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

纹饰

王惠民

(王惠民艺术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0)

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一、元代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波斯用钴的影响下产生,借鉴中国固有的建筑、刺绣、织锦等图案,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图案装饰上而产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在元代,杂居故事图、麒麟、海马、狮子、游鱼、松竹梅、番莲、葡萄、竹石芭蕉、杂宝等均可入画,并经过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烙印和美感。

特别是,杂剧故事图人物形神兼备。

在构图方式上,元青花主要以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1 王惠民,男1965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40

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

和时代风格。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 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

二、元青花纹饰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纵观中国的陶瓷发展,陶瓷装饰一步步发展成重材质,重造型、重装饰绘画的艺术。经历了元、明、清几代人的奋力拼搏,青花装饰无论是颜料、色相、胎釉的纯度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青花装饰工艺也日趋走向色彩丰富、秀丽雅致、气势磅礴、雅俗共赏的独特的装饰风格。[1]

元青花瓷中,外销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小件器其图案花纹装饰往往以简笔花草为主,除了某些器物绘单独的龙纹图案外,一般都具有茂密的特点。典型元青花瓷的图案,纹饰基本上是中国的传统图案,以图案花纹进行装饰,大部分层次较多,在造型上以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密切结合构成整体,其主要方法是突出一组主题图案装饰,其余均为辅纹。

1、主体纹饰

(1)人物纹饰

元代青花装饰初步形成,元朝统一中国后极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与陶瓷生产,景德镇浮梁瓷局应时产生。元青花装饰注重从大自然汲取素材,视野表现因蒙古族文化渗入而更为广阔。比如具有代表意义的玉壶春瓶《蒙恬将军》,瓶身画有武士举着火焰纹牙旗,此旗与元巽申《大驾卤薄图》上的牙旗相同,属典型的元代风格。军士兵所穿的戎服即蒙古人穿的一种民族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蒙恬所着的当是“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下摆宽大、折有密裥,腰部系以宽阔围腰,这种服饰是身份较高的军官才能穿用,具有浓烈的蒙古风味。此外,鬼谷子下山、昭君出塞、萧何月下追韩信、吕布战马超、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三顾茅庐、尉迟恭救主、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鹅、孟浩然爱梅、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携琴访友等题材也灵活地运用到元青花瓷装饰上。

(2)动物纹饰元代青花瓷作为瓷器过渡品种,出现了大量宋代没有的动植物以及不同的人物服饰,动物纹饰表现题材。青花画风继承了粗犷、豪放的风韵,又同时兼

有严谨、秀致

41

的特征。

元青花瓷动物题材包括龙纹绘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制,亦有凤凰、孔雀、狮子、海马、麒麟、草虫。禽鸟有凤、鹤、鸳鸯、鹭鸶等。

(3)植物纹饰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景德镇“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这对于在陶瓷器形上绘制细腻的植物纹饰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最为常见的是青花牡丹题材,它以简胜繁,虽然色彩单一,但牡丹花枝俯仰向背、聚散飘逸,更显妖娆大方,颇为耐赏。元青花装饰体现了“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花飞,揣摸不及,更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青花瓷浑厚而雅丽的艺术风格也和王时敏的“于深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堵塞而景愈廓”相吻合。

2、辅助纹饰

元青花装饰层次多,紧密而不杂乱,装饰构图紧凑,除了以上所述的主体纹饰还包括波浪、变体莲瓣、回纹、卷草纹、钱纹、菱形、芭蕉、如意云头

等。元青花植物纹注重纹饰的构画与现实植物外形相结合,增加其现实感,以达到回归自然的目的,这对元青花辅助纹饰的运用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此时陶瓷艺术创作者注重把瓷器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其他装饰技法相结合,如与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等相结合,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纹大罐纹梅瓶,该器物上的纹饰主要是根据元曲戏剧的插图来刻画的,通过对苍松林木等纹饰的运用,使得画面呈现出线条灵活自如,并采用鱼鳞皴法处理树干,质感和阴暗面都很到位,松针攒聚在一起,由二三十根细长的松针组合而成,朝向趋向一致,成扇形。

