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脑脊液知多少

脑脊液知多少

脑脊液知多少
脑脊液知多少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1.目的:建立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

2.范围:适用于脑脊液的常规检查(物理检查、蛋白定性、细胞检查);

3.标本采集:

3.1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3.2 标本要求: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

3.3 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 K2抗凝。

4.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5.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器材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7.物理检查:

7.1 目测脑脊液颜色与透明度: (1)观察颜色。(2)观察透明度。(3)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7.2 结果判断与分析:

7.2.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

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重症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脑脊液也呈黄染。

(3)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褐色或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7.2.2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清晰透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疾病的脑脊液也可呈透明外观。脑脊液中白细胞如超过300×106 /L时可变为混浊;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也可使其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而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填写报告时用“清晰透明”、“微浑”、“浑浊”等描述。

7.2.3 凝块或薄膜: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若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多于10g/L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可见表面有纤维的网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蛛网膜下隙梗阻时,由于阻塞,远端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此时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填写报告百可用“无凝块”、“有凝块”、“有薄膜”、“胶冻状”等描述。

8.蛋白定性试验(潘氏法):

8.1实验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8.2试验方法:取潘氏试剂2-3ml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8.3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阳性(+):白色浑浊;强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

9.细胞检查:在显微镜下对脑脊液有形成分进行计数和分类检查。

9.1 细胞总数:

9.1.1 对澄清的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白细胞数,其总和即为每μl的细胞数。再换算成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如细胞较多,可计数一大格内的细胞×10,即得每μl脑脊液中细胞总数。如用升表示,则再乘以106 。也可用生理盐水或红细胞稀释液稀释后再用人工计数,或直接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计数;

9.1.2 浑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20μl,加入含红细胞稀释液0.38ml的小试管内,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用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乘以50,即为每μl脑脊液的细胞总数。

9.2 白细胞数:

9.2.1 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细胞总数操作中的红、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9.2.2 血性标本:将混匀的脑脊液用1%冰乙酸溶液稀释后进行计数。为剔除因出血而来的白细胞数,用下式进行校正。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校正数:每μl脑脊液内红细胞数×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数=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未校正数-每μl血液内红细胞数例示:血液内红细胞4 000 000/μl;脑脊液内红细胞20 000/μl;血液内白细胞10 000/μl;脑脊液内白细胞60/μl 20 000×10 000 则:60-=60-50=10;即该患者脑脊液内白细胞之校正数为10。

4 000 000 9.2.3 成人脑脊液内无红细胞,白细胞极少,其参考范围:腰池中为(0-10)×106 /L;脑室内为(0-5)×106 /L;儿童为(0-15)×106 /L,新生儿为(0-30)×106 /L。如白细胞达(10-50)×106 /L为轻度增加,(50-100)×106 /L为中度增加,200×106 /L以上显著增加。

9.3 细胞分类:

9.3.1 直接分类法: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应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分率表示。若白细胞少于100个,应直接写出单核、多核细胞的具体数字。

9.3.2 染色分类法: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2滴,加正常血清1滴,推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镜分类。如见有不能分类的细胞,应另行描述报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时。

9.3.3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主要为单个核细胞,多为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两者之比约为7:3,偶见内皮细胞:软脑膜和蛛网膜细胞、室管膜细胞、脉络膜细胞等。

9.4寄生虫学检查:经沉淀涂片认真寻找虫卵、幼虫等。

10.质量控制:进行室内工作人员比对分析,要求差异在10%以内。

11.临床意义:

