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将阐述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课程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评估方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能力。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知识点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教学方法上注重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设计基础:介绍机械传动原理、机构分析和

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

2、工程材料与制造工艺:介绍常用工程材料及其性能特点,制造工

艺和加工方法。

3、机械精度与测量技术:介绍机械精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技术,以及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4、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教学方法

为贯彻课程设计理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应用场景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2、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机械零件性能和机构运动原理的理解。

3、团队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一些机械设计项目,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

为保障教学质量,需要以下教学资源:

1、教材与参考书:选择权威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料。

2、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机械零件的结构和运动原理。

3、实验器材:提供实验器材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

4、网络资源:提供一些机械设计相关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能够进行扩展学习。

课程评估

为确保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出勤率: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况。

2、作业:布置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如机械零件的设计、机构运动分析等,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测试:定期进行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项目成果: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机械设计项目,如机械传动系统设计、夹具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估标准包括:完成时间、设计质量、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综合评估,对学生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评价。

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课程评估等方面的整体规划,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多种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

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构建高效金融教育体系

在一个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金融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人才,金融学的整体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综合的金融教育体系。

在金融学的整体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课程目标。金融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的金融问题中。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金融行业的挑战。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评估方法以及教师素质。

课程设置是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为了确保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需要将金融学的知识点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

基础课程应涵盖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货币、信用、银行、投资等;专业课程应深入讲解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如证券、保险、基金等;拓展课程可以涉及金融市场、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学等前沿领域。在教学手段方面,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证研究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评估方法对于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考试、论文、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同时,评估标准应该明确、公正,以避免学生因不公平的评估而产生不满。

教师素质是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金融学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关注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以便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融入教学中。

在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可以通过开展金融知识竞赛、邀请金融行业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金融学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知识。

总之,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课程

设置、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评估方法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全面金融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经济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引言

《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设计一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富有吸引力的《经济学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经济学知识框架。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课程采用了以下设计原则:

1、知识点难度适中,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学科的完整性。

2、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强调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三、授课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经济学概述: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

2、微观经济学:包括需求与供给、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市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失灵等。

3、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4、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全球化等。

5、经济学前沿:介绍当前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包括以下环节:

1、理论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

题。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5、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五、教学效果评估

为了确保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估方法:

1、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反馈:通过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六、总结

《经济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经济学知识框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解决实际

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多种评估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改进和完善本课程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财务会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财务会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引言

《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企业会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技巧,为后续深入学习审计、税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大纲

本课程将按照以下模块和内容进行教学:

1、会计基础理论: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会计的起源和发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财务报表编制:教授学生如何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些报表。

3、资产会计:讲解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确认、

计量和报告方法,并涉及资产减值、折旧等复杂问题的处理。

4、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会计:介绍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包括债务重组、兼并收购等内容。

5、财务报告分析: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指标和方法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6、会计电算化:介绍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实践应用。

三、模块教学设计

针对每个模块,我们将制定详细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例如,在“财务报表编制”模块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各类报表的编制技巧。

2、重点难点:强调报表编制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如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利润表的收入和费用核算等。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报表编制技巧。

4、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独立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

金流量表,并能够理解和分析报表数据。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我们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五、评估方式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方面:

1、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试卷或在线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半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3、期末考试:通过试卷或在线测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4、其他成绩:鼓励学生参加会计竞赛、学术论文写作等课外活动,以拓展其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六、教材选用

本课程选用《财务会计》为主要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优势和不足:

优势: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涵盖了财务会计的各个方面;例题和案例丰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不足:部分内容与现实脱节,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和更新;教材侧重于理论阐述,实践操作部分相对较少。

针对教材的不足,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补充最新的会计政策和案例,加强实践操作环节,以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总之,《财务会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经济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它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政治和商业环境中的经济问题和决策。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和技能,本文将阐述经济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涵盖理论、应用和政策方面,如供需理论、市场结构、货币和财政政策等。此外,还应该涉及国际经济和金融、经济增长和贫困等社会经济问题。

