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国有企业的债务困境与治理对策

国有企业的债务困境与治理对策

国有企业的债务困境与治理对策
国有企业的债务困境与治理对策

国有企业的债务困境与治理对策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正威胁到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据统计,到98年末,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为64.6%,债务余额为45756.8亿元,1年利息就达近千亿元,其中半数企业超过80%,甚至还有些无资本企业,国有企业债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欠银行的债务,这是企业债务中的主要部分。国有企业累计欠银行无法归还的贷款就占银行贷款总额的40%左右。二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你欠我,我欠你,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跨行业、跨省市的债务连环套。这种严重的债务问题造成国有企业纷纷不能正常运转,整个经济出现呆滞。国有企业债务之所以如此严重,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产权不明晰,另一个是信息不对称。同时提出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现实选择是进行“债转股”。

一、产权不明晰是国有企业债务严重的根本原因。

著名产权经济学家登姆塞茨认为产权“就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损或受益的权利。”因而企业的任何一个利害关系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产权关系人。产权不明晰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国有企业债务如此严重的根本原因。产权不明晰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产权不完整,二是产权界定不明确。

第一产权不完整。产权不完整包括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不完整和国有财产所有权不完整。对于国有企业,只有在其拥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关心企业的债务问题。因为企业债务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债务问题没有处理好,不能及时有效地清偿一切可能随时到期的债务,就会有破产的可能性、生存的危机。而国有企业债务之所以如此严重,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拥有的法人财产权不完整。国有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不完整的法人财产权所形成的。我国在1983年实行的“拨改贷”后,国家不再给国有企业注入资本,企业的流动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生产发展资金,一律向银行贷款,债务也一概由企业来偿还。这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急剧上升,企业债务率攀升。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作为出资者,当企业的“老板”,分享企业的盈利,而企业只有还债的义务,没有相应的产权,对于企业贷款搞发展所形成的新增资本属于国家的,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尽管费了很大的力,却没有什么好处,不能分享由此而新增的利益,这就不能不使相当一些国有企业有贷款的积极性而无还款的积极性。由此,大多数国有企业虽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但他们实际上想的是,反正欠国家的债,企业也是国家的,甚至连人都是国家的,不必担心过多。甚至有些企业想也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时候需要或可以归还债务。在这种体制和思想的影响下,使国有企业的债务日积月累,达到今天如此严重的地步。

对于国家产权,其归属是明确的,即属于国家所有。但由于政府难以运用“退出权”,不能切实有效保护国有产权,导致国有产权不能充分实现,对国有企业债务难以形成约束机制。我国的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是一种特殊的长期合约关系,国家不会轻易地通过行使资产所有权的退出权(如宣布企业破产,给企业“断奶”等)来惩罚企业的违约行为(企业的低效率)。因为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得一旦解决与企业的合约将承担巨大的潜在退出成本,如由失业率上升引起社会不稳定等。这就给企业一种“偷懒”的激励,缺乏必要约束,没有动力和压力来解决其严重债务负担,因为即使企业资不抵债,也不会轻易地破产,不会威胁

到企业经理人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产权界定不明确。产权界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条件下,产权主体拥有的权责明确,从而能有效地激励约束产权主体的行为。当其产权受到侵害时,产权主体之间总是可通过交易行为达成协议,以确定损害方应为此付出的代价,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权界定不明确是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形成的“三角债”、“债务链”的重要原因。产权边界模糊,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区就不会清楚,权利义务关系就难以明确界定。国有企业都是属于国家,通过国家这个共同体使得国有企业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模糊不清。你欠我的,也是欠国家的;我欠你的,也是欠国家的,反正都是欠国家的;而双方企业都是国家的,所以对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不能准确界定,导致了“三角债”的盛行。

二、信息不对称是国有企业债务严重的又一重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逆向选择,一是道德风险。所谓逆向选择通常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接收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逆向选择对债务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债务人拥有较充分的信息,债权人则拥有不完整的信息。债权人需通过债务人输出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等信息来作出相应的判断,但债务人所输出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不够充分或者失真,使得债权人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的品质和偿债能力,在作贷款决策时就会发生失误,导致不该贷出的款项贷出了,而收回贷款又很困难。

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国家是委托者,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代理人,双方存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来说,国家追求国有资产保殖增殖,而企业经理人员追求的是如工资、升迁、休闲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企业的经理人员具有信息优势,这样,就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务扭曲现象,有的企业债台高筑,但其经营者却高级轿车照买,山珍海味照吃,名川古刹照游……吃喝玩乐,花钱很大方,甚至比盈利企业还阔气;有的企业债务累累,但他们的奖金比谁都发得高,实物比谁都发得多,享受比谁都讲排场;有的企业欠了别人的债,别人还要赔笑脸、拉关系、说好话,请他还一点债比干什么都难,造成企业“有债不还,欠债有理”的现象。导致企业债务问题的过度严重化。

