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本质

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本质

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本质
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本质

回归教育的本质

初一年级王志伟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林格老师的教育理论专著《教育是没有用的》。书中的观点可谓独辟蹊径、精辟独到,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细致的、到位的评析。读完之后,对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林格老师认为:应变教育的“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以前,很多人把造成这种状况的的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林格老师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孩子就好比牛,当代教育的最大困境其实是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如果长期执著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而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林格老师在书中提出“高度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协助拓展孩子的主动发展可能,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一位教育者,如果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而发生实现那些实现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如果只强调“灌输”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他们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书中林格老师认为: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因为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也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入手,分层次设置问题,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工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与指引:从感觉上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孩子学习的持久快感,学习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不付出努力和汗水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林格老师认为,如果老师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识传授都是徙劳无功的。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天才,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

在书中,林格老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阐释。他说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同时,教师应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

如果说的话太多,但没有实际内容,取得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在工作中,我们要深入研究,要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视。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可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在教学工作中,教育者情绪化是很常见的事,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在浮躁的社会中做优秀的教育者,更需要一份心境上的平静。以平静之心面对孩子,坚守教育的纯真,将一切教育的期待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以气养气。因为,在平静的背后,孩子的成长空间才能得以充分拓展。

林格老师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和家长根本不敢“放”,也就是即使知道了“依靠孩子”的重要性,但由于被惯性思维的力量所控制,“放”而不下,结果导致虚伪的“依靠”。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这应当是现代教育变革的总纲领。现代教育中,必须承认这个重要性,并以此为孩子自主发展的线索,才能从教育的困局中解脱出来。

卢梭曾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句话不敢说是真理,但它发人深省。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孩子们常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为了教育者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做”当真不如“什么也不去做”!而在中国,多少教育者千方百计地尝使孩子成才,多少家长殚精竭虑,不辞劳苦,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爱好,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管教、指导孩子,但往往不但没有效果,甚至还不乏悲剧性的例证。但放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收获的比你期望的要多得多。而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放下自我”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要能做到真正的“无我”,把自我缩小到比尘埃还小,镶在孩子的眼睛里,而且孩子也不会感到不舒服。

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本书中林格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而“人”与“才”是两个概念,培养“人”和培养“才”的关系可以比喻成杯子和水。“水”是各种知识、才华和技术,而杯子是盛水的,杯子的大小,决定它最终能容纳多少水。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教育的核心是真爱,重要的是善良,善良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特别是对于所谓的“差生”,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彰显他们的善良之美。那么他们就会从此建立“做好人”的信念,“自主化”就自然而然了。包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教育中,包容与谅解是一朵芳香的“玫瑰”,教育者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给孩子。同时,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离不开自信作基础。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培养自信的根本在于其自信的来源,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些他之前不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或者完成了一个向

往已久的目标,那么自信的疏导和建立就会水到渠成。但如果一味干巴巴地对孩子强调自信,只能让孩子感觉紧张,或者盲目相信自己,不顾真实状况。对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孩子如果不够自信,面对某一件事时,就会先自乱阵脚,而自信却能让人从容自如,让内心生出必胜的信念。

林格老师认为:在学习生活中要让自信成为习惯,形成了自信的信念之后,更需要学会在挫折中锤炼、巩固自己的自信心,否则自信将被扼杀。任何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有很多困境和阻挠,能不能克服这些成功路上的阻碍,就要看有没有自信,来引发内心顽强的毅力。如果真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自然就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学习生活中,教育者角色要实现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们教育者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情操与美德。而我们要做“火柴”,“火柴”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并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当一个人充满乐趣地学习时,不论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同时,孩子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境界,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教育,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的一条捷径。教育者对自己过错的反思态度会极大地影响被教育者。而作为一线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海纳百川。教师从事教育事业,首先要考虑如何掌握优秀的教学法,使孩子会学、爱学,学有所成。同时教育者关键要“沉得住气”,这是目前老师和家长特别欠缺的一种核心能力。在这个转型的时代,人心浮躁,人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和耐心。如果你一个人能沉得住气,自然就会在浮躁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只有沉得住气,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就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当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在如何提高成绩方面,要有个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统。形成一系列的阶梯,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使其形成不同方式的学习风格,这样才能使孩子创造出自己的特色的个性化学习。

