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国际贸易学 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学 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学 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学 名词解释

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 国际贸易——从字面上看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从经济学意义理解,国际贸易是指具有独立关税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3.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4. 总贸易——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国境为界,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反之,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则一定时期该国的进出口额之和称为该国的总贸易。

5. 专门贸易——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关境为界,凡进入关境的一律列为进口,称为;反之,凡离开关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则一定时期该国的进出口额之和称为该国的专门贸易。

6. 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或本地区的商品未经加工就出口。

7. 过境贸易——是指贸易国之间的商品交易需要经过第三国的情况。

8. 直接贸易——又称双边贸易,是指不需第三国介入,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直接发生的贸易活动。

9. 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交易需要第三国的介入才能完成的贸易活动。

10. 包销——是指出口企业与国外某家企业达成包销或独家经销协议,把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在某一地区的独家经营权利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对方的贸易方式。

11. 代理——是指出口企业与国外某家企业达成代理协议,委托代理商在市场上招揽生意,或从事其他的委托事务,委托商对由此产生的权利和义务负责,代理商只收取约定的佣金。

12. 寄售——是指这样一种销售方式,即出口企业和国外的代销商订立寄售协议,把货物运交给代销商,代销商出售货物后,扣除协议规定的销售费及佣金后

13. 招标——是指招标单位需要采购商品或兴办某工程时,说明有关条件,邀请有兴趣的企业在指定的期限内按照一定的程序报价即投标,然后由招标人再开标与评标,选择最满意的投标人进行交易。

14. 拍卖——是指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在拍卖场以公开叫价的方法,把货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交易方式。

15. 来料加工——是指国内生产企业接受外商提供的原料或零部件,按照外商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产品,并把生产的产品交给外商,以收取加工费。

16. 进料加工——是指国内企业自主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自行加工成产品,并自营出口,自负盈亏。

17. 租赁贸易——是指设备拥有者与承租人订立租约,把设备交给承租人使用一段时间,同时收取一定租金的交易方式,可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18.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通常用某一时期内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19.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20.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在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或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21.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从世界角度看,他是指各国在世界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一国角度看,它是指该国出口值和进口值的国别和地区分布情况。

22.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所有经济交易的收入和支出的系统记录。

23.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lility Curve)——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它表示在给定技术和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或国家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与知识所得到的两种物品的各种产出数量的组合轨迹。

24. 国民预算线(National Budget Line)——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下,一个国家各种消费选择组合的轨迹。

25.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保持等量的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量组合的点的轨迹。或者说它是显示社会福利水平为一常数的各种消费选择。

26.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微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机会成本越小,则表示选择该物品的经济合理性越高;反之,则越低。

27. 相对价格——用一种商品的价格表示的另外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用食品表示的衣服的相对价格。

28. 绝对优势(Adsolute Advantage)——指一个国家较之另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拥有的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表现为单位劳动投入带来的产出率最大,或是指一个国家较之另一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具备的最低的生产成本――表现为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量最小,

29. 比较优势(Comparetive Advantage)——指较之另外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上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或比较成本)的优势。

30. 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斯密与李嘉图,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完成、以机器生产逐步替代手工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代。这时,英国顺利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并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立足于世界经济强国的现实,他们对自由贸易使贸易国双方均获益的结果深信不疑,同时,劳动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独立与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资本因此还没有取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而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他们共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并以该理论为基础解释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人们将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称为古典贸易理论,故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古典贸易理论。此外,在李嘉图之后,人们对比较优势理论做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发展,但基本精神仍是将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视为比较优势的起因,因此,人们将这种把比较优势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之上的自由贸易模型称之为李嘉图模型。

31. 贸易收益(gains from trade )——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参与国际贸易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它不仅体现为生产效益――产出水平提高与产出结构的改变,而且还体现为消费效应――消费福利的改善与消费结构的调整。

32. 贸易方式(the Pattern of trade)——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关出口与进口何种商品的选择。

33.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两国可接受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

3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Index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由旬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创立的一个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

35.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矿产,而且也包括社会积累的资源,如技术、资本。依据要素禀赋的多寡(如劳动与土地资源的总供给量),我们可将国家区分为资源丰富的国家和资源贫乏的国家。

36. 相对要素充裕度(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它可用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实物供给量来度量两个指标来度量。如依据相对实物供给量来度量,假设分别表示本国与外国的可利用的劳动总量分别表示其各自可利用的土地总量,,如果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下面的不等式成立:或我们则可以称本国是土地充裕型国家,外国是劳动充裕型国家

37. 相对要素密度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指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率。如果食物与衣服的要素密度成如下的关系:或我们可称衣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食物是土地密集型产品。一般而言, 产品的要素密度是由生产该产品的技术规定的,它不会随国家的不同而发生变异。这也是由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这一假设规定的。

38. 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Stopler-Samuelson Theorem)——其核心的思想表达为,如果存在规模报酬不

变的技术,并且衣服与食品继续被生产,当一个国家由自给自足走向自由贸易时,贸易使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这会使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生产要素――也是国内供给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同时,它也使出口产品生产中非密集使用的那种生产要素――也是国内供给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如果本国是土地充裕、劳动稀缺的国家,出口食物并进口衣服会使土地的价格,即地租率相对上升,从而使土地所有者的报酬增加,同时,它使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相对下降,即使劳动所有者的报酬下降。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说明了自由贸易带给同一国家不同要素价格的短期影响。