11.1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的炎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和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等,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g/L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临床上称为Froin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检查特点压力(kpa)外观蛋白质定性定量(g/L)葡萄糖(mmol/L) 氯化物(mmol/L) 细胞总数及分类细菌正常人卧位0.78-1.67 无色透明- 0.2-0.4 2.5-4.4 120-130 (0-10)×106 /L多为淋巴细胞无化脓性脑膜炎↑↑↑混浊有凝块↑↑2+以上↓↓↓↓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发现致病菌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混浊有薄膜形成↑+~2+ ↓↓↓↓增加,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找到抗酸性杆菌或结核培养阳性病毒性脑膜炎↑清晰或微混↑+ 正常正常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清晰或微混↑↓↓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新型隐球菌脑室及珠网膜下腔出血脑瘤↑↑血性↑↑+~2+ ↑正常增加以红细胞为主无脑脊髓梅毒↑↑~↑清晰↑+ 正常正常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无11.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脑脊液根据细胞病理学变化分三个不同时期:①急性炎性渗出期,呈粒细胞反应;②亚急性增殖期,呈激活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反应;③修复期呈淋巴细胞反应。化脓性脑膜炎的急性期变化最突出,持续时间最长;此期脑脊液细胞

数每微升可高达数千,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用抗生素治疗后,脑脊液细胞数迅速下降。梅毒性脑炎亚急性期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淋巴样细胞中可发现胞质内包涵体,结核性脑膜炎时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加,但超过500×106 /L者较为罕见,在发病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很快下降,由于患者多在发病数天后才来诊治,因此首次腰穿时,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已趋下降而淋巴细胞为多。粒细胞、淋巴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在脑脊液中直接发现隐球菌,必要时用印度墨汁染色予以确诊。

11.3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能否找到肿瘤细胞取决于肿瘤位置及恶性程度、穿刺部位和采集标本的多少。同时也与检查者技术水平有关,采用细胞正玻片离心沉淀仪可提高检出率。脑脊液找到白血病细胞是白血病脑膜转移的证据。

11.4 脑血管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出血或腰穿损伤性出血。前者在早期病后数小时可见大量红细胞和明显中性粒细胞增多,2-3天内达高峰,在脑脊液中可发现吞噬细胞,出血后数小时至第3天可出现含有红细胞的吞噬细胞,5天后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如为穿刺损伤性出血则不会有上述反应。

11.5 脑寄生虫病不仅脑脊液细胞数升高,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约占白细胞的60%或更高。浆细胞增多为另一特点。如将脑脊液离心沉淀物全倾倒在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体、旋毛虫的幼虫等,甚至还可找至细粒棘球绦虫的头节或头钩。

11.6 红斑狼疮有时可在脑脊液中找到红斑狼疮细胞。刘云的永生不死锻炼方法,真是净化增强“脑脊液”。

12.方法学评价:潘氏试验所需标本量少,灵敏度高,试剂易得,操作简便,结果易于观察,其沉淀多少与蛋白质含量成正经比,部分正常脑脊液亦可出现极弱阳性结果。Ross Jine试验主要沉淀的是球蛋白,但敏感性较弱,NoneApett试验可分别检测球蛋白和白蛋白,但操作较繁,极少选用。细胞计数为手工法,存在人为误差。细胞较少时应增加计数池计数面积。当穿刺损伤血管导致血性脑脊液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时,计数细胞总数已无意义,白细胞数亦须经校正。

13 操作注意事项:

13.1 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使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

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破坏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13.2 取材后,必须立即涂片。

13.3 推好的血膜片应在空气中摇动,使其尽快干燥,以免细胞变形。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13.4 根据血膜厚薄,细胞量多少及室内温度等把握好染色时间,使染色效果满意。

13.5 镜检时循序检查,必要时用油镜确认;并注意整体情况。

13.6 细胞计数时,应注意新型隐球菌与白细胞的区别。前者不溶于乙酸,加优质墨汁后可见不着色的夹膜。

13.7 计数池用后,应用75%乙醇消毒60min。忌用苯酚消毒,因有损计数池的刻度。

14.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7-18页,145-147页。

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脑脊液常规

1.项目名称 脑脊液常规 (1)标本处理 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 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 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 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 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 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 脑脊液也可呈黄色。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 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 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 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 5%苯酚溶液: 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4)细胞计数 1)细胞总数 [器材及试剂] 1.细胞计数板; 2.红细胞稀释液(配法同血液红细胞稀释液)。

