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新

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2.通过对单质与化合物和对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常见的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知道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重点难点】

1.元素概念。

2.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学习内容一 元素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9~6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把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的前四位是:氧、硅、铝、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讨论交流】

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异同?

【温馨点拨】

元素和原子的对比 元素(元素的最小粒子)(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

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

(1)

(2)

【反馈练习】

1.地壳中各元素所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A.氧、硅、铝、铁

B.铝、铁、硅、氧

C.铁、铝、硅、氧

D.硅、氧、铁、铝

2.自然界中,一些元素的原子可自动放射具有固定组成的粒子而变为其他元素。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A.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含有质子

B.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质子

C.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电子

D.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中子

3.下列有关元素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B.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氯化氢是由氯元素和氢元素两个元素组成的

D.我们现在发现的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一样多

4.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

A.核电荷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学习内容二元素符号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个原子。

3.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讨论交流】

1.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可分成哪几类?

2.元素符号有何意义?

【温馨点拨】

1.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元素的分类:

元素?????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金属元素:“钅”字旁非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石”字旁液态非金属:“氵”字旁气态非金属:“气”字头

2.元素符号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微观上表示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意义。

【名师归纳】

元素符号通常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

【反馈练习】

1.写出下列常见元素的名称或符号。

氢H 氮N 钠Na 铝Al 硫S

C 碳 O 氧 Mg 镁 Si 硅 Cl 氯

2.说明以下符号表示的含义:

(1)O :氧元素、1个氧原子;

(2)Cl :氯元素、1个氯原子;

(3)2O :2个氧原子;

(4)2Mg :2个镁原子;

(5)Fe :铁元素、1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学习内容三 元素周期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元素周期表共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观察书本最后一页的元素周期表:金属用紫色表示;非金属用黄色表示,第一周期除外,每周期开头的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4.根据元素周期表能得到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元素符号,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名师归纳】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

【反馈练习】

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甲~戊代表五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原子序数:丙>乙

B.核内质子数:甲=戊

C.乙、丙同周期

D.甲、丁同族

2.右图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右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Na。

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3个钠原子3Na。钠元素属于金属(填“金属”或“非

金属”)元素。

3.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从表中查出硅(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2)6~11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Na(填元素符号);

(3)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4)科学家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6。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试管① 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②溶解少量物质 ③收集少量气体或作简易气体发生装置 玻璃棒 酒精灯 用于加热 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使用。 铁架台 集气瓶①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一些气体的反应容器 胶头滴管 滴瓶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量筒 用于量取液体体积

二、常用仪器的分类 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反应容器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水槽) 固体---广口瓶 存放仪器液体---细口瓶滴瓶 气体---集气瓶 仪器取用仪器:药匙镊子胶头滴管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 加热仪器:酒精灯 分离仪器:漏斗(洗气瓶干燥管) 质量---托盘天平 计量仪器:体积---量筒 温度---温度计 其他:石棉网试管刷试管架玻璃棒长颈漏斗 三、化学药品的取用 (一)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原则:不触、不闻、不尝。 即: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规定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立)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壁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刮五原)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刮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垂直悬空四不要”。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错误读数:“仰小俯大”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准确称量固体药品——托盘天平 1、构造(指针,分度盘,托盘,平衡螺母,标尺,游码,砝码) 2、准确度:0.1g 天平平衡时:m左盘=m砝码+m游码 3、使用方法:⑴平放;⑵调衡(游码归零在左边—指针摆动不均匀—平衡螺母来帮忙—指针处于零刻度);⑶称量(左物右码,用镊子夹取砝码,先取大砝码,再取小砝码,最后用游码调节); ⑷称量结束后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归零; ⑸注意事项:○1干燥粉末放在纸上称量○2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可用玻璃仪器(小烧杯,表面皿)称量。 4、错误操作○1.物码错位:m药=m砝码—m游码 ○2.未调节天平平衡便称量:指针偏左: 读数>实际质量指针偏右: 读数<实际质量 ③指针未指到中央便读数:指针偏左: 读数<实际质量指针偏右:读数>实际质量 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外壁;D、过一会儿导管 口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教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初中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讲义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讲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4.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突破 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可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讨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药品的性质、仪器的作用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最后教师进行正确的演示,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器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 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 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 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 课题3 元素(有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知识点一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元素是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的总称,碳元素是所有质子数为6的原子的总称。 1、正确理解元素概念 元素是对原子的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原子中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原子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同种元素的原子,它们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例题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两种元素的本质 ..区别是( A) A.质子数不同B.电子数不同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D.中子数不同 例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B.核外电子数相同的一类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C.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D.同一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 例题3、物质NH4NO3由几种元素组成(C) A.1 B.2 C.3 D.4 练习题1、A、B、C三种原子,质子数都是x个,但中子数都不相等,则A、B、C属于( A ) A、同一种元素 B、同一种原子 C、不同种元素 D、不同种原子 2、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C) A.3 B.5 C.4 D.6 二、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匀。地壳中含量占前九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谐音记为“养龟铝铁盖,哪家没青(菜)”或“养闺女帖盖头”;按质量计,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2、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碳、氢、氮。 3、空气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依次是氮、氧。 四、元素与物质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自然界中,物质的种类繁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并不多,目前人类已知的只有一百余种。例如,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硫是由硫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氩气是由氩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的。 理解辨析 1、经常说的补钙,这里的“钙”是物质还是原子?还是元素? 是元素 五、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六、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例题1、科学家发明的月球制氧机,是利用聚焦太阳光的高温使月球土壤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氧气。由此可推测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 A) A.氧元素B.氧分子C.水D.高锰酸钾 例题2、常用补钙剂中的“钙”指代的是(D) A.钙分子B.钙原子C.含钙物质D.钙元素 例题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D) A.铝B.硅C.铁D.氧 练习题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按质量计,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A.铝 B.硅 C.氧 D.铁 2、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D) A、单质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A )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案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重点)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了解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的取用知道实验室药品取用原则,学会药品取用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 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 重要场所,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正等待着我们用来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 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在取用时应注意什么?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化学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的取用方法。 归纳总结 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即“不触、不闻、不尝”。 (2)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知识拓展⑴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 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⑵药品取用原则总结为:“操作要求有规定,不触不尝不闻味;未说 用量取最少,液取一二固盖底;用剩药品会处理,放入指定三不能”。 探究点二化学药品的取用 提出问题 1. 取用固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 2. 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化学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的取用方法。 归纳总结 固所操作要点规范操作的原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片、水、金属钠、钾、酚酞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酒精灯、装在玻棒上的铂丝,Na2CO3、CuSO4、KCl、BaCl 2、CaCl2溶液蓝色钴玻璃。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第二课时:焰色反应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https://www.docsj.com/doc/fc12942715.html,)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碱金属元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做碱金属? [引言]本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碱金属元素。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讲解]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师]首先,我们来分析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差异。 [投影]

