖项名单,但受新冠疫情影响,12月不再举办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晚宴。 2020年9月22日,诺贝尔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拉尔斯·海肯斯滕表示,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诺贝尔基金会决定取消原定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获奖者将不会按惯例被邀请至斯德哥尔摩,而是在各自国家获颁相关奖项。海肯斯滕说,2020年的获奖者将在瑞典驻相关国家的大使馆或其从事研究的大学被授予诺贝尔奖章和证书,而主办方将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线上直播颁奖仪式。 2020年9月24日,诺贝尔基金会主任拉尔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将享有额外的100万瑞典克朗奖金。 2020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哈维·阿尔特、查尔斯·赖斯和英国科学家迈克尔·霍顿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肝病毒方面的贡献。 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以表彰他们在黑洞方面的贡献。 2020年10月7日,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由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和珍妮弗·道德纳获得,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 2020年10月8日,露易丝·格丽克获得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2020年10月9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以表彰该组织努力消除饥饿,为改善受冲突影响地区的和平条件所做的贡献,以及在防止将饥饿用作战争和冲突武器的努力中发挥的推动作用。 2020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以表彰他们在“用于改进拍卖理论和新拍卖形式”方面作出的贡献,两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人民币)。

日本历届首相名单

日本历届首相名单 明治维新(1863.6--- )以后天皇的权利就削弱了很多,由首相代为行使其权利。 姓名就任离任政党备注 1 伊藤博文 1885年12月22日 1888年4月30日无 2 黑田清隆 1888年4月30日 1889年10月25日无 三条实美 1889年10月25日 1889年12月24日无时任内大臣,临时担任首相职务 3 山县有朋 1889年12月24日 1891年5月6日无 4 松方正义 1891年5月6日 1892年8月8日无 5 伊藤博文,第2次 1892年8月8日 1896年8月31日无 黑田清隆 1896年8月31日 1896年9月18日无时任枢密院议长,临时代理首相职务 6 松方正义,第2次 1896年9月18日 1898年1月12日无 7 伊藤博文,第3次 1898年1月12日 1898年6月30日无 8 大隈重信 1898年6月30日 1898年11月8日宪政党 9 山县有朋,第2次 1898年11月8日 1900年10月19日无 10 伊藤博文,第4次 1900年10月19日 1901年5月10日立宪政友会 西园寺公望 1901年5月10日 1901年6月2日立宪政友会时任枢密院议长,临时代理首相职务 11 桂太郎 1901年6月2日 1906年1月7日无 12 西园寺公望 1906年1月7日 1908年7月14日立宪政友会 13 桂太郎,第2次 1908年7月14日 1911年8月30日无 14 西园寺公望,第2次 1911年8月30日 1912年12月21日立宪政友会 15 桂太郎,第3次 1912年12月21日 1913年2月20日无

近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1年12月10日第1届诺贝尔奖颁发 奖项获奖者国家及地区获奖原因备注 和平奖弗雷德里克·帕西 (Frédéric Passy 1822-1912) 法国 创立国际和平联盟 和各国议会联盟 和平奖琼·亨利·杜南 (Jean Henry Dunant 1828-1910) 瑞士创立国际红十字会 化学奖范托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 1852-1911) 荷兰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 压定律 生理学或医学奖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 1854-1917) 德国 血清疗法防治白 喉、破伤风 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 (Sully Prudhomme 1839-1907) 法国《孤独与深思》 物理学奖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 1845-1923) 德国发现X射线 1902年12月10日第2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埃利·迪科门 (Elie Ducommun 1833-1906) 瑞士 宣传和平、反对战 争 和平奖夏尔莱·阿尔贝 特·戈巴特 (Charles Albert Gobat 1843-1914) 瑞士创建国际和平局 化学奖费雪(Hermann Emil Fischer 1852-1919) 德国 合成嘌呤及其衍生 物多肽 生理学或医学奖罗斯(Sir Ronald 美国发现疟原虫通过疟

