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综述_玉树伟

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综述_玉树伟

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综述_玉树伟
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综述_玉树伟

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综述

玉树伟1黄科鸣1,2张雪旺3

(1.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2.广西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22;

3.广西化工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新区开发建设势在必行,这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欧美国家经历过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它们探索、开创和实施各种新城的开发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在新区建设上也探索了很多新的路子。本文试就国内外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的研究现状作出综述。

【关键词】城镇化;开发模式;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2)11-0198-04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new urban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imperativ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w district of the city,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izatio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experienced this important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y are exploring, creating and implementing various Metro development model, has a good reference. Aroun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istrict also explore the many new ways.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 model Research Summar.

Keywords: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mode;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迈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步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比例逐年稳步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的扩张,城市的老城区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导致原有城区的发展出现了瓶颈,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对这种局面,城市的新区开发建设势在必行,这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区的建设将极大的进一步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缓解老城区的人口和发展压力,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早在在20世纪初,欧美国家随经济的增长也经历过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它们探索、开创和实施各种新城的开发模式,纵使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也起到积极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努力尝试新的路子,这些都给予我们宝贵的经验。本文试就国内外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的研究现状作综述。

1 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政府积极地开展战后重建工作,由此这些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和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出现井喷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市区人口和产业高度的集聚,导致了市区的用地不断向郊区蔓延,形成了单个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老城区的人口密度非常大。例如,在二十世纪50年代,法国巴黎老市区的人口密度就达到了2.6万人/每平方公里[1]。

西方国家城市出现的单中心高度集聚的城市结构形态给城市的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和城市效率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城市问题。例如,城市环境的恶化,人均公共绿化用地不足,热岛效应突出;城市的住房短缺,导致房价的过快增加而超过居民实际的购买力;市区的交通压力大拥堵现象频发,居民出行非常不方便[2]。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但可以造成严重的两级分化,增大城市管理难度,降低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还有可能使城市向郊区的无序蔓延,导致新开发的区域设施不完善,开发效率偏低等城市问题[3]。为此,为了稳定经济持续的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各国都纷

总第14卷159期 大 众 科 技 VoL.14 No.11 2012年11月 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November 2012

【收稿日期】2012-10-15

【作者简介】玉树伟(1989-),男,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黄科鸣(又名黄科宏1966-),男,广西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从事城市建设投融资管理与建设组织工作。

- 198 -

纷进行大量基础性研究。例如,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全面接受了由里思勋爵所领导的委员会就新城开发具体开发事项作出详细报告,正式颁布《新城法》。根据法案,成立于1943年的英国城乡规划部在1946年至1950年间确定了14座新城建设。帕特里克·盖迪斯[4](1915)在《Cities in Evolution》中全面论述了城市开发和规划思想,包括城市建设的精神和经济意义、城市与技术背景和城市的发展等,对西方新城开发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逐步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原有的市区带来许多无法避免城市问题,大部分城市根据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自身的区域特征来进行新区的开发。王剑锋(2004)在《我国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研究》中认为,新区的开发可以借鉴如上海的浦东新区、无锡新区等,以高标准来建设新区,在项目建设上积极利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并引入相关产业。使新区的建成增强了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获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岳平[6](2012)在《基于宁海三门湾新区实证分析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中从管理体制、土地运营及招商融资模式等方面研究,提出具有层次性的新区开发模式,给三门湾新区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为国内新区开发提高宝贵借鉴。[7]吴晓迪、叶如海和朱伟(2010)在《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的选择——以仪征市城区东部区域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中认为,由于城市的急速扩大,许多地方政府提出了城市跨越式发展战略,希望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新区重点开发,如青岛的两翼推进和行政带动结合的新区开发模式就带来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失败案例。结合国内外众多案例,并提出城市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可持续的新区开发模式的观点[8]。

由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看出,随着新区开发的力度不断增大,选择合适自身城市特征的新区开发模式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新区开发模式进行其研究是有必要的。

