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微生物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方式随微生物类群

和营养物质种类而异,可归纳为吞噬和渗透吸收两种类型。多数原生动物能直接以细胞质膜包围并吞食营养物。原生动物对固体颗粒状食物的捕食称为吞噬,对液体或胶体状小液滴状食物的捕食称为胞饮。绝大多数微生物以渗透方式吸收

营养物质。

以渗透方式通过细胞质膜从环境或寄主细胞中获取营

养物质的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藻类、真菌、原生动物中的孢子虫和鞭毛虫等。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大,能高效率地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分子量、溶解性、电负性、极性等都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难易程度。其二是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温度通过影响营养物质的溶解度、细胞膜的流动性及运输系统的活性来影响微生物的吸收能力;pH和离子强度通过影响营养物质的电离程度来影响其进入细胞的能力。例如,当环境pH 比胞内pH高时,弱碱性的甲胺进入大肠杆菌后以带正电荷的形式存在,而这种状态的甲胺不容易分泌而导致细胞内甲胺浓度升高,当环境pH比胞内pH低时,甲胺以带正电荷的形式存在于环境中而难以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甲胺浓度

降低;当环境中存在诱导物质运输系统形成的物质时,有利于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而环境中存在的代谢过程抑制剂、解偶联剂以及能与原生质膜上的蛋白质或脂类物质等成份

发生作用的物质(如巯基试剂、重金属离子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另外,环境中被运输物质的结构类似物也影响微生物细胞吸收被运输物质的速率,例如L-刀豆氨酸、L-赖氨酸或D-精氨酸都能降低酿酒酵母吸收L-精氨酸的能力。其三是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permeability barrier)。所有微生物都具有一种保护机体完整性且能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透过屏障,渗透屏障主要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粘液层等组成的结构。荚膜与粘液层的结构较为疏松,对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影响较小。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结构较为紧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分子量大于10000的葡聚糖难以通过这类细菌的细胞壁。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只能允许分子量较小的物质通过。与细胞壁相比,原生质膜在控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对跨膜运输(transport across membrane)的物质具有选择性,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本节着重探讨的问题。根据物质运输过程的特点,可将物质的运输方式分为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Na+,K+-ATP酶(Na+,K+-ATPase)系统、膜泡运输等,其中主动运输最为重要。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也

称被动扩散、简单扩散,它是由于细胞质膜内外营养物质的浓度差而产生的物理扩散作用。扩散是非特异性的。扩散速度取决于营养物的浓度差、分子大小、溶解性、极性、pH、离子强度和温度等因素。营养物的扩散将使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不断减小,直至两者相等并达到动态平衡。单纯扩散不需膜上载体蛋白参与,也不消耗能量,因此它不能逆浓度梯度运输养料,运输速度,运输的养料种类也十分有限。能以单纯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主要有水、溶于水的气体(如氧)和小的极性分子(如尿素、甘油、乙醇等)。如大肠杆菌以简单扩散方式吸收钠离子等。二、促进扩散(Facilitated

养料通过与细胞质膜上透过酶(Permease,

或称载体蛋白)的可逆性结合从高浓度环境进入低浓度环境的传递过程称为促进扩散。透过酶的参与加快了养料的运输速度。透过酶多为诱导酶。只有在环境中存在某种养分时才诱导合成相应的透过酶。促进扩散的动力仍然是养料在细胞质膜内外的浓度差,不消耗能量,同样也不改变最终达到膜内外浓度相等的动态平衡。促进扩散中有透过酶参与,该过程具有3个特点:①特异性,即一定的透过酶只能与一定的养料离子或结构相近的分子结合;②能提高养料的运输速度,提前达到动态平衡;③当膜外养料浓度过高时,由于透过酶数量有限而表现出饱和效应。促进扩散只对生长在高养料浓度下的微生物有意义。促进扩散的运输方式多见于

真核微生物,例如酵母菌,某些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分泌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三、主动运输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机制。在代谢能的推动下,通过质膜上的特殊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的过