脑脊液信号病变鉴别诊断

脑脊液信号病变鉴别诊断 鉴别内容 疾病名称 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胶样囊肿囊性脑软化 年龄好发部位形成原因与其他部位的蛛网膜囊肿一样均是脑脊 液在脑外异常的局限的聚集。 表皮样囊肿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占原发性颅 内肿瘤的1%,好发于青壮年,以脑桥小脑角区 最为常见,其次为鞍上池、四叠体、颅中窝及脑 室系统亦可以发生于颅骨板障内。 胶样囊肿故又称为“神经上皮囊肿”或 “旁突体囊肿”。本病约占颅内肿瘤的 0.1%,中青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 于女性,好发部位为第三脑室前上部。 附着于脉络丛或室管膜,靠近室间孔。 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看到。新生儿 脑发育不全,或缺氧造成的脑软化。 脑出血,脑梗死造成脑软化等。往 往都有明确的病因。 临床表现多数为蛛网膜囊肿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少 数可由颅脑外伤,感染,术后蛛网膜粘连 所致。 临床症状体征与肿瘤部位有关,脑桥小脑角区肿 瘤多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颅中窝肿瘤主 要表现为三叉神经损害症状;大脑半球肿瘤常有 癫痫发作、轻偏瘫;小脑半球肿瘤常有共济失调; 鞍区肿瘤表现为缓慢进展性视力减退。 主要临床症状为囊肿堵塞室间孔引发 的脑积水症状,症状的出现与体位有 关,对临床诊断有提示作用。囊肿增大 时可压迫穹窿及大脑边缘系统,引起智 力、情感及行为异常。 软化灶呈不同的形状。基底节区与 出血或梗死的范围相一致。 CT表现颅后窝颅板内侧局限性脑脊液样低密度 去,可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锐利, 可具有占位效应,出现脑积水表现,可出 现颅骨变薄及外凸表现。 据形态学所见,胆脂瘤可分为扁平型与团块型两 大类。扁平型多位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呈不 规则形均匀低密度,境界清楚,一般无钙化,肿 块沿蛛网膜下腔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定,增强 扫描多数病例无强化,少数病例囊壁轻度强化。 扫描呈圆形高密度,边缘清楚,大小不 等,一般为1-2cm。常见部位为第三脑 室前上部,可合并脑积水。增强扫描无 明显强化,或囊性有轻度强化。 密度与脑脊液相似。

脑脊液详解(内容清晰)

脑脊液详解 脑脊液蛋白定量 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新生儿:400~1200mg/L; 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蛋白质(mg/L);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 脑炎 150~1000; 肿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肿瘤 1000~2000; 脑出血 300~1500 ; 神经梅毒500~1500; 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

脑脓肿 200~1200 ;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过程: 暂无相关信息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脑脊液检测流程

脑脊液检测流程 标本采集:脑脊液标本主要由临床医师采集,一般行腰椎穿刺,必要时丛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穿刺采集。采集后无特殊处理要求,应立即送检,不超过1 小时。 操作步骤:1)认真观察并记录脑脊液颜色、透明度及是否有凝块。 颜色:正常为无色,病理情况下可有红色、黄色、米汤样、棕色、 绿色、褐色或黑色 透明度:正常为清澈透明;病理情况下可有不同程度的浑浊,脑脊 液中细胞数大于300X106/L或含大量细菌、真菌时呈不同程度 浑浊。结核性脑膜炎时呈毛玻璃样浑浊;化脓性脑膜炎时呈 脓性浑浊;正常脑脊液可因穿刺过程中带入红细胞而成轻度 浑浊。 2)潘式试验:取潘氏试剂2-3ml。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经5 分钟2000转离心的脑脊液上清液1-2滴,衬以黑背景, 立即观察结果。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阳性:(+)为白色云雾状;(2+)为白色浑浊;(3+)为白色浓絮状 沉淀;(4+)为白色凝块。 3)细胞计数 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加入冰醋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 冰醋酸后倾去,然后滴加混匀脑脊液3-4滴,数分钟 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血液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血性标本:将混匀脑脊液用1%冰醋酸溶液按血液白细胞计数法稀释 后进行计数。 4)细胞分类 直接分类法: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 根据细胞核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应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 分率表示。若白细胞少于100个,应直接写出单个核、 多个核细胞的具体数字。 染色分类法: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2滴,加正常上清1滴, 推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行瑞士 染色后用高倍镜或油镜分类。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检验操作程序 1.目的 保证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2.适用范围 脑脊液常规检测,标本类型为脑脊液。 3.职责 3..1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检验人员向临床提供脑脊液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 3.2脑脊液标本的运送由临床卫生员运送。 3.3收集与处理检验后脑脊液标本由检验卫生员统一送到医院垃圾处理站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检验程序 4.1脑脊液理学检验: 4.1.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液体。当有病变时可出现红色、黄色、绿色、乳白色、黑色等颜色。 4.1.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脊液中有形物增加时,透明度降低,透明度可按清晰透明,微浑、浑浊三级报告。 4.1.3凝固或薄膜正常脑脊液没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炎时可出现薄膜,可用无凝块、胶冻样、有薄膜形成、有凝块等方式报告。