2 国内外新区开发主要模式

2.1 TOD模式

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汽车普遍成为了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使得原来的城市道路网络不堪重负,而且不协调科学的城市布局伴随着城市的膨胀,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与此同时,英国的新城运动和阿伯克隆比的适度分散理论,与美国Sager&Inners的联络性规划理论[10]都没能提供一个很好解决方案[9]。

TOD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的,TOD就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ransit-oriend developmen)。”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的,目的是解决二战后的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与伴随而来诸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采取一种以公共交通为枢纽、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市开发与建设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促进公共领域内的生活,而不是为中产阶级家庭的私人生活提供便利,它更注重为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11]。

TOD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目前已经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涌现出一批TOD开发成功的案例。这对我国的新区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张洪伟[12](2008)在《TOD与新城开发模式》中认为,在提出类似开发模式后许多年,许多城市并没能如愿以偿的成功。它必须存在于市场的需求,对现实行为的期望和生活方式等习惯的约束之下,才能在新时期发挥它独特的作用。他并提出关于TOD开发模式几点建议:第一,争取国家和地方对新区的政策支持,公共投资是成功的关键;第二,注重TOD项目的功能性结果而不是单纯局限于其外在特征;第三,我们必须注重TOD开发的连续性;第四,研究TOD模式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马和、马利波和张远景[13](2009)在《TOD模式理论研究》中认为,该模式强调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和有效开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根据经济发展的原则形成商务和住宅区等,实现新区的综合功能得以配套和完善并正常运转,达到开发的预定目标[14]。

2.2 房地产—住区带动模式

吴晓迪、叶如海和朱伟(2010)在《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的选择——以仪征市城区东部区域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中总结出,住区带动模式具有政府投入资金少,项目易启动,土地在短期内实现收益的优势。组团式住区布局可以产生规模性聚集效应,注重与主城区的功能协作关系,成为一个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8]。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人口众多,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为了应对迅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增长对香港本岛和九龙带来的压力,港府在20世纪70年代决定建设新区,在科学的新区开发思想的引导下,香港新区迅速发展,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香港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也给我们提供很好经验。王纪武[15](2002)在《香港新城镇建设的启示》中分析了香港新城开发建设实践,总结出了几点成功可以借鉴的经验。香港的新区开发主要是指在中心区附近合适的区域里修建居住点和相关产业及设施,主要是承担新增人口和旧城区的居民人口分流,从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减轻老城区的经济、环境等城市压力。香港的新城开发与发展突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它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一要为居民提供一个设施完备,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的良好的环境,并积极引入相关的产业提供就业岗位;二是要均衡发展,在吸引私人投资商发展高档住宅,吸引高消费群体同时,港府出资修建一定数量的公租房提供给低收入人群,避免两极分化严重;最后,还特别强调每个新区的功能定位,避免重复投资浪费,从而使每个新区都能以科学合理的协作关系,服务香港国际大都市整体的经济需要[16]。

2.3 广州:体育产业+关联产业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广州政府就有意图把城市向东扩张,并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支撑来实现这个构想。随着广州火

- 199 -

车站等一批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城市不断的向东扩张,而广州蓬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商务产业内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天河区位于广州东进轴与南拓轴的交汇点,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制造业和广州地区庞大的消费人口都可以给它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大都市的经济的重要,天河新区的建设也把这个行业作为发展的着力点。陈华[17](2006)在《新城开发模式比较与济南的选择》中总结了广州天河新区开发模式实际经验,他认为天河新区发挥了它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地区为核心区域,在石牌和棠下相继建立了高科技产业园,使高新产业逐步成为天河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此同时,天河新区的天河体育馆中心区迅速的聚集了大量的商务产业,政府还完善了商务区的的产业功能结构,逐步提高服务产业的层次,使新区富有强大的发展力[18]。在广州天河区政府下发的(2008)《印发广州市天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也提到新区的开发模式成功经验,通过政策的扶持和良好的条件,使服务业的总部向它们集聚,并以信息技术提升服务业的水平;逐步形成发达的交通立体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使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顺畅;推动现代产业的集聚发展,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最终发挥出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以天河体育为中心,城市东扩的战略主张,让天河新区能够快速的,持续的,健康的发展起来,成为区域性的金融和商务中心[19]。