三、债权转股权:治理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现实选择

现有的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本质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产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多种经济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毫不例外,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债务偿还机制也必然发生根本的变化。现在,我们要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真正的微观经济主体,让企业的资产活起来,企业的债务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为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法,比如加强资本金注入、新老帐户分立、债务重组等。

我们认为,债权转股权是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现实选择。

1、实施“债转股”的初步成效

去年下半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的若干意见方案》。根据该方案的原则,符合一定条件的国有企业可以把部分国有银行贷款转为股权,以此降低负债率和企业利息支出,估计此项政策可以解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千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负担。该政策出台后,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99年9月2日信达管理公司与北京水泥厂签定全国首例债转股协议到12月2日,信达、东方、长城、华融4家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已办理了31家企业债转股,债转股金额达333.37亿元,企业负债率平均下降了35个百分点。此举大大减轻了企业债务负担,改善了企业资产结构,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部分已签协议企业实施债转后债务变化基本状况一览表

公司名称债转股前负债率债转股后负债率企业减债

北京水泥117.4% 32.8% 8.17

上海焦化77.9% 30% 10.45

宝钢梅山76.5% 38.5% 41.18

贵溪化肥89.2% 26.3% 8.93

泰安泰山80% 25.5% 3.2

山东华玉81% 20% 0.95

浙江化纤94.3% 45% 7.23

凤凰光学695% 41% 0.93

华录电子62% 21% 5.07

冶钢集团67% 56% 6.38

大连造船94% 76% 10.74

大化集团82% 53% 14.3

平果铝业88% 58% 15

昆船集团60% 46.6% 14.3

从上表可以看出:已签约准备实施债转股的企业中负债率最低的为华录电子,负债率也达到62%,最高的为北京水泥厂,负债率高达117%。债转股后,企业负债率明显降低,昆船集团和北京水泥厂的负债率分别下降至46.6%和32%。下降了13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随着债转股的逐步实施,相信以后会更多地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

2、实施“债转股”的优势

从以上债转股的初步成效看,债转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债转股后,企业不用还本付息,负担也随之减轻,同时资产负债表也趋于健康,资本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企业获得新的融资。

第二,债转股触及企业的产权制度,推动企业尽早建立新的经营机制。从前文已知,国有企业债务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产权不明晰。实施债转股可以改善企业的产权状况,由债权债务关系转为投资关系。原来的债权人转为对企业的股东,这样原来的债权人以股东的身份进入企业,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其债务提供充实的源泉。同时也取得对企业的监督权,能增

加对企业债务的约束力度,防止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保障自己的利益。

第三,债转股可以促使负债企业资产流动,取得未来收益。背负沉重债务负担的企业往往使其资产不能正常运转,而资产处于静止、呆滞状态是资产营运过程中最大的浪费。资产的活性特征,要求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断地探索激活资产的妙招。债转股所选择的对象正是要符合国家规定,包括盘活资产在内的“五个基本条件”的企业。这类企业经过债转股的运作后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并得到一定规模效益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上市、转让和企业回购股权的形式使资产进一步流动,为企业取得未来收益创造条件。

3、实施“债转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债转股对企业来说,切实可以解决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使企业轻装上阵。但是,真正要使“债转股”的政策效益得到正常发挥,必须操作得当。否则,就可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在债转股过程中同样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债转股中银行债转股的对象是对一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和负债率较高等为条件的国有企业,但由于银行对企业不具有完备信息,无法确知哪些企业确实符合条件,而债转股后确实能帮助企业脱困,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许多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就会为争取这顿“免费午餐”,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或凭空捏造一些虚假信息,而某些确实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能会无法接受银行的条件而退出债转股的交易。其结果有可能是银行债转股的企业恰恰是那些根本不需要的企业。另外,对于已取得债转股资格的企业在债转股后,又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因为债务减少了,降低了破产清算的威胁,在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的情况下,经营者有可能更懒惰,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提不上去,经营效率依旧低下,产品竞争力依然没有提高,或者大肆再举债,进行盲目投资等。过几年,这些企业要么被市场打败,继续亏损,要么债台高筑,濒临破产,结果是债转股后的股东不仅拿不到按股权索取的企业净资产,原来的债务收不回,而且使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要使债转股真正发挥其降低国有企业债务的效益,必须设计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首先要严格审查要债转股的企业,对要求申请债转股的企业必须开具由独立注册会计师审核的财务报告,并聘请有关专家成立资格审核委员会负责审核,对此应有一套标准规范的程序,并将其操作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以杜绝债转股申请阶段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其次要加强对债务企业的监督和稽查,原债权人作为股东要依据其持有的股份,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还可以聘请行业管理公司、专业人员代为管理和监控,定期对债转股企业进行稽查。对债转股企业要在债转股之前与之签订协议要求其限期进行经营机制转换、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

