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

新高考

语文报社

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你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新高考◆

一、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课堂教学要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四、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五、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现在我们尽量不要超过,为什么?我知道,老师们教文言文,花费的时间最多,如果一本教材里面60%、70%都是文言文,那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天下。

我主张文言文也要1+X,教一篇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让学生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老师自己讲不过来的。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六、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

今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

情景化。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七、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事文,还要“防止套题”。

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好,有思辨力。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批评很多,明年应该有所改变。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记叙文才是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多读书,适当练习写作,学会模仿不同体式的文章,这样写作才能基本过关。语文作文的重头戏是阅读,依然要扩大阅读面。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新课标◆

“学习任务群”将颠覆传统

新课标指出一个概念,叫“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

的一个亮点,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性概念,统领整个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融合,不能分开。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内容,是其它三个方面的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给一线教学提了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而“鉴赏品位”这个说法的提出,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浮躁且低俗的环境中,是有针对性的。

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样明确的概括和提示,也是第一次。

任务群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强调的不是以课文为纲,也不求知识的完备与系统,训练也不再是纯技巧的分解,而是任务群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三个问题,要平衡兼顾一下,不走极端:

一是任务驱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二是防止任务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造成浅阅读的弊端。

三是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应适当。

近年来,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太热闹,太浮躁了。我们缺少的是沉浸式的学习,自由式的阅读。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要的宗旨。

1.精读+泛读

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就是精读课。略读课呢?主要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而且主要是泛读,要快浏览。

2.采用“1+X”方法拓展阅读

1就是课文,指精读课,X就是泛读,可以似懂非懂地阅读。一个学期只学15篇作文能够提高学生水平吗?不能,应该将这15篇文章X4、X5用。

3.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

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读书方法就是“干货”。跳、猜、默、速(教泛读略读速读的方法)。

现在我们教得比较多的是精读、细读,分析做题。其实还应该教快读、默读、跳读、猜读。我看不懂这个,我猜读;

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跳读。

像西游记第一回,最难读,写得非常啰嗦,谁能够精读下去?所以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都是跳读,看到不懂的字也不停下,一页页翻着很快,看到风景、诗词就翻,看到妖怪才多看几眼。先生看到就会批评,不读书,读书不求甚解,这些字都不认识,怎么可以往下读。但其实这样也有好处,读完西游记,就读三侠五义、封神榜,读得多了,水平就上来了。所以要教给学生各种各样读书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说的干货。

4.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5.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 新高考

语文报社 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你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新高考◆ 一、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课堂教学要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四、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五、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 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参考 温儒敏:关于小学语文新教材的11个问题

温儒敏:关于小学语文新教材的11个问题 今年9月份,全国小学就要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了。下面,我想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一共有11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汉语拼音对刚上学的孩子比较难,教学有什么建议? 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一年

温儒敏新课标解读

温儒敏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的出台,在教育教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温儒敏新课标的推出更是 备受关注。温儒敏新课标以终身学习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行 素质教育,强调学科整合,多元评价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读。 1.以学生为中心 温儒敏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必须充分了 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喜好等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参 与教学过程,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2.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温儒敏新课标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 态度,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学 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3.推行素质教育 温儒敏新课标提出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智力、性格、道德、行为及美育、体育等方面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从温儒敏新课标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 心目标,要在学生的课程表上安排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塑造学生全面的人格和良好的公 民素质。 4.强调学科整合 温儒敏新课标强调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将不同学科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融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学科整合的实施将大大促 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也要有跨科育人的意识,积极实行与不同学科 教师之间的跨学科教学、协同教学。 5.多元评价 温儒敏新课标提出多元评价。多元评价是指通过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和综 合素质。温儒敏新课标认为,单一的学科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潜力, 各种形式的多元评价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多元评价的实施要注意评价 方法和标准的制定,避免出现刻板的单一标准。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一、破题 本次讲座主题中的这三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是目前需要思考探究的共同话题。 新课标提出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逻辑是什么?在教学中实 现的可能性是什么? 试图化繁为简,把厚读薄,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用好课标和教材,调整心态,不要认死理,要朝积极的方面理解,更要实事求是。 现在的语文刷题太多,与考试的挂钩太紧密,但这不完全是我们教师的问题,而是跟整个教育的大环境有关。所以不能只要求教师来改。教师依据新课标教学时,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国情、学情,既要考得好,又要让学生学得活。 这次新课标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并非是颠覆性的彻底革命,而是改进,或称之为守正创新。我们学习新课标的精神不是颠覆过去,不要搞一刀切,要尽量学习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二、对新课标的详细解读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照两版课标,基本的内容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语文是教无定法的,如何达到这个要求要靠老师的创造。这些课标的要求已经在统编教材中有所体现,所以根据教材逐年推进,就能达到基本要求。教师在解读课标时,注意力不要只放在提出的新概念上,要放在基本标准和要求上。 (1)育人价值 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 落实时应该做到四个字:润物无声。不能是穿鞋戴帽的形式主义,应当做到适度教化。 (2)语文核心素养 概念的提出 旧课标只提了“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加上文学修养,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更明确,界定更清

