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见P383

1、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2、离子通道病。

3、遗传代谢病。

4、异常蛋白产物沉积。

5、金属离子转运障碍。

分类:

1、单基因遗传病:孟德尔式的单基因遗传。

2、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累加效应、环境因素。

3、染色体病:数目和结构异常。

4、线粒体遗传:母系遗传。

症状和体征:

共同性症状:

1、发病年龄早。

2、进行性加重。

3、家族聚集现象。

4、认知、行为、发育异常。

5、语言运动障碍。

6、多系统、多器官、多功能损害。

特征性症状:

诊断:

1、遗传早现现象:动态突变病。

2、DNA突变诊断:单基因遗传病。

遗传性共济失调

1、其特征:明显的家族遗传背景,小脑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共济失调为核

心症状。

2、损害部位:小脑及传导束纤维、脊髓后索、锥体束、脑桥核、基底节、脑

神经核、脊神经节、自主神经系统。

3、目前主要以所发现的突变基因分类。

4、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a、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脊髓症状——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b、小脑皮质性共济失调:小脑皮质症状——家族性纯小脑-橄榄萎缩

Holmes型。

c、复杂性小脑共济失调:橄榄-脑桥-小脑萎缩——Machado-Joseph病。

5、根据遗传方式和致病基因及位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ADCA):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CA)——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底丘脑核萎缩;遗传性痉挛性共

济失调(HSA);两种发作性共济失调(EA、EA2)。

b、常染色体隐性共济失调:Friedreich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

张症(A-T);伴维生素E缺乏的共济失调。

c、性连锁遗传性共济失调。

d、伴有线粒体疾病的共济失调。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欧美地区多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1、9号染色体长臂9q13-21.1上的Frataxin基因内含子区GAA三核苷酸扩

增突变——扩增的次数或长度66-1700个拷贝——形成异常螺旋结构的抑制基因的转录。

2、重复扩增次数越多——症状越重,发病年龄越早。

3、第二个突变部位是9q23-11。

4、最后结果:Frataxin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和功能丧失,铁在线粒体聚集,增

加线粒体对氧化应激的敏感,自由基释放,细胞死亡。

病理:

1、脊髓变细,尤其是胸段、后索、脊髓小脑束、皮质脊髓变性。

2、背根神经节,尤其是腰骶段神经节和Clarke柱的神经细胞丢失,后

根变薄。

3、心肌纤维肥厚变性,含铁反应阳性的颗粒,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

4、皮质脊髓束在颅颈交界处以上相对不受累,面N、迷走N、舌下N

核的数目减少,小脑中脚和上脚变小,小脑蚓部和下橄榄核处神经

细胞丢失。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4~5岁,男女无差别。

2、双下肢进行性共济失调——数月或数年后——双上肢共济失调——延髓颅

神经及小脑症状。

3、早期位置觉、振动觉减退——后期浅感觉轻度减退。

4、腱反射消失,括约肌及智力不受累,出现弓形足。

5、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衰。脊柱后侧凸畸形——限制性呼吸障碍。

变异分类:

1、Friedreich共济失调反射保留型(FARR):腱反射保留甚至亢进,没有脊

柱后侧凸畸形,心脏病。

2、Friedreich共济失调晚发型(LOFA):25岁后起病,病程进展慢,骨骼畸

形发生率低。

3、VLOFA:40岁后起病。

以上变异型FA的扩增次数<600次。

辅助检查:

1、ECG

2、心脏B超

3、X片

4、CT和MRI:见脊髓变细,小脑无明显萎缩。

5、感觉神经的传导进度和波幅测定对诊断有益。

6、视觉诱发电位

7、FRDA的成纤维细胞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线粒体聚集。

鉴别诊断:

1、家族性小脑皮质萎缩:起病年龄晚,进展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2、腓骨肌萎缩症。

3、Roussy-Levy综合征:婴儿期起病,感觉性共济失调,无小脑受累症状,

弓形足,反射丧失。

4、维生素E缺乏症:类似FRDA,但无构音障碍、骨骼和心脏异常。

5、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类似FRDA症状,但无构

音障碍和巴氏征。

治疗:

1、辅酶Q和其他的抗氧化剂——减慢病程。

2、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

1、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

2、根据基因、染色体、生化产物分类:SCA1~SCA29,其中1、2、

3、6、7、8

型多见。

3、成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度遗传异质性病,遗传早现现象。

4、SCA3:中国、德国、葡萄牙;SCA1~2:意大利和英国多见。

5、SCA2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眼球的扫视性侵入活动。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最具有特征:CAG扩张——产物多聚谷氨酰胺升高——进入核内发挥作用。

1、转录异常:SCA7、SCA17——Ataxin蛋白+多聚谷氨酰胺相互作用——转

录过程抑制——神经元死亡。

2、钙信号缺陷:SCA6——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α亚单位上CAG扩增——

改变钙通道的功能。

3、磷酸化缺陷:SCA12、SCA14——丝-苏氨酸磷酸酶家族——调控蛋白磷

酸化过程受累。

4、泛素化和蛋白酶体功能缺陷:SCA3——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受阻——细胞

内的蛋白的处理和消除异常。

5、蛋白错误折叠和伴侣蛋白的缺陷:SCA1。

病理:

主要表现:小脑、脑干、脊髓变性、萎缩。

1、SCA1:脊髓小脑束、后索受累。

2、SCA2:下橄榄核、脑桥和小脑受累。

3、SCA3:脑桥、脊髓小脑束、黑质、脊髓前角细胞受累。

4、SCA7: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临床表现:

1、共同症状:30~40岁隐性起病,缓慢进展,以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

2、各亚型特点:

a、S CA1:周围神经病、锥体束征、晚期表现肌张力障碍。

b、SCA2:面肌束颤、眼睑退缩、眼球慢扫视运动、反射低、痴呆、周围

神经病。

c、S CA3: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障碍、面肌和舌肌束颤、眼肌麻痹、突眼、

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肌肉萎缩。

d、SCA6:深感觉减退、无锥体束征和锥体外系症状、无认知障碍。

e、S CA7:眼肌麻痹、锥体束和锥体外系体征、振动觉减弱、视网膜黄斑

变性。

f、SCA8:振动觉减退、反射增强。

g、SCA10:纯小脑性共济失调、EP发作。

治疗:

1、对症治疗。

2、金刚烷胺——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3、左旋多巴——缓解锥体外系症状(强直)。

遗传性痉挛性痉挛(HSP、Strumpell-Lorrain病)

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肌无力、剪刀步态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分单纯型和复杂型。病因及发病机制:

1、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有33个致病基因位点,命名SPG1~SPG33。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SPG4、SPG3A、SPG6多见。

a、S PG4:染色体2P——编码Spastin蛋白——细胞骨架不稳,线粒体分布

异常,轴浆转运障碍。

b、SPG3A:14q——编码atlastin。

c、S PG6:致病基因NIPA位于染色体15q。

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PG5、SPG7、FALDH。

a、S PG5:8P12-q13。

b、SPG7:16q——编码paraplegin蛋白——氧化磷酸化障碍。

c、F ALDH:编码脂肪醛脱氧酶,是Sjogren-Larsson综合征的相关基因。

4、X连锁隐性遗传:

a、S PG1:Xq28——编码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CAM)。

b、SPG2:Xq22——编码髓鞘蛋白(PLP)。

病理: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纯型HSP的主要病理改变:轴突变性,以皮质脊髓束和薄束的终末部分改变最明显,神经元胞体保留。

临床表现:

1、共同症状: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男>女,缓慢进行性下肢痉挛性肌无力,

可伴有弓形足,短足畸形,腓骨肌绷紧。

2、分型症状:

A、单纯型:多见,痉挛性截瘫,尿急,尿失禁,足部振动觉减退,上

肢受累程度不一。

B、复杂型:

a、H SP伴脊髓小脑和眼部症状(Ferguson-Critchley综合征):30~

40,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b、HSP伴锥体外系体征:单纯型伴PD样症状,舌肌张力障碍样运动,

手足徐动症。

c、H SP伴视神经萎缩(Behr综合征、视神经萎缩-共济失调综合征):

常伴有小脑体征。

d、HSP伴黄斑变性(Kjellin综合征):痉挛性截瘫伴肌萎缩,精神发

育迟滞和中心性视网膜变性,如合并眼肌麻痹——称Bcernarcl-

Seholz综合征。

e、H SP伴精神发育迟滞或痴呆(Sjogren-Larsson综合征):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婴儿期出现精神发育迟滞,痉挛性截瘫,鱼鳞病。

f、HSP伴多发性神经病:类似于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脊髓神经

病。

g、HSP伴远端肌肉萎缩(Troyer综合征):手部肌肉萎缩起病——下

肢痉挛或挛缩伴轻度小脑体征,手足徐动症,耳聋。

辅助检查:

1、MRI示脊髓的萎缩。

2、下肢感觉诱发电位——后索纤维传导延迟。

3、腰段脊髓支配的肌肉没有引出皮质诱发电位。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病、CMT)

是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最常见类型,是一组临床表型相同的遗传性异质性疾病。特点:对称性、缓慢进行性、髓鞘脱失和轴索变性不成比例。

根据NCV的不同分类:

1、CMT1:脱髓鞘型——NCV<38m/S

2、CMT2:轴索型——NCV>40~45m/s(正常)。

3、CMT3

4、CMT4

5、CMTX

病因及发病机制:

1、CMT1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C MT1A:17p11.2——PMP22——编码周围髓鞘蛋白——主要是重复突

变。

b、CMT1B:MPZ基因的点突变——编码髓鞘蛋白蛋白。

c、C MT1C:突变基因LITAF——编码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а因子。

d、CMT1D:EGR2突变——编码早期生长反应蛋白2。

e、C MT1E:PMP22基因的点突变。

注:PMP22重复突变的症状<(轻于)点突变的症状。

LITAF的基因突变——影响施万细胞降解蛋白的能力。

EGR2突变——影响施万细胞的分化。

2、CMT2型:

a、C MT2B1、CMT2B2、CMT2H、CMT2K——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其余亚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C MT2A:突变基因KIF+B和MFN2——分别与突触囊泡转运、线粒体的

融合有关。

d、CMT2B:Rab-7——溶菌体功能障碍。

e、C MT2B1:突变基因编码Lamin-A/C(核纤素)——影响核的结构和功

能。

f、CMT2D:GARS——编码甘氨酰tRNA合成酶。

g、CMT2E:NEFL——编码神经丝三联子L蛋白——髓鞘轴突的细胞骨骼

成分。

h、CMT2F:编码热休克蛋白β-1的基因突变——神经丝的聚集异常。

i、CMT2I和CMT2J:MPZ——编码髓鞘蛋白蛋白——髓鞘的粘附异常。

j、CMT2K:GDAP1——编码神经节苷脂诱导的分化相关蛋白-1。

3、CMT3型:

先天性脱髓鞘病。——PMP22、MPZ、EGR2的基因突变——产生Roussy -Levy综合征(遗传性无反射性站立不稳)、Dejerine-Sottas病(婴儿期肥厚性神经病)。

4、CMT4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5、CMT X型:X-连锁显性遗传——GJB1——编码缝隙连接蛋白β1——削弱

胶原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信号传导。

病理:

1、CMT周围神经的变性——大的感觉和运动纤维丢失,轴突和髓鞘均受累,

远端>近端。

2、CMT1型:对称性节段性脱髓鞘,施万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

结构。

3、CMT2型:轴突变性,前角细胞轻度减少,薄束变性>锲束变性。

4、自主神经相对正常。

5、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镞状萎缩和靶型肌纤维。

临床表现:

1、CMT1型10岁起病,CMT2型≥20岁,运动和感觉体征以CMT1型为重。

2、自足、小腿部肌肉萎缩开始——鹤型腿——手和前臂肌萎缩。

3、深浅感觉呈手套-袜套样改变,腱反射减弱。

4、CMT2型感觉受累较轻。

5、自主神经和脑神经不受累。

6、CMT1型可以触及粗大的周围神经——耳大神经和尺神经易触及。

鉴别诊断:见P393

神经皮肤综合征

由于外胚层的器官发育异常所致。

一、神经纤维瘤病(N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良性肿瘤——基因缺陷使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皮肤、神经、骨、内分泌,也可其它脏器的先天性异常。

分类:

1、NFⅠ型:17q11.2——皮肤牛奶咖啡斑,周围神经多发性神经纤维病。

2、NFⅡ型:22q——又称中枢神经纤维瘤或双侧听神经瘤。

病因:

1、NFⅠ型:327KD的神经纤维素蛋白

2、NFⅡ型:Merlin基因(Schawannomin)

3、上两者共同——正常情况的产物是肿瘤抑制因子。

病理:

主要特点:外胚层神经组织发育不良,过度增生,肿瘤形成。

1、NFⅠ型神经纤维瘤好发于周围神经远端,脊神经根、尤其马尾。

脑神经——好发听神经、视神经、三叉神经。

脊髓内——室管膜瘤、星形胶质细胞瘤。

颅内肿瘤——脑胶质细胞瘤。

2、NFⅡ型:双侧听神经瘤和多发性脑膜瘤。

3、皮肤肿瘤:见P394

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

A、a、皮肤牛奶咖啡斑:躯体非暴露部位,≥6个,青春期前直径<5mm,

青春期后>15mm,对NFⅠ型有诊断价值。

b、腋窝、腹股沟和乳房下的雀斑样或弥漫性色素沉着(儿童期和青春

期出现),小圆形白点。

B、色素沉着,面积大而黑——提示镞状神经纤维瘤,位中线——提示脊

髓肿瘤。

C、皮肤或皮下肿瘤:皮下肿瘤的形成:

a、分散附着一条神经上的硬结节。

b、神经干及其分支上弥漫性神经纤维瘤——称丛状神经纤维瘤或神经

纤维瘤性橡皮病——分布于面部、头皮、颈、胸部。

D、NFⅡ型皮肤症状没有或很少。

2、神经症状:

主要由中枢或周围神经肿瘤压迫,其次胶质增生、血管增生、骨骼畸形引起。

A、颅内肿瘤:以听神经瘤最常见,双侧听神经瘤是NFⅡ型的特征。

B、椎管内肿瘤。

C、周围神经肿瘤:马尾最好发,呈串球样沿神经干分布。

3、眼部症状:

A、上睑见纤维软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眼眶及肿块搏动。

B、虹膜上粟粒状橙黄色圆形小结节——为错构瘤(Lisch结节)——NF

Ⅰ型的特征改变。

C、脉络膜补丁样改变。

D、视神经瘤:单侧,视力难以纠正。

E、NFⅡ型:青少年后囊下白内障。

4、其他系统损害:

A、先天性骨发育异常——较常见。

B、肿瘤直接压迫导致骨髓改变。

C、骨的过度增长。

D、NFNFⅠ型——高血压。

E、合并脑血管损害等等。

辅助检查:

MRI:病灶一般不增强,无占位效应,随年龄增大而消散。

诊断:

NFNFⅠ型诊断标准:>2项以上可确诊。

1、>6个的牛奶咖啡色斑或色素沉着斑,青春期<5mm,青春期>15mm。

2、腋窝或腹股沟区的雀斑。

3、>2个的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瘤。

4、视神经胶质瘤。

5、>2个的巩膜错构瘤(Lisch结节)。

6、骨损害。

7、一级亲属中有确诊的NFNFⅠ型患者。

NFⅡ型诊断标准:>1项可确诊。

1、影像学确诊双侧听神经瘤。

2、一级亲属有NFⅡ型并有单侧听神经瘤或有下列的两条:

a、神经细胞瘤

b、脑膜瘤、胶质瘤、青少年后囊下晶状体混浊。

预后:

NFⅠ型患者存活长时间。

二、结节硬化病(Bourneville病)

以面部皮脂瘤、EP发作、智能减退为临床特征。

临床上以皮肤、神经系统、心脏、肾和其它器官的多系统损害。

病因和发病机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9q34——Tsc1——编码hamartin蛋白。

2、16p13.3——Tsc2——编码taberin蛋白。

3、以上两项——形成复合物——通过GTP酶——激活蛋白。

4、Rheb来抑制mTOR复合物——调节细胞生长,细胞容积和蛋白的合成。

5、而上述基因突变——破坏了抑制功能——mTOR激活——细胞异常增殖—

—错构瘤形成——异常增殖有限,不会恶变。

病理:

1、脑的主要病理改变:胖大的纤维性星形细胞交织排列构成——神经胶质增

生性硬化结节——:

a、大脑皮质、白质、室管膜下——凸入脑室内形成特有的白色或粉红色

的烛泪样肿块——影响CSF通路——脑积水。

b、偶见于其颅内其它部位。

2、皮肤改变主要:皮肤神经末梢、增生的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皮脂腺瘤。

3、眼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构成——视网膜上的晶状体瘤。

4、其它脏器:如心、肝、肾、肺——错构瘤、骨质硬化和囊性变。

临床表现:

1、2~3岁——智能减退和EP发作,4~10岁——面部损害,以后逐渐加重。

2、神经系统损害:

a、EP发作是主要症状——进行性加重。

b、智能减退——进行性加重,伴行为异常,精神不稳。

c、根据结节发生的部位——相应的脑区的症状和体征。

3、皮肤损害:

a、面部皮脂腺瘤(血管纤维瘤)——鼻唇沟、亥部、颊部——粉红色或

红棕色表面光滑的蜡样丘疹。

b、皮肤出现先天性叶状色素减退斑有诊断价值——线状分布与躯干和肢

体。

c、腰骶部肉样颜色——表皮下纤维性的鲨革样斑。

4、其它脏器的损害:

a、视网膜处晶状体瘤

b、牙釉质上多发性小凹。

c、牙龈纤维瘤等等。

诊断:见P396

治疗:

西罗莫司——肾脏血管肌脂瘤,脑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三、脑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症)

多为散发病例,以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不规则血管痣、对侧偏瘫、偏身萎缩、同侧颅内钙化、青光眼、EP发作、智能减退为特征的先天性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

发病机制:

1、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调控异常,血管的神经支配异常,细胞外基质

和血管活性因子的表达异常。

2、神经功能障碍:血管瘤对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

病理:

1、神经系统的主要病理改变:软脑膜血管瘤,好发于面部血管痣的同侧枕

叶、顶叶,伴相应部位的脑组织萎缩,钙质沉积。

2、皮肤改变:毛细血管扩张。

临床表现:

1、皮肤改变:

a、红葡萄酒色扁平血管痣,多沿三叉神经Ⅰ支分布,压之不退色。

b、血管痣累及上睑和前额叶——伴有青光眼、皮损周围脑组织受累。

c、仅累及三叉神经Ⅱ、Ⅲ支时——很少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d、皮肤血管丰富——结缔组织和骨的过度增生——面部畸形和脊柱侧弯

2、眼部症状:突眼、青光眼、脉络膜血管瘤。

3、神经系统症状:

a、E P发作为主要——对侧局限性抽搐,大发作少见。

b、三偏症状。

c、智能障碍、行为和语言异常。

辅助检查:

1、>2岁,颅骨X片显示颅内与脑回外形一致的特征性双轨状钙化灶。

2、CT见颅内钙化,单侧脑萎缩。

3、MRI示皮质萎缩、软脑膜血管瘤、静脉闭塞、脉络膜静脉扩张。

4、DSA见皮质浅静脉缺乏,静脉窦充盈缺损,异常扭曲静脉。

5、SPECT见早期高灌注(皮质)——后期低灌注。

6、PET——受累半球代谢减低。

7、EEG。

诊断:见P398.

治疗:

外科治疗指征:难治性EP、青光眼、脊柱侧凸。

第二章_神经系统(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试题)

第二章神经系统 一、单选题(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底节结构() A、尾状核 B、豆状核 C、屏状核 D、杏仁核 E、丘脑 2、小脑桥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为() A、胆脂瘤 B、脑膜瘤 C、听神经瘤 D、垂体瘤 E、畸胎瘤 3、下列疾病中,可发生交通性脑积水的是() A、桥小脑角肿瘤 B、先天性中脑导水管狭窄 C、脑膜炎 D、松果体瘤 E、小脑胶质瘤 4、脑梗死是按什么分布的() A、脑实质 B、脑白质 C、脑叶 D、脑沟 E、脑血管分布区 5、高血压出血常见的部位是() A、壳核出血 B、丘脑出血 C、尾状核头出血 D、内囊出血 E、基底节出血 6、颅咽管瘤的钙化多呈() A、块状 B、蛋壳样 C、散在钙化 D、毛线团样 E、爆米花样 7、不属于脑室系统的是() A、中脑脚间窝 B、左右侧脑室 C、第三脑室 D、第四脑室 E、中脑导水管

8、下列哪类肿瘤一般不发生钙化() A、颅咽管瘤 B、垂体微腺瘤 C、脑膜瘤 D、室管膜瘤 E、少枝胶质细胞瘤 9、儿童四脑室内呈“塑形”或“钻孔”样生长的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 A、脉络丛乳头状瘤 B、表皮样囊 肿 C、淋巴瘤 D、生殖细胞瘤 E、室管膜瘤 10、脑肿瘤的间接征象是() A、密度 B、大小 C、形态 D、多少 E、脑水肿 11、星形细胞瘤分四级,属I级星形细胞瘤特点的是() A、常无增强 B、团状增强 C、花冠状增强 D、瘤周水肿明显 E、有占位效应 12、不发生脑膜瘤的部位是() A、大脑镰旁 B、大脑凸面 C、幕切迹 D、桥小脑角区 E、侧脑室外侧白质区 13、关于听神经瘤描述错误的是() A、脑外肿瘤 B、内耳道口扩大 C、常有强化 D、可坏死、囊变 E、一般不影响第四脑室 14、垂体瘤的CT表现不正确的是() A、蝶鞍扩大 B、鞍底下陷 C、瘤周水肿 D、肿瘤有强化 E、垂体柄移位 15、关于颅咽管瘤CT表现错误的是()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教案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中学罗福泉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 1.反射的理解. 2.反射弧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呢?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师:脑可以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它们的分工有些什么不同呢? 生:大脑控制高级的生命活动;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 师:脊髓有怎样的作用? 生:反射和传导。 (二)、新课引入 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于是各个神经元就练成了人体信息传递的网络系统。那么在人体信息感知的过程中,神经系统究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我们先来做个小小的实验。 (找一位同学到前面,双手背后。教师站在这个同学的后面,拿出牙签示意给其他同学看,注意不要让前面的那位同学看到。教师用这根牙签去扎这位同学的手。让其他学生观察现象。) 问题:当教师用牙签扎他的手的时候,他有什么反应?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缩手反射。 这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三)、新课讲授 1.那么什么叫做反射呢? 刚才,我们做了一个反射活动。手遇到烫的东西都会回缩,物体在眼球前突然出现时都会眨眼,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都会立刻排尿,受到寒冷都会打哆嗦,这些例子都是反射,你能通过这些活动概括出什么是反射吗?(学生开始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重点

一、神经系统如何区分?答: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组织,根据与中枢联系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脑神经核脊神经,根据分布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躯体神经核内脏神经. 二、臂肌、前臂肌各有哪些神经支配? 臂肌: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有肌皮神经支配,肱三头肌有桡神经支配.前臂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肱桡肌有桡神经支配,其余前臂前群肌有正中神经支配.前臂后群肌有桡神经支配. 三、股神经行程、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个怎样? 股神经是腰丛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外侧缘与髂肌之间穿出,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三角.肌支分布于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皮肤,最长皮支为隐神经,分布于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皮肤.股神经损伤后表现为大腿前面、小腿内侧及足内侧缘皮肤感觉障碍,股四头肌瘫痪萎缩,屈髋无力,不能伸膝,膝反射消失. 四、坐骨神经行程、分支、分布个怎样?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于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在股后部下行于股二头肌深面,在此发肌支分布于大腿肌后群,主干行于腘窝上角分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终支 五、脑神经按所含神经纤维怎样分类?脑神经按所含神经纤维种类不同,可分为三类:第Ⅰ、Ⅱ、Ⅷ对脑神经为感觉神经,第Ⅲ、Ⅳ、Ⅵ、Ⅹ︳、Ⅹ︳︳对脑神经为运动神经,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为混合神经 六、面神经管内外损伤各有哪些临床表现? 面神经管外损伤:伤侧面肌瘫痪,额纹消失,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皱眉,闭眼、鼓腮、露齿、吹口哨等,口角歪向健侧,说话时唾液常从口角露出.面神经管内损伤:除有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侧舌体味觉障碍,同侧泪腺、舌下腺及下颌下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 七、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有哪些去向? 去向:1.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2.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3.穿过椎旁节至椎前节内交换神经元 八、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小部分与第5腰神经前支组成的腰骶干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盆腔内梨状肌的前面. 九、简述迷走神经在喉部的分支分布? 迷走神经在喉部的分支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分内外两支,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支配环甲肌,损伤后可导致声音嘶哑.喉返神经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并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喉肌,损伤后可致喉肌瘫痪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 十、内脏运动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1.支配对象: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2.行程过程:只有一个神经元/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 3.形态特点:以条索状神经的形式分布/节后纤维常攀附于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 4.结构特点:较粗的有髓纤维/细纤维(节前纤维是薄髓纤维,节后纤维是无髓纤维) 5.功能特点:只有一种功能成分/交感和副交感两种 6.意志控制:受/不受. 11.第六胸椎骨骨折引起脊髓左侧半横断伤,试问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为什么? 答:可引起左侧第八胸髓节平面一下出现布朗色夸综合征,即左侧肋弓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薄束损伤),左侧下肢瘫痪(皮质脊髓束损伤),右侧脐平面以下的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束损伤)。 12.试述小脑的分部、功能及其损伤后的表现。 答:小脑从发生和进化上分为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三部分。古小脑(原小脑、前庭小脑):