国有企业债务与风险防范

国有企业债务与风险防范

主要的是粮食和棉花亏损历史挂账数额大。其他国有企业潜亏也很严重,即使是经营性亏损不属于政策补贴范围,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同样是隐性赤字,构成财政缺口。 6.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国有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例如发行企业债券和签发商业票据等方式筹措债务资金,虽然是向社会公众获取资金,具有硬约束性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非排他性及代理问题等,容易造成效益低下,经营不善,可能引致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再加上企业财务风险的放大作用,同样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在企业无法偿还的情况下,迫于社会的压力,财政承担风险。 二、国有企业债务对财政风险的影响 1.国有企业债务影响财政支出结构,不利于政府目标的实现。国有企业债务一方面使财政出现支出“越位”。政府财政承担了本应由市场来承担的支出,如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居民价格补贴、国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另一方面促使财政出现支出“缺位”,如财政应承担的基础教育、基础科学、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农业、社会保障等,却因财力不足而无法保障,致使这些方面的发展滞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2.引发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增加有限,而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因此容易引发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又与政府债务互为因果。预算赤字,导致国债发行,形成国债余额,而国债余额反过来形成国债利息的支付负担,迫使政府扩大财政赤字,结果陷入“赤字扩大——债务

增加——利息负担增加——赤字继续扩大”的循环之中。 3.国有企业债务积重难返,拖累财政。如果财政支持(补贴)帮助企业恢复了正常经营,提高了偿债能力,国有企业和财政将会出现双赢。但是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既有宏观政策不适的因素,也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不当的因素,既有制度供给不足与缺陷,又有运行机制的矛盾和问题,原因众多且复杂多变,使得国有企业和财政陷入两难境地。国有企业债务犹如一个无底洞,恶性循环,财政陷入其中无力脱身。 4.财政介入国有企业债务,可能陷入更深困境。财政介入国有企业债务,很多时候是出于避免政治风险,但是如果负担过重,影响其他方面的支出,同样也会引起其他政治风险,这样必然会使财政挪东补西,陷入更深困境。 三、财政风险产生的原因 1.政企关系不顺。首先,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不顺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一大障碍,也是产生财政风险的原因。具体表现为政府作为所有者的身份与国有资产保全相矛盾。政府始终没有彻底割舍与国有企业的资金软预算约束关系,对国有企业负无限责任,存在一种“父爱”情结。我国国有企业总的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大批企业将破产,即使有了政府支持,只要国有企业没有根本好转,财政仍然面临极大的债务风险。其次,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不顺。国有银行一方面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另一方面是特殊的企业。国有银行吸收居民储蓄,对居民有很强的负债约束,但

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

同许多新兴行业不同,物业管理这一行业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不是因强大的市场需求,也不是因政策的推动,仅仅源于一个对国人非常陌生、非常新鲜的词汇——物业管理。先行者将其变成企业行为,继而通过政府、媒体、业务拓展去影响并制造需求,改变了国内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管理模式,最终以建设部1994年33号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来确立了物业管理行业的诞生,并规定了这一行业的鲜明特征即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在消费领域的延续,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只会是物业管理企业数量的剧增,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行业水平参差不齐,良莠兼具,而最终的结果是行业整体水平的难以提升。历史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期房的预售承诺,现房的卖点支撑,使物业管理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遏制在管物业出租率、租金的下滑,化解发展商和小业主、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也责无旁贷的落在物业管理公司头上;死盘的解围救困,物业存量资产的盘活,也向物业管理投去了期望。市场的供大于求,使得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实力彰显,专业水准在所管项目中充分发挥。 行业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使发展商对于物业管理的认知更加清晰,盲目的自建自管所导致的精力旁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运行成本不经济所引发的品牌形象受损,耽于琐碎伤害主业发展,非专业运作的事倍功

半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得一大批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房地产企业家们积极采取委托管理方式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为物业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物业管理行业也才真正意义上走向社会化、专业化道路。 一、物业管理行业现状及深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业管理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虽经近十几年的发展,物业管理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我们应看到二十一世纪物业管理的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新体制还没有普遍确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上,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全面形成,垄断经营、不规范竞争还相当严重存在;市场主体与物权关系上,还没有建立业主委员会的主体地位;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城市旧区环境整治与物业管理问题等等,上述问题,是宏观、大环境方面的。作为行业的细胞——物业管理企业,笔者认为影响其深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素质和所掌握的技能远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物业管理行业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人员竞争力弱,服务意识不强,操作技能还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要求,再加上行业利润偏低,政府及舆论导向社会效益的多,经济利益的少,劳动力价值不能有效体现,也使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在进入本行业之前