在本书中,林格老师认为回归教育的根本,引发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自觉,是教育的基本保障。但是,如果只为了“引发”而“引发”,为了“唤醒”而“唤醒”,必然又让所有教育者开始崇拜具体的、貌似高超的教育技术,这显然偏离本书的初衷。只有根据个性养成不同的习惯和素质,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成绩优良、个性卓越的优秀学生。以上是我的读书笔记,不足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让教育回归本质,呼唤全人的生命教育

让教育回归本质,呼唤全人的生命教育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 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 主义等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了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 等现象。 而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 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了青少年渴 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 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此种种,都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 密切关联。 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表 现不佳,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成长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 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品质低下;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 面对青少年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单以传统的“德育”和“素质教育”等已经不够,我们应该 呼吁让教育回归本质——从“教书”回归“育人”的本质。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来加以解决,在家庭教育中贯穿更为契合本质的理念来加以运用,而全社会也需要 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这时候,一种新的教育门类——生命教育开始得到普遍的关注,我们 应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其他各 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将生命教育运用到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中,以此来增强学 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们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与内涵 从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始的生命教育,在21世纪之后已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生命教育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 一书,首先提倡“生命的教育”的重要性。1968年,美国知名作家、演说家、作曲家、摄影家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北部内华达山脚下的丘陵地带正式创建了“阿南达村”学校,这是一个从 幼儿园到中学的学校集团。而“阿南达”是梵语,意指“喜悦”,说明生命教育是一种在学习中 可以释放自我压力、寻找生命中成长快乐的教育。约10年之后的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 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 LEC),这应该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 概念(life education)的机构,该中心主要从事的工作是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从1997年开始,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首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其产生的背景是:一些质优女生(品学兼优)的自杀;后来发生于1999年 台湾9·21大地震中大量生命的丧失;许多青少年对生命不尊重、不珍惜的现实。“……有鉴于 当时台湾物质生活的追求欲望,已凌驾了心灵方面的追求,社会快速朝向多元化发展,导致 人们缺乏一套能够肯定自己、稳固人际关系、增进守法精神的伦理观;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社 会问题,已经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发展,举凡飙车、自杀、校园伤害事件在当时也时有所闻。”(徐敏雄:《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MANNHEIM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国立编译馆主编,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47页。)现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 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都普遍地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生命教育。从2004年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看过很多书,但是当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感动。让我感触到爱就在我们身边。 小说里的《侠义的行为》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就是残疾的科洛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家里也非常穷。就靠他妈妈卖野菜过日子。在班里四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戏弄他,有时候用栗子壳扔他,有时候学他残疾的样子,科洛西都不会生气。但有一次科洛西,终于生气了,突然将摆放在课桌上的墨水瓶扔了过去。那同学敏捷地避开了,墨水瓶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得知原因后,老师斥责了四个调皮的学生。最后,经过老师的教育,那四个同学主动向科洛西道歉。 这一篇小说让我懂得了,别人有了困难,或者身体有了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歧视别人,而应该多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见义勇为的卡隆》深有感触。文中有一个红色头发一只胳膊残废的一位小男孩儿——克洛西和一位勇敢少年——卡隆。 一天班里的四个同学在捉弄克洛西,用尺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壳,还骂他是“残废和怪物”。受尽欺负的克洛西爆发了,他随手抓了一个墨水瓶向他们砸去,没想到他们轻易躲开了,墨水瓶却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身上,就在老师责问时,班里每一个人站起来,但卡隆却站起来承担克罗西的责任,他的行为让我深有感动,世界上有多少向他这样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危急时刻逃避责任,把自己犯的错误推给别人,哪儿会有人替别人承担错误的人呢?我被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他的这种品质,那世界将会有多好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当时在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想到那么精彩,没看完,期限到了,我就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不过这本书的确好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主人公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里面还有富有正义感的卡隆,爱收集邮票的卡洛佩…… 当时我从第一页开始看,其实没什么精彩的,不过最令我有感的是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比如,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不远万里只为见母亲,最后还把母亲给治好了,从此,一家人很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孝心。 同时我也感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伟大,打从那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呢。 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那你就要如饥似渴的读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父亲对恩里科讲述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聋哑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学习,也很盼望有一所学校给予他们知识。 全世界,从英国到印度,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就像恩里科父亲说的,我们是一名士兵,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连队,学校就是我们的战场。把学习比作战斗,与全世界战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不管是军人还是其他人,都应该接受知识的洗礼,知识能改变人生。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书中差不多,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一个同桌,一个班级,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停止学习,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会超越我们。学习很重要,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

