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五华县桥江中学薛文锋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有法可依,有道理可循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和使用导入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结课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密切配合的创新艺术,是既古老又恒新的话题。笔者就这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最后指出,只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并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融合,师生共演,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系统状态,使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结课艺术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综合运用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活动是个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次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个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不论是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要求我们教师不拘于几种思路,创造性地设计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课堂教学来。本文在自己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导入艺术,激活求知欲望

大凡成功之课总是一开头就能吸引学生。开头的方式很多,不论选用哪种都离不开主题,提要钩玄,铿锵有力,迅速进入正文。通过精彩的几句话,激发起学生渴望新知的强烈欲望。一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段好的导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更快地使学生进入角色;一段好的导语可以使学生明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一)从解释课题入手,为新课奠定基础

课题是一节课内容的重点和核心,教师从解释课题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情况,而且为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例如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这样的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这种方法能强化学习的意向性,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二)课前设置悬念,触发学习热情

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悬念设于课头,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1]。例如老师一上讲台,就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稍作停顿,“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老师,你会算命吧。”“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老师,快说快说。”再如,在讲授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下,不查表如何求cos75°的值?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思考起来,过一段时间,教师问:cos75°=cos45°+cos30°对不对?学生觉得似对非对,带着疑问等老师回答。这时教师就可马上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讲求cos75°的方法,即学习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此时,学生们求知欲望极强,会带着疑问认真听教师讲课。

(三)演示实验,吸引注意力

演示实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以其直观和形象深受师生喜爱。以实验本身作为导课手段,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椭圆定义时,可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在一块长30米宽26米的长方形空地的中间设置一个水池,要求池边是一条光滑曲线,并且长方形空地的四边中点到水池边缘的距离均为10米,使水池具有对称美。问水池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如何在地面上画出?要准备些什么工具?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再进一步提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取三条长度不等的没有弹性的细绳,

绳长各为“等于”、“小于”、“大于”两定点的距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椭圆概念,学生感觉直观、轻松、有趣。这样就既使学生牢固地理解和掌握了概念,又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教学语言艺术,协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以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并感受数学美的精湛和教学技巧。

(一)科学用语,准确规范

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只有用严谨的语言,才能使“传道、授业、解惑”准确无误,否则将会导致概念模糊,推理矛盾,甚至遗患无穷[2]。为此,教师要做到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

(二)语言精炼,严谨简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要严谨精炼,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还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3]。讲课语言繁琐罗嗦面面俱到的做法影响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要提高语言的质量,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放心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幽默风趣,恰当有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而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而且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去理解、接收、记忆新知识。例如,在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幽默的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总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吧!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

三、巧用提问艺术,提高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可学而不可及的教学基本功,课堂最基本的语言技巧就是设问,如何设问,需要老师的经验和智慧,这里有一个适度问题。有经验的教师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和知识的内在运转程序来设计课堂上的问题,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顺序的前提下循序而问,确实是一种艺术[4]。

(一)明确具体,突出重点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创设问题时,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要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比如:虚数是数学中的难点,学生已经牢固地形成了“负数不能开平方”的思维定势。为了使学生感到虚数存在的合理性,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组问题:(1)要使X+1=0有解要引入什么数?(2)要使X2=2有解要引入什么数?(3)要使X2+1=0有解是否也要引入什么新数?这样通过逐层启发、诱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

(二)标新立异,寓奇于问

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这样是吸引不了学生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奇于问,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这可以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5]。例如讲等比数列的时候,可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在赏赐一个聪明人时,问他要什么,他说:“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国王听了认为不会有多少米,就一口应允。结果,弄得国王倾尽国家所有的米也不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说怎么会这样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认真听课。这样的问题具有震动学生心弦的作用,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四、注重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教学也是这样,要注重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一位高明的教师,常常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课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下次教学的强烈渴望[6]。

