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省中医临床经验方汇总

省中医临床经验方汇总

省中医临床经验方汇总
省中医临床经验方汇总

邵念方协定方

中风2号

黄芪30 首乌24 桃仁15 川芎15 鸡血藤30 葛根30 土元 6 生山楂24 水蛭 3

舒心饮

柴胡24 前胡15 元胡20 丹参30 党参24 栝楼3降香8 炙甘草3

保丹饮

黄芪30 党参24 麦冬30 丹参30 檀香10 砂仁6葛根24 菖蒲12

枣仁30 炙甘草6

滋水清肝饮

生地30 山芋肉10 山药15 泽泻24 云苓24 丹皮15 柴胡24 枣仁30 焦栀子12

苦参煎

苦参30 双花30 白头翁30 赤芍30 川椒15 生百部15 黄柏15

蛇床子15 冰片6

衍股消肿汤

怀膝60 桃仁15 红花15 苍术12 黄柏12 薏米30 防己12 三七粉6 穿山甲9 水蛭15 甘草9

滑膜炎1号

水蛭3 赤白芍各9 当归9 黄柏9 川膝9 苍术9 双花30 苡米30 萆解15 地龙12 车前子9 五加皮9 陈皮9 莪术9 甘草6

活骨2号

生熟地各3 肉苁蓉9 补骨脂9

骨碎补9 红参9 川断12 淫羊藿9 制龟板9 制鳖甲9 山甲3 当归9

丹参30 鹿角胶9 独活9 海桐皮15 海风藤15 全蝎6 甘草6

强脊汤

熟地9 防己12 肉苁蓉9 肉桂3 熟附子6 仙茅9 鲜灵脾9 防风15 川芎9 杜仲12 川断12 狗脊9

桑寄生9 细辛3 海风藤15 地龙9 乌梢蛇9 羌独活各15 甘草6 骨性关节洗药

当归9 防风15 灵仙15 透骨草15

海桐皮15 苏木9 川楝子9 桑枝9

姜黄9 花粉6 秦艽15 五加皮15

制川乌6 制草乌6 红花9

蔓荆子15 白芷9 羌活15

激活1号

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 山甲9

全蝎9 蜈蚣2 鹿角胶9 淫羊藿9

羌活9 独活9 白芷9 桃仁9

红花9 伸筋草9 桂枝9 木香9 甘草6

激活2号

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 山甲9

全蝎9 蜈蚣2 鹿角胶9 淫羊藿9

羌活9 独活9 白芷9 伸筋草9

乌梢蛇9 木香6 甘草6 川草乌各9

康复1号

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 山甲9

全蝎9 蜈蚣2 鹿角胶9 淫羊藿9

羌活9 独活9 白芷9 伸筋草9

杜仲9 枸杞30 骨碎补木香9 甘草6

康复2号

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

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

山甲9 全蝎9 蜈蚣2 鹿角胶9

淫羊藿9 羌活9 独活9 白芷9

伸筋草9 乌梢蛇9 海风藤9 木香9

甘草6

清炎消肿1号

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 山甲9

土元9 黄柏9 知母9 猪苓15

泽泻12 桃仁9 红花9 羌活9

独活9 白芷9 车前子12 伸筋草9

木香6 甘草6

清炎消肿2号

败酱30 公英15 地丁9 双花30

连翘12 丹参15 赤芍12 丹皮9

猪苓15 泽泻12 车前子12

羌活9 独活9 白芷9 山甲9

大黄9 防己30 木香6 甘草6

牛膝15

止咳化痰汤

炙麻黄9 桃杏仁各9 川浙贝各9

当归12 丹参12 银花24 连翘9

厚朴6 瓜蒌30 半夏12 黄芩12

芦根18 桔梗18 苏子9 莱菔子12

甘草3

功效:清肺化痰

适应证:咳嗽痰多,胸闷气急,急性支

气管炎,伴喘息性胸闷气急,慢性喘息

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小青龙汤加味

炙麻黄9 桂枝6 干姜6 细辛6

白芍12 半夏12 五味子9 丹参12

当归12 厚朴6 苏子12 莱菔子12

黄芩12 徐长卿9 公英24 甘草6

功效:温肺化饮

适应证:咳喘夜甚阵作,大便不实,或

腹泻,肩背胀痛,顽固性咳嗽,舌暗

淡,苔白黄腻。

平肝理肺汤

柴胡12 黄芩12 麻黄6 半夏12

厚朴6 干姜6 桔梗12 苏子9

杏仁9 瓜蒌18 丹参12 银花15

连翘9 党参9 炒枳壳9 云苓12

当归12 苍术9 芦根15 甘草6

功效:健脾调肝清肺

适应证;咳、气急、喘、阵作,作则剧

或有情志不畅,舌暗,苔卜黄,脉弦滑

或涩不利。

小青龙汤加生石膏汤加味

炙麻黄9 桂枝6 干姜6 白芍12

细辛6 五味子9 半夏12 黄芩12

当归12 丹参12 生石膏24 公英18

厚朴9 苏子9 莱菔子12 甘草6

功效:清肺温阳化饮

适应证:喘咳阵作口干喜饮。

清上补下汤

柴胡12 黄芩12 当归12 厚朴9

丹参12 沙参18 桔梗12 公英15

生熟地各15 五味子9 党参12 枸杞12

川贝9 苏子12 莱菔子12 甘草6

功效:清肺补肾祛痰饮

适应证:久病咳喘,发热,口干,胸

闷。

加减参苏饮

党参9 云苓9 陈皮9 半夏12

桔梗12 炒枳壳9 苏叶9 连翘9

黄芩12 浙贝9 蝉衣9 薄荷9

瓜蒌9 枇杷叶6 芦根18 前胡9

沙参15 甘草6

加味苏子降气汤

苏子9 厚朴9 炒枳壳9 干姜6

当归12 肉桂6 半夏12 莱菔子12

前胡12 党参12 苍术9 甘草6

苏子导痰汤

苏子12 当归12 厚朴6 前胡9

半夏12 枳实9 胆星9 云苓9

海浮石12 炙牙皂6 桔梗12

甘草6 竹沥20ml 党参12

清痰化积汤

炒枳实9 半夏9 云苓9 香附12

焦山楂12 焦神曲12 炒谷麦牙12

内金6 沙仁6 莪术6 莱菔子12

苍术9 炒大黄3 焦山栀3 公英18

干姜3 伤食腹胀痞满

陶氏健肝汤

茵陈9 苍术6 丹参9 栀子6

白蔻6 厚朴6 山药12 枳壳6

公英15 香附12 连翘9 白术9

党参12 麦芽12 山楂12 甘草3

消炎利水汤

银花30 公英30 败酱20 苡仁30

连翘9 桔梗12 黄芩12 芦根18

车前草30 扁蓄12 石苇15 黄芪15

云苓皮18 大黄6 竹叶9

益肺行水汤

黄芪12 党参12 苍术9 白术9

云苓9 苡仁30 枳实9 车前子12

石苇9 菟丝子15 连翘9 丹参12 当归12 葶苈子12 益母草24 泽兰叶24 白茅根18 桃仁9

加味麦门冬汤

麦门冬9 党参12 黄芪12 当归12 生地15 砂仁9 五味子9 川贝9 桔梗12 黄芩6 人参9 西洋参9 麦冬9 五味子9 黄芪12 当归12 生地18 砂仁9 川贝9 桔梗9

葶苈子12 车前子15

镇咳灵

沙参15 浙贝9 川贝9 知母12 炙百部12 炙紫菀12 炙冬花12 炙杷叶9 当归12 丹参12 桔梗12 橘红12 前胡12 炙米壳15 五味子12 神秘方

柴胡9 黄芩9 炒枳壳9 厚朴6 桔梗9 杏仁9 当归9 半夏9 苏叶9 丹参9 芦根9 甘草3

镇咳灵

沙参15 浙贝9 川贝9 知母12 炙百部12 炙紫菀12 炙冬花12 炙杷叶9 当归12 丹参12 桔梗12 橘红12 前胡12 炙米壳15

五味子12 甘草9

桔梗汤

桔梗12 沙参15 浙贝9 黄芩12 连翘9 银花30 蝉衣9 薄荷9 瓜蒌9 僵蚕9 青果12 胖大海12 玄参18 木蝴蝶9 挂金灯9 甘草6(慢性咽炎)