程称为主动运输。其特点是:①特异性,即养料与载体蛋白间存在着专一对应的关系;②消耗能量:它上述促进扩散方式不同,重要的区别是在促进扩散中载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不需要能量,它在被运输物质与载体分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使其构型变化,从而完成营养物质转运;但在主动运输中,载体分子构型变化以消耗能量为前提,因此主动运输是一个耗能过程。主动运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主要物质运输方式。;③逆浓度梯度运输;④能改变养料运输反应的平衡点。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微生物在生长与繁殖过程中所需要的多数营养物质如氨基酸、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一些糖类(乳糖、蜜二糖及葡萄糖)等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的。主动运输的具体方式有多种,主要有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等。1. 初级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初级主动运输指由电子传递系统、ATP酶或细菌嗜紫红质引起的质子运输方式,从物质运输的角度考虑是一种质子的主动运输方式。呼吸能、化学能和光能的消耗,引起胞内质子(或其他离子)外排,导致原生质膜内外建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使膜处于充能状态,即形成能化膜(energized

membrane)。不同微生物的初级主动运输方式不同,好氧型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时,物质在胞内氧化释放的电子在位于原生质膜上的电子传递链上传递的过

程中伴随质子外排;厌氧型微生物利用发酵过程中产生ATP,在位于原生质膜上的ATP酶的作用下,ATP水解生成ADP 和磷酸,同时伴随质子向胞外分泌;光合微生物吸收光能后,光能激发产生的电子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也伴随质子外排;嗜盐细菌紫膜上的细菌嗜紫红质吸收光能后,引起蛋白质分子中某些化学基团pK值发生变化,导致质子迅速转移,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2. 次级主动运输(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通过初级主动运输建立的能化膜在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的过程中,往往偶联其他物质的运输,包括以下三种方式:同向运输(symport)是指某种物质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按同一方向运输。除质子外,其他带电荷离子(如钠离子)建立起来的电势差也可引起同向运输。在大肠杆菌中,通过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主要有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半乳糖、岩藻糖、蜜二糖、阿拉伯糖、乳酸、葡萄糖醛酸及某些阴离子(如HPO42-、HSO4-)等;逆向运输(antiport)是指某种物质(如Na+)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按相反方向进行运输;单向运输(uniport)是指质子浓度差在消失过程中,可促使某些物质通过载体进出细胞,运输结果通常导致胞内阳离子(如K+)积累或阴离子浓度降低。四、基团转

移(Group Translocation) 基团转移是一种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但养料在运输前后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因而不同于主动运输。基团转移主要用于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核苷酸、丁酸和嘌呤等物质。目前仅在原核生物中发现该过程。基团转移运输是通过磷酸转移酶系统(PTS,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已糖磷酸转移酶系统)完成的。其过程(以葡萄糖为例)为:少量的HPr 被磷酸烯酸式丙酮酸(PEP )磷酸化。酶IPEP +HPr磷酸HPr 十丙酮酸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第四章微生物的培养与生长 所有生物为了生存都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所需的各种物质从中获得原料和能量以便合成新的细胞物质,生物所需的这些物质称之为营养物质。生物吸收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一般称为营养。营养物质是生物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失去这个基础,一切生物都无法生存,微生物也不例外。可见,营养对微生物的重要性。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分析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是了解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基础。主要成分:C、H、N、O和无机成分。其中主要是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核酸和无机盐。水分占90-97,其余占3-10%。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素化合物、氮素化合物、水分、无机盐类和生长素。这些物质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1)、供给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的原料; (2)、合成代谢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调节新陈代谢。 (一)、碳源 碳源主要用来供给菌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构成军菌体细胞及代谢产物。常用的碳源有:糖类、脂肪和某些有机酸、部分醇类。 在某些特殊情况(如碳源贫乏),蛋白质水解产物或氨基酸等也可以被某些菌种作为碳源使用。由于菌种所含煤系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各种菌能利用的碳源亦不相同。 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单糖和双糖是绝大部分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及霉菌可利用的碳源,大多数霉菌、放线菌和部分细菌可直接利用糊精和淀粉作为碳源。 (二)、氮源 氮源主要用来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和含氮代谢产物。常用的氮源可分为两类: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黄豆饼粉、花生饼粉、棉籽饼粉、玉米浆、蛋白胨、鱼粉等属于有机氮源;氨水、硫酸铵、尿素、硝酸钠、硝酸铵和磷酸氢二铵等为无机氮源。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一