4.2脑脊液化学检验: (一)潘氏(pandy)定性试验 4.2.1【原理】 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4.2.2【试剂】 5-7%石碳酸溶液。 4.2.3【方法】 取试剂2-3毫升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出现白色浑浊为阳性。 4.2.4【结果判断】 透明无变化(一)阴性 微呈白雾状(〒)极弱阳性 灰白色云雾状(+)弱阳性 白色浑浊(++)阳性 白色浓絮状沉淀(+++)强阳性 白色凝块(++++)最强阳性 4.3【注意事项】 试剂和脑脊液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试验,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试验。

4.4【参考值】 正常人多为阴性,偶有极弱阳性反应。 5、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5.1细胞总数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如细胞数很少,可用此法,用滴管吸取少量充分混匀的脑脊液于血细胞计数池内,等待2~3分钟后,用低倍镜 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数,将其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1.2稀释计数法:如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很多,可用此法。于小试管内加红细胞稀释液0.38毫升,再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 脑脊液20微升加入小试管中,混匀后将其滴人血细胞计数池内,然后用低倍镜计数四角的四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并乘以50〓106。而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2白细胞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用吸管吸冰醋酸后轻轻吹出,使管壁附着少许冰醋酸。用此滴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数滴,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数(包括间皮细胞)。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