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传统的讲授、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在线学习等。教学手段应该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例如使用动画、视频和模拟器等多媒体工具来呈现复杂的概念和过程。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决,促进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第三,设计合理的评估和反馈机制。评估应该基于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表现。此外,教师应该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强调实践和应用价值。经济学课程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例如让学生参与调研、撰写报告和进行模拟贸易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加深对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经济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应该注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明确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合理性以及实践和应用价值的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和技能,为未来的社会、政治和商业环境中的经济问题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设计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的能力。本文将介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和启示。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基础,以评估和反馈为保障。具体来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验、项目设计等;评估和反馈包括课堂测试、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

课程设计细节

1、知识点的排列组合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组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应用的顺序,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知识点。例如,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力学基础、机构学、传动学、联接与支承等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相应的知识点。

2、教学资源的选取

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PPT、视频、实验设备等。在选取教学资源时,应注重资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学过程的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进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实验、项目设计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实践教学的设计

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进程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机械设计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指标和方法,包括课堂测试、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等。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注重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结论与展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课程设计总体思路、课程设计细节、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和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进一步探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机械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引言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奠定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知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机械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机械基础课程的整体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础。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

1、课程内容安排: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涵盖了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化组织,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此外,课程还注重与实际工程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授课方式:课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包括视频讲座、在线测试等,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线下教学则以课堂讲解、实践操作等形式进行,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资源:为了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等。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效果评估

为了准确评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1、课堂测验:定期进行课堂测验,以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和实验报告:布置相关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4、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满意度、学习收获以及对课程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这些评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五、课程改进建议

根据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估结果以及学生反馈,我们对机械基础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实验课程和实践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引入工程案例:将更多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工具等,提高教学效率。

4、增强师生互动:鼓励师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提

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们期望机械基础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论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未来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评估和课程改进建议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机械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通过混合教学模式、多元化的评估方法以及不断改进的教学措施,我们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具有实用价值的机械基础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设计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设计方案

1、设计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实现力的传递和放大。

2、设计目标:在满足力学性能和传力准确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提高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3、设计方案:采用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作为主要传动部件,通过蜗轮蜗杆的啮合实现力的传递和放大。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选择适当的蜗轮蜗杆传动比,确定蜗轮蜗杆的尺寸和材料。(2)设计蜗轮蜗杆的支撑结构,包括轴、轴承、密封圈等部件,并确定其尺寸和材料。

(3)设计输入和输出端,包括联轴器、齿轮、轴等部件,并确定其尺寸和材料。

(4)设计润滑和冷却系统,确保传动系统的稳定运行。

4、设计步骤:

(1)根据设计目标,确定传动系统的基本参数,如传动比、功率、转速等。

(2)根据力学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蜗轮蜗杆传动比,并计算各级尺寸和材料。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由于两相对运动表面的加工不平度,轴的刚性及轴承与轴颈的几何形 状误差的限制,hmin不能无限缩小,因而提出了许用油膜厚度 [h]的问题。为了工作可靠,必须满足式(12-25)。 ④学习轴承的热平衡计算这部分内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 首先要搞清为什么要进行热平衡计算;其次,再搞清楚为什么热平 衡计算最后归结为控制其泊的入口温度,即应满足35°≤ti≤40℃。 b)在式(12-28)中,轴承的耗油量系数也是一个无量纲量。由于计算单 位时间内的耗油量很复杂,精确计算耗油量应包含三个部分,即承载区的油 泄流量,非承载区的油泄流量以及油沟处的油泄流量。故在轴承设计中往 往采用大量分析计算 作出了不同B/d时的 Q?VBd曲线,学习时应注意B/d、χ耗油量系数与B/d某的关 系,并对曲线的变化形态作出物理解释。 c)在式(12-28)中,有关轴承中的摩擦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请参阅濮 良贵主编《机械设计》第五版中304页。 ⑤学习参数选择这一部分内容时,主要应理解宽径比B/d、相对间隙 ψ和粘度对轴承工作性能的影响,并掌握其选择原则。 6)§12-8简介了无润滑轴承、多油模轴承及液体静压滑动轴承等。 教学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无润滑轴承大多采用各种工程塑料制造,应了解这些材料的性能及 特点。主要设计参数的选择原则和承载能力的简化估算方法。 ②多油模轴承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③液体静压轴承的承载原理及特点(包括定量供油和定压供油)。要了 解多油腔静压轴承的工作原理。对于节流器,重点在于搞清节流器的作用。教材中虽然仅介绍了毛细管节流器的结构简图,但其它型式的节流器,如小 孔节流器、滑阀节流器、薄膜反馈节流器等,不难从有关阐述静压技术的 书籍中查到。 三、本章教学工作的组织及学时分配 本章的教学内容安排4个学时。以多媒体手段介绍结构图,以板书推 导和实物共同完成该章的教学任务。 第十三章滚动轴承 一、本章主要内容、特点及学习要求 1.本章主要内容为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轴承装臵的设计。 2.本章特点是:滚动轴承是一个多种元件的组合体(部件),是由专门 工厂大量生产的标准件,而且是用试验与统计的方法按90%的可靠度来规 定它的基本额定动载荷的,因而在计算理论和方法上都与其它各章有着较 大的区别。 3.本章的教学要求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要能正确地选择轴承的代号(包括类型、结构、尺寸、公差等级、技术性能等特征);二是要能根据选 定的轴承(代号)合理地设计出轴承装臵,以保证正确地使用轴承。 二、本章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将阐述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课程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评估方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能力。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知识点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教学方法上注重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设计基础:介绍机械传动原理、机构分析和 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 2、工程材料与制造工艺:介绍常用工程材料及其性能特点,制造工

艺和加工方法。 3、机械精度与测量技术:介绍机械精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技术,以及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4、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教学方法 为贯彻课程设计理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应用场景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2、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机械零件性能和机构运动原理的理解。 3、团队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一些机械设计项目,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 为保障教学质量,需要以下教学资源: 1、教材与参考书:选择权威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料。

2、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机械零件的结构和运动原理。 3、实验器材:提供实验器材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 4、网络资源:提供一些机械设计相关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能够进行扩展学习。 课程评估 为确保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出勤率: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况。 2、作业:布置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如机械零件的设计、机构运动分析等,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测试:定期进行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项目成果: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机械设计项目,如机械传动系统设计、夹具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估标准包括:完成时间、设计质量、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综合评估,对学生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评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主题12 带传动

主题12 带传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带传动的受力、应力分析 2、能区别弹性滑动与打滑 3、了解带传动的类型与特点。 4、掌握带传动的应力分布规律 二、课时分配 本章绪论共 5 个单元,本章安排 6 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 5 个学时,实践学时 1 个学时。 三、教学重点 带传动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带的应力分布图 四、教学难点 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 五、教学内容 单元1 带传动 一、带传动的特点 带传动是利用一种中间挠性件的摩擦传动。有以下特点: (1)具有良好的弹性,能缓和冲击、吸收振动,传动平稳,噪声小; (2)过载时,传动带在轮缘上会打滑,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可以避免其他零件的损坏; (3)适宜用在两轴中心距较大的场合; (4)结构简单,制造、安装、维护方便,成本低; (5)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传动效率较低,轴、轴承承受的压力较大,带的使用寿命短,外廓尺寸较大。 二、带传动的类型 (1)平带传动: 平带的横截面为矩形,平带传动主要用于两带轮轴线平行的传动,其中有开口式传动和交叉式传动等。开口式传动的两带轮转向相同,应用较多;交叉式传动的两带轮转向相反,传动带容易磨损。