太平方

柴胡12 黄芩12 白芍12 半夏12 当归12 厚朴12 银花24 连翘12 苏叶12 甘草6

活命饮

芦根60 桃仁30 桔梗30 冬瓜仁60 公英60 黄芩24 连翘12 当归12 生地30 皂角9 甘草3

瓜蒌枳实汤

瓜蒌18 枳实9 干姜6 黄芩12 苏叶9 桔梗12 丹参12 厚朴9

苍术6 桂枝6 党参12 云苓9

半夏12 公英18 莱菔子12 甘草6

胸中窒闷阻塞感

过敏性鼻炎汤

炙麻黄9 徐长卿12 干姜9 桂枝6

白芍12 半夏12 辛夷9 白芷6

川芎6 丹参12 当归9 黄芩12

细辛6 黄芪12 苍术9 甘草6

过敏性鼻炎,流清涕量多。

慢性鼻炎急性发作汤

柴胡12 藿香15 公英30 地丁30

胆星12 连翘12 苏叶9 丹参12

白芷9 鹅不食草12 双花24 赤芍12

半夏12 葛根24

支气管扩张急作汤

瓜蒌24 黄芩12 半夏12 芦根30

苡仁60 桃仁12 桔梗12 苏子12

莱菔子12 公英30 冬瓜仁30 银花30

连翘9 丹参12 当归12 赤芍12

生地12 厚朴9 苍术9 甘草6

支气管扩张急性发作期,咳吐黄痰量多

胸痛隐隐。

支扩咯血汤

芦根60 旱莲草60 仙鹤草30 马齿苋30

公英30 桔梗15 丹参12 地丁30

赤芍15 连翘12 丹皮12 生地24

郁金9 银花30 知母12 黄芩12

苡仁30 山药15 砂仁9 甘草6

羚羊角粉(冲)1.5 三七粉(冲)1.5

大黄粉0.5~1.5

(酌情)支扩、肺囊肿并咯血。

肺结核汤

黄芪12 党参12 当归12 生地15

川贝12 白术9 猫眼草12 猫爪草12

枸杞12 五味子9 丹参12 桔梗12

苍术6 沙参15 炒枳壳9 甘草6

适应证:与抗痨药物配合治疗各种结

核。

结核性胸膜炎

黄芪12 当归12 川芎9 生地15

赤芍12 丹参12 党参12 木香9

猫眼草12 猫爪草12 苍术9 川贝9

连翘9 炙百部12 芦根24 沙参18

甘草6

适应证:胸膜炎胸腔穿刺放水后或少许

积脓,配合抗痨治疗。

百合养脏汤

百合30 阿胶11 炙百部9 炙紫菀9

炙冬花9 党参12 沙参12 白术

9 桔梗12 橘红9 山药15 百部

12 川贝9 当归12 枸杞12

五味子9 马兜铃9 甘草3

适应证:久病体虚,气短汗出,肺结

核、肺癌、慢性咳嗽诸病。

间质性肺炎汤

黄芪12 党参12 当归12 川芎9

沙参15 丹参9 黄芩12 双花24

连翘9 半夏12 川贝9 芦根18

桔梗10 厚朴9 苍术9 甘草6

适应证:胸闷咳嗽(干咳)痰少胸痛。

肺肾固本汤

生熟地各8 党参12 黄芪12 白术9

山萸肉9 五味子9 枸杞子12 沙参18

川贝12 桔梗12 炙紫菀9 炙冬花9

丹参12 当归9 砂仁9 鹅管石24

补肺固金汤

生熟地各15 胡桃仁15 鹿角15

补骨脂12 山茱萸12 五味子9

人参12 川贝12 当归12 黄芪12

桂圆肉9 桔梗12 枸杞9 生龙牡

各24 上肉桂6 炮附子6 橘红9

半夏12 砂仁9 厚朴9 干姜6

首乌18 丹参18 甘草6 阿胶12

更年补肾汤

淫羊藿12 补骨脂12 生龙牡各24

黄柏9 知母9 生地18 熟地24

当归12 菟丝子30 柴胡12 牛膝9

砂仁9 首乌12 枸杞12

适应证:中年以上男女患者感面部潮红

多汗心悸烦渴者

哮喘固本汤

炙麻黄9 桂枝6 干姜6 白芍18

半夏12 五味子9 细辛6 丹参12

当归12 厚朴9 黄芩12 苏子12

莱菔子12 公英24 徐长卿12

苍术9 生熟地各15 补骨脂12

黄芪12 川贝9 上肉桂6 鹅管石

12 党参12 枸杞12 甘草6

哮喘丸

炙麻黄30 细辛30 桂枝20 干姜30

丹参60 白芍60 半夏60 五味子30

炙紫菀30 炙冬花30 当归60 苍术30

厚朴45 公英30 补骨脂45 枸杞60

山萸肉60 淫羊藿45 菟丝子60 首乌60

苏子30 莱菔子60 黄芩60 川贝45

黄芪45 党参45 瓜蒌皮30 桔梗60

甘草30

适应证:哮喘发作缓解后持续间有症状

哮喘喉中痰鸣,后背胀痛等症。

健脾消痰饮

党参9 柴胡9 半夏12 炒黄芩9

干姜6 厚朴6 连翘9 浙贝9

苍术9 白蔻9 公英18 焦山栀9

云苓12 炒枳壳9 苏叶6 生姜5片

适应证;腹胀,痰多,胸闷、咽部异物

感阻塞感。

清肺活血汤

柴胡9 黄芩12 枳壳9 丹参12

当归12 半夏12 生地15 川芎9

赤芍12 红花9 桃仁9 牛膝12

桔梗12 五灵脂9 蒲黄9 公英18

厚朴9 甘草6(胸胁疼痛)

普济消散汤

党参12 黄芪12 麦冬12 五味子9

生地15 当归12 丹参12 砂仁9

半枝莲30 蚤休12 蛇舌草30 党参12

芦根3 0 苡仁30 桃仁12 莪术12

蜈蚣3 条全虫9 土元12 蝉衣9

沙参18 川贝12 薄荷30 甘草6

肺癌、热毒、气虚者

加味柴葛汤

柴胡12 黄芩12 葛根30 生石膏30

银花30 连翘9 苏叶9 桔梗12 蝉衣9 薄荷9 芦根18 蓝根18 玄参18 甘草6

和(活)肺丸

党参90 黄芪90 山药90 沙参90 当归60 丹参60 赤芍60 川芎30 银花90 连翘60 黄芩90 公英90 川贝60 半夏60 厚朴60 苏子60 枸杞90 五味子60 熟地60 补骨脂60 甘草60 大枣90 干姜30 砂仁60 共为细末,炼密为丸每服18g日两次,两个月为一疗程。

肾源散

人参60 蛤蚧五对冬虫夏草60

黄芪60 五味子15 紫河车60 海马60(酌情)当归身15 淫羊藿15缩砂仁15 共为末每服2g日三服(午、晚、临睡)心肺宝

人参6 西洋参3 麦冬2 五味子3 黄芪3 川贝母1 当归2 三七1 共为末,每服两克日服。

止哮散

人参3 川贝3 麻黄2 肉桂1 细辛2 五味子3 厚朴2 干姜1 甘草2

共为细末1.5g日4服早午晚临睡2g

荣肺散

红参30 黄芪60 山药60 首乌60 沙参60 川贝60 知母30 百合60 砂仁60 云苓30 黄芩60 桔梗60 五味子60 山萸肉30 菟丝子60

厚朴30 当归60 丹参60 莲子30 甘草30 共为细末日3服(6g)

润肺膏

生熟地各60 枸杞60 山萸肉60

五味子30 瓜蒌60 苏子30 莱菔子30 玄参60 鲜芦根60 鲜石斛60 枇杷叶30 川贝60 牛子30 杏仁60 桑白皮60 北沙参60 炙紫菀30 炙冬花30