国有企业沟通困境

从中石化看国有企业沟通问题 王瑶091106051 09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沸沸扬扬的的“天价酒事件”已经冷却了,中石化对这次的危机事件处理的并不尽如人意,从组织沟通的角度,此次事件给了我们什么思考与启示呢?国有企业的沟通状况究竟如何?本文将以中石化天价酒事件为切入点,对国有企业的沟通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天价酒”中石化国有企业沟通 前言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成为一个焦点话题频繁出现在相关的经济类节目及刊物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有企业面临着很多的发展障碍。从沟通的角度进行剖析,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国企在处理内部员工沟通、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问题上做的并不到位。以中石化为例,2011年4月份的“天价酒”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是1998年7月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的国家控股集团,其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集团在处理组织的内外部沟通问题上,仍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2011年4月,有网民爆料称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购买几百万高档酒供私人支配。中石化广东分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证实2010年公司确实采购了数批酒,但称“这批酒是公司正常的商品购进,属于公司“非油品经营项目”。而相关知情人透露,没听说也没见过公司出售这些高档酒,网曝所购酒部分是用于接待。曝光事件过后,中石化严密追查泄密人。我们通过这里可以看到,中石化在处理这类危机事件的能力还是欠缺,甚至对于内部提供消息的员工,中石化采取的态度是严查泄密人,从这样的一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折射出的部分国企在处理内外部沟通问题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国有企业自成体系,与政府、民众、社会的沟通并没有实现及时、有效、公开透明。中石化在发生天价酒事件之前,它的企业形象就仅仅限于和国有企业、大集团、控制石油、垄断、泡沫股票等名词和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在与民众的沟通中建立一个国有大企业主动负责有担当的形象,相反,它是远离了民众的。很多的国有企业在组织层面的沟通是失败的,它们与社会、与民众保持着距离,因而,当问题发生之时,往往民众对国企采取的是偏消极的态度。 二、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层级鲜明,沟通氛围充斥着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官文化思想,造成了内部沟通的僵硬。天价酒事件的发生

国有企业发展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有企业发展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2016年06月09日12:11 新华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题:发挥国有企业作用打赢改革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华晔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新走向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理应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随着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引领、若干文件为配套的文件体系基本形成,国企改革重大举措落地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兴际华集团(7.770, -0.06, -0.77%)前不久在央企中首度实践董事会选聘总经理,企业通过聘用合同实现总经理“身份市场化”,明确如考核没有完成相关目标或业绩考核在C级以下,企业有权对总经理解除聘用合同。

这只是国企改革工作逐步推进的一个缩影。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注意到,一些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逐步突破,一方面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稳妥起步,十多家省级国资委和四十多户中央企业提出方案;另一方面,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已超过八成。 备受关注的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步伐稳健。截至目前,已有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国家核电和中电投集团、中远集团和中国海运等6组12户中央企业完成联合重组;与此同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国务院国资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22项,各省级国资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达到222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李锦说,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发展不断取得进展,总体上已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重大贡献。 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速换挡期,一些未能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国有企业,发展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效益下滑、产能过剩严重、债务问题累积……财政部数据显示,前四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7%,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4%,煤炭、钢铁等行业持续亏损。

企业债务风险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企业债务风险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债务风险指债权人在法律保护范围内面临的债款损失风险。企业债务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那么企业债务风险存在的原因有哪些呢?小编整理了企业债务风险的内容,请阅读下面的文章进行了解。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杠杆率持续走高,进一步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对企业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企业债务风险日渐积聚,爆发和蔓延的可能性增大。 ▲一、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企业债务风险不断攀升 企业债务风险是在企业债务堆积的过剩中产生的,引发因素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宏观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负债螺旋上升。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导致外需疲软,再加上我国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造成内需不足。 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企业部门

却以再杠杆化来应对需求不足的问题,即以更大的产能扩张来吸收原有过剩的产能,最后形成更大的产能过剩。由于产能过剩的加剧,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利润率下降、亏损面扩大。由于收入增速远滞后于债务增速,形成债务的堆积,而债务杠杆的上升又反过来对总需求形成极大的制约,出现产能过剩和负债率提升的相互强化螺旋。 ▲2、微观方面,投入要素成本上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企业负债高企。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较快增长,增加了企业成本压力。主要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或维持在高位,能源等资源性要素价格快速上涨;随着我国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限制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业企业面临的节能环保压力不断增加,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税费负担较重,甚至在经济形势不好时,部分地方政府加大了税收稽查力度,反而使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所增加。 此外,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比如2012年底,上市公司整体收益率为5.4%,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8%,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如果考虑到其他融资方式的更高成本,我国企业部门负债率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持续升值也加重了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企业经营成本高企、盈利水平下降,是企业债务负担上升的直接原因。 ▲二、高负债进一步弱化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