由于元代的瓷器出口较多,青花瓷器多出口至东南亚地区和中东伊斯兰等地,因此,瓷器的制作除了运用传统的艺术风格外,还考虑到了所出口地区的艺术风格,因此借鉴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装饰绘画风格,相互间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风格。

在元青花瓷器中,通常是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进行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这样有三

个好处:一是衬托主题纹饰;二是使画面有一个良好和缓的过度;三是使整器的图

42

案更加完整,更加充实。

三、元青花纹饰的文化内涵

解读元青花纹饰的文化内涵,可以用文化的交融与渗透来归纳。

首先是蒙古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如果认为元代青花瓷器是蒙古少数民族或者外来文化的产物,其实这是带有民族偏见和缺乏深刻认识的。在元代,蒙古少数民族入驻中原,毫无疑问成为中国历史政权统治的一部分。蒙古帝国在长达一个半多世纪的存在当中,蒙古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无疑被延续数千年以来强大的汉儒文化所同化和融合。只不过这种同化和融合是间接性和阶段性的。但从元代近百年的各个时期文化现象、文化成果和历史文物遗迹(遗物)来看,它的主体都是根植与汉儒文化范畴里的。

其次是中西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元青花瓷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风格,正是来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装饰花纹与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卷草纹、s 形纹和回纹等,都与元代青花瓷上的装饰不仅在题材与结构上相同,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如出一辙,许多学者称它为“波斯风格”,因此,可以说元青花瓷是中西亚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2]

最后是艺术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元青花瓷器多出口至东南亚地区和中东伊斯兰等地,因此,瓷器的制作除了运用传统的艺术风格外,还考虑到了所出口地区的艺术风格。元青花瓷融合了伊斯兰教的某些教义,有伊斯兰教信仰国家的艺术讲究装饰性,这对元青花以“主体纹饰+辅助纹饰”的装饰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也促使伊斯兰教的某些教义向哲学和美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E.T雅科伏列夫在《艺术与世界宗教》写到:艺术成为伊斯兰教结构里的

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永远滞留在抽象几何图案或植物图案的一些合乎规范的永恒不变的情节中,在阿拉伯花纹和阿拉伯连体字的奇怪而夸张的交错形状中,在大君主们的墓志铭和清真寺山墙上的格言中。”综上,中国古陶瓷纹样题材丰富,各个时代也各有特点,表现也多式多样,有缠枝式、折枝式、团花式、开光式,还有图画式。青花纹样也是如此,元代呈现繁密而精美,明代永宣时期的雄健而清丽,成化时期的纤丽而清朗,万历时期的朴拙而豪放,清代康熙时期的苍古,雍正时期的明秀,乾隆时期的华艳。探析元青花纹饰

内容和特征,有助于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更好把握艺术性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43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 纹饰 王惠民 (王惠民艺术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0) 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一、元代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波斯用钴的影响下产生,借鉴中国固有的建筑、刺绣、织锦等图案,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图案装饰上而产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在元代,杂居故事图、麒麟、海马、狮子、游鱼、松竹梅、番莲、葡萄、竹石芭蕉、杂宝等均可入画,并经过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烙印和美感。 特别是,杂剧故事图人物形神兼备。 在构图方式上,元青花主要以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1 王惠民,男1965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40 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

全世界在册十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罐欣赏

全世界在册十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罐欣赏 全世界在册十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罐欣赏 元青花人物故事罐在我国的瓷器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瓷器中璀璨夺目的一朵奇葩,因为它的精湛的制作工艺、精美的图案加上是取材中国有名的故事图案主题,它在中国的瓷器史上一直占据着霸主的地位,是无法被任何瓷器替代的珍品。 长期以来公认存在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罐全世界仅有8件,且认为全都流失海外。事实上国内地方博物馆也藏有两件元青花人物大罐精品,由于各方面原因,之前较少有人知道。因此目前可以统计的元青花戏曲人物大罐事实上共有10件。 一、鬼谷子下山(犹太古董商埃斯肯纳齐收藏) 鬼谷子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率领众人一行下山。这件元青花人物罐“鬼谷子下山”描绘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整个青花纹饰共分