(2)V带传动: V带的横截面为梯形, V带传动是把V带紧套在带轮上的梯形槽内,使V带的两侧面与带轮槽的两侧面压紧,从而产生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3)圆带传动: 圆带的横截面为圆形。圆带传动只适用于低速、轻载的机械,如缝纫机、真空吸尘器、磁带盘的传动机构等。 三、带传动的应用 带传动无论是在精密机械,还是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交通运输、农业机械等中,都得到广泛使用。由于带传动的效率和承载能力较低,不适用于大功率传动。工作速度太低时,传动尺寸大而不经济;速度太高时,离心力又会减少带轮间的压紧程度,降低传动能力和带的寿命。故带传动用于要求传动平稳、传动比不要求准确、中小功率的远距离传动。一般带传动的传递功率为P≤50kW,带速v为5~25m/s,高速带的带速可达60m/s,传动比i≤7。带传动中,以平带和V带使用最多,本节着重讨论V带传动。 四、V带的结构、标准 五、带传动的主要几何参数 带传动的主要几何参数有中心距a、带轮直径d、带长L和包角α等,如图所示。 (1)中心距a:当带处于规定张紧力时,两带轮轴线间的距离。 (2)带轮直径d:在V带传动中,指带轮的基准直径,用dd表示带轮的基准直径。 (3)带长L:对于V带传动,指带的基准长度。用Ld表示带的基准长度。 (4)包角α:带与带轮接触弧所对的中心角。 六、V带轮的材料和结构 单元2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带的应力分析 一、带传动的工作原理 二、带传动的运动分析 三、带的应力分析 单元3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 标题: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 3、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 5、机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基础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机械设计基础概述、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机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 标题: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探讨机械设计原理、结构、运动与力的学科,是工科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石。其中,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教程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教程教学设计 背景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机械设 计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很强的设计和分析能力。因此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目标 通过本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 •掌握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 •熟悉常用的机械工具和设备 •培养机械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维 环节设置 第一环节:机械图纸基础 •介绍机械图纸基础知识 –完整的机械图纸包括什么内容? –常用的机械标注符号是哪些? •给学生分配任务 –给出一个机械图纸,让学生学会如何解析图纸。 –让学生绘制自己设计的简单零部件图纸。 第二环节:机械制图工具的使用 •介绍机械制图工具的使用 –介绍常用机械制图工具的名称和功能。

–以 Solidworks 为例介绍绘制 3D 模型的流程。 •给学生分配任务 –让学生使用制图工具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 3D 模型并进行渲染。第三环节:机械零部件的加工 •介绍机械加工工艺和方法 –介绍常见的机械加工方法,如车、铣、钻、磨等。 –介绍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如切削、焊接、铸造、锻造等。 •给学生分配任务 –让学生使用加工工具对自己设计的零部件进行制作。 第四环节:机械零部件的组装 •介绍机械零部件组装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告诉学生如何选择正确的连接方式。 –提醒学生注意装配顺序和零部件的位置。 •给学生分配任务 –让学生使用自己设计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第五环节:机械故障排除 •介绍机械故障排除的方法和技巧 –介绍常见的机械故障类型和原因。 –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基本工具进行故障排除。 •给学生分配任务 –让学生模拟故障现象,通过排除故障来解决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2.机械零件材料选择 3.机械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4.机械传动系统设计 5.机械轴系设计 6.机械创新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机械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机械传动系统设计。 •难点:机械创新设计方法,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黑板 2.投影仪 3.教学软件:机械设计CAD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 4.实物模型:机械零件模型、机械传动系统模型。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3.实验法:通过实验,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机械设计,增强实 践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初步认识。 2.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逐一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 3.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机械设计的重 要性。 评价与反馈 1.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多方面评价学生 的学习效果。 2.反馈策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 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布置 1.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并计算其主要零件的强度 和刚度。

2.分析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应用范围,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 短文。