北桔梗60 黄芩(枯)60 清半夏60 橘红30 当归身30 紫丹参60 山药60 菟丝子60 厚朴30 甘草30

梨(莱阳梨、子牡蛎)去核蒂5枝

共熬膏去渣加容1斤再熬装瓶。每服

10ml日四服。

葛花解酒汤

葛根15 葛花9 白术9 良姜6

香附12 木瓜9 苍术9 木香6

枳实6 公英18 莪术6 干姜6

白蔻6 砂仁9 麦芽18 甘草3

清痰饮

银花24 连翘12 芦根18 白茅根24

生地24 黄芩12 栀子9 赤芍12

青皮9 紫草9 公英24 小蓟30

玄参15 薄荷9 竹叶9 甘草6

荨麻疹方

黄芪12 白术9 防风9 黄芩12

当归12 银花18 连翘9 丹参12

生地15 赤芍12 公英24 苍术9

蝉衣9 苏叶9 白茅根24 芦根24

甘草3 茺萎根3个

加味青蒿汤

青蒿12 鳖甲12 地骨皮12 黄芩12

生地24 银花30 连翘9 丹参12

赤芍12 葛根30 桑枝30 丹皮9

生石膏30 公英18 芦根18 甘草6

上感咳嗽方

柴胡12 黄芩12 厚朴9 半夏12

桔梗12 双花18 连翘9 丹参12

浙贝9 苏叶9 芦根18 蝉衣9

薄荷9 玄参18 苍术9 甘草6

肺虚咳嗽汤

党参12 白术9 黄芪9 桔梗

12 川贝9 丹参12 黄芩12

白蔻仁9 半夏12

连翘9 当归12 防风9 前胡

9 苏叶9 炒枳壳9 甘草6

间质性肺炎方

党参12 沙参15 童参12 黄芪

9 丹参12 当归9 牛膝9

赤芍9 小蓟12

银花18 连翘9 黄芩12 川

贝9 半夏9 生地12 桔梗12

桔梗12 芦根15

苍术6 厚朴6 甘草6

清暑解热汤

藿香12 苏叶9 双花30

连翘9 白蔻9 半夏9 大腹

皮12 云苓片15 黄芩12

柴胡12 白茅根18 厚朴9 滑

石18 苡仁24 甘草6 淡竹叶9

葛根18 生石膏30

薄荷9

复发口疮急作汤

生地30 玄参30 熟地30 黄

芩12 黄柏9 黄连9 砂仁

9 知母9 生石膏30

苍术9 双花24 公英18 丹

皮12 小蓟30 甘草6

偏头痛祛风汤

川芎12 川羌9 菊花12 蔓

荆子9 苏叶9 白芷9 白芍

15 丹参12 柴胡9

黄芪9 防风9 黄芩12 白

蒺藜9 僵蚕9 甘草6

功用:祛风清热化瘀止痛主治:风寒

外袭所致头痛

普济减毒饮

柴胡12 黄芩12 蛇舌草18 半枝

莲15 紫草9 赤芍12 丹参

12 葛根18 生石膏30

玄参30 生地30 丹皮9 知母9

党参9 黄连9 栀子9 黄柏6

肉桂3 夏枯草15 羚羊角粉18

通利清火汤

泽泻12 白术12 黄芪15 云苓9

小叶石苇12 竹叶9 白茅根18

银花18 黄芩12 生地8 小蓟18

丹参12 当归尾9 柴胡9 甘草3

桂枝6

益气清热疏风汤

柴胡12 黄芩9 半夏12 党参9

黄芪9 当归9 桂枝9 苏叶9

连翘9 双花18 葛根18 苍术9

厚朴9 丹参12 炒枳壳9 云苓12

桔梗9 甘草3

肺大疱专用方

党参12 黄芪12 连翘9 丹参12

当归9 紫苏叶9 小蓟18 桔梗12

芦根18 地龙9 厚朴9 山茱萸9

半夏9 黄芩9 瓜蒌12 甘草6

利咽行气汤

苏叶9 苏梗9 半夏12 黄芩9

双花18 连翘9 麦冬9 青果9

丹参9 炒枳壳9 蝉衣9 薄荷9

芦根18 香附12 云苓9 甘草3

上感低热方

柴胡12 半夏12 连翘9 银花18

青蒿9 黄芩12 葛根18 蝉衣9

薄荷9 芦根18 玄参18 知母9

炒枳壳9 丹参9 竹叶6 甘草3

清肝祛瘀化瘀汤

双花30 连翘9 半夏12 瓜蒌18

黄芩12 桔梗12 浙贝12 川贝9

苏叶9 丹参12 当归9 菊花12

芦根18 钩藤12 葛根15 甘草6

蝉衣12 薄荷9

养阴清肺汤

沙参18 麦冬12 百合30 菊花12

夏枯草15 猫眼草12 猫爪草12

炙百部9 丹参12 连翘12 生牡蛎20

玄参30 炒枳壳12 知母9 银柴胡9

清肺利水汤

麻黄9 桂枝6 黄芪15 连翘12

葶苈子12 车前子15 丹参12 党参9

黄芩12 瓜蒌12 半夏12 苍术9

白术12 云苓皮18 泽兰叶18 甘草3

复元汤

生地30 熟地30 山茱萸9 五味子6

黄芪18 菊花12 党参12 皂刺9

炒枳壳6 猫眼草12 猫爪草12

夏枯草15 浮小麦30 百合30 丹

参12 当归12 白术9 砂仁9 公

英18 炒枳壳6 珍珠母30

清肝明目养肾汤

生地18 熟地18 泽泻12 云苓12 丹皮12 山茱萸6 山药18 枸杞12 菊花15 夏枯草12 珍珠母30 连翘12 薄荷12 谷精草12 女贞子12 川芎9 葛根18

补肾复元汤

生熟地各30 泽泻12 云苓12 丹皮9 山茱萸12 山药18 桂枝6 附子6 五味子6 黄芪15 补骨脂12 菟丝子18 白芍18 党参12 砂仁9 淫羊藿9 消肿散结汤