39. 雷布任斯基命题(Rybczynski’s Theorem)——1955年,雷布任斯基在其发表的题为“要素禀赋与相对要素价格”的文章里,对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创见性的讨论时提出的定理。它指出,在商品与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两种商品的均被生产并且其他要素供给数量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供给数量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同时,又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如劳动供给的增加会使衣服的产量提高,但同时会使食物的产量减少。雷布任斯基命题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之间存在互逆关系,即它们是一对等价且互逆的定理,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致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报酬的变动,等价于由生产要素的相对供给的变动引发的商品相对供给的变动,二者的含义相同,并且互为因果。它们分别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反映国际贸易给给各贸易参与者带来的收入分配的影响。

40.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th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在相同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只要本国与外国生产衣服与食品两种,只要商品的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 商品的自由贸易导致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均等化,,同时它也会导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甚至也商品与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也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反映了自由贸易带给不同国家同种要素价格的长期影响。

41. 专用要素

(Specific Factor model)——它是由琼斯与萨缪尔森将可流动要素——具备跨部门的流动性的要素与专用要素——不具备跨部门的流动性的要素结合起来,,在模型中发展出的模型,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一个特例,其旨在说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与福利状况带来的中短期影响。

42.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lin theory)——赫克歇尔与其学生俄林共同完成的学术杰作。其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生产优势或国际竞争力是由其相对要素充裕度决定的。劳动充裕型的国家,其生产优势在于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土地充裕型的国家,其生产优势在于制造土地密集型产品。故劳动充裕型国家应当尽力专业化于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衣服,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如食物;土地充裕型国家则反之,两国会由贸易受益。由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注重分析相对要素充裕度,比较生产优势与专业化方向的确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由相对资源禀赋(或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原因的,因此,人们又称该理论为要素禀赋理论(The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或要素比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43. 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借助投入产出表计算了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比值发现的一个理论悖论,即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该悖论说明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这种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

44.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投入在劳动力的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资本。

45. 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即指由要素的相对价格所引致的产品要素投入密度的突变,例如,在美国,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 (工资提高), 较之出口生产部门,进口竞争部门有很高的资本替代劳动的替代弹性,致使该部门生产的产品由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成现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会有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结果。

46. 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Neo-Heckscher—Olin theory)——这是经济学家菲尔韦(Falvey)在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旨在揭示现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贸易发生原因的模型。

47. 琼斯扩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这是琼斯(Jones,1965)对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引申与发展,它是指在存在两种最终产品,如衣服与食品,两种生产要素,如劳动与土地,并且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与的的新古典世界里,最终产品价格的变动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价格的更大幅度的,也就是说,如果衣服的相对价格增加,必定会导致劳动报酬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48. 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这是由巴格瓦蒂 (JBhagwati, 1958)于年提出的著名观点。该理论指出,对于一个出口导向的国家而言,在其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 ),并且进口需求并没有出现显著增加的条件下,其充裕要素的大幅增加所导致的出口供给大幅增加,将会带来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最终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49. 部门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或者称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如用本国食物换取外国衣服的贸易,人们也将这类贸易称为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

50. 部门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或者称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交易,如用本国汽车换取外国汽车的贸易,也称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它们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日益上升,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倾向, 国际上一般采用格鲁贝-劳埃德指数(Grubel-Lioyd Index)统计部门内贸易占整个贸易的份额。

51. 规模经济(Ecomomies of Scale)——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依据规模经济的来源,人们又把规模经济区分为马歇尔外部经济与张伯伦内部经济

52. 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指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如果我们假设产品的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并用两种劳动和资本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的生产函数为,现在与的投入数量均扩大(t>1)倍,即生产规模扩大t倍, 生产函数变为:如果或着则表明厂商的生产函数是属于规模报酬递减的,不变的以及递增的。

53. 马歇尔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指单个厂商由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在现实中,生产相同产品的或者提供相同服务的企业,如地处同一工业园区或出口加工区的工业企业,属于同一个金融贸易区的金融机构或贸易公司,它们因地理上的邻近性会给对方带来有益的影响;此外公用部门,如运输业、电讯业及电力业,其发展也会给每一个单个企业到来交易成本的巨大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54. 张伯伦内部规模经济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一般而言,垄断竞争企业的规模经济来源于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固定成本的节约,它用如下的企业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判断:;当分别取大于,等于以及小于的值时,也就是产品的平均成本大于,等于以及小于边际成本的时候,生产产品的企业分别处在规模报酬增加,规模报酬不变以及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55. 需求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B.Linder)创立的旨在解释传统贸易理论同现代贸易实践之间矛盾的理论。林德尔在1961年发表的《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一书中提出,国家间或地区间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它们的需求的相似性,因此也决定这些经济体间相互的部门间贸易与部门内贸易的高度集中性。由于发达国单位资本收入率相似,因此,它们的需求偏好与需求结构越接近, 进行制成品贸易的可能性越高。又由于同种制成品存在着广泛的品质差异性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故它们之间的贸易又多表现为部门内贸易――同种商品的互相出口与进口。

56. 规模经济理论(theory of economies of scale)——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有关贸易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其一,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与同质性产品贸易。其二,张伯伦垄断竞争与差异化产品贸易。这类分析是由迪克西特与斯蒂格里