脑脊液标本的结果评价

脑脊液标本的结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3-11-18T09:00:51.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王庆丰 [导读] 穿刺采集脑脊液的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切实防止污染。第一管脑脊液用作微生物学检验,后两管用于生化检验及细胞学检查等。王庆丰(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162-02 1 生理情况 脑脊液为一水样透明液体,包含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在生理情况下,血液和脑脊液之间有血-脑脊液屏障,阻碍各种微生物通过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故正常人的脑脊液是绝对无菌的。若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标本在采集和检验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外,都应看做是病原菌。 2 病理情况 在病理情况下,血-脑脊液屏障受到破坏,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进入脑脊液,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此时在脑脊液中可检出病原微生物。 化脓性脑膜炎可由多种细菌引起,其中脑膜炎奈瑟菌最为多见,引起的脑脊髓膜炎以流行性为特征。在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中居第二位的是肺炎链球菌,占30%~50%,主要见于40岁以上成人,可以是原发性,也可以并发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或心内膜炎,还可继发于颅骨骨折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和鼻腔或鼻窦之间的沟通。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性脑膜炎多为继发性,前者多继发于败血症、局部病变和损伤等,临床上少见;后者多继发于耳鼻喉感染,尤以乳突炎和中耳炎多见。在3个月~5岁儿童的细菌性脑膜炎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占40%~60%,(而成人只占1%~3%),常为急性原发性,以B型菌为多,该菌能产生TEM型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有耐药性。新生儿脑膜炎多由大肠埃希菌、b群溶血性链球菌和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引起,特别是早产婴儿,继发于败血症。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侵及脑膜引起,继发于1~5岁的小儿。 脑部外伤、神经外科手术和脊髓麻醉等引起的脑膜炎,病原菌通常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和肠球菌。脑脊髓分流术所致脑膜炎约有75%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腰椎穿刺、小脑延髓池穿刺等情况下发生的脑膜炎(接种性脑膜炎),常为铜绿假单胞菌经医疗器械进入髓腔所致。其他可引起脑膜炎的细菌较为少见,有卡他莫拉菌、沙门菌、沙雷菌、类志贺邻单胞菌、胎儿弯曲菌等,见于婴幼儿、老年人或机体免疫力减低的患者,有时继发于败血症。 脑脓肿的常见病原菌有类杆菌属、梭状杆菌属、放线菌属、韦荣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的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多达85%的脑脓肿可发现厌氧菌,有时可查及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体是新型隐球菌,该菌经血行播散至大脑皮质灰质血管周围区、基底神经节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脑膜炎,死亡率较高。中枢神经系统假丝酵母菌病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多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 无菌性脑膜炎是侵袭力较强的钩端螺旋体侵入脑膜组织所引起,最多见的血清型是犬型、黄疸出血型和波摩那型,在发病一周内的败血症期可以很容易从脑脊液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在早期梅毒及二期梅毒,约有40%的病人可从脑脊液中检出梅毒螺旋体。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能以各种方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在脑脊液标本中常可见到的病毒有: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虫媒病毒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疱疹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呼吸道病毒中的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和麻疹病毒:以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在疾病早期应尽早采取脑脊液标本送检,可提高病毒分离率。 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脑组织病变,都可使脑脊液发生变化,进行脑脊液物理学检查(颜色、透明度、薄膜及凝块形成),化学检查(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成分的测定)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在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中,可应用高特异性抗体检测患者脑脊液中的细菌荚膜多糖抗原,常用胶乳凝集试验(LA)、对流免疫电泳(CIE)及ELISA(ELISA)等免疫学方法。同时,可进行血培养和中耳或鼻旁窦取脓液培养,血培养阳性率可达40%~60%。 3 检验干扰因素 (1)穿刺采集脑脊液的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切实防止污染。第一管脑脊液用作微生物学检验,后两管用于生化检验及细胞学检查等。 (2)最好在疾病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标本。 (3)脑膜炎奈瑟菌能产生自溶酶,离体后迅速自溶;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也易死亡,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或作床边接种,否则影响阳性检出率。 (4)某些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低,对寒冷和干燥均敏感,故标本送检时要注意保温(25~37℃),防止干燥和避免日光直射,不应放置冰箱,以免病原菌死亡。 (5)厌氧菌检验时,采集标本要尽量避免接触空气和正常菌群的污染并立即送检。 参考文献 [1]李光辉,朱德林,张婴元,等.1995~2004上海地区部分医院脑脊液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78-1281. [2]毛斐斐,王钰,余小锋,等.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体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3):251-252.

脑脊液检查步骤

脑脊液检查步骤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脑脊液检查步骤:1.观察外观:颜色分为正常的无色透明,异常的有:红色、黄色、 白色或灰白色、褐色或黑色。透明度分为清晰透明、微浑、浑浊2.显微镜计数正常WBC(0-8)×106/L并分类中性和淋巴细胞所 占比列 (1)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时。还可见于脊髓灰质炎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早期。 (2)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经过治疗后,以及布氏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和脑膜附近感染、脑和脑膜的病毒性感染、霉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疫苗接种后或感染后脑脊髓炎,也可见于寄生虫感染、脱髓鞘病、脑瘤、结节病和白塞氏综合征等。 生化检查:检测氯(120-130mol/L)和糖氯检测意义:(1)减少:患结核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含量显着减少(但也有少数含量正常者)。患化脓性脑膜炎者也可减少。 (2)增多:患肾炎、尿毒症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见增多。 (3)正常:除正常人外,患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脑肿瘤、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也可正常。 糖检测的意义:1)增多:多见于尿毒症、脑肿瘤,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水肿、糖尿病等。(2)减少: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低血糖等。

3.蛋白定性:使用试管加入2-3ml饱和碳酸钠,滴加脑脊液2-3 滴,结果见下: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白色浑浊 强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