(一)概括总结整节课内容

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提纲挚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总结,给学生以系统而完整的印象,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教师可以直接对照完整的板书来阐述,也可以借助小黑板、挂图、投影仪或多媒体等手段运用文字、表格、图示等方法来表述与描绘。例如,高中立体几何中的“共线向量与共而向量”课,在结课时将有关内容列表类比,这样做使学生看到二维空间与二维空间的联系,体会到空间向量的许多内容就是平面向量的延拓与深化,从而消除学生学习空间向量的恐惧心理。概括总结式结课,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做,然后教师加以补充与修止。

(二)与学生交流心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利用授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在本堂课上所学到的知识、从同学和老师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做个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小组内进行,这种方法适应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种结课方式。例如,在“扇形统计图”的结课中,提出以下些问题让学生交流。一节课下来: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对自己的表现感想如何?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什么?你对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你可以从中选一条或几条来回答。这种结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特点是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见仁见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情感交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三)串联归纳相关知识点,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课的结尾时,把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有联系的前后内容进行串联、整理、比较与归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例如,在学习了“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后,可将相互事件、对立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之间的关系归纳一下,以减少学生用错公式的机率。这种结课方式多用于同系列的前后内容之间或章内容即将结束之时,其特点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在归纳比较中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多种多样,课堂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教学艺术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面对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课堂教学,我们只有善于探索,善于挖掘,才能成功地把一节节的课堂教学,变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只有真正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我们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学质量也才能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久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2]赵洪国.《谈谈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

[3]李叙.《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

[4]陈文胜.《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李平兰.《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的有关原则》.考试周刊,2007年.