Ross 1857-1932) 蚊传入人体的途径 文学奖塞道尔·蒙森 (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德国《罗马风云》 物理学奖塞曼(Pieter Zeeman 1865-1943) 荷兰 发现磁力对光的塞 曼效应 物理学奖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1853-1928) 荷兰创立电子理论 1903年12月10日第3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威廉·兰德尔·克 里默(William Randal Cremer 1828-1908) 英国 仲裁国际争端,推 动国际和平运动, 领导国际工人协会 化学奖阿伦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1859-1927) 瑞典 电解质溶液电离解 理论 生理学或医学奖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 1860-1904) 丹麦 光辐射疗法治疗皮 肤病 文学奖比昂松 (Bj?rnstjerne Martinus Bj?rnson 1832-1910) 挪威《挑战的手套》 物理学奖玛丽·居里(Marie Curie 1867-1934) 法国(原籍波兰)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奖皮埃尔·居里 (Pierre Curie 1859-1906) 法国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奖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 1852-1908) 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性现 象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看日本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0f7754175.html,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看日本教育 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6年第04期 10月3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日本人连续三年 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隅也成为第22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包括两位获得美国国籍的日本人)。 这一数字超过了英国、德国和俄罗斯,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诺贝尔奖大国。 日本人为何能频频获得诺贝尔奖? 除了科学家善于自我反省和勤奋工作之外,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以及经费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没。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接触大自然萌生好奇心 日本的学校教育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从小体弱多病的大隅良典非常喜欢自然,采集昆虫是一大爱好,他还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者。在他看来,让小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的起点。 “(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 阅读引领人生成长方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2018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名单 1.汤川秀树(ゆがわひでき)(毕业于京都大学,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阳质子和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他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2.朝永振一郎(あさすえしんいちろう)(毕业于京都大学,1965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的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3.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雪国》一书生动的描写了人生哀伤的幻想和美,从而被称作现代日本抒情文学的经典。另外《伊豆舞女》,《千羽鹤》,《山之音》等等。 4.江崎玲於奈(えさきれおな)(毕业于东京大学,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创始了隧道二极管。 5.佐藤栄作(さとうえいさく)(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第61任、62任、63任首相,代表国家自始至终反对持有核武器,对太平洋的和平安定做出了贡献。 6.福井谦一(ふくいけんいち)(毕业于京都大学,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7.利根川进(とねがわすすむ)(毕业于京都大学,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任麻省理工工学院教授。他获奖的原因是阐明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此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8.大江健三郎(おおえけんざぶろう),毕业于东京大学,获1994年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主要作品《个人的体验》。 9.白川英树(しらがわひでき),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获2000年化学奖,开辟高分子电子学的先河。 10.野依良治(のよりりょうじ),毕业于京都大学,获2001年化学奖,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的发展作出贡献。 11.小柴昌俊(こしばまさとし),毕业于东京大学,获2002年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对查找宇宙中微子作出贡献。 12.田中耕一(たなかこういち),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获2002年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他的研究使癌症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13.南部阳一郎(なんぶよういちろう)毕业于东京大学,(已入美国籍),与益川敏英和小林诚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4.小林诚(こばやしまこと)毕业于名古屋大学,与益川敏英和南部阳一郎共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可是一年后的分系,王淦昌既没有选择从小就擅长的数学,也没有报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选择物理,对于王淦昌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师从叶企和忠尧这两位物理大师的门下,王淦昌在学术界的辉煌人生就此开幕!02在清华的学习中,王淦昌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1926年春天,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作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王淦昌亲眼看见无数同学倒在军警的枪口下,一片血泊!这件事带给王淦

