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学教学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学教学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五?教学资源 及环 境准备 信息化资源:几何画板课件 ; 常规资源:作图工具(直尺,三角尺等)教参、课标; 教学支撑环境:多 媒体教室、网格纸; 其他:纸笔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与内容 一、 教学目标 展 示 二、 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 导 入课题 数学家毕达哥 拉斯的故事 2?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活动一: 观察书上 108 页图 活动二: 观察幻灯片图 活动三: 动手做一做 一般的 直角三 角形3.例题 例 1. Rt △ ABC 中,=90 ° , AB=C AC=b BC=a 已知 AC=6 , BC=8 求AB. 4.练习检测 三、 课堂小结 作业的布置 放映幻灯片 教师讲解数学家 毕达哥拉斯 教师提问:同学 们,你能发现图 中的等腰直角三 角形有什么性质 吗? 一般的直角三角 形,是否也有类 似的性质呢? 总结:在Rt △ ABC 中,两直角边分 别是a 、b ,斜边 为c ,那么 2 _ 2 2 a b c 教师板书 学生自主完成 与同伴合作探讨,从 网格图中不难发现 下面的现象: 等腰直角三角形两 直角边为边长的小 正方形的面积的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长 的正方形的面积。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的平方和等于斜 边的平方 学生讨论后总结 学生注意听讲 学生单独完成 教学过程我采用 以 下环节:创设情 境以古引新,提 出问题发现探 索动手操作证 明定理,应用知识 回归生活,总结升 华推荐作业。 在创设情境以古 引新这一环节,我 由故事引入了商 高定理的由来,这 样引起学生学习 兴趣,激发学生求 知欲。然后出示问 题:是不是所有的 直角三角形都有 这个性质呢?问 题的设计有一定 的挑战性,目的是 激发学生的探究 欲望,使学生进入 乐学状态。

初中数学教学视频免费

初中数学教学视频免费 第一阶段由实验中学“新基础教育”核心骨干教师、数学备课组长李春波老师执教了复习研讨课《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临淄二中崔海燕老师执教了专题复习研讨课《二次函数中的最值问题》;随后,大家针对复习课进行了热烈地互动研讨,选出代表在会上进行评课交流。 第二阶段,外国语实验学校于海卫老师做了《2019年的中考启示》的经验交流,雪宫中学的寻二辉老师做了《重研究提效率》的经验交流。大家都觉得活动充实,收获丰厚,意犹未尽!本次活动体现了人人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中没有一个旁观者的理念。 教研室杨静霞老师进行总结,杨老师充分肯定了四位教师在践行“新基础教育”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同时提出当前初四教学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区实际,老师们要深入研究“新基础教育“理念,并落实到实践中去。通过研究,实现“重心下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到“两个坚持、三个回归”,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教学中要回归基础,回归教材,回归通法,积极变式拓展,整合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实验中学的李春波老师执教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是一节数学与

实际应用相关联的课。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了“教结构、用结构“的教学设计,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开放探究过程,让学生悟出了图形千变万化要抓住模型的本质,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转换成模型来解决的过程,力求做到动态生成。在课堂上,教师注重递进式大问题的推进;注重数学语言的提炼;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关联性;注重重心下移,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注重追问点拨,促学生思维转折;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审题的习惯。

(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简要)

2013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目录(最新 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 一、总目标 (7) 二、学段目标 (8)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9) 第三学段(7--9年级) (9) 一、数与代数 (9) 二、图形与几何 (12) 三、统计与概率 (17) 四、综合与实践 (18)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9) 一、教学建议 (19) 二、评价建议 (25) 三、教材编写建议 (3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5) 附录 (38)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8)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9)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 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艺术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艺术 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xxx”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引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新课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1 引入新课的作用 1.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1.2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3 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1.4 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