柴胡12 黄芩12 连翘12 双花30 半夏12 丹参12 生牡蛎30 夏枯草15 玄参18 青皮12 皂刺9 赤芍15 公英30 菊花12 甘草6

流行性腮腺炎方

柴胡12 黄芩12 板兰根18 玄参30 大青叶18 连翘12 双花30 薄荷12 赤芍12 夏枯草12 青皮9 芦根18 竹叶6 甘草6

面瘫汤

南星12 白附子12 天虫9 蜈蚣3 土元9 丹参12 防风9 荆芥穗9 黄芪党参9 半夏12 苍术9 白术9 葛根18 木香9 赤芍6

利尿排毒汤

白茅根30 竹叶12 双花30 连翘9 丹参12 生地18 芦根12 黄连9 栀子9 生石膏30 苏叶9 绿豆6 甘草6 炒枳壳6 车前草9

带状疱疹清火方

柴胡12 黄芩12 丹参12 栀子9 双花18 苏叶9 当归9 赤芍9 泽泻12 车前子12 龙胆草6 公英18 炒枳壳9 竹叶6 甘草3

急性通淋汤

白茅根60 竹叶9 黄柏9 石苇12 生地15 丹参12 车前草30 双花30 连翘9

脏躁汤百合30 浮小麦30 栀子9 枸杞12

生龙牡各18 珍珠母24 钩藤12

莲子心9 大青盐3 菊花12 白芍18

香附12 生地18 黄芩12 砂仁9

神曲12

温经复津汤

党参12 黄芪12 桂枝9 细辛6

麻黄9 干姜6 附子6 丹参12

生地18 白芍12 当归12 五味子9

连翘9 黄芩12 砂仁6 甘草6

青年脱发饮

生地18 熟地18 侧柏叶12 黑芝麻18

栀子9 丹参12 枸杞15 黄柏9

黑豆30 首乌18 砂仁9 山药18

山茱萸9 桑叶9 枣仁15 白芍18

当归12

生脉通络汤

党参12 黄芪9 麦冬9 五味子9

当归12 炒枳壳9 葛根18 丹参12

连翘9 葶苈子9 黄柏9 赤芍9

菖蒲6 砂仁9 川芎6 生地18

胆通

海金砂30 金钱草30 石苇12 郁金9

丹参12 连翘12 双花30 内金9

炒枳壳9 厚朴9大黄6 白芍18

木香9 公英18 苏叶9 甘草6

二型糖尿康

党参12 苍术12 黄芪15 丹参12

生地18 熟地18 黄柏9 黄连9

葛根18 当归9 黄芩12 山茱萸

12 玄参18 砂仁9 菊花9

枸杞12 生龙牡各18

调经利水方

白茅根30 双花30 通草9 竹叶9

黄柏9 车前草18 苡仁30 芡实10

赤小豆30 连翘12熟地18 当归12

丹参9 苍术9 薄荷6 甘草3

复极过早安定方

柴胡9 黄芩9 丹参12 生地18

党参9 连翘9 苏叶9 炒枳壳9

珍珠母30 浮小麦30百合30 菊花12

莲子心9 枣仁24 白芍12 香附12

蒲黄9 竹叶9 甘草6

祛瘀开窍头痛方

川芎9 葛根18 丹参12 半夏12

云苓12 炒枳壳12 苏叶9 连翘12

竹茹9 菊花12 珍珠母30 浮小麦30

薄荷9 赤芍12 红花9 当归9

耳鸣利水汤

泽泻15 白术12 丹参12 车前子15

当归9 生地12 川芎6 云苓皮12

栀子9 党参9 桂枝6 连翘9

半夏12 竹茹9 炒枳壳9 甘草3

耳聋清火化瘀汤

连翘12 菖蒲9 益智仁12 丹参12

人参3 柴胡12 黄芩12 公英18

补骨脂9 菟丝子18 葛根15 蔓荆子9

菊花12 炒枳壳9 竹叶10

通淋补肾饮

双花30 连翘9 小蓟24 石苇15

白茅根30 竹叶9 地丁15 云苓皮15

车前草30 生熟地各18 泽泻12

黄柏9 知母9 黄芪12 党参9

坤草18 补骨脂9 丹皮9 木香6

山药12

慢性阑尾炎方

柴胡12 黄芩12 厚朴9 丹参12

公英18 苏叶9 赤芍12 苍术9

连翘9 双花18 半夏9 木香9

马齿苋18 大黄9 桃红各9 栀子9

元胡12 甘草6

消瘕饮

柴胡12 枳壳9 五灵脂9 牛膝9

三棱9 莪术9 全虫9 乌蛇9

山甲9 赤芍9 桃红各9 当归9

川芎9 熟地18

适应证:宫外孕子宫肌瘤巧克力囊肿

痛经

升阳益胃汤

黄芪20 半夏10 人参10 炙甘

草10 白芍5 防风5 羌活5

独活5 陈皮4 云苓3 泽泻3

白术3 黄连2 生姜3片大枣2个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15 炙甘草10 黄芪10 苍术10

羌活10 升麻8 人参8 黄连5

黄芩5

适应证:用于怠惰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脉迟缓

消瘿清火汤

柴胡12 黄芩12 赤芍12 生牡蛎30

玄参30 黄柏12 海藻12 昆布12

麦芽18 黄药子12 连翘9 丹参12

知母9 丹参12 生地18 甘草6

四妙勇安汤

双花30 连翘12 黄芩12 赤芍12

苍术9 玄参30 黄柏9 知母9

当归12 红花9 桃仁9 栀子9

紫草9 木通6 木香9 公英6

局部红肿甚加地丁30 马齿苋30

败酱草30

肿胀甚加泽兰30 坤草30 竹叶9

坏疽或局部瘀血甚加土元12 蜈蚣9

全虫9

坏疽或皮已溃加黄芪18 党参15

川芎9

清窍启闭汤

双花30 连翘9 黄芩12 黄连9

鳖甲12 丹皮9 赤芍12 生地24

菖蒲9 郁金9 大黄9 珍珠母30

胆星6 栀子9

抽搐项强者加羚羊角粉1.5

出血者加三七粉1.5

虚脱多汗加人参9

紫绀甚者加蜈蚣3条

参芪通脉饮

黄芪12 党参12 川芎9 当归

12 红花9 桃仁9 生地15

首乌24 赤芍12 牛膝12 土元12

鸡血藤18 苍术9 葛根24 木香6

眩晕加泽泻15 云苓12

眼花加菊花12 枸杞12

项强肢麻加桑枝30 白芍18

慢性肠炎

柴胡9 炒黄芩12 公英30 焦三仙9 扁豆30 山药18 党参12 五味子9 丹参12 马齿苋18 干姜6 附子3 黄柏9 砂仁9 炒枳壳9 苍术9 肉桂3 白芍15 甘草6

加味胃苓汤

党参9 苍术9 白术9 云苓9 橘皮9 砂仁9 醋香附12 广木香9 炮干姜6 公英15 黄连6 丹参12 厚朴6 苏叶9 焦栀9 连翘9 桂枝3 甘草6

周晓园加味胃苓汤

党参15 炒白术12 云苓12 砂仁9 醋香附12 木香12 炮干姜6 公英12 黄连9 丹参12 厚朴9 苏叶12 焦栀9 连翘12 桂枝3 苍术9 甘草6 蛇舌草30 半枝莲18