茨(Dixit and Stiglitz 1977)的经典分析再度复兴的。克鲁格曼(1979)把迪克西特与斯蒂格里茨的分析引入国际贸易研究中,并且经许多经济学家的广泛应用与努力,成为主流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分析范式57.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the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nlon.R)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伴随着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量不断上升的另一个现象是:作为技术创新产物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化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58. 部门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国际上一般采用格鲁贝-劳埃德指数(Grubel-Lioyd Index)统计部门内贸易占整个贸易份额,格鲁贝-劳埃德指数包括三种,产业水平的非加权的格鲁贝-劳埃德指数(the industry level unweighted average G-L index)是其中的一种,该指数是:在该公式中,是国,如中国的部门,如汽车生产部门的非加权的部门内贸易指数:表示部门的贸易全部属于部门内贸易,表示部门的贸易全部属于部门间贸易;表示部门的贸易部分属于部门间贸易,

59. 引力模型(Gravity-type model)——它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上,丁伯根(Jinbergen,1962)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的问题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80年代,经济学家用类似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部门内贸易的流量与流向的决定问题。如丁伯根建立了如下的贸易引力模型:该公式表明,i国向j 国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国与j 国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国与j 国的国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60. 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内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

61.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对16-18世纪出现在欧洲的一种经济思想的统称。其中,该思想揭示了贸易保护的必要性,是最早的贸易保护理论。一个国家的财富由其拥有的贵金属代表,拥有的贵金属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有。重商主义将贸易盈余作为获取贵金属、增加国家财富的手段。

6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对幼稚产业的保护一直是贸易保护最有力的论据,也被落后国家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该理论最先由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后经德国的李斯特发展和完善。该理论强调通过对目前落后的某些产业进行保护,使其在未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63. 贸易乘数理论——贸易乘数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凯恩斯的乘数理论。该理论将贸易看成是解决经济萧条、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途径。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从贸易角度来看,政府可以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来增加净出口,提高有效需求。正如投资或消费的增加将会带来产出更多增加一样,进口的增加将导致产出减少,其减少的规模要成倍于增加的进口;同时,出口的增加将导致产出增加,其增加的规模将成倍于增加的出口。因此,在贸易乘数理论看来,增加出口、限制进口是克服经济萧条、降低失业率的手段。

6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外部经济分支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外部经济”理论,它将政府战略性的贸易干预政策看作是追求外部经济的手段。该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对那些能够产生巨大外部经济的产业进行扶植与保护。通常具有巨大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就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这些产业由于具有外部性,而这个外部性不能被企业所享有,因此单凭企业的自我决策不能使企业发展到令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规模。这样,政府就要通过补贴等保护行为使企业发展到令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规模。

65.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利润转移分支理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关税、配额等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同时利用出口补贴、研发补贴来促进出口,增强本国厂商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实现垄断利润从外国向本国的转移,提高本国福利。由于这些文

献强调的都是利用国家贸易政策将利润从外国向本国转移的作用,因此这被称作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利润转移”理论分支。

66. 幼稚产业选择的外部经济标准——外部经济标准是由肯普提出的,因此又称肯普标准。该标准在包括潜在竞争力标准和现值标准的同时,又提出外部经济的内容。他认为,前两种标准所界定的企业,即使没有政府的保护,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也会促使企业发展这些产业,因此政府不需要保护。只有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比如产业的知识可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无偿使用,这类的企业政府应该扶植和保护。

67. 幼稚产业选择的潜在竞争力标准——潜在竞争力标准由穆勒提出,因此又称穆勒标准。该标准认为通过政府保护,落后产业通过改进技术等措施,迅速形成国际竞争力,最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取得独立自主的生存力和发展能力,这样的产业是幼稚产业。

68. 幼稚产业选择的现值标准——该标准由巴斯塔布尔提出,因此又称巴斯塔布尔标准。该标准引进经济分析的现值概念,认为被保护的产业不仅要具有潜在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它在未来所获利润的现值一定要大于保护它时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如果这个条件不被满足,就不能被列入幼稚产业。

69. 早期重商主义——通常将重商主义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指从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的重商主义思想,又称重金主义,它着眼于利用流通领域的措施来从国际贸易中积累货币,体现为少买多卖来保证贸易顺差和严禁货币输出。

70. 晚期重商主义——通常将重商主义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历时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下半叶,又称重工主义,它将重心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主张发展工场手工业来扩大出口,实现贸易顺差。具体体现为通过政府对出口企业的扶植来促进出口和在贸易顺差的前提下才允许货币输出。

71.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止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72.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73. 国际商品协定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Agreement)——是指商品的主要出口国(生产国)与消费国(进口国)就该项商品的购销、价格等问题,通过协商而达成的政府间的多边协定。

74. 普遍优惠制度(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 GSP)——简称普惠制,是工业发达国家承诺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商品,特别是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关税减免优惠的制度。普遍性、非歧视性和非互惠性是普惠制的三项主要的原则。

75. 海关税则(Customs Tariff) ——也称关税税则(Tariff Schedule)是国家根据其关税政策和总体经济政策,以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实施的应税商品和免税商品的种类划分及按商品类别排列的关税税率表。

76. 完税价格——是海关认定作为计征关税基础的价格,完税价格的认定也即海关估价,是指一国在实施从价征收关税时, 由海关根据国家的规定,确定进口商品完税价格,并以海关估定的完税价格作为计征关税的基础的一种制度。

77. 非关税壁垒措施——是指各国政府除了关税以外所有用以限制进口的措施,包括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配额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进出口国家垄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国内税收制度、进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和繁杂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包装标签规定等。