中学数学教学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支持:PPT和几何画板演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四)数形结合,几何说理 问题5: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剩余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用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说明平方差公式吗? 提示:a2-b2与(a+b)(a-b)都可表示该图形的面积. 师生活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拼游戏活动,利用这些图形面积的相等关系,进一步从几何角度验证了平方差公式的正确性,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支持:PPT演示,进一步利用动画的演示巩固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程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剖析公式,发现本质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其中“a与a”是相同项,“b与-b”是相反项;右边是二项式,相同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即(a+b)(a-b)=a2-b2. 2.让学生说明以上四个算式中,哪些式子相当于公式中的a和b,明确公式中a和b 的广泛含义,归纳得出:a和b可能数或代表式. 师生活动:在认清公式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a、b的广泛含义,抓住概念的核心. 信息技术支持:通过PPT练习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让学生主动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 (六)巩固运用,内化新知 问题6:判断下列算式能否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x+3a)(2x–3b); (2)(-m+n)(m-n). 问题7: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 +2y)(3x-2y); (2)(-7+2m2)(-7-2m2). 师生活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熟悉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信息技术支持:PPT展示书写步骤,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规范学生书写. (七)拓展应用,强化思维 问题8: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情景导航中提出的问题: 即:1003×997=(1000+3)(1000-3)=10002-32=1000000-9=999991.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这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四个方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2.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对课堂提问的思考。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4.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结合合《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案例1: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CB、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师(出示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 七年级 级 所需时 课内共5课时,每周5 课时;课外2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 1. 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 2. 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 3. 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 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

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 在自主探究和独 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 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 频数布表的概 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与读图 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 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 对应课标 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 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 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M. it VtM 亍*审目5? 昨护申 临皿fl* IT- g-:平=诗讲 凑寅 a —tiMU —aw* lirtfcinvwiJ^^r swm> Hr NME 啦 -dMW*l^flU*b TM ? ’ “ ■*A 「「s ;" … iHfEt 卫记商筍?存* rlr^&7 E3@rS> ■如,丹刘沁HEZ^? 瞰-tffilMiE ?氓■诧阳 hHU*!住址R CL4

(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 第一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 《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

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

初中数学海兰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 大魏庄中学严海兰 (2018.10 ?2021.10)一.指导思想 工作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为主旋律,立足学科实际,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来引领,紧扣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发展需求,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支初中数学教学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的教师团队,努力促进我校科研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三年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工作室将围绕清苑区教育局的指导意见,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遵循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通过三年为一个周期的工作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力争形成在全区内有较大影响的、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中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队伍。 (二)具体目标 1.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教研团队。力求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出样板,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实现工作室所有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2.做好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利用集体的智慧,积极开展“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研究。让兴趣的种子根植于学生课堂之中,使学生都能够经历数学学习的三种境界(做数学、玩数学、享受数学),让学生从中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3.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课堂观摩。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每年都要在区或

区以上上一节高质量的观摩课,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点评,借此机会利用工作室的平台组织召开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 4.搭建一个多功能的网络平台。开创本工作室网络平台,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的研究成果,使网络平台能成为中学数学学科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使师生广泛受益。 5.取得一批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工作室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成果以论文、研究报告、案例、录像课等形式向外输出,汇集成册。 三.三年目标的分步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0 月) 各成员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潜力,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明确自身追求目标,并进行合理分解。工作室以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课题研究等形式广泛开展活动,营造成员间相互学习、交流、研究、合作的良好环境,促使成员自身专业能力较以前有显著提高。 第二阶段(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 有成员在区级及以上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建立起工作室成员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资源库。各成员有明确的教学心得和思考,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以论文、专题讲座、网络等形式向同行辐射、示范,显现成果,形成一定影响。 第三阶段(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10 月) 不同基础的成员,实现不同跨度的发展,努力培养出几名区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全面总结和整理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利用各种形式呈现,打造工作室的特色。 四.工作任务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有理数运算”应用题教学 【案例简述】 案例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星期一二三四五 -6 -2.5 -1 +4 +4.5每股涨跌 师:星期四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提问生1、2:(疑惑不解状)。 生3:27-2.5=25.5(元)。 师:星期四收盘价实际上就是求有理数的和,应该为:(元)。 师:周二收盘价最高为35.5元;周五最低为26元。 师:已知该股民买进股票时付出了3‰的交易税,卖出股票时需付成效额3‰的手续费和2‰的交易税,如果该股民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提问生4、5(困惑状)。 生6:买入:27×1000×(1+3‰)= 27081(元); 卖出:26×1000×(1+3‰+2‰)=26130(元); 收益:26130-27081=-951(元)。 师:生6的解答错了,正确解答为: 买入股票所化费的资金总额为:27×1000×(1+3‰)= 27081(元); 卖出股票时所得资金总额为:26×1000×(1-3‰-2‰)=25870(元);