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的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调节、突出间隙递质的清除、神经元 葡萄糖供应的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的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的微管和微丝组成,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中都含 有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的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的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的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的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的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和分裂。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体积 却显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的外面通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的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围神经的髓鞘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的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的雪旺细胞核和质膜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的髓鞘。以较小的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的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神经调节的实例 屈肌反射:→手指碰到钉子,立即抬起被扎的手指以躲避疼痛刺激 →皮肤的破损被翻译为神经信号,通过腿部的感觉神经上传到脊髓 →在脊髓,这一信号被传递给中间神经元: →其中某些中间神经元与大脑痛觉中枢联系,上传的信号在此被神经元 感知为痛 →另一些神经元与控制腿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联系,使手指回缩

最新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神经纤维nerve fiber :轴突+神经胶质灰质gray matter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 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 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纤维束fasciculus 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 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spinal cord * 椎管内45cm 枕骨大孔—L1 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 颈膨大(C5-T1)腰骶膨大(L2-S3) *CTLSCo 484844 0 -1-2-3 脊髓的内部结 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降联络 不同节段。 *侧角T1-L3 交感神经S2-4 副交感神经。白质:* 前后侧三索 *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 后索薄束T5 下楔束T4 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传导同侧躯干、四肢 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T外侧骶T腰T胸T颈。 S2* 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侧束传导痛 觉和温度觉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T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T小脑下脚T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T小脑上脚T小脑皮质 S3 S4 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 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侧束交叉管 理同侧四肢肌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T外侧与S2同 X2 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X3 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脊髓功能:传导反射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前角损伤---------------------------------- 脊髓灰质炎脑brain 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为脑干brain stem 12 对脑神经修饰演化茶盏免听设宴秘府舌下第四脑室:*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底部菱形窝 *向上T中脑水管T第三脑室 向下T脊髓中央管 向后、外侧T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T 蛛网膜下隙 滑车神经是唯一附着于脑干背面的脑神经。 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脑神经核见P299 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 *ZN 1 上下丘视听2 红核调节屈肌张力3 黑质调节随意运动帕金森病 *NQ 1 脑桥核沟通大小脑2 上橄榄核 *YS 1 薄束核与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2 下橄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包括脑和脊髓,主要由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位于颅腔和椎管以外的神经组织系统称为周围 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它由胞体和突起 两部分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存在于大脑和小脑的皮层、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它们由胞体向外伸展,并呈树枝状分支。有些神经元,尤其在大脑和小脑的皮层,树突分支上还有大量多种形状的细小突起, 称为树突棘,常为形成突触的部位。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与树突相比较,轴突较 为细长,直径均一,分支较少,但可发出侧支,轴突起始的部分称为始段;轴突的末端分成 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 接触而形成突触。突触小体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二者统称为轴索,轴索外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根据有无髓鞘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髓鞘主要由雪旺氏(或者施方)细胞的胞膜多层包裹而构成。髓鞘除在紧接胞体那一段轴索处缺如外,其余部分呈一个节段一个节段地包绕轴索,直到接近终末处。相邻两个髓鞘节段之间的缩窄部分称为朗飞结。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可以包卷数个轴突, 节段一般较短,而郎飞结处的间隙相对较宽,无髓神经纤维并非绝对无髓鞘,而是一条至多条轴突被一个施万细胞所包裹,不呈反复螺旋卷绕式包裹状。根据功能的差异,神经末梢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前者与其相连的各种特化装置一起称为感受器; 后者终止于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中,主要是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支配它们的活动。 神经元按其功能可分为四个部位:(1)胞体或树突膜上的受体部:此部位的细胞膜能 够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导致此处细胞膜产生局部兴奋或抑制。(2)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始段,或皮肤感觉神经元的起始郎飞结,受体接受化学物质刺激时只能产生局部电反应,以电紧张性的方式进行扩布,只有当扩布至该部位时才能引起或 阻滞向远处传播的动作。(3)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能够传导神经冲动,通过轴突神 经冲动在胞体和末梢之间传导。(4)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能引起 末梢释放递质。 神经元细胞的基本功能是:(1)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电位变化。(2)对各种来源的电位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神经元通过突起与其他神经元、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来自内、外环境改变的冲动传人中枢,加以分析、整合处理,再经过传出通路把信 号传到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产生一定的生理调控效应。 2.神经纤维传导与纤维类型,兴奋传导在神经纤维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系统解剖学的神经系统重点