脑脊液检查成分分析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儿为0.098-0.14kPa(10—14mm水柱)。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 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压迫30秒后放松30秒,其间每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 结果判断: 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应在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或加压至8kPa(60毫米汞柱)时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 (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 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 (3)双针联合穿刺试验:在疑有椎管内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与腰5骶1两处同时进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两处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所显示的差别。可以粗测腰椎2-5之间有无梗阻。 (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Tobey-Ayer试验):压迫一侧颈静脉引起脑脊液压力上升,但压迫另侧颈静脉时压力无变化,称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提示该侧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 终压 放出脑脊液后所测得的压力,当低于原初压的1/2时常为异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后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变。若放液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水柱),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数亳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编辑本段外观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 编辑本段细胞学检查

脑脊液检验参数详解(精)

脑脊液检验参数详解 [临床意义 ] 1. 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 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 ... 一、常规检验 :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 无色水样液体。 [意义 ] 1. 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 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 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 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 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 1. 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 (未破裂者。

2. 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 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 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 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 :(0-30×106/L。 [临床意义 ] 1. 细胞数明显增高 (>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 2. 中度增高 (<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 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脑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 阴性。 [临床意义 ] 1. 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 (++以上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脑脊液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 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1.5g/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 凝固物 4. 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 5. 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 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二)化学检查 1. 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 0.20~0.405g/L;成人为0.15~0.45g/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

实验诊断--脑脊液检查

Ⅰ、脑脊液检查cerebrospinalfluid 1、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120~180ml。 70%由脑室脉络丛分泌,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2、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等。 3、标本采集 一般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标本。 脑脊液可行常规、生化、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 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肿瘤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的中枢受累有重要意义。可行鞘内注射药物。 4、适应证及禁忌证 ⑴、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如下: ①有脑膜刺激症状,如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 ②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人脑室。 ③中性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④脱(神经)髓鞘疾病。 ⑤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而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者。 ⑵、禁忌证: 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乳头水肿,忌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诱发脑疝。 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作腰椎穿刺。 ⑶、注意 ①疑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时先脱水后穿刺 ②标本留取时 第一管:细菌学检查 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 第四管:脱落细胞 ⑷、送检要求立刻送检以免细胞破坏、形成凝块 ⑸、检验项目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或脑室出血。 黄色:蛛网膜下腔出血;血中胆红素>256umol/L;椎管阻塞或脑膜炎。 乳白色:化脓性脑膜炎,csf白细胞增多。 微绿色:绿脓杆菌脑膜炎。 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瘤。