上周交易的收益为:25870-27081=-1211(元),实际亏损了1211元。 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中闪烁着疑惑之意。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少部分学生烦燥之意露于言表。 【案例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的体验,要求问题的创设揭示数 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深感兴趣。本案例教师力图贯彻新课程理念,试图联系生活,尝试在提出问题时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但实际上是“东施效颦”,形式上的一串串问题及解答让新课程理念远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虽对本题求解准确,但学生的接受与沟通的效率低下,仅仅是教师用了自己在生活实践经验体会去审视数学问题。教师感觉容易理解,而事实恰好相反,教师的讲述没有激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些在教师眼里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改变教学内容机械化的呈现方式,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者和引导者。 的困惑”视界“、案例中学生数学2. 学生没有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买进卖出,对教师在处理数学信息时认为“自然”和“显然”的合情合理的推断存在的“症结”如下: 〈1〉表格中有理数正负号的实际意义如:+4表示每股涨了4元;-1表示每股跌了1元。教师没有交待分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2〉周四收盘时的股价是(元),如何理解27元的概念?为什么不能理解为:27-2.5=24.5(元),周四的股票与前三天的股票涨跌存在什么关系? 〈3〉股票卖出时的26元数据是哪里来的? 〈4〉买入交易时交易税是付出3‰,卖出时付出的成交额的3‰和手续费2‰,同是“付出了”,为什么理解的数学意义截然相反? 〈5〉如何理解一周股票收益的-1211元的实际意义? 3、案例启示 (1)关注课堂,走近学生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数学思维方