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o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国企正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监督体制不科学或监督不力,相关制度得不到落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加强国有企业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亟待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财务人员不遵守企业会计准则,为了企业利益,随意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为达到企业筹资的目的,不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没有将负债全部记入账内;二是企业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有关经济目标考核任务,少计成本费用;三是截留应上缴的财政收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偷漏国家税收 企业纳税意识淡薄,采取一些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办法,以逃避纳税。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记入往来,以达到少缴税金的目的;二是将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销售给关联方,少缴税金;三是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缴视同销售行为所涉及的相关税费。 (三)违规发放职工薪酬 一些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淡薄,为满足企业职工要求,维护自己在职工中的威望,不顾工资总额的限制,采用多种形式,超额发放职工薪酬,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正常工资外,以发放各种通讯费、交通费、津贴、奖金等形式,超额发放职工薪酬;二是利用下属单位,重复发放职工薪酬。 (四)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等现象较突出 由于企业对货币资金监管不严,致使出现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货币资金的盘点间隔时间过长,同时又未实行不定期盘点制度,致使货币资金在盘点间隔期间失去监控,出现公款私存等违规违纪问题;二是企业未对工会和下属单位的货币资金实施监管,致使出现挪用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 (五)以商务活动等名义浪费国有资产 企业以各种商务活动的名义消耗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借洽谈业务、接待参观、考察等名义,搞公费旅游和吃喝、玩一条龙,挥霍资产;

关于国有企业债务情况的调查_工作报告

关于国有企业债务情况的调查关于国有企业债务情况的调查 为了研究解决我市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债务问题,有效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我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市维稳办会同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于11月初,对我市东北无线电厂和辽宁电子设备厂拖欠职工债务的情况进行专题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企业现状 东北无线电厂、辽宁电子设备厂是国有企业,处于破产状况。其中东北无线电厂始建于1960年,是原电子工业部直属生产移动通讯设备的大二型军工企业,1986年下放到地方管理,1996年破产。企业原有职工1836人,解除劳动关系1218人,离退休职工599人,并轨职工13人。资产总额4879.6万元,其中房屋建筑折款2213.1万元,机械设备271.5万元,土地2395万元。企业负债总额5603万元,企业欠缴职工各类保险金131.4万元,拖欠职工债务2809万元,合计2940.4万元。 辽宁电子设备厂,始建于1959年,是电子工业部直属生产高中频感应加热设备的骨干企业,1996年企业破产,被辽宁电力电子集团整体接收,1999年辽宁电力电子集团解体,企业划归铁岭市管理。企业原有职工1652人,并轨人员939人,离退休457人,在册职工83人。企业资产总额329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1145万元,固定资1 / 4

产2153万元。企业负债总额5075万元,欠缴职工各类保险金542.8万元,拖欠职工债务2637.3万元,合计3129.9万元。 二、债务的成因 1、经营管理性原因。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市场需求往往缺乏应变能力,盲目生产,有限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在销售和定价方面还没有利用现代促销手段和价格政策,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管理,资金、设备、人力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劳动、物耗无定额,质量无检验,奖惩不严明,分配不合理等,造成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效益下降,债务增多。 2、制度性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实施拨款改为贷款后,因缺乏宏观制度的科学规范、保障和监督,又缺乏自身的更新。从政府财政方面考虑,因政府向企业的层层让利导致财力日益分散,而将对企业的拨款改为贷款,从主观上讲,是将无偿投入,改为有偿借贷,从而迫使企业走向市场,在客观效果上,银行贷款成为国有企业资金的唯一来源,因而也必然使企业走上负债的道路。 3、政策性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方式,理应在改革初始阶段让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队伍,但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政策性口号下,硬要让相当部分不能适应市场方式的国有企业生存下来,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主管政府要求当地银行向亏损的国有企业贷款,而有些贷款 2 / 4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f06298154.html,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作者:常瑞兰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16期 摘要:当前国有企业虽然在不断推动其内控体系建设,但由于惩罚机制不严,执行力度不够,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其内部控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重点理清了国有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项关系,为类似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体系建设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企业两权分离的实现和主体地位的确定,内部控制对于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管理层的注意,要想实现真正的企业现代化管理,建设合理、有效的内控体系显得尤其重要。随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更是极大的完善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国有企业虽然不断地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但当前由于惩罚机制不严,执行力度不够,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其内部控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制度不健全,权责不分明;控制程序不合理,控制重点不明确等问题。当前,随着国家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大,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不断增多,承受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国有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将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促进企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保障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够全面覆盖、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与环节的决策活动、管理活动、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发挥较好的控制作用。因此,内控体系的良好建设能加快企业业务流程的有效循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防范企业风险的有力保障 企业内部控制本身涵盖在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内,是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识别与应对,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尽量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使企业风险降低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做好内