系统解剖学的神经系统 重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 spinal cord *椎管内 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 (C5-T1) 腰骶膨大 (L2-S3) *CTLSCo 484844 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 或下降联络不同节段。 *侧角 T1-L3交感神经 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X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X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 脊髓功能:传导反射 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前角损伤----脊髓灰质炎 脑 brain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1课时) 主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生物学》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第三节。本节内容是第五章的核心内容,是在学习了“神经系统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神经调节”的知识。在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反射和反射弧。其中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完成过程的内容都比较抽象并很难理解,如处理不好则枯燥无味,学生既没有学习兴趣也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1.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对生活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索,愿意与人合作。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 2.知识储备: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膝跳反射”等生命现象已有所体验或有所耳闻,但就其原因还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本章前两节中,学生已对“神经系统的组成”进行了学习,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已有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难点) ②通过“观察膝跳反射”实验及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归纳出反射的概念,并描述反射弧的结构。(重点) ③理解反射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能举例说明反射的概念。 ②能画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并能说明各部分的功能和反射的过程。 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膝跳反射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养成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翻转模式,课前预习—用录屏软件录制PPT课件制作成“微视频”,使课前预习变得有趣味性。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课件展示图片,情境导入,给学生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主学习,小组展示——利用“提示机”同时展示6个小组答案,用“Hitech”软件中的计分板功能加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充分利用“Hitech”软件,通过学生的抢权,抢答,挑人,加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利用“提示机”同时展示6个小组用“思维导图”对知识款假的构建,用“Hitech”软件加分。, 分层检测,当堂达标——利用“Hitech”软件的书面问答模式,当堂作答,及时准确分析各题得分情况,对准确率较低的题目,及时讲解。 在教学中,通过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知识直观化、教学评价更即时,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 术支持 翻转模式 课前预习录制“微视频” 观看“微视频”, 填写“导学案” 录屏软件、相 关课件制作 成“微视频”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2章第1节(第2课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设计思路: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三课时,而本节课的学生实验又是学生感知反射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节课教师可以通过婴儿饥饿啼哭时吸吮奶嘴的录像,引出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再通过膝跳反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非条件反射的存在。在实验进行之前,教师可以采用示范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坐姿和敲击的位置以及其他的注意事项,达到帮助学生正确进行实验的目的。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实验——讲解——讨论——实验——讨论的步骤进行。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让学生知道实验数据的类型及其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录像,知道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理解什么是反射,学习记录膝跳反射实验结果的方法,了解实验数据的类型及其处理方法,学生在实验中建立团结协作的意识。 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实验数据的类型及其处理方法 难点:膝跳反射实验 四、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的录像资料(婴儿吸奶、实验正确动作示范)、带橡皮的小锤,实验记录纸等

学生活动表实验与实践观察非条件反射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目的:通过做膝跳反射实验,理解什么是反射 学习记录膝跳反射实验结果的方法 实验器材:带橡皮的小锤、记录纸 实验步骤:1每两位同学一组,两位同学轮换进行实验 2.观察膝跳反射:一位同学作为测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地搁在这条腿上。另一位学生用带橡皮的小锤迅速扣击受试学生上面那条腿膝盖下面的韧带,同时观察这条腿的反应,重复三次,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纸上(表一)。 表一: 注意事项:1、放松小腿肌肉,采用正确的实验方式进行膝跳反射实验。 2、膝跳反射能够产生的用“√”表示,反之则用“╳”表示。 结论: 3.采用同样的方法,再次实验。但要求被测试者需有意识地控制住小腿的肌肉,并将结果填 入实验纸(表二)。 表二: 结论: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参考教案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4、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5、了解复杂反射建立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本节的重点;反射弧的结构,如何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是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望梅止渴”的电脑课件; 2、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复杂反射建立的图片资料。 3、准备一个纸盒及一些牙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拿出一个纸盒子)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做个试验,哪位同学想到讲台配合我完成这个试验? 学生:(踊跃举手,其中一名学生到讲台)把手伸进纸盒,大叫一声,急忙把手抽出。 教师:(打开纸盒,纸盒上竖着几排牙签)这位同学反应很快,手被牙签扎了一下,马上缩了回来,你认为他的这个活动主要在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学生:神经系统! 教师: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活动,都主要靠神经系统来调节的。神经系统如何调节我们的生命活动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关于反射,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 学生:相互配合,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 教师: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 学生:小腿迅速前伸。 教师:叩击韧带,小腿迅速前伸,这是膝跳反射。前面我们做的活动:手碰到牙签后马上缩回,这也是一种反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会眨眼,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即排尿,等等。从这些事例中,你能找出引起反应的原因,通过什么系统发生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后):反射是由各种刺激引起的,通过神经系统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教师:象这样,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在膝跳反射中,叩击韧带是刺激,小腿前伸是对刺激发生的反应。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小腿前伸受不受大脑的控制,是不是你有意识抬起小腿? 学生:不是。膝跳反射不受大脑控制。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 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一、教学目标: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射弧的结构。 2.举例说出反射弧的传导途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导学案。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flash导入课题 过渡: 二、反射 过渡: 三、反射弧

过渡: 四、小结 五、测试 六、作业 大家好,学习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观看一个三国时曹操的故事。(放映flash)士兵们听到曹操说前方有梅林,是依靠人体的什么系统调节功能作出这些奇妙的反应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板书课题: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大家知道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以教材的“膝跳反射”实验为例,了解反射现象。 实物投影导学案:(1)膝跳反射实验的目的要求:观察人体的膝跳反射,了解 现象。方法步骤:两人一组,两人轮流实验,让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 的搭在另一条腿上。实验者用手掌内侧边缘, 的扣击被实验者上面那条腿 。观察小腿的反应。 放映—膝跳反射录像,组织学生实验 放映—展示膝跳反射的成功关键;

叩击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 你能不能让小腿不突然跳起呢? 放映—实验尝试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 实物投影导学案:根据你做膝跳反射实验的体会,思考:这一反射活动,是人体通过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 板书:反射:动物(人)( ) 的反应。 实物投影导学案:(3)根据你对反射概念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五个问题的看法? ①、没有神经系统的生物,产生的活动也是反射。 ②、所有的动物受到刺激后,都能产生反射活动。 ③、生物只要具有神经系统,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④、反射是一种有规律的反应。 ⑤、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⑥、某人打了我一下,我感到了疼。 教师点拨:打(力做的刺激)觉得疼,只是感觉而不是反射。因为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才感到疼,到此为止反射的全过程并没完成。而怎样才算完成了反射的全过程呢?(马上躲开,对刺激做出了相应反应了,才是反