2.4 浦东新区:开发公司+土地运作

1990年4月8日,中央正式对外宣布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从此上海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并独创了一套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以功能开发为主导,以功能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多次讨论浦东开发作为国家战略的深刻内涵和邓小平同志主要的指示精神,确定浦东建成既有发达的现代金融服务商贸产业,也有先进的制造业的综合经济中心的总体思路。根据“东西一体,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路,浦东规划了四个功能不同国家级的开发区——陆家嘴、外高桥、金桥和张江[20]。

肖金成(2007)在《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的比较分析》中分析上海浦东开发模式成功的经验。他认为确定以开发公司为主体的开发模式是浦东新区开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过去,政府往往作为新区开发的主体,但是上海浦东新区采取这种模式将会面临将来土地无偿使用的局面长期内都无法得到扭转,开发的资金短缺难以解决,大规模的开发项目无法同时启动。因此,上海进行制度上的大胆创新,确定开发公司为开发的主体。政府设定国有开发公司,只给一定的实物作为资本启动金,然后进行市场的筹资融资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按照政府的规划统一规划和要求进行开发。公司是具体组织和实施开发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并负责新区内的市政工程建设和大型公共设施的修建[21]。

陈华(2006)在《新城开发模式比较与济南的选择》中详细的总结了上海浦东开发中土地运作模式。他分析了上海政府和开发公司形成了两级开发管理形式,而且和土地开发两级循环模式。土地开发的一级模式是新区政府进行融投资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土地价差和进行土地一级市场的出让,来回收初始地价和增值税用于建设的还贷。土地开发的二级模式是产业开发公司利用“土地空转”方式从一级市场获取土地,进行融资借贷来开发土地,然后通过土地在二级市场上的流转、回收转让金上缴初始地价以及增值税并支付还贷款。两级开发的模式承担了上海浦东新区大约90%的土地开发,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为新区大规模开发启动奠定良好基础[18]。

海德尔(2006)在《亚丁—上海新区开发比较研究》中认为,土地使用费是新区建设资金的可靠来源,新区可以采用以地生财,弥补开发建设中的资金不足。如以浦东为例,在1993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平均土地出让金为180美元/平方米,张江高科技园区为356美元/平方米,极端的最高地价甚至达到了900美元/平方米。在土地获得开发同时,上海浦东利用上海在中国极具重要的经济地位优势,依托国家大量配套优厚政策条件,建设各种功能区,吸引了大量的行业总部加盟和高端产业聚集,加快了向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高端制造中心转变[22]。

2.5 深圳福田:CBD模式

CBD这个缩写词其特定含义为商务中心区或中央商务区,其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城市空间时提出的。在发达国家,城市中心的制造业开始往外迁,而商务办公的活动不断向市区聚集,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现代商务中心[23]CBD一般集中了大量的商贸、金融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是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地区。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芳斯是相当成熟典型的商务中心,都给中国的CBD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24]。

王金军和陈华(2006)在《国内外新城开发模式及机制比较研究》中总结了深圳的CBD模式。深圳市在1991年决定把城市的建设发展重心向福田中心区转移,并制定了福田中心规划,确定90年代列福田为发展的重心,并将其规划为深圳未来的城市中心。规划中福田中心的核心功能以金融、商贸和经营管理为主,并兴建了一批高规格的办公写字楼、酒店和宾馆等。形成游览、购物和娱乐等功能的城市中心商务区。依托国家赋予深圳的大量优惠政策和毗邻港澳良好的区位优势,把福田中心打造成一个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这些优势高端产业的拉动力,具有极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了深圳福田新区的整体全面发展[25]。