四层,第一层颈部:饰水波纹;第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原物2005年以1400万英镑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出,由犹太古董商埃斯肯纳齐获得,加佣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 二、尉迟恭救主(原物现在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画面描述了尉迟恭单骑闯敌营营救被敌军围困的李世民的故事。画面一侧单雄信双手持矛,纵马前冲。另一侧有身着团花锦袍,骑在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钢鞭的尉迟恭,两人并辔而行。李世民头微侧转,尉迟恭左手指点,两人似在交谈。尉迟恭身后,一卒双手擎旗。大旗上直书“唐太宗”三字。主题纹饰场面宏大,布局疏密得当,罐身自口至底图案依次为缠枝花卉、缠枝牡丹、主题纹饰、变体莲瓣纹。 三、三顾茅庐(原物被裴格瑟斯基金会收藏) 三顾茅庐是汉未时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在“三顾茅庐罐”上诸葛孔明头系软巾、身穿长袍,盘膝坐在苍松之下,书童双手捧书箧站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树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史爱平) 近些年元青花瓷仿品不少,低仿、高仿、精仿等等,但效果并非像宣传,总做不到位,让越来越清楚元青花瓷是如何一回事的收藏者们洞悉入骨。一再地证明了元青花瓷的不可仿。这得益于以下诸方面: 一、出现的突然性。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说,元青花瓷一出现即是大树一棵,前世不明,后世无续。这种文化存灭形成的突然性反差使后世无法消化模仿。

我们知道,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简单的青花瓷,所用颜料色泽比较晦暗,为当时某种国产颜料,不如元代后使用过的石子青。更无法企及元代中后期从元大国西部进入内地的苏勃尼青料或回青料(按现今情况称为进口料)。元青花瓷其颜料完全是自成一派,很难看到承袭之痕迹。因此单从颜料上看,唐宋时期的青花即使对后来有些影响也是有限的(仅局限在蓝颜色的启发上)。谈到消失,元青花瓷的工艺特征只坚持到明早期,明宣德后便无踪影了。 由于民族性格的殊异、原材料的绝版、画风的变异取舍,特别是朝代更替的政治态度,导致元青花瓷这一绝品在历史上嘎然而止,在明清两代连仿造都未出现,即明清两代是没有元青花瓷仿品的,形成一个极为特殊的近600年的历史空白区。这个空白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晚期。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到1985年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元青花瓷,更别说大量仿制了。1952年后,美国人波普博士确定了元青花瓷的存在,才导致国内上海进行了这方面的微弱宣传,到七十年代才有上海极少量人的论文发表。至八十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开始仿制元青花大盘,后又陆续仿制其它不同造型器物。当时仿制的大盘看起来似乎不错,而且被认为能乱真。但时至今日,当人们逐渐摸清元青花瓷的本质特征时,才发现元青花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王惠民1 (王惠民艺术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0) 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一、元代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波斯用钴的影响下产生,借鉴中国固有的建筑、刺绣、织锦等图案,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图案装饰上而产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在元代,杂居故事图、麒麟、海马、狮子、游鱼、松竹梅、番莲、葡萄、竹石芭蕉、杂宝等均可入画,并经过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烙印和美感。特别是,杂剧故事图人物形神兼备。 在构图方式上,元青花主要以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 1王惠民,男1965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青花瓷赏 摘要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关键词元青花,景德镇,纹饰,色调,造型,装饰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跃。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有旋痕,说明修胎不讲究,工艺较粗糙。而小件器制作较规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高足杯的体与足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规整。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雷从云 元代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元青花用料、配料,技术、工艺、绘画和审美等方面的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且为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美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现代人对元青花瓷的认识时间很短。这些年来,它引发出的种种问题,还把学术界、科技界的部分专家、学者,以至一部分收藏家和主管部门,搞到了一筹莫展的地步,一些问题也弄得难分难解,并且至今进展不大。自2005年以来.,本人曾多次谈及并著文《给元青花瓷以更多关注》、《希望对元青花的鉴定与研究有一个新突破》、《元青花瓷鉴定与研究的路数》和《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等,从诸多方面谈过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本文拟再就元青花瓷的认识与研究问题,谈一点看法,与同好切磋。