机械设计基础cai电子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cai电子教案 一、概述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设计和工程学中重要的知识模块,用来说明机械设计的和制造专 业的基本原理、方法、程序及其相关的标准规范的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包括有关设计的基 本概念,基本制造过程及其分析,基本机械零件的设计、施工及材料的选择,机械的动力学,传动系统和机电零件的设计。 二、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概念为设计者提供了最基本的基础原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他快速进行设计。它们通常涉及机械分析(如力学、动力学、热力学、机械设计原理等),机械工程材 料(如有机复合材料、无机复合材料、系统材料等),机械结构分析(如弹簧、销轴、铰 链等),机械工具(如形状复杂性设计、连接尺寸、传动比等),机械设计实践(如机械 结构位置测量、应力谱、疲劳分析等)等内容。 (2)基本机械零件的设计、施工及材料的选择 对机械零件的施工、材料的选择和设计都是机械设计的重要内容,在施工阶段要规定 材料和尺寸,在结构建模阶段要考虑力学运动、摩擦学运动及材料的性能影响,最后在制 造阶段运用工艺技术确定机械零件的尺寸和外形,确保机械零件体系的安全可以正常运行。 (3)机械动力学分析 机械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描述不同动作运动的特点和各自的变 化规律,作为设计原理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动力学装备及机械系统的综合研究,机械特 性的研究,以及识别、诊断和优化设计的过程实验。 (4)传动系统设计 传动系统是机械装置的关键,是使机械装置实现不同运动和动作的关键设备。传动系 统的设计应考虑不仅要有足够的扭矩传递能力,并且还应具有特定的结构尺寸、外形,以 及足够强韧可靠性等特点。 (5)机电零件设计 机电零件包括液压缸、风机、气动装置、光电传感器、电动机等,其中机电互操作的 设计设计和制造的复杂性都很大。机电零件的设计要求有较好的扭矩传递能力,具有良好 的耐磨、可靠、防静电和节能等特点,以保证电控装置在专业的运行和安全使用。 三、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学科地位与内容 1.课程地位 《机械设计基础》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分析、设计、运行和维护机械设备和机械零件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学习有关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基础。是我们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该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基于先前学习的许多基础理论课(如数学,制图、力学、公差配合等)以及一定的生产知识(如拆装测绘、金工实习等),同时,该课程又为后期专业课得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本课程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材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是专门针对高职高专教育要求整合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设计》《摩擦学》等课程知识的一本教材。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阐述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及设计方法。 ②阐述常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设计方法。 ③介绍机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二、教学目标 依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 ②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 ③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 2 、能力目标: 具备机械设计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学会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充分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与设计方法。 2、常用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3、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 难点: 1、常用机构的结构分析 2、齿轮机构与轴等非标零部件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实践性都较强,因此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结合理论课的系统教学法和实践课的场景教学法; 2、结合课堂教授与多媒体教学增加直观性; 3、并利用挂图和实物模型增加学生的现场感; 4、利用学生熟悉食物进行类比教学消除学生对新事物的陌生感; 5、通过课后布置随堂小设计作业巩固知识,增加参与感,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方法 本课程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 本课程综合运用多门先修课程的基本理论,因此,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 2. 本课程的各部分内容一般都是按照工作原理→→结构→→强度计算→→使用维护的顺序介绍的。 3. 设计计算中常采用很多经验公式、参数以及简化计算(条件性计算)。 4. 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不像基础课那样具有唯一性。 5. 要逐步培养把理论计算与结构设计、工艺等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机械设计第4版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第4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机械设计的能力; •熟悉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的使用,能够进行机械零部件的建模和装配; •掌握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传动方式,能够进行传动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 1. 机械设计基础(6学时)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和工艺; •机械设计中常见的机构类型和结构形式。 2. SolidWorks三维建模(12学时) •SolidWorks软件界面和基础操作; •实体建模和草图建模; •零部件装配和绘制工程图。 3. 机械传动设计(16学时) •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常见的传动方式和传动元件; •传动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课教学方法 •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SolidWork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展示机械设计的一些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引导学生跟随PPT或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课堂互动。 2. 实践课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SolidWorks三维建模实践,实现零部件的建模和装配;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难度的机械零部件的建模; •调试和优化机械零部件的装配方案,绘制工程图。 四、教学评价 1. 成绩评定 •实践成绩占60%; •理论考试成绩占40%。 2. 教学评估 •每学期结课时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提出的建议; •通过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五、参考资料 1.《机械设计基础》(第4版),魏奇、李伟、唐宇、周维国编著,高 等教育出版社; 2.《SolidWorks零部件建模与装配实战》(第2版),周联合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3.《机械传动》(第2版),王睿、戚红旗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 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项目1教案