《“三新”背景下的教师业务水平提升》 ——温儒敏(1)(1)

《“三新”背景下的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温儒敏 时间:2019年10月18日上午 地点:北京 主讲人: 温儒敏 声明: 由于现场同步记录,所以错误和遗漏之处会有很多,仅供个人参考,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断章取义,责任自负! 温儒敏: 谢谢能与大家愉快地交流,我就不做PPT了吧,你们手机拍拍PPT,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再看! 首先祝贺新的一届中语会领导班子成立,希望新的理事长王本华,代领大家研究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一、要给老师减压。新教材改动很大,体例教法都新,特别新教师,感觉压力更大,老教师呢,觉得改来改去,觉得还是那一套。 新教材新在哪里?不是颠覆性的,是守正创新,是大家努力都能跟得上的创新,所以大家拿到新教材,不要焦虑。 高中改革幅度很大,反响很大。使用高中教材要实事求是,步子要稳。 我不喜欢,一讲新教学,就把过去说的一无是处,这不符合事实。即使吕叔湘批判语文“少慢差费”,也没有全部颠覆。在西南联大时期,那里写了很多的文章,也在批判那时的语文教学。这有着很深的社会性。 我们要看到问题,但不要说一说创新就把过去说的一无是处。要尊重事实,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要立足于学情。要在你学校班级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关键在教师,这是需要时间的,我不赞成在语文教学中搞运动,一刀切。 办学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快一点,不是太好的可以慢一点,要根据实际。 领导要体谅老师,可以一步一步改革,一步一步更新,积累了好的经验,再一步步推开。不要一刀切,要给学校、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使用新教材主要是教学观念的变化。你们集体备课时,不仅要看新教材,要看新课标。你们要认真研究2017版的新课标。 据我的了解,有的高中老师现在还没有看,没关系,等教材出来,再一步步结合起来对应来看。看教材在哪些方面创新,创新的根据是什么,这样,就会有新的站位和思考。 研究新教材,不要走偏路。 我讲一下我的观点,纯属个人观点。 ①学习任务群,整合教材,目的是通过单篇碎片式的教学,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建构语言。 教材改革最大好处是处理一个单元教学,不是面面俱到。以前我们一篇都要讲教学目标重难点。现在不然,现在是指向要求,任务更加明确。我们在用任务群教学,要积极思考,要结合原来教学,让教学更加心中有数。要有干货。 ②任务群和以前课改是契合的。要改革灌输性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活动,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要解决学生读书少的问题。 ③咱们的教学目标要改一改,要往学生活动方面改,什么是活动,活动就是读书,并不是脱离语文教学。我们备课时,要靠拢读书,思考,探究等。重点是怎么导出问题。读书的引导很重要。老师由讲述到如何引导学生活动。也没有必要非要限制课堂百分之多少。要围绕学生自主活动。 任务群里都有问题的设计,如阅读提示,不要搞大量的练习题。我们要用好阅读提示。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讨论。以前的思考探究题发生变化了,我们要后面的任务提前,想一想怎么考虑。 我觉得咱们有些老师不太在意。我们老师要把教材对照课标,看看怎么改的。 如,新课标,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等, 我们以前教材中没有提到,现在提到了,咱们要多关注一下。 昨天,我和作家交流,我觉得没有花大时间理解作家的原意,要关注这首诗引发了学生什么情感。溯源性思维不好,要关注生发性思维。 ④整本书阅读我觉得搞得太热了,是不是泼点冷水啊。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