78. 进口配额(Import Quota)——又称进口限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季度、半年或一年)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准予进口,超过配额的货物则不准进口,或加征较高的关税甚至罚款以后才准许进口。

79. 自动出口限制——又称“自动出口配额制”,是一种限制进口的手段。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为五年),某些商品对该国出口的数量或金额的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80. 进口许可证制(Import Licence System)——是一种凭证进口的制度。为了限制商品进口,国家规定某些商品进口必须领取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许可证制与进口配额制一样,也是一种进口数量

限制,是运用行政管理措施直接干预贸易行为的手段。

81. 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是非关税壁垒中发展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及健康、阻止欺诈、保护环境、保证质量为目的,或以贸易保护为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性措施。

82.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Export Credit Guarantee System),即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专业银行,为本国提供出口信贷的商业银行进行保险的一种方式。

83. 贸易开放度——贸易开放度衡量一国某年进出口贸易金额在该国当年GDP总额占多大比重,其表达公式是贸易开放度 = 。公式中为 i 国某年的进口总值,为 i 国某年的出口总值。过高的贸易开放度说明一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高;过低的则相反。因此,贸易开放度又被称为对外贸易依存度。

84. 进口渗透率——进口渗透率衡量一国某年 j 产业(或者 j 产品)国内消费数量进口所占比重,其表达公式是进口渗透率 = 。式中为该国某年 j 产业(或者 j 产品)的进口数量,为该年 j 产业(或者 j 产品)的国内消费数量。进口渗透率反映一国某年 j 产业(或者 j 产品)的进口占其消费总量多大比重、即渗透程度有多高的情况。

85. 出口率——出口率衡量一国某年某种产业(或者产品)的出口在当年产量中间占了多大比重,公式是出口率 = 。式中为该国某年 j 产业(或者 j 产品)的出口数量,为该国 j 产业(或者 j 产品)的国内生产数量。出口率反映了一国某种产业(或者产品)的生产中有多少用于出口的情况。

86. NTMs 覆盖面指数——NTMs覆盖面指数反映一国在某一时间非关税措施覆盖的进口商品在所有进口商品中占的比重有多大,公式为。 i为某进口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税号,i=1→n; t表示年份; j为出口国;是一个哑变量,其值在有NTMs时为1,没有NTMs时为零;则指i税号进口商品价值在该进口国所有进口商品价值中占的权重。值大小就反映了 NTMs的覆盖面大小。

87. 关税等值:关税等值(TE)把各种非关税措施对国内市场上某种进口商品进口数量和价格的影响,统一用相应程度的名义关税税率来量化。 TE的表达式是:。由出口国出口环节上的NTMs所造成的租和进口国进口环节上的NTMs所造成的租相加而成,为c.i.f. 价。

88. 关税有效保护率——关税有效保护率(ERP)反映名义税率对某最终产品组装业所起到的实际保护程度,又叫实际保护率。 V为该最终产品组装后的价值增值,为有进口关税时该国最终产品组装产业的价值增值。

89. 关税的生产扭曲损失——生产扭曲损失指进口关税导致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该国许多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企的生产者进入该进口替代品生产行业时,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

90. 关税的消费扭曲损失——消费扭曲损失指进口关税导致国内的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该国许多消费者放弃该商品消费所造成的消费福利减少。

91. 进口配额——进口配额指进口国在一定时期例如一年或一季内对某类进口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所规定的限额,因此又叫进口限额。

92. 自愿出口限制——自愿出口限制(VER)指某一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下主动对自己的出口商品加以限制的承诺,包括数量限制承诺和和价格限制承诺两种。

93.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指政府为扩大补贴商品出口量而对补贴商品出口者按实际出口数量或金额给于的一种补贴。

94. 倾销——倾销指某种商品的出口商在国外市场的售价低于国内市场,或者低于正常的价值;同时,这种低价销售给进口国的相关企业构成实质性的损害或实质性损害的威胁;并且,上述低价销售和实质性损害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

95.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既包括涉及货币收支的对外往来,也包括未涉及货币收支的对外往来,后者须折算成货币加以记录,这就是“系统的货币记录”的含义。而“一定时期”通常是指1年。国际收支是个事后的、流量的概念。

96. 外汇(Foreign Exchange)——是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一种外

币成为外汇的前提条件有三个,第一是以外币表示,第二是可兑换性,第三是普遍接受性.这是外汇的基本概念,也是静态的概念。其派生概念系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与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又称国际汇兑,是动态的概念。

97. 汇率(Exchange Rate)——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价。

98. 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s)——又称应付标价法,系指以固定数额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本国货币表示的汇率.在这种标价法下,外汇汇率的涨跌与本币数额成正比关系,而与本币的价值成反比关系。目前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采用这种标价法,只有英镑、美元例外。

99. 间接标价法(1ndirect Quotations)——又称应收标价法,系指以固定数额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外国货币表示的汇率.在这种标价法下,外汇汇率的涨跌与外汇数额成反比关系,而与本币的价值成正比关系。目前只有英国和美国采用间接价法。

100. 贴水(At Discount)——指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是升水(At Premium)的相对概念。

101. 升水(At Premium)——指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

102. 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最基本的两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此外还有爬行钉住,汇率目标区,货币局等其他类型的汇率制度。这些汇率制度各有优劣,应该根据本国经济结构,特定的政策目的,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和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等因素选择汇率制度。