[6]王克亮.《浅谈中学数学课教学的结课艺术》.教学与管理,2004年12月1日.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6-12-22T17:07:38.3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2月总第213期作者:张辉 [导读] 过去我粗浅地认为所谓艺术就是美术、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和文学等,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不相关联的。 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251800 摘要:我尝试着把思想品德教学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艺术成分,用艺术化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教学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美感中扩大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思索未来的情感世界,努力打造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创造 过去我粗浅地认为所谓艺术就是美术、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和文学等,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不相关联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应更多地开设综合课程,软化学科界限,打破学科林立的状况,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统整而实用的知识世界。思想品德课其概念、观点和原理抽象思辨,理论性较强,而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缺乏、知识水平有限、科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和掌握时有一定难度,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进而心生厌倦。为使思想品德教学走出困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取得教学新成果,我尝试着把思想品德教学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艺术成分,用艺术化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教学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美感中扩大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思索未来的情感世界,努力打造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一、挖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形象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 万物皆有形,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思想品德课堂同样需要形象性。教师只有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 1.思想品德语言形象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上可采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化,例如:讲授“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水滴和大海的关系”,个人就是大海中一滴水,大海是由水滴组成的,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于是,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在这里,我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水滴和大海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个人与集体”这一抽象关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感觉亲切、理解深刻,无形中就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形象化。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品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和探索中理解思想品德概念、原理,化抽象的结论性知识为形象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在教学“如何珍惜名誉”一课时,课前让有关学生准备好,课堂上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正确处理身边类似问题的方法。在组织“树立法制观念”教学时我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理地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深刻理解了概念含义、知识原理的要求,体验到了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二、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富有感染力。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同时,它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而导之以行。首先,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情感性的教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趣味性、激励性、富有悬念、饱含幽默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清晰、和谐、有韵律及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将内心对教材的情感融进教学内容。给教学信息穿上情感的外衣,染上感情色彩,也就增强了学科本身的吸引力。 三、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审美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之美,教学过程如果融进美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那么就能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比如:思想品德教材语言的简约美、知识的严谨美、图片的形象美、谚语名人名言的哲理美等。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体验这些美。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思想品德概念、观点、原理用语言描述起来感到非常吃力,难以理解,这时我就利用一些音像资料、图片、谚语、名人名言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形象美、简洁美、哲理美。 四、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创造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性更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诱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创造气氛,促进智力运动,在充满激情的探索中提升能力、增添活力。例如:在教学“树立可持续发展,以实际行动节约保护资源”时,教材是用图片和材料来说明,虽然形象但学生对树立节约和保护的资源意识理解仍有困难,不能达到引导学生践行的目的。于是我就把数学计算方法引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数字计算:在夏季日常生活中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节水60升,一吨水按2.00元计算,全国13亿人一天能节约多少元?学生计算后得出:可节省1.56亿元。这道数字计算不仅使学生很容易地领会树立节约和保护资源意识的重要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去践行。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打造艺术魅力无穷的思想品德课堂,展现思想品德知识的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谭金华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谭金华 发表时间:2012-08-27T11:25:55.12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谭金华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追本溯源其实是学习主体的主动交汇过程,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了",还在于使学生"会学了"。 谭金华(四川省什邡市北京小学四川德阳 618400)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6-021-01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追本溯源其实是学习主体的主动交汇过程,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了",还在于使学生"会学了"。如何创设运用一些生动和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培养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对数学知识的深厚的感情,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和和谐的发展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特谈一下观点。 一教学理念的标新立异。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无可争辩的显示新课标体系已取代了传统课程体系,由以往的以学科中心逐渐步入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认真领悟,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竭尽全力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新模式,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行为特征。积极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并将新课标精神自始自终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二合作学习法的运用。 当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时,有的学生在堂下搞着小动作;有的学生和周围同学窃窃私语;有的学生噤若寒蝉;有的学生各行其是。课堂教学气氛暮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其实教学效果的优劣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息息相关的,数学课堂更需要学生的合作,合作学习的形式五花八门。高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积极设计、有序组织与科学指导。 (一)时机要切合事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绝非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在满足下列情况之一时,选用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原地踏步时;有解题思路有分歧时;个人能力无法获取数学知识时。 (二)洞悉合作的基础。合作讨论前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初步的见解,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问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既能引导学生积极获取问题的答案,又能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合理化的分组。小组的人数应当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灵活确定,人员的搭配方式应当充分考虑思维的互补性、智力的差异性、性格的亲和性等。 (四)积极引导。在学生合作的过程申,教师不应该冷观成败,而是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发现学生在合作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 三新教材的使用让日常教学锦上添花。 在进行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验中,新旧教材的大相径庭有时让我们瞠目结舌,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互动,在表现形式上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教材展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但并不局限于学科结构,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一个展示师生开拓创新的平台。经过实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日益活跃,乐于和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深入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一个体现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显现。 (一) 新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小学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新教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遴选有效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总之: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小学数学教师那别具一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积极探索和领悟新教材,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浅谈课堂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浅谈课堂教学艺术》 心得体会 上星期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浅谈课堂教学艺术》之后,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思考课堂教学艺术,思考教师这个重要角色,思考自己该怎么样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浅谈课堂教学艺术》才知道原来德育是无处不在,德育重要,但不能单挑出来。原来数学教师就是数学学科德育中的重要人物。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就是对学生认真负责,让学生学好数学,引导学生培养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积极乐观踏实认真的人。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报告视频里提到的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从五个层面来评价,就是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好数学基础的人;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出数学品味的教师;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出境界的教师;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从这五个层面来评价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但这五个层面每层都意味深长,让我深深思考,什么是数学味道、数学品味、数学境界和人文精神,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教出数学味道、数学品味、数学境界和人文精神,很值得我思考和探究。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浅谈课堂教学艺术》才知道原来课堂教学也需要艺术。那如何使教学有艺术,我想这肯定需要老师有很深厚的知识底蕴。吴正宪老师刚开始就讲“同样的课堂同样的学生,学生经历的不同,为什么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呢?”。吴老师又接着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思考“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听到这句话,让我自问“什么是三维目标?”,经过查询才知道,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具有统帅全局、导向和调控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过程与方法又具体分为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并指出这四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但是,不少教师在定教学目标时,由于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理解,过于求新求全,产生了许多尴尬。 那如何才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吴正宪老师通过两个教学案例来让老师自 ;; 己思考。通过观看这两个案例,我还是没弄明白具体该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我思考了影响课堂效果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面学生学习现实 教师的课前调研很重要,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情况,能充分读懂学生,认