§1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P75 营养:微生物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营养物质: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和进行各种生理活动需要的物质。 微生物细胞培养收集湿菌体 烘干至恒重 干细胞灰分 无机物(盐) 有机物 蛋白质、糖、脂类、核酸、 维生素等及其降解物 分析方法:课本P79水分:70-90%离心、过滤、洗涤高温烘干105℃;低温真空干燥;红外线快速烘干。550℃焚烧 一、微生物细胞 的化学组分 2.细胞化合物的组成: 糖类、脂类、蛋白质、水、无机盐、生长因子、核酸 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存在“营养上的统一性” 3.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铁 微量元素:锌、锰、钠、氯、钼、硒、钴、铜、钨、镍、硼 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存在“营养上的统一性” 4.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分特点 (1)、不同的微生物细胞化学组分不同 (2)、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化学组分也有差异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P76 1.根据营养物质在机体中的生理功能不同进行分类 五大类(武大):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 六大类(周德庆):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能源 1、碳源(carbon source) 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 1、功能 (1、构成微生物细胞物质,如糖、蛋白质、核酸等

(2、形成代谢产物,如酒精、乳酸等 (3、提供生命活动的能源 2、可作碳源的物质(P80表4-2) 糖类,蛋白质,有机酸,醇类,脂类,烃,CO2,碳酸盐等 碳源谱 必须利用有机碳源无机碳源为(唯一)主要碳源 自养微生物 异养微生物 最适碳源糖类优于其它化合物 单糖优于双糖、多糖 己糖优于戊糖 葡萄糖、果糖优于其他己糖 同一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差别-速效碳源和迟效碳源 如葡萄糖和半乳糖同时存在于培养基中时,大肠杆菌先利用葡萄糖(速效碳源),再利用半乳糖(迟效碳源) 不同微生物的碳源谱相差很大 双功能营养物异养微生物的碳源兼作能源 2、氮源(nitrogin source) 为微生物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1、功能 (1、构成微生物含氮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 (2、形成代谢产物,如谷氨酸等 (3、一般不做能源 2、可作氮源的物质(P81表4-3) 蛋白质及其降解物(胨、肽、氨基酸)、硝酸盐、氨盐、N2、尿素、嘌呤、嘧啶、氰化物等 3、异养微生物氮的利用顺序 C.H.O.N> C.H.O.N.x >N.H > N.O 培养基中最常用的有机氮源: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 3、速效氮源和迟效氮源 实例:土霉素发酵生产中添加的玉米浆和花生饼粉 玉米浆:以较易吸收的蛋白质降解产物形式存在,易被利用(速效氮源) 花生饼粉:以大分子蛋白质形式存在,不易被利用(迟效氮源) 发酵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前者有利于菌体生长,后者有利于代谢产物形成保持适当的比例,协调菌体生长期和产物形成期,提高土霉素的产量 4、生理酸性盐与生理碱性盐: 以(NH4)2SO4等氨盐作为氮源培养微生物时,由于NH4+被吸收,会导致培养基的pH下降,因而将其称为生理酸性盐; 以NO3-为氮源培养微生物时,由于NO3-被吸收,会导致培养基pH升高,因而将其称为生理碱性盐。 3、无机盐(mineral salts 大量元素:Ca、K 、Mg、Fe等生长所需浓度在10-3-10-4mol/l 微量元素:Zn、Cu、Mn、Co、Mo等生长所需浓度在10-6-10-8mol/l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2.举例说出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体验小肠的结构特点。 2.使用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结构。 3.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

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猪的小肠、人的小肠壁切片、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剪刀等。教学幻灯片: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学生活动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笔, 4人为一小组,确定组长。 教学过程

微生物的生长教案

微生物的生长 教案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微生物的生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 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识记)。 3、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理解)。 能力目标 1.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图表对比分析能力。 2.通过细菌生长曲线与种群生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微生物的一般生长规律与种群的生长规律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知道了微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代谢,获取能量并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以维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微生物将表现出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生长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的生长呢,我们一般是如何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的呢?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微生物的生长。 【推进新课】 微生物的生长包括微生物细胞体积的扩大与细胞数目的增多,由于大多数微生物细胞体积较小,个体质量较轻,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不易观察;同时由于微生物繁殖速度一般较快,因而通常以微生物的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 那么,微生物的群体生长会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群体生长状况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假如有的话,这是怎样一种规律?研究这一规律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目标一: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教师分析:由于在自然环境下微生物群体生长受到非生物影响、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群体生长的状况多变而复杂,往往难以描述,因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状况的研究一般是置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我们如何来描述细菌的生长曲线呢? 师生共同总结:从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开始到培养基中的细菌群体死亡的动态变化,可以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重要时期。