103. 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选择一基本参照物,并确定、公布和维持本国货币与该单位参照物的固定比价。

104. 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是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当今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浮动汇率,依照政府干预力度的大小划分,浮动汇率制又分为清洁浮动和肮脏浮动。

105. 单一汇率(Single Rate System)——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汇率,这种汇率通用于该国所有的国际经济交易中。

106. 复汇率(Mutiple Rate System)——是指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实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制度,它是对汇率的一种直接管制方式。

107. 实际汇率(Actual Rate)——是名义汇率扣除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通胀率后相对于外国货币的实际比价。

108. 外汇市场(Foreig Exchange Market)——是从事外汇买卖、外汇交易和外汇投机活动的系统。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09. 外汇风险(Exchange Risk)——是指因未预料到的汇率或相关因素的突然变动,给外汇持有者带来的损失。其主要表现形态有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储备风险等。

110. 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以获得母国所短缺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种植业、采矿业、石油业和铁路等领域。

111. 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机器设备制造和零配件中间产品的加工业务,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

112. 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技术、管理、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以及营销技能等无形产品的公司。

113. 横向型跨国公司——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从事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

114. 垂直型跨国公司——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之间实行纵向一体化专业分工的公司。

115. 混合型跨国公司——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生产和经营互不关联产品的公司。

116. 民族中心型公司的决策哲学——以本民族为中心,其决策行为主要体现母国与母公司的利益。117. 多元中心型公司的决策哲学——多元与多中心,其决策行为倾向于体现众多东道国与海外子公司的利益,母公司允许子公司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具体情况独立地确定经营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

118. 全球中心型公司——既不以母公司也不以分公司为中心,其决策哲学是公司的全球利益最大化。119. 内部化——指把市场建立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即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之与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120.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之前协调和规范缔约方之间关税与贸易政策方面相互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多边协定。

121. 世界贸易组织

——规范和协调当代国际经贸关系的权威组织,主要负责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组织实施多边贸易协定以及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它还是各成员进行多边贸易谈判和解决贸易争端、发展其贸易关系的场所。122. 乌拉圭回合——指关贸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也是最后一轮谈判,因发动谈判的贸易部长会议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故称乌拉圭回合。它从1986年9月开始启动,到1994年4月签署最终协议,历时八年。

123. 非歧视原则——又称不歧视待遇或无差别待遇原则,规定成员方在实施某种优惠或限制措施时不得对其他成员方采取歧视待遇。该原则主要通过关贸总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予以体现。124. 最惠国待遇——要求一成员现在和将来给予另一成员的优惠、特权和豁免,都不应低于该成员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否则就构成差别待遇或者歧视。

125. 国民待遇——要求在国内税费和规章等政府管理措施方面,进口商品与本国商品享受同等待遇。126. 关税保护原则的含义——肯定关税保护是合法手段,限制、取消或禁止使用各种非关税措施,要求各成员方在互惠基础上通过多边谈判削减关税,各成员方政府不得征收高于它在关税减让表中所承诺的税率。127. 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正式实施的有关进出口贸易的所有法律、法规、条例以及与其他成员方达成的所有影响贸易政策的条约与协定等都必须事先正式公布,否则不得实施。

128. 公平贸易原则——也称公平竞争原则,是指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不应采用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尤其是不应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商品。

129. 互惠贸易原则——要求成员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通过多边谈判进行关税或非关税措施的削减,对等地向其他成员方开放本国市场,以获得本国产品或服务进入其他成员方市场的机会。

130. 市场准入原则——要求各成员方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期限内对其他成员方的货物、服务与资本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并不断加大开放程度。

131. 贸易便利化——指一切简化和协调国际贸易程序的措施,这里的国际贸易程序主要集中在海关及跨境程序。

132. 政府采购——指政府为直接使用或者以消费为目的而购买物品的行为。

133. 竞争政策——指在一国范围内促进竞争的法规和其他措施,其核心是管制企业的限制性商业惯例和政府的补贴行为。

134. 公平解决争端原则——要求成员方之间一旦出现国际贸易争端,应通过公正、客观、平等和友好的方式使有关贸易争端得到妥善解决。

135. 国际服务贸易(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指跨国界的服务交换活动。按照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规定的服务贸易范围,国际服务贸易具体包括四类交易活动: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136. 跨境提供式服务(cross-border supply)——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137. 境外消费式服务(consumption abroad)——在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138. 商业存在式服务(commercial presence)——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另一成员方境内的商业实体提供服务,它是4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服务贸易形式。

139. 自然人流动式服务(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自然人的实体在另一成员方境内的商业现场提供服务,进口方允许个人入境来本国提供服务。

140. 政府公共职能性服务——指政府当局为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所提供的服务,既非基于商业基础也不与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相竞争的任何服务,例如,中央银行的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它不属于国际服务贸易

的对象。

141. 旅游设施

——旅游设施是指从事旅游业所需的旅馆、饭店、名胜古迹、娱乐场所、生产旅游所需商品的企业、旅游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等。

142. 国际旅游服务——国际旅游服务是指对国际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

143. 旅游公司——旅游公司又称旅游批发商,主要从事组织、宣传、推销有关旅游和旅游商品的业务;他们与旅游目的地、航空公司、旅馆、餐馆等旅游服务部门签订合同,组织若干不同日程和价格等级的旅游路线进行推销,直接出售给旅游零售商,是旅游企业和旅游代理商之间的中介人。