谢建民在(1994)《深圳福田中心区的规划建设》中也提到该区CBD的发展重点是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国内知名公司的总部、金融、商贸等高端的行业,推动金融中心、购物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拥有成熟参与国际运作的物质手段,具备金融、旅游、商务和科技文化综合功能,最终成为深圳的商务中心。当然,这种模式可适用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区位优势强、经济发达的地区[26]。

2.6 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

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的新区建设密不可分,国外

- 200 -

的新区建设实践显示,公共服务设施导向开发(SOD,service oriented development)是政府常用的新区开发模式。通过建设与完善大型公共设施,为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王青[27](2008)在《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探索》中认为,政府主导的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一直是新区开发的重要载体,应该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引导新区的功能和建设布局有序的进行。从而让促进新区的职能完善,和新区的品质全面提升。这将带动新区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他并以青岛新区的开发模式为例进行论证,1992年青岛将行政中心东移,带动了东部新区的建设高潮。由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市民的文化活动相关性,行政中心的建设带动了新区相关商务办公产业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多元化综合发展,各项功能的迅速完善和配套,从而使新区成为新的行政、经贸和文化中心[28]。

胡宝哲(2001)在《东京的商业中心》结合日本东京都地区的建设的经验,来论证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新城开发模式。日本政府通过建设新干线、铁路枢纽站与地铁等一大批大型的公共设施,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这些设施带来了巨大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量,对周边的发展起到催化的作用,以这些设施为中心,逐步形成街区型的规模用地布局,向经济、政治、文化和商务综合性的区域发展[29]。

牛长春、李沛和李文彬(2007)在《济南市大型公共设施规划与实施初探》提出,根据数据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2000美元时,政府可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到公共设施建设中。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在城市新区大规模开发的阶段下,利用以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能健康的促进新区健康的发展[30]。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新区开发有着许多国外与国内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可以借鉴,每一个城市在考虑新区的建设中会面临着许多问题,而新区能否建设成功关键是要全面认识城市自身的特征和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条件,以经济效率为核心,根据经济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挖掘城市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在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基础上选择合适自己城市的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Leonardo Benevolo.The History of the Tity[M]. MIT press,

1980(中文版:薛钟灵,余靖芝等译).世界城市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Peter Hall.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Third Edition.

Routledge,1992.

[3] 梁宏志.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

学,2010.

[4] Leonardo Benevolo.Le Origini Dell unbanistica Moderna,1963.

[5] Patrick Geddes. Cities in Evolution,1915. [6] 王剑锋.我国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东

南大学,2004.

[7] 岳平.基于宁海三门湾新区实证分析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

研究[J].城市规划,2012.

[8] 吴晓迪,叶如海,朱伟.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的选择——以仪

征市城区东部区域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2010.

[9] B Michael. American Planning in the 1990: volution,Debate

and Challenge. Urban Studies,1996.

[10]J M Levy. 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 Prentice Hall Inc,

2002.

[11]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J],城市规划汇刊,

2000,(02):12-13.

[12]陆化普.TOD模式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方法初探[J].世界

城市交通,2005,(10):56-58.

[13]张洪伟.TOD与新城开发模式[J].基建管理优化,

2008,12(07):25-28.

[14]马和,马利波,张远景.TOD模式理论研究[J].山西建筑,

2009,(6):97-99.

[15]艾伯亭.香港新城规划建设对天津的启示[J].城市探讨与研

究,2009,(7):19-21.

[16]王纪武.香港新城镇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2 (9):43-46.

[17]黄贤金.城市理性发展与经营机制创新[M].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4

[18]陈华.新城开发模式比较与济南的选择[J].城镇建

设,2006,(5):76-78.

[19]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印发广州市天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

划的通知[Z].2008.

[20]浦东新区.浦东探索创造新区开发模式[N].文汇报,2008.

[21]肖金成.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的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投

资,2007,16(05):15-17.