日本历任内阁

历任内阁 明治时期 1、第1次伊藤内阁(1885年12月22日—1888年4月30日)伊藤博文 2、黑田内阁(1888年4月30日—1889年12月24日)黑田清隆 3、第1次山县内阁(1889年12月24日—1891年5月6日)山县有朋 4、第1次松方内阁(1891年5月6日—1892年8月8日)松方正义 5、第2次伊藤内阁(1892年8月8日—1896年9月18日)伊藤博文 6、第2次松方内阁(1896年9月18日—1898年1月12日)松方正义进步党 7、第3次伊藤内阁(1898年1月12日—1898年6月30日)伊藤博文 8、第1次大隈内阁(1898年6月30日—1898年11月8日)大隈重信宪政党 9、第2次山县内阁(1898年11月8日—1900年10月19日)山县有朋 10、第4次伊藤内阁(1900年10月19日—1901年6月2日)伊藤博文立宪政友会 11、第1次桂内阁(1901年6月2日—1906年1月7日)桂太郎 12、第1次西园寺内阁(1906年1月7日—1908年7月14日)西园寺公望立宪政友会 13、第2次桂内阁(1908年7月14日—1911年8月30日)桂太郎立宪政友会 14、第2次西园寺内阁(1911年8月30日—1912年12月21日)西园寺公望立宪政友会大正时期 15、第3次桂内阁(1912年12月21日—1913年2月20日)桂太郎 16、第1次山本内阁(1913年2月20日—1914年4月16日)山本权兵卫立宪政友会 17、第2次大隈内阁(1914年4月16日—1916年10月9日)大隈重信立宪政友会 18、寺内内阁(1916年10月9日—1918年9月29日)寺内正毅 19、原内阁(1918年9月29日—1921年11月13日)原敬立宪政友会 20、高桥内阁(1921年11月13日—1922年6月12日)高桥是清立宪政友会 21、加藤友三郎内阁(1922年6月12日—1923年9月2日)加藤友三郎立宪政友会 22、第2次山本内阁(1923年9月2日)—1924年1月7日)山本权兵卫革新俱乐部 23、清浦内阁(1924年1月7日—1924年6月11日)清浦奎吾 24、加藤高明内阁(1924年6月11日—1926年1月30日)加藤高明宪政会?立宪政友会?革新俱乐部 25、第1次若槻内阁(1926年1月30日—1927年4月20日)若槻礼次郎宪政会 昭和时期 26、田中义一内阁(1927年4月20日—1929年7月2日)田中义一立宪政友会 27、滨口内阁(1929年7月2日—1931年4月14日)滨口雄幸立宪政友会 28、第2次若槻内阁(1931年4月14日—1931年12月13日)若槻礼次郎立宪政友会 29、犬养内阁(1931年12月13日—1932年5月26日)犬养毅立宪政友会 30、斋藤内阁(1932年5月26日—1934年7月8日)斋藤实

诺贝尔奖得主:成长的十大因素

诺贝尔奖得主:成长的十大因素 本文是关于成功励志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诺贝尔奖得主:成长的十大因素 1、信念——“奋斗、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在《科学与社会》这本自传式著作中写道:“当我还是一个10岁孩子的时候,我曾读过韦尼阿明·卡维林的一部杰作《船长和大尉》,其后,我便终生不渝地奉行着书中那位主人公萨尼亚·格里戈里耶夫的准则‘奋斗、探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转变——“学习的过程比考试有趣得多” 1986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认为,人生中会有很多转变,但很重要的就是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转变。“如果成为一个研究生,你要学习如何获取新的知识,如何进行研究,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你必须观察别人,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如何以现实的科学基础来进行研究的。”霍普克洛夫特说,有人很擅长考试,很擅长用老的知识回答现在的问题,但学习的过程比考试要有趣的多。他建议大家,一定要找到一个榜样,然后像学徒一样去学习榜样。 3、学业——“我小时候不是好学生” “我小时候不是好学生。”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瓦尔·贾埃弗这样评价自己年少时的学业,“我想给一个好建议,学校

在保证学生好好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 韦尔特曼在讲述了自己成长的故事后说:“我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在初中的时候我竟然要学4门语言,我都没有兴趣。”随后,他开始热衷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并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奖。 4、性格——“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放弃” 有人问大师“您认为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什么性格最重要?”对此图灵奖得主巴特勒·莱普森回答:“性格实际上是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比如科学家,什么样的共同点都没有。”而马丁努思·韦尔特曼则补充说:“我们需要有一个性格,就是知难而上。”两人在交流中不忘告诉自己的听众:诺奖得主的智力和大家没有区别。成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人,当然了,如果聪明那更好。“可以说诺奖得主成功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当别人放弃的时候,他没有放弃。” 5、家庭——“父母灌输的理想影响一生” 199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马丁努思·韦尔特曼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家庭和父母的教育在人的成长中非常重要,“父母灌输给你们的理想或者人生的目标将会影响你的一生,如果你们的父母希望你赚很多的钱,那么你肯定成不了科学家。”“对于任何人来说,生活当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家庭,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6、人生——“要学会相信自己的直觉” “你可以听取别人的想法,但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感觉你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6-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7-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0-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3-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5-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6-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七位中国作家