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总结10篇

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总结10篇On the education of love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总结10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教育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总结 2、篇章2: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总结 3、篇章3: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总结 4、篇章4: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总结 5、篇章5: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总结 6、篇章6:有关爱的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7、篇章7:有关爱的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8、篇章8:有关爱的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9、篇章9:有关爱的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10、篇章10:有关爱的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爱是一颗五彩糖,吃了暖人心;爱是一盏灯,让我们走向道路;爱使人间充满温暖;爱是无私的,爱使我们得到呵护。那么小泰今天就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篇章1: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总结 《爱的教育》用了日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男孩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社会的所见所闻、他父母的信和老师讲的感人的每月故事。 在《爱的教育》书中,特别是“精神讲话”《万里寻母》,让我不禁对里面的主人公马珥珂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1岁时为了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儿,自己一个人到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富有的人家,当女佣,后来因为主人连续搬家而断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珥珂,不顾路程的危险,向父亲提出了一个人去南美洲寻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然没有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珥珂去南美洲。马珥珂在去南美洲找母亲的路上遇到了许多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慈祥的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西陵区得胜街小学校外教育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点滴做法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反思总理的讲话,当今时代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近年来,西陵区得胜街小学秉承已有的开放教育特色,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有效性研究,力求通过校外教育小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校外教育成为学生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最有效途径,并最终成为一门立足社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的一门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实现校内教育、校外教育融合,实现大教育观。一、以小课题研究为翼,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新教育应采用新的理论和方式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得小的校外教育小课题研究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主动探究来解决问题的新的学理、新的方法,它打破了学生“坐而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目的也就是通过学生的“行动”即主动探究实践来改造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紧紧围绕开放教育“六学会”目标——“会学习、会生活、会健体、会合作、会引领、会创新”,以探究学习为主题来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方向,确定小课题探究内容。孩子们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自由组合成探究小队,进行分工,并选择相关辅导教师,形成了与正式的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学生们在校外教育小课题研究活动中体验到了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多方面的社会技能、兴趣爱好乃至特长。活动流程图如下: 第一阶段:确定小课题探究内容。第一步自主确定探究主题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方向,确定主题。第二步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并确定组长和辅导教师。选择同一主题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探究小组,下面可设5——7人成为一个探究小队,进行分工,并选择相关辅导教师。 第三步制订探究计划每组的同学根据所选的主题讨论出探究活动的目标、开展活动的具体步骤,制订探究计划。第二阶段: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第四步进行调查访问根据活动目标,收集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外出调查活动。第五步整理和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对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填写到《探究小本》上。第三阶段:探究活动展示汇报第六步在班级中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各组同学精心制作演示文稿,向全班同学展示探究过程,分享实践活动成果。第四阶段:探究活动小结。第七步参加校级“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大讲坛”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优秀探究小队代表,从个人的角度或集体的角度谈出自己的参加探究活动的感受。各队员整理探究实践活动日记。辅导教师撰写探究实践活动报告,所有资料进行汇总归档。二、以“做中学”为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得小的教师鼓励、指导、带领学生去大自然、社区、农村、博物馆……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大自然、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做”为中心亲自进行实践探究,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收获,在行动中成长。主要采取三个步骤:①做前问。着重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方法有两种:一是学生质疑生惑,二是教师设疑激趣。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明确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解决的问题和任务;②做中学。在探究过程的中间环节,着重学生的体验感悟,自主学习。安排实践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亲身参与,全体参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强调生生合作,围绕主题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③做后思。在完成探究任务的基础上,重视总结交流,互相倾听,知道解决前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 读后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因为参加了我校一次教师研讨读书会,讨论的中心话题同样围绕一本书--教育是没有用的吗?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书是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老师阅读,在温州书城一度卖到脱销,而讨论会上也引发了我校老师们的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教育更好的方式,去改变一个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带着研讨会上的激动和困惑,我回家坐下来重新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阅读着这本书,对书中林格先生提到的观点进行了深深地反思。 林格先生在开篇里提到:我走了很多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司、

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的和家长、教师的身上。有一位全国着名的女老师对我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都照顾不了,甚至性生活都不合谐。”我听了很震惊。很多人把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我不赞同。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确实,现在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总是把与各种未来的名利之实捆绑起来了。同样作为一名家长,我希望现在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享有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度体现在:自由的选择去做喜欢的事情;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自己游走的空间。而这一切自由的前提,是他要拥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只要播下这棵种子,以爱的水与阳光去浇灌,它总会发芽生长,但至于它要朝哪个方向生长,或者在什么时候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却是超出我们的预期与无法控制的。 林格先生提到: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历史止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词阐述基本的心性。基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精选8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精选8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精选8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 《爱的教育》是本日记体小说,记载了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生活。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他们只是普通的孩子,但是他们在用爱感受着生命里的点点滴滴。 整篇小说的主旨就是爱这个字,书里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尽管里面的爱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但却都感人肺腑、引人深思。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 作为一个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这本简单的小说让我明白,我们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加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一味地责骂和批评是没有用的,对于孩子,要用