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2021年秋季河南省将进行新课程改革,在这个假期我们进行了新课程网络培训,为期三天的培训结束,解开了我心中对新课程的很多疑问。尤其是听了温儒敏教授的报告,感受颇深。 在高中九门课中,语文的改革关系到国语的教学,大众比较关注,网上甚至有一部分人拒绝改革。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是大势所趋。以往语文教材在内容和教法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地方。温儒敏教授说:以不变应万变是不行了的。当然,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精神实施课程和教法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之中,并不是十分完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去不断的修订。 我也认为,大家不能怕改革。对新教材不适应,有批评,这也很正常,这也是改革必经之路。但是新教材改革的引导方向是正确的。作为语文老师,毫无疑问,应当积极支持,并全力以赴进行教改实践。我们不单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更要有所扬弃,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对此,我有几点体会: 我们要积极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面对马上要使用新教材和我们语文教学,立足我们的学情,根据我们的条件,大家要不断的去适应新的教学设计,完成改革这项新的任务。其实,面对改革,最考验了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且这也需要时间的磨砺,不仅仅是看一看听一听培训就行的。我们要自己有压力,学习那些提前进入课改省份的课改经验,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在这个基础上,不断

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尤其是理论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我们一线老师更好的把握课改的大方向。 第二,我们一线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新教材,并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对照着读。温儒敏教授在报告中说:守正创新不只是教材编写的原则,也应该是我们在使用教材时的原则。我们大家也应该按照温教授说的这样做。温教授还有一个好的建议:就是在为新教材备课的时候,最好让老师们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老师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这是很必要的。 2021年秋季我们面对的这套新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我们把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结合去研究,就会知道教材哪方面发生了变化,哪些地方创新了,这些地方的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我们一线教师的眼界就会开阔一些,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也就有了一个新的认知的高度,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三,正确认识“学习任务群”,对我们展开教学非常重要。假期我研究了新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必修两册,是所有高中生都要学的,是要进行会考的内容。而选择性必修三册,理论上可供自主选择,实际上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要学。整套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必修教材每册八个单元,共16个单元。覆盖七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每册四个单元,共12个单元,覆盖九个“学习任务群”。

温儒敏教授为你解读部编教材

温儒敏教授为你解读部编教材—— 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目前消息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 为什么要编写“部编本”?教材内容有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 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为你解答。 为何要编写“部编本”教材? “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编 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 “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目 前接到通知江苏省秋学期从起始年级起全面使用部编新教材,苏教版将停用。 “部编本”内容有何变化? “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 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 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 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 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 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 《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最难的写作部分,“部编本”如何安排? “部编本”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 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 应试式的反复操练。 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 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 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 “部编本”是如何编写的? 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 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 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 更多了。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 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 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

【聚焦新教材】统编语文总主编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统编语文总主编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统编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 问:高考题材料“没读过”,不等于“没学过”。统编本语文教材对阅读的深度、广度、速度要求都有提高,与此相应,中考和高考会有什么变化? 温儒敏:有媒体报道说,统编本语文教材是“专治”不读书的,意思是这套教材回归“读 书为本”,重视拓展阅读面,学习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但无论如何,教材容量有限,所收 的阅读文章并不多,重要的是举一反三,让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教学拓展出去,扩大读书面和 阅读量。这也是高考和中考的要求吧。我不参加命题,但对这方面有所关注。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的阅读考题看,很多命题材料都并非出自教材,涉及面相当广,甚至 就选自有些专业性较强的论文,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历史、哲学,等等,给人印象是——学过的都没有考,考的都是没有学过的。其实“没有读过”不等于“没有学过”,考的是 阅读能力的迁移、方法的运用。重点是考能力,考思维,考综合分析、检索和审美,等等。 平时阅读面较广、书读得多思想活跃的考生,面对这种考试变化就如鱼得水,容易取得 好的成绩;而阅读面窄,只读教材教辅,只注重“刷题”的考生,就可能不适应,很难取得 好的成绩。后者即使上了大学,其“读书少”的弱项也会显现出来,制约他们的学业发展。 【高考开始探索如何考“整本书阅读”】 问:统编本语文教材为何要鼓励“整本书阅读”?有人抱怨如果语文要求多读书,特别 是整本书,会增加学业负担。您怎么看? 温儒敏:统编本语文特别重视读书,重视读原著,在小学就有“快乐读书吧”,引导学 生读童话、故事、小说等整本书;初中设置了“名著导读”,三年要求读12种名著,另外还 提供自主选择阅读的24种名著的书目。高中语文即将面世,一些课后有延伸阅读,或者要 求学生在研习任务驱动下自己去找书来读,还专门安排有“整本书阅读”的单元。 为何如此重视“整本书阅读”?一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接触一些原典,给人生发展“打 底子”;二是有意针对网络阅读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倾向,让学生多少回归 完整的健全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读书养性”,用“整本书阅读”来“磨性子”,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 “整本书阅读”的加入,多少改变了历来语文教材只注重单篇教学的状况,这对于今后 的教学和考试,必然有影响。 这几年语文高考和中考的试卷命题,开始探索如何考“整本书阅读”的状况。比如考《红 楼梦》有些关键的细节,如果没有完整读过这部小说,只看过电视,那就很难回答。我认为 这种改进是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读书为本”、回归语文学习“本质”的。 有些学生和家长抱怨新教材读书量大增,会增加学业负担。其实,教材要求的读书量是 有过测算的,如果学生有阅读的心愿和兴趣,现在安排的阅读量根本不构成什么负担。如果 不想读书,即使以前教材那样低的读书量,也未见得能完成,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反复“做题”了,负担也很重,效果还不好。 【中小学阅读水平有了量化标准】 问:从教学和应试的角度,小学、初中、高中的阅读水平有没有量化标准或规定?