1神经系统的基本要素

---------------------------------------------------------------最新资料推荐------------------------------------------------------ 1神经系统的基本要素 1 1 神经系统的基本要素( Grand Elements of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是由特殊性细胞,即起传导信息作用的细胞(神经元)所组成。 神经元之间通过特殊的细胞接触即突触相互连接,在突触上借助其化学性传递物质即递质,将信息由一个神经细胞传达到另一个神经细胞。 神经元总体上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 1 1.1 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原理( Principle of Information Transport in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内的信息传导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见图1.1): 通过感觉器官将外界的刺激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传入支);第二步是在中枢神经内以各种复杂的方式进行外界刺激的处理(处理过程),其结果使机体产生运动性反应(传出支)。 就像我们作为行人看到绿灯: 即通过视觉系统首先把这一特殊颜色(绿色)的感知以信号发出,然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将这种绿色刺激表达出来,并且查出其所属含义(绿色交通信号灯=起步走),从而产生出运动型反应即横过马路。 2 1.2 神经细胞和突触( Neuron and Synapse )神经细胞( Neuron )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为神经细胞,包括突起和突触。 1 / 12

在突触上借其化学传递物质(递质)将信息传达到下一个细胞。 树突和轴索( dendrite and axon ): 为了进行信息传递,要求神经细胞具有双极性,它们必须既可以从其他的神经细胞接受信息,又可以将信息传送至另外的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接受信息的结构为树突,它是细胞体的分支状突起。 传导信息的结构为轴索。 每个神经细胞可以有各种不同数目的树突,但却只有一个轴索。 轴索在其远端可分成数支,而分别以终末小体(终扣)终于其他神经元(参见图 1.2)。 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有很长的周围突起,具有特殊性,它们将体表信息(例如疼痛、压力、温度)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 其突起为接受信息的结构,因具有轴索的结构特征,故称之为轴突。 神经细胞的营养中心为细胞体(胞体或胞浆),包括了细胞核和无数的细胞器。 轴索传导( axonal conduction)): 递质或用于合成递质的酶在核周浆内产生,然后沿着轴索微管由轴浆输送至轴索终末。 在轴索的终末膨大部分(终扣)内存储于突触小泡内。 分别有向轴索终末方向的前行疏松和向核周浆回返的逆行输送。 轴突传导速度快时可达到每天 200~400mm。 此外还有轴浆流,其速度约每天 1~5mm。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福安市城北中学阮幼丽 一、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深奥和抽象,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常见的或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现象入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多以熟悉的事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本节课通过设计“抓手指”小游戏,先引入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然后举一些实例,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反射”的概念,通过探究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活动,结合讨论、交流、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总结出反射弧的结构,并辨别简单发射和复杂反射,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体来说,就是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实例,抽象概况等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一步步来获取生物学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同传统教材相比,本章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有关结构、生理机制等内容做了适当的简化,如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的类型等。在教学中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求全,避免过难过深。本节内容前面承接神经系统的组成,后面为激素调节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它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本节通过对“膝跳反射”实验的分析,明确了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和主要特点,再以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为例,分析、归纳出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并总结了形成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特别说明了人类能够形成以语言为抽象信号刺激的特有复杂反射,以此作为人类与动物在高级神经调节方式上的本质区别。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抽象的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虽对神经系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理解并不透彻,而本节内容既抽象又深奥,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更加难理解,但是很多跟反射有关的生活经历他们并不陌生,手被尖锐的物品扎了以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知识点)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 学科经验总结 ——系统解剖学 Sum up for Systematic Anatomy 目录 总论 (22) 神经系统概述 (22) 中枢神经系统 (44)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 (44)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010) 周围神经系统 (1717) 一、脊神经 (1818) 二、脑神经核心知识点 (2424) 三、内脏神经系统 (3232) 传导通路 (3535)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3636)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3636)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3838) 四、听觉传导通路 (4040) 五、锥体系 (4141) 脑脊液被膜及血管 (4343) 一、脊髓的被膜 (4343)

二、脑的被膜 (4444)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4545) 四、脑屏障 (4646) 五、脑和脊髓的血管 (4646) 总论 说在前面的话:神经解剖学内容很多,因此条理二字格外重要,我们的建议是在学习各个部分之前先要有一个初步的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在学习各个部分时弄懂各部分功能;学习后归纳总结各部分之间的从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废话到此为止。 神经系统概述 由一条管道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器官联系在一起.在脊髓里称为中央管,上到位于脑桥和延髓后面的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至第三脑室,通过室

神经系统中枢 脊髓 灰质(神经 核) 白质(传导 束) 脑 神经核 传导束外周 脑神经 感觉 运动 脊神经 感觉 运动 间孔,与侧脑室相通。 是不是感觉很有规律性,下面就是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学习顺序,由低级到高级. 然后我们将从中枢讲到外周。之后我们通过传导通路将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完成相应生理功能。最后我们学习他们的营养和保护设施,脑室,脑脊液和血液循环. 我们先以缩手反射为例,简单形象的了解一下神经系统作用的方式。手被刺到后,神经先传导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先做不反应,把信息反馈到手上,然后做出迅速反应;传输到神经中枢的同时,接着又把信息传输到大脑,大脑作出反映:疼痛。比方大脑是处理器,人手是光电鼠标,正常的鼠标只要有移动,就会有指令通过线路传给处理器,处理器接到指令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大脑皮层能感知疼痛来自手上,因为它知道是通过哪条神经传来,就像处理器知道移动的指令来自于鼠标的线路通道而不是来自于键盘或其他的线路。中枢神经系统...感谢聆听...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核心素养:本节通过实验与探究等活动,较全面、真实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活体验的同学来讲讲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回忆完生活体验后,总结:不论是我们复杂的课前礼仪,还是简单的缩手逃避行为,都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完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引入课题,PPT 展示课题。底是“先感觉到疼痛,还是先缩手逃避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 互动交流【新课教学】:早在17世纪,法国哲学 家笛卡尔注意到动物机体对环境刺激 具有规律性反应,认为机体受到刺激和 发生的反应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 此提出了反射的概念。我们先来做一个 实验。 探究一:膝跳反射 分组实验:观察膝跳反射 目的要求:观察人体的膝跳反射,认识 反射现象。 方法步骤:每两位同学一组,两人轮换 进行实验。 ①两个人一组,一位同学为受试者坐在 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 上。 ②另一位同学实验者用手掌内测边缘 快速地叩击受试者上面那条腿膝盖下 方的韧带。注意观察小腿的反应。 分组讨论: 1、叩击韧带 时,小腿以膝 关节为轴,突 然地跳起来。 2、做了5次成 功了2次。可 能是速度慢 了、位置不准 或者力度小 了。 PPT课件 展示:膝 跳反射 作用部 位