授课教案

No

授课内容 No

授课内容 3.平面机构运动简图中运动副的表示方法 在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前,需要确定该机构中构件的数目和各个构件之间运动副的类型,然后按规定的符号和比例尺进行绘图。 4.平面机构运动简图中构件的表示方法 平面机构中的构件无论其形状如何复杂,都用简单的线条表示。 5.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图步骤 1)分析机构的运动及组成。确定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 2)识别运动副的类型。由原动件开始,依次分析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形式,确定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 3)选择投影平面,画出机构草图。 4)确定比例尺μl,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μl=构件实际长度(m)∕构件图样长度(mm)。按照各运动副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用规定的线条和符号绘图。 (3)任务实施。10分钟 任务内容:试绘制如图所示颚式破碎机主体机构的运动简图。 1)分析机构的运动及组成。确定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 2)识别运动副的类型。由原动件开始,依次分析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形式,确定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 3)选择投影平面,画出机构草图。 4)确定比例尺μl,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μl=构件实际长度(m)∕构件图样长度(mm)。按照各运动副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用规定的线条和符号绘图。 (4)教师点评任务实施情况并进行评价。5分钟 (5)教师小结,解析本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与下次课预习内容。10分钟 什么是机器和机构; 什么是零件、部件和构件;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三、课后任务 1.完成作业:课后作业。 2.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本任务讲解的内容。 3.复习并预习下次课内容:任务1.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学习并进行小组学习成果汇报 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实施汇报

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 前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基于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教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本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 1.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 2.能够使用常见的机械设计软件(如SolidWorks),独立完成机械零 部件图的绘制和三维实体模型的构建; 3.能够基于产品设计要求,合理地选择机械元件,设计出具有各种功能 的机械体系。 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教材中的前三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机械设计基础 1.机械设计基本概念 2.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 3.机械设计中的标准、规范与材料 4.设计过程中的分析与判断方法 第二部分:机械零部件图的绘制 1.绘图基础知识

2.基本绘图方法 3.机械零部件图的规范表示法 第三部分:三维实体模型构建 1.三维实体绘制基础知识 2.常见三维实体的构成和设计原理 3.使用 SolidWorks 进行三维模型构建 教学流程 第一周 第一天 开班仪式,介绍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 第二天 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并介绍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标准、规范和材料。 第三天 介绍机械设计中的分析与判断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排列组合分析、力学分析等。 第二周 第一天 讲解机械零部件图的绘制基础知识,包括正投影图、主视图、剖视图、尺寸标 注等。 第二天 讲解机械零部件图的规范表示法,包括轴测图、透视图、建模图等。