一 近些年来,对元青花瓷的研究成为陶瓷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先后举行了六七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一些地方还举办过元青花瓷的专题研讨会,元青花瓷特别展览,各地先后成立了多个以元青花为主题的研究机构等,即是证明。不过,迄今在国内外仍不乏专家、学者,认为全世界现存元青花瓷不超过二三百件的。这无疑是一个误区。原因何在?因为“二三百件元青花”概念是“专指”,不是“泛指”,更不可能是元青花的“全部”。之所以长时间停留在“二三百件”的争论上,我以为有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有识别、鉴定和研究上的难度,也还有体制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科技检测、藏家、媒体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对待元青花的认识与观念上的问题,首先是不要过早地把元青花瓷的数量局限在多少多少件上。原因很简单。从年头说,元朝历史从公元1271到1368年,长达近百年,况且直接有纪年的元青花瓷考古资料,即有前至正十三年(1276年)、延佑元年(1314年)、延佑四年(1317年)、延佑六年(1319年)、延佑七年(1320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等年款的元青花瓷,几乎含盖了元朝的各个时期。已经发现了这么多纪年款元青花,还有没有未发现的纪年款元青花呢?从地点上说,元青

元青花赏析

元青花赏析 胡荣博材料092 5702109050 元青花的历史: 13世纪中后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在中原汉地,建立了以中华正统而自居的元朝统治政权,蒙古民族在当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黑鞑事略》成书于公元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有所记载;“其言语,有音而无字,多从借声,译而通之谓之“通事”。统治民族政权为了达到其统治的目的,1278年也就是南宋统治政权被推翻时隔一年,根据蒙古民族自身的旧治(依俗而治)的统治原则,在浮梁建立了,具有统治性标志的“浮梁瓷局”。其目的,一是为被统治的民族依着蒙古民族的旧治制订统治的《法典》,二是为统治政权书写本民族的辉煌历史,在此之前,根据《黑鞑事略》载:蒙古民族“其事书之以木板,惊蛇屈蚓,如天书符篆,如曲谱五凡工尺,回回字殆兄弟也。”。因此:在“浮梁瓷局”创作产生了陶瓷釉下彩的黑华陶瓷统治文化,利用黑华瓷所蕴涵的思想理念,统治广大汉民族地区,从此元朝的黑华瓷艺术文化诞生了。今天所说的“青花”名词来源,是元代“浮梁瓷局”陶瓷釉下彩艺术文化内涵的一个缩影,是由元朝陶瓷艺术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决定的。是由于明初朱元璋提出的“驱逐胡褥,恢复中华。”的政治运动所决定的。由于明初学者曹昭《格古要论》是在文字狱时代著述的,为了避讳“黑”,避讳“华”而产生的“青花”陶瓷学术名词。在汉文化中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青花名词的由来。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下山救徒的故事。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纹样研究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虎、雁、鱼……)纹及四神纹等。“四神纹”也秒“四灵纹”,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此外,人物纹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汉画象石、画象砖、瓦当,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艺术兴旺起来。图案同样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这时期的题材、内容许多都与佛经故事有关。常用的纹样有:忍冬草(即金银花,也称: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征)、玉鸟纹(玉鸟也称迦陵频迦,吉祥鸟,传说人是玉鸟脱生出来的,故而图案中常有人面兽身之图像)、鹿纹(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征)。人物图案中出现了“飞天”仙人形象,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 5、隋、唐、五代,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绝妙的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制品等等上的装饰图案也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唐代纹样丰盛饱满,富丽豪华。宋代纹样秀丽,灵巧。常用的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以莲花和牡丹相结合的图案,采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构成方法)、海石榴、花鸟纹、华盖纹、联珠纹、绶带纹、人物纹等。荷花和牡丹花非常之多。此外还有茱萸(中药)纹、柿蒂纹、几何纹等。装饰手法有写实的、