[学生分析总结] [板书]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解]根据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进行如下分析: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板书]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9]取Na、K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灼烧。 [演示实验2—10]Na、K分别与水反应。 [讲解]实验证明,Na、K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K比Na更容易燃烧,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K的金属性要比Na强。 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果说K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碱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引起的,那么K比Na性质活泼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 元素符号(重点)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常见的 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 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 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 (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2.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反思 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的浅显易懂。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教案

第3课时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知道了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门捷列夫当时怎样认为的 [生]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 [师]不但门捷列夫是这样认为的,在他之前的纽兰兹、迈耶尔、德贝莱纳等在探索元素周期律时也是以此为标准的。与他们不同的是:门捷列夫并没有机械地完全相信当时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从而,使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也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生]元素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师]这里的“一种碳原子”指的是哪种碳原子呢 [生]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 [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真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吗要想知道究竟,我们还须了解以下两个概念。 [板书]四、核素、同位素 [师]我们以前学过元素,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知道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那么,它们的中子数是否相同呢 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组成氢元素的氢原子,就有以下三种: [投影展示]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原子符号质了数中子数氢原子名称和简 称 ①1 H氕(H) 1 ②2 H氘(D) 1 ③3 H氚(T) 1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 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doc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课时 )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准备 1、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2、试管、试管架、药匙、量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 三、课堂程序 1、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一查:检查灯芯是否平齐,是否烧焦。 二看:看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为什么?); 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4(为什么?) 三禁止: 2、做(实验1-4) 酒精灯火焰分、、三层,

焰温度最高。加热应该用焰。 3、探究活动三。 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姓名合作者 班级日期天气 探究活动名称 探究活动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文字表示反应式 ⑴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水。 ⑵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厘米处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⑶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⑷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⑸ 讨论 a、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b、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 c、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d、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⑹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问题和建议 反思与体会 自我评价 组内(他人)评价 6 做(实验1-5)。实验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5、学习仪器的洗涤并练习。 a、玻璃仪器的洗涤 倒尽废液----用自来水振荡洗---试管刷刷洗----放指定位置 b、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2017-05-05 (第二课时 )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2 元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回答] 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 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水 氧气 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 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 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 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九年级化学课题3元素

元素 【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 1.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氕、氘、氚三种原子质子数都是1,中子数分别是0、1、2,这三种原子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再如: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和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7的碳原子,由于两种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都是碳元素。 2.元素的种类:共有100余种。按质量计,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是氧、硅、铝、铁(如下图所示)。 3.元素的分类: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大类。碳、氢、氧等为非金属元素,铁、铜、铝为金属元素。 【要点进阶】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因此,根据“偏旁”可以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3.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 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是由氢元 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构成的 4.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下图所示):

(1)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来描述,其中只涉及类别,而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或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当讨论物质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的分子是由多少原子构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描述为“分子由原子构成”。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4)“水”、“铁”、“元素”、“组成”等都是宏观概念;“分子”、“原子”、“构成”等都是微观概念。在描述时,注意宏观概念对应宏观概念,微观概念对应微观概念。 要点二、元素符号 1.书写方法: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例如:Cu表示铜元素,O表示氧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 某些元素符号还能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Fe”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这种物质。 3.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元素 符号 相对原 子质量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相对原 子质量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相对原 子质量 氢H 1 铝Al 27 铁Fe 56 氦He 4 硅Si 28 铜Cu 63.5 碳 C 12 磷P 31 锌Zn 65 氮N 14 硫S 32 银Ag 108 氧O 16 氯Cl 35.5 钡Ba 137 氟 F 19 氩Ar 40 铂Pt 195 氖Ne 20 钾K 39 金Au 197 钠Na 23 钙Ca 40 汞Hg 201 镁Mg 24 锰Mn 55 碘I 127 【要点进阶】 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数字,就只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只有微观意义),不能表示该元素(没有宏观意义)。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