微生物学的营养与生长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相关概念: 微生物同其它生物一样,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通过代谢,微生物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环境中获得各种物质以合成细胞物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以及在新陈代谢中起调节作用。这些物质称为营养物质,而微生物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相关概念: 光能自养型的代表是高等植物、藻类、少量细菌。 光能异养型的代表是红螺菌科的细菌。 化能自养型的代表是氢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 化能异养型包括了几乎全部真菌、大多数细菌和放线菌。 特别地,绝大多数工业微生物都属于化能异养型。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类型。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宿主细胞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腐生是指通过分解已死的生物或其它有机物,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生活方式。在寄生和腐生之间存在中间类型:兼性寄生、兼性腐生。 当微生物兼有两种营养类型时,光能先于化能,自养先于异养,并加以“专性”或“兼性”来描述营养的可变性。例如:氢单胞菌是“兼性化能自养型”,红螺菌是“兼性光能异养型”。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分成六大营养要素: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能源 被动扩散的概念: 营养物质顺浓度梯度,以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被动扩散。 被动扩散主要包括简单扩散和促进扩散。两者的显著差异在于前者不借助载体,后者需要借助载体。 水、某些气体(如N2 、CO 2 、O2 )、脂溶性物质(甘油、乙醇、苯)及少数氨基酸和盐可能采取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促进扩散主要在真核生物细胞中用于运输糖分,在原核生物中较少见。 主动运输的概念: 营养物质逆自身浓度梯度由稀处向浓处移动,并在细胞内富集的过程称为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分为简单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 简单主动运输主要用于氨基酸、乳糖等糖类以及Na+、Ca2+等无机离子的运输。 若被运输的底物分子在膜内受到了共价修饰,以被修饰的形式进入细胞质的输送机制称为基团移位或基团转移。这种运输是通过磷酸基团发生移位,即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转移到被输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学案1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课前回顾】 1.胃液中含有________,在______环境中,可初步分解食物中的_______。2._______是主要的消化器官。在小肠内有能对食糜进行彻底消化的消化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和________里含有能消化淀粉、麦芽糖、蛋白质、脂肪等的多种消化酶。 【学习目标】 1.认识小肠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 2.掌握吸收的定义;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表。 3.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自学指导】 一、认真阅读“探究竟”,认识小肠环形皱襞及小肠绒毛的结构。 二、仔细阅读“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表”,理解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不同。 三、结合探究竟?实验,说明小肠作为主要的吸收器官,它有哪些与之相适应的结构? 四、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了解以下内容: 1.吃得多却不容易胖的原因。 2.便秘的形成及预防。 【课堂检测】 1.在消化过程中,食物中的通过进入_________的过程。2.下列结构中,既无消化也无吸收功能的结构是() A.胃B.食道 C.小肠D.大肠 3.在小肠内表面形成的许多环形皱襞,起的作用是() A.增大了肠壁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B.减少了肠壁的表面积,使食物容易流动 C.阻止食物过快地被排除体外,增加停留时间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急性肠炎患者,往往出现“脱水”现象,其原因是()A.患者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散失过多 B.病菌过渡繁殖,消耗了人体内的大量水分 C.喝进的水不能被吸收 D.病人喝水很多 5.在消化道内,食物被完全消化并被吸收的主要器官是()A.胃B.食道 C.小肠D.大肠 6.不经消化而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营养成分是()A.脂肪、糖类、蛋白质B.葡萄糖、无机盐、维生素C.脂肪、水、无机盐D.糖类、水、无机盐7.“便秘”能够体现出消化道的哪一功能() A.胃具有吸收水、无机盐和酒精的功能 B.大肠具有合成和吸收某些维生素的功能 C.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D.大肠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 8.食之后,在血液中最先发现食物的营养成分是()A.麦芽糖B.葡萄糖 C.维生素D D.无机盐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微生物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方式随微生物类群 和营养物质种类而异,可归纳为吞噬和渗透吸收两种类型。多数原生动物能直接以细胞质膜包围并吞食营养物。原生动物对固体颗粒状食物的捕食称为吞噬,对液体或胶体状小液滴状食物的捕食称为胞饮。绝大多数微生物以渗透方式吸收 营养物质。 以渗透方式通过细胞质膜从环境或寄主细胞中获取营 养物质的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藻类、真菌、原生动物中的孢子虫和鞭毛虫等。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大,能高效率地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分子量、溶解性、电负性、极性等都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难易程度。其二是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温度通过影响营养物质的溶解度、细胞膜的流动性及运输系统的活性来影响微生物的吸收能力;pH和离子强度通过影响营养物质的电离程度来影响其进入细胞的能力。例如,当环境pH 比胞内pH高时,弱碱性的甲胺进入大肠杆菌后以带正电荷的形式存在,而这种状态的甲胺不容易分泌而导致细胞内甲胺浓度升高,当环境pH比胞内pH低时,甲胺以带正电荷的形式存在于环境中而难以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甲胺浓度