打好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打好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平稳有序防范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现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目标要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打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摸清底数、找准路径、压实责任、系统应对、守住底线”的总体思路,聚焦高杠杆重点企业特别是重点民营企业的突出风险点位,建立健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采取“组合拳”措施,分层次、分类型加强指导帮扶和处置化解,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努力为全国打赢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提供成功案例和示范样板,为“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创造有利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一)企业杠杆率回归合理水平。切实引导企业理性融资、理性投资,回归实业、做强做优主业,及时处置低效资产,实现“瘦身健体”,有效遏制企业过度融资、过度负债、盲目扩张、盲目投资、挪用信贷资金、脱实向虚等现象,逐

步降低大型重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力争三年内基本解决重点企业的高杠杆率问题,回归合理的杠杆率水平,从源头上防止重点企业债务风险。 (二)企业融资结构得到优化。优化企业负债结构,逐步扩大中长期贷款占比,减少融资与投资期限错配现象。创新增信方式,稳步降低保证类贷款占比。积极推动企业IPO、增发以及引入创投资金等股权融资,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力争三年内重点企业的融资结构得到优化,债务期限结构趋向合理,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三)企业风险实现平稳化解。针对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排摸出来的潜在风险企业及已出险企业,力争经过三年时间的处置化解,实现重大出险企业得到平稳妥善处置,潜在风险企业得到有序化解,防止出现重点企业轰然倒塌事件,确保不出现因重点企业出险而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重大社会风险。 二、主要任务 (一)摸清企业风险底数。定期及不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调研排摸监测,及时掌握全省重点企业风险名单,实行清单式、表格化管理,动态跟踪、深入研判,做到“情况清、底数明”,确保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二)完善防范化解措施体系。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快潜在风险企业及出险企业的化解处置,通过

当前建设责任政府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收稿日期:2011-06-01 作者简介:曾凡清(1972-),女,河南罗山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 当前建设责任政府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曾凡清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 摘 要:建设责任政府是我国各级政府所确定的价值取向。当前,建设责任政府面临法治建设 缺陷导致责任追究缺乏刚性、 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分割导致责任不易明确、人事制度的保护导致责任不易追究等困境, 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健全法律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实行问责制、增加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责任政府;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1)04-0061-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建设责任政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尤其是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建设责任政府已成为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所确定的政府发展取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正按照建设责任政府的要求,履行着自己应尽的责任。怎样更好地去衡量政府的责任, 在建设责任政府的过程出现怎样的困境以及如何更好地去解决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衡量责任政府的维度 1.可控性。控制政府的权力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基础,可控性是政府责任分析的起点。政府责任的目标就是要保证政府机关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最终向人民负责, 从而确保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行政机关及行政官员要忠实执行代表机关制定的公共政策,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失误,就要承担责任。另外,政府责任的重要目标就是监督和控制政府行为,防止政府滥用自由裁量权。为了保证责任可控性,需要用立法权、司法权制约行政权。人民代表大会保证政府责任的政治手段有:质询权、调查权、听证会等。 2.服从度。确保政府服从法律的主要手段有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外部控制即客观责任,指法令规章责任。内部控制即主观责任, 指忠诚、良心及认同,它是行政者本身对责任的感受,要求行政官员符合伦理准则要求。伦理是行政人员对其行为的“自我责任”或内部控制的形式。内部控制需要通过要求公共行政人员遵循一系列外部标准才能得以实施,这就要求确立相应的伦理责任制度。 3.问责性。问责性的标准是指政府及官员应承担其行为的责任。一是政府及官员因违法或失职而受惩罚, 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二是政府及官员要就其工作的绩效承担责任。绩效责任通过制订一系列绩效指标,把政府的整体责任转化为官员的个体责任。政府的违法行为必须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损害赔偿;公务员因违法失职、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行为必须受到行政处分和刑事处罚。 4.回应性。责任机制在民主政治中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回应。政府要对公民负责, 洞察、理解和权衡他们的喜好、要求和利益,经常要回应消费者、监督组织、新闻媒体的期望。 5.透明度。政府要服从人民代表大会经常性监督、检查与询问。政府要对其裁决与决定、执行的政策与尽到程序说明责任;行政决定要考虑各方面利益, 使各利益群体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政府活动向公众、媒体公开。信息自由和政府行政公开是确保行政责任实现的重要途径, 旨在使行政制度对人1 6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总第112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4,2011(Sum ,112) 政治与公共管理