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8-01-04T16:11:15.78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9月上作者:冯静[导读] 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究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期能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帮助。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究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期能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三大特点,即“严谨性,抽象性,广泛应用性”。许多人都认为数学每天都和数字打交道,觉得枯燥无味。一些年轻教师刚从学校毕业,站在讲台上,为了上课而上课,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教学成绩比其他教师差得远。久而久之,便以为自己不适合当教师。其实,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除具备渊博知识及深厚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懂得上好每一节课。这就要讲究一些上课的艺术。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就自己的看法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引入新课或提出问题要有趣味性,一下子能吸引学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北京市的一家报纸曾对全市的高中生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在学生回答问题“你心目中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时,几乎是100%的人认为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从这个问题不难看出,有趣的老师、有趣的数学问题可以吸引学生。以下用两人两个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例一:在一个生日晚会上,几个要好的同学送给李娜同学一面三角形的美容镜。有一个同学因不小心打烂了镜子。如果这个同学要重新去配与原来大小一样的三角形玻璃镜,是否一定要捡起所有的玻璃片呢?在引入新课时,假如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欲罢不能,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听课效果当然好。例二:如下图1,河边有两个花园A、B,某君骑一匹马从A到B,中途要给马喝水,问某君应在河边什么地方给马喝水,才能从A到B花园的线路最短,你们想知道答案吗?那么学了本节内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抓住学生这种好奇、求知欲的心理效果一定很好。 二、教师要熟悉教材,讲课尽量有启发与点拨,必要时适当进行变式 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本,尽可能用精练的语句来启发学生。教师应从简入手点拨、启发,使绝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一个定义、一个法则、一条性质或公理等。尽管学生概括不够准确,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师生交流讨论补充。比如有这么一道例题:“一水池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甲管单独注满一池水需6小时,乙管单独注满一池水需4小时,丙管单独注满一池水需3小时。若三管同时开放,则几小时可以注满全池?”这个问题通过教师启发、点拨学生来完成或通过学生合作、师生合作讨论来完成。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变式,将题目改为:“甲管单独开一小时,而后三管同时开几小时可注满全池?”还可以进一步变为:“若甲、乙两管为进水管,丙为排水管。”请同学们自己编或小组讨论后编一题,怎么样?你们能完成吗?老师相信大家会成功的!若失败了,再爬起来试试看。这样带有激励的话语,求知欲强的学生回坚持下去,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会提高很快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他们的见解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适当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基础较好或较弱的要分配好)然后提出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或在问题设计上尽可能提供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小组以合作探究、讲座的形式去解决。教师应当倾听他们的见解,不要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方向,适当地进行鼓励。尽管有的见解是错误的,教师不应取笑甚至责骂学生,而应该多一点宽容,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增进感情,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学生会进步很快。 四、在课堂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问答题目要有挑战性 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要想收获良好的课堂提问效果,首先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有挑战性问答题目的设计,提的问题必须是紧扣主题,以点带面,适时适度地突出重点、难点,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三角形,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个别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学生发现,只有四个角。我说:“你们的回答不全面,综合起来还是不全面,再想一想?”这时同学们都感到茫然,然而通过实验发现,原来他们每一个人都只回答对了二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而欣喜,理解了讨论的必要性。这样,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便能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深入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2.设计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 在教学实践中,生动活泼、互动积极的课堂问答氛围较容易当堂感化和熏陶学生的向学情感,促进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激发,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因为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该课堂提问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像,这样,他们不仅在再次见到该情境中的某类事物时会唤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而且当再次观察到某种情感表现时,就会很快地领会其含义并作出积极反应。所以,生动活泼、互动积极的课堂问答氛围还有利于学生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主动性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营造和谐愉快、积极活跃的问答气氛。 3.提问技巧要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是动态随机生成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框架进行,反而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奇特的、富有个性的鲜活思维碰撞。但教育不是去磨平学生的个性以迎合教师的要求,而是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他们的个性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时刻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当在课堂提问发生偶然状况时,注意巧妙地把意外情境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让它们成为教学中难得的资源。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倍加造中学 037000)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将近六年,但学习理论,研读课标,熟悉教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肯把目光移向课标、教材,致使课堂教学知识技能异化,教学目标不实,教学方法单一,时间安排不佳,教学效果不好。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要求,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映出的教学方法,按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分解目标→设计单元活动→整合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的思路,落实每个环节工作,这里就以数学活动为中心的备课谈一些看法。 1、分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要领。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新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三元体系,需要正确认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关系,找准其中的生成点和结合点,转化为教与学活动。由于仅有笼统的教学目标而不进行活动分解,目标容易模糊,教学方法容易单调,教学过程不易把握。因此,要求合理分解教学目标,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并通过关键的行为动词,把握活动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整统一,并通过行为动词反映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因此,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进行活动设计,符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诠释,符合通过学习活动获得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分解要注意过程性和知识性的联系,体现可操作性。比如,活动的过程是经历、体验、探索等;活动的方式是观察、实验、验证、推理、归纳、类比等;活动的内容是认识、表示、解释、辨析、计算、操作等;活动的程度是设计、简便、迁移、反思等。 2、贴近教学内容,反映教学方法 数学课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变成数学活动单元,能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学中把握不同活动的方法。数学活动单元设计是在教学要求、学习方式、学生经验、数学规律和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用活动作为主线串联相应的知识点,突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反映不同活动单元的核心内容,形成不同活动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本研究自1982年至今,历时30多年,共包括5个子课题:一是1982年起开展的“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平面几何入门难的问题,有效地大面积提高了平面几何的教学质量,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该项成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二是1986年起开展的初中代数“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注重适度展开教学过程,把基本的数学思想融合在课程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三是1987年起开展的“思维与数学教学”研究,致力与“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90年代开展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从探索影响各科课堂教学的共性因素入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五是2000年起至今开展的“义务教育数学(7-9年级)课程建设”的研究,在参与研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稿和修订稿的同时,主编了一套“基本体现《标准》理念,语言科学严谨性较好,与课标切合度较高且有一定特色的教材”。 “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从调查教学实际情况并入手,理清几何教学严重分化的真正的原因,创造性地提出了几何难,“推理”难是首先难在概念的理解、语言、识图、简单的判断等技能,必须引导学生先过好这“四关”,然后“小步子、多层次”地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演绎推理论证,从而有效地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上升成为理论,撰写了专著《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张孝达先生在本书的“序”中写道“本书的出版,对大面积提高我国数学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对从事初中几何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直接作为教学的参考;对其他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来说,本书提供了可资借鉴和研究的真实材料。所以本书对数学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1993年,应中国电视师范学院约请,录制了20讲《初等几何教学》讲座,供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研究,主要解决所谓“高分低能”的问题,其创新点是,设计融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于一体的教学流程,形成了可供教师教学参考使用的材料。这项研究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本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一致。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思维与数学教学”研究,主要针对教学实践中把“思维降格为操作”、用“做”代替“想”的现象,其创新点是,提出了“思维场”的概念,即思维的相互作用应像“磁场”那样,不是直接接触而应是相互激活(教师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从跨学科听课、评课入手,提出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两个维度要素;一是构成性要素——主体地位、情感体验、教师行为、教材处理;二是过程性要素——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结果及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切实有效地引导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义务教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二中学张定斌 内容摘要:数学文化包括:数学与哲学、美学、文学、数学史、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关联。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方兴未艾,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有更多的体现。 关键词:数学文化科学渗透美学 数学是什么? 英国罗索:数学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我们说的是否对的一门学科。法国的波莱尔:数学是我们确切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并肯定我们说的是否对的唯一的一门科学。R.柯朗: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谐的愿望,它的基础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进共性和个性。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化系统,蕴涵了大量的哲学、美学、文学、史学、经济学等知识。初中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一直是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了数学教学。因为大多数不专门与数字打交道的人在走上社会后,数学知识会渐渐淡忘,但数学文化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于其头脑中,并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