颅内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颅内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答案解析: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拒食、哭闹不安,甚至惊厥,虽无脑膜刺激征,但前囟门饱满有助诊断。 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约30%~60%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出现硬脑膜下积液,1岁以下患儿较多见。多发生在化脑起病后48~72小时后,临床特征是化脑积极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降,或退而复升;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等。 答案解病原菌明确后的抗生素选择:应参照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析:1)肺炎链球菌:由于目前半数以上的肺炎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故应继续按上述病原菌未明确方案选药。仅当药敏试验提示致病菌对青霉素敏感,可改用青 霉素20万~40万U/ (kg·d)。 2)脑膜炎球菌:与肺炎链球菌不同,目前该菌大多数对青霉素依然敏感,故 首选取选用,剂量同前。少数耐青霉者需选用上述第三代头孢菌素。 3)流感嗜血杆菌:对敏感菌株可换用氨苄西林200kg/(kg·d)。耐药者使 用上述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氯霉素。 4)其他: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者应参照药敏试验选用乙氧奈青霉素、万 古霉素或利福平等。革兰阴性杆菌者除考虑上述第三代头孢菌素外,可加用氨 苄西林或氯霉素。 答案解析:并发硬脑膜下积液:在化脑有效治疗48~72小时后,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再升高,或病情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高热、抽搐、前囟饱满或隆起,或颅内高压的症状,颅骨透照及头颅CT、有助诊断。与题干“抗生素10天,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近3天又出现发热。抽搐,前囟饱满,颅缝分离”的临床表现相符。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异常,对硬脑膜下积液,最重要的诊断穿刺,即可诊断。头颅透光检查和CT扫描可协助诊断,但最后确诊仍有赖于硬膜下穿刺放出积液,同时也达到治疗目的。 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血培养化脓性脑膜炎时,血培养不一定获阳性结果,但仍是明确病原菌的重要方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血培养阳性率甚高。也可以这样理解新生儿抵抗力最低,自身免疫没有建立,故阳性率就最高。 答案解 析: 硬膜下积液是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答案解 析: 结核性脑膜炎可引起7.3.4.6.2对颅神经障碍的症状,面神经是第7对脑神经。 C 答案解析:可引起菌血症细菌栓子经血传播可引起皮肤血管损害,出现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皮肤瘀点涂片检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要的病原诊断方法之一。 答案解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已惊厥三次,说明颅压明显增高, 化脑的治疗原则是:①病因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②可适当应用激素,减轻脑水肿及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③对症处理,如降温;④保证足够液体及热量;⑤颅压增高时用20%甘露醇;⑥禁忌抽脑脊液降颅压,可引起脑疝,呼吸、心跳停止。 答案解析:肺炎诊断、鉴别诊断 患儿2岁,主症咳、喘、发热、体征双肺可闻固定中小啰音.诊断支气管肺炎。鉴别毛细支气管炎是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特殊肺炎。支气管炎有咳、发热,肺部干啰音,不固定的粗大水泡音。支气管异物突然吸气性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多有异物吸入历史。急性喉炎表现除感冒症状外,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有喉梗阻症状,肺部正常。 答案解析:一般用鼻前庭导管给氧,经湿化的氧气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氧气宜湿化,以免损害气道纤毛上皮细胞及使痰液黏稠。缺氧明显者或新生儿、婴幼儿宜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L/min,氧浓度为50%~60%。若出现呼吸衰竭,应使用人工呼吸器。 答案解临床上轻症患者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不重;中、重度患者发热可为低~中度,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检验基础)练习题第12章脑脊液检验

第十二章脑脊液检验 一、A1 1、脑脊液呈白色,常见于()。 A、蛛网膜下腔出血 B、化脓性脑膜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病毒性脑炎 E、吉兰-巴雷综合征 2、Ross-John试验主要检测脑脊液中的()。 A、清蛋白 B、球蛋白 C、黏蛋白 D、糖蛋白 E、凝血因子Ⅰ 3、下列哪项不是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决定因素()。 A、血糖浓度 B、糖的分解速度 C、脉络膜的渗透性 D、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E、乳糖的分解速度 4、诊断神经性梅毒的首选试验是脑脊液()。 A、蛋白定量 B、免疫球蛋白测定 C、压力测定 D、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 E、螺旋体荧光素标记抗体吸收试验 5、在试验中发现脑脊液呈褐色,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结核性脑膜炎 B、化脓性脑膜炎 C、病毒性脑炎 D、中度肝性脑病 E、脑膜黑色素肉瘤 6、正常成人脑脊液(CSF)中氯化物的浓度的参考值为()。 A、110~120mmol/L B、120~130mmol/L C、120~135mmol/L D、130~140mmol/L E、130~135mmol/L 7、采集的脑脊液,呈红色,其原因在于()。

A、蛛网膜下腔出血 B、化脓性脑膜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肝性脑病 E、椎管梗阻 8、下列疾病的CSF中,葡萄糖含量增高的是()。 A、低血糖昏迷 B、化脓性脑膜炎 C、真菌性脑膜炎 D、神经梅毒 E、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B 1、A.寄生虫检查 B.化学检查或免疫学检查 C.理学和细胞学检查 D.病原生物学检查 E.颅内压测定 <1> 、脑脊液第一管标本适合于()。 A、 B、 C、 D、 E、 <2> 、脑脊液第二管标本适合于()。 A、 B、 C、 D、 E、 <3> 、脑脊液第三管标本适合于()。 A、 B、 C、 D、 E、 2、A.Pandy实验 B.墨汁染色法 C.比浊法 D.Rivalta实验 E.电泳法 <1> 、脑脊液蛋白定性实验()。 A、 B、 C、