如何防范企业债务风险

如何防范企业债务风险 2013年12月09日13:2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3-12-09 作者:刘勇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93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杠杆率持续走高,进一步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对企业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企业债务风险日渐积聚,爆发和蔓延的可能性增大。由于企业大部分债务直接或间接来自于银行,我们结合企业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银行应对企业债务风险、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企业债务风险不断攀升 企业债务风险是在企业债务堆积的过剩中产生的,引发因素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负债螺旋上升。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导致外需疲软,再加上我国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造成内需不足。 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企业部门却以再杠杆化来应对需求不足的问题,即以更大的产能扩张来吸收原有过剩的产能,最后形成更大的产能过剩。2008-2010年,部分行业产能扩张,比如铜采矿、平板玻璃、铁合金、轮胎、水泥,均是2001-2007年的2倍上下。2012年底,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产能扩张是以负债率提升作为基础的,2008-2012年,我国企业负债占GDP的比重从95%上升至125%,A股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由53%上升至60%,而美国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则由2007年底的71.5%降至2012年底的63%,OECD企业部门整体负债率也在降低。 由于产能过剩的加剧,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利润率下降、亏损面扩大。由于收入增速远滞后于债务增速,形成债务的堆积,而债务杠杆的上升又反过来对总需求形成极大的制约,出现产能过剩和负债率提升的相互强化螺旋。 微观方面,投入要素成本上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企业负债高企。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较快增长,增加了企业成本压力。 除劳动力成本外,主要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或维持在高位,能源等资源性要素价格快速上涨;随着我国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限制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业企业面临的节能环保压力不断增加,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税费负担较重,甚至在经济形势不好时,部分地方政府加大了税收稽查力度,反而使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所增加。 此外,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比如2012年底,上市公司整体收益率为5.4%,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8%,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如果考虑到其他融资方式的更高成本,我国企业部门负债率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持续升值也加重了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企业经营成本高企、盈利水平下降,是企业债务负担上升的直接原因。 高负债进一步弱化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

调研报告: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调研报告: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经济体的兴衰,最终取决于其实体经济的效率、规模和总体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发展动力不足、资本脱实向虚、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复杂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作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大重点任务之一。这是党中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为解决中国经济“重大失衡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性部署。 一、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如何认识破解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找准实体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们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生存负担较重,整体盈利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传统要素成本优势正在消失,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方面实体经济运营成本不断攀升。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传

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衰减态势明显,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正在加强,进而导致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不断抬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尤其是目前我国企业税负较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实力和创新激情。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整体盈利能力不高。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整体产出效率不高,盈利能力下滑,主要是源于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较低,产能严重过剩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矛盾突出,多数行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同时,融资成本和非税负担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率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企业总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3%,为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6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43.5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11月份回落12.2个百分点。 (二)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受到挤压 近些年来,资本的“脱实向虚”态势比较明显,金融领域和房地产领域资本急剧膨胀,聚集了过多的发展资源。这样不但扭曲了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关系,而且严重削弱了实体经济发展新动力赖以形成的基础。一方面资金更多地向房地产集中。近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长期过度看重房地产对GDP、财政收入的贡献,甚至一度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政策扶持。超高的行业利润引导资金过度向房地产流动,不仅提高了房地产泡沫化程度,加剧未来的金融风险,而且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资金的严重不足。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会计城 | 2015年11月11日来源 : 互联网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重庆大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重庆大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好啦好啦,你要的答案@晋哥哥 各部分都有更新,有的地方更新内容比较多,建议全部……从头开始看一遍……板块分为三个,第一板块“困局”,讲的是重大存在的问题;第二板块“变局”,讲的是重大在面对困局时所努力做出的改变和进步,也打算重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来讲;第三板块“大局”,是给重大的一些建议,有些事我觉得重大有必要做但是还没做的,所以想给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都是一家之言,重点在抛砖引玉,就像这个知乎问答一样,依旧引出了很多好答案。而且我觉得,改变远比抱怨或者陈述更重要。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完全可以再集中收集一下大家那 些理性有益的意见(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具体到执行层面),然后通过合理的途径传给学校方面的负责人,如果老师们觉得有些意见不错有可操作性大家再一起理性探讨一下,共同努力让母校变得更好,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本人是重大本科09级学生,现在还在重大读研,经历过三任校长。这几年看到重大的政策和变化,所以也想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关于重大的困境,我的感受还是很深刻的。先扯一个自己当年的例子,我刚进重大土木时,当年土木排名是全国第五,当年我们跟重师联谊的时候,对方听到我们是重大土木的都