该教育,用心感受孩子们的想法,才能真正点亮孩子的明天。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只有真正对孩子们付出关心、爱心与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诚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孩子,了解孩子。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对于学生们而言,一个单纯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老师不能仅仅上课,或者做思想教育,而要真正懂得学生们的心理,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理解他们的喜好和行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填鸭式灌输教师应该的重视学生存在,以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智。我们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并且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赞美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是学生快乐成长。了解学生的感受,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学生的心得。同时,我们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育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用“爱”来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提工服务,在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而不能训斥学生,不要过分地执着于“立竿见影”,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爱的教育》虽然只是一本小说,但是其中我们所能感悟到的东西却实在不少,而作为一个老师,

让教育回归本质有感

让教育回归本质 “教育改变人生”是我们时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许多人却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简单地将其归之为“升学名言警句”,殊不知这其实是曲解。近来,通读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一书,真可谓是受益匪浅。叶老四十八篇的教育论著让教育回归了本质,对“教育改变人生”这一命题做出了深刻的阐释。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下,小学教育也成了一件功利性的事情:小学教育是为了升学服务的,六年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换取一纸通知,填鸭式教育也越来越泛滥,虽然我们一个劲儿地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教育的本质已经变了味道,如今,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本质已经变得十分重要了。而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一观点可以成为我们叩开课改大门的敲门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同样,叶圣陶先生的这三个观点传递的也是如此。叶老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表达了“养成习惯、陶冶性情”的观点,这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与生成”不谋而合,随后叶老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更深刻地指出:“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这就把养成好习惯提到怎样做全面发展的高度。不难看出,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既包括

知识方面的,也包括做人方面的。而习惯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这就意味着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应该改变,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比例尽量调整到“3:7”。从“帮助学生学”到“引导自学”,再到“教是为了不教”,这将是小学教育演变的脉络,也是我们在将来不断追求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是一本逻辑性非常强的文艺理论作品,虽然部分文章发表于数十年前,但却丝毫无损其思想的厚重内涵。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一本好的文艺理论著作则可以促进一门科学的发展,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是教育学中的精品,当之无愧。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教师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 ------韩佰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去年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 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 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 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

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关于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关于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爱的教育好词: 伯爵勤奋盛大焦虑不安 神经错乱悲痛欲绝疾风暴雨 缩短灵魂高尚治理促进 气喘吁吁病魔缠身无能为力 炽热嘱咐厉害消耗治理 慷慨大方蓬乱善良遗憾皱纹 孤身一人片刻危机骄傲憔悴 颤抖激怒苍白侮辱卑微可耻 操心包裹祝福胳膊无奈倔强 怜悯斜视恶狠狠轻蔑富裕 爱的教育好句好段(一) 1.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 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 条件的溺爱,而是互相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 这要求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 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 2、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3、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 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那天夜晚,我因为做错事被妈妈罚站在楼下,其他家人都上楼去睡了。夜晚好黑,我 既后悔又害怕,想等妈妈原谅我而把我叫上去。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楼上有轻微的呼唤声——是妹妹!她怎么来了,她不是做怕黑吗?原来,她们上去后,她就请求妈妈叫我上来, 当时妈妈正在气头上,不肯,她就只好自己下来找我了,而且是摸着黑下来的,可怜的她 小的连电灯开关都找不这着,我被这姐妹之情所深深地感动了…… 他今天穿着一件蓝色上衣,上面缀着金纽扣,仰起金发的头,微闭着双眼,像一尊石 像昂然的站在那里,那种风采,真令人羡慕。 4、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 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5、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 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毫无办法飞奔而去和睦相处笑眯眯与众不同热闹非凡蹑手蹑脚睡眼惺忪疲惫不堪不同 寻常一窍不通和颜悦色鞠躬尽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英明神武富有智谋手足无措惊叫不止兴 冲冲心旷神怡炯炯有神恍恍惚惚一五一十昏昏沉沉振臂一呼四面八方泪如雨下 《爱的教育》是日记体儿童小说,原名《心》。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 故事,以下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6、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 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何婷婷) 7、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该卷起裤腿,去不 懈地拓荒、播种、耕耘,直到收获的那一天。 8、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要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 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这是直率,不是骄傲, 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9、爱心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用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 一泓清泉,使用权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10、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11、忧郁的心情蒸发了。 12、褪色的记忆。 13、硝烟又在和平的家中燃烧。