降低;当环境中存在诱导物质运输系统形成的物质时,有利于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而环境中存在的代谢过程抑制剂、解偶联剂以及能与原生质膜上的蛋白质或脂类物质等成份 发生作用的物质(如巯基试剂、重金属离子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另外,环境中被运输物质的结构类似物也影响微生物细胞吸收被运输物质的速率,例如L-刀豆氨酸、L-赖氨酸或D-精氨酸都能降低酿酒酵母吸收L-精氨酸的能力。其三是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permeability barrier)。所有微生物都具有一种保护机体完整性且能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透过屏障,渗透屏障主要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粘液层等组成的结构。荚膜与粘液层的结构较为疏松,对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影响较小。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结构较为紧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分子量大于10000的葡聚糖难以通过这类细菌的细胞壁。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只能允许分子量较小的物质通过。与细胞壁相比,原生质膜在控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对跨膜运输(transport across membrane)的物质具有选择性,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本节着重探讨的问题。根据物质运输过程的特点,可将物质的运输方式分为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Na+,K+-ATP酶(Na+,K+-ATPase)系统、膜泡运输等,其中主动运输最为重要。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也

(八年级生物教案)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一一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

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微生物营养试题一.选择题: 40680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答:( ) 40681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答:( ) 40682E.coli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答:( ) 40683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

A.A.构成细胞物质 B.B.提供能量 C.C.A,B两者 答:( ) 40684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A.A.碳素物质 B.B.氮素物质 C.C.水 答:( ) 40685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A.酵母菌 B.蓝细菌 C.苏云金杆菌 答:( ) 40686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C.A,B两者 答:( ) 40687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A.A.所需能源物质不同

B.B.所需碳源不同 C.C.所需氮源不同 答:( ) 40688基团转位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差别是: A.A.运输中需要各种载体参与 B.B.需要消耗能量 C.C.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结构 答:( ) 40689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 A.A.物质运输的浓度梯度不同 B.B.前者不需能量,后者需要能量 40690 40691 40692 40693 40694 40695 40696 40697 40698 40699C.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

答:( )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生长因素)是: A.A.微量元素 B.B.氨基酸和碱基 C.C.维生素 D.D.B,C二者 答:( ) 培养基中使用酵母膏主要为微生物提供:A.生长因素 B.C源 C. N源 答:( ) 细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为: A.A.单纯扩散 B.B.促进扩散 C.C.主动运输 D.D.基团转位 答:( ) 制备培养基中常用的碳源物质是: A.A.糖类物质 B.B.碳酸盐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

章名:03|微生物的生长0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难度:1|易 1.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A.葡萄糖 B.纤维素 C.NaCl D.叶酸 答:D 2.要对土壤中放线菌孢子进行计数最好使用() A.浇注平板法 B.划线平板法 C.涂布平板法 D.弹平板法 答:C 3.在典型生长曲线中,细胞形态最大的生长期是() A.延滞期 B.指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答:A 4.在典型生长曲线中,代时最短的时期是() A.延滞期 B.指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答:B 5.在曲型生长曲线中,细胞产量最高的时期是() A.延滞期 B.指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答:C 6.在曲型生长曲线中,细胞形态最不规则的时期是() A.延滞期 B.指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答:D 7.作接种用的“种子”,最好取自典型生长曲线上()的培养液。 A.延滞期 B.指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凡是厌氧菌,其细胞中都缺乏() 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B.过氧化氢酶 C.过氧化物酶 D.葡萄糖氧化酶 答:A 9.利用酒精作表面消毒剂时,其最适浓度是() A.70%-75% B.75%-80% C.80%-85% D.85%-95% 答:A 10.链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胞壁合成 B.干扰细胞膜功能 C.抑制蛋白质合成 D.抑制DNA复制 答:C 11.四环素的抗菌机制是() A.抑制细胞壁合成 B.抑制蛋白质合成 C.抑制DNA合成 D.抑制RNA合成 答:B 12.最适生长温度低于20℃的微生物被称为() A.耐冷菌 B.嗜温菌 C.耐热菌 D.嗜冷菌答:D 13.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是() A.121℃ B.200℃ C.63℃ D.100℃ 答:A 14.巴斯德消毒法可用于()的消毒。 A.啤酒 B.葡萄酒 C.牛奶 D.以上所有