特别感兴趣,因为当时只有我们土木可以在找工作时顺便把女票的工作一起签了。到我大二的时候,土木降到第八,大家心想,好歹还是老八校,我们还能接受。但是大三时重大土木全国并列第十三,当时整个学院都炸开锅了,因为学院的好多人都觉得老八校的荣誉不在了,各种不满都来了。当然排名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那份荣誉。其实也就那时候开始我还有周边一些小伙伴才真正去关注发现重大的一些问题。 言归正传,以下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一、困局 1、学校层面 (1)地理位置的限制 这种限制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的欠发达。即使重庆是直辖市,即使重庆有各种各样的好,即使重庆未来潜力再大,但就目前来说,甚至是未来5年10年来说,它就是比不过北上广江浙。优秀的人才都愿意往富裕发达的城市跑,科研能力强的人都愿意去城市好、资源多的高校去,这种马太效应会吸走西部地区的人才,并且使得很多新毕业的优秀人才也往北上广江浙去。 二是城市的不够出名。就算重庆现在增速全国第一,就算重庆10年后GDP持平京沪,但城市知名度的增长还是会慢于

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起点低,产品严重短缺的宏观环境下,国有企业的各种矛盾暴露得不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复杂,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而必须进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商品的极大丰富,也使长期的重复建设积累起来的矛盾充分暴露了出来。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富余人员过多,经营效益低下,职工生活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是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在个人业主和合伙制企业中,企业经营者即是财产所有者,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后来,随着生产的社会化,所有者没有能力继续经营,便委托第三人为其经营,这时便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自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便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有者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千方百计地要求经营者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而经营者也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但他们的目标是:(1)高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提高荣誉和社会地位等;(2)增加闲暇时间,包括较少的工作时间、工作时间里的空闲和有效工作时间中较低的劳动强度。这两个目标之间有矛盾,增加闲暇时间可能减少当前或将来的报酬,努力增加报酬会牺牲闲暇时间;(3)避免风险。经营者努力工作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之间具有不确定性,经营者总是力图避免这种风险,希望付出一份劳动便会得到一份报酬。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不完全一致,有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所有者的利益。这种背离表现在两个方面:(1)道德风险。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他们没有必要为提高企业价值而冒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的好处归于所有者,若失败,他们的“身价”将下跌。他们不做什么错事,只是不十分卖力,增加他们的闲暇时间。这样做不构成法律和行政责任问题,只是道德问题,所有者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2)逆向选择。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背离所有者的目标。例如装修豪华的办公室,买高档汽车等,借工作需要,乱花所有者的钱,导致所有者财富受损,自己从中渔利。 为了防止经营者背离企业目标,有两个办法:(1)监督。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在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的目标时,减少各种形式的报酬,甚至解雇他们。但受到合理成本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监督。监督可以减少经理人员违背所有者意愿的行为,但不能通过监督解决全部问题。(2)激励。防止经理人员背离所有者利益的另一个出路是采用激励报酬计划,使高级经理人员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采取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行为。例如,企业盈利率提高,给经理人员相应的奖励。支付报酬的方式和数量,有多种选择,报酬过低,不足以激励经理人员,所有者不能获得最大利益;报酬过高,所有者付出的激励成本过大,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激励可以减少经理人员违背所有者意愿的行为,但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因此,所有者采取监督和激励两种办法协调自己和经理人员的目标。但是尽管如此,仍不可能使经理人员完全按照所有者的意愿行动,他们仍然采取一些对自己有利而不符合所有者最大利益的决策,并由此给所有者带来一定的损失。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损失之间此消彼长,相互制约。所有者要权衡轻重,力求找出使三项之和最小的解决办法,它就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最新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

国有企业改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按统筹兼顾、公开竞争、分类推进及配套改革的原则推进国企改革。目前需要尽快制定改制的基本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应当在小型企业“进场交易”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对有长期重大贡献的经营者可以适当奖励股份;要调整政策允许金融支持改制,按统一规则和分级行使出资产权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国企改革。 论文提纲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3、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国企改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企改制过程中诸多环节不够规范 (二)国企改制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三)企业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三、对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企业改制过程更加规范(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三)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改制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立、合并,如公司兼并、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等;二是,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公司制企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等;三是,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的,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四是,转变经营机制,如国有企业的承包或租赁、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等。 本文中所指的改制既是指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下同)转让存量国有资产或吸收非国有投资者增量投资的行为,以及辅业与主业进行分离、改制。也是指国有企业破产、关闭、解散,以及国有企业之间有偿并购或无偿划转产权的行为。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不在量多,而在其经济控制力。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为此,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使国有资本要在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因此,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全国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学还有1.1万多所,自办的医院6100多所,国有企业每年缴纳的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