脑脊液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一、适应证和标本采集 1.适应证 ①有脑脊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 ②疑有颅内出血时。 ③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 ④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 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标本采集 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穿刺后应由医师用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 kpa (80~180 mmH2O),儿童为0.4~1.0 kpa (40~100 mmH2O)。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可升高。待压力测定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二、检查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①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的,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胺富强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沽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无孔不入红色,离心后旧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 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早性或新鲜出血。 ②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早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 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 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5 g/L 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重症如黄疸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脊液也呈黄染。

脑脊液标本的结果评价

脑脊液标本的结果评价 脑脊液为一水样透明液体,包含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在生理情况下,血液和脑脊液之间 有血-脑脊液屏障,阻碍各种微生物通过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故正常人的脑脊液是绝对 无菌的。若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标本在采集和检验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外,都应看做是 病原菌。 2 病理情况 在病理情况下,血-脑脊液屏障受到破坏,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进入脑脊液,引起中枢神经 系统损害。此时在脑脊液中可检出病原微生物。 化脓性脑膜炎可由多种细菌引起,其中脑膜炎奈瑟菌最为多见,引起的脑脊髓膜炎以流行性 为特征。在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中居第二位的是肺炎链球菌,占30%~50%,主要见 于40岁以上成人,可以是原发性,也可以并发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 窦炎或心内膜炎,还可继发于颅骨骨折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和鼻腔或鼻窦之间的沟通。葡萄球 菌和链球菌性脑膜炎多为继发性,前者多继发于败血症、局部病变和损伤等,临床上少见; 后者多继发于耳鼻喉感染,尤以乳突炎和中耳炎多见。在3个月~5岁儿童的细菌性脑膜炎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占40%~60%,(而成人只占1%~3%),常为急性原发性,以B型菌为多,该菌能产生TEM型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有耐药性。新生儿脑膜炎多由大肠埃希菌、b群溶血性链球菌和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引起,特别是早产婴儿,继发于败血症。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侵及脑膜引起,继发于1~5岁的小儿。 脑部外伤、神经外科手术和脊髓麻醉等引起的脑膜炎,病原菌通常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和肠球菌。脑脊髓分流术所致脑膜炎约有75%为表皮葡萄 球菌感染。腰椎穿刺、小脑延髓池穿刺等情况下发生的脑膜炎(接种性脑膜炎),常为铜绿假 单胞菌经医疗器械进入髓腔所致。其他可引起脑膜炎的细菌较为少见,有卡他莫拉菌、沙门菌、沙雷菌、类志贺邻单胞菌、胎儿弯曲菌等,见于婴幼儿、老年人或机体免疫力减低的患者,有时继发于败血症。 脑脓肿的常见病原菌有类杆菌属、梭状杆菌属、放线菌属、韦荣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的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多达85%的脑脓肿可发现厌氧菌,有时可查及厌氧菌和 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体是新型隐球菌,该菌经血行播散至大脑皮质灰质血管周围区、基底 神经节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脑膜炎,死亡率较高。中枢神经系统假 丝酵母菌病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多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 无菌性脑膜炎是侵袭力较强的钩端螺旋体侵入脑膜组织所引起,最多见的血清型是犬型、黄 疸出血型和波摩那型,在发病一周内的败血症期可以很容易从脑脊液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 在早期梅毒及二期梅毒,约有40%的病人可从脑脊液中检出梅毒螺旋体。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能以各种方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在脑脊液标本 中常可见到的病毒有: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虫媒病毒中 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疱疹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水痘-带状疱疹 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呼吸道病毒中的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和麻疹病毒: 以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在疾病早期应尽早采取脑脊液标本 送检,可提高病毒分离率。 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脑组织病变,都可使脑脊液发生变化,进行脑脊液物理学检查(颜色、透明度、薄膜及凝块形成),化学检查(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成分的测定)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