元青花的底足特征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备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息、施釉信息、窑具使用信息、装烧信息、窑室火焰信息、出窑脱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出土或传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2、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3、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青花艺术赏析

艺术平赏析 姓名:满延强 学号:08053328 班级:食品08-3

艺术品赏析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代青花不仅在景德镇出现,而且烧制技术迅速成熟,进入青花瓷的成熟期。元朝庭在景德镇设了“浮梁瓷局”,专门掌烧瓷器。《元史》卷八十八记载:“浮梁瓷局,秩至九品,至元十五年成立,掌烧造瓷器”。可见,元代对青花的重视及数量控制。当时,青花不仅为达贵用品,还外销到中东地区。目前,国内所知的元青花完整器只有100多件,80%为出土品,而国外却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残片出土,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就有80件完整器。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 画人物纹饰的青花瓷按古董行的惯例其价值是最高的,比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更能代表时代人物的精神追求,人物纹饰最能表达人的情感,基本能反映出古代某个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鬼谷子下山、尉迟公单鞭救主、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这些被一些专家学者看成元代瓷器的青花瓷器,其正面人物形象均为汉人,描述的都是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青花瓷纹饰看成是汉文化的集中表现,与蒙古、

中国历史上的元青花

中国历史上的元青花 第一,如果说元青花瓷是外销瓷,中国人用什么瓷器吃饭喝酒呀?难道外国人用国粹青花瓷吃饭喝酒,中国人却用金银铜铁木器吃饭喝酒?或者只准用元龙泉窑元影青窑等等窑口的瓷器吃饭喝酒?第二,如果是外销瓷,整个元代生产至少几百万件青花瓷器,如果统统出口,为什么外国民间没有传世元青花?退一万步说,即使一件都没有保存下来,但至少有大量的元青花瓷碎片吧。何况,国外把元青花瓷看得是很贵重的,如果有那么多出口瓷,保存相当一部分下来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三、伊朗也好,土耳其也好,从元青花保存相对集中又有外文款识情况分析,这些传世元青花应当是当时的皇宫和达官贵人定购的,或元朝政府赠送他们的,这些国家的平民应该很少用得起这么贵重的器物。因此,我们认为,元青花瓷器的根在中国,它的主要销路也在中国。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的支撑,仅靠远涉重洋的外国的零星的市场,元青花是绝对得不到如此的繁荣和发展的。 四、关于对元青花的鉴定。我们不知道是我们的孤陋寡闻、妄自菲薄,还是元青花真的那么神秘、高深莫测?反正在我们眼里元青花鉴定与其他瓷器的鉴定一样都有它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一旦把规律把握住,鉴定元青花不仅没什么了不起,反而比其他瓷器更容易些。但为什么元青花否定论者要把它搞得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难于上青天呢?原来他们搞的是唯心论的认识论,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首先对造型的鉴定。600年前什么造型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专家仅仅就因为没有见过的造型就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而不是对未见过的造型去领会她的神,看她是不是有元代的古气、大气、神气、韵气。形是可以仿的,但这四气是不可以仿的。有的专家,根本不懂看气,因为他没有对艺术特别是对古艺术的领悟力、感受力,有的专家衔头的得来是因为他从工作那天起,就在文博部门工作,工作几十年,有时能参加一些发掘活动,偶尔能见到和上手仓库里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如同警察提审监狱的犯人一样,是不用鉴别真伪的,由此写了几篇短文,就得了职称,于是在外人看来就成了深不可测的专家,就如同我们单位的一个半傻的老头,临到退休前也弄了一个中级职称一样。 其次是对青料的鉴定。苏麻尼青早已绝产,苏麻尼青钴料的特殊处不仅仅在于高铁低锰,而在于它整个钴料的全部元素的构成是独特的,是不可仿的,就跟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的道理一样,主要成份基本一致,但是是不能取代的,有的人硬要做一些“人定胜天”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张口闭口硬要说仿出了可以乱真的钴料,烧出来的青花发色,跟真的一模一样。不知道这样的专家是分辨不出真伪钴料的青花发色,还是为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我的一个朋友,亲自到一个大师工作间看过其配制的高铁低锰的钴料及烧出来的青花瓷样,与真品相差甚远。黄云鹏大师仿的鬼谷子下山大罐,也未能与真品青花发包和铁锈斑媲美,大师尚且如此,其他人又能如何乎?