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七位中国作家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鲁迅婉言谢绝。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据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马悦然称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美国一文学团体曾提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参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称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造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2000年2月,台北有消息称李敖系以其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一书获提名推荐参评诺贝尔文学奖。历史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以清末戊戌政变为主题,展现康有为等人如何与腐败的时代对抗,发动维新与抵御政变。 (选自2010年6月9日《新华日报》,有改动)姑且不论以上盘点的权威性,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与诺奖的历史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遗憾

历任日本首相

历任日本首相 大日本帝国明 治 ?伊藤博文 ( 1885.12.22就 任 ) ?黑田清隆 ( 1888.4.30就任 ) ?三条实美 ( 1889.10.25就 任 ) ?山县有朋 ( 1889.12.24就 任 ) ?松方正义 ( 1891.5.6就任 ) ?伊藤博文 ( 1892.8.8就任 ) ?黑田清隆 ( 1896年8月31日 就任 ) ?松方正义 ( 1896.9.18就任 ) ?伊藤博文 ( 1898.1.12就任 ) ?大隈重信 ( 1898.6.30就任 ) ?山县有朋 ( 1898.11.8就任 ) ?伊藤博文 ( 1900.10.19就 任 ) ?桂太郎 ( 1901.6.2就任 ) ?西园寺公望 ( 1906.1.7就 任 ) ?桂太郎 ( 1908.7.14就任 ) ?西园寺公望 ( 1911.8.30就 任 ) 大 正 ?山本权兵卫 ( 1923.9.2就 任 ) ?清浦奎吾 ( 1924.1.7就任 ) ?加藤高明 ( 1924.6.11就任 ) ?若槻礼次郎 ( 1926,1,28就 任 ) ?桂太郎 ( 1912.12.21就任 ) ?山本权兵卫 ( 1913.2.20就 任 ) ?大隈重信 ( 1914.4.16就任 ) ?寺内正毅 ( 1916.10.9就任 ) ?原敬 ( 1918.9.29就任 ) ?高桥是清 ( 1921.11.13就 任 ) ?加藤友三郎 ( 1922.6.12就 任 ) 昭 和 ?若槻礼次郎 ( 1926.1.30就 任 ) ?田中义一 ( 1927.4.20就任 ) ?滨口雄幸 ( 1929.7.2就任 ) ?若槻礼次郎 ( 1931.4.14就 任 ) ?犬养毅 ( 1931.12.13就任 ) ?高桥是清 ( 1932.5.16就任 ) ?斋藤实 ( 1932.5.26就任 ) ?冈田启介 ( 1934.7.8就任 ) ?广田弘毅 ( 1936.3.9就任 ) ?林铣十郎 ( 1937.2.2就任 ) ?近卫文麿 ( 1937.6.4就任 ) ?平沼骐一郎 ( 1939.1.5就 任 ) ?阿部信行 ( 1939.8.30就任 ) ?米内光政 ( 1940.1.16就任 ) ?近卫文麿 ( 1940.7.22就任 ) ?近卫文麿 ( 1941.7.18就任 ) ?东条英机 ( 1941,10,18就?小矶国昭 ( 1944.7.22就任 )

10位诺贝尔奖华人获得者简介

諾貝爾獎章(AFP PHOTO )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 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他於1895 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 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920萬美元成立一個基 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 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 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 人士。 諾貝爾獎分為6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 到目前為止,有10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按獲獎時間排序,他們是: 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继莫言之后的第二位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咱们来梳理一下,到底哪些既是“华人”、又是“中国人”得过诺贝尔奖。 一、杨振宁美籍华人 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 大学的数学博士,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 合大学,1944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 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科研合作。 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他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二、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 汉族,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1946 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 博士」。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三、钱永健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 汉族,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 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国家科学 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 学院院士。 四、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 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 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 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