06.第一章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玉田极光中学教案首页 任课教师:张贻中

第一章合理膳食平衡营养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导入: 我们消化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做什么用呢? 正课: 一、小肠的结构 1、肠壁----环形皱襞----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2、小肠内壁有肠腺,环形皱襞为不规则环形排列,手摸皱襞有粗糙感。 3、皱襞表面为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分布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 三、营养物质的利用 1、葡萄糖被吸收后,大部分在细胞内被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需要,多余的 部分转化成糖元,储存备用。 2、氨基酸被吸收后,进入细胞,并重新合成蛋白质,作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 原料。 3、甘油和脂肪酸被吸收后,没作为能源被利用的部分重新合成脂肪,作为能源储备。注: 1、小肠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 2、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3、营养物质能透过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而进入毛细血管。 4、进入毛细血管的不一定都是对人体无害的,如药物。 5、被吸收的氨基酸重新合成的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的蛋白质,是机体的一部分。 6、小肠运动过分增强会引起腹泻,食物不能被彻底消化就被排除体外了。 7、经常便秘,已形成痔疮。预防便秘应多运动,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水果蔬菜。 练习: 1、小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2、消化道各消化器官主要吸收什么物质? 3、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了什么地方? 4、被吸收的葡萄糖用于什么?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微生物为了生存就必须从环境中吸取各种物质以合成细胞物质、提供能量以及在新陈代谢中起调节作用。这些物质就称为营养物质。 营养的概念:有机体吸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营养物质(nutrient): 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 营养(nutrition): 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凡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源。 种类:无机氮: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 尿素、氨、N2等; 有机氮: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如胨、肽、 氨基酸等)、牛肉膏、鱼粉、花生饼粉、 黄豆饼粉、玉米浆等 功能: 1)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 2)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为能源。 以蛋白质形式存在的氮源不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通过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将蛋白质分解之后才能被利用。在黄豆饼粉、花生饼粉里所含的氮则主要是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这种蛋白氮必须通过水解之后降解成胨、肽、氨基酸等才能被机体利用,这种氮源叫迟效氮源。 而无机氮源或以蛋白质降解产物形式存在的有机氮源叫做速效氮源,例如硫酸铵中的氮以还原态氮形式存在,可以直接被菌体吸收利用,蛋白质的降解产物特别是氨基酸直接可以通过转氨作用等方式被机体利用。 速效氮源,通常是有利于机体的生长,迟效氮源有利于代谢产物的形成。在工业发酵过程中,往往是将速效氮源与迟效氮源按一定的比例制成混合氮源加到培养基里,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时期与代谢产物形成期的长短,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而无机氮源或以蛋白质降解产物形式存在的有机氮源叫做速效氮源,例如硫酸铵中的氮以还原态氮形式存在,可以直接被菌体吸收利用,蛋白质的降解产物特别是氨基酸直接可以通过转氨作用等方式被机体利用。 速效氮源,通常是有利于机体的生长,迟效氮源有利于代谢产物的形成。在工业发酵过程中,往往是将速效氮源与迟效氮源按一定的比例制成混合氮源加到培养基里,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时期与代谢产物形成期的长短,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概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2.举例说出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 3.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体验小肠的结构特点。 4.使用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结构。 5.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6.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7.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猪的小肠、人的小肠壁切片、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

剪刀等。教学幻灯片: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学生活动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笔,4人为一小组,确定组长。 【教学过程】