第三天 开展机械零部件图的绘制实践,让学生熟悉机械零部件图的绘制流程和工具的使用。 第三周 第一天 讲解三维实体绘制基础知识,包括坐标系、剖面视图、实体特征等。 第二天 介绍常见的三维实体的构成和设计原理,包括直线体、旋转体、放样体等。 第三天 使用 SolidWorks 进行三维实体模型构建实践,并进行相应的学习总结。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考核方式主要包括: 1.机械零部件图绘制考核(占总成绩30%):要求学生基于给定的机械 零部件图样,能够独立地进行合格的绘制; 2.三维实体模型构建考核(占总成绩50%):要求学生基于产品设计要 求,能够独立地进行三维实体模型的构建; 3.学习总结报告(占总成绩20%):要求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内容进行总 结,并提交相应的学习总结报告。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全面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机械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教学设计的评估方式也有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持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说课稿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为专业背景进行说课.下面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欢迎批评指正。 一、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1、本课程定位 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合从事模具设计、制造、数控编程、CAD技术和生产组织管理等一线工作。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求学生具备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和工程计算的能力,具备常用机构和零部件设计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职业能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系列课程.其中,“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是“机械设计基础”的先修课程,“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基础"的后续课程。 2)本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 《机械设计基础》是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承担了本专业的职业基础能力培养的任务,为今后学生从事本专业的设备操作、设备改造、一般性的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此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毕业后学生从事工作的能力。 2、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① 知识目标 (1)掌握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 ②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 (2)初步掌握对杆件进行强度、刚度计算的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4)为从事本专业的设备操作、设备改造、一般性的机械设计等方面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③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

Grief is no greater than heart death, and no more exhaustion than heart fatigu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 删)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方面的教案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一)教学内容 1、引言 2、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 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 4、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机器的组成、特征及相关基本概念 2、熟悉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3、了解内容:课程内容、地位、作用和任务 第二章平面机构

(一)教学内容 1、平面机构的组成 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4、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 5、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6、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__7、多杆机构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自由度、约束、运动副和机构;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和几个基本概念(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极位夹角θ、压力角与传动角、死点) 2、熟悉内容: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 3、了解内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解析法和实验法

第三章凸轮机构 (一)教学内容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常用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3、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__4、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 5、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选择;按给定从动件规律设计凸轮轮廓(图解法);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2、熟悉内容: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3、了解内容:按给定从动件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解析法) 第四章间歇运动机构 (一)教学内容 1、棘轮机构 2、槽轮机构 __3、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机构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关于机械设计课程的说明 讲授任何一门课程,都得首先对它有个轮廓的了解,因而有必要先对机械设计课程作一简要说明。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主门干课程,属技术基础课。因而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完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先修课程,而且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去设计合用的零(部)件及简单的机械,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具有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本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所以是一般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属于设计性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 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的机械的能力。 2. 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3. 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动训练。 5.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三、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特殊性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除了(包括自学)外,还应有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答疑辅导、设计作业及课程设计等。虽然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但它远非本课程的全部,因而企图通过单单学习书本知识就把这门课程学好,最后必将落得一知半解,缺乏实践能力和设计素养,不能达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这一点,务必提醒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注意,并随时加以警惕。如果学生在作习题、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时,不注意进行理论和技术分析,不认真查阅手册、图册和有关资料;做实验时不详细弄清实验目的、原理、仪表功能及测试方法;在现场教学中不细心观察零件的结构、材料、制法、工作情况、失效形式和有关机器的运转性能,就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机械设计者。所以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明确,书本知识固属重要,但在工程实际中,很少是靠单独运用书本知识就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而是还需掌握一定的经验资料和具备较强的工程判断能力。因为实际的机械设计问题几乎都不会只有一个答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市场信息等,都将使答案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善于全面分析、综合协调、灵活处理,并富有想象力、洞察力、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从而对各式各样的设计问题作出机敏的工程判断。而这些能力是要靠一系列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来综合培养的。本课程应该负担培养的部分,则是通过前述全部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决不是单单课堂教学就能奏效。 四、本课程的特点 1.论述机械零(部)件设计时的一般顺序及目的 《机械设计》中,除第一篇“总论”是综合论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任务及一般机械设计的共性问题外,以后四篇都是分章论述常用的通用机械零(部)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