鸡内金18 半夏12

加味苓莲汤

黄芩12 黄连9 公英18 白芍18 木香9 焦楂30 扁豆花30 桂根皮12 马齿苋30 肉桂6 炒枳壳9 丹参12 葛根30 甘草6

祛瘀化痰汤

党参9 炒枳壳9 半夏9 黄芩12 白术9 丹参12 当归12 连翘9 川芎9 公英18 葛根18 赤芍9 苏叶9 竹茹9 云苓9 甘草6 当归补血汤

当归12 黄芪12 党参9 砂仁9 枸杞9 生地18 阿胶11 丹参12 白术9 云苓12 川断9 黄芩12 首乌12 桑椹子12 白芍15 木香6 行舟饮

枳实30 白术60 寸冬60 熟地60 黄芪60 丹参30 连翘9

莱菔子15

清血饮

黄芩12 柴胡9 小蓟18 连翘9 党参12 当归12 生地18 熟地15 枸杞12 菊花12 茅根18 丹参12

白蔻9 竹叶9 半夏6 甘草3

柴胡疏肝汤加味

柴胡12 白芍15 香附12 公英18

苏叶9 木香9 黄芩12 连翘9

半夏12 丹参12 当归9 炒枳壳9

苍术9 厚朴6 莱菔子9 甘草6

安神补血汤

党参9 黄芪9 枣仁15 五味子9

生地15 柴胡6 丹参9 木香6

连翘9 黄连6 焦栀9 砂仁6

竹茹6 赤芍6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15 炙甘草10 黄芪10 苍术10

羌活10 升麻8 人参8 黄连5

黄芩5

水二盏煎一盏早饭厚午饭前服,忌酒瓜

果清茶等。用于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

便泄泻,脉

迟缓,脐有幼气,按之牢者痛者。

升阳益胃汤

黄芪20 半夏10 人参10 炙甘草10

白芍5 防风5 羌活5 独活5

陈皮4 云苓3 泽泻3 白术3

黄连2 生姜5片大枣2枚

Ⅰ再障Ⅰ号方

生熟地各12 当归12 白芍12 丹参12

天冬12 菟丝子30 女贞子18 枸

杞18 补骨脂12黄芪12 党参9

仙鹤草12 黄柏24 丹皮9 黄精18

陈皮12 黄芩12 内金15 阿胶12

甘草6

再障Ⅱ号方

生黄芪18 党参15 炒白术12 黄精18

补骨脂15 枸杞18 菟丝子30 生

熟地9 当归12 丹参12 鸡血藤15

连翘12 仙鹤草18 黄柏24 阿胶15

鹿角胶9 砂仁12 甘草3

升白汤

生黄芪30 党参18 炒白术15 云苓12

补骨脂24 菟丝子30 女贞子18 枸

杞18 当归12 鸡血藤18 仙灵脾15

仙鹤草18 丹参12 黄柏12 陈皮12

连翘12 砂仁12 甘草6

肠积通调方

党参12 炒白术12 云苓15 苡仁30

蛇舌草30 藤梨根30 土茯苓30

槐角12 侧柏叶18 生地榆12 双花18

玄参9 无花果15 升麻9 壳子9

木香12 炒枳壳12 三七粉3 甘草6

乳岩扶正方

生黄芪18 党参15 炒白术12

半夏9 生熟地各12 当归12 女

贞子15 枸杞15 菟丝子30

首乌18 桑椹子18 淫阳藿12 蛇

舌草30 半枝莲15 连翘12 花粉

12 苡仁30 鸡血藤15

丹参12 甘草6

消积止痛方

党参12 黄芪12 云苓12 当归12

赤芍12 川芎18 生地12 桃仁12

红花12 酒军9 蒲黄9 丹参12

灵脂9 黄芩12 柴胡9 半夏12

桂枝12 蛇舌草30 连翘12 炒枳壳12

元胡12 香附12 木香9 甘草6

胃积I号方

太子参15 沙参18 麦冬18 花粉12

杭芍24 石斛12 芦根12 连翘12

蛇舌草30 半枝莲15 丹参12

元胡12 玫瑰花12 砂仁12 生

牡蛎30 神曲12 穿山甲12 竹叶

6 炒谷麦牙各12 全虫9(冲)

蜈蚣(冲)2条

胃积II号方

生黄芪15 党参15 炒白术12

半夏12 蛇舌草45 半枝莲15

连翘12 公英15 厚朴9 炒枳壳12

玫瑰花12 沉香6 丹参12 元胡12

苡仁30 白及30 荷梗15 内金15

全虫(冲)9 蜈蚣(冲)2条甘草6

胃积止痛方

党参12 炒白术12 黄芪12 丹参12

半夏12 黄芩9 赤芍12 蒲黄9

五灵脂9 桂枝3 干姜6 元胡12

炒枳壳12 蛇舌草30 半枝莲15

酒军6 连翘12 郁金12 砂仁12

木香9 全虫(冲)9 蜈蚣(冲)2条

甘草6

积症扶正汤

生黄芪12 党参12 炒白术12

云苓12 补骨脂12 菟丝子30

枸杞18 首乌15 生熟地各12

当归12 黄精18 鸡血藤18

蛇舌草30 半枝莲15 蚤休12

连翘12 丹参12 砂仁12

谷麦芽各12 甘草6

消瘿I号方

太子参15 北沙参12 生地12

元参24 生牡蛎30 胆星12 鳖甲12

半夏9 黄药子6 僵蚕9 海藻12

昆布12 黄芩12 浙贝12 夏枯草12

连翘12 柴胡9 丹参12 公英24

山甲9 全虫(冲)9 蜈蚣(冲)2条

消瘿II号方

炙黄芪12 党参12 黄精18 炒白术12

生牡蛎30 浙贝12 姜半夏12 天

竺黄9 三棱9 莪术9 海藻12

昆布12 僵蚕9 夏枯草12 元参15

连翘12 郁金12 丹参12

全虫(冲)9 蜈蚣(冲)2条

噎嗝I号方

太子参15 沙参15 生地9 麦冬18

姜夏12 旋复花9 荷梗30 橘皮12

蛇舌草30 半枝莲15 白茅根30

丹参12 郁金12 连翘12 砂仁12

蜈蚣(冲)2条全虫(冲)9 甘草6

噎嗝II号方

党参15 炒白术12 玄参12 沙参18

郁金12 半夏12 旋复花12

代赭石24 苡仁30 川贝9 厚朴12

炒枳壳12 山药24 丹参24 蛇

舌草45 半枝莲15 荷梗30 全虫

(冲)9 蜈蚣(冲)2条甘草6

噎嗝III号方

薤白12 全瓜蒌15 桂枝3 厚朴9 半夏12 陈皮12 木香6 杭芍12 沉香6 郁金12 佛手12 黄连9 蛇舌草30 半枝莲15 蚤休12

全虫(冲)9蜈蚣(冲)2条甘草6 健肝降酶方

川连6 云苓24 苡仁15 夏枯草15 菊花15 白蔻9 焦曲15 内金9 公英24 乌贼骨30 吴萸6 木香6

荷叶6 甘草3

健肝降酶方

生黄芪12 党参12 炒白术12 山药24 苡仁30 白蔻12 内金24 丹参12 厚朴9 苍术6 炒枳壳12 香附12 茵陈24 炒栀子12 公英12 连翘12 酒军6 山楂12 炒谷麦牙各12 甘草6 虚劳低热方(张珍玉)

当归9 炒白芍9 柴胡6 陈皮6

人参10 炒白术9 香附9 佛手6 广木香6 青蒿6 砂仁6 黄芪25 佩兰6 甘草6

过敏剥脱性皮炎

胆草10 黄芩12 栀子10 双花30 连翘15 柴胡15 生地30~60

丹皮15 赤芍15 生石膏30 地肤子20 云苓15 车前子15 泽泻15 茵陈30 炒白术10 甘草10

湿疹散

黄连3 黄柏9 青黛9 硼沙9 薄荷3 冰片3 枯矾2 儿茶6(共研末外用(赵宝梅曾用效好))

足痒

高浓度碘酒:10%水杨酸钠

100ml:10g

涂一次隔三天再一次

(芒硝,明矾,硼沙各20g)治疗手足癣,手足汗出。

痤疮饮

双花30 公英30 地丁15 黄芩9黄柏9 山栀9 生地15 丹皮15丹参15 紫草15 皂刺9 白芷9

土苓饮

双花30 土茯苓30 炒槐米15

生地21 丹皮15 赤芍21 紫草15

连翘15 板蓝根21 蛇舌草21 黄芩15

清热利湿饮

胆草9 黄芩9 山栀9 柴胡9

生地15 丹皮15 当归9 双花30

土茯苓30 泽泻9 车前子15 甘草6

加味消风散

荆芥9 防风9 牛子9 生地15

丹皮15 当归9 连翘15 苦参9

生石膏21 大胡麻9 地肤子21 蝉衣9

苍术9 甘草6

养血祛风饮

荆芥9 防风9 当归15 生地15

白芍15 川芎15 白蒺藜9 黄芪15

首乌21 蝉衣9 僵蚕9 地肤子21

消斑汤

柴胡15 当归9 川芎9 赤芍15

桃仁9 红花9 坤草9 姜黄9

白术9 茯苓9 香附9 僵蚕9

桑叶15

生发饮

熟地21 首乌21 山芋肉15 茯苓15

泽泻9 当归9 川芎9 丹参21

菟丝子15 女贞子15 旱莲草9

枸杞9 侧柏叶12

养血疏风汤

黄芪21 双花15 连翘15 黄芩12

当归15 丹参21 赤芍21 白芍21

川芎10 白芷15 白鲜皮21 白蒺12

荆芥10 蝉衣10 甘草6

消疹止痛汤

柴胡10 双花21 板蓝根21龙胆草12

黄芩15 山栀10 丹皮15 紫草12

苡仁30 车前子12(包)川楝子12

元胡12 川芎10 白芷15 细辛3

白芍21 甘草6

除湿生发汤

双花15 黄芩15 菊花15 羌活12

白鲜皮21 苍术12 苡仁30 泽泻18

茯苓18 菟丝子15 女贞子15

白芷15 旱莲草10 甘草6

除癣洗药

藿香21 生大黄21 黄精21明矾21

生百部21 川椒21 苦参21 白鲜皮21

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附件1 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提出的“名医、名科、名院”战略,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在全国选拔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高临床水平和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着力提高其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新一代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带动中医临床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的提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一、培养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一批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尽快成长为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中医药理论扎实、临床诊疗技术精湛,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二、培养对象 (一)培养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1.现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且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年龄不超过50周岁。 2.中医理论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面较宽。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与中医临床相关的较高学术水平的本学科论文或者出版过专著;或者承担过地市级以上中医临床科研课题。 3.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较高,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解决临床问题,