微生物营养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微生物营养试题 一.选择题: 40680 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 :( ) 40681 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 :( ) 40682 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 :( ) 40683 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 A. A.构成细胞物质 B. B.提供能量 C. C.A,B 两者 答 :( ) 40684 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 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A. A.碳素物质 B. B.氮素物质 C. C.水 答 :( ) 40685 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A.酵母菌 B.蓝细菌 C.苏云金杆菌 答 :( ) 40686 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 两者 答 :( ) 40687 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 A. A.所需能源物质不同 B. B.所需碳源不同 C. C.所需氮源不同 答 :( ) 40688 基团转位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差别是: A. A.运输中需要各种载体参与 B. B.需要消耗能量 C. C.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结构 答 :( ) 40689 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 A. A.物质运输的浓度梯度不同 B. B.前者不需能量 , 后者需要能量

C. 前者不需要载体 , 后者需要载体 答 :( ) 40690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 ( 生长因素 ) 是: A. A.微量元素 B. B.氨基酸和碱基 C. C.维生素 D. D.B,C 二者 答 :( ) 40691 培养基中使用酵母膏主要为微生物提供:A.生长因素 B.C 源 C. N 源 答 :( ) 40692 细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为: A. A.单纯扩散 B. B.促进扩散 C. C.主动运输 D. D.基团转位 答 :( ) 40693 制备培养基中常用的碳源物质是: A. A.糖类物质 B. B.碳酸盐 C. C.农副产品 答 :( ) 40694 微生物细胞中的 C 素含量大约占细胞干重的: A. A.10% B. B.30% C. C.50% D. D.70% 答 :( ) 40695 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A. A. C 源 B. B.N 源 C. C.生长因素 D. D.A,B,C 都提供 答 :( ) 40696 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 A. A.细菌 B. B.放线菌 C. C.真菌 答 :( ) 40697 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 A. A.厌氧菌 B. B.兼性厌氧菌 C. C.好氧菌 答 :( ) 40698 基团转位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 A. A.厌氧菌 B. B.兼性厌氧菌 C. C.好氧菌 D. D. A 和 B 答 :( ) 40699 缺少合成 AA 能力的微生物称为: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

第八章人体的营养 第1节人类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 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 课型探究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 内容 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源以及电子供体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有机异养型。 1.光能无机自养型:以光作为能源,以CO2为基本碳源,还原CO2的氢供体是还原态无机化合物(H2O、H2S或Na2S2O3等)。 2.光能有机异养型: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碳化合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异丙醇、丙酮酸和乳酸等)作为碳源与氢供体营光合生长,在只有无机物的环境中不能生长,所以有别于利用CO2作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型。 3.化能无机自养型:利用无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并以CO2为碳源。它们能在完全无机的环境中生长。 4.化能有机异养型:以有机碳化合物作为能源,碳源和氢供体也是有机碳化合物。有机碳化合物是兼有能源与碳源功能的双重营养物。如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以及单糖、双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 营养缺陷型:某些菌种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相应的野生型菌株称为原养型。 2. 练习 一、选择题 1. 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案:D 2.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案:A 3. 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 A. 所需能源物质不同 B. 所需碳源不同 C. 所需氮源不同 答案:B 二、填空 1. 光能自养菌以__________作能源,以__________作碳源。

三大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总结--生理

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及吸收概述 基础医学院2014级生理学习小组曹冲 2016.02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脂质消化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含有胆汁酸盐的胆汁、含脂质消化酶的胰液分泌后进入十二指肠。 脂质消化的过程: 食物中的脂类------→微团---------→产物 脂质的乳化: 脂质不溶于水,不能与消化酶充分接触。胆汁酸盐具有较强的乳化作用,能降低脂-水相间的表面张力,将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使脂质消化酶吸附在乳化微团的脂-水界面,极大地增加消化酶与脂质接触面积,促进脂质消化。 消化酶作用: 消化酶包括:胰脂酶、辅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 甘油三酯---------------2-甘油一酯 + 2 FFA (游离脂肪酸) 磷 脂---------------溶血磷脂 + FFA 胆固醇酯---------------胆固醇 + FFA 胆汁 乳化 胰液 消化酶 辅脂酶 磷脂酶A2 胰脂酶 胆固醇酯酶 乳化作用 乳化后的脂肪 胃 甘油三酯 脂肪酶 水 单酰甘油+游离脂肪酸 微粒 胆盐 黏膜细胞 1-2um 20-50um 油相 胶粒相 粘性-各向 同性相