熊丙奇教授:《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归本质》

熊丙奇教授:《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归本质》 一、编辑推荐: 教育,每一步都与个人息息相关,公平,你我必须关注 1、熊丙奇对教育公平的深切关注。杨东平鼎力推荐。 2、他用自己的思考告诉公众,争取公平的权益,与每一个普通人相关。 3、不抱怨,不责问,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对教育困境给出可尝试的解决方案。 二、内容简介: 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也许你可以无视打工子女在城市无法求学,因为那不是你的孩子。 也许你反对随迁子女在大城市高考,因为那会侵占你孩子的高考利益。 也许你也赞成把不听话有疾病的孩子赶出教室,因为这会影响聪明的孩子学习。 然而,在一个没有公平保障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不公平的受害者。 熊丙奇教授本着一份对教育公平的关切之情,关注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关注教育资源的分配难题,关注学校在这个社会的多元定位问题。这是一个公民对教育公平的呼唤,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目前教育困境的思考。不抱怨,不责问,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对教育困境给出可尝试的解决方案。 三、作者简介: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熊丙奇博士主编、编著、著作的书有:《教育的挑战》《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等20种30余版次。为《中国教育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报专栏作者。2009年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腾讯网联合评为“2009年度致敬之教育时评家”。2011年获评网易“年度教育时评家”、央广十大教育改革杰出人物。 四、目录 序 第一部分抛荒 被抛弃的村小——撤点并校 被边缘的群体——留守与流动儿童 被抛弃的教师——代课教师 第二部分撕裂 被资源撕裂——好学校、坏学校 被分数撕裂——差生、优生 被身份撕裂——富生、穷生 被利益撕裂——本地人、外地人 第三部分梦碎 底层固化——新读书无用论 大学梦碎——名校情结 就业梦碎——父辈就业 第四部分畸变 分数至上——全盘应试 城市思维——剥夺弱者 权力通道——教育腐败 第五部分出路 均衡资源——打破利益链 补偿公平——消除特权 救济权利——依法治教 多元发展——推进教改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

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 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的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6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6篇 《爱的教育》记录了小男孩安利柯在三年级时在校内校外的所见所闻。以及安利柯对家庭、学校、父母、兄弟姐妹、师生之间关系的看法。下面是本人为你带来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6篇,欢迎阅读。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时间过得像风一样快,很快,寒假来临了,寒假期间我读了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好书,一部令全世界亿万人感动的伟大作品—《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自从188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翻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还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又被改编为连环画,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读物。 这本书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和鲜明,精美的插图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书中有一个小男孩,他叫安利柯。在他的身边,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他把它们用日记记了下来。这个日记本里,还有父母写给他的劝诫启发性的文字,老师在课堂上读到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安利柯的日记告诉了我们,不要寻求爱,其实爱很简单,自己要去学会创造爱,只要怀着一颗有爱而又善良的心,在别人陷于困境的时候,无论是举手之劳,还是需要一番巨大的付出,都请果断地伸出你的希助之手,尽力助人为乐,那

么,爱就无处不在!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 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

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地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当今教育形势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下已然大为改观,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忽略了许多本该重视的东西,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落实“育人”的教育本质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字:教育本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实质、内核”,历史上,众多教育学者和专家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说明,教育旨在“育人”,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育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光是要培养“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全人格、崇高道德、肩负历史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传授某一项技术,而更应当是传承一种素养,传播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也具有时代性。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的本质理念应该着力于:反省人的存在,挖掘人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建设先进的文明。 一、当今教育现状分析及回归育人本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育人本质的实现,主要还是通过学校这一场所来进行,并且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恰当的教育模式为先导。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被边缘化……这些现象在基础教育中依然层出不穷。下面我将具体来谈谈这些问题:(一)应试教育依然扎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挥之不去 由于“高考”、“中考”这些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中后两项的贯彻实施稍显不足。我国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且已颇有成效,但应试教育的大旗依然屹立不倒。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些课堂依然存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也往往是比较单一,只以考试论英雄的现象时有发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专业知识领域内比较扎实,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素养方面的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