浅谈元青花图文稿

浅谈元青花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浅谈元青花 中国瓷器源远流长,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器物。世界早先认识中国也是从“丝绸”和“瓷器”开始的。中国瓷器以青、白、黑、蓝、彩等诸色而闻名与世,青瓷是中国的母瓷之称,从商周开 始延续发展数千年,尤其青瓷和白瓷发展到唐代成为主流名瓷称霸世 界。青花瓷在唐代虽然诞生,并和越窑、邢窑、长沙窑等一道出口东南亚、中东和埃及等国家。但它没有形成主流,一度被历史埋没。五代和 宋代名窑辈出,尤其宋代六大窑系纷纷登场,工艺的精湛和装饰风格的 内敛,使得宋代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绝唱。 到了元代,战争的洗礼、王朝的更替、蒙古少数民族入驻中原,各 民族的大一统,唐宋延续传统文人文化趋于平淡。但大批宋代(金和南宋)旧文人归隐,并不等于传统文化的消亡。元代汉儒主体文化在历史夹缝 中诞生了新的传统文化。比如:元代文人绘画超越宋唐,元代诗歌、元 代戏剧、元代小说(《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均来源和创作成型于元代末期和明初时期,只不过有些小说成熟出版于明代而已)。元代延续了磁州窑工艺、延续了钧窑工艺、延续了官(哥)窑工艺,延续了 龙泉窑工艺,延续了吉州窑工艺,延续了景德镇青白瓷工艺(完善了白釉瓷、延续了影青瓷、延续了红绿彩瓷、创造了卵白釉瓷、枢府釉瓷、祭 蓝釉瓷、釉里红,青花瓷等几十种新品种瓷器等)。其中,元代景德镇最具中国特色的要数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器,从元代至明清和现代,青花 瓷无疑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而称霸世界数百年之久,直到现在仍然 没有脱离元代瓷器开创的影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元代青花瓷器的鉴赏与研究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元代青花瓷器的鉴赏与研究 描述:(图1)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图片:描述:(图2)元青花折枝花玉壶春瓶图片:描述:(图3)元青花花卉纹蒜头瓶图片:描述:(图4)元青花青花花卉小罐图片:描述:(图5)元青花束莲如意纹匜图片:描述:(图6)元青花菱花口单凤纹碟图片:描述:(图7)元青花月梅纹洗图片:广东省博物馆馆藏元代青花瓷器的鉴赏与研究作者:冯素阁青花青,色彩淡雅、幽青,华而不艳,明快悦目。青花瓷始创于唐代,盛于元。明、清达到顶峰。历代各个窑口的青花瓷器烧制最完美的唯属景德镇窑。唐代的青花瓷为形成萌芽状态,纹饰色彩很不稳定,不管是从胎、釉、彩都可以感受唐代水平的特点,而且数量极少;元代青花已经达到成熟、精美的程度,胎体有厚重、轻薄,大、中、小器形都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纹饰极富特色,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层次多,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明代青花瓷器的青花,主要原料是氧化钴,但由于采用不同的钴土矿,所呈现的色泽就不同,根据这种情况,明代时间的早晚不同,青花的风格特色也不同。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并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是中国中部江西省的景德镇。此外在

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云南省,也有烧造青花瓷器的瓷窑。今天我根据馆藏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欣赏元青花瓷器。一、元青花瓷器的制作风格元青花,在制作工艺、釉色、纹饰、器型等方面都非常成功,传世精品国内外都不少,其特点有:1胎: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胎质,较为坚硬,不够精细,有时可看到沙眼,由于胎内含杂质和铁的成分较多,因此器物的底部及足部露胎处,经常可以看到氧化铁的红色斑点,也称火石红。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般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为重,可能是当时施釉较厚和釉料中含铁量较多的缘故。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节状凸起的弦纹,器身与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2釉:釉的颜色以白色为主,白中闪青色,釉质极为细润,施釉一般比较厚,盘类器物的底部都不施釉,称为沙底。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