[22]海德尔.亚丁—上海新区开发比较研究[D].上海:同济大

学,2006.

[23]E.W.Burgess The Growth of the City:An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ch Project,1925.

[24]蒋三庚.中央商务区与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25]王金军,陈华.国内外新城开发模式及机制比较研究[J].山

东社会科学,2006,20(01):12-14.

[26]谢建民.深圳福田中心区的规划建设[J].城市规

划,1994,(1):57-59.

[27]李南菲,罗问.以社会公共设施为导向促进新城发展—基

于上海市松江新城建设的调查[J].城市观察, 2010,(4):45-46.

[28]王青.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探索[J].

现代城市研究,2008,12(2):12-14.

[29]胡宝哲.东京的商业中心[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1.

[30]牛长春,李沛,李文彬.济南市大型公共设施规划与实施初

探.城市规划,2007,(4):78-89.

(责任编辑 柳 春)

- 201 -

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和对策研究

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中的一些旧城区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在结构上 都已经不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了促进城市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渐提出了城 市的更新项目,对城市中的旧城区进行拆迁和整改等措施,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 城市的整体建设进行有效的促进,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一致性。本文对当前我国 城市更新项目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现状;对策 近些年以来,欧美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非常多,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对于城市 更新,其指的是将城市中一些已经不在适用的设施等进行改造,从而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性。这种改造对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也已经开展了对应的发展政策,但由于 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发展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当前我国城市 更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改进意见。 1 城市更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1.1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对于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来说,还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导致很 多的城市在进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无法可依,这对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发展来说造成了较大 的阻碍。各地政府机构为了能够保证城市更新项目的正常运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存 在的问题,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更新项目运行机制,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以及 制度的制定能力等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很多的城市更新项目管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对我国的城市更新发展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限制。 1.2 重眼前,轻长远 对于城市的更新发展,其主要是为了帮助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保证城 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但对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来说,其在进行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年,目 光过于短浅,导致其在制定更新政策时仅仅关注其对当地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而 一些开发商尽管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利益关系对其往往是听之任之。此外, 还有一些开发商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往往会对更新项目中的内容进行随意的修改,导 致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从长远角度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危害。这 些都是只重视短时间内的经济效益,对城市的长远发展不关注的现象,这对我国的城市发展 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限制。 1.3 轻视公众参与对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 对于城市更新来说,其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未来很长时间的发展,而城市的公民则是在 城市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关键性因素,但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更新项目的制定时,往往会对公 民的参与不重视,导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受到影响,政府部门不了解公民的需求,在更 新改造完成之后,往往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这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是一种非常大的限制。 1.4 全面改造项目开展不顺利 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国迟迟没有推出细致 的城市更新准则,导致很多的城市在进行更新改造时缺乏对应的政策支持,而一些旧的改造 项目由于缺乏对应的解决措施,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而新的项目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然 后是进度缓慢,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没有对应的措施解决,导致其该拆和迁移受到了影响,很多的市民不愿意配合政府部门的行动,造成城市更新项目的进度较为缓慢,而在这一过程 中又会有新的违规建筑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最后则是由于城市更新改 造项目和当地的整体改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其容积率无法满足开发商和上级部门 的共同期望值,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是以上级部门为准,导致开发商缺乏对这些更新项目的开 发热情。 2 城市更新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其是困扰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 的更新改造进度,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解决,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 改革措施,帮助政府部门更好的进行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也有许多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Timmers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表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内容包含对不同商业参与主体(business actors) 及其作用、潜在利益和获利来源的描述。Mahadevan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商业伙伴及买方之间价值流(value stream) 、收入流(revenuestream) 和物流(logistic stream) 的特定组合。