疗效显著;运用中医手段治疗本学科疑难病症有独到之处,有特色。 4.医德医风、服务质量等受到患者和群众赞誉。 5.有培养前途,学习与实践中有较高悟性和钻研精神,身体健康,学习刻苦、努力钻研,有志于献身中医药事业。 符合上述条件并获得第一、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出师证书的继承人以及省级以上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专病)带头人优先考虑。 (二)遴选程序与方法 1.本项目计划在全国选拔200名培养对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全国各行政区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主任医师基数和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人员等情况,将候选对象名额400名分配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候选人的遴选工作。国务院各部门有关直属单位的遴选工作,按属地原则实施。遴选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填写《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研修申请书》(以下简称《研修申请书》),说明申请理由,表述个人条件、特长和志向,提出研修计划;经所在单位初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查。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申请人的《研修申请书》及研修计划进行审核,要求申请人公开答辩,考核申请人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中医临床水平,并按成绩排序,择优选拔,将候选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必要时向同行和社会公众征询意见,并于2008年月日前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对候选对象进行中医理论考试,考试

关于各类假期的规定

关于各类假期的规定 为了加强对各类假期的管理,根据上海市有关规定精神,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现对假期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公休假 1、凡与本公司签定正式劳动合同并在本公司工作已满1年的员工均可享受年休假。按照《聘用和劳动用工管理办法》执行。(工龄以档案记录为准。) 2、公司员工的连续工龄在上半年达到规定休假期的,从下半年起可享受年休假。在下半年达到规定休假期的,从次年或下一年度起可享受年休假。 3、员工年休假采取填写休假单按级请假的办法。 4、在连续年休假中,双休日应包括在内,但不包括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元旦、春节、五一、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 5、员工请休年假,必须提前向部门领导提出申请并填写年休假单,经部门领导同意后,报总经理批准,未经批准,不得休假。 6、员工的年休假原则上在本年度内用完,不跨年度使用。 7、员工离职的,按国家规定计算应享受的实际休假天数。 二、探亲假(配偶或父母在异地的) 符合探亲规定的员工在公司工作满一年,本人提出申请,经部门领导同意并报公司领导批准,可休探亲假。(由办公室归口办理)

1、探亲假期内的时间计算含每周公休日。 2、探亲假的路程时间按实际天数给予。 3、探亲假期在15天以内的,当月绩效部分按50%发给;15天以上的停发当月绩效部分。 4、员工未提出休探亲假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 三、婚假 1、初婚年龄以结婚证书上批准日期为准,假期3天,晚婚年龄男25周岁,女23周岁,增加晚婚假一周,共10天。 2、婚假期间薪金照发。 3、员工请婚假应凭结婚证书到公司办公室办理。 四、产假、哺乳假

初婚或未生育过孩子的晚育男方,可享受3天陪产假。 五、丧假:

中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1.4证候特征: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痰证:口多黏涎或咯痰,鼻鼾痰鸣,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头昏沉,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 血瘀证:头痛肢痛,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

精选-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 煨肉豆蔻、乌药、肉桂、小茴香、橘核、青皮。 2.小肠实热、心移热于小肠,心胸烦热,尿频而痛,口舌糜烂疼痛。治宜清小肠热。 木通、竹叶、小蓟、泽泻、白茅根、生地、赤茯苓、猪苓、灯芯、滑石、玉米须、赤小豆。 (三)肝 1.肝阴虚; 头痛眩晕,两胁隐痛,耳鸣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操,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治宜滋养肝阴。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为规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保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顺利实施~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根据研修项目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总结以往研修项目实施经验~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一、本考试大纲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依据。 二、中医理论考试包括四门经典考试及医案分析。其中四门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温病条辨》,。具体内容和要求附后。 三、考试方式为闭卷。 四、考试时间1天。上午120分钟,下午180分钟。 五、上午试卷为单项选择题与医案分析题,下午试卷为四门经典问答题与论述题。满分各100分~总分200分。 六、参考资料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经典必读》和《中医经典必读释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 — 《黄帝内经》 养生 1(早衰的原因和养生的方法 2(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及肾气的作用 3(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及养生的要领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5(“治未病”的含义及临床指导价值

阴阳五行 1(阴阳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清阳”、“浊阴”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4(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5(“壮火”、“少火”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五气之胜的致病特点及阴阳偏胜的病理表现 7(阴阳理论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8(五行的概念、临床应用及亢害承制的医学意义9(“人与天地相参”的含义及临床应用藏象 1(“十二官”的生理功能及“十二官不得相失”的意义2(“藏象”的含义及其方法论价值 3(“五藏之本”的内容及医学意义 — 3 — 4(五藏、六府、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价值 5(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 6(“四时五藏阴阳”的医学意义 7(因经脉脏腑阴阳属性的不同其发病各异的道理和规律8(“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9(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对临床实践的启示精气神 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医学意义 3(情志致病的原理及五脏虚实的临床特点 4(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与壮老及睡眠的关系 5(三焦的功能特点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临床意义 7(六气的生成、作用及六气耗脱的证候特点

中医药临床指南共识推荐意见分级 编制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中医药临床指南/共识推荐意见分级》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分会根据本领域标准化需求,向中国标准化协会提出立项申请,并于2018年1月15日正式立项,立项通知为中国标协〔2018〕6号文《关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内容质量评价规范>等二十一项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立项的通知》。 2. 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2018年1月25日正式立项。首先,在前期广泛的文献检索与调查基础上,选取33部《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与32部国内外指南制定手册提取相关信息,经过多次小组讨论,制订了本标准的初始条目。根据初始条目编制调查问卷,于2018年6月16日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相结合的方式邀请36名相关领域专家填写,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0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于2018年8月4日,邀请14位相关领域专家,针对本标准的各项条目进一步讨论,达成共识。最后,汇总以上研究结果,形成该标准。 3. 主要参加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4. 主要工作组成员及工作内容 姓名 职称 所在单位 分工 商洪才 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项目总负责人,项目整体规 划 陈耀龙 教授 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标准研究方案设计、修改 王燕平 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 标准研究方案设计、修改 医学研究所

李承羽 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 数据提取与分析、撰写标准 初稿 胡嘉元 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 数据提取与分析、问卷调查 发放与回收、组织专家共识 会议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 编制原则 本标准遵循“科学性、透明性、实用性”的编制原则,借鉴国际相关领域标准,调查目前中医临床指南中推荐意见分级及报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吸取国内权威专家意见,制订能够体现中医药特色、推荐意见形成过程清晰透明、推荐意见分级具有临床实用性、推荐意见内容报告清晰具体的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标准及报告规范。 2. 主要内容 本标准主要内容为中医药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形成推荐意见及推荐强度的方法,包括推荐意见形成方法的报告原则、影响推荐意见的因素、推荐意见强度分级及表述、推荐意见内容报告四部分内容。 3. 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标准主要解决了目前国内中医药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制定过程中,形成推荐意见时使用标准不统一、无法充分体现中医药特点及报告不规范等问题。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此条不适用于本标准。 四、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 本标准中不涉及任何专利。

浙江省基准地价成果电子数据汇交规范

浙江省基准地价成果电子数据汇交规范 为了对基准地价成果汇交的电子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建立全省基准地价更新成果数据库和信息查询系统需要,制定本规范。 汇交的电子数据应当符合《浙江省基准地价成果数据汇交要求》中的要求,汇交的的内容为《浙江省基准地价成果数据汇交要求》中所要求的,具体的格式要求按照以下几方面执行。 一、光盘目录结构 光盘的目录结构按照如下图示设置: 图1:光盘目录结构 二、各类文档 1、格式要求: 以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以及Adobe 便携文档(*.PDF) 两种文件格式提交。 2、提交内容 (1)工作报告 光 盘