1语文课标解读的几个问题 温儒敏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九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最好能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和平时培训不同,课标学习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我虽然参与了课标修订,但这里的意见不是代表修订组的,是自己的思考,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 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课标不完全“务虚”,即使是所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框架、评价原则,都很切中教学的时弊,并非穿鞋带帽的空论.我们要通过课标的学习,掌握国家对课程教学设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具体体现到各个学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个标准。至于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

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

▋01 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 不是“被课改” 首先心态上要自信,要有改革的愿望和主动性,不要“被改革”。能否调动广大老师改革的愿望与主动性,是课标能否落实的关键。很多老师可能认为课标太理想化,与自己的教学差距太大了,实施课标的要求,等于完全否定现有的教学,推倒重来。我能理解一线老师的担忧。现在是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以往和现今的语文教学全都是死记硬背的,是受到古代读经、讲经那种模式消极影响的,是知识点、能力点线性推进地训练的,新课标的实施,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这种说法几乎完全否定以前的语文教学,并不符合事实。他们看不到多年来课改已有的进步,以为提出新观念、新方法,就意味着颠覆过去,和现有的教学习惯一刀两断。 我也相信课标所作出的改革,包括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变,不会是也不应当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的实施,不会再搞颠覆式的课改。我们老师自己心中有数,对于过去和现有的语文教学状况,要有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要一笔抹杀,改革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去改。 当然,也要看到,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某些普遍性的问题,讲得“死”、刷题又太多、与考试挂钩太紧、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与自主性。这种语文教学是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造成这种弊病不全是老师的问题,它跟整个应试的教育大环境有关。光是要求老师改,很难。所以尽可能让我们的学生考得好,又不把脑子搞“死”,还是要兼顾,要往素质教育靠拢。中考和高考也在改进,新课标在考试和测评方面也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强化过程评价,我们希望这些设想能够逐步实施。 ▋02 新旧课标有衔接 基本“标准”没有变 新课标和前一版课标是衔接的,并非推倒重来,“标准”并没有变。

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

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 温儒敏是中国语文教育家,他提出了“新课标”,推动了中国语 文教育的发展。新课标强调学生活动,重视生活化、任务语言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把学习中文语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温儒敏曾说:“文字要博大精深,任务要实际生动;学习要 有趣灵动,学习要有序全面,学习要有尽头有门径,学习要有手段有方法,学习要清新有感染力。” 一、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个性化的生活语境捕捉和认知文学的真理”,它的主要内容有:综合能力的培养、活动性学习、文字认知、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文本和情境理解能力的培养等。新课标着眼于以“文学研究”,而非以“语言学习”研究,以“学习中文”,而非以“学习语文”,以“文学认知”,而非以“字面认知”。新课标注重 活动性学习,提倡“以课文为媒介,以活动为形式”,重视学生的综 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性的活动贯穿整个课程的各个阶段,把中文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度联系起来。 二、学习中文应该从哪里开始 学习中文应从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开始,它是新课标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的基础。基础知识涉及字词、语法、文字及其组合、书写、拼读、语言习得和理解等内容。此外,新课标也强调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它重视把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整体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