初中生物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2.举例说出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体验小肠的结构特点。 2.使用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结构。 3.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猪的小肠、人的小肠壁切片、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剪刀等。教学幻灯片: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学生活动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笔, 4人为一小组,确定组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㈠导入新课: 今天早饭大家都吃了些什么? 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踊跃回答:牛奶、稀饭、油条、面包、拌黄瓜等。 营养物质? 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怎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出示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 提出问题: ⑴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否都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 ⑵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别在消化道的什么部位被吸收? ⑶ 消化道吸收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在哪里? ㈡活动探究: 组织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生物学的观察顺序:宏观微观 提示学生注意皱襞是怎样排列的? 出示问题: 小肠的环形皱襞有什么意义? 请同学们亲自实践后再来回答。 思考问题:变化前后单位长度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对于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启示?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明: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答案

1.培养基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是_碳源___、__氮源__、__能源__、___无机盐___、__生长因子__和???????????____水___。 2.碳源物对微生物的功能是__提供碳素来源__和__能量来源__,微生物可用的碳源物质主要有___糖类_、___有机酸_、__脂类_、__烃__、__ CO2及碳酸盐__等。 3.微生物利用的氮源物质主要有_蛋白质_、_铵盐_、_硝酸盐__、_分子氮__、__酰胺_等,而常用的速效N源如__玉米粉__,它有利于___菌体生长___;迟效N源如__黄豆饼粉__、__花生饼粉_,它有利于___代谢产物的形成______。 4.无机盐对微生物的生理功能是__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_、__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_____ 、_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__ 和 _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等_。 5.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__光能无机自养型__、__光能有机异养型__、_化能无机自养型和_化能有机异养型_。微生物类型的可变性有利于_提高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_。 6.生长因子主要包括_维生素_、__氨基酸_和__嘌呤及嘧啶_,它们对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__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参与新陈代谢_、_维持微生物正常生长_、_为合成核柑、核苷酸和核酸提供原料__。 7.在微生物研究和生长实践中,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最基本要求是__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_、_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_、_物理、化学条件适宜_、_经济节约_和__精心设计、试验比较_。 8.液体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目的通常是为了__调节培养基的pH值___。 9.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__单纯扩散__、__促进扩散__、_主动运输__和___基团移位_,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___主动运输__方式运输乳糖,大肠杆菌又是通过_基团移位__方式运输嘌呤和嘧啶的。 10.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主要因素是_营养物质本身__、__微生物所处的环境__和___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___。 11.实验室常用的有机氮源有__蛋白胨__和__牛肉膏__等,无机氮源有__硫酸铵__和_硝酸钠等。为节约成本,工厂中常用___豆饼粉__等作为有机氮源。 12.培养基按用途分可分为基础培养基、增殖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四种类型。 二.是非题 1、在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浓度一般为—%.(×)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的营养 (nutrition) 是微生物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阐明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功能以及微生物细胞从外界环境摄取营养物质的具体机制是微生物营养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了生存,微生物必须从环境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新陈代谢将这些营养物质转化成自身新的细胞物质或代谢物,并从中获取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同时将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排除体外。那些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 而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营养是微生物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 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物质基础是各种化学元素。根据微生物生长时对各类化学元素需要量的大小,可将它们分为主要元素(macroelement)和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主要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铁等,碳、氢、氧、氮、磷、硫这六种主要元素可占细菌细胞干重的97%(表4-1)。微量元素包括锌、锰、钠、氯、钼、硒、钴、铜、钨、镍、硼等。 表4-1微生物细胞中几种主要元素的含量(干重%) 组成微生物细胞的各类化学元素的比例常因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的碳、氢、氧、氮、磷、硫六种元素的含量就有差别(表4-1),而硫细菌(sulfur bacteria)、铁细菌(iron bacteria)和海洋细菌(marine bacteria)相对于其他细菌则含有较多的硫、铁和钠、氯等元素, 硅藻(Diatom)需要硅酸来构建富含(SiO2)n的细胞壁。不仅如此,微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也常随菌龄及培养条件的不同而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幼龄的或在氮源(source of nitrogen)丰富的培养基(medium)上生长的细胞与老龄的或在氮源相对贫乏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胞相比,前者含氮量高,后者含氮量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