Applegate 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Amit 等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们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KMLab 顾问公司(2000)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描述,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配销的特定组合,还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人员与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Linder 等(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 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 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 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 引言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国内外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外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通过回顾与梳理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了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为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综述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分别就自己的理解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观点。介绍、研究并借鉴西方电子发展的国际模式,并结合我国相关研究成果,显得尤为急迫和关键。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商务模式的方式。国外有些学者认为,虽然电子商务模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较只是加入了“电子”的元素,其本质上与传统商务模式并无二致。因此,这些学者大多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商务模式的方式。如Rappa等人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就是是企业通过互联网赚钱的方式,并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九种:经纪人模式、广告模式、信息中介模式、销售商模式、制造商模式、联合营销模式、社区模式、订阅模式和使用量模式。 2、电子商务模式是价值驱动和价值创造的一种机制。国外有些学者从价值驱动和价值创造的角度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界定。如Timmers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通过电子市场反映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的运作机制,并提出了11种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市场、价值链整合商、价值链服务供应商、信息中介、信用服务。每种模式Timmers都对三个要素进行了描述,即:商务参与者的状态及其作用;企业在商务运作中获得的利益和收入来源;企业在商务模式中创造和体现的价值。Amit和Zott基于价值驱动力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电子交易处理的架构,该交易处理的组成包括特定的信息、服务、产品,以及从事交易的各方。 3、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实现其商务战略的方式。有些学者从电子商务模式的词源本身来界定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如Osterwalder等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电子商务战略的体现,是对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实现其商务战略在结构层面的概括,是电子商务系统流程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从四个方面描述电子商务模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代表了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价值所在,客户愿意为此付款;企业拥有的基础设施和合作伙伴网络,这些对于企业创造价值以及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非常关键;企业创造并努力维持的客户关系,企业必须取得客户满意并由此获取稳定的收入;企业的财务,即企业的成本和收入结构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纲要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纲要 邱国潮 段 进 摘要:从三个不同方面探究国外城市形态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进展,逐渐形成三个主题。“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概论”从空间维度上反映数十个国家、几百位城市形态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概况;“国外城市形态学流派与发展”从时间维度上呈现传统城市形态学三大学派以及当代诸多流派的思想和理论的演进过程;“国外城市形态学经典案例剖析”选择相互交织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许多节点上的一些经典案例来深入剖析。 关键词:国外城市形态学 学派 发展 ISUF 整合 经典案例 剖析 Compendium of Study on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Qiu Guochao Duan Jin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study on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over one hundred years could be explored in three different aspects,which in turn formed three themes gradually:Conspectus of Study on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Schools and Their Development of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and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ies of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The first reflected in spatial dimension the outlines of research outcomes of several hundreds of urban morphological scholars in several dozens of countries;the second presented in temporal dimension the evolution of both ideas and theories of three international and traditional main schools of urban morphology having gained acknowledgement and many other current schools;and the last selected a dozen of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ies to analyze thoroughly, which were some nodes of large numbers interweaved spatio-temporally. Key words: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school development ISUF integrate analyze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y 1 引言 1899年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Schlüter发表的著名论文《城镇平面布局(über den Grundriss der St?dte)》,标志着城市形态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我们从2005年春季就开始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国外城市形态学进展。收集和分析大量相关资料以及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认为可以从三个不同方面来探究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进展,并逐渐形成三个主题:“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概论”从空间维度上反映数十个国家、几百位城市形态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概况,涵盖主要国家、主要学科、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以及典型方法;“国外城市形态学流派与发展”从时间维度上呈现国际性的城市形态学三大传统学派——英国Conzen学派、意大利Muratori-Caniggia学派和法国Versailles学派——以及诸多当代城市形态学主要方面的思想和理论的演进过程;“国外城市形态学经典案例剖析”则选择相互交织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许多节点上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样,我们通过“城市形态学发展历史”(后者的共同背景)和上述三个主题就可以系统地梳理国外城市形态学理论、发展和应用。