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能力发展。 三、新课标下学习中文的重要性 学习中文是接受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过程,中文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中文既是文化传承,又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更加关注“字”和“文”,重视文字的认知、理解、比较和运用,以更加立体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从中得到丰富的文化和生活体会,以及开阔视野,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新课标如何改革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 新课标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中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文字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文学素养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2、新课标主张以活动性学习教育,贯穿课程的各个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渠道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关注课程内容,更重视课程设计及学生活动思维、品行性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5、提供多种媒介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形成自身文化认知和发展技能。 结论:温儒敏的“新课标”提供了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它提出的“以个性化的生活语境捕捉和认知文学的真理”的理念,为新时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再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 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我想老师们对这些都会比较关心,下面还会做专门的探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首先让我代表“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感谢大家采用这套教材,我想介绍一下这 套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它与其他版本(包括原来人教版)的不同,还想从七个方面讨论“部编本”教材“新”在何处,并结合教学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 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 加开阔。“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 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 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 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 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 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 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 观化为语文的“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编、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 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 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2.接地气儿,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 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 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读 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 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 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 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 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 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我想老师们对这些都会比较关心,下面还会做专门的探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有些批评意见对教材编写有好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 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 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 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 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普查和 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 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人教社的编辑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 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 的教材中,比如新班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温儒敏:用好四至六年级统编版教材的八个建议

温儒敏:用好四至六年级统编版教材的八个建议 一、立德树人,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新教材编写理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如何做?八个字: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不是贴标签,也不是穿靴戴帽。也不完全是政治的需要,要把它作为教学的目标。 新教材把“立德树人”作为编写的根本理念,有整体构思。 对学生来说,“立德树人”主要是培养归纳“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备课时,应当对整个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单元结构,特别是人文主题的安排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对每册,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要了然于心。 什么叫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熏陶,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的,不是贴标签的。现在的教学中,常常见到外加的空话、套话、大话,不能体现语文的特点,也难于走心。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那一页,引用了王维的一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看课题,我们知道主题是人与自然,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我们不一定要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归纳,可以找一个儿童容易接受的主题。口语交际中,有这样一句话:和大自然接触,能让人心旷神怡,这就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这就是人文性。主题就实现了。当然教材中还提示了,这个单元不难发现,人类很多行为正在破坏我们的环境,是不是拔高了?实现人文教育,不要动不动就套用大词。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读,引用了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学生理解比较难,所选的几篇文章,如果贴近学生的特点,宁可从坚毅、清贫、奉献等角度来启发学生学习,不要用大词。 如“清贫”,教材中并没有解释,比如战士们的奉献,用“无名”可以进一步解读。 大词很重要,是对成年人的,把大词变为儿童能理解的词,要下一番心思。立德树人,不只是完成政治的要求,而是教学目标,要为培养正常的人而奋斗。 不一定每一课的教案都要写上“立德树人”的字条,它应该是处处渗透的,不一定专门去讲,它已经在起作用。总之,立德树人,应该是润物无声。 二、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 语文教学很突出的问题,就是随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没有很明确的学科泛围。语文的社会性、实践性很强,准入门槛很低,谁都可以批评,语文在社会上很受重视吗?不一定,很受注视。这一学科的内容、目标被社会庸俗化。 语文到底是什么? 以前我们的课标,用工具性和人文性来定义语文,是可以的,但还是不清晰,其他学科也有。2017年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语文核心素养界定得比较清晰,我们要认真看一看。接下来我们要修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会沿着高中语文课标的调子。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1 静坐在屏幕前,细心聆听温儒敏老先生的讲座,从开始到结束,那种“短暂”之感,肯定是因我的陶醉而油然而生的。如何看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面世?课程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听君一席话,心中的一串问号似乎缓些了。 语文教育定要“润物无声”。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确没有清晰的模样,更不是1+1=2那般直观。对于语文这一内涵和外延都无比丰富的学科,学生在语文上真正的习得,也是不可量化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某种角度来说,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所以,我想语文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激起学生满足求知的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更是学生需要的最佳习得方式。 语文核心素养要多关注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掌握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便是其中之一。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与学积极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学与思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以,我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调整,逐渐养成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语文教育也就能化难为易了。 未来的教育生态会如何?温儒敏老先生多次强调“改革要守正创新”,“语文课需要实在的文风”。那么,就让我们放慢脚步,脚踏实地地向前吧。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2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3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今年9月份就开始实行,我们可以看到大致有5个重大变化。 一、核心素养时代正式开启。语文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课标的出台从政策层面确定了语文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的首要地位。从课时量来说语文占所有课时的20-22%,数学占13-15%,英语更少6-8%。 二、小学语文教材小学原来学129首古诗文,改版后160首。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要。建议让孩子养成晨读习惯,提前把要背的古诗文读起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