点拨:结构基础:神经系统,发生原因: 刺激,反应特点:有规律的反应。 4结合生活举例说出常见的反射。 点拨:常见的反射有:缩手反射(外部 刺激)、肚子饿了要吃饭(内部刺激)、 等等。刚才我们做的这个膝跳反射,主 要在你们的神经系统的参与调节下完 成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引 出反射的概念。同时设问反射是通过什 么来完成的? 观察图,思考反射弧的组成以及膝跳反 射和缩手反射中信息和处理的途径。 设疑:反射是 通过什么来完 成的? 合作探 究 1、结合教材,试着说出反射弧五部分 的名称及其功能。 2、请用名称和箭头表示出图中神经冲讨论并思考: 1、几名同学结 合教材,试着 说出膝跳反射 和缩手反射的 反射弧五部 分名称及其功 能感受器: 接受刺激,并 产生神经冲 动。传入神经 纤维:把感受 器产生的神经 冲动传递到神 PPT呈 现:反射 是通过 反射弧 来完成 的。 PPT 呈现:反 射弧的5 部分(箭 头表 示)。 PPT呈 现:反 射弧概

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的神经纤维、神经节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调节、突出间隙递质的清除、神经元葡萄糖供应的调节、形成血脑屏障→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小胶质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的→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中心,→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的微管和微丝组成,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中都含有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的作用。→突起:→树突→轴突神经元的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的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的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的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和分裂。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体积却显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的外面通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被→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的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周围神经的髓鞘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的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的雪旺细胞核和质膜就是神经膜在中枢神经

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的髓鞘。以较小的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的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神经调节的实例屈肌反射:→手指碰到钉子,立即抬起被扎的手指以躲避疼痛刺激→皮肤的破损被翻译为神经信号,通过腿部的感觉神经上传到脊髓→在脊髓,这一信号被传递给中间神经元:→其中某些中间神经元与大脑痛觉中枢联系,上传的信号在此被神经元感知为痛→另一些神经元与控制腿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联系,使手指回缩 神经冲动的产生极其传导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传导机制,静息电位的重建机制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膜对离子严格的选择透过性。静息电位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形成机理:→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 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

神经系统解剖学精彩试题

神经系统解剖学试题(中医大) 选择题 1.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全部骶节中 B.骶1-3节中 C.胸部和腰部脊髓侧角 D.腰2-4节中 E.骶2-4节中 2.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胸核 B.中间外侧核 C.骶中间外侧柱 D.中间内侧核 E.网状结构 3.切断脊髓侧索,可导致切断部位以下: A.同侧随意运动丧失 B.同侧随意运动及深浅感觉丧失 C.同侧腱反射丧失,触觉和压觉丧失 D.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及对侧痛温觉障碍 E.同侧痛温觉全部丧失 4.脊髓后索损伤时: A.闭眼能确定关节的位置 B.闭眼能维持身体直立不摇晃 C.闭眼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D.闭眼能指鼻准确 E.受损伤的对侧有痛觉障碍 5.从延髓脑桥沟出入脑的神经,自内向外分别为: A.展神经、面神经 B.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C.展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 D.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E.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6..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是: A.视神经 B.展神经 C.动眼神经 D.三叉神经 E.滑车神经 7.三叉神经根位于: A.脑桥小脑三角处 B.延髓脑桥沟处 C.脚间窝处 D.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E.以上都不是 8.从锥体与橄榄之间的沟出脑的神经是: A.舌咽神经 B.迷走神经 C.副神经 D.舌下神经 E.展神经 9.动眼神经副核发纤维支配: A.舌下腺,颌下腺 B.腮腺 C.泪腺 D.胸腹腔脏器 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10.关于基底核的正确描述是: A.又称新纹状体 B.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 C.是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块 D.包括纹状体,屏状核 E.参与组成边缘系统 11.第Ⅰ躯体运动区位于: A.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B.额中回后部 C.额下回后部 D.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E.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12.视觉区位于: A.额中回后部 B.额下回后部 C.扣带回后部 D.海马回后部 E.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 13.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 A.优势半球的中央前回 B.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C.优势半球的顶叶角回 D.优势半球的顶叶缘上回 E.优势半球的Broca回 14.关于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区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视区在枕叶的(Brodmann)17区 B.听区在颞横回(Brodmann)41、42区 C.手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前回下部 D.脚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旁小叶前部 E.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下回后部 15.内囊位于: A.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B.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 C.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D.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E.豆状核,尾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16.不通过内囊后肢的纤维束是: A.额桥束 B.听辐射 C.丘脑皮质束 D.皮质脊髓束 E.视辐射 17.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 A.右侧肢体瘫痪 B.左侧肢体瘫痪 C.伸舌偏向右侧 D.口角偏向右侧 大全

(完整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城关二中宋清淮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五章的核心内容,是在学习了神经系统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有关神经调节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反射活动的结构及反射的类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反射的概念,并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分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1.通过膝跳反射实施,获取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2)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反射,特别是复杂反射的学习,理解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复杂反射的过程,并用此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2)有了反射,机体方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由此形成机体与环境和协统一的观点,进而产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 2、反射的类型 (四)、教学难点: 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 条件反射的认识 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真实的感受,感性的认识反射弧。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认识和理解条件反射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以日常生活关于反射的例子来说明人的很多活动都是反射 (二)新课探究: 一:实验观察膝跳反射 学生看课本85页两人一组做实验,然后完成讨论 1、叩击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 2、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还会出现吗? 3、什么叫反射? 二:反射弧 学生阅读课文85页《观察与思考》。学生完成以下讨论: 1、什么是反射弧,由几部分构成? 2、膝跳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怎样的? 3、如果神经冲动传导途径的某一环节出现障碍,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学生看书86页《分析与讨论》。然后小组讨论: 1、食物和铃声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有什么不同? 2、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3、经过训练,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刺激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种反 射活动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后完成表格 两种反射的区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