多媒体数学教学心得

多媒体数学教学心得 发表时间:2011-11-18T15:14:27.69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2011年31期作者:肖猛 [导读]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交互性、知识的大容量性:实物投影的真实性;录像的灵活性; 贵州省安顺市二铺中学肖猛 随着Internet的普及、课程改革进一步地深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普遍地走进了教室,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先进的媒体手段,优化教育过程,进行教育实践,随着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时代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交互性、知识的大容量性:实物投影的真实性;录像的灵活性;不受时空限制等等都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三大明显优点:重现教育信息方便;形声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多样性,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堂里更充分地创设学习情境,节约教学时间,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使数学知识在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等各方面互相转换.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填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空白,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不顾教学内容一味追求五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以达到“跟上时代步伐”这一目的,多媒体要应用,但不可滥用.以下,我就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是最佳工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下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例如:“三视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熟悉的《题西林壁》并配以秀美的庐山风光来引入课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你经历过吗?再扩展一下,生活中还有类似的情况吗?“横看成岭侧成峰”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创设情境,挖掘身边熟悉的现象,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简便快捷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温度的变化”,这一节重在对图像的分析和信息的获得,对图像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将图像画在黑板上,一方面相当费时间,另一方面画出来的效果还不一定尽如人意,采用多媒体,能够提供相对精确的图像,还可以直观演示分析过程.这样的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表象,化难为易,学生掌握得较扎实,教学效果会很好. 三、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像电影一样,一闪即过,知识点没有特别突出.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没有学生思想的形成过程,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流于形式.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导演的一出精彩的教的画面,虽然知识之间环环相扣.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的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的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路的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学生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多媒体只是助成认知工具.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需要助成认知工具,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恰当讲解、学生自己的思考三方面的共同完成,这也正符合专家所说的“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建逻辑关系规则库.”因此在一节课中,课件放映时间、速度、方式、教师的讲解、板书要与学生视觉、听觉、思考进行恰到好处的衔接,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生理规律,实质就是要解决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由此两个教学理论就是把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机的结合。名师杨子坤在一次教学的交流中也强调这一点“不能没板书,不能小看在黑板上写的哪怕只几个字,没有它实际上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学。”这些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科的张力和可创造性,千万不可停留在媒体本身的优化组合上,使之与正确的现代化教学观念脱节,不讲时间、地点、条件盲目乱用,其效果必然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要从学科的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合理利用,那么,“多媒体”在我们教育工作者手中则会如鱼得水。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服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只有让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适当结合,扬长避短,棚得益彰,都为教学服务,我们才能引导学生高高兴兴地学,轻轻松松地学.从而让数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五华县桥江中学薛文锋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有法可依,有道理可循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和使用导入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结课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密切配合的创新艺术,是既古老又恒新的话题。笔者就这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最后指出,只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并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融合,师生共演,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系统状态,使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结课艺术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综合运用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活动是个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次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个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不论是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要求我们教师不拘于几种思路,创造性地设计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课堂教学来。本文在自己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导入艺术,激活求知欲望 大凡成功之课总是一开头就能吸引学生。开头的方式很多,不论选用哪种都离不开主题,提要钩玄,铿锵有力,迅速进入正文。通过精彩的几句话,激发起学生渴望新知的强烈欲望。一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段好的导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更快地使学生进入角色;一段好的导语可以使学生明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一)从解释课题入手,为新课奠定基础 课题是一节课内容的重点和核心,教师从解释课题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情况,而且为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例如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这样的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这种方法能强化学习的意向性,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二)课前设置悬念,触发学习热情 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悬念设于课头,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1]。例如老师一上讲台,就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稍作停顿,“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老师,你会算命吧。”“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老师,快说快说。”再如,在讲授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下,不查表如何求cos75°的值?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思考起来,过一段时间,教师问:cos75°=cos45°+cos30°对不对?学生觉得似对非对,带着疑问等老师回答。这时教师就可马上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讲求cos75°的方法,即学习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此时,学生们求知欲望极强,会带着疑问认真听教师讲课。 (三)演示实验,吸引注意力 演示实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以其直观和形象深受师生喜爱。以实验本身作为导课手段,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椭圆定义时,可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在一块长30米宽26米的长方形空地的中间设置一个水池,要求池边是一条光滑曲线,并且长方形空地的四边中点到水池边缘的距离均为10米,使水池具有对称美。问水池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如何在地面上画出?要准备些什么工具?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再进一步提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取三条长度不等的没有弹性的细绳,