商业模式发展现状综述

商业模式理论发展现状综述 1:商业模式理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出现非常多的研究成本,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所以说,很多的学者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向都对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的研究,得出的成果也都不同。从总体上看,商业模式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根本性质与目标进行的研究结论。现在商业模式理论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了很多内容,例如:资源获取、生产、营销、售后、研究开发、客户资源、成本及收入等等。所以,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他会涉及很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所以商业模式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都能够用创新性的思维,不会被局限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事实上人们对商业模式研究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对商业关系和经营管理理论有更进一步认知,让以后利用其理论更加的简便。 2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商业模式这个词语,第一次是出现在《经营研究》这一篇文章中的。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了被学者们所研究的热门话题。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商业模式称之为经营理论,而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将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国外的学者加里·哈默尔以及C.K. 普拉哈拉德两人,所提出的“战略意向”这一概念也比较符合商业模式的实际意义。他们通过对世界上的成功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指出,战略不应该是一种具体规划,因为成功的企业是不可能通过规划规划出来的,所以,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意象,它是企业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的一种意象。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多,20世纪 90年代后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方向就是寻找商业模式的通用 性概念,找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对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阶段。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的总结越来越完善,提出的观点就越来越符合一般规律。当商业模式的概念比较清晰之后,学者们就开始对商业模式的一般模型进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系统的观点出现。 3: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要远远晚于国外关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所以国内商业模式研究的成果、阶段,也是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理论研究阶段的。在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阶段中,我国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还主要是处于商业模式的跟踪研究阶段。王波和彭亚利2002年在《经济观察报》中提出的“何为商业模式”中,提出的理论都是应用性的研究理论,其最终成果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并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内后续商业模式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有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曾涛博士,以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翁君奕教授、程愚博士。他们各自都在自己所著的文献中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范文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姓名:代飞学号:专业:工程管理 一、《对当前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作者:武海清 文章在分析当前业主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内涵、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及监理服务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适应当前建设环境下的大型工程全过程监理模式。 1、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1)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和综合协调 (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划分和目标确定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目标控制 (4)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 (5)质量管理 (6)人力资源管理 (7)沟通信息 (8)采购管理 (9)项目风险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 (1)项目管理服务(PM) (2)项目管理承包

(3)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IPMT) 3、当前项目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 4、当前工程监理的主要服务范畴及内容 可以看出,监理服务的内涵已经从施工阶段的“三控两管一协调”逐步延伸到项目前期阶段监理、设计监理以及后期的保修阶段监理。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彭韶辉 文章结合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质概述,对目前流行的几种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项目管理模式的适应环境和条件,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项目管理组合模式的观点 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优点是,参与工程项目的三方即业主、设计机构、承包商在各自合同的约定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缺点是设计的可施工性差,监理工程师控制项目目标能力不强、工期长,不利于工程事故的责任划分,由于图纸问题产生争端等。 (2)设计采购建设模式,是将设计与施工委托给一家公司来完成,主要特点是业主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工服务工作全部托付给工程总承包商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3)项目管理承包模式,该模式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 (4)代理型模式,采用CM制进行项目管理,关键在于选择项目经理(5)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OT)是指项目确定招标→项目发起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 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开放的网络 环境下,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 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 地区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的基于 因特网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特征是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 子方式完成。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电子商务是当下中国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一种购物方式、营销方 式和生活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京东和阿 里巴巴的境外挂牌上市,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每个国人和各大公司关注 的焦点。 1999 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元年,从这一年电子商务步入实质性的 商业阶段至今发展壮大已有将近15 年。那么,当下中国电子商务发 展现状如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怎样等 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合理改进这种商 业模式,趋利避害,为社会谋福利,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含义,也可以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电子商务市场的规范及其长远发展产生积 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将参考各方意见,阐述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与媒体、网络、机构等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网络购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带动了中国移 动网购步入快速的上升通道。《2014 年 Q1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调研报告》表明: 2014 Q1 中国网购总体市场规模达 6478.5 亿,环比增长 11.7%,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网购用户规模方面,截止 2014Q1中国网 购用户数量已经超过 3.1 亿人。正如西安交大的李琪教授在《改革创新 全面发展中国电子商务》所描述的:”这确实就形成了一个新型的行业。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个行业,它的数量增长有这么快。” 中国电子 商务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重要增长点,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2、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加大,加速形成经济竞争 新态势 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 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 入融合的发展态势。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商务部和工信部专家王健在