(2)技术报告 (3)基准地价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说明书 (4)基准地价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手册 (5)其他已验收的相关文字资料 三、表格数据 为了便于数据转入,对表格数据填报做如下规定: 1、格式要求 (1)以Microsoft Excel数据表(*.XLS)以及Microsoft Access(*.MDB)数据库格式提交。 (2)电子数据必须符合数据库的标准,相应表格中的序号必须与相应图层的序号属性一致。 (3)序号按照流水号编,每张表中序号唯一。 (4)各类表格表头格式详见附件 2、提交内容 (1)商业用地级别基准地价表 (2)商业用地路线价表 (3)住宅用地级别基准地价表 (4)工业用地级别基准地价表 (5)重点区域分区基准地价表 (6)地价监测点登记表 (7)土地出让样点登记表 (8)房屋出租样点登记表 (9)房屋买卖样点登记表 (10)商品房样点登记表 (11)商业用地基准地价因素修正系数表 (12)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因素修正系数表 (13)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因素修正系数表 (14)其他已验收的成果表

各种假期汇总表

休假的类别及标准待遇 序号类别资格条件标准 待遇 说明文件依据 基本 工资 奖金 福利 1 年休假连续工作满1年,累计 工作满1年不满10年 5天/年,在本单位工作天数折 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 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100% 100% 不含依法享受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等国家规定的(法定休假日、 休息日)以及因工伤停工留薪期间不计入休假假期。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职工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度内又出现上述情况,不享受下一年 度年休假。 《职工带薪年休假 条例》、 《企业职工带薪年 休假实施办法》 累计工作满10年,不 满20年 10天/年,在本单位工作天数 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 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100% 累计工作满20年及以 上 15天/年,在本单位工作天数 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 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100% 2 探 亲 假 探配 偶 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 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国 有企业)、事业单位工 作的已婚职工 30天/年100% 100% 工作满一年 一是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配偶的 待遇; 二是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 望父母的待遇。“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是指不能利用公休假日在家居住一 夜和休息半个白天。职工与父亲或与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 能享受本规定探望父母的待遇。需要指出的是,探亲假不包括探望岳父母、 公婆和兄弟姐妹。新婚后与配偶分居两地的从第二年即可开始享受探亲 假。此外,学徒、见习生、实习生在学习、见习、实习期间不能享受探亲 假。 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 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 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含公休和法定节假日 《国务院关于职工 探亲待遇的规定》探父 母 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 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国 有企业)、事业单位工 作的未婚职工 20天/年或45天/两年100% 100% 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 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国 有企业)、事业单位工 作的已婚职工 20天/4年100% 3 婚假法定年龄结婚3天100% 100% 含公休、法定假日;国营企业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以根据(80)劳总薪字29

腰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腰痛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闪挫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病性有虚有实,虚者多属内伤,责之于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实者多为外感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常见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1.1.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1.1.3 常有居住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闪挫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1.2鉴别诊断 1.2.1背痛、尻痛、胯痛: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的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 1.2.2 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 辨证论治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成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2.1 寒湿证 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病机: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 干姜9g,桂枝15g,甘草6g,牛膝9g,茯苓15g,白术I5g,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15g。 加减: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加附子先煎9g,细辛3g以温阳散寒;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加苍术15g,薏苡仁30g以除湿。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2.2 湿热证 证候: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病机: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15g,黄柏10g,薏苡仁30g,木瓜30g,络石藤15g,川牛膝9g,土茯苓30g,虎杖15g。 加减: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加栀子9g,萆薜15g.泽泻9g以助清利湿热;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加生地黄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以滋补肾阴。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 肺癌

胃癌

按中医辨证,乳腺增生病主要分为以下四型: 1.肝邪气滞:此型临床较为多见,常见于青春期或病程较短者。证见忧郁寡欢,心烦易躁,两侧乳房胀痛,可扪及胂块,其肿块常随情志波动而消长,每于经前乳头、乳房胀痛更甚,经后可有所缓解,兼有两胁胀闷,少气懒言,善叹息,暧气频作。舌质淡,苔薄白,脉来弦细。 2.阴虚火旺:此型患者多表现为形体消瘦,乳房肿块多个,胀痛且伴烧灼感,同时可见头晕耳鸣,午后潮热,精神不振,虚烦不寐,激动易怒,口干或口苦,经期紊乱,小溲短少,大便干秘。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 3.冲任不调:此型多见于绝经期妇女。乳房胀痛或隐痛,乳房内结块大小及疼痛等症状常于经前明显加重,经后显著减轻。常伴面色少华,腰酸膝软,精神疲惫,夜寐不酣,月经紊乱,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4.痰瘀凝滞:病程较长,患者乳房结块经久难消,胀痛或刺痛,触之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较差。患者平时痰多,质粘稠,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经行量少,色黯,兼有血块,经行腹痛。舌质黯红或有瘀点,脉来细涩。 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中医治疗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乳腺癌据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4型,分别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血热炽盛、火毒伤阴,正气不足型,治疗时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患者可在征询医生意见后选择使用。 1.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攻坚破瘀。 方名:调神攻坚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夏枯草30克,王不留行90克,牡蛎30克,瓜蒌30克,石膏30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椒5克,甘草6克,大枣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2.辨证:肝郁脾虚。 治法:舒肝解郁,清热散结。 方名:加味逍遥散。 组成:甘草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柴胡3克,桂皮2.1克,山栀2.1克。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种证候的综合表现。 亚健康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体质筛检、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及食疗等中医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亚健康/中医药疗法;食疗;针灸推拿疗法按照2006 年 10 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规定,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 亚健康的干预包括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两层含义,中医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中药调理和非药物手段等中医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整体观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 1 / 5

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 以往中医证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 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 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 1]。 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 8 种。 3 中药调理法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 如叶子[ 2]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 386 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 温茂兴[ 3]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 66 名患者。 服药平均 40d 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

辩证施护在中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辩证施护在中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主持人:蔡保兰 主讲人:邹慧 2013.4.20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为特点的护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预防、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基本上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 中医护理发展史 ?中医护理的起源:夏-春秋 ?初步形成:战国-东汉 ?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孙思邈《千金方》首创葱管导尿术、灌肠等。 ?充实阶段:宋金元的食疗养生、调护 ?成熟阶段: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 ?当代护理学的蓬勃发展:1959《中医护理学》第一本中医护理专著。 中医护理优势 ?理论特色 ?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养生保健优势 ?护理操作优势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医护并行没有分家 医家集看病、抓药、煎药、护理于一身。 ?弟子和家属代劳 ?专业的护理人员 ?古老又年轻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辩证施护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辩证施护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辩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1、远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a、远用望诊了解疾病的本质 b、运用问诊辨别疾病的虚实 c、运用问诊全面了解病情 d、运用切诊探明疾病的性质 运用望诊了解疾病的本质 ?观察病人的神志、形态、皮肤、五官、舌苔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异常变化,测知

中医二附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

中医二附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全院各科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及《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国选拔300名中医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开展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为保证研修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具备较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较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为培养对象,以德业双修、医文融合、理术并重、医药兼通为主线,通过为期3年的经典研修、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和素养提升,培养一批医德高尚、理论功底深厚、医术精湛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二、遴选条件 (一)在医疗机构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正高级职称,且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以上,年龄不超过50周岁(截止时间为2017年5月31日); (二)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善于运用中医临床思维解决本专业临床疑难问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较高; (三)坚持每周临床时间不少于4个工作日,医德医风、人文

素养、服务态度、诊疗水平等得到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认可; (四)热爱中医药事业,身体健康,在学习与实践中有悟性和钻研精神,具有良好的培养潜能; (五)不担任院级及以上行政职务,能够保证研修学习时间,完成研修任务。 三、遴选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录取的原则;适当兼顾中西部地区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原则。 四、遴选程序与方法 (一)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根据本实施方案,填写《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申报表》(附表,以下简称《研修申报表》),表述个人条件、特长和研修志向,提出研修计划;经所在单位初审后,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申请人的《研修申报表》及研修计划进行审核,确定培养对象候选人名单。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命题,确定考试时间、地点及相关要求,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培养对象候选人参加全国中医理论考试。 (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遴选原则进行录取,确定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名单并予以公布。 五、研修内容、方式与要求 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以读经典、做临床、