(完整版)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卫辉市上乐村镇第二中学李艳敏 教学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得与技术结合在一起。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课堂艺术,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以及过硬的教育能力。就要懂得怎样利用技术搞好这门艺术工作。对此,本人略谈仅有拙见。 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使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有声语言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注意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自己钻研掌握的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传授给学生,这又需要教师在教学艺术和技巧方面倍下功夫。每节课的板书精心设计,规范书写字符,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注意无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身教配合言教,使学生领会教师所讲知识,并彻底掌握。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与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也只有适应了这些要求,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才能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感兴趣,进而转化为对学科的热情。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的推行素质教育。 在新形势下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应建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 张店乡岳楼小学支大民 【摘要】:教学的改革、技术的更新是形势的需要,因此“一大一小”两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应彻底改变,让电教媒体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若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会给数学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契机。事实上,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分析不清教学过程,不理解教学情境,直观效果不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上,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优点不足 【正文】: 运用多媒体设置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逼真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联想,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有不少电教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与不足: 一、导入新课的优点 导入即新旧知识的连接,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

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启发学生想:圆和环形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吗?然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明白了环形与圆形的联系,从而找出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面小旗组成的整体 ,通过幻灯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各个击破

[数学教学,高中]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及应用。体会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教研教改的焦点。下面简要谈几点见解和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二、拓展教与学的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

多媒体教学之我见

多媒体教学之我见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事物,新思维。它是指把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融入教学常规,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程度高科技含量的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人脑的利用率。要提高学习的效率,合理使用大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各种感官(眼、耳、鼻、舌、皮肤)把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神经纤维通向大脑,而人眼有400多万条神经纤维通向大禽,是耳的380余倍。另外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学习比率方面。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占83%;听觉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其中在单纯注意力集中比率方面。人们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力集中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则为54.6%。前者比后者高得多。而在单纯记忆比率方面,同样学习一份材料,采取传统口授办法,让学生光听(纯听觉),三小时后能记住60%;采取光看(纯视觉),三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之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和75%。视听并用的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三天后,前者大于后两者之和。上面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和资料说明了这样一些问题:其一,在学习中,眼和耳最有效。其二,如果你将多种感官关用,大脑将得到最大限度和使用,学习效率将达到最高峰。然而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主要是经听觉为信息输入的主要途径。视觉的应用仅仅限于黑板的范围,当然个别课程还牵扯到实验仪器以及少量幻灯片,挂图的使用,但这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虽不能说,传统教学对于视觉领域的开发宣传是一个空白,至少说明,在这个领域的开发工作还是完全不够的,这个领域内还是有大量文章可做的。而多媒体教学所使用的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兼备,动静结合,既具有知识性,又极具趣味性,恰好弥补了传统教材缺乏视觉刺激的不足,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 多媒体教学的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相对于大部分学生的经主观意志力或环境压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学习状态,更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设备可说是最具表现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声、光、电的形式把每一知识单元转化为最直观,最易为学生所接受,最能给学生留下最真实,最深刻印象的信息流。在学生眼前展开了一个活的世界。多媒体教材的互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媒体给予学生的是一个有别于传统教学媒体的立体感官世界。这些琳琅满目,有声有色的活教材将刺激着学生大脑皮层的每一个细胞,并使之达到一种稳定,持久的兴奋状态。这对于接受新知识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无论在提高学生的大脑利用率或是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方面都有着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发表时间:2018-10-16T15:20:58.0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1期作者:刘淑霞[导读] 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 山东省阳信县水落坡镇中学251800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但这并不是说,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预设,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 就这个问题而言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 那么怎样提问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自己浅显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两大方面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提问? 一、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 1.开门见山的问。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老师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问:你们想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吗?”在学习整式乘法中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直接出示两个多项式相乘并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创设情景的问。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此时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地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穷追不舍的问。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一些问题:这些设问不仅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表现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促使学生多重考虑问题,增加了思维的深广度。 4.层次分明的问。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注重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偏”,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问题要有需要性。有时候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如此一来,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比如我们有时就问:“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过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提问的必要。课堂中的热闹、动态都是表面的,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我也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并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问题提出的需要性。 3.问题要有创造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4.问题要有激发性。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的方式的科学性。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整合之我见