电子商务前沿【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湖北工程学院 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考核答卷 考核课程: 电子商务前沿讲座 考核类型:考查 考核形式:开卷(文献综述) 学生所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班 级: 0153005441 试 卷 A 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始于2009年,是高校竞赛式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营销核心能力,每个学期各举办一期,到2016年下半年已进行16期,超过7000个大中专院校的20万师生参加过网络营销能力秀。能力秀——网络营销开始的地方。 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及模式创新文献综述 前言 研究背景: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到 2015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6.88 亿,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 50.3%。其中,手机用户规模达到了 6.20亿,并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且 2016 年,全国的网上购物、网络团购等类似业务再创新高。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 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56亿,在这种环境下,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企业的蓬勃发展,而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了电子商务的重创,生意惨淡,面对这样的局势,就要求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以求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平衡发展。 研究目的: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和其他网络资源,研究不同学者对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的概念理解、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后对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并为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提供参考价值。 看题 号 前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总分 得分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事业理性发展。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好坏影响着移动电子商务顺利进展。本文所研究的商业模式将给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全面的发展空间。 第二,本文借助移动网络技术,探索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将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细分,促使研究的理论方法更加全面。 第三,有利于进行学术交流。对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进行相关理论的探索,可以促进学者之间学术交流,同时也为今后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实践意义:第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使其更好地发展,给 用户提供服务带来便利,企业明确自身的责任,维护自身的利益。促进企业与企业间合作,达成利益共享。 第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对促进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活动的进展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及成败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对商业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传统企业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商业模式、特点及评价 (一)核心概念 1.商业模式概念 刘丽侠[1]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模式,能够为企业创造利益的模式,它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创造与实现价值。它也是由一系列生产、销售、运营等经济实体之间的商业活动,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创造企业的价值,以及建立良好的协作网络关系,节约大量的成本,创造属于自己本企业的模式。宋娜[2]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李沂濛[3]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大方向的布局,从一个产品被生产出来,到交付运营部门进行包装和宣传,包括管理部门在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直到产品走向市场,最终收回资金流,是一个具有详细规划和规定的运作流程,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盈利,而是如何保持持续盈利,即站在客户的角度在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为自己创造商誉等无形资本,让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他们都肯定了顾客价值,顾客要求,企业的所有活动、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以客户创造价值展开,商业模式是一种体系,它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生存和发展途径,它能够使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活力。 2.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概念 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是指在移动网络技术的研究背景下,进行商务活动的参与主体之间开展商业活动,并能使其企业创造价值,最终获得利润。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在智能终端上开展商业活动,需要移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支持,平台提供商搭建一个平台供内容服务商将服务呈现给用户,在整个流程进展中,双方互赢互利共同创造企业的价值。在整个商务过程中,商业模式贯穿每一个环节,是由企业的内部资源,盈利模式,外部协作模式,支付模式,商家信用等级等部分组成,借助移动网络技术和物联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作者:王琳等来源:城市化网添加日期:09年12月07日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变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成为转型期发展的焦点之一。而其中,正确测度城市化是客观评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为政府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拟重点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作相关探讨。 一、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 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一般是指人口比重指标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U=[PC/(PC+Pr)]*100% =(PC/N)*100% 式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 (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地区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可见,在该方法中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尤为重要,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现实的统计中,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如行政区划的变更等,可能会使城镇人口突变;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往往忽略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因此,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较难适应新的形式需求。 二、复合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针对城市日益多元的综合性发展,协同考虑人口、土地、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近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一系列复合指标的评价方法,以下主要从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1、北京市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于2005年创建,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国内有关城市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5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素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