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一些看法。 一、初中数学与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数学哲学视野下的几对关系: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证明与非证明;约束与非约束;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必然性和偶然性;先天知识与后天经验知识。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恩格斯曾这样说:“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初中数学中蕴涵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如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论,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和方法论等。在有理数的运算、分式、二次根式等有关内容中,可通过揭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负负得正”中蕴涵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从“数的开方”的引入和数的扩展过程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既来源于实践又应用、服务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渗透了运动、发展的思想,曲线与方程的数形结合更是矛盾转化的范例。在直线和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内容中,通过运动、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了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质量互变规律。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与渗透,引导学生探索相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认知结构,把握数学中蕴涵的本质规律,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二、美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数学美

2020年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pdf

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我市举行农村中学教师(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学 习,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各位领导及专家的精彩讲演,认真观看了海西教育网专题培训平台初中数学的每一个视频课件,认真做好了笔记,并在网上与学员一起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自己无论在思想认识及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师业务素质及业务修养、新课程改革及教师的教学观等各方面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于改进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推动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树立良好的育人观、健康的学生 观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展逐步使自己成为专业性的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有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转变,将改变教师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体的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改变自己的育人观。第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二,教师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的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第三,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第四教师要成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论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使课程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要有一个健康的学生观,用发展的、变化的、全面的观点对待学生。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劳动者,学生是完整人格的人,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多姿多彩的,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成为与学生沟通感情的桥梁,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倾注对学生的爱心,批评、表扬总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才能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感情。爱是面对学生的全体,不论成绩的好坏、表现的优劣,教师的爱都应是平等而持久、博大而宽厚的。关于后进生,要认识到,有差别是客观的,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能苛求学生都成为自己这一科的人才;先进和后进是相对的,成功的教育是使学生共同提高,在教学中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实行分层教学。我们要认真探讨转化后进生的规律和方法,以发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选用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f311752868.html,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选用分析 作者:毛增云 来源:《成功密码》2019年第05期 摘要:初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需要灵活运用自身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课堂教学资源的灵活选用不仅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联系,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因而提高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重要。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多用和异用等特征,构建出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和多样性,本文简要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灵活选用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资源;选用策略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效果与自身的未来成长有莫大关系。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与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联系,一方面也会受到教师教学策略的影响。学生与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来增强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资源的灵活选用 初中数学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括几何基础知识和函数等内容。部分初中生由于受到小学数学知识及学习方法的影响,在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不能够透过表象看透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并结合课程中蕴含的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数学知识的实践性非常强,而结合生活情境设计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探讨数学知识。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工具资源的灵活选用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也需要灵活运用自身拥有的教学工具。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只能用黑板和粉笔等有限的教学资源,让教学课堂变得较为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容易将教师思想展现给学生。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将新型的教学工具应用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让初中数学的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应用范围和效果上,电子白板是一种比较好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电子白板可以让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地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学科:数学年级:九年级 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