144. 旅游代理商——旅游代理商又称旅游零售商,直接负责招徕游客,是批发商和旅游团的中间人。其收入完全来自代理经销业务获得的佣金和回扣,其中有一种称为旅游经纪人,他们无固定的组织,利用社会关系与旅行社或批发商取得联系,收取佣金。有时他们也享受优惠,亲自带团参加旅行并担任导游。145. 国际金融服务——国际金融服务是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银行存贷款服务,债券和股票发行,有价证券管理,外汇兑换服务和保险服务等。

146. 基础电信服务——基础电信的内容包括电话、电报、电传、传真等,它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处于基础地位,为其他电信服务提供完备的电信网络设施。从服务的地域范围看,基础电信可分为本地、国内长途和国际长途三类。

147. 增值电信服务——增值电信业务主要包括电子信箱、语音信箱、电子数据交换(EDI)、在线数据的加工与信息处理、在线数据库的存储与检索等。

148. 现代咨询服务——现代咨询服务是指精通某一专业知识的专家或由各单科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咨询方),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信息和经验,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手段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客观地为客户(委托方)提供一种或多种可供选择的优化方案,是有偿的智力服务。

149. 国际教育服务——教育服务指各国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务交往,如互派留学生、访问学者等。

150. 服务贸易总协定——即GATS(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它是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的、1994年4月15日在马拉喀什由111个WTO成员正式签署的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原则性文件。151. GATS的一般性义务——一般性义务适用于GATS成员方的各个服务部门,不论该成员是否开放这些部门。

152. GATS的具体承诺义务——具体承诺的义务是指必须经过双边或多边谈判达成协议后才承担的义务,这些义务(如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只适用于各成员承诺开放的服务部门。

153. GATS的透明度原则——GATS规定各成员方应立即向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公布其采取的所有与服务贸易有关或对服务贸易协议产生影响的法律、法规或管理条例等措施。

154. GATS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条款规定各缔约方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他方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以不低于给予其它国家相似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这一原则适用于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不论成员方是否将某个服务贸易部门对外开放,在采取有关的管理措施时都必须遵循最惠国待遇原则。

155. GATS的国民待遇原则——GATS国民待遇是指成员方以其承诺单中所列服务部门或分部门及所列条件和限制为准,所采取的与提供服务有关的措施给予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应低于给予本国相同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GATS国民待遇条款与货物贸易领域的国民待遇不同,不是作为一般义务,而是一项特定义务,各成员方只在自己承诺开放的服务部门中给予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以国民待遇。156. GATS的市场准入原则——市场准入是GATS的一个重要条款,也是一种经过谈判而承担的义务,每一成员方给予其他成员方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根据其承担义务计划安排表中同意和规定的条件。

157. 国际技术贸易——指有偿的、商业性的国际技术转移,是不同国家的经济组织、企业或个人之间,按一般商业条件,将其技术的使用权授予、出售或购买的行为。专利——由一国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发明人的申请,认为其发明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而在一定时期内授予发明人的一种专利权,并予以法律的保护。

158. 商标——工商企业为使本企业生产或经营的商品受到法律保护,用有色泽的文字、图形、记号或其相结合而成的标明在商品上面的一种特定标志。商标权是商标的使用者向主管部门依法申请,经主管部门核准所授予的商标专用权,也称商标专利权,受法律保护。

159. 专有技术——即Know—how,有的译为技术秘密、技术诀窍等,现在统称为专有技术。专有技术是指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须的未向社会公开的秘密技术知识、工艺流程、设计方案和实践经验等。

160. 国际工程承包——是通过国际间的招标、投标、议标、评标、定标等程序,由具有法人地位的承包人与发包人按一定的条件签订承包合同,承包人提供技术、管理、材料、组织工程项目的实施,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经验收合格后交付发包人的一项系统工程。或者说,国际工程承包是指个人或企业,在国际承包市场上通过投标、接受委托或其他途径承揽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或私人业主的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及其他方面的承包业务,是一种涉及资金、技术、设备、劳务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161. 总包——由承包人将业主的某项工程单独全部的承包下来,既包工又包料,保证质量,按期完工,对业主完全负责。这种一揽子的承包工程,在国际上也叫“交钥匙”工程。

162. 转包——中标公司将承包权转让给另一家公司的行为,条件是向转包公司收取转包费,根据双方需要也可以另订其他合作条件。

163. 联合承包——指同一国籍或不同国籍的两个以上的公司以合同方式组成联营或合营公司,共同参加某项工程项目的承包人资格审查、投标,中标后共同签约承建工程项目。

164. 国际直接投资——各国投资者把生产资本输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经营和管理,掌握经营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165. 国际信贷——也称国际信用,是指国际间的资金信贷关系,即由一国或数国的政府、银行或国际金融组织向第三国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以偿还为条件提供资金。

166. 政府贷款——也称外国政府贷款或双边政府贷款。是指一国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贷款。政府贷款是以国家的名义提供与接受而形成的主要使用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资金,通过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支出进行收付,属于国家资本的收入与支出的信贷。

16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于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主要作用是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信贷以解决其暂时性国际支付困难和稳定汇率。168. 世界银行——即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基础建设项目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169. 国际开发协会——成立于1960年9月,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一个附属机构,也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是专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优惠贷款的机构。

170. 对外加工装配业务——企业开展对外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来样加工的总称。