高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整合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0-06-29T15:28:08.39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陈晓平[导读]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高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整合之我见陈晓平 (化隆一中青海化隆810900)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1.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 在多媒体技术是否应引入中学数学教学的讨论,现在大家基本已有定论:多媒体技术应该在恰当的时刻以恰当的形式出现。既不应全盘否定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作用,也不应认为多媒体技术用得越多越好。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关键。 举个例子来讲,同样是“球的体积”这堂课的引入。第一种设计采用实验的方式,把准备好的圆锥放入圆筒(与圆锥同底等高),再将装满半球皮(底面半径与圆锥底面半径相等)的沙子倒入圆筒中,这时圆筒恰好装满;第二种设计是用计算机模拟显示上述的过程。以上教学设计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以“做”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在不同的两个班笔者分别采用以上的两个设计,发现无论从第一个目的还是第二个目的来看,第一种设计要比第二种设计来得好。 以往多媒体技术和中学数学教学整合中,以《立体几何》的例子居多,认为可以将抽象的图形转化为直观的的图形,便于学生认识图形。但笔者认为,在《立体几何》的教学目的中有一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初学《立体几何》的学生来讲,采用可旋转的计算机图形(同时应教会学生在纸上作图的方法)是有利的,但一段时间后就应以学生自己作图为主了。相反的,在《代数》的函数部分和《解析几何》中,作函数图象、函数图象的变化、点的轨迹等等,往往是由一个静止的状态到运动的状态,在这过程中学生较易掌握的是静止的图象,对于动态的概念则不容易掌握。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2.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与学生知识的建构 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关键,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建构主义。我们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效率的问题、应考的问题往往就采用“总结规律式”的方法,这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亚所谓的“怎样解题”,并没有教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领会到“怎样解题”的真谛,也没有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因此学生就只能完成已知的题型,遇到新的问题就一筹莫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题机器”。 在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在“三角函数图象的变化”这一节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句柄”控制三角函数图象,演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上机操作,自己输入A、ω和φ,观察图象的变化,摸索A、ω、和φ对图象的影响,在电脑图形的不断变化、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等反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几点思考 3.1 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多媒体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 3.2 是“教师为主导地位”还是“学生为主体地位”。上面提到要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那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一个极端。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工具(网络、电脑)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完成与教学的整合,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5-27-0226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8-17T11:15:35.3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马丽丽 [导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河北省任县中学马丽丽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1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教师面对的是富有个性,具有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如果教师以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统一僵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去设计课堂,学生的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设计数学课堂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数学概念、规律、实验,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即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教学设计还应体现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所以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实验、主动探索和发现,这样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丰富和具体的,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因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为此设计、组织相应的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应答性学习环境。 2 教学模式要灵活 一堂好课,往往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恰到好处的结果。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就是要努力寻找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其控制与调节,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以达到预期目的。 在这方面,容易出现这样错误的做法,那就是搞“教师中心论”,搞“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始终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和合作”。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定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一种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 教学过程要有效 3.1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课改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3.1.1从“ 疑”到“动”,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有活动的动力,创造的激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1.2以“动”促“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一节好课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 3.2关爱学生,重视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3.2.1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让学生从数学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3.2.2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教师探讨的热门课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