《企业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及各类假期指导手册》

《企业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及各类假期指导手册》(第一版) 勘误表 1、第页,“江门市历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及上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更新如下表: 江门市历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及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单位:元月单位:元年 2、第页,“法定标准工作时间表”删除。 3、第页,“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及工作年限说明”删除。 4、第页,“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限及待遇简明表”更新如 下表:

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限及待遇简明表 5、第页,“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待遇简明表”更新如下表: 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待遇简明表

6、第页,“各类计划生育假期简明汇总表”中的“生育奖励假”更新为 天。 7、第页,“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摘录)”删除。 8、第页,增加以下内容: 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号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的决定》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年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的决定(年月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决定对《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条修改为:“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基金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 二、增加一款,作为第五条第二款:“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 三、将第六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本行政第二款修改为:“工商、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和银行,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工资支付行为实施监督。 第三款修改为:“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组织依法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四、增加一款,作为第十二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资支付周期和支付日期。” 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二条:“建设工程领域实行用工实名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建立施工人员进出场登记制度,加强对分包单位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的监督管理。施工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应当建立用工管理台账,并保存至工程竣工且工资全部结清后至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三条:“建设工程领域劳动者工资支付实行专户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应当将建设项目工程款

中医临床诊疗评价方案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评价方案(草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二〇一五年九月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评价方案(草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印发的《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号)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在完成指南起草论证、征求意见、形成初稿后,将开展同行评价、小范围试行研究。为更好指导项目工作组开展同行评价、小范围试行工作,制定本评价方案。 1.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 1.1 评价目的 评价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开发的方法学与策略的质量,促进在临床诊疗指南开发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和严密的策略,对于保证最终形成合适的推荐建议十分重要。 1.2 评价人员 由指南所属的学科专家指导组组织4人组成评估小组(项目工作组以外成员),包括临床领域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初稿、编制说明等材料进行评价,提出所属学科专家评估小组评价意见。 1.3 评价方法 项目工作组将指南初稿、指南初稿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等相关材料提交到所属学科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组组织开展评价工作,评估小组使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中文版)》(附件

1),就指南的制修订的方法、推荐意见合理性和用于实践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判断、评分,具体评价内容可参考评价指导手册(附件2)。 1.4 评价结果 所属学科专家指导组评估小组将评价意见反馈至项目工作组,项目工作组根据评估小组评价意见,撰写指南质量方法学评价报告,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指南。 2.指南的临床一致性评价 2.1 评价目的 评价指南与临床实践的一致性程度,并对差异进行分析,为指南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参考。 2.2 评价人员 医院、初级保健诊所等医疗部门临床医生 2.3 评价方法 2.3.1 项目工作组采用病例调查方法,选取不同地域10个以上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主,同时应包括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开展指南一致性评价。 2.3.2 项目工作组应对承担评价任务的主管医生开展适当的培训和学习,以便参与评价工作的医生了解指南制修订的整体情况。 2.3.3 住院病例选取应符合指南疾病诊断,时间范围原则上为近1年内,病例总数不少于200 例并符合统计学要求。如无住院病例,可研究门诊病例,并保证病例数据的可溯源性。 2.3.4 评价单位承担评价任务的科室组织主管医生结合住院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关于颁发2017年优秀学位论文奖的决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关于颁发2017年优秀学位论文奖的决定 各有关单位: 为鼓励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提高学位论文水平,经个人申报、学位分委员会推荐、专家组审评、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及公示等程序,评选出2017年优秀学位论文28篇,其中《玛咖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等13篇学位论文获得2017年“中健行”中医药传承创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乌头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证的网络调节机制研究》等15篇学位论文获得2017年裴元植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见附件)。奖金学生和导师分享。 附件: 1. 2017年“中健行”中医药传承创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奖名单 2. 2017年裴元植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获奖名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年6月26日

1 附件1: 2017年“中健行”中医药传承创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奖名单 获奖等级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学位论文题目 培养单位 获奖金额 一等奖 周严严 边宝林 玛咖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研究所 6000元 二等奖 姜姗 赵京生 经典针灸理论之气研究 针灸研究所 4000元 孙凌云 杨宇飞 基于中国癌症幸存人群需求与国外实践经验的中医药肿瘤康复服务模式研究 西苑医院 4000元 侯乐 唐由之 补肾益精方促进自身骨髓干细胞修复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作用研究 眼科医院 4000元

2 马林沁 张京春 慢性间歇性低氧复合胰岛素抵抗介导的动 脉粥样硬化过程中SREBP-1c/FAS 信号通路的作用及益气活血中药的干预效应研究 西苑医院 4000元 王欢 胡元会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与circRNA 表达谱关系研究 广安门医院 4000元 崔一然 杨洪军 丹红注射液抗脑缺血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药研究所 4000元 三等奖 张锦花 汪卫东 从“志意”论治抑郁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广安门医院 2000元 韩林 王建农 白英生物碱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 用及凝集脂筏胆固醇抑制血管新生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西苑医院 2000元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 为规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保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顺利实施,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根据研修项目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总结以往研修项目实施经验,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一、本考试大纲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依据。 二、中医理论考试包括四门经典考试及医案分析。其中四门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温病条辨》)。具体内容和要求附后。 三、考试方式为闭卷。 四、考试时间1天。上午120分钟;下午180分钟。 五、上午试卷为单项选择题与医案分析题;下午试卷为四门经典问答题与论述题。满分各100分,总分200分。 六、参考资料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经典必读》和《中医经典必读释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黄帝内经》 养生 1.早衰的原因和养生的方法 2.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及肾气的作用 3.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及养生的要领 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5.“治未病”的含义及临床指导价值 阴阳五行 1.阴阳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清阳”、“浊阴”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4.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 5.“壮火”、“少火”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五气之胜的致病特点及阴阳偏胜的病理表现 7.阴阳理论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8.五行的概念、临床应用及亢害承制的医学意义9.“人与天地相参”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藏象 1.“十二官”的生理功能及“十二官不得相失”的意义2.“藏象”的含义及其方法论价值 3.“五藏之本”的内容及医学意义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 1概述 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病症。它既是一个症状,又可是独立的一种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咳嗽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肝咳、心咳、脾咳等, 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明代朱棣《普济方·咳嗽门·诸咳嗽》则分热嗽、冷嗽、肺气嗽和饮气嗽四种, 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咳嗽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人民健 康。近年来对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认识上不断深入,丰富了咳嗽证治内容。咳嗽的病因已不局限于外感与内伤,目前更重视环境因素及鼻、咽喉疾病所致咳嗽。病理机制也有所创新, 重视风邪犯肺、邪热结咽、胃气上逆、肝火犯肺、诸脏先伤后传于肺和外感内伤互为因果等。尤其在“风咳”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咳嗽按时间通常分为3 类: 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时间在3 周以内,亚急性咳嗽为3~8 周,慢性咳嗽超过8周。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 支气管炎,亚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异性哮喘, 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上述咳嗽均可参考本专家共识治疗。 2诊断与鉴别诊断 2. 1诊断要点 咳而有声, 咯痰或无痰; 由外感引发者, 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 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 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 2鉴别诊断 2. 2. 1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迁延而致,除咳嗽症状外,并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则肢体浮肿,面色晦暗。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浊、水饮与瘀血互结。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2. 2. 2肺痈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程, 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和恢复期。 2. 2. 3肺痨以干咳, 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2. 2. 4肺癌咳嗽持续、顽固不愈,反复咯血痰, 或不明原因的胸痛、气急、发热, 伴消瘦、乏力等。其病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外邪入侵, 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3病因病机 咳嗽通常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 外感咳嗽为外感六淫、疫疠时邪及环境因素所致; 内伤咳嗽为饮食、情志、他脏疾患等内生病邪引起。内伤咳嗽又多因外感等迁延不愈、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病势缠绵。目前临床上常见外感症状已消失,而尚无明显脏腑亏虚之象, 咳嗽频发, 遇刺激尤剧之证,为邪气留恋,肺气上逆所致。总之, 均是肺气不宣,失于肃降,而作咳嗽。 4辨证论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