171. 进料加工——从国外购进原材料,加工产品后再销往国外的方式称为进料加工。由于进口原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扶植出口,所以这种方式又称“以进养出”。

172. 补偿贸易——指在信贷的基础上,国际间以商品、劳务和资源偿付引进设备和技术等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173. 直接补偿——是补偿贸易的一种基本作法,又称“返销”、“回购”,指一方进口国外的设备和技术后,用这些设备和技术所生产的直接产品偿还价款。

174. 间接补偿——是补偿贸易的一种作法,指机器设备进口方不用设备生产的直接产品,而以双方商定的其他产品补偿。

175. 劳务补偿——是补偿贸易与来料加工或来件装配相结合的方法,即由一方提供机器设备的同时,提供原材料等委托对方加工装配,另一方用加工费收入分期偿还机器设备的价款。

176. 国际租赁——位于不同国家的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在约定期间内将出租资产交给承租人有偿使用的租赁关系。

177. 融资性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或资本性租赁,是在租赁业务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是当企业需要

某项外国设备时,采用较长期租赁设备机器的融资方式来代替一次性大笔融资购买设备,从而达到融通资金和改善财务状况的目的,是一种采用融物形式的不可撤销的完全付清的中长期融资方式,具有浓厚的金融业务色彩。

178. 经营性租赁——又称服务性租赁或维修性租赁。在这种方式下,出租人在租期内把设备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按时收取租金,期末收回设备,或扣除折旧后由承租人优先购买。出租人在租赁期间往往还要提供设备的维修保养服务,并承担租赁设备过时的风险。

179. 衡平租赁——又称杠杆性租赁或借贷式租赁,是国际租赁业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间接租赁,也是具有融资性租赁特点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都是不可中途解约的完全付清租赁,不同之处在于,衡平租赁有三方当事人:贷方、出租人和承租人;而融资性租赁只有两个当事人:出租人和承租人。

180.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181. 优惠贸易安排

——指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议,规定了相互贸易中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的关税优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182. 自由贸易区——指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了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成员国仍保持各自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183. 关税同盟——指成员国之间彻底取消了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另外,成员国之间还规定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统一的限制政策,关税同盟外的商品不论进入哪个同盟内的成员国都将被征收相同的关税。

184. 共同市场——指成员国之间不仅在商品贸易方面废除了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对非成员国商品进口征收共同关税,另外还规定了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也可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

185. 经济联盟——指成员国之间除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进行自由流动及建立共同对外关税之外,还要求成员国实施更多的统一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186. 完全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各成员国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全面实行统一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使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形成单一的经济实体。而该经济实体的超国家机构拥有全部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管理权。187. 贸易创造——指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关税同盟内某成员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它成员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创造了过去不发生的那部分新的贸易。188. 贸易转向——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189. 贸易偏转——指区内某成员国向其它成员国出口产品,同时从区外进口相同产品以代替本国产品满足国内需求的一种贸易流向。

190. 功能一体化——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

191. 制度一体化——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192.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品代替原先依*进口的工业品的贸易发展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的贸易发展战略。

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行使管理职能,调动和配置组织资源,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及过程。 企业流程再造:即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改善,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 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 知识管理:对组织的集体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规划,并通过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和环节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或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将精细化的操作、控制、核算、分析、规划、思想和作风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的管理模式。 柔化管理:是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企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依据信息 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管理和运 营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从而创造优势的管理模式。 决策:是指组织为使未来行动目标优化或达到某种满意程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上佳方案并组织实施的过程,即管理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在所指定的若干方案中选择的过程。 程序化决策:是对常规的、经常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也就是对例行问题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对不经常发生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所做的决策,也就是对例外问题进行的决策。 风险性决策:管理者在决策事件中面临者不可控因素,各种备选方案会出现多种不同结果,到底会出现哪种结果不能确定,但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 是预先知道的。无论选择哪个方案都存在风险,只能在计算各种方案不同的 自然状态(发难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损益值的情况下,比较各方案损益值后 在进行的决策。 计划: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工作内容及方式的预案,也就是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组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按一定规则和程序而设置的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有机群体。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或生活中,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的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的数量。直接管理的下属多,称为管理幅度大或跨度宽。实际反映管理者直接控制和协调业务活 动的多少。 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是组织内部管理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的等级划分。实质反应组织内部纵向分工的关系,各个层次担负不同的管理职能。 事业部制:是一种具有分权性的组织形式,在公司总部下设一层独立经营的“事业部”,实行统一政策,事业部是独立经营的一种组织体制。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篇一: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D.轮型沟通 6.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差异性B.层次性 c.时间性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亏平衡时的产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精编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外推法: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18.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 19.组织工作: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0.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份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21.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每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

A, 题型: 一、 单项或多项选择题 二、 判断题 三、 名词解释 四、 简答题 五、 论述 / 案例分析 B,复习内容 一、选择 1. 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 )。 A 、战略管理; B 、现场管理; C 、组织协调; D 、开拓创新; E 、组织实施 2. 之于管理,最形象的描述是( )。 A 、艺术; B 、科学; C 、知识; D 、能力; E 、以上都不是 3. 下面几项,能够被列入技术技能范畴的是( )。 A.生产技能 B.财务技能 C.营销技能 D.协调技能 E.激励技能 4. 下列属于在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发挥的主要作用的有( )。 A.协调作用 B.指挥作用 C.打击作用 D.激励作用 E.宽容作用 5.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的缺失将导致员工( )。 A.满意 B.没有满意 C.不满 D.很不满 6. 决策过程中,不能只是着眼于需要,而不考虑可能性,这一观点体现 装 订 线