元明青花瓷赏析

元明青花瓷赏析 班级:土木—091 学号:09043107 姓名:郭军 日期:2011.4.29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 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 跃。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 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有的底有“火 石红”色,有的砂底涂刷铁红色,色较浓重,瓶与罐类体部有几道接痕。而小型器胎质细腻洁白,釉面一般厚而温润,有的达到玉质效果。釉色有两种,一种为青白色,青色较浓,也有淡青色和白色的;另一种为卵白色,不透亮,釉厚光润。这两种釉与元代的青白瓷釉与枢府瓷釉有联系。青花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进口钻料,靛青中泛紫或青翠色,绘画纹饰呈色浓艳,整个画面浓淡不一,有的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斑点上还呈现“锡光”;另一种为国 产钻料,其青花呈色灰蓝,有的蓝中略略泛点紫,而黑褐色的斑点较少。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达90%左右。唐宋时,景德镇瓷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 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 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 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

元青花鸳鸯莲池罐赏析

深厚瓷器白无瑕欲借蓝色写青花 ———我对收藏元青花罐的一点浅薄认知我仅是一个瓷器收藏的爱好者和初学者,谈起元青花,在专家、学者面前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很难表述透彻正确。但对瓷器这种火与泥的艺术之美所带来五彩斑斓的肌理变化有着无限的热爱与好奇,因此十分钟爱这种蓝白相间的“尤物”,也因此收藏了一些青花瓷器的实物作为学习的参考。下面就把这些年来和这只元青花罐“亲密接触”的认识体会尽可祥实地向研究元青花和喜爱元青花的老师以及收藏爱好者谈点肤浅的心得。 青花罐高27.8厘米,口部直径20.9厘米,底部直径约20.9厘米,最大腹径33.5厘米,整体重量5.98千克(容重值为2.28)。 <一>青花罐的胎体特征 从青花罐的涩底面、唇口剥釉点以及罐内由于荡釉不均露胎处可以观察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近似米白色(微含青)。胎质比较坚实,白而不细,粗而不松,其中含有较大颗粒,骨胎显得不那么细腻、密实、光滑。状(器外底面)似发酵过的面团状伴有大小不等的气孔洞隙、不规整状似狭偏型(这可能是完全人工炼泥造成的无法致密的缘故),胎底面可见零星撒落一些垫烧的窑沙。

罐体采用分段制胎四段三接的“节装”(腹部泥接与底部的接痕明显突出于器物内颈部的套接痕迹)。胎泥粘接处器物表面虽经打磨,用手至上而下轻抚罐体体身,胎体横向接胎手感仍有微微凸起的一至二道旋痕,显得不那么平滑;器内壁留下用手按摸平的扁状接胎痕迹,并在横接缝周边布满长短深浅不一的炸纹;宽矮的足墙及底面在经过竹刀刮削后留下深浅宽窄不一的跳刀痕以及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有浓淡变化的橘红色斑纹(火石红在足端主要呈星点状或小片状分布)、黑褐色的铁质斑点。在圈足外墙胎釉结合处,被析出、游离出来的铁元素,紧贴着釉面的边缘,围绕一周,形成环状火石红结合线,俗称“一线红”。型如“脐”状般的同心圆与较为宽粗的逆时针轮旋弦纹清晰可见。尤起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元青花大罐存在不同特征表现在罐口沿内下角套接“一线痕”周边(不能直接看到,用镜片放置罐内反照方可见到这种迷人的橘红色“火石红”全貌)呈现一周色泽当最深、最醒目伴有半金属光泽的胎红“散场效应”(马广彦语)。这种自然天成发自胎内且被古代良工巧匠无意“雪藏”的火石红肌理现象,是作伪者始料不及和难以企及的。

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

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 讲座全文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这是要向大家介绍的。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秀岗玉器网(https://www.docsj.com/doc/048084376.html,)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