了决策的()。 A. 可行性的原则 B. 系统性的原则 C.对比择优原则 D. 风险性 D、下属部门工作非管理特征明显; E、以上皆是 7.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是()。 A.动机激励理论 B.组织与冲突理论 C.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 D.领导方式的理论 8.培训和发展项目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是( )。 A、培训是否影响生产工期; B、培训者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C、被培训者的工作绩效在培训后是否得到了提高; D、被培训者实际工作能力提升; E、被培训者是否乐于参加培训 9.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 术技能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E.规划能力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组织变革举措。下列属于这些举措的 有()。 A.组织文化多样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组织运行柔性化 D.组织协作团队化 E.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经营” 11.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而 提出的 论断是____ 。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是指住址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原理。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的特点:一般性。历史性,多科性,实践性。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较换性,相互依存性。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的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管理道德: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极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问题。一般环境包括哪些因素: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环境。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哪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具体环境因素。简述外部环境的类型: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简单动态,复杂动态,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述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道德问题的强度等。计划工作:是指指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索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素,就越能准确的客观的选择可行方案。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许诺原理:是指任何可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有四个方面,1目标性,组织是通过精心安排的合作去实现目标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2主导性,计划工作应在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之前进行。3普遍性,计划工作是各级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4经济性,也就是说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5W1H: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索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部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指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的考核依据。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目标的性质:;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的纵向性3网络性4多样性5时间性6可考核性。目标的作用;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目标的SMART特点;目标要具体明确specific,目标可以测量或度量measurable,目标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evant,时间限定timebond。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目标管理的过程;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进入下一轮循环。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2没有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这是整理的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判断和名词解释可以按照提纲复习。?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体会。 答:企业管理就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只要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好的管理,企业管理是个很概括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能让企业,以正常的模式运行!实现企业利润,?如何运用人才和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战略,让公司所有员工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积极向上,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采纳一切对公司有利益的建议和批评,让公司在短期内成为规模。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实企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企业管理是一门学科.说穿了,企业管理就是用一种合理的方法,使员工即听从你的,而又对你没有反感,这其中的方法就是艺术.企业管理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几个分支。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等。企业管理是先有了理,再有管。理即制度,管即措施.要想管理好企业,应先制定出合理的制度,然后再制定出措施,如员工违反的哪一条制度该怎么办,如何处置;企业管理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的同时使的顾客达到最高的满意度,就是通过合理组织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机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科学,严密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2。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对企业宗旨的理解。P81-82?答,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并且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的宗旨是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或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应做出的贡献的陈述,有时也称为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不仅陈述了企业未来的任务,而且要阐明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行为规范是什么。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2。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3.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4。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5.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概括起来说,宗旨陈述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顾客,产品/服务,市场,技术,关注生存、增长和盈利,哲学,自我意识,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和对企业内部职工的考虑。 3.管理者的工作与角色有哪些?P5,11?答:管理者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如监工、领班、部门负责人、行政官员、副总裁等),他们动用人员和资源来完成组织及其下属部门的工作任务。无论是在领班一级还是在高层经理一级,当我们讨论管理者时,总是集中于探讨共同的管理职责——确保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以实现较高的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实现正是通过管理——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资源的使用,以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所说的,当一位管理者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工作会比管理者的工作对我们的社会更为重要的了.正是管理者决定我们的社会机构能否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服务,或者他们是否浪费我们的才能和资源." 管理者必须准备承担的角色包括3个类型。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与工作单位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交往。信息方面的角色包括传播、接收和分析信息.决策方面的角色包括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解决问题,或者把握机遇。?4。企业为什么要研究非正式组织?(你怎么看待组织中的小团体,小宗派)P112-113?每一种正式结构的背后都存在一种非正式结构。这是一种“影子"组织,由组织成员之间非正式的但往往是很重要的相互关系组成。 由于组织的复杂本质和对绩效要求的持续变化,非正式组织在完成必要工作方面很有帮助。通过非正式结构自然而然地自发联系,人们得以进入情感支持和产生友谊的人际关系网,以满足重要的社会需要。他们也从与其他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和任务的人的接触中获益。通过人们在工作日和各种非结构环境中的非正式接触,就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学习和知识共享。?当然,非正式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它们可能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传递不确切的信息,产生对变革的抵制,甚至转移重要目标的工作努力.那些感觉被排除在非正式群体之外的人会滋生不满情绪。?5.简述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特征。P120-123?答:现代的企业大都倾向于采用扁平组织结构?1。扁平结构的主要优点.?(1)节省管理费用开支.(2)高层领导可以较容易了解基层情况.(3)有利于促进基层管理人员的成长。(4)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5)纵向沟通联系渠道缩短,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减少信息失真.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1.管理:(management) 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 地完成工作。 Management involves coordinating and overseeing the work activities of others so that their activities are completed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2.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以社会组织和组织领导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 学。(维基百科) Management is a social science whose objective is to stud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3.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种。 It includes Planning, Organizing,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4.计划(Planning) 设定目标,确定战略,并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项活动。 Defining goals, establishing strategy and developing plans to coordinate activities. 5.组织(Organizing) 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 Determining what needs to be done, how it will be done and who is to do it. 6.领导(Leading) 指导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 Motivating, leading and any other actions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